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研究图书
The Social Risk Research of Gender Imbanlance: Based On Social Transition Context of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安交通大学长期从事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其在系统地研究性别失衡后果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传导放大及其应对的重要成果。从理论与实证两条途径趋近,建构了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产生、传导和放大的理论途径与机制模型,澄清了性别失衡与社会安全风险的因果关系问题,提出了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和阻断的对策。
前言
绪论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转型社会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爆发
(二)性别结构失衡或将引发和放大一系列社会风险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一)性别结构失衡
(二)社会风险与失范
(三)风险性行为
(四)公共安全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思路
四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和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一篇 基础研究: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
第一章 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
一 引言
二 人口性别结构的动态演变
三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的驱动因素
(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二)出生性别比
(三)人口年龄结构
四 人口性别结构的驱动因素分解
五 小结
第二章 性别失衡下的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一 引言
二 国际视野与历史经验
(一)性别失衡与个体人口健康
1.婚姻与人口健康
2.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健康
3.大龄未婚男性与人口健康
(二)性别失衡下的公共健康与安全
1.性别结构与公共健康
2.大龄未婚男性与公共健康
(1)商业性服务
(2)同性恋
(三)政策启示与未来方向
1.主要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3.未来研究方向
三 现实探索性发现:婚姻与心理福利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变量测量
(1)因变量:心理福利
(2)自变量:婚姻、代际支持与个体资本
(3)控制变量:人口经济特征
3.分析方法与策略
(二)分析结果
1.心理福利的差异性
(1)婚姻状况与心理福利
(2)婚姻质量与心理福利
2.婚姻状况对心理福利的影响机制
(1)婚姻状况对女性心理福利的影响
(2)婚姻状况对男性心理福利的影响
3.婚姻质量对心理福利的影响机制
(1)婚姻质量对女性心理福利的影响
(2)婚姻质量对男性心理福利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四 现实探索性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与风险性行为
(一)数据与方法
1.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调查
2.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调查
(二)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
1.性行为的开始
2.性行为的匮乏
3.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
4.自慰:弥补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及其人口特征
1.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
2.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1.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性风险
2.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大大龄未婚男性的性风险
五 现实探索性发现: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与公共安全
(一)理论模型
1.变量与模型假设
(1)潜变量构成
(2)观测变量构成
(3)模型假设
2.模型构建
(二)数据与测量
1.调研样本的确定
2.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分析结果
1.社会资本现状
2.相对剥夺感现状
(1)初始设定模型拟合度检验
(2)改进模型及拟合度检验
(3)模型假设验证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系统识别
一 引言
二 性别失衡下宏观社会风险的系统识别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分析方法
(二)主要发现
1.人口风险
(1)女性缺失风险
(2)男性过剩风险
(3)人口数量风险
(4)人口老龄化风险
2.社会风险
(1)失婚风险
(2)非常态婚姻盛行风险
(3)婚姻迁移风险
(4)婚外性行为激增的风险
(5)违法犯罪率升高的风险
(6)养老风险
3.健康风险
(1)儿童健康风险
(2)女性健康风险
(3)失婚男性健康风险
4.文化风险
(1)性别选择文化风险
(2)其他文化风险
5.经济风险
(1)劳动人口减少风险
(2)家庭高储蓄率低消费率风险
(三)结论与讨论
三 性别失衡下中微观失范风险的识别
(一)数据与方法
1.二手资料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
(2)数据处理
(3)分析方法
2.实地访谈数据
(1)调查实施
(2)调查的内容和样本
(3)分析思路
(二)网络媒体报道中的中微观失范识别
1.婚姻类失范
(1)买卖婚姻
(2)骗婚
2.婚外性类失范
(1)性交易
(2)性侵害
3.家庭类失范
(1)婚外情
(2)家庭内部剧烈冲突
4.其他社会失范行为
(三)实地访谈中的中微观失范识别
1.婚姻失范
2.生育失范
3.性失范
4.养老失范
5.日常失范
(四)总结和讨论
四 性别失衡下宏观和中微观社会风险的系统总结
(一)宏观风险系统总结
(二)中微观失范系统总结
(三)宏观风险和中微观失范的互动
第二篇 机制研究: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放大
第四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
一 引言
二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放大的机制模型
(一)现实基础
1.性别失衡对社会转型风险的放大
(1)增加社会风险,加大对社会的危害性
(2)进一步加大社会分化程度,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脆弱性
(3)引发转型期的不满或恐慌情绪,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催化剂
2.社会转型使性别失衡风险放大
(1)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将进一步加剧性别失衡的态势,导致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少数贫困、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
(2)社会转型中的矛盾激化与风险预期,将性别结构失衡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和放大,使其呈现由失婚男性向其他社会群体、由人口领域向公共安全领域扩散与放大的效应
(二)理论借鉴: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三)社会转型风险和性别失衡风险社会放大的互动机制模型
1.风险放大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维度的风险放大
(2)第二个维度的风险放大
(3)第三个维度的风险放大
2.风险放大的四级推进
(1)第一级风险放大
(2)第二级风险放大
(3)第三级风险放大
(4)第四级风险放大
(四)模型的局部检验及机制分析
1.婚姻挤压下的特定风险爆发与周围环境的脆弱性,导致社会风险的第一级放大
2.整体风险信息传播系统和处理过程,包括个人的经验感受、技术专家的评价、政府的风险诊断与消息发布、新闻媒体的参与报道,以及非正式渠道的风险信息传递等,导致社会风险的第二级放大
3.性别失衡背景下的社会公众更具敏感性,存在同情失婚群体及相关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别是失婚群体及其家庭更倾向于支持或参与相关风险事件,导致社会风险的第三级放大
4.地理性的性别比失衡造成村、镇和县等局域空间内失婚男性的规模化,同时人口流动强化了这些群体的地域性群聚现象,规模化与集团化特征加大了这些人群体失范的风险,导致社会风险的第四级放大
三 性别失衡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风险的放大
(一)资料与方法
1.文献搜集过程与纳入标准
2.数据编码与统计分析
(二)分析结果
1.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风险差异
(1)多性伴侣风险
(2)商业性交易风险
2.流动人口的性风险与人口特征因素
3.流动人口性风险与人口特征因素的关系调节
4.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移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四 小结
第五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与突变机制
一 引言
二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机制
(一)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理论模型构建
1.性别失衡风险源分析
(1)人口子系统风险源
(2)其他社会子系统风险源
(3)外界环境风险源
2.性别失衡风险流分析
(1)失范行为
(2)政策失效
(3)技术水平
(4)心理因素
3.性别失衡风险传导路径分析
(1)男性婚姻挤压
(2)弱势群体
(3)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思想
(4)光棍的形成
(5)光棍性权利、性需求和心理压力
(6)拐卖人口
(7)性别失衡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8)性产业和性疾病
(9)性犯罪、刑事犯罪及有组织犯罪
(二)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1.贝叶斯网络结构确定
2.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三)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推理分析
1.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预测推理
(1)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日趋严重
(2)光棍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3)光棍生理需求所引发的问题
(4)社会安全问题
