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9

新兴债券市场发展图书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bond markets

SSAPID:101-0781-3633-17
ISBN:7-80190-868-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东亚新兴债券市场为研究对象,以新兴债券市场发展内涵为主线,考察了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了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剖析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邓泳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 新兴市场

    (一)新兴市场的概念

    (二)新兴市场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三)新兴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新兴资本市场

   三 新兴债券市场

    (一)债券及其种类

    (二)债券市场

    (三)新兴债券市场

   四 新兴债券市场发展

    (一)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内涵

    (二)影响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一)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

    (二)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

    (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

   三 资料的搜集与使用

  第四节 主要创新目标

 第二章 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成熟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二 新兴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三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第二节 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

   一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的内涵

    (二)制度分析的一般性理论框架*

     1.域、博弈形式和制度

     2.制度的博弈论分析框架

     3.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二 现代契约理论

    (一)现代契约理论的概念

    (二)现代契约理论的主要模型

     1.逆向选择模型

     2.道德风险模型

   三 交易费用理论

    (一)纳什议价模型:无内生交易费用的非机会主义对策行为

    (二)贝叶斯均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

    (三)子对策完美均衡模型:动态决策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

    (四)序贯均衡模型:信息不对称和动态决策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

  第三节 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分析

   一 金融制度

    (一)金融制度的内涵

    (二)金融制度对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 产权制度

   三 金融契约

    (一)金融契约的内涵

    (二)金融契约对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四 信用

    (一)信用的内涵

    (二)信用对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五 交易费用

 第三章 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考察: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第一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规模

   二 债券发行的期限结构

   三 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四 债券投资者基础

   五 债券的税收待遇

   六 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一级市场的发行

    (二)二级市场的交易

    (三)跨国间的交易连接

   七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特征: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

   一 债券市场属于政府强干预型债券市场

   二 债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

   三 债券市场主体不够成熟

   四 债券市场客体结构不够合理

   五 债券市场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六 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第三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安排角度分析

   一 债券市场结构的优化问题

   二 债券市场“量”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债券市场“质”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制度的创新问题

    (二)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培育问题

    (三)市场监管框架问题

 第四章 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微观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设施

  第一节 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分析

   一 发行者构成分析

   二 投资者组成分析

   三 担保者和承销者分析

   四 债券品种与期限分布

   五 市场流动性分析

  第二节 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分析

   一 债券市场基准利率曲线

   二 法规与制度基础

   三 信用评级体系

   四 税收待遇

   五 结算与交割系统

  第三节 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的严格管制与干预

   二 缺乏业绩优良的大型企业

   三 经济欠发达和收入不稳定导致的居民更愿意持有银行存款

   四 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而且投资受限大

   五 公共部门融资的挤出效应

  第四节 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一 企业债券期限较短

   二 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

   三 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较低

   四 企业债券的供给和需求不足

   五 信息、法规、评级中介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五章 新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基础

  第一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结构比例

  第三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基础

   一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基础

   二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资产的类型

    (一)养老基金

    (二)人寿保险基金

    (三)共同基金

   三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的主要障碍

 第六章 新兴债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第一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

   一 债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原理

   二 产权和契约

   三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

  第二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

   一 政府监管

    (一)成熟债券市场

     1.美国

     2.日本

     3.英国

     4.德国

    (二)东亚新兴债券市场

     1.香港地区

     2.新加坡

     3.菲律宾

     4.韩国

     5.印度尼西亚

     6.泰国

     7.马来西亚

   二 自律监管

    (一)成熟债券市场

    (二)东亚新兴债券市场

   三 债券监管的实施

    (一)成熟债券市场

    (二)东亚新兴债券市场

  第三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交易者的监管制度

   一 债券私人发行者的监管制度

   二 二级市场的监管制度

   三 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

  第四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承销商的监管制度

   一 成熟债券市场

   二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

  第五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的监管制度

 第七章 新兴债券市场间的协调

  第一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监管制度间的协调

   一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协调的必要性

   二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协调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间的协调

