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38 !

参考文献

88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图书

Social Structure of Com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0750-6126-69
ISBN:978-7-5097-1252-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2004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现。因此,本书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作出初步总结后,重点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三)
作 者: 陆学艺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后记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总报告

  一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1.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

    2.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1.从社会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问题

    2.国外社会建设经验的启示

  二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

    1.社会成员

    2.资源

    3.机会

    4.组成方式

    5.关系格局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

  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一)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

   (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动

    1.基础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

    2.社会整合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

    3.空间分布结构: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

    4.生存活动结构: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三大结构变化的市场推动

    5.社会地位结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

   (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

   (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四)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

   (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

  五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二)当前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1.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偏差

    2.社会结构内部的偏差

   (三)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

   (四)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

    1.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体制还没有相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六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

   (二)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三)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七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3.规范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

    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

   (四)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

    1.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不断加大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

    4.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5.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第一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一 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

   二 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力资源强国初现

    1.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

   三 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

    1.人口规模的区域结构的梯度化分布日益强化

    2.人口规模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嬗变

    3.人口城市化和密集化趋势明显且多中心化

   四 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

    1.人口增长压缩转变

    2.生育观念悄然变化

    3.巨大人口市场化流动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

   一 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

   二 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

   三 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

   四 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五 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

    1.人口质性的区域梯度化差异显现地区发展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性

    2.人口质性的城乡二元化差异严重剥夺农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3.人口流动对于资源和机会配置具有双重影响

    4.当前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和结构性阻力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一 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

   二 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三 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

   四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

   五 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六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须正视人口增减

 第二章 家庭结构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

   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

   二 核心家庭为主体

   三 家庭类型多样化

    (一)城市家庭类型多样化

     1.丁克家庭

     2.空巢家庭

     3.单身家庭

    (二)农村家庭类型多样化

     1.隔代家庭比例上升

     2.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

     3.漂泊家庭的出现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

   一 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

    (一)代际关系的变化

    (二)夫妻关系的变化

   二 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

   三 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

   一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

    (一)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

    (二)改变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三)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整合

   二 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

    (一)从家庭人口再生产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二)从家庭人口受教育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三)从家庭人口养老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

    (一)因城乡人口流动而出现的家庭类型变迁问题

    (二)因现代观念影响的家庭稳定问题

    (三)因人口结构导致的空巢家庭养老问题

   二 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应对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挑战

    (二)加大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应对不完整家庭的心理问题

    (三)利用家庭组织的社会资本,制定和实施扶持家庭功能的社会政策

    (四)制定平衡发展的社会政策,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 就业结构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一 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

    (一)就业组合规则

    (二)就业关系形态

   二 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

    (一)奴隶和封建时期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三)计划经济时期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

   一 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

   二 就业岗位的全球化

   三 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

   四 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五 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六 职业类别的复杂化

   七 就业流动的自由化

   八 就业区位的集中化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

   一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

    (一)权力分配

    (二)就业稳定

    (三)劳动强度

    (四)劳动保护

    (五)工资福利

   二 过度市场化:劳务派遣

    (一)权利的克减

    (二)雇佣关系的超灵活性

    (三)劳动强度的超弹性

    (四)劳动保护的超低水平

    (五)工资的二次压低

    (六)权利救济的真空

   三 社会排斥——农民工

    (一)经济排斥

    (二)社会排斥

    (三)政治排斥

   四 市场自由——“鱼塘困境”的出现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

   一 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

   二 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

   三 “所设计的社会”与“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

   四 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结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

   一 全国基尼系数变化: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

   二 不同群体收入变化: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

   三 收入分配主观评价: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的共识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一 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中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

    1.第一个阶段(1978~2001年):强调先富和效率优先,极力破除平均主义

    2.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两次分配均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力图调整收入差距过大

