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6

产业经济理论前沿(二)图书

The Frontier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nomy

SSAPID:101-0763-7063-32
ISBN:978-7-5097-0393-9
DOI:
ISSN: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流通业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西安交通大学26位博士的学位论文精华,是产业经济学及消费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的集萃。各篇论文高屋建瓴,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文启湘
编 辑:刘骁军;张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编辑委员会

 序言

 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

  一 回顾

  二 流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

  三 流通企业的扩张模式及其限制

   1.单店扩大

   2.垂直一体化

   3.分店扩张

  四 流通企业“复制和选择性干预”(分店扩张)的相对有效性

   1.复制:流通企业借助于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的分店扩张

   2.选择性干预:信息技术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

  五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新时期我国流通产业政策创新研究

  一 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1.流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

   2.流通产业经营秩序混乱

   3.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

   5.流通产业发展进程极不平衡

  二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目标

   1.组织化

   2.现代化

   3.网络化

   4.国际化

  三 我国流通产业政策及其现状分析

   1.观念认识上存在分歧

   2.政策导向性差

   3.政策体系不完善

  四 我国流通产业政策创新的方向及目标

   1.加快构建流通产业政策制度化的形成机制和较完善的实施组织体系

   2.加快从行政主导型向法律规范型转化

   3.建立、完善流通产业政策的配套体系,提高政策的综合调控能力

  五 我国流通产业政策创新体系

   1.流通产业结构政策创新

   2.流通产业组织政策创新

   3.流通产业技术政策创新

   4.流通产业布局政策创新

   5.流通产业对外开放政策创新

 金融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冲击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 文献综述

   1.对银行业开放“金融稳定效应”的研究

   2.对金融开放“市场竞争效应”的研究

   3.对银行开放的“资源配置效应”的探讨

   4.对外资银行“技术示范效应”的分析

   5.对外资银行进入负面效应的分析

  二 构建实证模型

   1.变量选取和定义

   2.模型说明

   3.数据说明

  三 结果及分析

  四 研究结论

 双边议价框架内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研究*

  一 纵向关系结构中厂商的议价势力

  二 外部选择价值与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

   1.主导零售商的规模

   2.主导零售商的“守门人”(gatekeeper)角色

  三 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水床效应

   1.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的两种后果

   2.水床效应形成的逻辑

   3.水床效应的影响

  四 简短的结论及政府规制取向

   1.高度关注主导零售商的市场兼并行为

   2.高度关注主导零售商剥削中小供应商的行为

   3.高度关注主导零售商过度低价促销行为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消费需求是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

    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

   (三)经济体制的变化使消费需求成为导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因变为可能

  二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三 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

   (一)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GDP的波动情况

   (二)消费波动与经济波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三)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的原因

  四 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一)使经济启动的难度增大

   (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三)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四)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五 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不确定性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二)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降低流动性约束

   (三)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提高整体消费倾向

   (四)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激活新的消费热点

 论我国消费者保护中的政府规制

  一 消费者保护中政府规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1.前提之一:“识货”的政府

   2.前提之二:效益原则

  二 基于规制理念的政府规制一般

   1.契约文化与政府规制理念

   2.政府规制理念与政府规制一般

  三 政府规制绩效与我国的消费者保护

   1.政府规制的表现及绩效

   2.政府规制力量对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影响

  四 提高政府规制绩效的建议

   1.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和市场制度

   2.完善监督和约束制度

   3.完善激励制度

   4.加强其他非正式制度建设

 有关假冒伪劣的不对称信息理论评析

  一 有关假冒伪劣的不对称信息理论

  二 对有关假冒伪劣的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评论

   1.信息对称的假冒伪劣的五种类型

   2.阿克洛夫分析逻辑与现实的矛盾

   3.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永恒性与假冒伪劣演变性的矛盾

   4.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信息不对称并未导致假冒伪劣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 国内外贫困人口消费水平低下原因研究

   1.经济原因

   2.社会文化原因

   3.制度原因

  二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1.观念落后

   2.收入水平低

   3.转型期制度缺陷

   4.自然环境恶劣

  三 研究结论

 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1.国外主要研究综述

   2.国内主要研究综述

  三 国外信用消费发展的基础条件

   1.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2.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制度

