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5

产业传导与金融效率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Based on Industries Conduction Mechanism: For the Eastern and Centre Areas of Our Country as the Examples

SSAPID:101-0726-0170-15
ISBN:978-7-5097-877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产业传导理论和产业关联视角下厘清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产业传导逻辑,在金融活动效率的可持续性方面对区域特定城市应用潜变量结构方程,结合特征价格理论进行了建模,同时对效率衡量方法进行了对比与优化。特别在跨行政区域大范围视角下,对区域金融活动方向和路径应用金融社会网络结构法进行改进并实现了可视化处理,相应就产业转移、金融业发展不同时段政策着力点提出了设计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戴志敏
编 辑:陈凤玲;陈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ABSTRACT

 附录2 数据预处理的主成分分析过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概述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动因

   一 研究理论背景

   二 研究现实背景

   三 研究动因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采用的方法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金融发展、金融活动效率与经济发展理论述评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一 金融发展国外理论回顾

   二 国内金融发展理论回顾

  第二节 金融活动效率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一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研究

   二 基于跨国截面数据式面板数据的研究

  第三节 已有中国实践回顾与评价

   一 金融发展理论实践的回顾

   二 对现有理论实践效果的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传导理论与金融活动介入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产业传导理论进展综述

   一 产业传导与产业关联理论简述

   二 投入产出法与产业关联分析

    (1)建立产业创新系统的产业间关联关系r

    (2)Warshall算法

    (3)建立产业创新系统中的联通关联关系R

  第二节 产业传导测度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1)传导过程的感应度系数公式

   (2)传导过程的影响力系数公式

  第三节 金融结构与产业传导关联的机理分析

   一 金融结构变化与产业传导的内在作用机制

   二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两产业(部门)模型理论分析

   三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的AK模型拓展

  第四节 产业传导与金融集聚的空间结构关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西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联分析:基于三大产业的传导视角

  第一节 江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整体视角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二 实证结果及检验

   三 结果分析与结论

    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人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江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第二产业视角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二 数据处理与实证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金融发展与第二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金融发展与第一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江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产业视角

 第五章 微观产业视角下的江西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相关产业的选取与概述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第三节 实证过程及结果

  第四节 实证分析与结论

   1.食品工业与金融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钢铁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汽车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电子信息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

  第六节 利率、汇率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

 第六章 产业传导异速理论下的金融与经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异速理论简述及指标选取

   一 产业传导异速理论及应用

   二 金融与经济相关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基于产业传导异速的经济发展模型构建

   一 模型适用性说明

   二 模型建立与解释

  第三节 江西省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分析

   二 金融业分部门异速方程回归分析

    1.存贷款余额之和与人均GDP异速增长回归曲线分析

    2.金融机构存贷款之比和人均GDP异速增长回归曲线分析

    3.金融机构贷款与GDP之比和人均GDP异速增长回归曲线分析

    4.股票市场筹资额与GDP之比和人均GDP异速增长回归曲线分析

    5.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和人均GDP异速增长回归曲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活动效率结构方程模型开发与调适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理论描述

   一 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理论解释

    1.模型表述

    2.模型识别

    3.模型估计

    4.模型修正

   二 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建模适用性

  第二节 金融活动效率模型指标收集与设计

   一 模型特征变量的文献指标回顾

   二 模型特征变量选定

   三 模型特征变量获取

   四 模型特征变量量化

  第三节 特征价格结构模型设计

   一 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

    1.潜变量的确定

    2.可观测变量的选择

   二 特征价格结构模型构建

    1.结构模型构建

    2.测量模型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金融活动效率特征价格的结构模型实证与比较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第一节 特征价格变量结构模型设计

   一 金融效率特征价格传统模型设定

   二 特征价格传统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1.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2.共线性和方差齐次性检验

