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0

港口经济圈构建:理论框架和实践探索图书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Port Economic Circle

SSAPID:101-0732-0756-96
ISBN:978-7-5201-3604-4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港口城市创新转型发展、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突破口。本书基于全球视野,分析了世界各国港口经济圈发展的模式,总结不同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和主要特点,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港口经济圈的构建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同时,本书以宁波为案例,对港口经济圈圈层拓展的动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孙建红
编 辑:陈凤玲;林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5 交通运输经济

 摘要

 附表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简介(2015年)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观点

   二 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

     2.实际情况调查

     3.实证分析方法

     4.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5.政策建议检验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港口经济圈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特征

    (一)“一带一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时间问题

    (四)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 港口经济圈的内涵与特征

    (一)港口经济圈的内涵

     1.经济圈

     2.城市经济圈

     3.港口经济

     4.港口经济圈

    (二)港口经济圈的特征

     1.空间结构呈现“点-线-面”的双向梯次发展效应

     2.产业依托港口呈链式集合发展

     3.市场功能呈现多维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

    (一)梯度转移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倒U型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

    (五)区域极化模式下的港口经济圈发展展望

     1.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

     2.港口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区域极化理论分析港口经济圈发展趋势

   二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运输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

    (一)传统价值链理论

    (二)“微笑曲线”理论

   四 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

    (一)圈层极化理论

    (二)点轴理论

   五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

    (一)中心-边缘理论

    (二)城市群理论

    (三)空间理论

  第三节 “一带一路”建设下港口经济圈的发展定位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平台

   二 “一带一路”的链接平台

   三 航运服务要素的集聚平台

 第三章 港口经济圈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港口经济圈的形成条件

   一 优越的区位条件

   二 国际级的深水大港

   三 发达的交通网络

   四 完善的城市功能

   五 开放的市场环境

   六 政府的财税优惠和政策扶持

  第二节 港口经济圈的演进历程

   一 港口经济圈的萌芽——古代易货贸易

   二 港口经济圈的形成——近代远洋贸易

   三 港口经济圈的发展——临港工业时代

   四 港口经济圈的成熟——贸易全球化

  第三节 港口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一 港航服务型的港口经济圈

    (一)港口业务

    (二)航运服务业

     1.航运金融

     2.航运保险

     3.船舶经纪

     4.航运人才培养

     5.法律服务

     6.船级社服务

     7.其他服务

    (三)管理机构与体制

    (四)政府政策

    (五)航运税费

     1.税收立法及征管

     2.航运税收政策

   二 腹地经济型的港口经济圈

    (一)港口业务

    (二)航运服务业

     1.港口工业

     2.航运产业

     3.金融、咨询和服务业

     4.港口推广业

     5.运输业

     6.相关产业

    (三)管理机构与体制

    (四)政府政策

     1.口岸监管

     2.造买船政策

     3.自由港口政策

    (五)航运税费

     1.税收立法及征管

     2.税收种类

     3.税收优惠

   三 全要素型的港口经济圈

    (一)航运服务业

    (二)管理机构与体制

    (三)政府政策

     1.造船政策

     2.营运补贴政策

     3.货载保留政策

     4.航运税费

   四 国际中转型的港口经济圈

    (一)港口业务

     1.香港

     2.新加坡

    (二)航运服务业

     1.香港

     2.新加坡

    (三)管理机构与体制

     1.中国香港

     2.新加坡

    (四)政府政策

     1.中国香港

     2.新加坡

    (五)航运税费

     1.香港

     2.新加坡

  第四节 不同模式港口经济圈的特点比较与经验启示

   一 不同模式港口经济圈的特点比较

   二 不同模式港口经济圈的经验启示

    (一)港口经济圈的形成立足于世界级大港

    (二)自由开放化的市场环境是重要的推动力

     1.外汇市场开放性

     2.开放的保险市场

    (三)航运支持政策助推发展

     1.航运国家注重为本国航运业创建国际竞争优势

     2.间接补贴成为主要形式

     3.扶持政策从船舶运输业扩展到相关海运服务业

    (四)航运税制增强港口经济圈竞争力

     1.采取非常优惠的税制发展促进港口经济圈建设

     2.完善税制配套环境,发展航运相关产业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经济圈圈层结构

  第一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发展历程

   一 区域性内河港

   二 河口港

   三 海港

   四 集装箱支线港

   五 国际干线港

  第二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一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基础

