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8 !

参考文献

0

中日关系史图书

SSAPID:101-0720-1897-29
ISBN:7-80230-21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古及今,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卷为第二卷,共十二章,所论述的是自第一次大战爆发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31年间的中日关系史。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作 者:
编 辑:徐辉琪;杨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序言

 总序

 第一章 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建立的开端

   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载中日间的古代交往

   二 汉族劳动者移居日本及其传说

  第二节 秦始皇时代中日两国间的交通状况

   一 中国的海上航路

   二 日本的海上交通

   三 从航路探讨徐福所得平原广泽的地点

  第三节 汉帝国和日本群岛上早期倭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一 汉代的两条国际通道

   二 东汉与倭奴国建交

   三 东汉与伊都国建交

  第四节 魏与邪马台国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一 带方郡与邪马台国

   二 邪马台国使节赴魏都的时间

   三 魏和邪马台女王国间册封关系的建立

   四 《三国志·倭人传》中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

    (一)《三国志·倭人传》基本上是可信的

    (二)邪马台国应在近畿一带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两国间的交聘关系

   一 西晋内乱与汉族人民迁徙日本群岛

   二 大和国家统一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的局势

   三 两晋及南北朝与倭国的册封交聘关系

  第六节 汉族“归化人”对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 进入日本群岛的汉族“归化人”,是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的直接传播者

   二 倭王朝廷向中国派出使节请求技术援助

   三 佛教的传入日本和汉族“归化人”的关系

   四 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的产生

   五 中国经典传入日本

 第二章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隋倭两国的交聘关系

   一 建交前两国的基本概况

   二 隋倭两国的交聘

  第二节 唐日两国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一 唐建国及其对外关系

   二 日本的大化改革与唐的影响

   三 日本派出遣唐使与唐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第三节 唐日白江口战役

   一 朝鲜半岛三国间的战争形势与唐军的介入

   二 鬼室福信乞援与倭军介入

   三 白江口唐倭军海战

   四 战后唐倭间的交往关系

  第四节 唐日册封交聘关系的发展

   一 日本尊称天皇的时间

   二 倭国何时更名为日本

   三 第二期遣唐使的派遣

   四 唐日两国的人才交流

   五 遣唐使的停派

   六 遣唐使的一般概况

  第五节 唐日贸易

   一 遣唐使贸易

   二 新罗商人在唐日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三 唐商赴日贸易

   四 大辛府与唐商贸易

  第六节 唐日文化交流

   一 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二 唐代入日的汉族归化人在传播唐文化中的作用

   三 唐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字母的形成

   四 唐代的建筑、技术、医学、历法、艺术、风俗等传入日本

  第七节 渤海与日本的交聘

   一 渤海是唐朝中国靺鞨族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二 渤海与日本交聘的原因

   三 渤海与日本间的交聘及组织形式、交通路线

    (一)渤海日本建立交聘关系

    (二)渤海日本交聘的组织形式

    (三)渤海日本间的交通路线

   四 渤海与日本间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

    (一)经济贸易

    (二)渤日间文化交流

   五 日本在渤日关系中制造纠纷

    (一)渤日间的相互了解

    (二)纠纷的原因

    (三)日本对渤海发难

    (四)《续日本纪》中何以出现“高丽国王”的称谓

     1.渤海国书非原件

     2.出现“高丽国王”的缘由

   六 纠纷的解决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中日关系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 吴越国与日本间的友好往来

   二 梁、吴越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第二节 宋日关系

   一 北宋时期的宋日关系

   二 南宋时期的宋日关系

  第三节 辽、金与日本的交往

   一 辽与日本的交往

   二 金与日本的交往

  第四节 宋日贸易

   一 宋日贸易的前提

   二 北宋的对日贸易

   三 南宋时期的宋日贸易

  第五节 元日关系

   一 忽必烈遣使赴日

   二 元使赵良弼出使日本

  第六节 元日战争

   一 第一次元军侵日战争*

   二 第一次元军侵日战争后,元日双方的交涉和备战状况

   三 第二次元军侵日战争

   四 元军侵日战争失败后双方的备战

  第七节 元日贸易

   一 日商入元贸易的基本原因

   二 元日贸易的进展

   三 天龙寺船贸易

  第八节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一 宋、元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二 宋、日两国僧人的往来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 元、日两国僧人的往来