    3.关于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质疑和修正

   二 要素参与:权力、资本、知识技能拥有者先富

   三 基本途径:市场化—非市场化与体制内—体制外

    (1)案例1:体制内者—非市场化—正式规则的收入

    (2)案例2:体制内者—非市场化—潜规则的收入

    (3)案例3:体制内者—市场化—正式规则的收入

    (4)案例4、案例5、案例6:体制外者—市场化—正式规则的收入

    (5)其他案例:体制外者收入获得的其他途径

   四 外在结构:影响收入差距的主体、行业和空间因素

    1.行政性因素使得三大主体间收入差距波动而降低劳动报酬比重和工资水平

    2.市场性垄断催生某些行业职工收入增长非常快

    3.市场和行政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

    4.市场与非市场化因素对区域间居民收入分配拉大的影响

   五 个体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

  第三节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

   一 收入分配机制或途径: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

   二 收入差距过大的结构风险日益转为社会整体风险

   三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深其他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

   四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建议:重点着眼于中下层收入提高

 第五章 消费结构

  第一节 导论

   一 消费结构

   二 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一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

    (一)城乡居民基本温饱问题的迅速解决(1978~1984年)

    (二)城乡居民生活的平稳提高和初步分化(1985~1991年)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和快速分化(1992~1996年)

    (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的阶层化(1997年至今)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现状

     2.当前各社会阶层的消费境况

   二 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经济发展是消费结构变迁的基础

    (二)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

    (三)社会政策对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四)阶层分化是消费结构变迁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第三节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被动拉升明显

    (二)三大消费主体的消费比例失衡

    (三)不同阶层收入消费差距太大

   二 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收入分配关系失衡

    (二)社会建设与消费变迁阶段不协调

    (三)阶层结构演变滞后

    (四)政策调控与需求目标错位

  第四节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增加公共服务投入

    (一)要改变重经济、轻社会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二)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三)要改变向较富裕地区、较富人群倾向的财政投入格局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 调整分配结构

    (一)初次分配也要兼顾公平

    (二)再次分配重点向收入较低群体倾斜

   四 促进阶层结构的合理化

    (一)开放社会领域,多创造高级就业岗位,扩大中产阶层规模

    (二)拆除制度障碍,推进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发展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育有知识、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第六章 城乡结构

  第一节 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

   一 城乡体制的建构

   二 城乡不平等的表现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性错位

  第二节 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

   一 市场经济改革与城乡结构

   二 发展与错位并存的城市化之路

  第三节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

   一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

    1.城乡发展差距有增无减,成为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差距的最突出表现

    2.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格局没有改变

    3.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问题及结构化发展态势

    4.城乡利益刚性化及结构化越来越明显

   二 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是城市化滞后

  第四节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

   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 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及基本思路

    1.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

    2.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区域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

   一 区域结构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比较

   二 空间平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

  第二节 新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

   一 区域划分的阶段性演变及中国式区域理论

   二 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体制时期(1949~1978年):沿海内地关系的调整

    (二)体制转轨时期(1978~1992年):东中西部格局的形成

    (三)市场化加速时期(1992年以来):协调区域发展的努力

  第三节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差距不断扩大

   二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东中西部梯度格局明显

    (二)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明显

    (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差距较大

    (四)多种社会子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距

     1.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

     2.就业结构的区域差距

     3.阶层结构的区域差距

     4.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

     5.收入分配的区域差距

   三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

     2.人口素质、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差异

    (二)发展政策的差异

     1.差别性的地区开放政策

     2.资源要素流动的地区壁垒

     3.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

     4.原料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低价格政策

    (三)市场化程度差异

  第四节 调整区域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

   一 区域差距过大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现代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困难

    (二)区域之间的过度竞争遏制区域合作

    (三)区域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

   二 调整区域结构的关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调整区域差距的实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要强调中央政府的责任

    (四)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基础:缩小社会结构性差距

 第八章 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分析框架

   一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理论模式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结构的总体变迁

   三 组织结构分类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从总体性控制到职能转变:国家组织的现代转型

