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8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Mentalitof China (2019)

SSAPID:101-0650-2898-18
ISBN:978-7-5201-583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总报告、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专题调查、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四大部分。书中指出民众的获得感会提升美好生活需要,感知到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民众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专题调查涉及了民众心理健康、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澳门公众社会心态三个方面;指出涉医的框架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可有效提升患方对医方的信任水平,视频和文本新闻报道宜采用陈述型标题,单篇报道较之连续报道更能提高医患信任水平,文本新闻中宜采用倒叙报道。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 者: 王俊秀 陈满琪
编 辑:张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陈满琪:《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书。

高文珺:《个体和社会维度的社会公平感研究》,本书。

刘晓柳、王俊秀:《民众心理健康调查》,本书。

谭旭运、豆雪姣、武朋卓:《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本书。

王俊秀:《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逻辑、建构策略与基本内核》,《心理科学进展》2019年(待出版)。

王俊秀:《从心理健康到幸福社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光明日报》2019年1月18日,理论版。

王俊秀、刘晓柳:《现状、变化和相互关系: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及其提升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王俊秀、张舒:《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调查报告》,本书。

Diener,E.,Emmons,R. A.,Larsen,R. J.,& 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9(1985).

豆雪姣、董洪杰、谭旭运:《客观社会地位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张卫伟、王建新:《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4期。

刘长江、郝芳:《不对称社会困境中的决策:行为的双重模式》,《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1期。

石晶:《新的美好生活,新的感受期盼——当前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国家治理》2017年第44期。

马语晨:《正确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涵》,《湖北日报》2018年6月24日。

孙芳:《深刻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wp/2017-11/03/c1121903769.htm,2017年11月3日。

陈霖霖:《工作压力对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4。

冯莉:《个体化时代城市青年的社会压力及其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

冯一丹、李爱梅、颜亮、王笑天:《工作时间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倒u型影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8期。

郭美红:《工作压力对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8。

姜晓文、姜媛、田丽、方平:《青少年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3期。

李大凤、袁作芝、周秋荣、宋丽君:《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全科护理》2018年第1期。

刘汶蓉、徐安琪:《城市家庭经济压力:一个社会脉动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秦雪:《城市生活压力与精神健康》,《世界科学》2013年第1期。

应小萍:《居民生活压力感:城市比较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袁殷红:《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高教学刊》2018年第18期。

张兴贵、郭杨:《企业员工人口学变量、工作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压力的作用》,《心理科学》2011年第5期。

Diener,E.,Emmons,R. A.,Larsen,R. J.,& 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9(1985).

程灶火、谭林湘、杨英等:《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12期。

崔丽娟:《老年人夫妻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年第4期。

李春玲、刘海洋:《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李银河:《北京市婚姻质量的调查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2期。

李原:《目标价值与主观幸福感》,学苑出版社,2018。

连东琴、史慧颖、范玲霞:《婚姻满意度的研究述评》,《心理学进展》2014年第4期。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袁莉敏、许燕、王斐、梁志祥、王治国:《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12期。

郑振华、彭希哲:《婚姻满意度、婚姻冲突与主观幸福感——上海市不同生育状况“80后”家庭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19年第1期。

Blanchflower,D.G. & Oswald,A.,“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8(2004).

Carr,D.,Freedman,V. A.,Cornman,J. C.,et al.,“Happy Marriage,Happy Life?Marital 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76(2014).

Glenn,N.D.,“The Contribution of Marriage to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Males and Females”,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37(1975).

Johnson,D.R.,White,L.K.,Edwards,J.N. et al.,“Dimensions of Marital Quality toward 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Journal of Family Issues,7(1986).

Kasser,T.,The High Price of Materialism. Cambridge,MA:MIT Press,2002.

Kasser,T.,& Ryan,R. M.,“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2(1996).

Richins,M. L.,& Dawson,S.,“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 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1992).

胡牡丽、王孟成、蔡琳、朱熊兆、姚树桥:《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期。

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第2期。

石晶:《新的美好生活,新的感受期盼——当前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国家治理》2017年第44期。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第6期。

王俊秀、谭旭运、刘晓柳:《民众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提升路径》,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2期。

Anderson C.,Brion S.,Moore D. A.,Kennedy J. A.,“A Status-enhancement Account of Overconfid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3(2012).

Chung J.,Schriber R. A.,“Robins R W. Positive Illusions in the Academic Contex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cademic Self-enhancement in College”,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2(2016).

Downey D. B.,“Number of Siblings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 Dilution Explan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56(2001).

Haught H. M.,Rose J.,Geers A.,et al.,“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Well-being:The Role of Referent Abstraction”,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55(2015).

Humberg S.,Dufner M.,Sch?nbrodt F. D.,Geukes K.,Hutteman R.,Küfner A. C. P.,van Zalk M. H. W.,Denissen J. J. A.,Nestler S.,Back,M. D.,“Is Accurate,Positive,or Inflated Self-perception Most Advantageous for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 Competitive Test of Key Hypothe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6(2019).

