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1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图书

Study On Communication of Late Qing Denunciative Novels

SSAPID:101-0765-0127-68
ISBN:978-7-5097-362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晚清谴责小说的滥觞与兴盛,是“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的结果。谴责小说呼应了小说界革命和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揭露与批判,具有史学的价值和思想的意蕴,为人们了解晚清社会的原貌提供了资料,并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小说形式上的雅俗流变,引导了白话文的进一步发展,也引发了小说的变革与发展,在中国小说史上体现出从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特质;而谴责小说还在文学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对当下市场化小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晚清谴责小说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它运用重复叙述艺术构建起媒介传播的“拟态环境”,能产生聚合效应,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形成社会舆论,并使舆论波一直回旋、回响,促发人们行动的产生,对社会的变革甚至革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
作 者:蔡之国
编 辑:关晶焱;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后记

 总序

 绪论

  一 晚清谴责小说概说

  二 晚清谴责小说研究述评

   (一)晚清谴责小说的类型研究概述

   (二)晚清谴责小说的评价研究概述

    1.20世纪20~40年代的评价

    2.20世纪50~60年代的论争

    3.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评价

   (三)谴责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概述

    1.谴责小说的讽刺艺术

    2.谴责小说的结构艺术

    3.谴责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四)谴责小说社会文化学研究概述

    1.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

    2.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

    3.社会文化批评方面的研究

   (五)谴责小说的作家与作品内容及考证研究概述

  三 选题因由与研究框架建构

   (一)选题因由

   (二)研究框架建构

    1.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环境研究

    2.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研究

    3.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信息研究

    4.晚清谴责小说传播方式研究

    5.晚清谴责小说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环境研究

  第一节 晚清社会政治现实与谴责小说

   一 晚清窳败的政治现实是谴责小说生成的直接动因

   二 租界的独特存在为谴责小说的兴盛提供了空间支持

    (一)租界是政治的庇护所和反封建专制的基地

    (二)租界为谴责小说提供了创作素材

  第二节 晚清小说变革与谴责小说

   一 晚清“文学救国”对谴责小说创作的激励与引导

   二 域外小说的输入促进了谴责小说的发展

    (一)“西学东渐”使中国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二)域外小说的启迪与借鉴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变革与谴责小说

   一 近代大众传媒促进了谴责小说的多量产生

    (一)印刷技术促生了近代大众传媒的繁盛

    (二)近代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晚清谴责小说的繁荣

   二 文学传播的市场化诱发了谴责小说的繁盛

    (一)文学消费市场的形成

    (二)文学传播的市场化诱发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多量产生

 第二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研究

  第一节 作为个人传播者的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研究

   一 文化身份:边缘化的世俗知识分子

   二 文化思想:新旧之间的徘徊

    (一)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思想的“开明性”

    (二)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思想的保守性

   三 文化行为:启蒙教化与世俗经济的功利性合谋

  第二节 作为集体传播者的谴责小说报刊媒介研究

   一 《新小说》:开化民智、振奋民气的杂志

   二 《绣像小说》:以立鉴与揭露为主导的杂志

   三 思潮和文体走向多元的其他各类小说杂志

    (一)小说林社与《小说林》

    (二)《月月小说》

   四 文艺小报:对世俗生活与社会暴露的描摹

 第三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信息“内容”研究

  第一节 对晚清封建专制政治的暴露与批判

   一 对晚清封建特权和等级制的暴露与批判

   二 对晚清封建官僚体制的暴露与批判

   三 对晚清封建专制野蛮政治的暴露与批判

  第二节 对晚清吏治的暴露与批判

   一 对晚清无德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一)对道德沦丧官吏群像的塑造

    (二)对以公益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的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三)对贪婪暴敛的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四)对政治投机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二 对晚清无能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一)对无治国素质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二)对社会责任心缺失的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三)对媚洋惧洋的官吏的暴露与批判

