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4

农地政策与农民权益图书

rural land policies and farmer's incorporation

SSAPID:101-0650-2792-69
ISBN:978-7-5097-400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调整社会结构,协调阶层关系,与社会的基本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农村土地的重要性,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地权益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本书研究了中国农村土地关系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与城市的关系,与农民的关系借鉴国内和国际已经有的成熟经验,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关系的新的有针对性有解释力的答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樊平 宓小雄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导言 农村地权关系新探索

 第一章 农地关系: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于 乡村土地的汲取

  第二节 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

  第三节 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

   一 农业规模化经营之利

    (一)有利于节约耕地经营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有利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部分农民收入

    (五)有利于外部资金注入农村,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二 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之弊

    (一)耕地规模经营容易造成耕地经营权的资本垄断

    (二)耕地规模经营容易引发大量农村劳动力安置困难

     1.进城务工

     2.滞留农村

     3.自主创业

    (三)耕地规模经营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增大

    (四)耕地规模经营容易降低经营者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第四节 我国现有法律对耕地规模经营的制度性约束

   一 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缺失的限制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土地零碎化的限制

   三 农村金融体制发展不完善导致融资难的限制

   四 国家粮食价格机制对农产品价格变化的限制

  第五节 完善我国耕地规模经营的立法建议

   一 回归法律规定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1.集体经营管理模式

    2.家庭经营模式

    3.对外托管经营模式

    4.合作经营模式

   二 实行耕地的规模化、功能化和区域化经营

   三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扶持农民自我发展

    1.设立土地银行,发挥土地融资功能

    2.成立农民信用合作组织,进行小额信贷服务

    3.健全农村贷款保险制度,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4.建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会,扶持潜力农业发展

   四 完善粮食保护价的制定程序

   五 完善耕地规模流转的配套规定

    1.建立专门的耕地协调机构

    2.实行耕地价格信息公示制度

    3.实行耕地流转方案的民主集中制

    4.建立耕地流转后的保障机制

  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探索和创新

   一 浙江宁波:“被城市化”的土地换股权

   二 江苏新沂: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

    1.“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做法

    2.“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成效

    3.制度创新的实践检验

   三 山东德州的“两区同建”

    1.针对农民住上好房子的期盼,德州市组织进行了居住社区规划建设

    2.针对农民增收过上好日子的期盼,德州市组织进行了产业园区建设

    3.两区同建,推进三化进程,促进乡村文明

 第二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分析框架

  第二节 文献整理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际研究

    (一)荷兰经验

     1.界定

     2.分析方法(这对于中国农村土地权益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证据表明,土地攫取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

     4.事实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物技术的重塑与内源发展

    (三)南非农村发展模式——津巴布韦案例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农地关系与农民生产组织

  第一节 农地关系取决于农民农业组织形式

  第二节 农村土地是城乡一体化协调的关键

 第四章 农村土地开发权研究

  第一节 农地开发权成为农村矛盾焦点

  第二节 农村开发权的界定

   一 土地所有权

   二 农地的使用权与开发权

    1.农地使用权

    2.农地开发权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文献和思路

   一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政策主张

    (一)主张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

    (二)主张完善农村土地集体化

    (三)主张实行农村土地的“国有—永佃制”

   二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政策主张

    (一)主张农地产权制度应该适合各国国情

    (二)认为农地私有化改造无助于转型国家农地效率的提升

  第四节 关于创设农村土地开发权的政策建议

   一 政策要点

    (一)通过相关法律创设土地开发权

    (二)明晰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边界

    (三)允许农村土地按产权性质上市交易

    (四)将“耕者有其田”确定为基本国策

   二 政策依据

    (一)遵循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满足规范农村土地管理、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 预期效果

    (一)促进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

    (二)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第五章 组织竞争与合作:农户、合作社与农业公司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择

   一 苏州农村的发展水平

    (一)苏州的农业基础与农业发展战略

    (二)苏州市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三)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土地集中利用的需求增加

   二 苏州常熟市古里镇的自然与经济情况

    (一)古里镇的自然、经济概况

    (二)古里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分布

     1.古里镇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分布

     2.古里镇劳动力就业的区域分布

     3.年龄与就业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类型

   一 有关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讨论*

   二 农业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一)“公司+农户”