   一 信用评级标准的协调

   二 交易系统的协调

   三 结算与交割系统的协调

   四 会计和审核标准的协调

   五 税收待遇的协调

   六 外汇制度间的协调

 第八章 世界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一节 成熟债券市场发展及其主要经验

   一 政府债券市场

    (一)一级市场

    (二)二级市场运作

    (三)政府债券的投资者基础

   二 市政债券市场

    (一)一级市场发行程序

    (二)二级市场交易

   三 公司债券市场

    (一)初级市场

    (二)二级市场交易

   四 抵押和有资产保证的债券

   五 国际债券

  第二节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保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 发展政府公债市场

   三 完善银行部门结构改造

   四 改进企业管理

   五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六 合理调整税率待遇

   七 扩大机构投资者基础

   八 提升区域债券市场的中心地位

 第九章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构建

  第一节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创新战略

   一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创新的制度性分析

   二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分析

    (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思路

    (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的主要对策

   三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的主体行为分析

    (一)中央政府行为分析

    (二)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三)其他市场主体行为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协调战略

   一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协调战略的内涵

   二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国债市场间的协调:优化债券市场结构

    (一)中国债券市场内部结构性缺陷

    (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国债市场的不协调

    (三)中国债券市场结构的优化

   三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协调: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四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的协调:优化企业债务结构

   五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利率发现与利率市场化

   六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其他资本市场的协调: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

    (一)保险资金运用与债券市场有着天然的依存和互动关系

    (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现状

    (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与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开放战略

   一 债券市场开放

    (一)金融开放

    (二)债券市场开放

   二 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度模型

   三 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现状分析

   四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开放的主要障碍

   五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开放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一)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开放中的风险

    (二)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开放风险的防范

 附录一 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本地债券市场概况

  Ⅰ.韩国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结构

    (一)初级市场

     1.政府债券的初级市场

     2.企业债券的初级市场

    (二)二级市场

    (三)债券发行者

    (四)外国发行者

    (五)债券投资者

   三 市场工具

    (一)政府债券

    (二)企业债券

   四 市场基础设施

    (一)法律与制度框架

    (二)信用评级中介

    (三)税收待遇

    (四)结算与交割系统

  Ⅱ.新加坡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结构

    (一)初级市场

    (二)二级市场

    (三)投资者

   三 主要市场工具

    (一)政府债券

    (二)私人债券

    (三)其他债券

   四 市场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税收待遇

    (三)结算与交割系统

    (四)评级机构

  Ⅲ.香港地区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港元债券市场结构

    (一)债券发行者

    (二)认可的经销商和做市商

   三 港元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工具

    (一)外汇基金债券

    (二)衍生品

   四 市场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税收

    (三)结算

  Ⅳ.马来西亚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结构

    (一)市场参与者

    (二)完全自动发行(投标)系统(FAST)

   三 市场工具

    (一)马来西亚政府债券

    (二)马来西亚国库券

    (三)政府投资债券

    (四)马来西亚Negara银行短期债券

    (五)马来西亚Negara银行可转让债券

    (六)国家抵押公司(Cagamas)债券

    (七)伊斯兰债券(Al Mudharabah)

    (八)商业票据

    (九)中期债券

    (十)企业债券

    (十一)Khazanah债券

    (十二)资产抵押债券

    (十三)借出(贷款)股票/借出(贷款)债券

   四 市场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结算体系

    (三)债券信息及其发布系统(BIDS)

  Ⅴ.菲律宾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结构

    (一)初级市场

    (二)二级市场

    (三)投资者

     1.社会保险体系

     2.人寿保险公司

   三 市场工具

    (一)政府发行的标准债券

    (二)企业债券

   四 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税收待遇

    (三)结算和交割系统

  Ⅵ.泰国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结构

    (一)发行程序

    (二)投资者

    (三)债券的交易

   三 市场工具

    (一)政府债券

    (二)公司债券

   四 市场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结算与交割系统

    (三)税收待遇

   五 其他债券市场制度

    (一)初级经销商

    (二)债券交易登记制度

    (三)泰国债券交易中心政府债券收益曲线和债券指数

  Ⅶ.印尼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

   一 背景

   二 市场工具

    (一)政府债券

    (二)印尼Sertifikat银行债券(SBIs)

