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Gender in China(2011-2012)

SSAPID:101-0660-6989-65
ISBN:978-7-5097-491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是我国第一本以“媒介与女性”主题命名的皮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编。本书立足于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与实践的前沿,对2011-2012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分析与评估。本书汇聚了我国媒介与女性领域的重要学者专家,在新闻学、传播学、女性研究、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背景中,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与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梳理了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对媒介与女性发展进行了敏锐观察与学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本书对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创新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媒介与女性蓝皮书
作 者: 刘利群 唐觐英
编 辑:周琼;倪江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Preface Positive Response to UNESCO Initiatives,Working Together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in Media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简介

 法律声明

 序 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 共同推动媒介中的性别平等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2011~2012年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

   一 传媒对女性的文化建构继续发挥隐蔽而有效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 传媒继续强化女性/性别公共政策或个案议题讨论平台与空间的角色

   三 女性传媒工作者彰显女性文化价值的同时,仍面临职场生存困境

    (一)女性传媒工作者彰显女性文化价值

    (二)女性传媒工作者的职场生存环境仍不容乐观

   四 女性媒体面临的核心价值与市场错位矛盾更为凸显

   五 结语

   六 展望

    (一)构建和谐的媒介与女性关系是一项重大课题

    (二)创新与发展媒介与女性研究,需要学界、业界及妇女界协同创新

 BⅡ 理论前沿

  B.2 网络媒体:是否存在数字性别鸿沟?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发现

    (一)网络媒体使用中的性别呈现

    (二)网络媒体使用中的性别鸿沟

     1.上网频率

     2.上网时长的性别差异

     3.上网行为的性别差异

   五 采取积极措施,弥合网络媒体中的性别鸿沟

  B.3 传媒中的性别、战争与和平:历史视角

   一 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传媒与妇女发展状况

   二 英布战争、媒体与妇女

   三 美西战争、媒体与妇女

   四 美国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与解放当地妇女

   五 结论与思考

  B.4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与意识

   一 中国女性形象构建的特殊轨迹

   二 图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与发现

   三 女性主体意识与大众媒介传播

 BⅢ 女性发展与媒介使用

  B.5 媒体和女性HIV感染者的赋权*

   一 媒体接触和权益保护方面的信息来源

    1.主要接触的媒体

    2.有关权益的信息渠道

   二 对媒体相关议题的关注情况和评论

   三 女性感染者对媒体的运用

   结语

    1.拓展信息来源,积聚社会资本,建立和扩大支持网络

    2.通过行动,声张本群体的需求

  B.6 都市女性数字生活特征分析

   一 社会性别分析与科技发展研究

   二 都市女性数字生活的几个明显特征

    (一)女性与男性数字化认知水平相近,数字化态度积极,两性未出现分化和差距

    (二)女性对社区数字化评价更高,更信赖人际传播和传统媒体

    (三)都市女性更注重数字化服务在社区服务的普及,家务数字化和社区数字化服务更令都市女性满意

    (四)都市女性在数字产品个人使用量上低于男性,特别是手机和电脑这些硬件设备

   结语:社会塑造与都市女性的数字生活特征

  B.7 女校大学生微博使用的状况与动机

   一 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

    (二)测量方法

   二 研究结果

    (一)人口资料

    (二)互联网及微博使用

    (三)使用微博的动机

    (四)对微博的满意度及评价

    (五)假设检验

   三 总结及讨论

 BⅣ 媒体建构与性别话语

  B.8 时尚类女性杂志的性别价值观*

   一 关于《时尚·COSMO》的文本解析

    (一)个性体现:对美丽优雅的向往

    (二)两性关系:感情的捕猎还是追求自主的主动权力

    (三)职业生涯:对成功和金钱的追求

   二 时尚杂志对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和构建

  B.9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白富美”话语分析

   一 “白富美”之由来

   二 “白富美”流行与性别秩序重构

    1.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2.婚姻成为阶层流动渠道

    3.家庭功能发生裂变

   三 消费文化与“白富美”

    1.媒体制造的“白富美”话语

    2.女性消费与身份认同

   结语

    四川36“白富美”征婚:拒姐弟恋

  B.10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视野中的《金陵十三钗》

   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对当代女权主义的重要性

    (一)电影媒介中女性形象对社会的映射作用

    (二)电影对女性“他者再现”的重要影响

    (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话语权

   二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案例:《金陵十三钗》的父权制度实践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他者再现”理论框架

