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5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图书

History Educ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May Forth Movement: China Education Improvement Society and the Reform of History Education (1921-1926)

SSAPID:101-0761-8837-39
ISBN:978-7-5097-988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对中国的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优势丛书
作 者: 朱煜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总序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后记

 引言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现状

  四 资料与思路

 第一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之缘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思潮

   一 “新文化的怒潮”冲击传统旧教育

   二 译介西方新教育学说的热潮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与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成就

   二 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历史课程问题

    (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及其教学问题

    (三)中小学历史教师的素质问题

 第二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学委员会及其年会

  第一节 历史教学委员会

   一 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成立

   二 主要成员及其特征

  第二节 年会及其历史教育改革案

   一 年会历史教学组的议案概况

    (一)年会的一般情形

    (二)历史教学组的议案

     1.第一届年会(济南年会)

     2.第二届年会(北京年会)

     3.第三届年会(南京年会)

     4.第四届年会(太原年会)

   二 “科学化”思潮下“人的隐去”*

   三 “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

 第三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

  第一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概貌

   一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关系

   二 新学制历史课程设置简况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旨趣的转换

   一 “史观”教育转向“史料”与“史法”之训练

   二 “讲授”与“记诵”转向“问题”与“研究”

 第四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

  第一节 “设计教学法”理念下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一 小学历史课程理念的转换及其原因

   二 设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第二节 “中外史混编”为基调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另起炉灶的混合编制

   二 有关中外史混编的争议

   三 采用中外史混编的原因

    (一)课程综合化及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

    (二)清末以来学校历史课程演进的内在逻辑

    (三)清末民初中外史混编教科书的流传

    (四)常乃惪的研究取向重视中西比较

    (五)新史学思潮及南北方学者的推动

  第三节 文化史取向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简况及特色

   二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文化史取向的原因

    (一)“文化史热”为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文化史取向提供了思想文化动力

    (二)文化史研究以及历史教育的经验为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文化史取向提供了基础与借鉴

 第五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

  第一节 编纂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一 社内学人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二 历史课程纲要与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传递的历史意识

   一 综合的和多因素的眼光

   二 注重事实的因果关系

   三 多元的文化史观

 第六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

  第一节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成效

   一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的实施及成效

   二 实验学校施行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情形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和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一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价值与影响

   二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采用与社会影响

 结语

 附录一 朱经农、丁晓先起草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一)目的

  (二)程序

  (三)方法

  (四)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附录二 常乃惪起草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

  (一)目的

  (二)内容和方法

  (三)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附录三 徐则陵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一)授课时间

  (二)内容

 附录四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目录

  上册

  中册

  下册

 附录五 陈衡哲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目录

  上册

  下册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发端于上海、南京等地,后成为全国性的教育社团。其存在的时间虽仅有几年,但对中国的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它在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方面的活动及其成效,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现今的历史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北京高师附属中学试行新学制各种学则及科程》,《教育丛刊》第4卷第1集,1923年4月。

《北京高师附中本学年新订各科教授法一览·中外历史教授法大纲》,《教育丛刊》第2卷第6集,1921年12月。

《本月刊创设之用意》,《新教育》第1卷第1期,1919年2月。

《初级中学本国历史学程大纲》,《教育丛刊》第3卷第7、8集,1923年2月。

《到会社员一览表》,《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第四届年会职员一览》,《新教育》第11卷第2期,1925年9月。

《分组会议议案汇录·历史教学组》,《新教育》第11卷第2期,1925年9月。

《欢迎词》,《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教部讨论教育改进社议案》,《申报》1925年11月28日,第10版。

《教育改进社征求研究国史方法》,《申报》1924年2月29日,第10版。

《介绍新出版之西史纲要》,《教育丛刊》第4卷第2集,1923年5月。

《今夏中华教育改进社关于史地教育之议案及历史教育组地理教学组之会议记录》,《史地学报》第2卷第1号,1922年11月。

《孟禄与中国教育界同仁在中央公园饯别会之言论》,《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南京电:中华教育改进社》,《申报》1924年7月4日,第7版。

《年会分组会议记录·历史教学组》,《新教育》第7卷第2、3期,1923年10月。

《年会分组会议记录·历史教学组》,《新教育》第9卷第3期,1924年10月。

《年会开会地点时间一览表》,《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全体学术会议纪录》,《新教育》第7卷第2、3期,1923年10月。