  第三节 对晚清世风日下与社会道德沦丧的暴露与批判

   一 对家族“丑态”的暴露与批判

   二 对社会道德日渐沦丧的暴露与批判

   三 对假道学的暴露与批判

  第四节 对晚清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揭示与批判

   一 对晚清经济生活的暴露与批判

    (一)对封建农业经济的暴露

    (二)对维新时期经济弊端的揭示和暴露

    (三)对西方工业排挤和冲击我国民族工业行径的揭露和批判

    (四)对乡土社会小农意识的暴露与批判

   二 对晚清封建文化的暴露与批判

    (一)对封建科名文化的批判

    (二)对封建文化落后性的揭露与批判

   三 对晚清封建迷信的暴露与批判

   四 对晚清鸦片毒害的暴露和批判

   五 对晚清女界的暴露与批判

 第四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信息“话语”研究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谴责小说的白话化

   一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二 晚清白话文运动促进了谴责小说的白话化

  第二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话语特征

   一 晚清谴责小说话语:在浅显文言与通俗白话之间

    (一)晚清谴责小说的词汇运用,体现出由古代文言向现代白话过渡的话语特征

    (二)谴责小说的篇章语言,也呈现出浅显文言和通俗白话结合的特征

   二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话语特征

    (一)晚清谴责小说的新闻话语特征

     1.晚清谴责小说话语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

     2.晚清谴责小说话语具有直白、准确的特征

    (二)晚清谴责小说的服务话语特征

    (三)晚清谴责小说的媒介话语特征

   三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话语的文学性特征

    (一)谴责小说话语的生动性

    (二)谴责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三)谴责小说话语的讽刺性与象征性

  第三节 谴责小说话语背后的主观意识与社会文化

   一 浅显文言与通俗白话夹杂而潜隐着的主观意识

   二 晚清谴责小说话语背后的文化焦灼

 第五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信息“叙述”研究

  第一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 晚清谴责小说传统与新变的叙事角度

   二 晚清谴责小说叙事角度的“越界”现象

  第二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结构

   一 “集锦式”结构:适应报刊连载的首选结构方式

   二 “珠花式”结构:迎合小说时代特点的新追求

   三 “采访游历式”结构:与报刊采访形式紧密相连的结构形态

  第三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叙述手法

   一 晚清谴责小说对传统叙述手法的承继

    (一)以故事作为小说叙述的核心,按照自然时序进行情节叙述

    (二)晚清谴责小说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程式化叙述

   二 晚清谴责小说叙述手法的新变

    (一)叙事时间的新变

    (二)心理描写的运用

    (三)环境描写的新变

    (四)象征与对比手法的使用

  第四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重复性叙事艺术

   一 晚清谴责小说重复叙事的艺术呈现

    (一)语词、修辞格、内心情态的重复

    (二)人物、情节的重复

    (三)不同文本之间的重复

   二 重复叙述:主题意蕴的文化增殖

 第六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方式研究

  第一节 报刊与单行本: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的主要载体

   一 报纸:晚清谴责小说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 文艺期刊: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的主导载体

   三 单行本:报刊连载外的谴责小说传播的媒介选择

  第二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市场营销

   一 广告宣传:晚清谴责小说推介的常用方法

    (一)征文广告或征集写作材料广告

    (二)知名编者、作者的推介广告

    (三)出书预告或者出售广告

    (四)编读往来之类的广告

    (五)优惠、让利或者订阅方式的广告

    (六)租书广告

    (七)强调版权意识的广告

   二 邮局:读者订阅期刊的窗口

   三 代派处:小说期刊实现直接销售的触角

   四 促销活动:花样翻新、吸引阅读的重要手段

   五 其他形形色色的营销传播方式

  第三节 插图: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的视觉吸引

   一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载体的图像传播特征

    (一)图像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形式不一

    (二)图文关系复杂,既有文本的美化,也有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形象说明

    (三)图像的感官功能大多欠缺独立性,是小说文字的补充

   二 晚清谴责小说图像传播的原因探析

 第七章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的读者意识与读者策略

   一 晚清谴责小说的读者考察

   二 晚清谴责小说的读者心理与阅读期待

   三 晚清谴责小说读者意识的叙事策略

   四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的读者意识特征分析

  第二节 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效果研究

   一 文学传播效果的概念及内涵

   二 晚清谴责小说文学传播的微观效果分析

   三 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分析

    (一)环境认知效果

    (二)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1.“一面提示”的方法

     2.“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与明示结论

    (三)社会行为效果

 余论

1.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学钧:《李伯元年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吴趼人:《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7.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曾朴:《孽海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9.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刘鹗:《老残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12.蘧园:《负曝闲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张春帆:《宦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李伯元主编《世界繁华报》,1901~1907。