    (一)区位条件优越,港口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二)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海铁联运快速发展

    (三)海洋经济发达,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四)产业基础雄厚,临港工业发达

    (五)腹地经济条件良好,经济外向度高

    (六)五大港口群格局基本形成

   二 构建腹地型港口经济圈是宁波的选择

   三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宁波的方向

  第三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圈层结构

   一 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一)港口的基础条件

    (二)港口产业的发展程度

    (三)集疏运系统的通达性

    (四)城市功能的依托程度

   二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圈层结构

    (一)核心层

    (二)辐射层

    (三)影响层

   三 宁波港口经济圈空间拓展

    (一)宁波港口经济圈空间拓展历程

    (二)宁波港口经济圈空间拓展动力分析

     1.产业基础

     2.支撑能力

     3.体制机制

     4.城市功能

     5.空间布局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经济圈产业链的构建

  第一节 港口经济圈产业的发展演进机制

   一 港口经济圈产业构成

    (一)当前产业发展趋势

     1.增长重心向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型产业转移

     2.产业调整优化向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靠拢

     3.生产方式向技术进步、精益增长转变

     4.海外并购和全球资源整合成为发展趋势

    (二)港口产业发展方向

    (三)港口经济圈产业构成

     1.宁波港口经济圈产业的发展演进机制

     2.继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工业

   二 港口产业投资效率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1.理论分析

     2.研究假设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Granger因果检验

    (三)实证分析

     1.港口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回归分析

     2.港口投资与口岸进出口关系回归分析

     3.港口投资与第二产业关系回归分析

     4.港口投资与社会就业关系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三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2.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3.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实证检验

     1.ADF检验

     2.Granger因果检验

    (三)实证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第二节 港口经济圈产业链的培育与提升

   一 临港制造业

    (一)宁波临港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舟山临港制造业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加快向临港型重工业化方向发展

     2.主导产业综合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3.临港型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三)临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压力大

     2.要素制约严重

     3.产业层次低

    (四)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推动传统临港工业转型升级

     2.重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3.优化码头布局与功能调整

   二 港航服务业

    (一)港航服务业发展现状

     1.港航物流总量不断扩大

     2.港航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市场主体培育壮大

     4.港航物流辐射半径不断扩大

     5.港航物流新兴业态发展迅速

     6.国际物流口岸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二)港航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比较滞后

     2.多式联运系统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3.辅助产业市场主体品牌竞争力不强

     4.高端港航物流业发展比较滞后

    (三)港航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

     2.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优化产业链的空间布局

   一 优化核心区临港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

    (一)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

    (二)杭州湾产业集聚区

    (三)镇海石化产业基地

    (四)鄞州大嵩新区

    (五)六横临港产业岛群

    (六)岱山临港制造业基地

    (七)鱼山岛化工基地

    (八)舟山海洋科技城

    (九)三门湾产业集聚区

    (十)中国(浙江)-东盟经贸投资合作区

   二 优化核心区港航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梅山保税港区

    (二)舟山港综合保税区

    (三)多节点

 第六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经济圈供应链的构建

  第一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辐射层的现状与特征

   一 宁波港口经济圈辐射层的现状

    (一)腹地范围划分

    (二)腹地集疏运发展现状

    (三)腹地货源结构

    (四)腹地外贸状况

     1.近程腹地经济

     2.远程腹地经济

     3.外贸规模地区分布

     4.外贸商品结构现状

   二 宁波港腹地经济发展特征

    1.已形成“三大经济圈”的空间格局

    2.沿江交通运输建设发展迅速,空间距离大大缩短

    3.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4.外贸城市集中度高,中心城市进出口额占比大

  第二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直接腹地影响因素和生成研究

   一 港口经济圈直接腹地影响因素

    (一)腹地空间因素

    (二)腹地交通因素

    (三)腹地经济因素

    (四)腹地对外贸易额

    (五)港口竞争

    (六)第二产业产值

    (七)其他因素

   二 宁波港口经济圈直接腹地生成实证研究*

    1.腹地概述

    2.指标测算

    3.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宁波港口经济圈腹地外贸集装箱运量生成量研究

   一 宁波港口经济圈腹地外贸集装箱的生成机理

    (一)外贸规模对集装箱生成量的影响

    (二)外贸商品结构对集装箱生成量的影响

   二 腹地外贸规模预测

    (一)模型选择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人民币汇率

     2.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3.国外经济发展水平

     4.外商直接投资

     5.出口额

     6.进口额

    (三)计量结果

     1.对数化处理

     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3.最优滞后期的选择

     4.建立VAR(2)模型

     5.平稳性检验

     6.模型预测

    (四)趋势分析

     1.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各地区差异略有减小

     3.长江经济带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三 各省市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一)模型选择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计量结果

