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3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图书

Report On the Group of Twenty(G20)Nation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2001~2010)

SSAPID:101-0752-8696-15
ISBN:978-7-5097-292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G20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G20集团的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从而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

相关信息

丛书名: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
编 辑:曹长香;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管理世界杂志社特邀顾问、学术指导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文前辅文

 前言

 Abstract

 YⅠ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方法

  Y.1 第一章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研究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1.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创新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2.从世界经济竞争的导向来看,创新是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

    3.从世界经济增长的途径来看,创新是引发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战略引擎

    4.从国际关系变化格局来看,创新是维系国际地位的重要筹码

    5.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创新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二 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的重大意义

    1.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2.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Y.2 第二章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一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1.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提出

    2.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概念

    3.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涵

    4.国家创新竞争力与国家创新能力异同

   二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一)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在要素

    (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1.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国家创新竞争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国家创新竞争力形成模型

  Y.3 第三章 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建立原则

    1.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在作用机理

    2.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二 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1.构建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2.系统层和要素层指标的选定

    3.基础层指标的选定

    4.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概述和说明

   三 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二)指标的权重确定

    (三)创新竞争力模型的建立

    (四)创新竞争力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1.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2.创新竞争力的变化类型及界定

     3.创新竞争力动态模型

   四 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判定方法

    1.创新竞争力评价时段和范围的界定

    2.指标的排位区段和优劣势的判定

    3.指标动态变化趋势的判定

  Y.4 第四章 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与效果检验

   一 总体研究思路

    1.研究的指导思想

    2.研究的框架思路

   二 指标体系检验

    1.单项指标检验

    2.指标相关性检验

    3.创新基础竞争力指标组相关性检验

    4.创新环境竞争力指标组相关性检验

    5.创新投入竞争力指标组相关性检验

    6.创新产出竞争力指标组相关性检验

    7.创新持续竞争力指标组相关性检验

   三 核心指标的提取——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计算过程

   四 创新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YⅡ 第二部分 总报告

  Y.5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

     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综合排名

     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

     3.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要素得分情况

    (二)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比较分析

     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排位变化比较分析

     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矩阵分析

   二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分布

    (一)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均衡性分析

    (二)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评价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内部评价分析

   三 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跨矩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四 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跨矩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五 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跨方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六 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跨方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七 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三)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跨方阵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八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趋势

    (一)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各种创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比较大

    (三)创新基础竞争力是国家创新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

    (四)国家创新竞争力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五)固强扶优、增升抑降,不断优化指标结构,才能有效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

   九 提升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原则、战略取向和战略对策

    (一)战略原则

     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原则

     2.政府引导与产学研相结合原则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原则

     4.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

     5.企业主体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

    (二)战略取向

     1.开创21世纪知识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新阶段

     2.强化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3.统筹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4.强化人才战略,培养大批创新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三)战略对策

     1.国际层面

     2.国家层面

     3.产业层面

     4.企业层面

 YⅢ 第三部分 分报告

  Y.6 第一章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7 第二章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8 第三章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9 第四章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0 第五章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1 第六章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2 第七章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3 第八章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4 第九章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5 第十章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6 第十一章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7 第十二章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8 第十三章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9 第十四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0 第十五章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1 第十六章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2 第十七章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3 第十八章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4 第十九章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一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二)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二 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三 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六 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二)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5 附录

  Y.26 参考文献

  Y.27 后记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编委会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前世界正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可见,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家创新竞争力更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G20)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解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重要国际平台。本书以G20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01~2009年G20集团中各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战略趋势,从而为世界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与方法,全面阐述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并根据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构建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总报告,旨在从总体上评价分析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揭示各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世界各国加快提升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第三部分为分报告,通过对G20集团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各国提升创新竞争力提供实证依据。本书最后的附录是2001~2009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值及得分变化表,以备读者查询。

布凌格:《聚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陈劲、柳卸林主编《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陈琦:《大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及框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陈强、鲍悦华:《德语区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成思危:《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理论参考》2010年第5期。

崔永华、李正风等:《跨边界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以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6期。

丁焕峰:《论区域创新体系》[J],《科研管理》2001年第11期。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美〕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封凯栋:《国家创新系统:制度与演化的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冯之浚、罗伟:《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文献汇编》[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高丽萍:《发达国家创新政策的分析与借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高梁:《论自主创新方针和国家竞争力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辜胜阻、李华等:《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J],《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官建成、余进:《基于DEA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3期。

郭淑芬:《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0期。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3期。

胡志坚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黄茂兴:《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黄茂兴等:《“十二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热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黄茂兴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热点的回眸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鞠洪云、储雪林:《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8期。

〔日〕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孔婕:《欧美国家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模型研究及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第3期。

李安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韩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李建平、黄茂兴等:《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建平、黄茂兴等:《中国经济60年发展报告(1949~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李建平、黄茂兴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陶亚、林伟华:《日本创新型国家建设模式与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

李正风:《知识、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李正风、胡钰:《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2011年第5期。

