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37

企业社会工作图书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SSAPID:101-0633-9866-28
ISBN:978-7-5097-646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服务的视角去阐释企业社会工作,论述如何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既对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企业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职能、服务模式等做了系统梳理,还根据当下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需求对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的12项内容、服务策略、服务方法与技术、服务规则等实务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
编 辑:杨桂凤;常庆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学术顾问委员会

 前言

 第一章 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的界定

   一 企业概念界定

    (一)企业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企业的类型

     1.企业的学理分类

     2.企业的法定分类

   二 企业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工作相关概念的起源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1.美国的工业社会工作定义

     2.港台地区学者关于工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3.内地学者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三)首届(深圳)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定义

   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对象

    (一)对职工与员工的界定

    (二)对职工和员工概念的选择

     1.职工和员工的差别

     2.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更为恰当的原因

   四 企业社会工作的不同取向

    (一)服务对象价值判断上的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

    (二)与雇主关系上的对抗斗争取向与合作共赢取向

    (三)服务提供者的人力资源取向和工会取向

    (四)服务模式上的“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和“社群权益取向”

  第二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成

   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1.以企业内的员工个体及员工家属为工作对象

    2.以企业内的员工群体为工作对象

    3.以企业整体或企业内的管理部门为对象

    4.以行业或社区为对象

    5.以整体社会为对象

   二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者

    (一)企业社会工作者

    (二)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类型

     1.企业内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2.政府部门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3.工会等人民团体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4.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三)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1.支持帮助者

     2.沟通协调者

     3.倡导推动者

   三 企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及特点

    1.助人关系的不平等性

    2.助人关系的两重性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

   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员工摆脱困境

    (二)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

    (四)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五)预防问题产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六)促进能力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持续创新

 第二章 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起步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1.企业内部发起的社会福利运动

     2.福利秘书制度

     3.泰勒制、工人运动与福利运动的衰落

    (二)成长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1.“工业酗酒方案”的产生背景

     2.“工业酗酒方案”的推进过程

     3.对“工业酗酒方案”的基本认识

    (三)全面拓展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1.“员工协助方案”的推进过程

     2.“员工协助方案”的基本范围

    (四)成熟稳步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1.“员工增强方案”的生成和发展

     2.企业社会工作的新突破

   二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

    (一)具有完备的制度保障

    (二)形成了一套专业服务系统

    (三)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模式

    (四)注重整体推进和多方协作

  第二节 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 香港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二)服务拓展期(20世纪80年代)

    (三)崛起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二 台湾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民间回应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

     1.企业最先开启台湾企业社会工作服务

     2.社会服务机构的探索与推动

    (二)政府推动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政府以制度建设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发展

     2.台湾宗教团队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推动

     3.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界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推动

    (三)整合服务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三 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 传统企业福利制度时期:单位福利制

    (一)单位福利制

    (二)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1.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

     2.单位福利制度的局限

   二 企业员工福利与服务的传统组织形态:工会组织

    1.工会的性质定位及社会职能

    2.工会在企业中的福利功能

    3.工会工作的困局与突破

   三 社会转型时期的抉择: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1.社会转型下的员工问题和需求

     2.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探索

     1.厂内模式

     2.社区模式

     3.项目嵌入模式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

    (四)政府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推动

  第四节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一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一)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以工会为依托开展社会工作:体制内的更新

     2.企业福利责任的承担:体制外的探索

   二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应完善企业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福利监管力度

    (二)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倡导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三)注重民间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的创新性和专业性

    (四)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本,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章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一 企业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理论

   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

    (一)员工作为社会成员的相关理论

    (二)员工作为企业成员的相关理论

    (三)员工作为工业关系成员的相关理论

    (四)员工作为国家成员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

   一 员工作为社会成员的相关理论

   二 员工作为企业成员的相关理论

   三 员工作为工业关系成员的相关理论

    1.一元主义视角(unitarist perspective)

    2.自由-个体主义视角(liberal individualism)

    3.自由-集体主义视角(liberal collectivism)

    4.法团主义视角(corporatist perspective)

    5.激进主义视角(radical perspective)

   四 员工作为国家成员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探讨

   一 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二 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探讨

 第四章 企业社会工作模式

  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模式

   一 接案阶段

    (一)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

    (二)对服务对象进行初步评估

    (三)建立专业关系

   二 预估问题阶段

    (一)预估的含义

    (二)预估的特点

    (三)预估的步骤

     1.收集资料

     2.界定与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

     3.做出评估报告

   三 计划与介入阶段

    (一)拟订计划

     1.目的和目标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3.构建行动计划

    (二)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1.实施服务计划

     2.介入的方法

   四 结案阶段

    (一)评估总结的目的与内容

     1.评估总结的目的

     2.评估总结的内容

    (二)巩固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

    (三)终止解除工作关系

  第二节 企业社会工作的实际运作模式

   一 按照服务输送来源划分的模式

    (一)企业外模式

    (二)工会模式

    (三)企业内模式

   二 按照服务对象重点划分的模式

    (一)员工服务模式

    (二)顾客服务模式

    (三)企业社会责任模式

 第五章 员工福利服务

  第一节 员工福利概述

   一 员工福利概念

    (一)员工福利的定义

    (二)员工集体福利和员工个人福利

   二 员工福利的类型

    (一)按是否强制可分为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

    (二)按福利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经济性福利和非经济性福利

    (三)从福利享受的对象可分为全体员工福利和非全体员工福利

   三 员工福利方案(计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

    (一)员工福利方案的设计

     1.福利方案的设计步骤

     2.员工福利方案的模式

    (二)员工福利方案的实施

    (三)员工福利方案的管理

     1.企业内员工福利管理

     2.政府对员工福利的引导和调控

  第二节 员工福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福利的形成与发展

    (一)员工福利的早期发展

    (二)员工福利的迅速发展

    (三)员工福利在现代的发展

   二 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过程

    (一)计划经济下的员工福利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的员工福利

    (三)员工福利走向综合服务和人性化管理

   三 员工福利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员工福利以人为本,注重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匹配

