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组织发展研究图书
Report on Beijing's Social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的四类社会组织,本书重点分析北京市这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是深化北京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在登记制度、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主要编撰者简介
总报告
立足新起点,推动北京社会组织的改革、规范、发展
一 社会组织的界定和分类
二 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色
(一)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1.社会团体规模状况
2.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状况
3.基金会规模状况
4.社区社会组织规模状况
(二)北京社会组织发展的首都优势及特色
1.北京市社会团体类型齐全,行业性和专业性社团发展突出
2.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速度迅猛,行业分布集中于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
3.基金会发展迅猛,非公募基金会占比高
4.草根组织数量众多,活动领域广泛,国际交往活动频繁
5.国际NGO云集,服务领域广泛
三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1.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2.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改革
3.枢纽型社会组织体制的创新
4.联盟组织的创新发展
四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
(二)社会组织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内部地位不一致
(三)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不完善
(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方面存在制约
(五)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范程度不够
五 加快推进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一)进一步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制机制
(三)加快推进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四)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体系
(五)建立社会组织分类管理体系
六 结语
综合篇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二 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1.尊重既有制度安排,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促进社会组织平稳有序发展
4.加强公共服务购买,提升社会组织自我发育能力
三 推进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改革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1.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2.降低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
3.简化社会组织的登记程序
4.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划分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与职能
1.建设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2.合理划分社工委与民政部门的职能
3.组建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局
(三)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体系
1.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职责
2.枢纽型社会组织目前发挥的功能
3.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改革方向
(四)转移政府职能,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空间
1.加快社会组织去行政化进程
2.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内容与目录
3.根据政府转移职能事项的性质,认定承接主体
4.政府转移职能事项承接主体的监督与评估
(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1.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2.建立社会组织自律监管机制
3.建立分类监管机制
4.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5.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6.建立等级评估机制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调研和思考
一 使用北京市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1.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搭建工作平台
2.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畅通工作网络
3.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提供经费保障
4.完善运行程序,保证科学运转
5.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
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效
1.扩大社会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
2.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3.促进政府职能转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二)存在问题
1.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范围和空间有限
2.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
3.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亟须统筹协调
4.公共服务的标准、质量难以衡量
5.政府部门对购买服务项目管得过死
三 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扩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范围
(二)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
(三)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统筹协调
(四)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流程和评价监督体系
(五)制定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财政税收政策
社会治理与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 政策机遇: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二 形势所需:社会组织大有可为的时代已经来临
三 新阶段老问题:当前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
(二)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三)政社不分、官办多、民办少
(四)“双重管理”体制与社会组织运行服务管理不到位
(五)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存困境
四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社会组织初步形成(1949~1977年)
二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78~1991年)
(一)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
(二)学术性社会团体兴起
(三)公益性社会组织纷纷成立
三 市场经济确立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1992~2000年)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涌现
(二)行业协会迅速发展
四 21世纪以来北京市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
(二)基金会进入规范管理和稳步发展阶段
(三)社区社会组织不断涌现
五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一)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机遇
(二)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依然存在的挑战
1.内部专业人才、资金、场地缺乏
2.外部存在社会化程度低,行政依附严重