   3.高效的信用管理体制

   4.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

  四 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2.商业银行与其他信用机构方面的原因

   3.政府政策法规环境方面的原因

   4.厂商、经销商以及中介机构方面的原因

  五 我国信用消费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1.以人为本、培育理性的信用消费主体

   2.加强社会信用基础建设

   3.构建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

   4.丰富信用消费品种体系

   5.建立和完善信用消费的法规及风险防范机制

 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能力结构及其策略探讨

  一 我国需要大型流通企业

   1.经济环境

   2.消费环境

   3.企业的需要

  二 相关理论概述

   1.生命周期理论

   2.企业能力理论与持久发展理论

  三 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能力的结构

  四 构建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

   1.合理扩大流通企业规模,建立与消费者对接的平台

   2.科学配置企业资源、夯实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础

   3.科学地开展资本运营,强化大型流通企业的保障能力

   4.拓展服务内容,优化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能力

   5.建立企业和谐,为大型流通企业持久发展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

 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方式分析

  一 中国上市公司IPO制度的历史演进

   1.新股发行实行审批制和额度制管理

   2.新股发行服务于政府的经济和政治需要

   3.定价行政化

  二 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几种方式

   1.行政定价方式

   2.准市场化定价

  三 我国上市公司IPO行政定价方式分析

   1.行政定价方式的实质

   2.行政定价方式问题分析

  四 我国IPO市场化发行定价方式分析

   1.市场化发行定价方式的尝试

   2.我国市场化定价出现的问题分析

   3.进一步完善我国IPO市场化定价方式的建议

 经理国库制度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国库制度演进一般的假设条件

  二 国库制度演进的一般影响因素

   1.经济利益是国库制度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2.新的国库制度安排要受到宪政秩序(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规范性行为准则)的影响

   3.新的国库制度安排还要受到现存的国库制度安排或国库制度安排结构的影响

   4.新的国库制度安排的产生或国库制度创新受到国库资财相对价格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三 中国国库制度演进的特殊影响因素

   1.分权与集权

   2.战争与政治(或经济)变革

   3.资财安全

   4.金融工具的变革

  四 结论

   1.从地位上看,国库制度的演进是整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变迁的核心环节

   2.从内容上看,国库制度演进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库财源的权限在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地方政府)间的划分

   3.从范围上看,尽管国库制度演进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其涵盖的领域却十分宽泛

   4.从动力上看,国库制度演进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更确切地说,主要是由政治压力促成的

   5.从模式特征上看,国库制度演进基本上属于强制性演进模式

 农村公共产品高效供给的运作机制及配套制度安排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融资机制

   1.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多元化

   2.大力开拓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渠道

   3.创设第三部门供给的制度环境

   4.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产权制度保障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决策机制

   1.建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2.发展农民利益集团

   3.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机制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金融支持机制

   1.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

   2.培育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

   3.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监督机制

  五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机制

   1.建立农村公共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2.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相关法律法规

  六 面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配套制度安排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3.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型政府

 世界食物消费需求变动对我国食物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引言

  二 世界食物消费需求变动对我国食物出口影响的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二)估计结果

  三 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一)CMS模型

   (二)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四 结语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非均衡问题分析

  一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的农用土地征购制度

   (一)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1.土地征用的含义

    2.土地征用的适用范围

   (二)土地征用制度不能形成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机制

    1.征用制度下的利益分配模式

    2.制度异化和土地资源浪费

  二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理论和现实的距离

   (一)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内涵和理论基础

    1.土地储备制度出现的历史

    2.土地储备的概念

    3.理论基础

   (二)土地储备制度的主要问题

    1.土地储备制度是对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曲解

    2.土地储备为地价上涨提供理由

    3.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扭曲地方政府行为

    4.土地储备制度的异化

  三 土地集约利用还是粗放经营

   (一)商品住宅市场悖论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1.悖论现象分析

    2.悖论原因分析

   (二)化解悖论的理性行为:恢复住宅商品市场功能

    1.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原则

    2.在坚持维护全社会长远利益的原则下,应形成对政府的法治约束,政府的行为不应偏离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要求

