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图书

the sduties on the marriage,family and gender

SSAPID:101-0738-1062-97
ISBN:978-7-5097-427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是以婚姻·家庭·性别问题为研究重点的学术辑刊,预计每年出一本。它的编辑出版有如下特征:一是录用研究性学术论文;二是论文篇幅长短不限,可以收录长篇幅的学术论文,亦不弃短篇幅的学术论文;三是以发表20世纪婚姻·家庭·性别问题的学术论文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时期。该辑刊既可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也可为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发,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梁景和
编 辑:张倩郢;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主编的话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一)组织机构设立

   (二)以文艺为先导

   (三)试点工作

   (四)训练干部和个别单位的准备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重组机构、明确重点

   (二)多种方式、全面铺开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一)妇女:经济独立与社会地位的谋求

   (二)家庭:以节省开支为利益诱导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一)以教育为方针的时代背景

   (二)文艺作品中的政策原则

   (三)贯彻实践中的缓进策略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一)政策正确的舆论与认同

   (二)以基层政权建设为重心及其权力构建策略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1.扑朔迷离——蓝制服引发的性别差异焦虑

   2.“颜色革命”——花衣裳的短暂复兴

    (1)经济、实用、美观——改进服装的三条基本原则

    (2)花旗袍与布拉吉——“美化服装”的两种备选方案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美化”凋零为哪般?

   1.个体“美化”的追求溢出了国家政治美学的边界

   2.允许“美化”的职业和工作有太多的局限性

   3.“美化”符号不敌“反美化”符号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引言

  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婚姻伦理嬗变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婚姻伦理嬗变的政治支持

   (三)西方文化思潮是婚姻伦理嬗变的理论支撑

   (四)思想大解放为婚姻伦理嬗变提供了价值导向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特征

   (一)择偶标准的伦理嬗变

   (二)择偶途径的伦理嬗变

   (三)结婚消费的伦理嬗变

   (四)婚姻模式的伦理嬗变

   (五)性观念的伦理嬗变

   (六)离婚观的伦理嬗变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价值审视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价值缺失

   (二)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道德启示

   (一)婚姻伦理建构的目标具有二维性

   (二)婚姻伦理建构的道路具有长期性

   (三)婚姻伦理完善的方法具有批判继承性

  结语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一)最时髦的“列宁装”

   (二)大花布与“布拉吉”

   (三)“百花齐放”,尽显妖娆

   (四)童装花枝招展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一)“文革”初期的女性服饰

    1.服饰

    2.鞋帽

   (二)“文革”中期的女性服饰

    1.服饰

    2.鞋帽

   (三)“文革”后期的女性服饰

    1.服饰

     (1)裙装——犹抱琵琶半遮面

     (2)假领——带来多少乐趣

     (3)裤子一如从前

     (4)“花”不起来的花衬衣

     (5)毛线和衣料花色增加

     (6)童装的款式有所增加

    2.鞋帽

   (四)挡不住的春光

  三 社会文化原因探究

   (一)政治的产物

    1.阶级斗争淡化了性别意识

    2.高度集权产生的“领袖效应”

    3.“军人政治”和“全民皆兵”

    4.“破四旧”剥夺了女性选择穿衣的权利

   (二)经济的限制

    1.计划经济与票证经济

    2.经济窘迫与“节衣缩布”

   (三)观念的塑造

    1.革命文化的塑造

    2.“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观念

    3.自我保护的心态

    4.“‘革命’精神的泛化”*

  四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

   (一)社会性别理论

   (二)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女性服饰问题

    1.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分析“文革”时期的女性服饰

    2.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方法分析现代女性服饰

   (三)女性服饰是一种政治符号

    1.政治化特征

    2.革命化特征

    3.去性别化特征

  结语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一 性伦理概说

   (一)性伦理的内涵

    1.性概念简说

    2.性伦理的定义

   (二)性伦理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社会性与私人性的统一

    3.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4.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性伦理的功用