   四 宋、元时期中日间的技术交流

 第四章 明代与清代初、中期的中日关系

  第一节 洪武时期明日交涉及倭寇问题

   一 朱元瑋的对日交涉

   二 明初的防倭与海禁

  第二节 明日建立册封贸易关系及其发展

   一 足利幕府要求与明建立册封关系和发展贸易的国际国内状况

   二 足利义满遣使赴明建立册封贸易关系与《永乐贸易条规》*

   三 义持将军中断明日册封贸易关系

   四 义教将军恢复明日册封贸易关系

   五 “争贡事件”与明日册封贸易关系的结束

  第三节 明日勘合贸易的组织结构及其贸易活动

   一 日本勘合贸易船的组织形式及其经营状况

   二 明对勘合贸易的各项规定和日贸易使团在明的活动

   三 日本勘合贸易团在明的贸易活动

   四 回赐和给价

    (一)建文三年(1401年)贡物

    (二)永乐元年(1403年)贡物

   五 明日私商贸易的发展

  第四节 倭寇

   一 倭寇的形成及其发展

   二 嘉靖时期的倭寇

   三 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基本原因

   四 嘉靖时期的剿倭战争

   五 嘉靖中期倭寇的性质

    (一)明代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与倭寇劫掠无关联

    (二)中国的海盗亦非倭寇

    (三)倭寇的目的在于劫掠,不是下层人民运动

    (四)倭寇是外来的,不是封建社会内部阶级斗争

    (五)倭寇的主体亦即真假倭问题

    (六)假倭问题

  第五节 明日战争

   一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原因及其备战

   二 丰臣秀吉大举侵朝及朝鲜海军和义兵的抗战

   三 明军为援助朝鲜同日本侵略军作战

   四 明日第二次议和及其破裂

   五 明日战争再起

   六 丰臣秀吉病死及明日战争结束

  第六节 明日间的文化交流

   一 明日间僧人的往返

   二 朱子学在日本的昌盛

   三 明代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四 明代的中国人开始研究日本

  第七节 清代初、中期中日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 清代初、中期中日民间的和平商业贸易

   二 清初的书籍交易

   三 清代中期与江户时期的文化思想交流

 第五章 近代开端后中日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鸦片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一 鸦片战争对日本统治阶层的冲击

   二 日本的大盐平八郎暴动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侵略中国的道路

   一 日本大陆政策的酝酿与“征韩论”

   二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修好条约》的签订

   三 日本侵略台湾

   四 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交涉

  第三节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外交

   一 中日关于江华岛事件的交涉

   二 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日本针对中国进行备战

   三 朝鲜甲申政变与中日《天津条约》

   四 《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的军备状况

   五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间的外交交涉

   六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日本政府以及列强对战争所采取的对策

  第四节 甲午战争经过*

   一 开战前夕中日在朝鲜的军事部署和力量对比

   二 日军不宣而战偷袭清军揭开甲午战争帷幕

   三 平壤会战与黄海海战

   四 日军侵入辽东与旅顺口陷落

   五 辽东冬季战役和威海卫失陷

   六 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和台湾保卫战

  第五节 中日《马关条约》与三国干涉

   一 马关议和

   二 中日交换和约与三国干涉

  第六节 日本为侵略中国所进行的舆论准备

   一 “脱亚论”、“兴亚论”及其他“侵略有理论”的宣传

   二 军国主义思想的流毒

  第七节 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演变

   一 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后中日经济关系开始逆转

   二 日本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积极侵入中国市场

   三 日本资产阶级通过战争挤进掠夺、侵略、瓜分中国的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第八节 中国人开始“向日本人学习”

   一 中国人对明治维新的反应

   二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日本学习与戊戌变法

   三 留学生赴日及其作用

  第九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一 日本在镇压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侵略行动

   二 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

  第十节 辛亥革命与日本的干涉

   一 日本朝野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态度

   二 中国民主革命者与日本社会主义者的革命友谊

   三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同日本政府间的勾结和日本政府的对策

   四 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第十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 日本新书在中国的传播

   二 日本近代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三 日语词汇对近代汉语的影响

   四 日本近代出版界对中国的影响

 本卷小结

 附录 大事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名单

写中日关系,“当然允许断代。但就政治上考虑,这样的著作,不写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一共四十一年的历史,就是个很大的缺点。特别是这十多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对两国带来了极大利益,不引导研究历史的人门和读者多从:这方面看问题,不好。”因此对中日关系既要写古代的历史,也要写近代、当代的历史。本书正是在胡耀邦同志这一批示精神的激励下完成的。全书凡三卷,从古及今,可谓一部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史性著作。

简 介:本书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解读各种史料,深入寻绎各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相关联系,依次考察了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有限抵抗政策、向国联的申诉政策、对日交涉政策、对日交涉政策的调整和转变、大国合作制日政策等形成的国内外历史前提和制约因素,以及这些政策实施所包含的基本外交战略思路和主要的实施效...

作者: 彭敦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简 介:“东夷”“倭奴国”“扶桑国”“泰伯之后”“大东”“苇原中国”“东方君子国”“神州”“祖洲”“三皇五帝”与日本、“五岳”和筑紫……孰为天地之中、文明之源,这种关于“华夏”“夷狄”的讨论,贯穿了整个江户时代。本书以日本国学者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大国隆正等的自他认识为对象,考察日本式“华夷论”的特点,探索中国传统华...

作者: 高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本书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作者: 冯佐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简 介:《中国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八卷,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战争的前期、战争过程、战时政治、战时军事、战时经济文化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战后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研究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突破以往以一党或一军叙述抗日战争历史的局限;突破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0001年01月

简 介:本书从“文化侵略”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探讨满铁文化侵略政策的提出、制定及其历史根源和理论依据,梳理满铁文化侵略机构的设立、调整过程,阐述满铁在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方式、活动及其特征,从而证明文化侵略是满铁侵华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揭露满铁的文化侵略不仅在日本侵华战略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中国东北的发展造成了长久的危害。

作者: 李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简 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且在古代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邻邦,对日本文化、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均产生过诸多影响,可以说在19世纪以前,中日两国是平等、友好的邻邦。但这种友好的关系随着西方列强的叩关而迅即改变,日本在面临外辱的情况下表现出了宝贵的对于异族文化的包容和吸收的精神,在国内...

作者: 王建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简 介:15世纪是大航海拉开序幕的时代,中西方在对待大航海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曾动用海盗手段,大肆劫掠亚洲商人,它们相互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权也争斗不已。而中国明清政府则本质上对本国商人出海贸易持禁止或压制状态,王直集团、郑氏集团等抗衡西方劫掠的海商集团均被看作海盗而遭到打压,致使中国丧...

作者: 王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简 介:本书全面准确勾勒出自《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间往来与交流的基本情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