    3.消费者在当前舆论宣传和刺激住房消费政策引导下,预期发生了变化,收入的预算约束软化

 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演进框架研究

  一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分析

   1.技术进步对电信产业自然垄断性的影响

   2.市场需求对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影响

   3.金融制度的创新对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影响

  二 国外电信产业改革的启示

   1.立法先行

   2.政企分开

   3.业务开放

   4.产业重组

   5.企业私有化

  三 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政策框架:从内生机制到外生机制

  四 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演进:TDG-RCP分析框架

 消费性、生产性与研究型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理论解释

  一 教育消费与教育消费收益

  二 消费性教育消费与生产性教育消费的合理化

   1.教育消费收益的经济学描述

   2.模型求解

   3.模型结论

  三 研究型教育消费合理化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合理化

   1.构建模型

   2.模型结论

  四 结束语

 流通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

  一 系统和谐度的测定

  二 流通和谐度的测定

   1.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权重的确定

   3.指标的量化

   4.和谐度的测算

  三 流通系统和谐性评价标准

  四 流通和谐度的计算

   1.计算流通系统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2.采用层次法对流通系统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3.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并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量化处理

   4.计算流通各子系统的和谐度

   5.计算流通系统的总体和谐度

  五 结论

 跨国零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一 引言

  二 跨国零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1.跨国零售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的内容与特征

   2.跨国零售企业内部化优势的内容与特征

   3.跨国零售企业区位优势的内容与意义

  三 沃尔玛跨国直接投资的经验例证

   1.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交易设置知识及其物化形式的成熟与完善

   2.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条件

   3.区位优势相对于沃尔玛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四 小结

 消费者产权、消费风险与政府管制*

  一 消费者主权与消费者产权

   1.消费者主权和选择自由的共识

   2.消费者产权的理念

  二 信息产权的分配模型

   1.商品的品质维度与度量成本

   2.信息与关键信息

  三 产业分工深化与消费风险

   1.分工深化抬高信息壁垒

   2.品牌失灵与转换成本

  四 消费者产权与政府管制

   1.“诺思悖论”与暴力潜能分配论:国家作用的经济解释

   2.优化政府管制的政策含义

 开放条件下中国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与政策选择

  一 引言

  二 中国零售组织合理结构的选择基准

   (一)零售组织合理规模结构的基准

    1.封闭条件下中国零售组织的合理规模结构基准分析

    2.开放条件下合理规模结构的基准

   (二)合理零售空间结构的基准

  三 开放条件下中国零售组织的产业政策措施

   (一)开放条件下零售组织的规模结构政策措施

   (二)开放条件下零售组织的空间布局政策措施

 文化消费:国民实现幸福快乐的上佳途径*

  一 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反思与完善

   1.经济人假定的局限性

   2.“幸福人”假定的必要性

  二 文化消费是国民实现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

  三 文化消费实现国民幸福快乐的路径选择

   1.合理选择文化产品与服务

   2.文化消费机理的基本运行方式体现在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

   3.促进人力资本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

   4.增加主体愉悦和幸福感,促进主体完美

   5.消费者在文化消费系统的主导地位

  四 结论

 国有资本投资制度研究

  一 引言

  二 国有资本投资制度的内涵及变迁历程

   1.国有资本投资制度的含义

   2.国有资本投资制度变革的经济史分析

  三 国有资本投资制度变革的依据:制度效率

   1.国有资本投资制度交易费用分析

   2.国有资本投资制度效率分析

  四 国有资本投资制度变革路径选择

   1.影响国有资本投资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因素

   2.国有资本投资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五 结论

 中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优化研究

  一 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的国际比较

   1.流通环节对比研究

   2.流通渠道控制结构模式对比研究

  二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的现状分析

   1.流通渠道主体结构日趋多元化,竞争机制基本形成

   2.流通渠道结构模式趋于健全,结构效率普遍提高

   3.流通渠道技术结构的现代化步伐正在加快

   4.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对流通渠道的控制权日益加强

  三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1.流通环节的W/R系数有所降低,但某些商品的W/R系数仍比西方国家高

   2.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在流通渠道控制结构中实力较弱

   3.渠道结构中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有待理顺

  四 影响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水平

   3.产业集中度水平

   4.企业规模

  五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优化

   1.从宏观上讲,经济发达地区可优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通过企业并购,促进大型零售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规范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关系