    (三)企业债券

   三 基础设施

    (一)制度框架

    (二)税收待遇

    (三)结算与交割体系

 附录二 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相关历史数据表

 附录三 亚洲其他新兴债券市场的相关历史数据

 附录四 世界主要成熟债券市场的相关历史数据

 序

1.〔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M],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局,2001。

2.〔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美〕迈克尔·迪曲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美〕彼得·S.罗斯:《货币与资本市场》[M],肖慧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6.〔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美〕H.范里安著《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9.〔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陈共、周升业、吴晓求主编《 海外债券市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2.陈乔之主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董裕平:《金融:契约、结构与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5.郭亚夫、庞忠甲等:《美国证券市场导览》[M],学林出版社,2003。

16.胡炳志:《中国金融制度重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17.黄运成、张育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8.何志刚:《中国债券融资功能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9.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0.罗伯特·齐普夫:《债券市场运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1.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2.卢俊编译《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刘克:《国际金融市场间的金融传导》[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4.刘振亚主编《美国债券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5.厉以宁:《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6.李扬、何德旭:《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7.牛仁亮、宋光茂:《中国债券市场透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8.潘英丽:《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问题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9.潘金生等主编《中国信用制度建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0.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31.邵东亚:《金融业的分与合:金融演进与中国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佘运久:《 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3.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4.王爱俭主编《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5.王开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创新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6.王颖捷:《金融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7.王森等主编《美国证券市场:制度、运作与监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9.吴腾华主编《金融市场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0.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1.易刚、吴有昌:《货币银行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2.袁东等:《中国债券流通市场运行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3.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东方出版社,1997。

44.杨文:《东亚资本市场》[M],地震出版社,1999。

45.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6.余甫功:《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分析与机制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7.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8.张加伦等:《 美国证券市场的运作理论与实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49.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0.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Z],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2。

51.安辉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52.安义宽:《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基本原则》[J],《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7期。

53.安义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8期。

54.安义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若干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1期。

55.安义宽:《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56.巴曙松:《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利率政策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57.边程:《从发行主体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1998年第9期。

58.陈斌:《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动因与契机分析》[J],《投资研究》。

59.陈超:《积极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J],《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8期。

60.陈成鲜等:《我国国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参与主体的体制性分析》[J],《软科学》2001年第6期。

61.陈耿:《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62.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63.陈虹:《日本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契机与现存问题》[J],《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第7期。

64.陈嘉明:《发展企业债券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2003年第4期。

65.陈君宁、毛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策分析》[J],《银行与企业》1999年第10期。

66.陈莉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67.陈乐天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68.陈淑华:《建立债券评级制度,完善企业债券市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9.陈晓红、邓谦:《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规范化研究》[J],《技术经济》2000年第2期。

70.陈元燮等:《建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1999年第8期。

71.陈颖:《浅析我国资本市场中股市与债市的失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72.程选:《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缓慢的原因》[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63期。

73.戴根有:《货币政策与中国债券市场及发展前景》[N],2002年6月11日《中国证券报》。

74.戴学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比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1期。

75.窦洪权:《企业债券的风险防范及政策分析》[N],1998年1月20日《金融时报》。

76.冯亮:《谈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与改革》[J],《商业研究》2002年第2期。

77.高坚:《创新是债市发展生命线》[N],2002年7月3日《上海证券报》。

78.高小强:《中美两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比较与启示》[J],《新金融》2003年第8期。

79.耿志民:《论中国债券市场的制度创新》[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0.龚翔:《公司债券融资障碍: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9期。

81.郭建伟:《我国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J],《金融参考》2000年第9期。

82.郭小芳等:《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评价与建议》[J],《银行与企业》1999年第8期。

83.韩宝珍:《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经济》2002年第6期。

84.韩旺红:《企业债券发展模式选择》[J],《财政研究》2002年第11期。

85.何德旭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86.何问陶、胡天存:《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机遇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界》2002年第5期。

87.侯振春等:《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及入世对其影响》[J],《社会纵横》2000年第4期。

