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8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图书

Between East and West : The Cultural Experiences of Chinese Modern Authors in Japan

SSAPID:101-0695-9265-01
ISBN:978-7-5097-522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清末民国时期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为代表的旅日作家,形成了特殊的创作群体。旅日活动不仅让他们接触到现代思想,更获得了异域文化体验。本书试图从异质语言的冲突和转换、旅日作家的风景体验、都市文化观察和日常生活体验等几个崭新的角度回望清末民国时期的“旅日潮”,探察这些文化体验究竟有何特质,解答“日本体验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探究文学视野下的“旅行文化”是如何呈现的。本书认为,旅日活动中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现象,体现了中日文化之间、东亚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可谓超越了“东方”和“西方”的现代性体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蒋磊
编 辑:林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附录

 后记

 绪论

  一 “东方”与“西方”的起源

  二 何谓“旅日”?

 第一章 “对照性发明”:旅日作家的语言体验

  第一节 遭遇“日本语”:旅日作家的“笔谈”经验

  第二节 日语的移植与旅日作家的文化身份

   一 日语与旅日文学语言的革新

   二 “支那”之痛与旅日作家的国族认同

  第三节 旅日作家的“混杂性”用语

 第二章 风景的多元取向:旅日作家的风景体验

  第一节 多重书写:风景描写的语言转向

  第二节 从“诗意的风景”到“图像的风景”:风景描写的视觉转向

  第三节 时空的重组:“闲暇的风景”与“轨道的风景”

  第四节 旅日作家与现代“文化风景”的诞生

  第五节 樱花与富士山:在东方风情与日本主义之间

   一 樱花与“文化民族主义”

   二 旅日作家与“富士山精神”

 第三章 “杂交的空间”:旅日作家的都市文化体验

  第一节 东京新景观:民族情绪的触媒

   一 动物园的文化意蕴

   二 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民族记忆

  第二节 “东京新感情”:都市里的男男女女

  第三节 都市的向心力与离心力:旅日作家的“都市梦”与“反都市”

  第四节 日本都市:作为“杂交文化”和“第三空间”的场所

 第四章 旅日作家日常生活的现代性经验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文明观:旅日作家的“清洁”体验

   一 “洁”与“不洁”的文明观

   二 “风吕”中的文明观冲突

  第二节 在“和风”与“洋风”之间:服饰与饮食的现代发明

   一 服饰与旅日作家的文化身份

   二 “舌尖上的现代性”:旅日作家的饮食体验

 余论 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与东亚现代性

 摘要

《晨报副刊》《创造季刊》

《创造月刊》《创造周报》

《东方杂志》《河南》

《礼拜六》《民报》

《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新青年》《新小说》

《选报》《浙江潮》等

〔日〕德富苏峰著,刘红译《中国漫游记 七十八日游记》,中华书局,2008。

〔日〕谷崎润一郎著,陈德文译《阴翳礼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日〕芥川龙之介著,罗兴典、陈生保、刘立善译《芥川龙之介全集》第3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日〕小泉八云著,邵文实译《日本魅影》,鹭江出版社,2005。

《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

《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

《郭沫若全集》,科学出版社,2002。

《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蒋光慈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康有为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大钊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凌叔华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欧阳予倩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

《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

不肖生:《留东外史》,岳麓书社,1988。

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崔万秋:《新路》,四社出版部,1933。

丁景唐编选《陶晶孙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范桥、王才路、夏小飞编《谢冰莹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方令孺:《方令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郭沫若著,唐明中、黄高斌编注《樱花书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郭沫若著,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黄遵宪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黄遵宪著,钟叔河辑校《日本杂事诗广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江曾培主编《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近现代散文纪实文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江曾培主编《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近现代小说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姜诗元编选《陶晶孙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

俊生编《现代女作家随笔选》,上海仿古书店,1936。

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

林林:《扶桑杂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刘安等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刘晴:《张资平文集》,华夏出版社,2000。

履冰:《东京梦》,作新社,1909。

梦芸生:《伤心人语》,上海图书集成局,1905。

缪崇群:《缪崇群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倪贻德著,丁言昭编选《倪贻德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钱虹编《庐隐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思慕:《野菊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苏曼殊著,马以君编注,柳无忌校订《苏曼殊文集》上册,花城出版社,1991。