3.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六 促进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组织法律规范体系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控制和能力建设
(三)还权于社会,加快政社分离
领域篇
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一 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的类型和特征辨析
(一)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的类型界定
1.按照科技活动类型,科技社会组织可以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服务三大类型
2.按照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强弱程度,可以划分为公益性和互益性两大类
3.按照资金来源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4.根据组织地域性特征可划分为两大类
(二)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的特征研究
1.科技社会组织的宗旨主要集中在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科技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
3.科技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获取服务收入的能力往往比较突出
二 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总体现状
(一)2003~2013年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的总体数量分析
1.北京科技社会组织总体数量状况
2.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各专业分布情况
3.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专业数量变化分析
(二)2003~2013年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人员数量总体状况
1.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理事会成员数量分析
2.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会员数量变化分析
(三)2003~2013年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总体状况
1.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举办科技会议数量分析
2.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会议交流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3.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举办科普活动总体情况
4.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承办的科技出版物总体状况
5.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科技传播的总体状况
6.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科技服务活动总体状况
三 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发展的优势资源分析
(一)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思想库资源优势
(二)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平台
(三)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促进公众科学传播
(四)北京市科技社会组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 北京市行业协会的构成
(一)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
(二)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
(三)创新型联盟组织
二 北京市行业协会的发展特点
1.组织发展增速迅猛
2.行业协会结构趋向民间化
3.产业联盟成为新模式
4.北京成为异地商会的集聚地
三 行业协会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行业协会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1.服务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
2.服务行业,制定技术标准和推动技术创新
3.服务企业,为企业搭建平台、传递信息、维护权益
4.服务北京经济建设
(二)参与社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社会治理主体的重要作用
1.调节社会矛盾与纠纷
2.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服务民生
四 行业协会的改革进程及其困境
(一)北京市发展行业协会的改革措施
1.登记体制改革试点
2.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3.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二)北京市行业协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行业协会立法滞后,政策环境不配套
2.部分行业协会运行不规范,内部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行业协会内部存在地位不一致问题
五 充分发挥北京市行业协会的服务与创新职能
(一)加快推进行业协会立法进程
(二)探讨“政会分开”的机制,推进“脱钩”改革
(三)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能力建设及规范管理
北京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一 何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一)公益与慈善的区分
(二)公益慈善及其他
(三)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
二 北京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沿革
三 当代北京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一)社会团体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
(三)行业联合会
四 思考与建议
1.公益慈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信任,重建社会信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组织透明度
2.培育公益慈善的文化氛围是激发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活力的良方
3.现代传媒等技术资源是激发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活力的催化剂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一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概况
二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
三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个案分析
(一)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
(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组织与政府
2.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
3.组织与志愿者
4.组织、媒体和公众
5.组织与市场
(四)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1.来自合法性与公信力的挑战
2.来自资金与人才的挑战
3.组织的未来
四 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五 结语
(一)善治与合法性——国家视角
(二)公民治理——社会视角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一)社会组织总体偏少,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二)社区社会组织居多,参与结构有待优化
(三)被动执行式为主,参与方式有待多样
(四)集中于文娱体健领域,参与领域有待拓展
(五)群体结构显畸形,参与群体有待扩散
二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
1.对社会组织管控色彩依然明显
2.对社会组织的主体认定仍不清晰
3.对社会组织立竿见影要求过高
(二)居民层面
1.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度不高
2.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不足
(三)社会组织层面
1.参与治理的社会资源匮乏
2.主体参与的责任意识淡薄
三 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社区和居民应转变理念,深化社会组织的主体认定
(二)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参与治理的资本存量
(三)完善参与机制,保障社会组织的主体参与
(四)健全监督机制,防止社会组织的功能偏失
专题篇
基金会的发展、培育及管理创新研究
一 2010~2014年北京地区基金会发展状况
(一)整体趋势
(二)收支情况
二 基金会的能力建设