15.梁启超主编《新小说》,1902~1906。

16.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1903~1906。

17.吴趼人等主编《月月小说》,1906~1909。

18.曾朴、黄人主编《小说林》,1907~1908。

19.阿英:《晚清小说丛钞》,上海,中华书局,1982。

20.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上海,上海书店,1991。

21.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共80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996。

22.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上海,上海书店,1996。

2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4.〔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

25.于润琦:《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2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28.郑逸梅:《书报旧话》,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9.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30.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2.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3.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3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美〕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7.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8.〔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1.〔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

42.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3.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5.〔法〕热奈尔·热奈特:《叙述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6.〔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赖干坚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7.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8.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9.〔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0.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5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2.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4.〔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6.〔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7.〔美〕勒内·韦勒克等:《文艺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8.〔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9.鲁迅:《鲁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0.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

62.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

63.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4.时萌:《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6.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

67.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8.黄霖:《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9.陈伯海、袁进:《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0.胡益民、李汉秋:《清代小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71.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2.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73.张炯:《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文学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74.汤哲生:《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75.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77.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8.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0.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8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2.〔美〕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8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上海,中华书局,2002。

84.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85.王先明:《近代绅士——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8.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89.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3.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4.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卷3,上海,中华书局,1984。

96.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7.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8.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99.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00.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1.〔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2.王俊年等:《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3.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104.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5.王祖献:《孽海花论稿》,黄山,黄山书社,1990。

106.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7.〔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08.王继权等:《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109.关爱和:《悲壮的沉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10.关爱和:《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1.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12.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4.黄锦珠:《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115.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6.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17.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18.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9.〔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0.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1.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2.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123.〔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4.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5.林薇:《清代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26.刘德隆:《刘鹗散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7.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8.裴效维:《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29.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0.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3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3.郭皓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34.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5.〔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6.〔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7.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38.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

139.胡全章:《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0.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1.高鑫荣:《明清讽刺小说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42.王国伟:《吴趼人小说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

143.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144.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45.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46.刘春水:《沉重与恣意的书写:谴责、暴露及其他》,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47.庄严:《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宁波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48.黄丽珍:《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149.王学钧:《晚清“小说界革命”与小说市场》,《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150.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51.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报刊媒体发展之关系》,《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152.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文史哲》1999年第2期。

153.肖露:《论〈孽海花〉的语言特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54.黎跃进:《启蒙民众与社会批判》,《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155.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156.潘建国:《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57.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58.郭浩帆:《〈新小说社征文启〉及其价值和意义》,《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59.杨彬:《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复旦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60.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61.王学钧:《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62.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3.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东方论坛》2003年第3期。

164.刘永文:《晚清小说的广告宣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5.杨联芬:《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66.李九华:《论晚清文艺期刊与小说繁荣》,《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7.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168.王学钧:《〈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9.刘永文:《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0.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1.王学钧:《李伯元的“功名”与选择》,《学海》2005年第6期。

172.秦剑蓝:《叙事模式与文化意味》,《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173.曾琪:《论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局的变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174.张传敏:《晚清学制改革中的白话与文学》,《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75.王姗萍:《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6.付建舟:《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7.刘颖慧:《插图与晚清小说的传播》,《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178.段怀清:《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整体性》,《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9.王学钧:《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80.阚文文:《晚清小说出版商的广告营销》,《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181.郭浩帆:《晚清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其对小说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82.文迎霞:《从广告看商务印书馆在晚清的小说宣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83.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4.周亮:《浅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文本对现实的解构》,《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5.梁桂莲:《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86.方国武:《空间化的批判性书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87.孙文杰:《晚清小说出版述略》,《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188.雷启立:《晚清民初的印刷技术与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89.夏晓虹:《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90.邓伟:《试论晚清“新小说”的白话语言建构》,《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191.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