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谭行、刘志坚、邓小飞编《马君武诗注》,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王富仁编《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王韬著,陈尚凡等校点《漫游随录·扶桑游记》,岳麓书社,1985。

吴趼人:《我佛山人文集》,花城出版社,1988~1989。

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书店,1995。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夏衍:《法西斯细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

张资平:《爱之焦点》,上海书店,1989。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上海书店,1987。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朱寿桐编《张资平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法〕埃里克·巴拉泰、伊丽莎白·阿杜安·菲吉耶著,乔江涛译《动物园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06。

〔法〕罗兰·巴尔特著,孙乃修译《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1994。

〔法〕米歇尔·德·塞托著,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 1.实践的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法〕让·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2007。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美〕富兰克林·H.金著,程存旺、石嫣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东方出版社,2011。

〔美〕卡尔·瑞贝卡著,高瑾等译《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三联书店,200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10。

〔美〕罗芙芸著,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989~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美〕史书美著、何恬译《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美〕斯蒂文·J.埃里克森著,陈维、乐艳娜译《汽笛的声音——日本明治时代的铁路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译林出版社,2010。

〔美〕苏珊·B.韩利著,张键译《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三联书店,2010。

〔美〕索杰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美〕温迪·J.达比著,张箭飞、赵红英译《风景与认同》,译林出版社,2011。

〔日〕安丸良夫著,刘金才、徐滔等译《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日〕北冈正子著,何乃英译《摩罗诗力说材源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2001。

〔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6。

〔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2009。

〔日〕冈仓天心、九鬼周造著,江川澜、杨光译《茶之书·“粹”的构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日〕冈仓天心著,蔡春华译《中国的美术及其他》,中华书局,2009。

〔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日〕沟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

〔日〕和辻哲郎著,陈力卫译《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

〔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

〔日〕铃木贞美著,魏大海译《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日〕鹿野政直著,许佩贤译《日本近代思想》,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日〕梅棹忠夫著,杨芳玲译《何谓日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日〕山本七平著,崔世广、王炜、唐永亮译《何为日本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日〕山本文雄著,诸葛蔚东译《日本大众传媒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

〔日〕松本三之介著,李冬君译《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东方出版社,2005。

〔日〕丸山真男著,区建英、刘岳兵译《日本的思想》,三联书店,2009。

〔日〕西原大辅著,赵怡译《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中华书局,2005。

〔日〕小森阳一著,陈多友译《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日〕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三联书店,2008。

〔日〕伊藤虎丸著,孙猛、徐江、李冬木译《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陈生保、任清玉译《近代日本与中国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日〕原田信男著,周颖昕译《日本料理的社会史——和食与日本文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日〕竹内好著,孙歌编译《近代的超克》,三联书店,2005。

〔日〕子安宣邦著,陈玮芬译《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日〕樽本照雄编《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2010。

〔英〕E.霍布斯鲍姆、〔英〕T.兰格等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

〔英〕本·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

〔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吉林出版集团,2011。

〔英〕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译《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

《读书》杂志编《亚洲的病理》,三联书店,2007。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4辑,新文艺出版社,1979。

阿英:《晚清小说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卞崇道:《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

陈光兴:《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行人出版社,2006。

陈敬之:《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成文出版社,1980。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祖恩:《寻访东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民(1868~194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成中英主编《本体的解构与重建——对日本思想史的新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

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三联书店,2006。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贺照田主编《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4),1975。

蒋百里、戴季陶:《日本人与日本论》,凤凰出版社,2009。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赖芳伶:《晚清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一八九五-一九一一》,大安出版社,1994。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上海三联书店,2008。

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岳麓书社,1999。

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李兆忠:《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林庆元、杨齐福:《“大东亚共荣圈”源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三联书店,2008。

刘禾著,杨立华等译《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2009。

刘献彪、林治广编《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刘岳兵:《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比较研究:1900~1930》,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钱国红:《走近“西洋”和“东洋”——中日世界意识形成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青弓社编辑部编,周以量译《富士山与日本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

尚小朋:《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邵毅平:《东洋的幻象:中日法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孙歌:《求错集》,三联书店,1998。