2.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诊断推理
(1)风险源部分的诊断推理
(2)传导路径部分的诊断推理
(3)风险子系统部分的诊断推理
3.性别失衡风险传导各节点影响强度分析
(1)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的主因
(2)光棍问题的主因
(3)拐卖人口问题的主因
(4)性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5)微观个体安全的成因分析
(6)中观层面婚姻家庭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4.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的敏感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讨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1.研究结果讨论
2.相关政策建议
三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突变机制
(一)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过程模型
1.模型框架选取
2.外界环境变化过程分析
(1)社会控制类型
(2)外界环境变化过程分析
3.犯罪心理变化过程分析
4.此类事件发生过程模型的构建
(二)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的突变分析
1.突变理论及尖点突变模型
2.社会安全事件的突变分析
(1)应用突变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2)影响因素及相关变量分析
(三)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安全事件的尖点突变模型构建
1.势函数
2.平衡曲面方程
3.奇点集
4.分歧点集
(四)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理分析
1.模型曲线解释
2.模型总结
(五)社会安全事件主体的控制点分析
1.外部控制点分析:社会控制手段调整的角度
2.内部控制点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的角度
3.深层次控制点分析:社会结构的角度
(六)结论与讨论
四 小结
第三篇 对策研究: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的治理
第六章 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变迁中性别失衡的理论阐释
(一)性别结构失衡的理论阐释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阐释
(三)社会变迁中的性别失衡演化
二 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
1.公共治理理论的缘起
(1)公共治理危机的出现
(2)全球化运动
(3)技术进步与公民结社运动
2.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3.公共治理的理论演进
(二)网络治理理论
1.网络治理理论的缘起
2.网络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3.网络治理的理论架构
(1)网络治理的目的
(2)网络治理的基本理念
(3)网络治理的定位
(4)网络治理的方式
第七章 性别失衡议题的讨论与政策博弈
一 性别失衡议题背后的多元利益格局与政策博弈
(一)引言
(二)议题网络的参与人群
1.代议机构与参政议政组织
2.政府机构
3.学术团体
4.社会公众
5.家庭
6.公共媒体
7.境外参与者
(三)议题交流:利益表达与议题态度
1.失衡现象与态势
2.失衡影响与后果
3.失衡原因与溯源
4.失衡控制与治理
(四)议题交锋:利益冲突与政策博弈
1.出生性别比异常态势的存在性之争
2.性别失衡与生育政策的因果关系之争
3.大量光棍与爆发战争的逻辑关系之争
4.经济文化发展与失衡治理必要性之争
二 性别结构失衡的出路:发展还是治理
(一)实现出生性别比下降的路径选择
(二)浙江实践经验的分析
1.浙江省的经济社会人口特征
2.浙江省“三结合”的治理模式
3.“三结合”治理模式的有效机制
第八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阻断与治理
一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治理思路
(一)社会风险的根源性治理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2.在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健全社会基本制度
3.在社会进一步开放与流动的基础上引导价值规范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风险的缓解性治理
1.关注失婚男性的心理健康,健全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提供规范心理疏导
(1)政府与专家相结合,建立健全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2)把握心理疏导的作用机理,构建规范的心理疏导机制
2.健全和完善社会医疗和养老体制建设
(1)加快社会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2)实现普惠和优惠的结合,在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适度向弱势群体倾斜
3.促进社会融合,加快基层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1)促进地区发展,提升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
(2)加快基层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二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放大途径的阻断与治理思路
(一)宏观上采用新的以网络治理为工具的危机管理模式
1.广泛参与,实现危机管理的良性互动
2.构建危机预警机制,实施标本兼治的风险治理
3.建立整体联动系统,实现风险放大途径的快速阻断
(二)微观上围绕风险的四级放大途径采取具体治理措施
1.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为相关地区的反贫困工作提供项目支持和资金帮助,提高性别失衡地区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
2.畅通信息网络,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政府信息的透明与快速流通
3.构建一套深入社会各层面的网络传感机制,高效、快捷地捕捉社会中酝酿的各种风险信息,及时施加以预防、预警、预控为主的外部阻断
4.针对人口流动导致的局域性社会风险积聚现象,对聚居地社会安全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整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流动人口与迁入地城市的社会融合
索引
阿蚌:《人口咨询会、研讨会侧记》,http://policy.sinoth.com/Doc/article/2010/5/23/server/1000060685.htm。
阿蚌:《性别失衡二胎政策难辞其咎》,http://bbs.sachina.edu.cn/archiver/tid-5009.html,2006年1月14日。
敖慧:《信用担保风险传导机理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陈宝智:《危险源辨识控制及评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陈刚:《贵州光棍村调查:2100多人村庄有290个光棍》,《贵州都市报》,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07/07/02/010079924.shtml,2007年7月2日。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
陈科:《“重男轻女”影响社会和谐——与成都市计生委副主任刘德华谈出生人口性别》,《四川日报》,2005年3月7日。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陈坛祥、黄义伟、桑羊:《买卖妇女竟有“专业市场”,被拐妇女多数不愿回家——福建农村“打拐”第一案扫描》,《大地》2000年第11期。
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友华:《“光棍阶层”就要出现》,《百科知识》2006年第5期。
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陈友华:《仅仅性别偏好不足以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载穆光宗编《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人口与发展》2006年第2期。
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
陈友华、徐愫:《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陈宗伦:《研究称性别比例失衡致男性寿命缩短3个月》,http://www.zbnews.net.。
程国平、刘勤:《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变化研究》,《价值工程》2009年第4期。
程国平、邱映贵:《供应链风险传导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崔疑、杨卫、邵希娟:《从亚洲金融风暴反观企业风险的传导机理》,《南方金融》2001年第10期。
戴胜利:《企业营销风险传导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戴胜利:《风险传导机理与实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9。
戴园、姚启慧:《武汉城市圈人口性别失衡严重出生性别比超正常值》,http://finance.ifeng.com/city/wh/20090513/655399.shtml,2009年5月13日。
邓国胜:《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邓明然、夏喆:《企业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财会通讯》2006年第1期。
邓明然、夏喆:《基于耦合的企业风险传导模型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丁仁能:《中国男人能指望到国外“淘”老婆吗》,《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15日。
丁元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风险与规避》,《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范永超:《河南遣返缅甸非法新娘,警方被指责为“法海”》,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6/09329219288s.shtml,2006年6月16日。
高秉雄、张江涛:《公共治理:理论缘起与模式变迁》,《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高福生:《遏止性别比失衡亟须刑法伺候》,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3/05/content_11594001.htm,2008年3月5日。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顾宝昌、RO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关于天津市妓女改造问题的初步意见及调查材料》,天津市公安局档案馆藏,1950。
《广东12年后将有460万光棍性别失衡或致性乱》,《广州日报》,http://news.mop.com/domestic/342627.shtml。
