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00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政治学阐释图书

SSAPID:101-0778-0225-05
ISBN:978-7-5201-264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这一帝制复辟现象为个案,以合法性与有效性为切入点,形成一个对复辟政治现象的类型划分、异同比较、发生机理、运作过程、终结根源以及结果影响等维度的政治学解释,在拓展和建构理解复辟政治现象的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理解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对建构有效政治秩序、保持中国社会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郑州大学政治学丛书
作 者: 马润凡
编 辑:王小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前言

 后记

 总序一

 丛书序言

 总序二

 文前辅文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的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三 研究视域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视域

   (二)理论基点

  四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1.历史政治学分析法

    2.宏观-微观政治分析法

    3.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4.比较分析方法

  五 研究资料、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帝制复辟与中央权威的构建

  第一节 “复辟”概念之剖解

   一 儒家视野下的“革命”与古代语境下的“复辟”

   二 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与近代语境下的“复辟”

   三 辛亥革命之“革命”性格与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

  第二节 中央权威的构建:转型期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 转型期构建中央权威的紧迫性

   二 合法性与有效性:中央权威赖以存在的两个支点

    (一)合法性:中央政府统治或治理的资格和权利

    (二)有效性:中央政权统治或治理的程度和能力

   三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近代转型中构建中央权威的困境

   四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近代中国构建中央权威的困境

    1.国家权力处于不断分散、弱化和下移的状态,一个强大的国家权力体系始终未能形成,这直接导致中央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行政控制的效能不足,并由此失去了驾驭全局的能力

    2.中央政府提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正处于下降状态,各类社会团体与中央政府不断争夺各类资源,大量资源脱离国家控制

    3.中央财政控制权、军事控制权和行政控制权力等大权的旁落,直接导致地方军政势力的崛起以及国家力量中心化、集中化程度下降。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具有自己独立利益的实体,地方主义倾向加剧,在权力和利益的问题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呈现一种刚性状态

  小结

 第二章 有效性的设计: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政治思考及理想诉求

  第一节 二元与冲突: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结构环境

   一 二元的经济结构

   二 二元的政治结构

   三 二元的文化结构

   四 二元的社会结构

  第二节 “共和”与“国情”的传统注解: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政治思考

   一 西学东渐语义下的“共和”

   二 袁世凯对“共和”和“民主”的传统注解

   三 袁世凯对“国情”或“国本”的传统注解

  第三节 “大一统”的集权模式: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理想诉求

   一 “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过渡人”袁世凯的秩序情结

   二 一元集权:袁世凯政治理想的范式特征及资源诉求

  小结

 第三章 有效性的危机: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政治困境及帝制复辟的缘起

  第一节 有效性的期求:袁世凯得以当权的微弱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节 有效性的桎梏:《临时约法》时期的制度设计与袁世凯的政治困境

   一 权力与体制的冲突:袁世凯临时总统地位的尴尬

    (一)议会“同意权”的扩大:临时总统的政府权威核心地位的丧失

    (二)内阁“副署权”的扩大:临时总统的行政权力中心地位的虚化

    (三)政治资源的横向流失:袁世凯权威重建的政治困境

   二 地方分权的异化:袁世凯临时政府中心地位的下降

    (一)地方分权的异化:“自治”到“割据”