    (四)趋势分析

     1.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集装箱生成量规模迅速扩大

     2.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集装箱生成量差异略有缩小

     3.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进出口集装箱箱量差距明显

  第四节 港口经济圈腹地拓展的步骤与路径

   一 建立国家海铁联运实验区

    (一)加强宁波港腹地的铁路建设

    (二)分阶段、分层次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海铁联运城市联盟

    (三)打造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

    (四)建立市场引导、灵活多变的价格形成机制

    (五)向“渝新欧”国际联运体系借鉴经验

    (六)建立互联互通、系统整合的信息化共享机制

    (七)口岸放行的一体化通关体系

   二 抓住“互联网+”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第七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口经济圈价值链的构建

  第一节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一 经济发展格局

    (一)从重视对外开放向“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转变

    (二)从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向“沿海”“内陆”双向发展转变

    (三)从注重外贸出口向进出口并重转变

   二 宁波港口经济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宁波的地位和作用

    (二)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1.做大做强宁波-舟山港,提升港口经济圈影响力和辐射力

     2.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3.推进跨境电子商务

     4.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5.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 港口经济圈发展前景分析

   一 港口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一)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

    (二)沿海港口正走向新一轮的整合

    (三)沿海港口产业链价值正在逐步提升

    (四)沿海港口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五)沿海港城融合趋势加快

   二 宁波港口经济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宁波港口经济圈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1.“一带一路”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的机遇

     2.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带来的机遇

     3.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4.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二)宁波港口经济圈发展面临竞争和挑战

     1.区域港口竞争格局带来的挑战

     2.舟山新区和上海自贸区政策带来的挑战

     3.跨区域行政合作难的挑战

  第三节 港口经济圈价值链构建

   一 港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 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三 甬新欧经济开放通道将进一步完善

   四 海铁联运综合示范区建设将得到有力推进

   五 高端航运物流业引领作用将显著增强

   六 大宗商品的储备、转运、加工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七 贸易便利化措施将不断完善

    (一)推进一体化通关及口岸统筹管理

    (二)放宽进口贸易和保税贸易监管

    (三)降低进口流转税和所得税税负

   八 自由港政策将逐步实施

    (一)减免航运企业营业税

    (二)启运港出口退税、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

    (三)放宽船舶交易准入、实施中资外籍船舶特案减免税

    (四)试点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试验区

    (五)开放航运保险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六)争取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九 市场主体培育将发展壮大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支持宁波港集团公司发展

 第八章 结论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图目录

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对接“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新布局的重大倡议举措,是推进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港口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争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港口城市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和港口城市战略地位的现实选择。本研究作为应用基础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实证和对策三个部分,在技术路线上强调的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分析的有机结合。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这部分主要是文献回顾与理论借鉴。围绕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和综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以确立研究视角、逻辑起点和分析范式。第二部分是经验借鉴,这部分主要着眼于全球视野,分析了世界各国港口经济圈发展的四种不同模式,即港航服务型的港口经济圈、腹地经济型的港口经济圈、全要素型的港口经济圈和国际中转型的港口经济圈,总结不同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和主要特点,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港口经济圈构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三部分是实证与对策,这部分主要是对港口经济圈的实践探索。首先,分析港口经济圈的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提出宁波港口经济圈是涵盖核心层、辐射层和影响层的三层圈层结构,并对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圈层拓展的历程、动力、产业构成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分别对宁波港口经济圈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产业链的重点是提升港口功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供应链的重点是通过完善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推进港航物流业发展,促进港口经济圈腹地生成,拓展港口的辐射半径;价值链的重点是以港口为战略支点,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1]杨吾扬、张国伍:《交通运输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

[2]周一星:《中国城市化道路宏观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美〕艾伦·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4]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1992年第2期。

[5]张存淮、孙秋生、王立中:《京唐港港口腹地和物流分析预测》,《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第2期。