    3.DW检验和残差的正态性检验

   三 对传统模型的评估

  第二节 金融效率特征价格模型改进

   一 效率结构模型的改进

   二 效率结构模型改进估计

    1.潜变量结构改进模型的识别

    2.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

   三 潜变量结构改进模型的整体评价及修正

  第三节 效率特征模型应用的SEM改进评估

  第四节 两种效率模型方法比较及局限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区域金融辐射力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以东中部典型区域为例

  第一节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的引入

   一 网络密度与中心性分析

    1.程度中心性

    2.中介中心性

   二 小团体和角色分析

  第二节 金融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以东部两省一市为例

   二 东部两省一市中心度分析

    1.对2009年的金融联系矩阵做中心度分析的结果

    2.对2010年的金融联系矩阵做中心度分析的结果

    3.对2011年的金融联系矩阵做中心性分析的结果

   二 东部两省一市小团体分析

   三 东部两省一市角色分析

    1.2009年的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4个角色

    2.2010年的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4个角色

    3.2011年的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4个角色

  第三节 金融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一 中部六省中心度分析

   二 中部六省小团体分析

  第四节 金融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以中三角城市圈为例

   一 中三角城市圈中心度分析

   二 中三角城市圈小团体分析

   三 中三角城市圈角色分析

  第五节 中部欠发达地市的金融集聚可行性分析

   一 中心度分析

   二 小团体分析

   三 角色分析

   四 基于社会网络法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摘要

 后记

 附录1 MATLAB程序设计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操作步骤

[1]Coates J.F.,A 21st Century Agenda for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 Forecast Soc Change,2001(67):303-318.

[2]Yuan-Chieh Chang,Ming-Huei Chen,Comparing Approaches to Systems of Innovation:the Knowledge Perspective,Technology in Society,2004(26):17-37.

[3]Raghavan Parthasarthy,Jan Hammond,Product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come:Moderating Effect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Technology Manage,2002(19):75-91.

[4]Tomas Hellstrom,Systemic Innovation and Risk: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Technology in Society,2003(25):369-384.

[5]Borensztein,Eduardo and Jonathan D.Ostry,Accounting China Growth Performam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224-228.

[6]Basso A,Funari 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Measure the Mutual Fund Performa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5:17-32.

[7]Macki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4-56.

[8]Edward 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9]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10]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3.

[11]Diamond 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84(5):393-414.

[12]Boot,Thakor,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693-733.

[13]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2003(1):12~21。

[15]张晓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综述》,《世界经济》2001(2):24~28。

[16]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7]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4):23~30。

[18]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19]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10):23~26。

[20]李扬、王国刚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

[21]金燕:《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结构升级的作用》,西南财经大学,2007。

[22]黄虎:《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中南大学,2009。

[23]东波:《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探讨》,复旦大学,2005。

[24]杨莲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问题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25]杨国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

[26]朱新华:《基于金融结构调整的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广西大学,2008。

[27]段吉平:《促进衡阳市区域经济增长的银行信贷支持研究》,中南大学,2009。

[28]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湘潭大学,2004。

[29]吴开亚、陈晓剑:《基于二元关系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3(6):62-65。

[30]王晓清:《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2009。

[31]李钊、李国平、王舒健:《金融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附加预期的动态模型》,《预测》2006(2):69-73。

[32]廖丽平:《模糊社会网络分析(FSNA)及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广东工业大学,2012。

[33]方丽:《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浙江省产业重分与重点产业选择》,浙江工商大学,2011。

[34]李健等:《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推进的理论推演》,2008年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

[35]周亮:《浙江省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2006。

[36]余源源:《安徽省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支持作用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9。

[37]张丽阳:《重庆市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作用的研究》,重庆大学,2012。

[38]刘炬:《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瑞士与中国的跨国案例比较》,电子科技大学,2010。

[39]苗的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研究》,同济大学,2008。

[40]祝晓波:《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2004。

[41]李钊、李国平、王舒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两部门模型的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4):32~40。