   一 总体性控制:改革开放前的国家组织结构

    (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总体权力架构

    (二)纵向国家组织等级结构

    (三)横向国家组织权力配置

   二 分权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结构变迁

    (一)党政分开

    (二)地方政府扩权

    (三)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四)纵向政府层级结构变革

   三 国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规模问题

  第三节 从单位化到市场化:中国经济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一 单位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组织

    (一)所有制结构高度公有化

    (二)功能目标高度复合化

    (三)运行机制高度行政化

    (四)经济组织单位化的社会后果

   二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时代的经济组织

   三 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社会意义与限度

  第四节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艰难历程

   一 取缔、改造与收编:国家总体性控制下的社会组织

   二 再生: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组织

    (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机会和资源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总量估计、分类与结构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特征与困境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五重积极意义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四个严重困境

  第五节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轨迹

    (一)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四大阶级结构

    (二)1956~1978年: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

    (三)1978年以后:经济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十大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阶段(1979~1984年):改革初期的平等化趋势

     第二阶段(1985~1991年):改革大规模推进与经济分化

     第三阶段(1992~1999年):改革深化与新阶层结构显现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私营企业主阶层

     3.经理人员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一)1978年之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二)1978年以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一 中产阶层加快崛起

   二 社会中下阶层规模比例缩小

   三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一)财富阶层的壮大

    (二)社会底层的扩大

    (三)社会分化的加剧

   四 阶层位序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走向与调整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走向

   二 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壮大中产阶层

    (二)缩小社会中下阶层

    (三)协调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防止阶层分化下的利益失衡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2004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现。因此,本书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作出初步总结后,重点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与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陈辉:《19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以保甲组织到居委会组织的变迁为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窦丽丽:“NGO如何解决资金难题”,2005年5月26日《公益时报》。

段昱良:《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广东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个案研析》,《非政府组织学刊》第2期(2007年3月)。

冯兴元:《论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治理框架》,九鼎公共事务观察网站,2008年5月15日。

何益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的回顾与反思》,《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何增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顾家麒:《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顾瑞珍、付雁南:《环保总局:民间组织应在监督环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电。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江小娟:《世纪之交: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刘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3期。

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马彦军、钟河石:《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成果》,中国廉政报道网,2005年1月5日。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任芳:《我国国企改革四大基本问题已初步解决》,新华社,2007年1月4日。

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孙金霞:《民间组织: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学会》2005年第6期。

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唐兴霖、李东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制度化取向》,《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王名:《中国的民间组织》,载孙永福主编《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许正中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杨光斌:《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于南:《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2日。

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张勤:《中介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 0330_64692.htm。

张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长成及其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

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占斌:《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探讨》,《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17日。

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赵泉民:《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3月11日1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朱立言、孙健等:《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集团的兴起》,《外交事务期刊》1994年1/2月刊。

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丹尼尔·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Bertilsson,Margareta. “The Welfare State,The Professions and Citizens”,in Torstendahl & Burrage(eds.),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Knowledge,State and Strategy.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1.

Cohen,J. L.,A.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The MIT Press,1992.

Dewatripont,M. and E. Maskin,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2,4,541-555.

Migdal,Joel S. 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Oi,Jean.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Qian,Y. and G. 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7,1998.

Qian,Y.,G. Roland and C.Xu,“Why China’s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1085-1094,1999.

Schmitter,Phili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F.B.Pike and T.Stritch(eds.),The New Corporatism. Notre Dame: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74.

Shills,Edward:“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Vol.26,No.1,Winter 1991.

Solinger,Dorothy J.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Statist Legacies and Market Reforms,1980-1990. M. E. Sharpe,Inc.,1993.

Taylor,Charles:“Models of Civil Society”,Public Culture,1991,3(1).

Tomba,Luigi.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Formation in Beijing’s Housing Disputes”. The China Quarterly 184,2005.