孙歌:《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三联书店,2011。

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孙歌:《主题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孙玉石:《走近真实的鲁迅——鲁迅思想与五四文化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丙种)》(第一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8。

汪毅夫:《鲁迅与新思潮:论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2003。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洁群:《晚清小说中的西方器物形象》,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

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关系交流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

王晓元:《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作家出版社,2004。

王训昭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吴志攀、李玉主编《东亚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武继平:《郭沫若留日十年》,重庆出版社,2001。

夏晓虹:《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

谢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薛毅、孙晓忠编《鲁迅与竹内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张冠增:《东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张小红编《陶晶孙百岁诞辰纪念集》,百家出版社,1998。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赵京华:《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三联书店,2007。

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朱寿桐、武继平:《创造社作家研究》,中国书店,1999。

Ben Highmore(2005). Cityscapes:cultural readings in the material and symbolic city 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Harry Harootunian(2000). History’s disquiet,Modernity,Cultural Practice,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ymond Williams(1960). Culture and Society:1780-1950.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アンリ·ルフェーブル:《空間の生産》,東京:青木書店,2000。

浜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北岡正子:《魯迅救亡の夢のゆくえ:悪魔派詩人論から「狂人日記」まで》,吹田:関西大学出版部,2006。

北岡正子:《魯迅日本という異文化のなかで:弘文学院入学から「退学」事件まで》,吹田:関西大学出版部,2001。

陈祖恩:《上海の日本文化地図》,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成田龍一:《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2003。

初田亨:《繁華街にみる都市の近代——東京》,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1。

大門正克、安田常雄、天野正子:《近代社会を生きる:近現代日本社会の歷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岡本幸治:《近代日本のアジア観》,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

岡本哲志:《銀座四百年:都市空間の歴史》,東京:講談社,2006。

溝口雄三[ほか]編《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京大学出版会,1994。

和久田康雄:《日本の市内電車:1895~1945》,東京:成山堂書店,2009。

吉田集而:《風呂とエクスタシー:入浴の文化人類学》,東京:平凡社,1995。

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学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学校留学生史料》,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

久保田博:《日本の鉄道車輌史》,東京:グランプリ出版,2001。

李為、白石善章、田中道雄:《文化としての流通》,東京:同文舘出版,2007。

鈴木勇一郎:《近代日本の大都市形成》,東京:岩田書院,2004。

山本周次:《旅と政治:思想家の異文化体験》,京都:晃洋書房,2007。

山梨絵美子等:《日本の近代絵画》,東京:ブレーン出版,1996。

山室信一:《思想課題としてのアジア:基軸·連鎖·投企》,東京:岩波書店,2001。

神田孝治:《観光の空間:視点とアプローチ》,京都:ナカニシヤ出版,2009。

石川寛子,江原絢子:《近現代の食文化》,川崎:弘学出版,2002。

石塚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論:東京:1868~1923》,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

藤間生大:《東アジア世界研究への模索:研究主体の形成に関連して》,東京:校倉書房,1982。

藤間生大:《近代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東京:春秋社,1977。

田中純一郎:《日本映画発達史》,東京:中央公論社,1980。

小島淑男:《留日学生の辛亥革命》,東京:青木書店,1989。

小林丈広:《近代日本と公衆衛生:都市社会史の試み》,東京:雄山閣出版,2001。

伊東昭雄等:《中国人の日本人観100年史》,東京:自由国民社,1974。

越沢明:《東京の都市計画》,東京:岩波書店,1991。

増田美子:《日本衣服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10。

中沢正:《日本料理史考》,東京:柴田書店,1977。

佐々木時雄:《動物園の歴史: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成立》,東京:講談社,1987。

〔日〕驹田信二著,奚必安、顾长浩译《日暮里和Nippori》,《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9期。

曹康、陶娅:《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国外城市规划》2008年2期。

韩少功:《国境的这边和那边》,《天涯》1999年6期。

施晔:《从〈东京梦〉到〈留东外史〉:清末民初留日小说的滥觞和发展》,《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1期。

苏明:《“支那”之痛: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1期。

杨念群:《何谓“东亚”?——近代以来中日韩对“亚洲”想象的差异及其后果》,《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1期。

张永芳:《黄遵宪使日期间诗词佚作钩稽》,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4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