    (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

  第三节 古里坞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形成

   一 政府规划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多重意义

    (一)以园区的形式保护耕地

    (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效益

    (三)协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 政府主导下的土地集中

    (一)政府统一制定的流转政策

    (二)农户的流转类型

    (三)种粮大户的产生

     1.种粮大户的竞标条件

     2.抓阄的抽取方式

   三 古里坞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内农业的主要

    (一)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窗口+增加村级收入

    (二)田娘公司:有机肥+多种农产品经营

    (三)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关系概况

  第四节 公司和种粮大户的竞争与制约

   一 田娘公司的大米产业链分工

   二 田娘公司种植规模扩张的限制

   三 公司加价收购难以吸引种粮大户

    (一)水稻选种

     1.错开成熟期

     2.种植起来简单方便的稻种更会被选择

     3.产量高的品种会被选中

     4.价格因素

     5.政策因素

    (二)肥料与技术推广

     1.有机肥料推广困难

     2.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

     3.大户之间参差不齐

    (三)机械服务体系与请工

     1.种粮大户请工的趋势

     2.适合的机械化服务体系并未建立,大户经营呈现粗放特征

   四 大户经营逻辑与田娘公司的冲突

    (一)种粮大户水稻种植特征总结

    (二)公司与种粮大户的投入产出比较

  第五节 土地规模经营存在的社会不平衡

   一 种粮大户群体形成的少数人获益

    (一)政府补贴对种粮大户高收入的支持

    (二)农民收入总体增加但不公平感增强

   二 单一的土地流转费用

  第六节 土地规模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一 田娘公司的主导作用

    1.提升产品品质,实现按质论价

    2.发展多种农产品经营,调整种植结构

   二 村的合作意愿:成为田娘公司标准的执行者?

   三 职业农民

  第七节 小结

   一 农用地流转中的利益平衡

   二 大米的品牌化经营开拓了市场

 第六章 区域实验类型

  第一节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利用

   一 优化配置城乡土地资源

   二 土地资本化的好处

   三 因地制宜的土地确权

  第二节 大竹农民的农地意识

   一 样本概况

    1.受访者性别结构

    2.受访者学历结构

    3.受访者或配偶是否村两委成员

   二 对承包地所有权的认识

   三 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

   四 对土地流转好处的看法

   五 对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看法

   六 调查小结

    1.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配套的制度设计

    2.农民关心土地的收益权多于所有权

    3.农民注重社会保障

 第七章 成都: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与农民

  第一节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集中”主线: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资源

  第三节 农民的意愿及分析

   一 调查概况

   二 调查总体结果

  第四节 圈层与异地差异分析

   一 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差异

   二 由资源收益水平产生的差异

  第五节 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操作特点分析

 第八章 “农民集中居住”能否成为双赢

  第一节 为什么不是由农民来自动推动集中居住

  第二节 农民或村集体的对策:指标和土地的不同价值实现路径

  第三节 同地同权有没有可能

   一 准确理解同地同权

   二 所有制歧视造成同地不同权

   三 实现同地同权,规划成为决定土地价值的重要因素

   四 同地同权将重新划定利益格局

   五 同地同权同责将为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条件

   六 相关政策建议

    1.在现有征地制度之外建立新的市场化的土地供给路径

    2.参照集体土地入市价格,择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3.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开始逐步过渡到集体土地入市

    4.研究建立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流转市场

    5.设计可试行的集体土地入市收入分配方法

    6.分类试点,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

    7.修改和简化有关拆院并院申报批准实施的操作程序,降低集体土地入市的非市场障碍

  第四节 成都市温江区农村产权改革案例分析

   一 温江区独有的产权改革操作办法

    (一)温江区“两股一改、统分结合”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两股一改,统分结合”的基本原则