《学术会议各分组会议报告之议决案主文》,《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议决案施行状况调查表》,《新教育》第9卷第1、2期,1924年9月。

《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第二次常年大会纪录》,南京《中等教育》第2卷第3期,1923年。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分组会议记录·历史教学组》,《新教育》第9卷第3期,1924年10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分组会议记录·历史教学组》,《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记》,《申报》1922年7月6日,第10版。

《中华教育改进社十三年度进行计划》,《申报》1924年1月1日,第11版。

《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进行计划》,《教育杂志》第14卷第6号,1922年6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小学历史教学研究委员会简章》,《史地学报》第2卷第1号,1922年11月。

曹刍:《设计教学法原理(续)》,《新教育》第8卷第2期,1924年3月。

常乃惪:《教育观点上的历史学科》,《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2期,1930年2月。

常乃惪:《新制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编制之一得》,《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1924年7月。

常乃惪:《印象主义的历史观:历史教学法的一章》,《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期,1930年1月。

陈翰笙:《呜呼中学的历史程度》,《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12期,1926年8月。

陈训慈:《历史之社会的价值》,《史地学报》第1卷第2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史地学报》(影印本)第1册,2005年4月。

陈训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史地学报》第1卷第1期,1921年11月。

高德泉:《小学历史教学法》,《初等教育》第2卷第2期,1924年6月。

〔美〕葛尔绥:《战后之德意志历史教学》,陈训慈译,《史地学报》第2卷第2期,1923年1月。

葛兆光:《〈新史学〉之后》,《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商榷》,《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

顾颉刚:《中学校本国史教科书编纂法的商榷》,《教育杂志》第14卷第4号,1922年4月。

顾泰来:《蓝盖氏论历史的政治价值》,《史地学报》第2卷第2期,1923年1月。

韩定生:《中学校历史课程之改革意见》,《教育丛刊》第3卷第2集,1922年4月。

何炳松:《西洋中小学中的史学研究法》,《教育丛刊》第2卷第7集,1922年1月。

何成刚:《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济南历史教育会议述评》,《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

何成刚:《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围绕历史教育展开的一场争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何成刚:《一次功败兼备的探索——壬戌学制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研究》,《教育学报》2007年第5期。

〔美〕赫尔:《历史之价值》,陈训慈摘译,《史地学报》第2卷第4期,1923年5月。

姜琦:《何谓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

蒋梦麟:《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0卷第1号,1918年1月。

李孝迁:《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上)》,《东方论坛》2005年第6期。

梁启超:《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史地学报》第2卷第1号,1922年11月。

廖世承:《本校编制新学制课程的经过情况》,南京《中等教育》第1卷第3期,1922年7月。

凌冰口译、胡适等编辑《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刘俐娜:《五四时期学者对史学功能的认识》,《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刘雅军:《晚清“世界历史”教育述略》,《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陆光宇:《三三制初级中学历史地理教授之我见》,《教育丛刊》第3卷第2集,1922年4月。

陆惟昭:《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史地学报》第1卷第3期,1922年5月。

孟禄:《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差异》(陶行知口译,瞿雪野笔记),《新教育》第4卷第4期,1922年4月。

陶孟和讲演:《新史学》,张世泰笔记,《教育丛刊》第1卷第2集,1910年3月。

田正平:《我国二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1989年第1期。

汪懋祖:《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缘起》,《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

王克仁:《历史课程之科学的研究》,《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8期,1927年2月。

王西征:《从新教育到新教育评论》,《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1926年12月。

王芝九:《小学历史教学商榷》,《教育杂志》第16卷第2号,1924年2月。

吴研因:《新学制建设中小学儿童用书的编辑问题》,《新教育》第5卷第1、2期合刊号,1922年8月。

希甫:《历史教授法之研究》,《中华教育界》1914年第6~8期。

徐映川:《读现行小学历史教本以后》,《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2期,1926年8月。

徐则陵:《学校设历史一科应以何者为目的》,《史地学报》第2卷第2号,1923年1月。

徐则敏:《小学历史学习之心理研究》,《教育杂志》第22卷第12号,1930年12月。

姚白予:《对于中学校外国历史教学上的意见》,《教育丛刊》第5卷第1集,1924年3月。

于沛:《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余家菊:《课程论》,《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9期,1925年3月。

