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0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图书

Film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SAPID:101-0700-8681-03
ISBN:978-7-5097-1061-6
DOI:
ISSN:
关键词:

电影评论 少数民族

[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0余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艺术电影进行了梳理,对这些艺术片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和全方位的翔实总结。书中主要交代并且立言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生活的时代与时空背景;描述与概括了在世界影坛出现的一百年间,在中国电影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的进化过程;在比较注重理论力度的前提之下更加突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当中的现实文化含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孙立峰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电影、电视艺术

 序言二 民族电影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

 序言四 民族电影是一种可比较的艺术

 绪论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萌芽的文史背景

  绪论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萌芽的文史背景

   第一节 文明戏与舶来品的世纪选择

   第二节 大陆与港台电影的前端脉络

   第三节 傀儡戏与灯影戏的视听定义

   第四节 “戏人电影”到“文人电影”的过渡

   第五节 中国电影之父到第六代求索

 上编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主调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的思潮与流变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前驱的开光和经典

   笫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史的程式化语境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自然风土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环境与南北戏源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西南地域与电影特性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蒙藏边塞与诗意画面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南骚北风

   第一节 浪漫: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南北气质的分野

   第二节 南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明朗与快感的镜头

   第三节 北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凝重与沉思的画面

   第四节 宫廷: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第三种视觉的态度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冷暖格调

   第一节 暖格调(上):“十七年”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二节 暖格调(下):“十七年”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三节 冷格调(上):“新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四节 冷格调(下):“新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暖到冷”的现实超越

    1.风土奇观

    2.心血征程

    3.宫室变态

    4.英雄史诗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传统叙事

   第一节 叙事传统:民族性格与心理写照

   第二节 比对格局:平仄对仗与隐喻艺术

   笫三节 传奇模式:命运特写与大众口味

  第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形态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级阶段

   笫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成熟阶段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复苏阶段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生阶段

  第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空间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文化区域和民族题材电影系统

    一 世界几大语言文化区域的大致划分

    二 几个文化区域对于民族电影的基本贡献

     1.汉藏语系地区的民族电影

     2.印欧语系民族电影

     3.阿拉伯民族电影

     4.当代非洲民族电影

     5.当代俄罗斯民族电影

   第二节 文化类型与民族题材电影精神

   第三节 电影形态与民族题材电影价值

    先锋实验电影

    现代派电影

    商业电影

    艺术性电影

     前苏联电影

     瑞典电影

     法国电影

     德国电影

   笫四节 文化模式与民族题材电影个性

    日本电影

    越南电影

  第八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学性

   第一节 “建国前”中国大银幕上民族电影的文学特性

    1.“文明戏”及其电影基石“幕表”

    2.《难夫难妻》与中国故事片电影开端

    3.《桃李劫》与文学化的视觉隐喻

   第二节 “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学特性

    1.电影文学剧本

    2.电影剧本改编

    3.电影剧本原创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学特性

    1.开拓内心世界

    2.淡化人物造型

    3.强化文学个性

     (1)电影剧本的原创和改编

     (2)剧本的文学性

 下编

  第九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类型影片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史诗与解放影片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战争与反特影片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喜剧与歌舞影片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爱情与新生影片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纪实与探索影片

   第六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武侠与宫廷影片

  第十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视知觉艺术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境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质感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光影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色彩

    1.色彩即情感

    2.色彩即思想

    3.色彩即生活

    4.色彩即时空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新读解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