    (二)地方对行政“自治”权的强调

    (三)地方对财政“自治”权的追求

    (四)地方对军事“自治”权的角逐

  第三节 有效性的危机:《中华民国约法》时期袁世凯权威合法性重建的政治困境

   一 有效性流失的加剧:体制外对抗精英的增加

    (一)议会中心地位的打破与国民党的体制外对抗

    (二)内阁实权地位的剥夺与进步党的体制外对抗

   二 有效性的困厄:军阀地主集团对抗势力的生成

    (一)地方分权的消解与集团内部分权势力的崛起

    (二)北洋军阀分利集团的割地自雄与有效性危机的生成

  第四节 有效性危机的加剧:帝制复辟的缘起

   一 行政控制的弱化与中央贯彻能力的危机

   二 军事控制的弱化与中央强制能力的危机

   三 财政控制的弱化与中央汲取能力的危机

   四 摆脱有效性危机的诉求:帝制复辟的缘起

  小结

 第四章 有效性的企求:复辟帝制的合法性运作

  第一节 有效性的企求:复辟帝制的政治诉求

  第二节 有效性企求的现代通道:“民主”程序的借用

   一 尊重“民意”:袁世凯论证国体变更的思考路径

   二 运用“民意”:袁世凯变更国体的实践路径

   三 借助“立法”:袁世凯固化国体的程序路径

  第三节 有效性企求的传统通道:差序格局秩序的重建

   一 制度机制的传统建构:垂直体制对平行体制的置换

   二 政治符号的传统建构:等级关系对平等关系的置换

   三 意识形态的传统建构:儒家思想对民主思想的置换

  第四节 “工具化”取向:帝制复辟过程的特质

   一 获取合法性的“功能性存在”:袁世凯“御用”立宪精英之动机

   二 推进现代化的“功能性存在”:立宪精英“利用”袁世凯之取向

  第五节 君权专制:洪宪帝国的政权结构与性质

  小结

 第五章 有效性的崩溃:洪宪帝制合法性的终结

  第一节 反叛精英的多元化与中央政治整合能力的丧失

   一 目标的裂变与利益的张力:徒党由“疏离”到“背离”

    (一)利益的“共生与共享”:北洋集团“团结”的重要支点

    (二)“自然目标”的凸显:帝制政治运作中利益目标的裂变

    (三)利益的张力:北洋军阀的“背离”与袁世凯权力结构的崩溃

   二 共和政体的夭折:国民党由“政治化”到“军事化”

   三 秩序诉求的幻灭:进步党由“渐进”到“激进”

  第二节 社会力量的反抗与中央财政汲取能力的丧失

   一 扩张与紧缩:帝制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丧失

   二 求安与抗争:民众对帝制政府有效性的否定

    (一)农民对帝制政府的否定

    (二)工商业者对帝制政府的否定

    (三)工人阶级对帝制政府的否定

  第三节 帝制终结与中央政治权威的碎裂化

   一 “国体”战争对帝制政权的终结

   二 中央政治权威的碎裂化

  小结

 第六章 虚幻的有效性:洪宪帝制合法性终结的政治思考

  第一节 权威有效性的缺失:近代转型中政治重心构建的困境

   一 国家生存“呼吁”有效的中央权威

   二 有效性缺失“过滤”构建的政治重心

   三 有效性危机“消解”军阀独裁政权的合法性

  第二节 洪宪帝制:袁世凯追求有效性的范式选择

   一 君主专制:袁世凯制度集合中的唯一选项

   二 代表“未来”:袁世凯制度选择的自我认知

  第三节 虚幻的有效性:洪宪帝国的软肋

   一 “君主主权”对政治改制限度的突破

   二 “权力私化”对集团利益限度的突破

   三 “危机转嫁”对社会支撑限度的突破

  小结

 第七章 合法性与有效性张力下的近代中西复辟现象比较

  第一节 制度复辟与王朝复辟:近代政治复辟类型之比较

   一 制度复辟与王朝复辟的不同点

    (一)复辟运动的发动主体不同

    (二)复辟运动的政治诉求不同

    (三)复辟运动的实现方式不同

    (四)复辟政权的终结方式不同

   二 制度复辟与王朝复辟的相同点

    (一)二者发生的原因相同,都是在中央政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加剧的情势下发生的

    (二)二者终结的原因相同,无论是帝国政体还是王朝政体皆因合法性与有效性张力的加剧而被终结

  第二节 清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波旁王朝:王朝复辟之比较

   一 王朝复辟相同点之分析

    (一)帝国政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王政复辟发生之缘起

    (二)复辟政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王政复辟终结之症结

   二 王朝复辟不同点之分析

    (一)“武力”或“和平”:中、英、法三国王朝复辟方式之不同

    (二)“短”或“长”:中、英、法三国王朝复辟政权存续时间之不同

     1.内忧外患的交叉压力、非帝制限度的革命遗产:影响和限制清王室复辟政权存续时间的关键因素

     2.王权与自由平衡的传统、王权在法律之下的承诺:影响英国斯特亚特王朝复辟存续的关键因素

     3.激进与保守兼具的民族性格、复辟王朝的妥协、外部力量的支持:影响法国王朝复辟政权存续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洪宪帝制与拿破仑帝国:制度复辟之比较