Whyte,Martin King & William L.Parish.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Wong,Christine.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Modern China,Vol.18,No.2,1992.

Wu,Xiaogang. “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Effect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 Social Forces 80,2002.

Zhou,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1993.

简 介: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男孩偏好和对女性的歧视至今仍然存在,这种性别间的不平等也导致了人口结构中的男性过剩,并可能对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产生一系列影响。当前,性别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引起这些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国际组织、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简 介:本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社会学的语言和想象,从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联系、人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深描了太仓的社会变迁,并对太仓社会现代化的经验、行动策略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 王春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简 介:地权问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该书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农地产权的本质、特征以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借鉴了“关系产权”的视角,透视了地权中的社会关系,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地型乡村精英”等概念,以此作为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农地产权变革的革新框架。作者指出,正在生成的...

作者: 臧得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简 介: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机会结构的关系是关乎当前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书从劳动力分割理论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中国市场转型以来三个时期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以反映城市代际流动的总体水平、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影响路径,有助于读者认识当...

作者: 许庆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简 介:本书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在系统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分析框架,界定了中产阶层、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等概念。在入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群体特征、经济地位差异、社会流动机制、阶层意识和社会心态等,并力图在政策...

作者: 程丽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简 介:本书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智库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的重要成果。书中就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各地方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大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简 介:本书重点对中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收录了中俄著名学者关于社会分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企业和企业家、中产阶级、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消费、阶级形成和阶级意识九个方面的论文。相关论文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资料、深入的文献探究了中俄两国在社会分层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及共性,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共同及差异的原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简 介:本书立足于贵州省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政府社会发展职能部门的资料,通过专家学者严谨科学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全面跟踪了2014年贵州省社会发展进程,密切关注贵安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省被纳入长江经济带、贵广高铁的通车给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入解读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事件,贵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简 介:本书以“迈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为主题,分析了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总体稳定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本书分析了在疫情影响、国际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形势、职工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教育改革发展、社会保障、社会阶层结构、社区治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简 介:“金砖国家”正在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概念和力量,也成为继东亚雁行模式和市场转轨模式之后的一个新的理解中国的比较视角。“金砖国家”的崛起将重组国际秩序和改变未来,而这些国家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是从深层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金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学的特殊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简 介:自20世纪90年末以来,关于非政府组织和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热门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论述,真正深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服务对象内部进行参与式调查的实证性成果并不多。而本书稿则以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原瓷娃娃关怀协会)及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为主要案例,从人类学、社会学...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简 介:社会学应该抓住时机,在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获得大发展。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对此,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给社会学创造了一次大的发展机会。——...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已经分化成为多个不同特征的群体。社会阶层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结构还处于变动当中,促进阶层结构合理化是当今中国政府的职责所在。促进“中产阶层”壮大是当务之急,工人、农民也应作为促进对象,这才符合我国无产阶级专...

作者: 张素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简 介: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是最具“中国特性”的本源型传统之一,它映衬着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更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起点和给定条件。经历了剧烈变迁之后,中国的家庭及家庭政策如何在超越传统局限性的同时注重传统的延续性,将直接关系到当下中国社会能否顺利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这无疑需要对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及逻辑有相...

作者: 胡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2~2013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4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本书对安徽在新时期面对的主要困难和瓶颈做出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简 介:本书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22个大学科一百余名评审专家历时一年多对各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调研报告的汇编。各学科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梳理系统,分析透彻,较全面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展望了“十二五”的发展趋势,突出...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简 介: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所主编的四本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版典藏集,是陆学艺教授带领的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课题组,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实际调查调研,结合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听取各界专家意见,多次开展讨论分析,不断集结成册的优秀成果。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简 介:本书围绕当前社会形势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问题,着重对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整体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以中央社会综治委确立的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示范地区、38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样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社会学的语言和想象,从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联系、人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深描了太仓的社会变迁,并对太仓社会现代化的经验、行动策略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 王春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简 介:本书以“自雇佣的个体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制度融合、心理融合以及社区融合五个层面,考察了自雇佣者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划分出农民工群体城市社会融合的低度、中度、高度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制订未来30年改革农民工体制的总体规划、分群体分阶段地逐步改革农民工体制、着手从社区试点逐步推动农民工实现城市社会...