   第一节 秦怡:《摩雅傣》人性自我解放的依莱汗

   第二节 王晓棠:《神秘的旅伴》彝民娃子小黎英

   第三节 杨丽坤:《阿诗玛》撒尼人心灵的回声

   第四节 张圆:《景颇姑娘》是毛主席的山里人

   笫五节 曹雷:《金沙江畔》到《远去的回响》

   第六节 斯琴高娃:《归心似箭》到《东归英雄》

  第十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男性形象

   第一节 王心刚:《勐垅沙》来自《牧人之子》

   第二节 冯喆:《金沙江畔》红军北上抗日过藏区

   第三节 梁音:《冰山上的来客》雪山鸣枪怀念战友

   第四节 杨在葆:《从奴隶到将军》的战场英魂

   第五节 唐国强:《孔雀公主》的傣家神话王子

   第六节 于洋:《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骑士的荣誉》

  第十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原创与编导

   第一节 王家乙:《五朵金花》到《景颇姑娘》

   第二节 徐韬:《草原上的人们》到《摩雅傣》

   第三节 林农:《神秘的旅伴》到《边寨烽火》

   第四节 田壮壮:《猎场扎撒》到《盗马贼》

   第五节 黄宗江:《柳堡的故事》到《农奴》

   第六节 沈从文:《湘女萧萧》到《边城》

  第十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民俗生活与文化

   第一节 衣食住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日常生活的经脉

    1.影片《边寨烽火》中间景颇人的衣饰装束

    2.影片《农奴》、《阿诗玛》当中少数民族的穿戴

    3.影片《回民支队》镜头里面的四菜一汤

    4.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接人待物的礼物点心

    5.影片《景颇姑娘》与景颇人的寨上人情

    6.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苗家哈尼寨的人文驿路

   笫二节 生老病死: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休养生息的客观

    1.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彝族娃子的命运

    2.影片《摩雅傣》中傣家百姓的人情故事

    3.影片《摩雅傣》中双胞胎的大灾大难

    4.影片《边寨烽火》中的景颇人泼水祛灾

   第三节 婚嫁节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生喜宴的绵延

    1.影片《五朵金花》中的白族喜迎接亲

    2.影片《摩雅傣》里孔雀一样不分离的爱情

    3.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骑马叼羊游戏竞赛

    4.影片《芦笙恋歌》中的秋千荡漾情深意长

   第四节 莺歌燕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情感心声的传颂

    1.影片《刘三姐》壮家女的绣球抛给心上人

    2.影片《阿诗玛》与撒尼人心灵的回声

    3.影片《摩雅傣》中傣家的母爱摇篮曲

    4.影片《金玉姬》中农家乐式的载歌载舞

   第五节 奇风异俗: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统文化的承续

    1.影片《鼓楼情话》侗家“滚泥田”的生活启蒙仪式

    2.影片《青春祭》中傣家民情的细节生活

    3.影片《盗马贼》里面的勤勉敬神送河鬼的民风

    4.影片《景颇姑娘》中的刀耕火种

    5.影片《老莫的第二个春天》花钱买媳妇生儿育女拴住老婆心

  第十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观念形态与审美视界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诗言志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革命心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同志情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人情味

  第十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史上的

    1.寓教于乐

    2.主观灌输

    3.全知叙事

    4.创作图标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视听造型独辟蹊径

    2.超越纪实回归自然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史上两个黄金时代间隙

  第十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银幕国际化艺术比较

   第一节 《雁南飞》和《黑骏马》当中等爱的女人

   第二节 《奴里》与《阿诗玛》的民间神话绝唱

   第三节 《钢琴师》与《大太监李莲英》共同侥幸存活

   第四节 《东归英雄传》联手《武士》感受“韩流”

   第五节 《雾界》朦胧《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第六节 《婼玛的十七岁》和书亚的《中央车站》