    (二)《金陵十三钗》的“男性拯救”叙事体

    (三)《金陵十三钗》的“奇观影像”剪辑技巧

    (四)《金陵十三钗》“情色爱国主义”批判

   三 结论

 BⅤ 女性形象与媒介再现

  B.11 “女祸”或“女惑”:“美人计”故事的电视剧改编及其问题

   一 西施故事的电视剧改编

   二 貂蝉故事的电视剧改编

   三 新增“美人计”故事

   四 “美人计”故事改编的文化批评

  B.12 “两会”女代表的媒体再现与建构

   一 引言

   二 女性、政治与媒体再现

   三 “两会”女代表媒体再现的新闻框架分析

   四 “两会”女代表媒体形象的新闻文本分析

    (一)刻板印象

    (二)身体服饰

   五 结论与讨论

  B.13 财经报道中的商界女性形象

   一 研究对象及基本信息

   二 新闻报道中对“商界权势女性”的形象建构

    (一)整体形象轮廓

    (二)具体形象描绘

     1.新闻评论

     2.图片新闻

     3.事件新闻

     4.人物新闻

     5.人物专稿

   三 总结:有限的进步

  B.14 “女博士”形象及其重构

   一 “女博士”、刻板印象及媒体呈现

   二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女博士

    (一)《非诚勿扰》与女博士形象研究

    (二)《非诚勿扰》中女博士对“刻板印象”协商式反抗策略

   三 本文的分析方法

    (一)《非诚勿扰》节目分析的若干范式

     1.女性主义: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节目对女性的赋权

     2.符号学:主要以索绪尔、巴特以及福柯有关符号学的理论为先导,从不同层面对节目进行符号化解读

     3.媒介社会学:从《非诚勿扰》节目实现社会议题的设置和媒介环境的建构进行分析,分析节目成功的原因

     4.修辞学或语言学:重点分析主持人的语言魅力以及现场话题的掌控能力

     5.文化研究: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对节目充斥的“草根娱乐”进行批判,部分以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学说对大众文化主动性和创造力进行肯定

    (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

   四 《非诚勿扰》中的女博士话语分析

    1.这段话是否反映了某种特定的权力关系

    2.这段话是否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

    3.这段话中女博士对自身形象是否进行了解构

   五 “行进中的刻板”:女博士对刻板印象的解构和建构

 BⅥ 女性视角与媒介实践

  B.15 实现主流话题与女性视角的对接

   一《中国妇女报》的整体概况

   二 媒体内部的自身建设情况

   三 《中国妇女报》的新闻实践

  B.16 女战地记者的角色与报道特色

   一 “战地记者”的界定以及凤凰卫视战地记者总体情况

   二 女性成为战地报道的重要力量

    (一)媒体竞争使女战地记者地位提升

    (二)女性从业者增加是女战地记者辈出的重要前提

   三 女性视角成就女战地记者

    (一)选题特色:硬新闻追求客观,软新闻话题多元

    (二)叙事特色:善于讲故事,以细节制胜

    (三)语言特色: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充满人文关怀

   结语

  B.17 在网络媒体中推动性别平等

   一 《网易女人》的价值观:以女性视角报道,做更好的自己

   二 以女性视角建设栏目内容:让女人开心的频道

   三 反对刻板印象 反对旧道德束缚

  B.18 女性电视节目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 2011年中国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播出概况

   二 2011年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现状研究

    1. 2011年女性电视节目播出频道概况

    2. 2011年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播出数量

    3. 2011年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类型及比例

    4. 2011年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周播时长及所占比例

    5. 2011年各类女性电视节目播出时段统计

    6.小结

   三 2011年境内卫视女性电视节目问题与建议

    1.反思女性电视节目类型结构失衡,适当调控时尚类女性节目的数量与规模,提倡女性电视节目类型的多元化

    2.电视媒介缺乏对不合理的性别现状的质疑与批评,亟须反思女性电视节目与女性频道的服务宗旨,增强女性媒介的社会性别意识

 BⅦ 全球观察

  B.19 世界女子院校发展比较研究报告:价值认同与教育定位*

   一 研究目的:中国女子院校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二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三 研究发现与思考

    (一)女子院校发展的进步性:在完善女性自身发展、培养女性领导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二)女子院校发展的特色性:关注女性教育发展实践,致力于女性研究和女性领导力培养