 “自然人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自然人流动改善国际收支

   1.自然人流动对货物贸易产生积极影响

   2.自然人流动与汇款及其作用

  三 自然人流动促进就业

   1.自然人流动可以直接减缓流出国的就业压力

   2.创造的外汇促进国内就业

   3.积累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国内就业

  四 自然人流动对人力资本的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2.人才流失抑或人才增进

  五 结语

 报业的盈利模式与市场结构

  一 引言

  二 假定市场组合中的报业厂商均衡

   1.假设和模型

   2.假定市场组合中的报业厂商均衡

   3.简单总结

  三 报业发行边际亏损的经验研究

   1.西方报业发行的边际亏损:以美国为例

   2.中国报业发行的边际亏损

  四 报业市场结构的推演

   1.报业广告市场的结构

   2.报业厂商在广告市场垄断势力的来源

   3.报业发行市场的结构

   4.结论

本书收录了西安交通大学26位博士的学位论文精华,是产业经济学及消费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的集萃。各篇论文高屋建瓴,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Baker,George and Hubbard,Thomas N.,2001,“Empirical Strategies in Contract Economics:Information and Boundary of th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91(2).

[3]Coase,Ronald,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in Putterman,Louis,eds.,The Economic Nature of the Fi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Demsetz,Harold,1997,“The Firm in Economic Theory:A Quiet Revolu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87(2).

[5]Holmstrom,Bengt and John Roberts,1998,“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12(4).

[6]Knight,Frank H.,1921,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arper & Row,1965.

[7]McNulty,Paul,1984,“On the Nature and The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Role of the Firm Reconsidered”,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16.

[8]Milgrom,Paul and Roberts,John,1990,“Bargaining Costs,Influence Costs,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in James E.Alt and Kenneth A.Shepsle,eds.,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North,Douglass,1986,“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in S.Eugerman and R.Gallman,eds.,Long Term Trends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Richardson,G.B.,1972,“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Economic Journal,82.

[11]Simon,Herbert A.,1957,Models of Ma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2]Williamson,Oliver E. 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Chapter 6,New York:The Free Press.

[13]Williamson,Oliver E.,2002,“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From Choice to Contrac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Summer,16(3).

[14]Yang,X.,1991,“Development,Structural Changes and Urban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34.

[1]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张声书:《流通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3]宋则:《新世纪流通创新的理论思考》,《商业时代》2002年第12期。

[4]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布拉德福德·约翰逊:《沃尔玛效应的背后》,《IT经理世界》2002年第2期。

[7]向欣:《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9]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世界中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Demirgüc-kunt,A.,Levine,R.,Hong-Ghi,M.,“Opening to Foreign Banks:Issues of Stability,Efficiency and Growth”,In Alan Meltzer(ed.)The Implications of Globalization of World Financial Markets,Seoul:Bank of Korea,1998.

[3]Bhattacharaya,J.,“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urvey of Evidence”,Unpublished manuscript,Cornell University,1993.

[4]Classens,S.,Demirgüc-kunt,A.,Huizinga,H.,“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

[5]Clarke,G.,Cull,R.,DAmato,L.,Molinari,A.,“The Effect of Foreign Entry on Argentina’s Domestic Banking sector”,Working Paper,The World Bank,1999.

[6]Claessens,S.,Glaessner,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8,No.1911.

[7]Classens,S.,Jansen,M.,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Dordrecht,Holland:kluwer,2000.

[8]Levine,R.Foreign Bank,“Financial Development,and Economic Growth”,In E.B.Clande,(E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AEI Press,Washington,D.C.,1996.

[9]Levine,R.,Foreign Bank Entry and Capital Control Liberalization:Effects on Growth and Stabil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9,October.

[10]Sothitorn Mallikamas,“Impacts of Foreign Entry on th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CU-WB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2002(9).

[11]Stiglitz,J.E.,“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

[12]Terrel,H.,“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In Cheng,H.(Ed.),Financial Policy and Reform in Pacific-Rim Countries,Lexington Books,Lexington,MA.,1986.

[13]Unite,A.,Sullivan,M.J.,“The effect of foreign entr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Philippin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3.

[14]Walter,Ingo and H.Peter Gray,“Protectionism,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Sect oral efficiency,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National Polic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3.

[15]Barajas,A.,Steiner,R.,Salazar,N.,“Interest Spreads in Banking in Colombia 1974-1996”,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Staff Papers,1999a.

[1]Abito,J.M. and Wright,J.,“Exclusive Dealing with Imperfect Downstream Competition”,Mimeo,2006.