88.侯杰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5期。

89.胡坚:《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经济问题》1997年第4期。

90.胡永青:《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J],《经济纵横》2002年第9期。

91.胡少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产权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

92.黄泰岩、侯利:《企业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4期。

93.黄小花:《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战略性思考》[J],《西南金融》2002年第2期。

94.黄燕君、丁华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供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

95.江向东:《债券的定价理论评述》[J],《预测》1999年第6期。

96.蒋丽君:《公司债券的发展与制度创新》[J],《浙江金融》2002年第8期。

97.康灿华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安全性有待提高》[J],《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

98.课题组:《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及发展动向》[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99.李建军、田光宁:《中国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财经科学》2001年第6期。

100.李明璋:《影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财金贸易》2000年第3期。

101.李晓昌:《我国企业债券风险分析》[J],《投资与合作》1999年第4~6期。

102.李宗怡:《从美、日历史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第5期。

103.李元旭:《界定“新兴市场”》[J],《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

104.李元旭:《论对新兴市场的研究方向》[J],《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105.刘凯:《企业债券市场管理弊端剖析及政策建议》[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106.刘小坤:《亚洲债券基金及其最新发展》[J],《亚太经济》2004年第4期。

107.柳松:《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演进的述评及其研究启示》[J],《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108.卢晓平:《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有大机遇》[N],2003年4月22日《上海证券报》。

109.罗映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方向浅议》[J],《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6期。

110.马晓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瓶颈及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11.牟秉华:《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31期。

112.彭小泉:《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均衡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113.钱春海:《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问题的体制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114.钱春海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

115.曲凤杰:《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状况》[J],《资本市场杂志》2004年第1期。

116.宋成国:《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

117.苏惠香:《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00年第7期。

118.苏小桦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3期。

119.苏武俊、邓锡锦:《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与借鉴》[J],《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120.苏武俊:《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及借鉴》[J],《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121.孙国峰:《债券市场制度变迁》[J],《资本市场》2001年第8期。

122.孙健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初探》[J],《金融科学》2000年第4期。

123.田柳:《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供求分析与对策》[J],《新疆财经》2002年第4期。

124.童继生:《“新兴市场”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25.涂研研、曹阳:《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降低金融体系风险》[J],《福建金融》2003年第5期。

126.王国刚:《公司债券市场之我见》[J],《资本市场》2002年第3期。

127.王国刚:《发展公司债的难点与对策》[N],2002年8月26日《中国证券报》。

128.王国刚:《发展企业债券市场》[J],《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10期。

129.王丽娟等:《政府行为对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影响》[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0.王满四、和丕禅:《融资结构失衡与企业债券融资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1期。

131.王敏玉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5期。

132.王习武:《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J],《财经论丛》2000年第5期。

133.王一萱:《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降低银行风险》[N],2002年7月22日《上海证券报》。

134.王一萱:《中国发债企业调查报告》[N],200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报》。

135.王玉霞等:《进一步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战略思路》[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136.王勇:《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4期。

137.汪红丽:《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5期。

138.闻岳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难点和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12期。

139.吴楚松:《扩大债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的均衡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0.吴丽佳:《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1.吴京涛:《发展、开放债券市场》[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42.吴群等:《欧元与欧洲及世界债券市场》[J],《投资与合作》1998年第12期。

143.吴腾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4年第22期。

144.吴腾华:《东亚新兴债券市场发展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45.吴腾华:《新加坡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J],《经济前沿》2005年第2期。

146.吴腾华:《论亚洲区域债券市场的发展》[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47.吴腾华:《东亚区域债券市场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48.吴腾华:《韩国债券市场:结构、工具与基础设施》[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49.夏清华:《从企业融资结构理论谈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9期。

150.夏有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架构安排与制度创新》[J],《经济与金融》2002年第2期。

151.夏有华:《企业债券市场:寻求新的突破》[J],《新金融》2001年第3期。

152.邢燕:《危机后的亚洲新兴企业债券市场》[J],《亚太经济》2004年第1期。

153.姚聪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年第5期。

154.姚旭东:《新兴市场的产生及其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55.姚新民等:《应当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J],《上海财税》1997年第4期。