    (三)“两股一改”的操作程序

     1.制订方案

     2.清产核资

     3.资产量化

     4.成员资格界定

     5.股份股权设置

     6.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

   二 对“两股一改、统分结合”的理论分析

    (一)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原始要求

    (二)土地收益新来源出现后的变化

    (三)集体土地股权化与承包制的统一

    (四)股权化与承包制并存,完整解决还权于农民的问题

   三 推进过程中后续问题

    (一)承包收益大于股权化收益时的解决办法

    (二)立竿见影和长期有效的关系

    (三)股权化后能否做到“生不添、死不减”

  第五节 中国农业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从“耕者有其田”到善耕者用其田

   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约束条件

   二 农业现代化是国际难题

   三 善耕者用其田——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路径

 第九章 讨论和结论

  第一节 数据、案例和结论

  第二节 农民土地权益的视角

  第三节 善耕者善用其田

  第四节 农村土地开发权

调整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涉及到社会的基本资源配置。农村土地权益调整和收益分配成为当今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地成为衡量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土地占用规模、速度,可以判定中国GDP发展水平(陈锡文)。土地是一个结构整合指标,也是一个社会行动指标。土地权益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由土地权益引起的乡村社会矛盾数量增加,冲突规模扩大,协调和解决难度加大。土地使用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用途管制不严,违法违规用地经常发生;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力不强,土地征占用过程中纠纷频发;农村农用地生产和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理清思路,尽快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新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已从过去完善微观体制拓展到健全宏观制度,主要内容已从过去变革生产关系延伸到调整上层建筑,主要方式已从过去单项独创转变到多项联创。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是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农地关系改革试验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本项研究对此前难以解决的农地关系问题的思路和理论重新梳理,借鉴国内和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关系的新的答案,根据新的实践积累总结新的经验,发现新的农地关系理论建构的可能性空间证明新的农地关系类型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条件。新的农地关系建构需要让农民更加平等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公平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也需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组织的现代化。现阶段的中国农地关系研究,不能仅仅从城市扩张需要农村土地然性角度作为立足点,而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仅站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普遍规律是城市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必然汲取和占用农村土地。本项研究立足于国情调研,着重从制度建设和行动策略分析入手,发现法律和政策给出的农村土地问题发展空间,发现矛盾、难点和应对策略,在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找出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有可行性、针对性的答案。基本结论就是:加快农用地流转,由“耕者有其田”转变为“善耕者善用其田”。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如果只是着眼于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土地有合理性,但方式不合适且不顾及农民利益和发展空间必然引起矛盾激化;只站在农民维护土地权益角度只是居于道德高地,没有顾及到当代中国社会小农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在制度设计和行动整合上解决农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所要求的农村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化,要顾及到传统农户、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公司四种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四种组织形式各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定位和不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的协商和补偿机制要注意以城市为中心三个圈层不同农民的不同利益预期和需求。这是本项国情调研在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参照国内各区域和国际农业研究的创新特点总结提出的创新观点和思路,且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可行性。可以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需要针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位和发展阶段表现为多样化的类型特征。现行的城市扩张政策占用农村土地恰恰是以城市为中心没有顾及农村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往往是针对性地破坏。城乡一体化在必要汲取农村农民土地的同时,要顾及和设计现在和未来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空间,城乡一体化要有农民就业生产发展的视角,如果城市发展仅着眼于占有土地及货币补偿,不顾及农民未来发展的组织类型需求,不激励、促进和发展农民农业就业组织类型所必需的社会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矛盾不止,且后患无穷。本书采用结构化研究方法,一是建立理论分析模型;二是利用调查点资料,对现在的土地政策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对农村中已有的制度积累和经验进行总结;三是跟踪农地改革实验区资料,利用长期参与项目评估和长期观察的积累,总结新的农地关系的生成点,重点强调对于农地关系中农民权益的持续性分析,强调农民在地权关系上的选择和再选择。这里,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可或缺。本项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的重大项目成果。作者:樊平吴建瓴齐慧颖。全书23万字。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3),载《土地法全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苏州市常熟(古里坞坵)现代农业示范区总结材料》,2010。

常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2008年10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第7期。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农经发〔2001〕4号,2001年6月26日。

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数据,2006。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的通知》,苏府办〔2006〕128号,2006。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苏发〔2007〕21号,2007。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苏发〔2008〕52号,2008。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苏办发〔2009〕46号,2009。