   一 制度复辟相同点之分析

    (一)独裁政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袁世凯与拿破仑重建帝制之缘起

    (二)“民主”程序与“传统”通道并存:袁世凯与拿破仑复辟帝制之运作

     1.“民主”程序的借用:袁世凯和拿破仑重建帝制的现代逻辑

     2.“差序”格局的恢复:袁世凯和拿破仑重建帝制的传统逻辑

    (三)复辟政权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洪宪帝制与拿破仑帝国终结之症结

   二 制度复辟不同点之分析

    (一)制度属性与制度价值的差异:洪宪帝制与拿破仑帝国政权性质之不同

     1.从制度属性上看,拿破仑只是复辟了旧政体却保存甚至发展了新国体,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君主制;而袁世凯复辟了旧政体的同时,改变了新国体,建立的是封建君主专制

     2.从制度价值来看,拿破仑帝国推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袁世凯帝国援用清末法律,维护的依旧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遏制了原本就虚弱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导向的差异:洪宪帝制与拿破仑帝国社会影响之不同

 结语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复辟政权终结的症结

  一

  二

  三

历史的动向是相对的,有正反两面。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研究不能仅注意其正面主流的动向,有时从逆流着手,反而更能理解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辛。复辟政治作为一种阶段性的政治现象,是在近代世界从封建君主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是政治不发达的产物。袁世凯的洪宪帝制造成了民国的危机,对后来的政局具有极大的影响。本书以这一帝制复辟现象为个案,以合法性与有效性为切入点,形成一个对复辟政治现象的类型划分、异同比较、发生机理、运作过程、终结根源以及结果影响等维度的政治学解释,在拓展和建构理解复辟政治现象的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理解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对建构有效政治秩序、保持中国社会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意义。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黄彦、李伯新编《孙中山藏档选编》,中华书局,1986。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

5.《英国蓝本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辑》,胡滨译,中华书局,1984。

6.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

7.千加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

8.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9.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科出版社,1980。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华书局,1961。

11.沈云龙编《民国经世文编》卷39,文海出版社,1970。

12.徐有明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广益书局,1936。

13.孙曜编《中华民国史料》,文明书局,1929。

14.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合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

16.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钱实甫编著《北洋政府职官年表》,黄清根整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4。

19.黄季陆编《革命文献》(第47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20.张侠等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1.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2.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4.《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1909.5~1910.12),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5.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

26.天津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27.《袁世凯书信书刊手稿》,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

28.戴逸、李育民《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红旗出版社,1997。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编辑部,1985。

30.杜和春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1.胡平生:《复辟运动史料》,正中书局,1992。

32.许指严:《复辟半月记》,中华书局,2007。

《申报》《政府公报》《民立报》《东方杂志》《北京民国报》《时报》《民国丛报》《万国公报》

1.毛注青:《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张怡祖编著《张季子九录·政闻录》,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3。

3.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1。

6.康有为:《康南海文集》(第4册),文海出版社,1972。

7.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

8.谭人凤:《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9.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1~9),中华书局,1989。

11.傅德华编《于右任辛亥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12.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

13.黄远庸:《远生遗著》(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20。

14.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世界书局,1972。

15.刘睛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6.〔美〕P.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李抱宏、盛震溯译,商务印书馆,1982。

17.吴相湘编《孙逸仙先生传》(上册),远东图书公司,1982。

18.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

19.野史氏编《袁世凯轶事》,上海文艺编译社,1917。

20.侯宜杰等:《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1.陶菊隐等:《袁世凯演义》,中华书局,1979。

22.林阔编著《袁世凯全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23.寒波:《袁世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4.秋楠:《袁世凯》,中华书局,1962。

25.青谷、林言椒编著《袁世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26.朱传誉主编《袁世凯传记资料》,(影印本),天一出版社,1985。

27.侯宜杰:《袁世凯全传》,群众出版社,2013。

28.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9.刘路生、骆宝善等:《辛亥时期袁世凯秘牍》,中华书局,2014。

30.马平安:《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31.〔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王觉非、左宜译,商务印书馆,2002。

32.〔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上、下卷),中山大学《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2009。

33.〔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上下卷),商务印书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拿破仑一世》翻译组译,1977。