[6]于卫军:《港口经济辐射作用为何减弱》,《江苏统计》1997年第8期。

[7]高峻:《港口与城市同步发展》,《江苏经济探讨》1997年第8期。

[8]刘宪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开放导报》1997年第Z1期。

[9]任美锷、杨宝国:《当前我国港口发展条件分析》,《地理学报》1998年第3期。

[10]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刘力、丁四保:《图们江地区港口腹地变化趋势研究》,《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

[12]李王鸣:《港口城市国际研究主题的分析》,《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

[13]管楚度:《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14]〔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6]方然:《港口群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水运管理》2000年第2期。

[17]张京祥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25期。

[18]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9]杨家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现代港口腹地划分引力模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第2期。

[20]董洁霜、范炳全:《区位商法在港口经济腹地分析中的应用》,《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1]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22]查贵勇:《港口经济与上海港口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03年第5期。

[23]许云飞:《山东省港口经济腹地计算方法的研究》,《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2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5]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27]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8]王晓军:《新加坡港与上海港政府管理之比较》,《水运管理》2004年第11期。

[29]黎鹏、张洪波:《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0]徐剑华、杜桂玲:《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与分析》,《集装箱化》2004年第12期。

[31]潘久艳:《构建“成渝经济区”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

[32]赵弘:《总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3]郭振英:《港口与城市经济圈》,《港口经济》2004年第1期。

[34]武友德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36]汤洪、丁胜春、马川生:《港口经济腹地划分的方法研究》,《江苏交通科技》2005年第1期。

[37]杨柳:《港口铁路在港口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港口》2005年第2期。

[38]王任祥、王军锋、黄鹏:《宁波港腹地拓展与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经济丛刊》2005年第3期。

[39]陈仲常:《产业经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40]王杰、杨赞:《港口腹地划分的两种新方法探讨》,《中国航海》2005年第3期。

[41]苏萌:《基于区域极化理论的港口》,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6。

[42]刘玮:《贵州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3]胡亚琴:《中美航运政策比较》,《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第6期。

[44]于金镒:《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5]孙光析:《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布局与战略取向》,《综合运输》2006年第8期。

[46]王文:《港口经济腹地及其分析方法探讨》,《港口经济》2006年第1期。

[47]龚高健:《东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

[48]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9]李廉水等:《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科学出版社,2006。

[50]秦俭:《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税收筹划》,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

[51]李华:《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物流技术》2007年第3期。

[52]周汩、肖卓:《基于分工理论的物流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3]马红霞、刘立军:《论现代物流学的八大思想》,《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8期。

[54]李宁:《我国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探讨》,《才智》2008年第8期。

[55]苏萌、戴桂林、傅秀梅:《论现代港口经济本位论的内涵》,《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1期。

[56]范宏云、孙光永:《香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经验》,《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年第3期。

[57]刘娜娜:《基于“圈极化效应”视角下山东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定位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

[58]杨晶晶:《大太原经济圈的发展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8。

[59]张桂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

[60]俞宏生:《构建港口服务供应链提高港口物流效率》,《港口科技》2008年第5期。

[61]施炳展:《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1期。

[62]胡雅珠:《借鉴香港经验,发展上海航运服务业》,《上海建设科技》2009年第4期。

[63]孟仔敏:《浅析港航产业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升级——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例》,《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19期。

[64]刘萍:《港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港口科技》2009年第11期。

[65]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9)》,宁波出版社,2009。

[66]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牛文静译,中信出版社,2009。

[67]陆永明:《港口供应链协调评价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年第41期。

[68]赖明勇、王文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成本的实际测算》,《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69]王二冬:《基于产业集群的港口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0。

[70]金嘉晨、真虹:《境外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经验及启示》,《水运管理》2010年第32期。

[71]张洁:《宁波港打造深水良港新优势》,《中国港口》2010年第2期。

[72]李智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

[73]张佑林:《梅山保税区的战略定位——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实验港区》,《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4期。

[74]林珊仟、陈燕琴:《厦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预测》,《集装箱化》2010年第5期。

[75]何娴:《东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0。

[76]李露:《“大中华经济圈”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0。

[77]曹小琴:《论中国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培育》,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

[78]王丹竹:《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0。

[79]许统生、涂远芬:《中国贸易成本的数量、效应及其决定因素》,《当代财经》2010年第3期。

[80]王炜霞:《港口建设投融资模式分析》,《中国水运》2011年第2期。

[81]罗萍:《我国港口经济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考》,《港口经济》2011年第4期。

[82]蔡学玲:《借鉴荷兰经验发展河北省港口物流》,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

[83]解康健:《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中国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84]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观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12期。