    (三)女子院校发展的挑战性:女校教育存废之争下的价值认同与教育再定位

    (四)女子院校发展的差异性:为弱势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拓展女性事业发展广度

    (五)女子院校发展的反思:尊重文化差异,求得共同发展

   四 结语

  B.20 镜像与现实:韩剧背后的韩国女性职业状况

   一 韩剧中的职业女性

    (一)韩剧文本:职业女性的过度诠释

    (二)韩剧制作:女编剧的主导角色

   二 现实:韩国女性的职业发展

    (一)高学历与低就业率

    (二)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三)职业女性的生育难题

    (四)韩国女性的家庭角色

   三 韩国的女性政策与媒体监督

    (一)政府的女性机构和女性政策

    (二)性别视角的媒体监督

  B.21 “妇女制作新闻”

   一 “妇女制作新闻”的由来

   二 “妇女制作新闻”发展历程

   三 “妇女制作新闻”在中国

   四 总结与思考

  B.22 对媒介事件与在美生活的性别思考

   一 “政治正确”与事实平等是两回事

   二 美国高校提升女性领导力的一个有益尝试

   三 性别议题与美国政治生活关系紧密

  B.23 性别·种族·国际传播:《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一 东方女性的两种类型

   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女性报道的种族主义倾向

   三《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与美国性别观念

   四 结语

  B.24 后记

 摘要

 媒介与女性蓝皮书编委会

 Brief Introduction to UNESCO Chair on Media and Gender

社会性别平等是国际社会的一项重大关切议题,在媒介化时代,媒介传播与社会性别问题日益凸显。“媒介与女性”是一个新兴、交叉研究领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上兴起以来,对媒介与女性的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当今转型时代,性别问题与传播问题的关联日益密切和复杂,深刻影响着男女两性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为适应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策划并推出了媒介与女性蓝皮书,旨在对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权威、全面与系统的监测和分析,总结得失,把脉问题,总结经验,提供对策和建议。《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立足于当前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前沿,着力揭示“媒介与女性”和“转型社会”的重要关联,对2011~2012年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多维分析与综合评估。全书视域开阔,包括七大部分。“总报告”透视了我国当前媒介与女性发展的现状,分析了2011~2012年媒介与女性的重要特征,剖析了矛盾症结,做出了展望。“理论前沿”汇聚多学科视野,讨论我国网络媒体与女性发展、国际关系中的战争报道与社会性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媒体的女性形象建构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关系等重要议题,是媒介与女性研究在前沿议题上的新探索。“女性发展与媒介使用”、“媒介建构与性别话语”、“女性形象与媒介再现”、“女性视角与媒介实践”围绕女性的媒介使用、传媒的性别话语、传媒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媒介实践等主题,对我国当前媒介与女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议题丰富,既积极回应社会热点现象如微博、电视相亲节目等,也深入探究媒介与女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如女性媒介的发展、参政女性的媒体再现、边缘女性的媒介权利等。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在“媒介文本”的传统研究范畴之外,发展了“媒介生产”范畴的研究,积极推动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创新。此外,“全球观察”探讨了世界女子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妇女制作新闻”全球倡议、外国社会的媒体与女性发展、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等议题,为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书运用性别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丰富的学理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与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考察了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电影等多种媒介类型中的性别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对我国媒介与女性的认识。《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1~2012)》可用作人文社科学术读物、资讯参考工具、科研教学参考书及培训教材等,适合新闻传播学、性别研究、媒介素养等专业师生及政府部门、传媒业工作者使用,也是关注中国媒介传播、女性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读者的有益读物。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

《2011年妇女权益年度新闻报告》,《中国妇女报》2012年1月5日。

《2012年妇女权益年度新闻报告》,《中国妇女报》2013年1月4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2012年8月。

蔡赴朝:《让文化惠泽民生——十年来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求是》2012年第17期。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2011年10月。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20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平摆正:新闻业中的性别平等》,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性别敏感指标》,2012。

刘利群、曾丹娜、张莉莉主编《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吕新雨、赵月枝:《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2期。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007):妇女与传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 介: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梳理了2013~2014年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媒介类型呈现女性和女性发展的现状,考察了媒介与女性发展的关系,呈现女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揭橥问题,寻找对策。本书汇集了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媒介与女性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对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的认识。

作者: 刘利群 陈志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