作者: 宋国凯 宋国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简 介:该书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已搬迁和尚未搬迁的移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总结了过去30年宁夏移民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生态移民的成效和难点,以及未来移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 李培林 王晓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简 介:本书在调研基础上对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劳资矛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劳资矛盾调处的理论依据,并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探索和分析了劳资矛盾调处机制的转型,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珠三角劳资矛盾调处的路径选择。本书对社会转型期劳资矛盾的预防和调处、其他社会矛盾的调处及探索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 曾秀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宏观视野关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总结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与内在演变机制。基于全国范围的省级七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市级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RWA理论构建了生育性别偏好和选择行为的机制研究框架,发现RWA理论中的三类要素对性别失衡均有影响,在不同区域中各要素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根据以上研究,本书提出...

作者: 闫绍华 李树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和近代中西方政治规范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指明了政治价值倾向和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规范角度分析批判了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政治价值取向误区,剖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政治规范结构、功能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探索并阐明如何从合理性、合法性、权力与规范的关系以及社会正义...

作者: 杨晓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简 介:书中通过案例全面分析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提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治理的建议,从实质上推动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作者: 王开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简 介:本书全面跟踪了2015年贵州省社会发展进程,密切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后贵州省探索走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区的新路所引起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巨大变化,深入解读了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事件,以及留守儿童、社区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并对2016年贵州省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简 介:本报告集汇总了由欧盟委员会和乐施会共同支持和开展的有关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不平等现状和政策建议的部分简报和专题报告,包括全球不平等问题报告、金砖国家整体的不平等问题报告,以及金砖国家面临的不平等现状和挑战的报告。本报告集从不同维度对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不平等现象和问题.特别是对教育、医疗不平等问题的...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简 介:本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历程,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和比较了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同时,作者借助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收集了国际农村社会工作学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的同时,体现出了前沿性、...

作者: 蒋国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重新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救助体系。1949-1956年新中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救助工作,吸收了民国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基本经验,借鉴了现代社会救助的思想内涵,不但具有丰富的救助措施、规范的救助程序和机制,还将救助推广到最大范围之内,使底层民众真正的开始享有...

作者: 李小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社会学应该抓住时机,在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获得大发展。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对此,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给社会学创造了一次大的发展机会。——...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社会学应该抓住时机,在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获得大发展。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对此,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给社会学创造了一次大的发展机会。——...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在我国当下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俄罗斯的社会构成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俄罗斯的社会构成较类似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本书分析了中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从知识者自身的现代性体验出发,将他们看作是由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中,有着较为深刻体验的人。从而进一步探讨知识者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内在精神结构,即他们在塑造农民形象、书写乡土历史和文化时呈现的思想图像。在他们的文学世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知识者的情怀与责任,知识者与乡土、与传统、与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情感;也可以看到在乡...

作者: 苏沙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简 介:一般而言,理想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中产阶层在其间所占比重越大,社会越稳定。各种体制的国家,概莫能外。而中产阶层崛起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其间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态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往往造成不同的影响。本书将社会变革的多维因素纳入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分析中来,从本土化入手,构建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

作者: 胡建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简 介:1. 本报告聚焦民生,对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生优先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及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对策建议。2. 本报告均是对目前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如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城市居家养老的模式、小产权房的成因与出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看病难产生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所主编的四本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版典藏集,是陆学艺教授带领的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课题组,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实际调查调研,结合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听取各界专家意见,多次开展讨论分析,不断集结成册的优秀成果。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简 介:本书围绕当前社会形势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问题,着重对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整体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以中央社会综治委确立的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示范地区、38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样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