郭春甫:《公共部门治理新形态——网络治理理论评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
郭松义:《〈清代女史〉概述》,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QSYJ/WXWD/QSZS/01/04/2006/14242.html。
郭细英、肖良平:《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形成原因及对策》,《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郭媛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营销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7。
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中国人口学科》1995年第3期。
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3期。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爱女孩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中国的关爱女孩行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838652.htm。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http://baike.baidu.com/view/2507959.htm。
韩彦婷、王淑清:《西安市流动人口管理经验研究》,《理论观察》2009年第5期。
〔荷〕A.F.G.汉肯:《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4。
何海宁:《贵州牌坊村:282条光棍的心灵史》,《乡镇论坛》2007年第9期。
何亚福:《性别比失衡导致择偶困难》,http://heyafu.blog.hexun.com/37105326_d.html,2009年9月8日。
何亚福:《为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计生委应鼓励性别选择的堕胎》,http://heyafu67.blog.163.com/blog/static/10733434220084107542666/,2008年5月10日。
何亚福:《放开二胎有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http://heyafu.blog.sohu.com/110533857.html,2009年2月17日。
何亚福:《计划生育、光棍与战争》,http://heyafu.blog.sohu.com/101634400.html,2008年10月10日。
何亚福:《“五大绝招”解决不了光棍问题》,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82819.html,2009年3月28日。
胡鞍钢、王磊:《社会转型风险的衡量方法与经验研究(1993~2004年)》,《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胡国庆:《秦岭山里的光棍村》,《华商报》,2002年12月30日。
胡杨:《危机管理的理论困境与范式转换——兼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胡正昌:《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前沿》2008年第5期。
黄洪琳、周丽苹:《浙江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3期。
黄荣清、刘琰:《中国人口死亡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黄涛:《主观概率判断的演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三联书店,2006。
《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人民日报》,2011年4月28日。
家庭医生网:《中国男女性别比失衡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应负刑责》,http://www.0514zx.com/trait/ylwz/200505/trait_52355.html,2007年7月10日。
贾威:《收养子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姜全保、果臻、李树茁、Marcus W.Feldman:《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4期。
姜全保、李树茁、费尔德曼:《20世纪中国失踪女性数量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
姜全保、李树茁:《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靳小怡、郭秋菊、刘利鸽、李树茁:《中国的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百村调查及主要发现》,《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靳小怡、刘利鸽:《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与行为失范的识别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性别失衡将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参考报》,http://www.jxrkjs.gov.cn/zxgz/ganh/200808/41.html,2006年10月20日。
孔祥利、贾涛:《社会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3期。
赖志凯、张赛红:《海南“光棍村”全景透视》,《工人日报》,2005年7月3日。
李德全、宋枫论:《风险的传导机制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山东经济》2004年第1期。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琼:《边界与冲突——以S县某群体性冲突事件为个案》,《东南学术》2007年第5期。
李树茁:《改革开放与中国人口发展——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08)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树茁:《生育政策、男孩偏好与女孩生存:公共政策的取向与选择》,载于穆光宗编《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人口与发展》2006年第2期。
李树茁、陈盈辉、杜海峰:《中国的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李树茁、姜全保、〔美〕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树茁、姜全保、孙福滨:《“五普”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分析与调整》,《人口学刊》2006年第5期。
李树茁、姜全保、伊莎贝尔·阿塔尼、费尔德曼:《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6期。
李树茁、韦艳、任锋:《国际视野下的性别失衡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1期。
李妍妍、刘娟:《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李艳、李树茁、彭邕:《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心理福利的比较研究》,《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4期。
李银河:《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百科知识》2004年第5期。
李银河:《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银河:《性学心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李玉艳、李娜、周颖等:《深圳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年第3期。
李桌青:《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模式和策略》,《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连成亮:《新婚九天,七个买来的媳妇全跑了》,http://www.sx.chinanews.com.cn/news/2009/0416/5081.html,2009年4月16日。
梁学平:《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瓶颈与政策建议》,《财政论坛》2006年第12期。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林震:《政策网络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凌复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凌复华、魏焕明:《初等突变理论在Hamiton系统中应用的一个例子》,《力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刘斌、彭江:《“买婚”买来的恶果》,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6/05/content_4647261.html,2006年6月5日。
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2。
流风沁雪:《通过婚龄差的拉大可以解决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婚配问题?》,http://1home.hainan.net/publicforum/Content/free/1/730153.shtml,2006年6月15日。
刘利鸽、靳小怡:《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11年第2期。
刘利鸽、靳小怡、李树茁、姜全保:《明清时期中国大龄未婚男性问题及其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刘生旺:《公共政策失效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2期。
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决策网络治理结构学习机理探析》,《软科学》2006年第2期。
刘英杰:《中国社会现象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刘智才、任璐:《浅析西安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特征及住房条件》,《山西建筑》2007年第9期。
刘中一:《大龄未婚男性与农村社会稳定——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社会后果预测性分析之一》,《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5期。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吕峻涛:《中国西部农村性贫困调查》,《中国作家》2006年第19期。
吕诺、吴晶:《计生委:放开生育政策不能根本解决性别失衡》,http://news.xhby.net/system/2007/07/10/010082992.shtml,2007年7月10日。
马洁芸:《一项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性别失衡可能扩大艾滋病传播》,http://www.wsic.ac.cn/academicnews/55177.htm.
