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06

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图书

The Reform of Villagers (Residents) Committees : The Institution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 A Case on the Reform of Qiantun in Jinan

SSAPID:101-0739-6210-05
ISBN:978-7-5097-000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一个村庄城市化的个案剖析,揭示了我国“城中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制度悖论,指出城市边缘区是中国城市化的软肋,为广大关注城市化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理论借鉴,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进行完整透视不可多得的力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研究丛书
作 者: 轩明飞
编 辑:李天明;杨永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城中村”概念界说

   2.“城中村”的问题表现

   3.“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生型城市化进程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外在动因

    (2)经济利益需求是“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内在诱因

    (3)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4.“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实践

  二 相关文献研究

   1.关于城市边缘区

   2.边缘区问题综述

    (1)空间结构

    (2)土地利用

    (3)社会稳定与综合治理

    (4)流动人口研究

    (5)管理体制研究

    (6)集体资产处置

   3.“城中村”研究

    (1)“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2)“城中村”的外生性特征

    (3)“城中村”的组织管理体制衔接

    (4)“城中村”的多元利益主体关系

    (5)“城中村”问题的几个突出表现

     A.“城中村”的集体产权问题

     B.“城中村”社会保障问题

     C.“城中村”土地拆迁改造问题

     D.“城中村”的区域发展问题

    (6)“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借鉴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说明

   1.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2.经验研究的理论限度

   3.个案与典型

   4.过程与事件

   5.问卷与访谈

 第二章 前屯改制的背景事件

  一 “五年大变样”与近郊城市化

   1.济南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2.“槐荫模式”浮出水面

   3.改制试点——前屯居

  二 上访:“城中村”问题的凸显与展开

   1.事件的产生

   2.相对剥夺与利益冲突

   3.乡村治理的问题化

  三 旧村改造:利益结构的调整与转化

   1.拆迁安置与普遍受益

   2.土地流转的制度空间

   3.村庄改造的社会成本

   4.集体经济的“非市场化”走向

 第三章 前屯改制的内容设置

  一 “虚拟式”股份公司制

   1.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解决方案

   2.前屯的股份公司制

   3.集体产权的社会边界

   4.制度安排的两重性

  二 “乡村社区的单位化”

   1.关于“单位制”的一般解释

   2.“村庄单位化”的成因

   3.前屯的“拟单位化”及其消解

  三 “家族企业”的内部安排

   1.前屯企业的“家族化”

   2.“派系结构”

   3.家族文化与特殊主义

 第四章 前屯改制的动机与结果

  一 精英治理的问题破解

   1.从个体理性到法人行动

   2.精英更迭与富人参政

   3.制度转化与牟利空间

  二 村民收益及其现代性

   1.“集体行动的逻辑”

    (1)选择性激励

    (2)强制的民主接受

    (3)价值约束

    (4)“最小后悔”策略

   2.事实收益与风险承担

   3.前屯居民的现代性

    (1)农民现代化

    (2)农民市民化

    (3)前屯公司化改革的现代性后果

  三 政权延伸的预期与实效

   1.“国家政权建设”

   2.基层断裂与代理缺失

   3.群体疏离与社区闭合

 第五章 前屯改制的社区走向

  一 改制意义与地权转化

   1.改制的“隐性价值”

   2.地权转化的现实意义

  二 企业的社区性与现代化

   1.乡镇企业的社区性

   2.企业现代化的“二元悖论”

  三 从“村改居”到“居改社”

   1.城市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实质

   2.三种自治与两重过渡

   3.“城中村”新型社区建构的现实阻碍

 第六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一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

   1.二元社会保障体制

   2.失地农民的产生

   3.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二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制度化特征

    (1)保障制度缺失

    (2)安置措施使农民利益受损

    (3)保障水平低,方式单一

    (4)制度的安全性与执行效果差

    (5)失地农民对制度的信任程度低

    (6)制度缺陷易引发连锁问题

   2.问题的成因

    (1)城市化发展是直接原因

    (2)制度不完善是主要原因

    (3)二元结构及赶超型现代化是根本原因

    (4)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低是内部原因

    (5)封闭的社区发展模式是外部原因

   3.制度建构的必要性

    (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A.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前提

     B.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手段

    (2)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B.维护社会公正

     C.保证社会稳定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A.维护农民基本生存权

     B.维护农民基本发展权

     C.维护农民群体阶层的权益

  三 前屯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

   1.现实困境

   2.“三位一体”主体建构模式

   3.主体互动的功能定位

   4.地方政府的角色期待

 第七章 理论视角与深层透视

  一 村(居)改制的研究视角

   1.制度—变迁的视角

   2.行动—结构的视角

   3.场域—互动的视角

   4.网络—嵌入的视角

  二 制度变迁及其“嵌入性”

   1.“产权”与“外部利润”

   2.“嵌入性”制度安排

1.Coleman,J.S.,1990,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Merton,“The Bearing of Emperical Research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heory”,American Sociologyical Review,13(1984).p.515.