刘凤朝、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4期。

刘凤朝等著《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刘立、李正风等:《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一个研究框架:功能—阶段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刘伟萍:《法国“竞争力极点”战略对环渤海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1期。

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5期。

柳卸林:《如何解读中国竞争力的世界排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10期。

柳卸林:《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R],市场经济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课题报告,1998。

柳卸林、段小华:《转型中的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J],《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5期。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丹麦〕伦德瓦尔:《创新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从用户与生产者的互相作用到国家创新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罗吉、王代敬:《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

罗守贵、甄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毛昊、张现强、张洪吉:《基于总量和结构的我国在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倪鹏飞主编《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皮永华:《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齐建国:《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邱均平、谭春辉:《国家创新能力测评五十年》[J],《评价与管理》2007年第4期。

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石定寰:《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宋玉华、王莉:《全球新经济发展的比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孙辉:《美国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6年第8期。

孙文杰、沈坤荣:《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第1期。

孙玉涛、杨中楷:《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童昕、王缉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J],《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9期。

万勇、文豪:《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5期。

万勇、文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王承云、杜德斌、李岩:《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与路径》[J],《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S1期。

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王春法:《论综合国力竞争与国家创新体系》[J],《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

王大川:《德国的创新之路》[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年第12期。

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2年第4期。

王海燕:《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2期。

王敏旋:《国外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十大特征简述》[J],《世界经济》2006年第7期。

吴贵生、谢伟:《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作用与影响》[C],第二届中韩产业技术政策研讨会——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会议论文集,1997。

吴晓园、许明星等:《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国家创新系统层级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项后军:《国家竞争优势与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的分析与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肖浩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途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谢永琴:《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4期。

徐冠华:《建设创新型国家 走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J],《中国科技产业》2006年第1期。

杨中楷、孙玉涛:《基于专利引用国家技术力量指标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杨忠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及其建设原则》[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9期。

张国良、陈宏民:《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化评价比较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年第5期。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张义梁、张嵎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张真真、林晓言:《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

张治河、胡树华、金鑫等:《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年第2期。

赵海琳、王钊:《西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赵俊杰:《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年第4期。

赵凌云:《创新型国家的形成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

赵凌云:《尊重创新型国家的形成规律 推进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7期。

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钟劲松:《典型自主创新国家政策支持措施的分析与借鉴——兼论我国创新政策的未来趋势》[J],《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8期。

周蜜、邓向荣:《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路径选择》[J],《理论参考》2010年第5期。

周勇、冯丛丛:《刍议创新型国家(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1期。

ADVANCE EDITION.Multipolarity:The New Global Economy [R].2011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2011.

Bengt-?ke Lundvall,Bj?rn Johnson,Esben Sloth Andersen,Bent Dalum. National Systems of Production,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J].Research Policy,2002(2).

Bengt-?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M].Anthem Press,2010.

Bj?rn T.Asheim and Arne Isakse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 [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1).

Charles Edquist,Maureen McKelvey.Systems of Innovation:Growth,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0.

Chun-Liang Chen,and Yi-Long Jaw.Building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aiwan’s Cultural Organization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4).

David C.Mowery and Joanne E.Oxley.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Cambridge Political Economy Society,1995(1).

David Soskice.German Technology Policy,Innovation,and Nation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J].Industry & Innovation,1997(1).

Gabrijela Leskovar-Spacapan,and Majda Bastic.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ransition Economy:Internal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Orientation [J].Technovation,2007(9).

James P.Andrew et al.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R].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February 2009.

Jan Faber,and Anneloes Barbara Hesen.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European Nations:Cross-National Analyses of Patents and Sales of Product Innovations [J]. Research Policy,2004(2).

Jan Fagerberg,and Martin Srholec.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apabil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Research Policy,2008(9).

Jian Cheng Guan,Richard C.M.Yam,Chiu Kam Mok,and Ning Ma.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3).

Parimal Patel.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y They are Important,and How They Migh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 [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4(1).

Patarapong Intarakumnerd,Pun-arj Chairatana,and Tipawan Tangchitpibo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Less Successful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hailand [J].Research Policy,2002(31).

Paul Blustein et al.Recovery or Relapse:The Role of the G-20 in the Global Economy [R].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at BROOKINGS,June 2010.

Pedro Concei??o,Manuel V.Heitor and Bengt-?ke Lundvall.Innovation,Competence Building,and Social Cohesion in Europe:Towards a Learning Society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3.

Pedro Concei??o,Manuel V.Heitor.Knowledge Interaction towards Inclusive Learning:Promot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2(7).

Pedro Concei??o,Manuel V.Heitor.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Across Diversity:Learning from the Portuguese Path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J].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2003.

Phil Cooke.Regionall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Exploring “Globalis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sation [J].Research Policy,2005(8).

Prasada Reddy.New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nd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Host Countries:A Survey from India [J].World Development,1997(11).

Richard R.Nels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obert D.Atkinson and Scott M.Andes.The Atlantic Century:Benchmarking EU & U.S.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R].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Februar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