孟庆超:《论民国时期的娼妓管理》,《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美〕E.A.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
〔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78。
〔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普兰蒂斯-霍尔公司,1968;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莫丽霞:《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后果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穆光宗编:《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人口与发展》2006年第2期。
《我国成性别比最失衡国家》《南方日报》,http://jisheng.kaiping.gov.cn/Html/?1838.html.,2008年12月10日。
聂坚、孙克:《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的分形分析》,《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欧阳晓明、周宏:《苏南文化变迁中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新探》,《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潘绥铭:《当前中国的性存在》,《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
潘绥铭:《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群言出版社,1999。
潘绥铭、杜鹃:《对北京低阶层男性流动人口的预防艾滋病干预》,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4177.。
潘晓明、何光荣:《花甲老汉不安分住宅变“青楼”卖淫女子部分已成家》,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1029/newgx4907a7b1-1735229.shtml,2008年10月29日。
彭远春:《贫困地区大龄青年婚姻失配现象探析》,《青年探索》2004年第6期。
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探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3期。
乔晓春:《中国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去年破获十大要案,40多名妇女被拐做农妇》,《东南快报》,http://www.dnkb.com.cn/archive/info/20090226/084931892.html,2009年2月26日。
任强、郑维东:《婚姻市场挤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解方法》,《西北人口》1997年第3期。
任强、郑维东:《我国婚姻市场挤压的决定因素》,《人口学刊》1998年第5期。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任青云、董琳:《农民身份与性别角色——中原农村“男工女耕”现象考察》,载于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任声策、陆铭、尤建新:《公共治理理论述评》,《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戎寿德、黎均耀、高润泉、戴旭东、曹德贤、李广义、周有尚:《我国1973~1975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统计分析》,《人口与经济》1981年第1期。
阮煜琳:《专家:性别不平等是中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主因》,http://www.yljsj.gov.cn/old/XXLR1.ASP?ID=488,2006年12月24日。
陕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陕西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常住人口846万流动人口十年增加1.5倍》,http://www.shaanxi.gov.cn/0/1/9/42/100662.htm。
沈俊:《多维度透析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类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沈俊、邓明然:《基于热传导原理的企业风险传导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沈俊、邓明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7期。
史晋川:《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石人炳:《世纪末的俄罗斯人口问题和发展展望》,《人口学刊》2001年第3期。
石人炳:《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后果及其特点——来自对台湾人口的观察》,《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孙江辉:《男女性别比失衡与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学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治大学,2006。
孙龙:《当代中国拐卖人口犯罪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04。
孙岩、蒋建新:《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谭朝霞:《北京改造妓女纪实》,《档案时空》2004年第11期。
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汤兆云:《出生性别比失衡挑战社会可持续发展》,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517657 & chnid=3634&leafid=14118,2007年6月11日。
覃汉选、吴家武:《“招郎”能有效遏制性别比失衡问题》,http://www.cyq.gov.cn/Html/2009921143852-1.html,2009年9月21日。
万幼清、邓明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研究与创新》2008年第8期。
王双成:《贝叶斯网络学习、推理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王丰:《全球化环境中的世界人口与中国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王金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人口研究》2000年第5期。
王军、周伟达:《贝叶斯网络的研究与进展》,《电子科技》1999年第15期。
王晟:《留守妇女人数超过了五千万》,《法制晚报》,http://www.fawan.com.cn/html/2011-04/09/content_300757.htm,2011年4月9日。
晓欧、韩轩、及金子、李国栋:《“中国光棍威胁论”登场》,《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7月30日。
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资料通讯》2006年第7期。
魏彤儒、张刚:《中国现代社会“城市剩女”问题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韦艳、靳小怡、李树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压力和应对策略研究——基于YC县访谈的发现》,《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5期。
韦艳、李树茁、费尔德曼:《中国农村的男孩偏好与人工流产》,《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2期。
闻晶:《中国连续4年拒绝资助联合国人口基金遭多方攻击》,http://www.ce.cn/ztpd/hqmt/main/yaowen/200509/17/t20050917_4717916.shtml,2009年5月27日。
闻康网:《性别比失衡是社会的“高利贷”》,http://qq.xywy.com/news/rdpl/200910/10-13503.html,2009年10月10日。
魏尚进:《中国高储蓄率与性别比例失衡有关》,http://money.163.com/09/0902/10/5I6V0QQU00253B0H.html,2009年9月2日。
吴存存:《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中国文化》2001年第17期。
乌审人口网:《性别比失衡令人忧谁来拯救中国4000万光棍》,http://www.wsqpop.gov.cn/pop_rkbk.asp?ClassID=803&DisplayID=455,2009年10月23日。
吴治平:《揭秘农村性别比失衡的总祸根:生儿子光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72300100b4lv.html,2008年11月11日。
奚旭初:《性别比失衡,中国进入“剩男”时代》,http://www.jieyue.net/html/family/page/homepage_show117446.htm,2008年3月20日。
夏喆、邓明然:《企业风险传导的动因分析》,《企业改革与发展》2007年第2期。
向玲、张庆林:《主观概率判断的支持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5期。
新华网:《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万——治理“性别失衡”刻不容缓》,http://www.wangjiang.gov.cn/include/web_content.php?id=3669,2007年7月6日。
新华网:《我国婚期男性比女性多1800万人性别比例失衡》,http://jxgdw.com/jxgd/news/gnxw/userobject1ai736158.html.,2007年8月21日。