156.严俊:《我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3期。

157.杨大楷:《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J],《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158.杨鲁红:《资本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会计》2002年第6期。

159.杨月:《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策略》[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60.杨总海:《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求是学刊》1999年第6期。

161.叶宗伟等:《从中美公司债券的比较看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J],《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162.益言:《新兴市场经济体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年第12期。

163.于海泳:《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分析与展望》[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7期。

164.岳健能、房尚文:《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管制与绩效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165.赵蓓文:《新兴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国家经济安全》[J],《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166.赵蓓文:《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67.章建伟:《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行为分析》[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168.张捷、黄燕:《债券市场与东亚金融体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9期。

169.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内在缺陷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1年第6期。

170.张永恒:《论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优化与债券市场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

171.周自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2.朱权荪等:《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论与现实的反思》[J],《企业经济》2001年第7期。

173.左志刚:《东亚债券市场的新发展》[J],《亚太经济》2004年第5期。

174.安义宽:《构筑我国企业债券品种框架体系》[EB/OL].http://www.drcnet.com,2003-11-8。

175.丰习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难点与对策》[EB/OL].http://www.e521.com,2002-02-07。

176.刘鸿儒:《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不能坐等》[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2-04-22。

177.宋立:《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势在必行》[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3-09-05。

178.王国刚:《积极拓展债券市场》[EB/OL].http://www.bond-china.com,2003-10-24。

179.谢如东:《中国要大力发展公司债券》[EB/OL].http://www.e521.com,2003-11-17。

180.Akhtar,Shamshad,2001,“Financial Market Trends,i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Asia”. No.80,October 2001,OECD.

181.Anderson,Ronald;Sundaresan,Suresh,“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ructural models of corporate bond yield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ume:24,Issue:1~2,January,2000,pp.255~269.

182.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3,“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83.Asian Development Bank,August 2003,“Harmonization of Bond Market Rules and Regulations”,pp.75~84.

184.Berardi,Andrea;Ciraolo,Stefania;Trova,Michele,“Predicting default probabilities and implementing trading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markets bond portfolios”,Emerging Markets Review Volume:5,Issue:4,December,2004,pp.447~469.

185.Bewley,Ronald;Rees,David;Berg,Paul,“The impact of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on corporate bond credit spreads”,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Volume:64,Issue:3~4,February 11,2004,pp.363~372.

186.Bissoondoyal-Bheenick,Emawtee,“Rating tim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eading agencies:Standard and Poor’s and Moody”,Emerging Markets Review Volume:5,Issue:3,September,2004,pp.361~378.

187.Bodart,Vincent;Reding,Paul,“Exchange rate regime,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s on bond and stock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ume:18,Issue:1,January 1,1999,pp.133~151.

188.Brouwer,G.de,2002,“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and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Economic Forum Meeting,Keio University,Japan,13~15 May.

189.Cifarelli,Giulio;Paladino,Giovanna,“The impact of the Argentine default on volatility co-movements in emerging bond markets”,Emerging Markets Review Volume:5,Issue:4,December,2004,pp.427~446.

190.Ciocchini,Francisco;Durbin,Erik,“Does corruption increase emerging market bond spread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ume:55,Issue:5~6,September - December,2003,pp.503~528.

191.Cumby,Robert E.;Pastine,Tuvana,“Emerging market debt:measuring credit quality and examining relative pric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ume:20,Issue:5,October,2001,pp.591~609.

192.Dalla,Ismail and Yoon-Shik Park,2003,“The Korean Bond Market~Post Asian Crisis and Beyond”.June.

193.Davis,E.Philip;Stone,Mark R.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lume:1,Issue:1,September,2004,pp.65~91.

194.Fleming,Jeff;Kirby,Chris;Ostdiek,Barbara,“Information and volatility linkages in the stoc6k,bond,and money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49,Issue:1,July 1,1998,pp.111~137.

195.Frühwirth,Manfred,“A pricing model for secondary market yield based floating rate notes subject to default risk”,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135,Issue:2,December 1,2001,pp.233~248.

196.Harwood A,“Building Corporate Bond Market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March 7(2002).