俞子夷:《一九二七年前几个教育团体——回忆简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2期。

张荡:《历史教学之研究》,《教育丛刊》第4卷第3集,1923年6月。

张心恺:《中国传统历史启蒙记忆初探》,台北《历史教育》第2期,1997年2月。

章洪熙:《社务报告》,《新教育》第5卷第4期,1922年11月。

章洪熙:《社务报告》,《新教育》第5卷第5期,1922年12月。

章洪熙:《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系统图》,《新教育》第6卷第1期,1923年1月。

章太炎:《劝治史学及史学利病》,《申报》1924年7月7日,第10版。

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教育杂志》第25卷第7号,1935年7月。

朱经农:《对于初中课程的讨论(三)》,《教育杂志》第15卷第12号,1923年12月。

朱经农:《关于编制初中课程原则之争议》,《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6号。

朱经农讲:《新学制课程》,章廷谦、许钦文记,《新教育》第7卷第2、3期,1923年10月。

庄俞:《赴会余话——对于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贡献》,《教育杂志》第14卷第8号,1922年8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8。

〔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杜威:《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美〕亨利·约翰生:《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日〕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周玉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刘沪主编《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三联书店编辑《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

《独秀文存》,外文出版社,2013年影印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

《胡适文存》,外文出版社,2013,影印本。

《胡适文存二集》,外文出版社,2013,影印本。

《胡适演讲集》,胡适纪念馆,1978。

沈怡文、肖咸宁主编,江苏省扬州中学编《江苏省扬州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98。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齐思和:《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全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8。

高崧等编选《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897~1992)——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92。

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天津市南开中学编《天津市南开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

《小学的新课程》,商务印书馆,1925。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商务印书馆,1925。

《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2015。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次社务报告》,社内印刷品,1925年6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一览》,会议印刷品,1925年8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2辑,中华书局,1987。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戴自俺主编《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耿云志:《胡适年谱》,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谷秀青:《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何成刚:《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岳麓书社,2008。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胡适口述:《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胡哲敷:《历史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

江山野主编《中国中学课程设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6。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二册初级中学之部》,卿云图书公司,1930。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三册高级中学之部》,卿云图书公司,1930。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廖世承等:《施行新学制后之东大附中》,中华书局,1929。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

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

刘寅生等编校《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柳芳编《胡适教育文选》,开明出版社,1992。

罗尔刚:《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三联书店,2006。

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罗志田:《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2013。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9。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马勇:《蒋梦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孟宪承编《新中华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5。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九州出版社,2011。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名人传》,近代中国出版社,1986。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

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美〕施耐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梅寅生译,华世出版社,1984。

石鸥、吴小鸥:《简明中国教科书史》,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舒新城:《道尔顿制研究集》,中华书局,1929。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宋仁主编《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苏寿桐:《史编拾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孙广勇:《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孙永如:《柳诒徵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汤志钧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汪荣祖:《史学九章》,三联书店,2006。

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汪祥庆编《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用书调查报告》,华北基督教教育协会,1936。

王承绪、赵端瑛编《郑晓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汎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王凤喈:《中国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王家范:《史家与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吴研因、王志瑞:《小学历史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9。

新学制实施讨论会编《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

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徐纬英、徐畹芬主编《徐养秋追思录》,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6。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

杨国荣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杨犁编《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1991。

元青:《杜威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张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雪蓉:《美国影响与中国大学变革(1915—1927)——以国立东南大学为研究中心》,华龄出版社,2006。

张元、周樑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赵宗预编辑《设计式的各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6。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先兴:《20世纪的文化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周策纵:《五四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周文玖编《朱希祖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朱维铮编校《周予同经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朱智贤:《小学历史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0。

陈衡哲:《西洋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陈庆年编纂《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1。

傅运森编著《新学制历史教科书(初级中学用)》,商务印书馆,1923。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胡适校订,商务印书馆,1923~1924。

柳诒徵编《历代史略》,江楚书局刻本。

夏曾佑编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4。

张轶欧编辑《中外故事读本》,中新书局,1905。

章嵚编著《中学中华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13。

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13。

赵玉森编纂《新著本国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23、1925。

周世棠编《初等小学简明历史教科书》,新学会社,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