肖群鹰、朱正威:《危机预警中的政府信息管理与调控——基于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熊建和杨爱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许军、梁学敏:《延边州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情况调查报告》,《人口学刊》2007年第4期。
杨代福:《美国政策网络研究及启示》,《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杨剑利:《近代华北地区的溺女习俗》,《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杨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要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必须立即全面开放二胎》,http://tieba.baidu.com/f?kz=549445056,2009年3月8日。
叶厚元、邓明然:《企业风险传导的介质研究》,《企业天地》2007年第1期。
叶建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财会月刊》2009年第1期。
叶建木、邓明然:《战略风险传导及其效应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2期。
叶建木、邓明然、王洪运:《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研究》,《理论月刊》2005年第3期。
〔英〕桑博德:《突变理论入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英〕詹姆斯·马吉尔:《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袁婷:《20年后中国有3000万光棍?》,http://www.dahe.cn/xwzx/txsy/jrtj/t20070527_977494.htm,2007年5月27日。
原新、胡耀岭:《中国和印度“失踪女孩”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
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云南旅游信息网:《“性别失衡”引热议丽江男女比例升至116∶100》,http://www.foryn.cn/Zjyn_Htm/Zjyn_277.htm,2007年11月6日。
曾毅:《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曾毅、顾宝昌、涂平等:《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1期。
查瑞传:《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西北人口》1996年第1期。
翟运开:《基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风险传导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翟振武、杨凡:《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4期。
张超:《民国时期娼妓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张成福、谢一帆:《风险社会及其有效治理的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张春汉、钟涨宝:《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成因分析——来自湖北潜江市Z镇Y村的个案分析》,《青年探索》2005年第1期。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张海峰、白永平:《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西北人口》2008年第6期。
张康之、程倩:《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新视野》2010年第6期。
张群林、伊莎贝尔·阿塔尼、杨雪燕:《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张为民:《对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张为民、崔红艳:《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
张新文、潘思柳:《对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关联性的探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张雪筠:《社群隔离与青年农民工的犯罪》,《犯罪研究》2007年第1期。
张妍、侯一兵:《五种模式破解“第一难题”》,2008年4月8日《深圳商报》。
张研、毛立平:《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翼:《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寻因》,http://rkjsw.wf.gov.cn,2006年3月8日。
赵锦辉:《1949年前近40年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原因分析》,《人口研究》1994年第6期。
赵晓歌:《俄罗斯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探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1期。
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郑维东、任强:《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人口学刊》1997年第5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中国外交部网站:《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就美国会举行听证会批评我计划生育政策和人权状况事答记者问》,http://www.mfa.gov.cn/chn/gxh/mtb/fyrbt/t176114.htm,2004年12月23日。
中国新闻网:《降低孕产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任务艰巨》,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2-23/3693037.shtml,2012年2月23日。
周定平:《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周定平:《社会安全事件特征的比较分析》,《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周丽娜:《婚姻性别比失调的男性选择》,《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
周清、刘爽、刘雁燕、黄可尤:《从人口普查数字看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人口研究》1992年第2期。
周全德、周宏:《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社会后果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4期。
周沃欢:《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社会心理学的实证分析》,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2年8月。
朱静怡、朱淑珍:《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及防御对策分析》,《东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朱力:《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朱荣成、季德胜:《头发花白的六旬老翁竟干起介绍、容留妇女卖淫的勾当》,http://news.qq.com/a/20070108/001310.htm.。
朱新球:《供应链风险传导的载体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朱秀、钟庆才:《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的国外研究评述与思考》,《南方人口》2006年第1期。
庄渝霞:《女性地位低的层级推演——对出生性别比偏高背后隐象的探析》,《南方人口》2006年第1期。
宗占红、温勇、尹勤:《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及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7期。
Adimora,Schoenbach,V.,Martinson,F.,Donaldson,K.,Fullilove,R. & Aral,S.,2001,“Social Context of Sexual Relationships among Rural African Americans,”
Allan V.Horwitz,Helene Raskin White & Sandra Howell-White,1996,“Becoming Married and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Cohort of Young Adults,”
Anderson,A.F.,Qingsi,Z.,et al.,2003,“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HIV Transmission:A Social-behavioural Perspective,”
Anderson,N.,1961,
Anna Lipowicz and Monika Lopuszanska,2005,“Marital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among Polish Men,”
Attané I,2005,
Attané I,2010,
Avakame,Edem,F.,1999,“Sex Ratios,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and Lethal Violence Against Women:Extending Guttentag and Secord’s Thesis,”
Banister,J.,2004,“Shortage of Girls in China Today,”
Banister,J.,1992,“China:Recent Mortality Levels and Trend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May,Denver.