   第七节 《青春祭》的女导演们制造《无处为家》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演员

    杨丽坤

    黄婉秋

    张圆

    王晓棠

    秦怡

    黎莉莉

    孙景璐

    陈云裳

    唐若青

    斯琴高娃

    刘晓庆

    柏瑞桐

    舒绣文

    白杨

    王苏娅

    周璇

    张金玲

    李秀明

    魏鹤龄

    温锡莹

    张伐

    舒适

    金焰

    浦克

    梁音

    冯喆

    仲星火

    康泰

    于洋

    庞学勤

    王心刚

    达奇

    杨在葆

    刘世龙

    唐国强

   附录二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编导

    王苹

    张暖忻

    广春兰

    麦丽丝

    杨静

    凌子风

    干学伟

    苏里

    王家乙

    刘琼

    阳翰笙

    应云卫

    徐韬

    王震之

    于彦夫

    广布道尔基

    赵心水

    王炎

    林农

    谢飞

    赛夫

    章家瑞

    雷振邦

    王春泉

    乔羽

    公刘

    白桦

   附录三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优秀经典

    塞上风云 1941

    内蒙人民的胜利 1951

    金银滩 1953

    草原上的人们 1953

    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4

    神秘的旅伴 1955

    边寨烽火 1957

    牧人之子 1957

    芦笙恋歌 1957

    哈森与加米拉 1959

    草原晨曲 1959

    金玉姬 1959

    五朵金花 1959

    回民支队 1959

    勐垅沙 1960

    摩雅傣 1960

    刘三姐 1960

    达吉和她的父亲 1961

    鄂尔多斯风暴 1962

    金沙江畔 1963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阿诗玛 1964

    农奴 1964

    景颇姑娘 1965

    从奴隶到将军 1979

    如意 1982

    雾界 1984

    青春祭 1985

    森吉德玛 1985

    无情的情人 1986

    盗马贼 1986

    鼓楼情话 1987

    云南故事 1993

    东归英雄传 1993

    黑骏马 1995

    红河谷 1996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999

    益西卓玛 2000

    嘎达梅林 2001

    天上草原 2002

    婼玛的十七岁 2002

    德拉姆 2004

    阿娜依 2004

    石月亮 2005

    咬指(红河) 2005

    喜马拉雅王子 2006

    花腰新娘 2006

    别姬印象 2006

    美丽家园 2006

    开水要烫 姑娘要壮 2007

    红棉袄 2007

   附录四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片名录

   附录五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获奖情况(部分)*

 序言一 仰望愚 洁静的夜空

 序言五 把民族电影放到世界电影行列中

 序言三 更深层次上的民族身份认同

[美国]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李迅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英国]理查德·戴尔《明星》,严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国]詹姆斯·纳雷摩尔《黑色电影》,徐展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国]路易斯·贾内替《认识电影》,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法国]洛朗·朱利耶:《好莱坞情路难》,朱晓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日本]佐滕忠男:《中国电影一百年》,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国]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英国]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

[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罗[法国]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法国]樊尚·阿米埃尔、帕斯卡尔·库泰:《美国电影的形式与观念》,徐晓媛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日本]佐滕卓已:《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法国]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法国]萨特:《影像论》,魏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美国]李·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法国]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一卷》,忠培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法国]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二卷》,唐祖培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法国]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法国]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电影画面的其本特征》,何振金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罗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寂:《上海电影》文汇出版社,2009年。

中国电影图史编委会:《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宋家玲:《电影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焦雄屏:《影像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小丽林少雄:《影视理论文献导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仲呈祥:《银屏之旅:仲呈祥论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张东:《荧屏绿色风景线: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概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张骏祥、程季华:《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北京电影出版社,1994年。

张文建著:《阿拉伯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陈荒煤、钟惦棐主编《新时期电影十年》,重庆出版社,1988年。

胡昶:《中国电影的摇篮》,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陈鲤庭:《电影轨范》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程步高:《影坛忆旧没有剧本只有幕表》,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瞿白音等:《创新独白与瞿白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海默:《海默电影剧本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南天书业公司,1961年。

[法国]米歇尔·莱马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江苏教育出版社,顾元芬译,2007年。

[美国]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国]休谟:《人性论》,张晖,北京出版社,2007年。

[英国]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国]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国]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引》,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日本]西协隆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名古屋大学出版,2001年。

[法国]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国]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英国]詹姆斯·乔治·弗雷译:《金枝精要》,刘魁立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英国]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蔡运龙,江涛译,2000年。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美国]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德国]沃·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荷兰]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

[日本]山田胜久:《唐代文学研究》,笠间书院出版社,1988年。

[德国]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德国]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第4编《希腊的雕象》。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张永义:《沉睡之书:西方文学掠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三联书店,2008年。

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谢冕、张颐武:《大转折: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刘迎胜:《丝路文化海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2,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988年,1991年。

黄长著:《各国语言手册》,新亚洲文化出版社,1988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常任侠:《中国古典艺术》,上海出版社公司,1954年。

[日本]茂吕美耶:《字解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日本]和辻哲郎:《风土》,商务印书馆,陈力卫译,2006年。

[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国]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英国]爱德华·泰勒:《人类学》,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国]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98年。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

[英国]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乌尔沁:《中华民俗大观》,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刘江:《阿昌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徐祖祥:《瑶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概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魏德明:《佤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杨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

姚金泉:《婚俗中的人伦:湘西各族婚俗的透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

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姚金泉:《婚俗中的人伦:湘西各族婚俗的透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

