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2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Beijing (2020)
[内容简介] 本书对平安北京建设进行的评估继续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完善后的指标体系涵盖3个层级,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5项,三级指标110项;调查问卷包括5个部分77个问题。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顺利完成了既定的1200份问卷调查,科学的评估方法和严谨的调查过程能够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本书的评估报告还增加了对连续三年评估结果的纵向比较分析。
1.宫志刚、李小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王建新:《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公安报》2017年12月24日。
3.叶青:《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治理》2017年第1期。
4.卢国显:《大数据背景下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的重构》,《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5.王建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法治保障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人民日报》2019年1月18日。
7.柯良栋:《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公安学刊》2013年第6期。
1.卢福营:《第三类治理:城中村社会的兼容型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2.王佃利、孙妍:《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城市街道的“嵌入式”改革——以青岛市街道办改革为例》,《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年第5期。
3.李强、卢尧选:《社会治理创新与“新清河实验”》,《河北学刊》2020年第1期。
4.李培林:《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和社会巨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5.杨宏山:《首都街道管理改革的新趋势》,《前线》2019年第4期。
6.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7.王名、蔡志鸿、王春婷:《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2期。
8.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9.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0.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熊一新、李建和:《治安管理学概论》(修订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建淼:《中国现行行政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王宏君:《新编治安案件查处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4.柯良栋、吴明山:《治安处罚法释义与实务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5.崔亚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瓮安之治到瓮安之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宫志刚等:《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7.谢川豫等:《治安管理学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张小兵、戴锐:《论实名制的治安防控功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2019年7月7日。
2.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北京市安全社区管理办法〉〈北京市安全社区评审标准〉的通知》(京应急发〔2020〕20号),2020。
3.丁辉:《社区风险治理与应急准备》,《中国应急管理》2020年第2期。
4.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北京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5月27日。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2018年1月。
6.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2018年12月5日。
7.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2017年9月29日。
8.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2016年8月2日。
9.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2019年6月4日。
10.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2019年5月30日。
11.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2017年2月20日。
12.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北京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2017年10月18日。
13.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2018年8月13日。
14.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北京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三年工作方案(2019~2021年)》,2019年5月23日。
1.陆益龙:《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基层纠纷的风险》,《学术研究》2018年第6期。
2.郭星华、曹馨芳:《从农民的心态变迁看征地纠纷的根本化解》,《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2期。
3.张文显:《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法商研究》2020年第2期。
4.吕红娟:《如何防范基层矛盾纠纷引发公共安全风险》,《学习时报》2020年9月23日,第7版。
5.刘蔚:《块数据背景下西藏城市社区的多元立体治理路径》,《西藏研究》2020年第1期。
6.何俊文:《信访矛盾的源头预防》,《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7年第5期。
7.张海波:《发展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31日,第6版。
8.钟开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一个过程性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2期。
1.《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20年第7期,http://www.beijing. gov.cn/zhengce/gongbao,2020年8月16日。
2.汤一原:《研究全面深化平安北京建设等工作》,《北京日报》2014年7月8日,第1版。
3.程雪宏:《疫情防控期北京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http://www.rmfz.org.cn/contents/10/283028.html,2020年8月20日。
4.《以监督管理为基础 以教育帮扶为核心 推动首都社区矫正工作迈上新台阶》,《法制日报》2020年7月30日,第4版。
5.张雪泓:《北京检校合作护育未成年人成长》,《法制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7版。
6.《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报告》,http://zjw.beijing.gov.cn/bjjs/xxgk/sszzjx/675876/index.shtml,2020年8月15日。
1.曾德才:《确定警力资源战略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宫志刚:《浅谈治安治理的“北京经验”》,《人民公安报》2015年10月25日,第3版。
3.廉思:《“游隙群体”如何深度嵌入应急管理体系——用好关键人群激发社会“免疫力”》,《人民论坛》2020年第10期。
4.曾金华:《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经济日报》2020年1月9日,第4版。
5.罗超:《基层治则天下安——北京构建“雪亮工程”基层社会治理新生态》,《中国公共安全》2018年第4期。
6.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管理学刊》2010年第6期。
7.郭太生:《论平安城市建设》,《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曹梦彩:《日本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科技大学,2018。
9.付瑞平:《既要有物可流 更要物畅其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启示》,《中国应急管理》2020年第3期。
10.汪光焘、李芬:《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8期。
1.周延东:《日常生活转型与治安治理变迁》,《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2.周延东、曹蕗蕗:《从居住共同体走向新生活共同体——社区安全治理的反思》,《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3.宋道雷:《社会治理的“中间领域”:以社会组织为考察对象》,《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4.张陶、曹惠民、王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9期。
5.韩志明:《技术治理的四重幻象——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技术及其反思》,《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
6.唐皇凤、刘建军、陈进华、黄建洪、陈辉:《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笔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7.周延东:《社区治理的“关系式动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8.黄家亮、刘蔚:《社区量化考核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为例》,《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9.郭伟和:《身份政治:回归社区后的北京市下岗失业职工的生计策略》,《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