Barber,Nigel,2001,“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Opportunity and Teen Pregnancy:The Sex Ratio Question,”
Barber,Nigel,2004,“Reduced Female Marriage Opportunity and History of Single Parenthood(England,Scotland,U.S.),”
Berkman,L.F.,1988,“The Changing and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Aging and Longevity:A Social and Biomedical Perspective,”
Billy,John,O.G.,Karin,L.Brewster,and William,R.Grady,1994,“Contextual Effects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 Women,”
Bilsborrow,R.E.,A.S.Oberai,G.Standing,1984,“Migration Surveys in Low Income Countries:Guidelines for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N.H,USA London and Dover:pp.56-66.
Brewster,Karin,L.,1994,“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the Transition to Sexual Activity among Young Black Women,”
Bulbeck,C.,2005,“The Mighty Pillar of the Family:Young People’s Vocabularies on Household Gender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urgess,R.,& Zhuang,J.,2002,
Cai,Y. and Lavely,W.,2003,“China’s missing girls:Numerical Estimates and Effects on Population Growth”,
Choe,M.,H.Hao and F.Wang,1995,“Effects of Gender,Birth Order,and Other Correlates on Childhood Mortality in China”,
Chung,W. & Das Gupta.M,2007,“The Decline of Son Preference in South Korea:The Roles of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Coale,A.J.1973,“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Reconsidered,”In IUSSP(ed.),
Coale,A.J.,1991,“Excess Female Mortality and the Balance of the Sexes in the Popu-lation:an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Missing Females’,”
Coombs,Robert,H.,1991,“Marital Status and Personal Well Being:A Literature Review,”
Courtwright,D.T.,2001,
Covan,E.K.,Rosenkoetter,M.M.,Richards B,Lane A,
Croll,E.,2000,
Cyranowski,D.,2005,“Surfeit of Boys Could Spread AIDS in China’s Cities,”
Das Gupta,M.,1987,“Selectiv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 Children in Rural Punjab India,”
Das Gupta,M.,A.Ebenstein,and E.J.Sharygin,2010,“China’s Marriage Market and Upcoming Challenges for Elderly men”,
Das Gupta,M.,Chung,W. and Li,S.Z.,2009,“Evidence for an Incipient Decline in Numbers of Missing Girls in China and India,”
Das Gupta,M.,Jiang,Z.,Li,B.et al.,2003,“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India,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Das Gupta,M.,S.Li,1990,“Gender Bias in China,South Korea and India 1920-1990:The Effects of War,Famine,and Fertility Decline,”
David,P.Schmitt,2005,“Sociosexuality from Argentina to Zimbabwe:A 48-Nation’Study of Sex,Culture,and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Davin,D.,2007,“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nd East Asia,”
DH Lin,XM Li,HM Yang et al.,2005,“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owning,T.E. and Bakker,K.,2000,“Drought Discourse and Vulnerability,”Chapter 45,in D.A.Wilhite(ed.),
Dreze,J. and R.Khera,2000,“Crime,Gender,and Society in India:Insights from Homicide Data,”
Dudley,P.,Glover,K.,2005,“Too Many Males:Marriage Market Implications of Gender Imbalances in China”,
Ebenstein,A. and E.J.Sharygin,2009,“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issing Girls’of China”,
Ed Diener,Carol,L.Gohm,Eunkook Suh et al.,2000,“Similarit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Edlund,L.,Li,H.,Yi,J. and Zhang,J.,2007,“Sex Ratios and Crime: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IZA Discussion Paper No.3214,Bonn,Germany.
Edlund,L.,Li,H.,Yi,J. and Zhang J.,2008,“More Men,More Crime: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IZA Working Paper No.3214.
Eiko Kobori,Surasing Visrutaratna et al.,2007,“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exual Behaviors Among Karen Villagers in Northern Thailand,”
E.R.Pouget,T.S.Kershaw,L.M.Niggolai et al.,2010,“Associations of Sex Ratios and Male Incarceration Rates with Multiple Opposite-Sex Partners:Potential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IV/STI Transmission,”Public Health Reports 125(Supplement 4):pp.70-80.
Evans,H.,1997,
Festini,F.,Martino,M.,2008,“Twenty Five Years of the One Child Family Policy in China,”
Fischer,G.H.,1967,“Preparation of Ambiguous Stimulus Materials”,
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Freeman Edward(Vol.1,pp.31-60),Pitman.
Gallo,L.C.,Troxel,W.M.,Matthews,K.A.,Kuller,L.H.,2003,“Marital Status and Quality in Middle-aged Women:Associations with Levels and Trajectorie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George,S.,1997,“Female Infanticide in Tamil Nadu,India:from Recognition Back to Denial?”
Ginny Garcia,Rachel Traut Cortes and Dudley,L.Poston,2009,
Goodkind,D.,2011,“Child Underreporting,Fertility,and Sex Ratio Imbalance in China,”
Gove,Walter,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Roles,Marital Status and Mental Illness,”
Gove,W.R.,Michael,H.,and Carolyn,B.S.,1983,“Does Marriage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an Individual?”
Grewen,K.M.,Girdler,S.S.,Light,K.C.,2005,“Relationship Quality:Effects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Negative Effect in a Biracial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Guillot,M.,2002,“The Dynamics of the Population Sex Ratio in In-dia,”
Guilmoto Christophe,Z.,2009,“Declining Sex Ratio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India,”
Hansson,A.,Forsell,Y.,Hochwlder,J.et al.,2008,“Impact of Changes in Life Circumstance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n Adult Population over a 3-Year Period,”
He,N.,Detels,R.,Chen,Z.,Jiang,Q.,Zhu,J.,Dai,Y.et al.,2006,“Sexual Behavior among Employed Male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
Heligman,L.,1983,“Patterns of Sex Differentials in Mortalit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Hertog,S.,Merli,M.G.,2005,“Demographic Shifts 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China,”New York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s.