刘芝凤:《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邢莉、易华:《草原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荷:《吴越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肖万源:《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苏维光、过伟、韦坚平著:《京族文学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龚友德:《儒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明达、张锡禄:《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蒙宪:《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与传说》,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美国]白睿文:《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国]雅克琳娜·纳卡什:《电影演员》,李锐王迪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成吉思汗传》,余大均等修订。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阿巴斯和他的电影》,单万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南非]库切等著:《大师笔下的大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英国]达纽西亚·斯多克:《基耶斯洛夫斯基》,施丽华,王立菲译,文汇出版社,2003年。

[日本]佐藤忠男:《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廖祥雄译,志文出版社,1985年。

[瑞典]英格丽·褒曼:《我的故事》,刘安义,吴忠民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仲星火:百花喜旺星火燎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18日。

《銀幕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国际日报,2008年7月31日。

宋昭:《妈妈的一生:王苹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赵丹:《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中国银幕王家乙电影完全收藏手册》。2002年3期。

刘琼:《影自浮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夏衍:《生命之光为电影诊病》,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广东省侨联主办:《华夏另一种人言可畏上海老影人追忆冯喆之死》1990年6月刊。

陈荒煤:《探索与创新》,作家出版社,1989年。

郑雪莱:《电影学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电影导演的探索第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钟惦棐:《起博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钟惦棐主编《中国大众影评长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陈荒煤:《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1985年。

张骏祥:《影事琐议》,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

夏衍:《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钟惦棐:《沉录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于敏:《探索》,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阳翰笙:《阳翰笙电影剧本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田汉:《影事追怀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陈荒煤:《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夏衍:《劫后影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国电影出版,1979年。

柯灵:《电影文学丛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梁信:《大众电影:我怎样想起写“从奴隶到将军”》1979年第9期。

郑君里:《画外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课》,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农奴:从剧本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年。

袁文殊:《电影求索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季康、公浦:《中国电影剧本选集:卷六》,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

黄佐临、苏里、徐韬等:《电影导演阐述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蔡楚生:《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

史东山:《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中国电影出版社,1954年。

[美国]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文艺出版社,黄灿然译,2007年。

[德国]克劳斯·博格斯特:《艺术判断》,刁承俊,蒋芒译,三联书店,1988年。

[美国]乔治·桑塔耶娜:《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膝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6年。

上海电影译制厂编:《魅力人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唐月梅:《日本戏剧史》,昆仑出版社,2008年。

罗展风:《光影声色电影音乐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重返61号公路:《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新星出版社,2007年。

郭晨子:《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新星出版社,2006年。

苏秀:《我的配音生涯》,文汇出版社,2005年。

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余秋雨:《笛声何处:关于昆曲》,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恒夫:《中国京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雷圭元:《中国图案美》,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年。

沈达人:《戏曲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角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阿甲:《戏曲艺术最高美学原则戏剧表演规律再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郑振绎:《郑振绎文集:中国戏曲的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探索电影集猎场扎撒电影完成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版。

简宁、丁惠黎:《透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年。

韩尚义:《电影美术漫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

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品题》,上杂出版社,1953年。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期刊,2010年,第1期,第2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3,4,5,6期。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2,3期。

山西省作家协会:《新批评》文丛,三晋出版社,2010年。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私家地理》2009年,第1,2,3,4,5,6,7,8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2,3,4,5,6期。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2,3期。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杂志,1993年第1期。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当代电影中的性爱与非性爱的深层》当代人生杂志,1993年10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1992年1,2,3,4,5,6,7,8,9,10,11,12期。

三联书店:《读书杂志》1992年1,2,3,4,5,6,7,8,9,10,11,12期。

三联书店:《读书杂志》1991年1,2,3,4,5,6,7,8,9,10,11,12期。

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1991年1,2,3,4,5,6,7,8,9,10,11,12期。

《民族视影文化透视》影视文化杂志,1991年。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性格》学术交流杂志,1990年六期。人大资料杂志,1991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84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译丛内心独白苏联扎依采娃文》1981年第3期。

《五四以来电影剧本上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五四以来电影剧本下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

《新华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3月。

上海:《民报》1936年。副刊和电影广告栏目。

上海:《明星月报》1936年。副刊和电影广告栏目。

《剧学月刊》北京出版社,1934年第3卷。

洪深:《1933年的中国电影》,文学1934年第2卷第1期。

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年。

上海:《申报》1896年。副刊和电影广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