    1.性伦理的社会功用

    2.性伦理的个体功用

  二 “文革”时期性伦理的特征

   (一)性伦理的政治化

    1.恋爱及普通两性交往中性伦理的政治化

    2.婚姻中性伦理的政治化

    3.婚外关系中性伦理的政治化

   (二)性伦理的身份化

    1.择偶的身份化

    2.血统的身份化

   (三)性伦理的禁欲化

    1.性禁锢

    2.性愚昧

   (四)性伦理的“去私化”

  三 “文革”时期性伦理特征的成因试析

   (一)政治因素

   (二)传统文化因素

   (三)当代思想文化因素

    1.性教育的缺乏

    2.性观念的偏差

  四 “文革”性伦理反思的当代启示

   (一)当代对性权利的合理诉求

    1.从性伦理规约性权利的公领域到性伦理协调性权利的私领域

    2.从“最小主义”看性权利的私人地位的凸显

   (二)性伦理与性教育

    1.性伦理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性教育是形成性伦理自律的重要方式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一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1.关于“文革”时期婚姻恋爱择偶方面的研究

    2.关于“文革”时期婚姻整体状况方面的研究

    3.关于“文革”时期特殊群体或特殊地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姻观与婚姻状况

   (一)“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姻观

    1.被压抑的男女之情

    2.“拍婆子”交往方式的出现

    3.三种婚姻结合模式

     (1)门当户对的结合

     (2)政治利益的结合

     (3)经济利益的结合

    4.两种婚姻观

     (1)政治为上的婚姻观

     (2)经济为上的婚姻观

   (二)“文革”时期北京地区婚姻状况

    1.不同群体的婚姻

     (1)知识青年的婚姻

     (2)普通群众的婚姻

    2.早婚与晚婚

    3.离婚现象

     (1)政治原因必须离婚

     (2)无政治原因离婚难

   小结:婚姻的去情感化特征

  三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礼习俗

   (一)“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礼仪式

    1.“文革”前期

    2.“文革”后期

   (二)“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礼彩金

    1.革命化的婚礼彩金

    2.移风易俗

     (1)结婚不收彩礼

     (2)婚事简办

   小结:婚礼习俗的形式化特征

  四 结语

   (一)“文革”时期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博弈

   (二)“文革”时期婚姻文化的透视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一)家庭文化

    (二)家庭关系

    (三)家庭教育

   二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资料介绍

   五 研究方法

  上卷 家庭关系研究

   一 夫妻关系

    (一)旧夫妻关系仍然存在

    (二)对新型夫妻关系的宣传

     1.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宣传

     2.文艺广播方面的宣传

    (三)新型夫妻关系的初步建立

     1.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2.丈夫思想观念的转变

     3.有关部门的宣传和帮助

     4.新型夫妻关系的建立

   二 婆媳关系

    (一)冷酷的旧婆媳关系

    (二)对新婆媳关系的宣传

     1.北京市政府对新婆媳关系的宣传

     2.《北京妇女》对新婆媳关系的宣传

     3.北京市其他社会团体对新婆媳关系的宣传

    (三)新婆媳关系的初步建立

     1.婆婆的转变

     2.儿媳的努力

     3.新婆媳关系的建立

  下卷 家庭教育研究

   一 日益重视的品行教育

    (一)品行教育的必要性

     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行出现滑坡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青少年品行出现滑坡的家庭原因

    (二)正确的品行教育

     1.家长“以身作则”

     2.要明确教育子女的目的

     3.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4.在教育青少年方面舍得花时间

   二 逐渐加强的阶级教育

    (一)无产阶级教育深入家庭

     1.北京地区家庭子女的双重地位

     2.北京地区无产阶级家庭子女要继承革命传统

     3.对北京地区剥削阶级家庭子女的改造

    (二)家庭教育要不要坚持革命原则的争论

     1.北京地区家庭教育坚持革命原则

     2.北京地区家庭教育中不能坚持革命原则的主要障碍

     3.正确对待北京地区家庭教育改造问题

  结语

 后记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是以婚姻·家庭·性别问题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预计每年出一本。它的编辑出版有如下特征:一是录用研究性学术论文;二是论文篇幅长短不限,可以收录长篇幅的学术论文,亦不弃短篇幅的学术论文;三是以发表20世纪婚姻·家庭·性别问题的学术论文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时期。该集刊既可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也可为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发,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