[85]夏先良:《论国际贸易成本》,《财贸经济》2011年第9期。

[86]刘洪铎:《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以亚洲贸易伙伴为例》,《亚太经济》2011年第4期。

[87]谷红霞:《港口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交通大学,2012。

[88]唐斐:《广东省船舶融资服务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2。

[89]郭逸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代际划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2。

[90]龙建辉、贺向阳:《港口投资、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来自宁波市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证据》,《经济师》2012年第4期。

[91]郭丽颖:《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1期。

[92]李剑、徐潇、姜宝:《港口群、城市群与产业群互动关系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年第3期。

[93]陶毅:《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硕士研究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2。

[94]杨阳、林国龙、胡志华:《基于分形理论的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研究——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为例》,《西部论坛》2012年第2期。

[95]王凤山:《供应链理论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6]杨青龙:《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

[97]林立群:《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学术论坛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8]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3年6月。

[99]凌乐云:《宁波海铁联运现状及发展对策》,《水运管理》2013年第35期。

[100]徐嘉楠:《舟山国际物流岛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海洋学院,2013。

[101]陈鹏德:《优化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2]陈德金:《宁波舟山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3。

[103]吴坤俊:《琼州海峡客滚船服务型海事监管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3。

[104]黎彬:《首都经济圈3E系统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5]唐艺彬:《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106]张严玲:《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培育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建筑大学,2013。

[107]蒲丽娟:《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3。

[108]王茜:《中国制造业是否应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爬——基于与制造业传统强国的比较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8期。

[109]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海交史研究》2014年第4期。

[110]赵亚鹏、龙建辉:《港口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分析——以宁波为例》,《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期。

[111]龙建辉、程亮、郑建:《港口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宁波市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证据》,《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27期。

[112]应晓红、龙建辉:《宁波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27期。

[113]阎勤:《把握港口经济圈的三大内涵特征》,http://zt.cnnb.com.cn/system/2014/11/24/008211669_01.shtml,2014-11-24。

[114]证券时报网:《上海自贸区拟与港合作,2014版负面清单将变短》http://news.10jqka.com.cn/20140307/c564333265.shtml,2014-03-07。

[115]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

[116]易开刚:《提升舟山群岛新区极化效应的机制构建与创新研究》,《管理世界》2014年第3期。

[117]张硕:《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增长极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

[118]李东霖:《宁波港城互动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4。

[119]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经济体制》2014年第10期。

[120]石琼丹:《基于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趋势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5。

[121]黄萍萍:《宁波港外贸集装箱海铁联运腹地生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5。

[122]陈飞龙:《宁波“一带一路”权威声音》,http://news.cnstock.com/event,2015ydyl-cityningbo-201506-3449618.htm,2015-06-02.

[123]罗萍:《以港口物流业为核心分类推进沿海港口转型升级》,《综合运输》2015年第37期。

[124]苗秀杰、戚静静:《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年第37期。

[125]《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长江经济带腾飞》,http://www.cjhy.com.cn/NewsDetail.aspx?id=9715,2015-3-28.

[126]部峪佼:《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5。

[127]刘兴景、孙立锋:《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浙江经济》2015年第6期。

[128]张俊霞:《“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129]李豪聃、赵亚鹏、龙建辉:《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港口效率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年第37期。

[130]李晓光:《基于SWOT法分析宁波舟山港口21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进出口经理人》2016年第5期。

[131]唐黎雅:《新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宁波通讯》2016年第3期。

[132]李晓光:《宁波舟山港口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前景分析》,《港口经济》2016年第8期。

[133]李晓光:《港口经济圈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港口经济》2016年第9期。

[134]李倩茹:《广东省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需求分析》,硕士论文学位,武汉理工大学,2016。

[135]《国内最大矿石中转基地首次靠泊30万吨级货轮》,《港口经济》2016年第9期。

[136]宋薇萍:《宁波市发改委官员建议申建宁波-舟山自由港》http://finance.jrj.com.cn/2016/01/28141420500349.shtml?formrss,2016-01-28.

[137]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批复》,2016年4月19日。

[138]李振福、寿建敏:《“一带一路”和北极航线背景下的“港口经济圈”建设——以宁波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2期。

[139]楼滨正:《进一步加快海铁联运发展》,《宁波日报》,2017年9月21日。

[140]赵亚鹏、王任祥:《宁波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建议》,《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