Kim Y. H.,Chiu C. Y.,“Emotional Costs of Inaccurate Self-assessments:Both Self-effacement and Self-enhancement can Lead to Dejection”,Emotion,11(2011).

Kraus M. W.,Keltner D.,“Sig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A Thin-slicing Approach”,Psychological Science,20(2009).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1970).

Oakes J. M.,Rossi P. H.,“The Measurement of SES in Health Research:Current Practice and Steps toward A New Approach”,Social Science & Medicine,56(2003).

Robins R. W.,Beer J. S.,“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the Self:Short-term Benefits and Long-term Cos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0(2001).

Shin D. C.,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5(1978).

Singhmanoux A.,Adler N. E.,Marmot M. G.,“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ts Determina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asures of Ill-health 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Social Science & Medicine,56(2003).

Willard G.,Gramzow R. H.,“Beyond Oversights,Lies,and Pies in the Sky:Exaggeration as Goal Projec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5(2009).

Wilson T. D.,Dunn E. W.,“Self-knowledge:Its Limits,Value,and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5(2004).

黄四林、侯佳伟、张梅等:《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心理学报》2015年第4期。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12年第5期。

Henry,J. D.,Crawford,J. R.,“The Short-form Versi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DASS-21):Construct Validity and Normative Data in A Large Non-clinical Sample”,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2005).

Jahoda,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1958).

Ryff,C.D.,“Happiness is Everything,or Is It?Exp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6(1989).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9),http://www.who.int,Apr 24,2018.

王俊秀:《数据监控、隐私终结与隐私通货》,《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5期。

Barth,S.,& De Jong,M.,“The Privacy Paradox-investigating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ressed Privacy Concerns and Actual Online Behavior-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0736585317302022(2017).

Brown,D.,“Killing Privacy with Legislation?”,Interactive Week,16(2001).

Spiekermann,S.,Berendt,B.,& Grossklags,J.,“E-privacy in 2nd Generation E-commerce:Privacy Preferences Versus Actual Behavior”,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1).

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杨宜音、王俊秀:《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Ronald Inglehart,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4期。

陈臻:《浅述进行广播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应注意的问题》,《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9期。

李敬:《传播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内在分野》,《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刘艳春、董洁:《网络时评标题设计策略探析——基于“人民时评”标题语言的多维度计量研究》,《江汉学术》2017年第5期。

吕小康、弥明迪、余华冉、王晖、何非:《中国医患信任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9年第2期。

吕小康、汪新建、张慧娟、刘颖、张曜、王骥:《中国医患社会心态问卷的初步编制与信效度检验》,《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1期。

马原:《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反转新闻的话语表达与意义建构》,《江淮论坛》2018年第1期。

史芬茹、陈绂:《言语行为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8年第3期。

汪新建、王骥:《医患纠纷媒体报道框架及其对医患信任的影响——以〈人民日报〉和〈健康报〉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王丽丽、顾广欣:《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出版科学》2016年第5期。

徐虹:《新闻评论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探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6期。

杨娜、冉永平:《新闻时评话语中是非断言问句的语用研究》,《外语研究》2017第3期。

杨亚平、王沛、尹志慧、陈庆伟、冯夏影:《刻板印象激活的无意图性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特征》,《心理学报》2015年第4期。

余玉、王雨瑶:《试论医患报道的网络呈现、舆情偏差与矫正路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喻季欣:《让“亮点”在有“层次”的递进中聚焦——从近年“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获奖作品说起》,《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8期。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三民书局,1999。

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张结海:《负面事件新闻报道的媒体框架建构——一个认知-情绪的事后解释模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Green,M. C.,Brock,T. C.,& Kaufman,G.,“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Into Narrative Worlds,” Communication Theory(2004).

Haberman,S. J.,“The Analysis of Residuals in Cross-classified Tables,” Biometrics(1973).

Podsakoff,P. M.,MacKenzie,S. B.,& Podsakoff,N. P.,“Sources of Method Bia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ontrol I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2).

高文珺:《城市居民主观社会阶层特点分析》,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高文珺:《社会公平感特点及社会心理效应》,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骏、吴晓刚:《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一项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孟天广:《转型期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社会》2012年第6期。

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吴涛:《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现“三个公平”》,《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们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5/c_118278452.htm,2013年11月25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

张海东:《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Adler,N. E.,Epel,E. S.,Castellazzo,G.,Ickovics J. R.,“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White Women”,Health Psychology,19 (2000).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

倪鹏飞、李肃:《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研究》,《理论学刊》2015年第3期。

师保国、李俊、王黎静、应小萍:《越敢创新,越可能创业:创新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预测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陶雪婷、应小萍:《2016~2017年创业心态调查报告》,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应小萍:《心理安全视角的女性创业心态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Maes,J.,Leroy,H.,Sels,L.,“Gender 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 TPB Multi-group Analysis at Factor and Indicator Leve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5(2014).

Tierney,P.,& Farmer,S. M.,“Creative Self-Efficacy: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6(2002).

Tierney,P.,& Farmer,S. M.,“Creative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over Time”,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