34.〔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时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5.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6.王养冲、陈崇武:《拿破仑书信文件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7.〔法〕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日记:一代王者的心灵史》,〔美〕R.M.约翰斯顿英译,萧石忠、许永健汉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8.〔德〕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梁锡江、石见穿、龚艳译,中华书局,2012。

39.〔苏〕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陈贤齐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40.〔英〕吉林厄姆:《克伦威尔》,李陈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1.宋华:《克伦威尔传》,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1.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

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

3.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5.贾士毅编著《民国财政史》,上海中华书局,1924。

6.贾德怀编《民国财政简史》(下),商务印书馆,1946。

7.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

8.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9.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黄逸平、虞宝棠:《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1.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

12.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武汉出版社,1990。

13.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7。

14.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金冲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究学会论文集》(1912~1927),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7.〔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卷),刘桂梁等译,知识出版社,1986。

18.白蕉编著《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人文月刊社,1936。

19.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3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0.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1.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2.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三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23.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

24.《民国人物传》第1~7卷,中华书局,1978~1986。

25.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6.孙克复等编《袁世凯尊孔复辟丑剧》,中华书局,1975。

27.张学继:《袁世凯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社,2005。

28.胡柏立:《袁世凯称帝及其败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9.徐刚:《风雨琼楼:袁世凯沉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0.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1.王建中:《洪宪惨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2.黄毅:《袁氏盗国记》,国民书社,1916。

33.王巍、王鹤晴:《1915:一代枭雄袁世凯的帝王梦》,新华出版社,2015。

34.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

36.郑鹤声编《中华民国建国史》,正中书局,1943。

37.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8.陈茹玄:《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1933。

39.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开国规模》,正中书局,1962。

40.曾景忠:《中国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4。

42.刘望龄:《辛亥革命后帝制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人民出版社,1975。

43.张宪文等:《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44.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45.萨孟武:《政治学与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36。

46.杨幼炯:《政治学纲要》,中华书局,1935。

47.张慰慈:《政治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0。

48.陈之迈:《中国政府》(共三册),商务印书馆,1946。

49.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50.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10。

5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2.马起华:《政治社会学》,正中书局,1981。

5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5.陈秉章:《政治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4。

56.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

57.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8.李培华主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59.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出版社,1993。

60.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1.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2.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4.钱承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5.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李柏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66.高洪涛:《政治文化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67.姜涌:《政治文化简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8.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

69.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0.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2.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3.河清:《民主的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4.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5.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6.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

77.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78.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9.孙哲:《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0.马宝成:《政治合法性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81.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2.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现代中国研究集刊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3.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证明》,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84.张玉法:《中国现代政治史论》,台北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85.张玉法编《军阀政治》,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印行,1980。

86.侯强:《社会转型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1840~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7.彭怀恩:《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洞察出版社,1989。

88.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

89.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新生命书局,1931。

90.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

91.杨天宏:《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2.陈恒明:《中华民国政治符号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3.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4.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上海书店,1989。

95.曾友豪编《中华民国政府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

96.黄仁宇:《万里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8.胡春惠:《民国宪政运动》,正中书局,1978。

9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0.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

10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02.陈明明:《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3.王造时:《中国问题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35。

104.黃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5.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7.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8.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9.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0.章开沅、罗福明:《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

112.何晓明:《百年忧患》,东方出版社,1997。

113.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4.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15.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湾学生书局,1985。

116.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2。

117.陈德成:《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8.张涛:《中国的政治发展》,经济日报,1994。

119.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

120.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

121.左玉河:《失去的机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再认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2.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集团,2003。

123.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4.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5.张友渔:《中国宪政运动史的发展》,《张友渔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26.王永祥:《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27.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

128.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29.谢庆奎:《中国政治两千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130.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

131.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

132.关海庭:《20世纪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3.王海光:《从革命到改革》,法律出版社,2000。

134.周积明、郭莹:《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

135.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上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6.许毅主编《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37.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138.徐宗勉:《失败者的探索——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研究》,九州出版社,2004。

139.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40.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三联出版社,2001。

141.马勇:《1894~1915:梦想与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43.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44.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145.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6.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7.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

148.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

149.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50.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51.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52.陈天海:《中国地方自治》,镜台书屋出版,1932。

153.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154.张星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5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56.彭明等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7.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58.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159.刘桂生:《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五四”启蒙思想》,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60.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学林出版社,1991。