(一)基金会能力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二)基金会能力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三)提升基金会能力的模式设想与构建
三 公益基金会的管理能力建设
1.公益基金会内部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1)理事会存在的问题
(2)管理层存在的问题
(3)监事会存在的缺位问题
2.公益基金会外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1)政府监管“力道”不足
(2)行业监督机制不全
(3)社会监督制度缺乏
四 北京地区非公募基金会——以万通为例
2013年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一 2013年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问卷调查报告
1.基本情况
(1)组织性质及服务内容
(2)组织工作人员构成
(3)组织硬件设施情况
2.生存状况
(1)资金来源
(2)收支状况
(3)组织的支持需要
3.服务状况
(1)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2)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收入与福利待遇
(4)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5)员工培训情况
(6)专业人员及组织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专题调研报告:康复类社会组织
1.场地问题:较高的租金和场地的临时性
2.专业人员的高流失率
3.服务收费普遍偏低与调整服务收费标准的两难境地
4.机构运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及可持续问题
5.专业人员培养培训及家长培训效果欠佳
6.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晋升等问题
三 发现与建议
(一)调研发现
1.残疾人社会组织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2.当前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具体建议
2.宏观建议
北京市慈善超市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一 慈善超市的发展背景
(一)慈善超市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国家慈善超市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 北京市慈善超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慈善超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北京市慈善超市的历史变迁
1.起步阶段
2.区域试点
3.全面创新
(三)慈善超市的功能与服务分析
1.接收捐赠
2.救助特困
3.爱心义卖
4.超市服务
(四)北京市慈善超市的发展趋势
三 慈善超市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一)道德困境
(二)认知困境
(三)市场困境
(四)治理困境
四 慈善超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试点推广,榜样带动,构建慈善超市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开放办店,转变职能,加大对慈善类社会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研究,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慈善超市人才培养机制
(四)贴近百姓,互动参与,努力搭建慈善超市发展的治理体系
五 结论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京发展及参与治理现状研究
一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二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京的发展现状
1.境外非政府组织注册方式多样
2.境外非政府组织数目增长迅速,影响力大
3.来自英美发达国家的境外NGO占据主导地位
4.香港NGO与北京合作密切
5.境外非政府组织涉及领域广,活动范围广泛
三 境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北京经济社会治理情况分析
(一)境外NGO积极参与北京经济治理
1.推动企业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2.服务会员企业,增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
3.推广先进技术及培养技术人才
4.推广国际行业标准,提高国内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境外NGO融入北京的社会建设和治理
1.推动中国社会志愿精神的发展
2.推动政府—社会互动关系和格局的实践
3.为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源
(三)境外NGO对本土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组织运作经验
2.培养社会组织专业化管理人才
四 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境外非政府组织登记门槛过高
2.政府与境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
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研究
一 前言
二 评估主体的社会组织特征性表现
(一)独立性
(二)专业性
(三)公益性
(四)公正性
三 评估主体的社会组织参与
借鉴篇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
一 社会组织的结构变化
(一)社会组织构成
(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化
(三)社会组织财务状况有所改观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近年来社会组织出现了各种新的组织形态
1.支持性组织
2.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机构
3.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
4.社会企业——具有社会、经济双重目标的公益组织
5.社区志愿者团体
6.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主的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社合作方式的多样化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 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一)居民自治、社区共治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移
(三)探索跨界合作、社会协同的新模式
(四)创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新模式
四 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进一步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制机制
(三)积极推进社区基金会的发育和发展
苏州市社会组织发展分析报告
一 苏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一)苏州市社会组织的数量与结构
(二)苏州市社会组织的纵向发展趋势
(三)苏州市社会组织与北京、上海比较
二 苏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及有益的经验
(一)苏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
1.总体保持迅猛的增长态势
2.行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
3.社会组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4.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不断体现
(二)苏州市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举措及有益经验
1.规划先行
2.政策引导
3.成立苏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
4.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细则及考核要点
5.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
6.开展公益创投活动
7.多渠道筹措资金购买服务
8.注重社会组织人才培训
三 苏州市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组织的数量仍然较少,结构不合理
(二)经费人员不足,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
(三)扶持力度尚不够、管理力量薄弱
(四)登记管理和监管仍不到位
(五)社会组织的定位亟须厘清
1.不少社团官办色彩浓厚
2.民办非企业单位普遍存在定位“困惑”
四 促进苏州市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引导与法治保障并举为社会组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快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中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保障体系
3.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构建创新型社会治理机制
1.多部门联动,优化社会组织支持保障机制
2.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加强财政支持保障