Hesketh,T. and W.Zhu,2006,“Abnormal Sex Ratios in Human Population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H.J.Liu,X.M.Li,Bonita Stanton et al.,2005,“Risk Factor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mong.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HIV/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Prevention,”
Holt Lunstad,J.,Birmingham,W. & Jones,B.Q.,2008,“Is There Something Unique about Marriage?The Relativ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Relationship Quality,and Network Social Support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ntal Health,”
Honig,E.,2003,“Socialist Sex,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
Hu An’gang,Wang Lei,2006,“A Study of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Concerningthe Risks from Social Transition(1993~2004),”
Hudson,V.M. and Den Boer,2004,
Hudson,V.M. and Den Boer,2002,“A Surplus of Men,a Deficit of Peace:Security and Sex Ratios in Asia’s Largest States,”
Hudson,V.M. and Den Boer,2005,“Missing Women and Bare Branches:Gender Balance and Conflict,”
Hurlbert,J.S. & Acock,A.C.,1990,“The Effects of Marital Status on the Form and Composition of Social Networks,”
Jack,C.Smith,James,A.Mercy & Judith,M.Conn,1988,“Marital Status and the Risk of Suicide,”
Jennifer Young Yim & Ramaswami Mahalingam,2006,“Culture,Masculinity,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unjab,India,”X
Jin,X.Y.,Liu,L.,2009,“Identification of the Social Risks and Anomie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 Imbalance in China,”
Joseph,D.Tucker and Dudley,L.,Poston,2009,“Gender Policy and HIV in China,”Introduction,The Springer Series on Demographic Methods and Population Analysis 22:pp.1-6.
Julianne,M.Serovich,Kathryn Greene,1997,“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Sexual Risk Taking Behaviors Which Put Them at Risk for Contracting HIV,”
Kaminski,Graciela,Carmen,R.,2000,“On Crises,Contagion,and Confusion,”
Kasperson,R.E.,Renn,O.,Slovic,P.,et al.,1998,“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 Conceptual Framework,”
Keith,P.M.,2003,“Resources,Family Ties,and well Being of Never-Married Men and Women,”
Kim,D.,2004,“Missing Girls in South Korea:Trends,Levels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Klasen,S. and Wink,C.,2002,“A Turning Point in Gender Bias in Mortality?An Update on the Number of Missing Women,”
Kofi,D.Benefo,2008,“Determinants of Zambian Men’s Extra-Marital Sex:Multi-level Analysis,”
Kontula,O.,Haavio,M.,2002,“Masturbation in a 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Krimsky,S. and Golding,D.(eds),1992,
Kundu,A.,Sahu M.K.,1991,“Variation in Sex Ratio: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Le,B.D.,Bélanger,D.,Khuat,T.H.,2007,
Lesthaeghe,R.,& Vanderhoeft,C.Ready,Willing,and Able:A Conceptualization of Transition to New Behavioral Forms.Casterline,JB(ed.).Diffusion Processes and Fertility Transition:Selected Perspectives.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1.
Li,S. and F.Sun,2003,“Mortality Analysis of China’s 2000 Population Census Data: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Lin,Tin chi,2009,“The Decline of Son Preference and the Rise of Gender Indifference in Korea and Taiwan since 1990,”Paper for the IUSSP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Marrakech.
Liu,B,Peng,J.,“The Terrible Consequence of Mercenary Marriage,”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6/05/content_4647261.html.
Lisa Catanzarite,Vilma Ortiz,2002,“Too Few Good Men?Available Partners and Single Motherhood Among Latinas,African Americans,and Whites,”
Lydia,A.Shrier,Sion Kim Harris et al.,2001,“Associations of Depression,Self-Esteem,and Substance Use with Sexual Risk among Adolescents,”
Malzberg,B.,1936,Marital Status in Relation to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illness,
McFarland,A.,1987,“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The Brief Information of Special Action on Cracking Down on the Abduct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http://www.mps.gov.cn/n16/n1237/n1342/n803680/1933133.html.
Miller,H.T.,1994,“Post-Progress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Lessons from Policy Networks,”
Monica Das Gupta,Avraham Ebenstein & Ethan Jennings Sharygin,China’s Marriage Market and Upcoming Challenges for Elderly Men [R/OL].[2010-10-26],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351.2010.http://ideas.repec.org/p/wbk/wbrwps/5351.html.
N.F.Marks,1996,“Flying solo at midlife:Gender,Marital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N.He,Frank,Y.Wong,Z.Jennifer Huang,2007,“HIV Risks among Two Types of Male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Money Boys vs.General Male Migrants,”
Pan,S.,1993,“A Sex Revolution in Current China,”
Pan,S.,1997,“Sexual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Mainland China,”
Park,C.B. & Cho,N.H.,1995,“Consequences of Son Preference in a Low Fertility Society:Imbalance of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Korea,”
Parsons,T. & Shild,E.A.(Ed).1951,
Pearlin,L. & Johnson,J.,1977,“Marital Status,Life Strains and Depression,”
Pinkerton,S.D.,Bogart,L.M.,Cecil,H.et al.,2002,“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sturbation in a Collegiate Smaple,”
Poston,D.L.,Glover,K.S.,2005,“Too many Males:Marriage Market Implications of Gender,Imbalances in China,”
Poston,Dudley,L.,Jr. and Peter Morrison,2005,“China:Bachelor Bomb,”
Qu,Shuquan,Wei Liu et al.,2008,“Predictors of HIV Infection and Prevalence for Syphilis Infection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China:Community-based Surveys along Major Drug Trafficking Routes”,
Quali,A.,Cherif,A.R.,Krebs Marie Odile,2006,“Data Mining Based Bayesian Networks for Best Classification,”
Richard,A.Crosby,David,R.Holtgrave,2003,“Social Capital as a Predictor of Adolescents’ Sexual Risk Behavior:A State-Level Exploratory Study,”
Robin,W.Simon,2002,“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der,Marital Status,and Mental Health,”
Ronald Skeldon.“Population Mobility and HIV Vulnerability in South East Asia:An Assessment and Analysis,”Thailand,February 2000:1.UNDP.[2011-1-16].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TSR/Resources/462613-1135099994537/Mobilitypaper.pdf.