[42]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同济大学,2008。

[43]彭瑛琪:《江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0。

[44]王锦慧:《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45]张杨:《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6。

[46]卢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6。

[47]董绳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07。

[48]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山东大学,2012。

[49]戴志敏、黄春梅、彭继增:《基于金融生态理论的江西金融经济协调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8(6)50~54。

[50]丁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浙江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浙江工商大学,2011。

[51]石沛:《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重庆大学,2012。

[52]王宪明:《产权结构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交叉评价DEA方法的分析》,山东大学,2007。

[53]李惠彬、张丽阳、曹国华:《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11(6):69~73。

[54]韩廷春、夏金霞:《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18~23。

[55]王胜:《长江三角洲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同济大学,2008。

[56]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复旦大学,2010。

[57]戴志敏、郭露、彭继增:《省域金融集聚发展与产业传导关联——以江西为例》,《软科学》2011(6):113~122。

[58]范学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中国的实证检验》,华东师范大学,2007。

[59]荣先恒:《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浙江大学,2005。

[60]文玉春:《山东省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79~83。

[61]周才云:《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2]邵云飞、欧阳青燕、孙雷:《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管理学报》2009(9):1188~1203。

[63]陈刚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4]李郁、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城市异速增长分析》,《地理学报》2009(4):399~407。

[65]赖娟:《金融发展抑制还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来自江西省的数据检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2):17~24。

[66]叶耀明、王胜:《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经济问题探索》2007(4):128~133。

[67]善铮、胡志浩、曾华珑:《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联立方程计量模型的经验解释》,《金融发展研究》2008(7):25~29。

[68]杨俊,刘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19。

[69]何洪:《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江西和江苏的比较》,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0]叶菁:《银行业结构、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1]王毅:《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金融研究》2002(1):22~26。

[72]唐志道、金丽红:《宏观调控背景下江西金融资源配置研究》,《金融研究》2005(5):153~159。

[73]林毅夫:《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2003(1):26~32。

[74]史永东、武志、甄红线:《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预测》2003(4):1~6。

[75]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1):26~32。

[76]战明华:《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统究》2007(4):22~26。

[77]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8(7):25~27。

[78]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Region,London:Gerald Duckworth,1957,1-100.

[79]Corbridges,Martinr,Thriftn,Money,Power,and Space,Oxford:Blackwell,1994:1-446。

[80]Leyshona,Thriftn,Money Space:Geographies of Monetary Transformation,London:Routledge,1997:1-404.

[81]Martin R.,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London:John Wiley & Sons,1999:1-337.

[82]Laula Jainenr. Financial Geography-a Banker’s View,London:Routledge,2003:1-444.

[83]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经济地理》2004(6):721~725。

[84]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5]Clark G.L.,Money Flows Like Mercury:the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Geografiscka Annaler,2005,87B(2):99-112.

[86]武魏、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05(4):19~27。

[87]Zhao X.B.,Zhang L.,Wang D.T.,Determining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the Case of China,Geoforum,2004,35:577-592.

[88]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案例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37~40。

[89]赵晓斌、王垣:《中国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中心区域重组的影响》,《国外城市规划》2002(5):31~37。

[90]李小建、周雄飞、卫春江、孔云峰:《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地理学报》2006(4):414~424。

[91]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10):1~13。

[92]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经济地理》2002(4):21~29。

[93]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 VAR 系统分析》,《金融研究》2004(6):130~137。

[94]杨胜刚:《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经济研究》2007(10):53~61。

[95]魏雪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6]戴胜兵:《中部地区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7]Porteous D.J.,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Aldershot:Avebury,1995:1-230.

[98]Marshall J.N.,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Disadvantaged Area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cies Encourag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4(36):241-261.

[99]Matzinger P.,The Danger Model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1:1-31.

[100]Matzinger P.,The Danger Model:A Renewed Sense of Self,Science,2002a.296:301-305.