[2]Battigalli,P.,Fumagalli,C. and Polo,M.,“Buyer Power and Quality Improvement”,Mimeo,2006.

[3]Berges-Sennou,F. and Chambolle,C.,“Incentives to Prey in 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Retailers’Buying Power”,Mimeo,2006.

[4]Bhattacharyya,S. and Nain,A.,“Horizontal Acquisitions and Buying power:A Product Market Analysis”,Mimeo,2006.

[5]Carstensen,P.C.,“Buyer Power and Merger Analysis-the Need for Different Metrics”,Mimeo Prepared for the FTC Workshop on Merger Enforcement,2004.

[6]Chen,Z.,“Dominant Retailers and the Countervailing-power Hypothesi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7]Chipty,T. and Snyder,C.M.,“The Role of Firm Size in Bilateral Bargaining:A Study of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

[8]Dobson,P.,“Retail Buyer Power in European Market:Lessons from Grocery Supply”,Mimeo,2002.

[9]Dobson,P.,“Exploiting Buyer Power:Lessons from the British Grocery Trade”,Antitrust Law Journal,2005.

[10]Dobson,P. and Inderst,R.,“Differential Buyer Power and the Waterbed Effect:Do Strong Buyers Benefit or Harm Consumers?”,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Review,2007.

[11]Fee,C.E. and Thomas,J.,“Sources of Gains in Horizontal Takeovers:Evidence from Customer,Supplier,and Rival Firm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

[12]Foer,A.A.Mr.Magoo Visits Wal-Mart,“Finding the Right Lens for Antitrust”,Mimeo,2006.

[13]Galbraith,J.K. American Capitalism:the Concept of Countervailing Power,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2.

[14]Horn,H. and A.Wolinsky,“Bilateral Monopolies and Incentives for Merger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

[1]Hiram Barksdale,William R.Darden,and William D.Perreault JR.,“Changes in Attitutes Towards Marketing,Consumerism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1970-1975”,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Winter 1976,10.2.

[2]Hiram C.Barksdale etc.,“A cross-national survey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s marketing practices,consumerism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Summer 1982.

[3]Suk-ching Ho.,“Executive Insights:Growing Consumer Power in China:Some Lessons for Manager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1,9.

[4]Stigler,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5]袁祖社:《权利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王绍光:《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8]戴敏敏:《中国亟待走出“n个市场”的路径依赖》,《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第5期。

[9]李善同等:《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10]陈志武:《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能促进平衡发展吗?——收入机会的政治经济学》,2006年1月2日《经济观察报》。

[1]Akerlof,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84.

[2]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王丽颖、何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假冒伪劣现象的发生机制》,《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刘文革、尹妍:《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Wilson,G.,“Advertisingas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2.No.4(July/August),1974.

[6]Wilson.G.,“Equilibrium and Adverse Sele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79.

[1]Harbison,Fredrick and Charles A.Myers,Education,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New York,1964.

[2]〔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郑宝华:《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北方经济》。

[8]刘俊文:《超越贫困的陷阱——国际反贫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

[1]魏杰、刘延平主编《大企业:21世纪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月。

[2]M.A.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acmillan and Co.Ltd.,1951.

[3]〔美〕迈克尔·佩罗曼著《市场的天然性不稳定性》,孙强、庞锦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柳思维:《流通革命:新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旋律》,《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李尔华:《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竞争力》,《求实》2003年第11期。

[7]谭力文、夏清华:《企业生命周期的比较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第7期。

[8]〔美〕R.L.卡兹等:《哈佛管理论文集》,孟光裕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石军伟:《对生命型公司的思考》,《经济纵横》2001年第8期。

[10]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1]Purnanandam and Swaminathan,“Long-Term Underperformance of New Issues:Is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Villai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4.

[2]Aswath DnmM-n.:《投资估价》,朱武祥、邓海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柳钦、曾庆久:《CAPM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分析》,《投资研究》2006年第2期。

[4]段进东、陈海明:《我国新股发行定价信息效率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

[5]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6]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王玉明:《第三部门及其社会管理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2]德姆塞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蒋雯、赵镝:《利益集团视角下的三农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选择与政策优化》,《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1]Anderson K.,“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hina:Effects on Food”,Feed and Fiber Markets,Paris:OECD,1990.

[2]卢锋:《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3]Kevien Chen,Lian Xu,Yufeng Duan,“Ex-Pos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in Agri-Food Products:1980-1996”,Agribusiness,2000,13.