3.Popkin,Samuel L.,1979,The Rational Peas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Tom Bottomore,Elite and Society,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tge,1993,p.1.

5.J.Turner and A.Maryanski,Functionalism. Menlo Park,CA.,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1979.p.69.

6.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7.Chayanov,A.V.,The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Madiso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6.

8.Scott,J.C.,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itence in the South East Asia. NewHaven,Conn.:Yale Univercity Press,2001.

9.Schultz,T.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Conn:Yale Univercity Press,1964.

10.Popkin,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11.Lowell Dittmer & Lu Xiaobo:“Personal Polices in Chinese Danwei under Reform”,Asia Survey,vo1. ⅩⅩⅩⅩⅫ,No.3. March 1996.

12.HelenSiu,1989,A 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

13.Che and Qian,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13(1998),pp.467~496.

14.Mark Granovetter:“The old and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A history and an Agenda”,in Beyond Marketplace:Rethinking Economic and Society,edited by Aldinede Gruyter,1990,pp.95~99.

15.L.D. 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 Sociological Theory,Vol.7,1989. p.37.

16.Jonathan Unger,The Transformation o f Rural China,New York:M. E. Shape,2002.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美〕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6.〔美〕亚历山大等著,邓正来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2。

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

10.〔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11.〔美〕卡尔·艾博特:《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商务印书馆,1998。

12.〔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4.〔美〕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5.〔美〕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16.〔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美〕奥格本著《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8.〔美〕丹尼尔·贝尔著,王宏周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19.〔英〕戴维·D.史密斯著,卢卫等译:《城市化、住宅及其发展过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21.〔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22.〔德〕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23.〔法〕让—欧·阿韦尔著,齐书琴译:《居住与住房》,商务印书馆,1996。

24.〔法〕阿兰·库隆著,郑文彬译:《芝加哥学派》,商务印书馆,2000。

25.〔法〕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6.〔意〕L.贝纳沃罗著,薛钟灵等译:《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

27.〔美〕詹姆士·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

28.〔美〕R.科斯等著,胡庄军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29.〔美〕诺斯著,刘瑞华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

30.〔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3。

31.〔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著,梅纳尔、刘刚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2.〔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3.〔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4.〔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35.〔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36.〔美〕罗吉斯著,王晓毅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7.〔日〕富永建一著,董兴华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8.〔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9.〔英〕J.C.亚历山大主编,邓正来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朱冬亮著《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贾明德著《社会变迁中的治民与民治——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春光著《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4.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慷著《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桃源农村社区调查与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6.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实证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9.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南三村调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3.李津逵著《经营城市的十大抉择》,海天出版社,2002。

14.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秦润新主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6.邹农俭著《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8.毛丹著《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学林出版社,2000。

19.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0.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2.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

23.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2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6.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7.陈映芳等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文汇出版社,2003。

28.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9.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30.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中国调查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2.谭秋成:《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结构的特征与变革》,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

35.顾朝林等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6.陈顺清著《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科学出版社,2000。

37.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

38.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9.郭鸿懋等著《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0.饶会林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2.叶南客、李芸:《战略与目标——城市管理系统与操作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3.张曾芳、张龙平:《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4.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

4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6.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47.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

48.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9.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0.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2.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3.张正河著《农业国的城市化——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5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55.王旭、黄柯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6.蔡勇美、郭文雄著《都市社会学》,巨流图书公司,1989。

57.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8.顾朝林著《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9.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0.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1.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2.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1。

63.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自治——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4.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5.刘世定:《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华夏出版社,2003。

66.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7.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3.谭秋成:《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11月总第5期。

5.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8月总第16期。

6.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周锡瑞、兰京:《中国地方精英支配模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

8.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9.项飙:《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0.王汉生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特殊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1.毛丹:《乡村组织化和乡村民主——浙江萧山市尖山下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春季卷。

12.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3.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4.毛丹、张志敏、冯钢:《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社会学研究》2002年6期。

15.张孝直:《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16.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17.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8.张静:《村社土地的集体支配问题》,《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19.温铁军:《乡镇企业资产的来源及其改制中的相关原则》,《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0.毛丹:《村落变迁中的单位化——尝试村落研究的一种范式》,《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21.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22.肖唐镖:《二十余来大陆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4月。