苏州市统计局:《城乡一体化作用凸显农民收支持续增长——2010年苏州市农民收支情况分析》,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165,2011年4月3日。

苏州市物价局工农产品成本调查队:《土地流转升亩均租金涨》,http://www.wjj.suzhou.gov.cn/PSWeb/Web/aspx/InfoDetail.aspx?InfoID=1507,2010年2月3日。

新沂市委、新沂市人民政府:《2009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申报书(之三)——新沂市农村“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

艾丰:《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第1版。

安希伋:《我国土地制度问题——论土地国有永佃制》,《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1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曹利群:《合作增收:打开农民增收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第8版。

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南都学坛》2002年第22期。

陈茂禄、吴建瓴、蒋青:《山区的城乡统筹之路——以大兰村生态移民为案例的研究》,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高安峰、袁福强、虞勇:《探索担保新机制 破解农民贷款难——江苏省新沂市“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调查与思考》,中国农经信息网,2011年9月7日。

高强:《国内农户兼业问题研究综述与建议》,《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载《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郭红东:《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韩立达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胡星斗:《农村土地私有化:意义、问题与措施》,见“中国乡村发现”网站,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066,2008。

黄宗智:《中国新时代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载于《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

吉姆·瑞岱尔(Jim Riddel):《世界各国土地所有权及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新趋势》,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16次学术报告会,2010年10月。

江西省检察院《我的地盘我做主诱发涉农腐败》,载《检察日报》2009年4月8日。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三联书店,1995。

陆学艺:《城郊农村实现城市化的好模式——宁波江东区调查》,《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11期。

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李昌平:《指望资本家救小农是靠不住的》,《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C19版。

李惠安:《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见张晓山等著《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元:《中国地政法规政策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梁謇、咸立双:《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刘振伟、张红宇:《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陆学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现行土地制度》,《东南学术》2007年第3期。

陆一香:《论兼业化农业的历史命运》,《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2期。

吕文江:《理性与文化之间——一桩土地纠纷之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4。

麦克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梅建明:《从国内外比较看我国农户兼业化道路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6期。

〔美〕阿图什·埃斯科瓦尔(Arturo Escobar):《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牟大鹏、姚毓春、刘凌波:《“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析》,《经济纵横》2005年第9期。

《农村改革30年:地权再变革 确保农地承包长久不变》,《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0月15日。

奈杰尔·斯万:《东欧转型国家中的土地产权改革:问题与前景》,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秦晖:《“恰亚诺夫主义”:成就与质疑——评A.B.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载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5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任玉岭:《农民入股办合作组织应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41期。

石忆邵:《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红旗文稿》2004年第5期。

石忆邵、杨碧霞:《上海郊区实施“三个集中”的反思及对策建议战略》,《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

谭伟良:《苏州外来人口调查报告》,2008。

仝志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吃小农”逻辑的形成与延续》,《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4期。

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汪利娜:《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栋、曹利群:《引入和利用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9期。

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资源沦坛》2005年第10期。

温铁军:《合作社实践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经验》,《人民论坛》2006年第17期。

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

吴苏川等:《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以成都地区为例》,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论文,http://www.tiaozhanbei.net/project/15442,2009。

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9。

薛少仙:《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打破小农经济格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7期。

于海荣、邢昀:《菜贱伤农彻底真相:政府行为严重干扰市场信息》,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503/00209781330.shtml,2011年5月13。

于宗先、王金利:《台湾土地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联经出版社,2001。

臧俊梅:《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及其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曾令秋等:《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张大军、吴鹏、毛伟军:《三化一改:破解农村城市化难题》,宁波出版社,2005。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中国农经信息网,2010。

张新光:《马恩关于小农经济逐步走向消亡的科学论断过时了吗?——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相关讨论的回顾性阐释》,2010。

张新光:《小农理论范畴的动态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张新光:《研究小农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和现实关怀——回应丁长发博士的质疑》,《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张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朱晋伟、詹正华:《论农村的集约型发展战略——苏南农村实施工业、农业、农村居民三集中战略的机理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9期。

庄金峰等:《海峡两岸土地法律制度比较》,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