[101]J.Timmis,M.Neal,J.Hunt,An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In:Proceedings of ES2000,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t System 2000,19-32.

[102]J.E.Hunt,D.E.Cooke,An Adaptive,Distributed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mmune,In:Proceedings 199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Manal and Cybernetics,1995(3):22-25.

[103]Charles Edquist,Leif Hommen,Systems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Technology In Society,1999(21):63-79.

[104]Giovani Da Silveira.Innovation diffusion:research agenda for developing economies,Tech-innovation,2001(21):767-773.

[105]Meiya Wang,Sehwa Wu,How Does Self-organization Work in a Proces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Complexity Theory Perspective,United Kingdom System Society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York University,England,July,2002.

[106]Ruud Smits,Innovation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Questions from a User’s Perspectiv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2(69):861-883.

[107]W.van Rossum,Innovation and Outweighting van Bedrijven,Inno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es,Inaugural Address,Twenty Univ.Press,2000.

[108]Ibo van de Po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Regimes,Research Policy,2003(32):49-68.

[109]赵英才、赵树宽:《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的应用变形及应用》,《管理与效益》1993(2):12~18。

[110]赵树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与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5):38~43。

[111]赵树宽、杨杰:《产业间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量化模型研究》,《技术经济》1995(6):20~26。

[112]陈建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113]魏守华、王缉慈等:《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2002(2):18~21。

[114]黄宗远:《区域产业创新“涌现”与创新维治理机制研究》,《经济问题》2008(1):19~23。

[115]张治河、胡树华等:《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科研管理》2006(3):36~39。

[116]谢洪军、任玉珑:《产业创新升级阶段市场结构演化仿真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8(4):85~89。

[117]孙磊:《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8]Oliver A.L.,Ebers M.,Networking Network Studies: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Configurations in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Organization Studies,1998(19):549-583.

[119]Pfeffer J.,Salancik G.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NY,1978.

[120]Powell W.W.,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295-336.

[121]熊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的识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2]Hill E.,Brennan J.,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65-96.

[123]Chen Y.C.,Vang J.MNCs.,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Insights from Motorol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2008(1):11-30.

[124]吴结兵:《基于企业网络结构与动态能力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125]张永安、李晨光:《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81~90。

[126]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7]朱华桂:《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3(3):138~144。

[128]〔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9]曹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0]〔日〕藤田昌久:《集聚经济学》,张雁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31]Pierre Philippe Combes,Thierry Mayer,Jacques Fransois Thisse,《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安虎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2]熊剑平、刘承良、袁俊:《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63~70。

[133]Friedmann J.,Miller J.,The Urban Fiel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5,31(4):312-319.

[134]Dematteis G.,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he Italian Urban System,GeoJournal,1997(43):331-338.

[135]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地理研究》2006,25(2):22~32。

[136]顾朝林、张敏、张成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地理科学》2007,27(1):1~8。

[137]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经济地理》2001,21(1):33~37。

[138]吴艳、温忠麟、侯杰泰等:《无均值结构的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心理学报》2011(10):1219~1228。

[139]Anders Skrondal,Sophia Hesketh:《广义潜变量模型:多层次纵贯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陈华珊、叶鹏飞、离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40]金玉国:《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统计研究》2012(9):80~87。

[141]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费剑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2]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3]庄伟卿、刘震宇:《一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的改进与系统实施》,《统计与决策》2013(12):11~13。

[144]崔晓聪:《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改进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5]刘军、富萍萍:《结构方程模型应用陷阱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7):268~272。

[146]谷晓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岗位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9(2):146~151。

[147]柳恒超、许燕、王力:《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模型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心理学探新》2007(1):75~78。

[148]刘耀彬、戴璐:《基于SNA的环都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

[149]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0]赣州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文本(2012~2020),2012。

[151]江西省统计局:《2009~2012年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3]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金融运行报告》(2001~2013年)。

[15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年。

[15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年鉴》(1992~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