161.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

16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6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64.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65.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16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167.吴剑杰编《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6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70.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71.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72.唐宝林、郑师渠:《共和与专制的较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173.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4.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75.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7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7.赵轶峰、何宛英:《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78.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

179.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

180.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1.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2.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83.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4.陈义平:《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85.朱国华:《权力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

186.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商务印书馆,2002。

187.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8.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

189.〔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90.〔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1.〔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92.〔美〕阿尔孟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3.〔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

194.〔法〕莫里斯·迪尔韦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195.〔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9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97.〔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张东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

198.〔美〕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99.〔美〕阿尔孟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0.〔日〕中野实:《革命:宏观政治学》,于小薇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201.〔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02.〔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03.〔美〕海尔布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俞新天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204.〔美〕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周忠德等译,知识出版社,1983。

20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06.〔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杨百揆译,华夏出版社,1987。

207.〔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08.〔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卷),竺乾威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209.〔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10.〔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1.〔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

212.〔美〕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

21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214.〔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胡泳浩、冯涛译,华夏出版社,2001。

215.〔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

216.〔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求实出版社,1989。

217.〔以〕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18.〔美〕罗伯特·海希、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

219.〔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220.〔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

221.〔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22.〔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223.〔法〕克罗齐:《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马殿君译,求实出版社,1989。

224.〔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郭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25.〔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廖七一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26.〔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7.〔美〕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找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228.〔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29.〔美〕斐鲁恂:《中国人的政治文化》,胡祖庆译,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2。

230.〔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231.〔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32.〔美〕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张玮译,中华书局,2004。

233.〔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张富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34.〔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35.〔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36.〔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37.〔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87。

238.〔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39.〔美〕本杰眀·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24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眀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41.〔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秦仲和译,李敖出版社,1988。

242.〔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丘权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43.〔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王国良译,东方出版中心,1998。

244.〔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45.〔加〕陈志让:《乱世奸雄袁世凯》,傅志明、鲜于浩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46.〔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祺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4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4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49.〔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5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51.〔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52.〔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李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

253.〔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54.〔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5.〔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56.〔英〕C.W.克劳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57.〔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58.〔法〕皮埃特·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59.〔法〕皮埃尔·盖米尔:《法国史》,蔡鸿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260.〔法〕让·马蒂耶:《法国史》,郑德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1.〔法〕埃·戴而逊等:《“统一欧洲”的神话与现实自拿破仑至今日》,凌其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

262.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

263.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19~20世纪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4.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

265.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266.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67.〔英〕科林·琼斯:《剑桥插图法国史》,杨保筠、刘雪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68.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

269.〔英〕罗杰·普赖斯:《拿破仑三世和第二帝国》,素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70.〔法〕约瑟夫·德·迈斯特:《论法国》,鲁仁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71.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72.陈文海:《法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

273.周明圣:《走向共和:近代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74.郭华榕:《法兰西文化的魅力》,三联书店,1992。

275.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277.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78.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79.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0.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81.〔英〕沃尔特·白哲特:《英国宪制》,李国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2.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

283.阎照祥:《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284.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85.张茗:《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托克维尔及其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86.〔英〕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陈叔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87.〔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杨小刚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韩毓海:《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1997年第5期。

2.罗志田:《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3.施雪华:《论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现代代议民主政治转变的过程、机理和动因》,《武汉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4.潘伟杰:《论宪政与主权:权力的有限性与权力的合法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04年第6期。

6.李铁映:《国体与政体问题》,《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王俊拴:《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观及其价值分析》,《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8.闾小波:《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案”为考察点》,《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9.郝延军:《简析宋教仁民初民主制度的设计》,《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

10.王毅:《洪宪复辟与民初社会心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1.纪能文:《从共和总统到洪宪皇帝——袁世凯洪宪复辟的历史透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2.夏斯文:《袁世凯接受共和原因新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3.陈一荣:《孙中山民元“让位”问题再认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3期。

14.苏黎明:《“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称帝》,《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15.颜世欣:《从政治文化看民初宪政体制的失败》,《昆明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6.苏全有:《对清末民初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冷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7.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1994年第6期。