3.健全人才培育支持体系,助力社会组织可持续成长
(三)社会组织自身要加强管理、诚实自律,在竞争中求发展
台湾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 台湾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民间组织起步
(二)戒严时期:民间组织缓慢发展
(三)解严初期:民间组织迅速发展
(四)政党和平轮替时期:民间组织全面稳定发展
二 台湾民间组织的现状
三 台湾民间组织发展的特色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政府的鼓励支持
(三)商业运作模式
(四)相对独立的地位
(五)国际化视野
四 台湾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一)对民间组织的定位:由政府的“压制对象”发展为政府的“助力”
(二)对民间组织的监管:民间组织具有法人地位,处于多层监管体系中
五 台湾民间组织的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一)加快民间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变革
(二)改革管理体制
(三)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
(四)进一步推行“政社分开”
(五)加强对外交流
英国社会企业概述
一 社会企业的概念
二 英国社会企业的由来
(一)英国慈善传统背景
(二)制度背景
1.新自由主义国家福利政策时期
2.第三条道路时期
(三)公民社会背景
1.公民参与意识
2.信任链条
3.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
4.道德消费的发展
三 英国社会企业现状
(一)总体规模
(二)领域分布
(三)法律形式
(四)监管部门
(五)收入来源
四 英国社会企业的功能
(一)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2.社会企业能够开辟新的产品、服务和市场
3.社会企业有助于提高英国企业的水平
(二)社会效益
1.解决弱势群体就业,为福利国家改革开辟道路
2.提供高附加值的社会服务,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3.增进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
4.激活个人和组织潜能,创造活力社会
五 英国社会企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给予社会企业法律地位,并与慈善组织做出区分
(二)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发展政府与社会企业的伙伴关系
(四)建立独立的评价监管机制
美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与启示
一 前言
二 美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一)1776年美国建国前社会组织的雏形——社会组织以国家基石的形态存在
(二)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期——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压制关系
(三)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态度转变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组织与政府形成伙伴关系
三 总结与启示
(一)美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
1.自治精神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2.政府政策取向是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
3.政府扶持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动社会组织高速发展
4.伙伴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政府政策从扶持转向引导
(二)中美社会组织的发展差异
(三)启示与建议
陆学艺:《北京社会建设60年》,科学出版社,2008。
王名:《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9卷第3期。
翟鸿祥:《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马书伟:《北京市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刘轩:《北京市行业协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杨丽:《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
徐政:《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李晓壮:《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北京地情资料网,www.bjsstb.gov.cn。
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www.bjsstb.gov.cn。
北京市民政信息网,www.bjmzj.gov.cn。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名:《社会组织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名:《中国民间社会组织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施昌奎:《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顾骏:《重建中国慈善文化的若干要点》,中华慈善文化论坛(无锡)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2006。
王守杰:《慈善理念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型与重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袁浩、刘绪海:《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比尔·萨莫威尔、弗雷德·赛特伯格:《草根慈善》,商务印书馆,2014。
于燕燕主编《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夏建中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中共黄浦区委党校课题组:《转型时期社区公共秩序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余冰:《街坊变迁——城市社区组织的国家性与社会性》,人民出版社,2012。
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观点》,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张静:《法团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
俞可平:《社群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
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国云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朱健刚:《国与家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马仲良:《社区建设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朱健刚:《行动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8。
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
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涂湘林译,商务印书馆,2014。
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郑一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玛格丽特·柯尔:《费边社史》,杜安夏、杜小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乔·柯尔:《费边社会主义》,夏遇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查尔斯·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孙唐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侯钧生、陈钟林编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戴安娜·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何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王振耀主编《现代慈善与社会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名:《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郭于华等主编《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李丁襸:《公共领域在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个案研究》,台湾联经出版社,1999。
Gerry Stoker,
Adrian J. Kearns,
Rob Imrie and Mike Raco,
England and Wales,
Gerry Stocker,
Suzanne Roberts,
William H.Lockhart,Building Bridges and Bonds:Generating Social Capital in Secular and Faith-based Poverty-to-work Programs,