Ross,C.E.,1995,“Re-conceptualizing Marital Status as a Continuum of Social Attachment,”
R.Thom(translation by D H Fowler),1975,
Sabrang Website,“Pakistan Infanticide on the rise,”2001,http://www.sabrang.com/cc/comold/ feb99/obvat.htm,2001.
Scott J.South and Katherine Trent,2010,“Imbalanced Sex Ratios,Men’s Sexual Behavior,and Risk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in China,”
Sen,S. and P.M.Nair,2004,A Report on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in India 2002-2003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New Delhi.
Shi Renbing,2002,“The Social Consequence and Characters of Gender Imbalance:Observation from Taiwan Population,”
Silverberg,C.,2009,“Effects of Masturbation,”[EB/OL] [2009-06-02],http://sexuality.about.com/od/masturbation/p/masturbation_fx.htm
Slovic,P.,1987,“Perception of risk,”
Smith,A.M.,Subramanian,S.V.,2006,“Population contextual associations with Heterosexual Partner Numbers:a Multilevel Analysis,”
S.M.Pan,“Sex Industry and HIV in China”[C],Presentation at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November 17,2004.
Sonia Dalmia,2004,“A Hedonic Analysis of Marriage Transactions in India:Estimating Determinants of Dowries and Demand for Groom Characteristics in Marriage,”
South,Scott J. and Katherine Trent,1988,“Sex Ratios and Women’s Roles: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South,Scott J.,Katherine Trent,and Yang Shen,2001,“Changing Partners:Toward a Macrostructural-Opportunity Theory of Marital Dissolution,”
South,Scott J. and Steven F.Messner,1987,“The Sex Ratio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Crime: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Stanley,S.M.,Whitton,S.W.,and Markman,H.J.,2004,“Maybe I Do:Interpersonal Commitment and Premarital or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Stoker,Gerry,1998,“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
Sun,Shenoy,P.,2007,“Using Bayesian Networks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Taimur,B.,Goldfajn,I.,1999,“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in the Asian Crisis,”IMF Staff Papers,Vol.46,No.2.
Tien,Jukang,1988,
Theresa,E.Senn,Michael,P.Carey,Peter,A.Vanable,2008,“The Male-to-Female Ratio and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Multilevel Analysis with Patients from an STD Clinic,”
Tucker,J.D.,Henderson,G.E.et al.,2005,“Surplus Men,Sex Work,and the Spread of HIV in China,”
Tuljapurkar,Li et al.,1995,“High Sex Ratios in China’s Future,”
Uecker,Jeremy,E. and Mark,D.Regnerus,2010,“Bare Market:Campus Sex Ratios,Romantic Relationships,and Sexual Behavior,”
Umberson,D.,1992,“Gender,Marital Statu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Health Behaviour,”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11,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CD-ROM Edition.
Van,G.R.,1971,
Waite,L. & Gallagher M.,2000,
Wang,B.,Li,X.M. & Stanton,B.,et al.,2007a,“Gender Differences in HIV-related Perceptions,Sexual Risk Behaviors,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Chinese Migrants Visiting Publ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linics,”
Wang,B.,Li,X.M. & Stanton,B.,et al.,2007b,“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Male Migrants Who Patronize Commercial Sex in China,”
Wei,S.J.,Zhang,X.,2009,“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NBER Working Paper.
Wilson,C.M. & Oswald,A.J.,2005,“How Does Marriage Affect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A Survey of the Longitudinal Evidence,”http://wrap.warwick.ac.uk/1466/.
Wincherster,P.Power,1992,
W.Wang,C.Wei,M.E.Buchholz et al.,2010,“Prevalence and Risk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Migrants versus Non-Migrants in China”,
X.G.Chen,Bonita Stanton,X.M.Li et al.,2009,“A Comparison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of Rural Migrants With Rural Residents and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Xiao,Q.Y.,Zhu,Z.W.,2008,“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in Crisis Warning——Based on Population Security Forewarning System,”
X.M.Li,Bonita Stanton et al,2004,“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X.M.Li,L.Y.Zhang,Bonita Stanton et al.,2007,“HIV/AIDS-relate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Potential Rol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X.S.Yang,G.M.Xia,2008,“Temporary Migration and STD/HIV Risky Sexual Behavior: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a,”
Yan,Y.,2003,
Y.C.Fan,The Repatriation of Myanmar Illegal Bride by Henan,Police Have been Accused of“Fa-hai”,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6/09329219288s.shtml.
Y.Hong,Bonita Stanton,X.M.Li et al.,2006,“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the HIV Epidemic in China,”
Y.Owensfergusion,S.Crousequinn,E.Eeg & M.Sandelowski,2006,“The Gender Ratio Imbal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isk of HIV/AID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at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eeman,E.C.,1976a,“Catastrophe Theory,”
Zeeman,E.C.,1976a,“A Catastrophe Machine,”
Zeng,Y.,P,Tu,B,Gu et al.,1993,“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Recent Increase in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Zhang,C.F.,Xie,Y.F.,2009,“Risk Society and the Strategy of its Effective Governance,”J
Zhang,Y.,Hou,Y.B.,2008,“Five Modes Break‘the First Problem’,”
Zhao,G.M.,2003,“Trafficking of Women for Marriage in China,”
Zheng Hangsheng,Hong Dayong,2004,“The Hidden Risks and the Measures for the Transitional China’s Social Security,”
Z.Hu,H.Liub,X.Li et al,2006,“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ur among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in a Rural Area of China:Rol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