18.郑琼梅:《古德诺与“洪宪帝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9.王和生:《“京钞风潮”与袁世凯政权的覆灭》,《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20.潘宏:《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军事历史》1996年第5期。

21.张艳国:《尊孔与袁世凯复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2.王岗峰:《辛亥革命与洪宪复辟的文化再反思》,《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3.夏兰:《袁世凯立宪活动的主观原因浅析》,《中华论坛》2002年第2期。

24.马勇:《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

25.王小鸽:《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6.张艳国:《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复辟与尊孔关系探讨》,《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27.邓亦武:《论袁世凯部属反对洪宪帝制》,《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28.江峰、汪全模:《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9.王劲:《略论民国初年的反帝制复辟思潮》,《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30.邓亦武:《论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南都学坛》(人文社科)2002年第5期。

31.郭剑波、曾美红:《略论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2.汪烈九:《总理、总统、皇帝——袁世凯的仕途揭秘》,《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4期。

33.张国平、吴佩林:《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4.汪林茂:《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2年第5期。

35.谷小水:《商人与袁世凯政权》,《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

36.沈家五、任乎:《民国元年袁世凯争夺江苏地方财政的经过》,《民国档案》1997年第3期。

37.娄胜华:《民初政治权威的危机与孙中山‘党治’思想的形成》,《学海》2002年第2期。

38.王义全:《论袁世凯掌权的真正原因》,《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9.马建标:《袁世凯与民初“党争”》,《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

40.马勇:《从君宪到共和:袁世凯的一段心路历程》,《安徽史学》2012年第3期。

41.马忠文:《从清帝退位到洪宪帝制——〈许宝蘅日记〉中的袁世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2.丁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史学月刊》2012年第4期。

43.邓亦武:《论洪宪帝制前袁世凯的治国方略》,《史学月刊》2013年第4期。

44.顾亚欣:《“天命论”视野下的洪宪帝制》,《求索》2012年第2期。

45.张鸣:《袁世凯称帝:屁股决定脑袋》,《文史博览》2014年第5期。

46.马勇:《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理论视野》2014年第9期。

47.刘耀:《袁世凯称帝的心理悲剧》,《南方论刊》2015年第9期。

48.唐德刚:《袁世凯帝制思想如何形成》,《领导文萃》2015年8月上。

49.尚小明:《“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史学月刊》2016年第2期。

50.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江淮文史》2011年第3期。

51.李冬木、〔日〕佐藤亘、吉田富夫:《帝国共和:从“清皇”到“大圣皇”——关于“袁世凯加笔民国宪法草案”》,《文史哲》2016年第1期。

52.章永乐:《国体、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以民国袁世凯时代为例》,《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53.马勇:《洪宪王朝:袁世凯的“自毁游戏”》,2016年1月7日《社会科学报》,第8版。

54.李永胜:《梁启超劝阻帝制与袁世凯之回应——以梁袁往来书信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16年第1期。

55.王也扬:《再说袁世凯的“皇帝梦”》,2017年1月12日《社会科学报》,第8版。

56.廖保平:《在帝制和共和之间徘徊的袁世凯》,《协商论坛》2011年第1期。

57.张廷栖:《张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档案建设》2016年第6期。

58.王玉龙:《助袁世凯称帝的“六君子”》,《文史天地》2010年第11期。

59.沈淦:《短命的张勋复辟》,《文史春秋》2005年第4期。

60.胡晓:《段祺瑞与张勋复辟》,《江淮论坛》2003年第5期。

61.萧功秦:《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四次政治选择》,《学习月刊》2004年第8期。

62.张亚泽:《发展中国家转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63.章兴鸣:《合法性支持与政治权威模式的转换-清末民初的政治发展路径探析》,《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64.胡伟:《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65.孙立平:《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66.贺雄:《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威支撑-解读亨廷顿的权威观》,《开放时代》1997年第6期。

67.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68.孙明军:《对当前中国国家能力的若干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69.黎静:《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能力比较》,《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70.〔韩〕朴炳光:《关于国家能力理论的探讨》,《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71.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72.江秀平:《国家能力与政治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73.商文成:《合法性问题与当代政府权威的重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74.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专刊。

75.蓝华、布成良:《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文史哲》1998年第5期。

76.刘军宁:《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交流》1994年第2期。

77.黄庆杰:《试论政府能力与有效性》,《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8.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演变》,《江汉论坛》1999年第7期。