Robert Wuthnow,Religiousinvolvementand Status-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ndrew Greeley,Coleman Revisited,
Michael W. Foley,Bob Edwards,Beyond Tocqueville: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Capita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lejandro Portes,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Tom Schuller,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Social Capital,
康晓光、冯利、程刚:《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基金会中心网编《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基金会中心网编《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刘忠祥主编《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东民:《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陶莎:《非营利组织的诚信缺失与完善对策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丁波:《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状况、问题与规制学位论文》,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张娟娟:《企业基金会能力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以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为例》,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郭策:《我国基金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年第12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flhshsw/201401/20140100578754.shtml。
民政部:《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fugu.mca.gov.cn/article/zcwj/201405/20140500639428.shtml。
王先进:《当前我国慈善超市的特点与发展困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69期。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大力改革矢志创新——解读〈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社会福利》2013年第1期。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2年),北京市民政信息网,http://bjmzj.gov.cn/templet/mzj/ShowMoreArticle.jsp?CLASS_ID=tjnb。
李笛:《高碑店有个“爱心超市”》,《中国民族》2007年第7期。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民政部在我区召开“慈善超市创新建设北京市西城区试点工作座谈会”》,西城区政府网站,http://61.49.3.9/pub/website/zwxx/jzjz/201006/t20100607_1159366.html,2009年10月30日。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慈善超市创新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民政局网站,http://www.bjmzj.gov.cn/news/root/jz_qtwj/2013-09/108399.shtml?NODE_ID=root。
于娜:《北京慈善超市:摸着石头过河》,《华夏时报》2011年9月19日第33版。
陈荞、樊瑞:《部分慈善超市捐赠功能形同虚设》,《京华时报》2013年8月5日第7版。
孙颖:《北京全面推开慈善超市接受旧衣物捐赠》,《北京晚报》2010年6月7日第6版。
柳旭:《慈善超市如何突围》,《中国社会报》2014年3月24日第1版。
王辉:《慈善超市寻找新坐标》,《京华时报》2014年3月31日第C02版。
郑碧强:《城市社区民间组织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崔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生存模式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周泉宇:《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境内工人群体的影响》,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邵楠:《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发展的资源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彭忠波:《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探析》,《武大国际法评论》2007年第1期。
孙磊:《论我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机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彭东昱:《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上会审议》,《中国人大》2015年第2期。
陈晓春、施卓宏:《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3期。
李丹萍、张玲:《境外非政府组织评估:功能、定位与评估体系》,《行政论坛》2014年第4期。
魏红英、史传林:《中国政府对境外NGO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陆晶:《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张幸子:《中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制度研究》,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高和荣:《“解严”以来台湾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
官有垣:《社会企业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发展》,《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期。
孙静:《试论台湾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郑振宇:《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启示》,《探索》2013年第3期。
中共浙江省委“两新”工委、浙江省民间组织促进会赴台考察组、庄跃成、梁星心:《台湾民间组织发展考察报告》,《中国民间组织》2013年第4期。
石东坡、汪金枝:《我国台湾地区社团立法的评述与启示》,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70668.shtml,2014年9月14日。
伍湘凌:《台湾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程、现状及第三配置效应分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郑振宇:《闽台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比较》,《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第5期。
徐晓迪:《台湾“非政府组织外交”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1期。
陈先才、林立辉:《民间组织与台湾公民文化变迁的关系初探》,《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
曾岳雄:《美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年第2期。
丁晶晶、李勇、王名:《美国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规制的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7期。
齐久恒:《中美社会组织发展实践的差异考量》,《东疆学刊》2014第3卷第1期。
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郑琦:《美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演进》,《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许爱军:《〈五月花号公约〉和美国精神》,《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李勇军、路金亮:《西方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我国发展第三部门的启示》,《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巫勤、顾文:《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孟伟:《美国NGO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借鉴》,《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第3期。
霍玉婷:《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沿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邓红风:《美国殖民地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