23.强世功:《市民社会及其问题—一评邓丁来先生著(国家与社会)》,《中国书评》(香港)1998年夏季卷。

24.项辉、周俊麟:《乡村精英格局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土地制度—国家控制力”因素之分析》,《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25.王颖:《新集体主义与泛家族制度——从南海看中国乡村社会基本单元的重构》,《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26.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27.景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中国书评》1998年5月号。

28.徐勇:《“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29.贺雪峰:《村民参与与社区资源动员能力》,《社会科学》1998年第9期。

30.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解析能人政治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31.熊景明、温铁军:《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32.肖立辉:《单位化背景下的乡村关系——杨村调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3.吴思红:《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的稳定性》,《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4.王晓毅:《冲突中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农民的表达》,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35.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36.樊平:《2003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状况》,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

37.曹正汉:《将社会价值观整合到制度变迁理论之中的三种方法——凡勃伦、哈耶克、诺斯的理论之比较研究》,《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

38.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7期。

39.张文茂:《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调整的若干问题探讨》,《城市问题》1997年第3期。

40.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3期。

41.刘伟、濮励杰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研究方向探讨》,《现代城市研究》1998年第3期。

42.姜崇洲、王彤:《试论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兼论“城中村”的改造》,《城市规划》2002年第12期。

43.黄少安:《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制度约束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4.程玉中、周敏:《都市区发展阶段的城郊矛盾与管理创新》,《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

45.阮文彪、杨名远:《社区股份合作的制度缺陷及创新思路》,《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1期。

46.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7.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8.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9.蓝宇蕴:《非农化村庄:一种缺乏社会延展性的社区组织》,《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50.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城市规划》2001年第9期。

51.吴毅、杨震林、王亚柯:《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海》2002年第1期。

52.傅晨:《论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起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53.房庆方、马向明、宋劲松:《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城市规划》1999年第9期。

54.阮文彪、杨名远:《社区股份合作的制度缺陷及创新思路》,《经济体制改》1998年第1期。

55.张新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与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1998年第9期。

56.郑璇:《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新探索》,《中国乡镇企业》1998年第3期。

57.武中哲:《国内学术界关于“单位制”的研究综述》,《发展论坛》2001年第3期。

58.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1期。

59.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之比较》,《管理评论》(台湾)1999年第2期。

60.张超:《关于干群关系的社会学思考——“法人行动者”与村级权力》,《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61.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上海市人事局主办)1995年第1期。

62.轩明飞:《“大政府与小社会”——街区权力组织建构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3.轩明飞:《社区组织:问题、走向与构想——一个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结构分析的微观视角》,《东方》2002年第8期。

64.陈湘满、刘君德、张玉枝:《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经济地理》2002年第2期。

6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

66.吴次芳、鲍海君:《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67.王克强、蒋振声:《从地产对农民的生活保障效用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农业经济》2002年第2期。

68.高和荣:《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69.魏书华:《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机制的初步构想—关于征地农转居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5月刊。

70.吴志华:《集体股转让:“准国有企业”改制的理性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3期。

71.张晓山:《中国的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现状》,《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期。

72.夏建中:《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3.孙洁怡:《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自治意向》,《社会》1998年第11期。

74.曾锡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5.郑庆昌、陈勇:《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跨越性转变——“城中村”转型发展系列研究之二》,《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6.董鸿扬:《论社区服务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的价值》,《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77.李植斌:《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6期。

78.张永春,《城市社区——改革和发展战略与策略》,《民政论坛》2000年第5期。

79.曾锡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深圳市福田区试行“居委会”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践的理论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80.黄贤金 谢正栋 胡立兵 陈昌春:《土地储备经营与城市经济发展——以南京市为例》,《地产市场》2001年12期。

81.杜启明、言奇:《试论大城市建成区管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热带地理》1992年第6期。

82.张鸿雁:《市民社会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论——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因素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83.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

84.杨凯源:《城市管理、城市管治与城市经营的比较》,《经济师》2002年第5期。

简 介:安徽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农村的改革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本书精选了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主办的五次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从中国乡村经济改革、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中国乡村家庭与生态建设,以及民生时代农民工新观察五个方面,对民生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为关注中国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简 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村改居”社区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书中作者对城市化概念的本质作了阐释,从城市化高度就“村改居”社区组织及其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社区组织建设与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就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分析和思考。本书结合提供公共物品、参与社区治理、满足居民多...

作者: 杨贵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