79.马宝成:《有效性: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政绩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80.孙明军:《中国国家能力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81.武中哲:《转型期的社会危机与政府能力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82.马宝成:《有效性与传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探索》2002年第5期。

83.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84.方维规:《“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58期。

85.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86.张学继:《论近代军阀幕府》,《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7.邓亦武:《洪宪帝制前袁世凯与部属的关系——兼论袁世凯的用人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8.马勇:《梁启超辛亥前后思想变化的实质与表象》,《东岳论丛》1996年第3期。

89.袁伟时:《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90.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管理》2000年第5期。

91.徐宗勉:《失败者的探索——1913~1915年间关于中国如何实现民主政治的讨论》,《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92.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93.端木正:《近年来国外拿破仑史学的一些动态》,《历史研究》1978年第6期。

94.王养冲:《拿破仑研究的演进》,《法国史通讯》1978年第1期。

95.郭华榕:《法兰西历史限度论》,《北大史学》1993年第1期。

96.陈崇武:《中国的法国史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97.楼苏萍、陈磊:《浅析法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

98.辛益:《塔列朗与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99.肖玮:《法国波旁王朝二次复辟初期报刊发行状况管窥》,《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00.张桂琴:《大革命之后法国作家的政治情结》,《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101.孟广林:《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102.杨世春、龙佳解:《马克思论“拿破仑效应”及其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103.韩伟华:《拿破仑“百日王朝”〈帝国宪法补充条款〉论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04.李少明、胡永树:《拿破仑的君主专制和“世界帝国”思想》,《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105.程汉大:《复辟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在英国宪政史上的地位》,《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06.岳蓉:《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107.阎照祥:《中英君主制的几点区别》,《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08.杨昌沅:《论英国一六六〇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社会基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09.李金亮、张美娟:《社会稳定:英国复辟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Paul Seaward,The Restoration,Published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2.Ernest P.Young,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7.

3.Donald S.Sutton,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The Yunnan Army,1905-25,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

4.David Bonavia,China's Warlor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James E.Sheridan,China in Disintegration,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1912-1949,The Free Press,1975.

6.Lucian W.Pye,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7.Dittmer,Lowell and Kim,Samuel eds.,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1993.

8.Kung-chuan Hsiao,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9.Kung-chuan Hsiao,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K'ang Yu-wei,Reformer and Utopian,1958-1927,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5.

10.Thomas .T.Meadows,The 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s,London:Smith,Elder,1856.

11.Crsn,Modern China: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Culture & Nationalism,Garland Pud,1997.

12.Harrison,James,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969.

13.Ernest P.Young,The Hung-hsien Emperor as a Modernizing Conservative,The Limits of Change University Press,1976.

14.B.L.Putnam Weale,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New York,N.Y.:Dodd,Mead Company,1917.

15.Mary Clabaugh Wright,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1900-1913,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16.Stephen R.MacKinnon,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1901-1908 .Berkeley:Univ.of Calif.Pr.,1980.

17.Jack Gray,Rebellions and revolutions:China form the 1800s to 20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8.Suzanne Ogden,Inklings of Democracy in China,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and distribut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9.Eduard A.Ziegenhagen,The Regulation of Political Conflict,New York,A Division of Greenwood Press,1986.

20.Chalmers Johnson,Revolutionary Change,Boston:Little Brown Co.,1966.

21.Lucian W.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

22.Almond G.A.,Coleman J.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3.Muthiah Alaggapa,Political Legitimacy in Southeast Asia-The Quest for Moral Author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4.Lippingcott,Benjamin,Democracy's Dilemma,New York:Ronald Press,1965.

25.John Kautsky,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Moderniza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0.

26.Monte Palmer,Dilemma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ment Areas,Itasca,Illinois:F.E.Peacock Publication,Inc.,1985

27.Arendt,Mass.,What is authority:I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London:Faber; Cleveland,Ohio and New York:Viking,1961.

28.Eckstein,H.and Gurr,T.R.,Patterns of Authority:a structural basis for political inquiry,London:Wiley,1975.

29.Friderich,C.J.,Tradition and Authority,London:Pall Mall,1972.

30.Friedrich,C.J.ed.,The Practice of political Authority:Authority and the Authoritativ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