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5

中国价值 图书

SSAPID:101-0776-0760-73
ISBN:978-7-5201-243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价值起源、价值传统的形成,价值传承和革命的过程、思想资源,思想成果、社会生活效果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既是历史的总结,又是思想史的总结与升华。本书对于中国价值传统所经历的周文革命、儒家革命、理学革命以及中国价值的现代转型分析透彻,思想深刻,娓娓道来。堪称一部综合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思想史的力作,为当代中国价值的形成提供了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高德步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导言

 第一章 中国价值:传统与革命

  一 中国价值的起源

   (一)道:物与精;真与信

   (二)道体:天地与人

   (三)道心:人心、仁心、民心

  二 中国价值的传统

   (一)价值传统与价值轴心

   (二)价值传承与中华道统

    1.道统之谱系

    2.道统与治统

    3.道统与学统

    4.经典文本与价值传承

  三 中国价值的革命

   (一)价值革命的发生

   (二)价值革命的方式

    1.价值重估

    2.价值损益

    3.价值回归

    4.综合创新

   (三)价值革命的思想资源

    1.礼失而求诸野

    2.礼失而求诸夷

    3.礼失而求诸史

  四 价值传统与民族兴衰

   (一)中国价值传统的多元统一

   (二)中国价值传统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价值传统的重建与中国现代化

 第二章 中国价值传统的形成

  一 第一次价值革命:周文革命

   (一)殷周社会变革

   (二)周初制礼作乐

   (三)王官之学的确立

   (四)中华道统的形成

  二 第二次价值革命:儒家革命

   (一)春秋战国变革

   (二)道术将为天下裂

   (三)儒家的核心价值

   (四)儒学独尊与纲常构建

  三 第三次价值革命:理学革命

   (一)唐宋社会变革

   (二)为往圣继绝学

   (三)理学的核心价值

   (四)文化合法性重建

  四 中国传统价值的衰落

   (一)心学兴起与理学空疏

   (二)汉学兴起与价值祛除

   (三)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

 第三章 中国价值的现代转型

  一 社会变局与道统危机

   (一)传统社会的危机

   (二)传统学术的危机

  二 批判传统与现代启蒙

   (一)五四:重估一切价值

   (二)彻底反传统:离经与叛道

   (三)现代性启蒙:科学与民主

   (四)三大社会思潮的形成

  三 三民主义的价值形成

   (一)五四后革命的分野

   (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三)三民主义的价值体系

  四 新民主主义的价值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价值

   (二)新民主主义的哲学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五 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建设现代性

   (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型

    2.从解放生产力向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转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形成

    1.思想解放运动:最后的现代性启蒙

    2.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革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与体制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之损益

    1.为学日益:现代价值之益

    2.为道日损:传统价值之损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价值的革命

  一 中国现代价值的危机

   (一)现代社会的价值悖论

   (二)从价值祛除到价值颠覆

   (三)政权合法性面临新挑战

   (四)新时代中国价值的革命

  二 中国价值革命的任务

   (一)新时代之新启蒙

   (二)新时代之新传统

   (三)新时代之新综合

  三 中国价值传统的复归

   (一)正德

   (二)利用

   (三)厚生

   (四)惟和

  四 中国价值的系统重构

   (一)社会价值的多元统一

   (二)中道价值的选择

   (三)社会信仰的重建

   (四)价值理想的确立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一 现代化:异化与回归

   (一)现代化的本质

   (二)现代化的异化

   (三)从异化到回归

  二 消费方式变革

   (一)消费本质:需要与需要的满足

   (二)消费变革:节俭、自然、审美

   (三)消费变革:伦理、公正、和谐

   (四)消费导向: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三 生产方式变革

   (一)生产目的转变

    1.人是目的

    2.消费是目的

    3.再生产模式的转变

   (二)生产方式转变

    1.手工艺术生产的复兴

    2.家庭自主创业的复兴

    3.市场合作观念的复兴

  四 劳动异化的消除

   (一)生产向生活回归

   (三)工作向劳动回归

   (三)劳动向快乐回归

   (四)理想的自由王国

 第六章 中国价值与协和世界

  一 “中国”观的历史演变

   (一)“宅兹”中国

   (二)“夷夏”中国

   (三)“天下”中国

   (四)“价值”中国

  二 “天下”观的历史演变

   (一)“天下主义”的形成与演变

   (二)从“天下主义”到“世界主义”

   (三)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三 中国价值与协和世界

   (一)东西方的“大同”思想

   (二)西方普世主义危机

   (三)王霸之道:王不待大,强不必霸

  四 王道理想与天下主义的重建

   (一)天下主义的逻辑进路

   (二)天下主义的价值重建

   (三)王道理想:天下一体之仁

   (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后记

本书研究中国历史上价值思想的演变和价值传统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价值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本书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价值革命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传统即中华道统。然而,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价值也不断走向衰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中国价值焕然一新并获得全新的生命。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并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中国价值也将面临着全新构建并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

《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周恩来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道德经》,中华书局,2006。

《庄子》,中华书局,2007。

《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汉)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马其昶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

(宋)石介:《徂徕集》,中华书局,1985。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14。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

(宋)《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宋)《陆九渊集》,钟哲校,中华书局,1980。

(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王阳明:《传习录》,蓝天出版社,2007。

(明)李贽:《李贽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明)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2013。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

(清)陈炽:《续国富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

(清)康有为:《大同书》,陈得媛、李传印评注,华夏出版社,2002。

谭嗣同:《仁学》,载《谭嗣同全集》下,中华书局,198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载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2010。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3卷,朱维铮编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

吴虞:《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新青年》1917年6月,第3卷,第4号。

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载《胡适学术文集》下,中华书局,1991。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载《容忍与自由》,法律出版社,2011。

胡适:《胡适全集》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陈独秀:《今日中国的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期。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期。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1916年11月,第2卷第3号。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0。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载《张岱年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

牟宗三:《略论道统﹑学统﹑政统》,载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载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韩星:《道统的失落与官本位之兴盛—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4期上。

王四达:《从“神本”到“君本”—试析中国古代“人文”的渊源流变及其本质》,《哲学研究》1999年第9期。

李春青:《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人文杂志》2011年第5期。

孙景坛:《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黄爱平:《论明末清初学术向传统经学的回归》,《中国文化》2004年第21期。

王艳:《直面现代价值危机的“实质的价值”伦理学—论舍勒现象学伦理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哲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杜运辉:《“三流合一”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李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唯物史观思考—消费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界》2006年第2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3期。

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河清:《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读书》1996年第9期。

金观涛、刘青峰:《从“天下”、“万国”到“世界”—晚晴民族主义形成的中间环节》,《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4期。

干春松:《“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公羊三世说与夷夏观念的冲突与协调》,《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1期。

张耀南:《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对于构建全球伦理可有之贡献》,《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意〕但丁·阿利盖里:《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7。

〔德〕尼采:《道德的系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勃:《西方的没落:世界历史的透视》,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赫伯特·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福、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英〕柯林·威尔森:《心理学的新道路》,杜新宇译,华文出版社,200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2。

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若水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