[4]徐志刚、钟甫宁、傅龙波:《中国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及比较优势》,《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4期。

[5]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6]孙林、赵惠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7]刘靖、毛学峰、辛贤:《我国农产品出口不稳定性成因的初步探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8]陈卫平:《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第四届(2004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9]Prema-chandra,Athukorala,“Processed foo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Food Plicy,1998,1.

[10]D.Simonis,“Belgium’sexport performance,a 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Federal Planning Bureau”,Working paper 2-00,March 2000.

[11]Zelal Kotan,Serdar Sayan,“A comparison of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urkish and South East Asian exports in the Eu market in the 1990s”,The 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Turkish,2001.

[1]陈卫华著《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高仰止:《论入世后电信业的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邮电经济》2003年第2期。

[3]黄海波著《电信规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赛迪顾问《2005~2006中国电信运营商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06年2月。

[5]Waterson,M.,Regulation of the Firm and Natural Monopoly,Basil Blackwell.

[6]郑奇宝:《从垄断到竞争:电信行业规制理论与实证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7]周其仁:《数网竞争》,三联书店,2001。

[8]金碚:《中国垄断产业改革新的分析框架——〈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评介》,2005年5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9]刘戒骄:《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文启湘、高觉民:《消费经济学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

[3]Azariadis,C. and Drazen,A.,1990,“Threshold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5(2).

[4]Lucas,Robert 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July).

[1]席酉民:《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2]谷书堂等:《经济和谐论——中国市场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祝爱民等:《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和谐性分析与优化》,《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

[4]王济干等:《水资源配置的和谐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5]王晖:《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在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6]高红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金永生:《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Hollander,Stanley C.,“Multinational Retailing”,East Lansing,MI: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0.

[2]Treadgold,A.,“Retailing Without Frontiers”,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88.

[3]Alexander.N.,International Retailing,Blackwell Business,Oxford,1997.

[4]Lane H. and Hildebrand,D.,“How to Survive in us Retail Markets”,Business Quarterly,1990,(54).

[5]汪旭晖:《探析零售企业国际化动机》,《商业经济文萃》2004年第6期。

[6]夏春玉:《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及其原因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4期。

[7]姚琼:《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动因及趋势》,《商业研究》2005年第15期。

[8]John H.,“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89(9).

[9]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0]聂正安:《零售企业扩张实践质疑威廉姆森命题》,《财贸经济》2005年第9期。

[11]樊秀峰:《零售企业交易设置效应研究》,《商贸经济》2008年第4期。

[12]陶伟军、文启湘:《零售业态的生成与演进:基于知识的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6期。

[13]樊秀峰、严明义:《跨国零售企业:高控制要求及其多元实现路径——基于企业性质与资源特征的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14]樊秀峰:《基于供应链的零售企业水平一体化边界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米塞斯:《经济学的最后基础》,夏道平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2]罗宾斯:《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中主要理论的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1。

[4]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Nelson,“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PE. 1970,78(2 March/April).

[6]程保平、苏宁:《论产权与经济效率》,《经济评论》2002年第4期。

[7]Barzel,Yoram,“Measurement Cos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Marke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2,25(April).

[8]Barzel,Yoram,“Transaction Costs:Are they Just Cost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985,141(No.1).

[9]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玉路:《警惕经济全球化的“致畸效应”》,2004年11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11]杨小凯:《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的差别》,《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12]蒋宏宾:《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六大特点》,《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第1期。

[1]黄少安:《产权经济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英〕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6]诺思:《对制度的理解》,〔法〕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经济研究》1993年第4期。

[8]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9]弗鲁博顿和苪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怀:《制度生命周期和制度效率递减》,《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11]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美〕科斯(Coadse R.)、阿尔钦(Alchain A.)、诺斯(North D.):《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V.Chaudhri,“Pricing and Efficiency of a Circulation Industry:The Case of Newspaper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998,(10).

[2]罗伯特·G.皮卡德、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周黎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3页。

[3]WM Corden,“The maximization of profit by a newspaper”,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2-1953,20.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256页。

[5]N.Kaldor,“The Economic Aspects of Advertis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0,18(1).

[6]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颍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30页。

[7]P.Nelson,“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

[8]P.Nelson,“S Advertising as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