197.Hawkins J,“Bond Market and Bank in Emerging Economies”,BIS Papers,No11,June(2002).

19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02,“Glo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In Emerging Local Bond Market.” Washington,D. C.

199.Ito,Takatoshi,2003,Asian Basket Currency(ABC)Bond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EAN+3 High-Level Seminar on “Fostering Bond Markets in Asia,” March 1,2003,Tokyo,Japan.

200.Jacoby,Gady;Roberts,Gordon S. “Default- and call-adjusted duration for corporate bond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27,Issue:12,December,2003,pp.2297~2321.

201.Khalid,Ahmed M.;Kawai,Masahiro,“Was 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the source of economic crisis in Asia?:Evidence using a multivariate VAR model”,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14,Issue:1,February,2003,pp.133~159.

202.Kim,Y. H.,2001,“Government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03.Kim S,Park J H,“Structural Change in Corporate Bond Market in Korea after the Currency Crisis”,BIS Papers,No 11,June(2002).

204.Kimmel,Robert L. “Modeling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A new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72,Issue:1,April,2004,pp.143~183.

205.Korea Securities Depository,2002,KSD Annual Report 2001. March.

206.Krishnan Sharma(2001),“The Underlying Constrains On Corporate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World Development,(29).

207.Lim Hng Kiang,2003,East Asian Capital Markets:“Challenging Times,A Keynote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Euromoney 10th Asia-Pacific Issuers & Investors Forum”,March 18,Singapore.

208.Masaru Yoshitomi and Sayuri Shirai(2001),“Designing a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in Post-Crisis Asia”,ADB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209.Nils H. Hakanson(1999),“The Role Of a Corporate Bond Market in an Economy”,Research Program in Finance Working Papers.

210.Ogawa,Eiji;Shimizu,Junko,“Bond issuers’ trade-off for common currency basket denominated bonds in East Asia”,Volume:15,Issue:4,August,2004,pp.719~738.

211.Ogden,Joseph P. “The calendar structure of risk and expected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70,Issue:1,October,2003,pp.29~67.

212.Park,Yung Chu,2003,How to Develop Regional Bond Markets in East Asia:“Proposal for Work of PECC Finance Forum 2003”.

213.Park,Yung Chu and Kee-Hong Bae,2002,“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ECC Finance Forum,Honolu,Hawaii,August 11~13,2002.

214.Philippe Bacchetta,1992,“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Movements and the Domestic Financial System”,Economics,Vol. 59,pp.465~466.

215.Radelet and Sachs,1998,“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Diagnosis,Remedies,Prospect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pp.35~38.

216.Raul F. and Srinivasa M. 2003,“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17.Raul Fabella,Srinivasa Madhur,2003,“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Issures and Challenges”,Asian Development Bank,January 2003.

218.Rowter,K. 2001. Indonesia. In Y. H. Kim,ed.,“Government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19.Shui,B.,2001. Hong Kong,China. In Y. H. Kim,ed.,“Government Bond Market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20.Sharma,Krishnan,“The Underlying Constraints on Corporate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World Development Volume:29,Issue:8,August,2001,pp.1405~1419.

221.S. Ghon Rhee,Ph.D. Regional Bond Markets:“Rationale,Concerns and Roadmap”,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2003.

222.Sy,Amadou N.R. “Emerging market bond spreads and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reconciling market views with economic fundamentals”,Volume:3,Issue:4,December 1,2002,pp.380~408.

223.The Bank of Korea,2002,“Financial System in Korea”.

224.Tan,K. H.,2001. Singapore. In Y. H. Kim,ed.,Government B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25.The World Bank,2003,“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226.The World Bank,1995. “The Emerging Asian Bond Market”,Ismail Dalla,June.

227.Turner P,“Bond Market in Emerging Economices:an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BIS Papers,No 11,June(2002).

228.Woo,Y. H.,and C. S. Oh. 2001. Republic of Korea. In Y. H. Kim,ed.,“Government B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229.Woo,Y. H.,and C. S. Oh. 2001. Republic of Korea. In Y. H. Kim,ed.,“Government B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Asia”,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