    (二)员工福利突出服务,满足员工需求的动态管理

    (三)员工福利注重沟通,体现个性化特征

    (四)员工福利社会化趋势

  第三节 员工福利结构和主要项目

   一 法定员工福利

    (一)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目的

     2.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

    (二)法定假期(休假)

   二 企业员工福利

    (一)收入保障计划

    (二)健康保险计划(商业健康计划)

    (三)员工服务计划

    (四)员工持股计划

    (五)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

  第四节 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

   一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福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

    (二)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需求

    (三)漠视普通员工的福利,激化了劳资矛盾

    (四)员工福利工作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性不高

   二 社会工作介入员工福利的路径和角色

   三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员工福利的改革和创新

    (一)员工福利理念和策略的创新

    (二)员工福利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员工福利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创新

 第六章 员工生涯辅导

  第一节 员工生涯辅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 生涯辅导的概念

   二 生涯辅导的相关主题和内容

    (一)生涯辅导的主题

    (二)生涯辅导的对象

    (三)职业调适

  第二节 生涯发展辅导的理论

   一 结构取向的职业生涯理论

    (一)帕森斯的职业匹配理论及其发展

    (二)霍兰德的个人-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二 过程取向的职业生涯理论

    (一)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二)泰德曼的职业生涯理论

   三 生涯发展的其他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系统论

    (三)女性生涯发展

  第三节 生涯发展辅导简史

   一 西方生涯辅导的发展简史

    1.职业辅导的萌芽

    2.心理测验的发展

    3.指导式咨询与辅导式咨询

    4.近代的生涯辅导运动

   二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简史

  第四节 员工生涯发展辅导的实施

   一 员工个体生涯咨询

    案例解析

     1.生涯规划问题的评估诊断

    案主问题评估

     2.生涯规划的步骤

    案主规划分析

     3.生涯决策

    案主决策

   二 员工团体生涯辅导

    案例解析

   三 企业整体的员工生涯咨询辅导案例

    案例解析

     第一步 环境探索

     第二步 自我认识

     第三步 发展定位

     第四步 采取行动

 第七章 员工情绪管理

  第一节 情绪

   一 情绪

   二 企业员工情绪问题及原因

   三 情绪管理

   四 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员工情绪管理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二)员工情绪管理有利于员工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员工情绪管理有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员工情绪管理有利于社会问题的化解与预防

  第二节 情绪管理理论

   一 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 理性情绪理论

   三 人际关系理论

   四 ERG理论

   五 危机干预理论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情绪管理

   一 企业个案社会工作从个体与家庭层面介入员工情绪管理

    (一)疏导情绪以解决员工的情绪困扰

    (二)改善认知以提升员工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平衡家庭关系以协助员工处理家庭冲突

   二 企业小组社会工作从群体层面介入员工情绪管理

   三 企业社区社会工作从企业层面介入员工情绪管理

   四 整合的企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员工情绪管理

   五 企业员工情绪管理项目策划与督导

   六 企业员工情绪管理研究与倡导

 第八章 员工素质提升

  第一节 员工素质

   一 员工素质的内涵

   二 员工素质的内容

    (一)人格与品质素质

    (二)文化与技能素质

    (三)工作态度与能力素质

    (四)健康安全素质

   三 员工素质提升的意义

  第二节 员工素质提升的实务模式与视角

   一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式与视角

   二 工会服务的实务模式与视角

   三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模式和视角

    (一)通过NGO组织实现服务的提供

    (二)通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设定和岗位设置实现服务提供

    (三)通过工会平台实现服务提供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素质提升

   一 推动员工自我增权

    (一)企业社会工作在推动员工自我增权方面的理念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策略

    (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实际操作路径

   二 员工辅导和教育服务

    (一)企业社会工作在员工辅导和教育服务方面的理念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策略

    (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实际操作路径

   三 促进员工创新与再培训计划

    (一)企业社会工作在促进员工创新和再培训计划上的理念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促进员工创新和再培训计划上的方法和策略

    (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实际操作路径

 第九章 职业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安全与健康概述

   一 职业安全健康

   二 事故与职业危害

  第二节 职业安全健康事故发生理论

   一 事故倾向理论

   二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三 流行病学理论

   四 系统理论

    (一)瑟利模型

    (二)威格里沃斯模型

   五 轨迹交叉理论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安全健康的路径和角色

   一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

   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一)职业安全健康咨询

    (二)职业安全健康辅导

    (三)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四)宣传普及服务

    (五)职业安全健康督查

   三 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咨询辅导者

    (二)促进者

    (三)联结者

    (四)调停者

    (五)教育者

    (六)协调者

    (七)倡导者

  第四节 企业社会工作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服务的方法

   一 个案工作方法

    (一)接案

    (二)预估

    (三)计划

    (四)介入

    (五)评估与结案

   二 小组工作方法

    (一)需求评估

    (二)确定目标

    (三)招募组员

    (四)制订小组计划书

    (五)活动设计

     第一,“同一片天空”

     第二,“消防知识经”

     第三,“火场共逃生”

     第四,“安全在心中”

    (六)评估

   三 社区工作方法

   四 社会工作行政

 第十章 员工参与

  第一节 员工参与概述

   一 员工参与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二 员工参与产生的动力

    (一)员工参与思想的产生

    (二)工人、工会组织的为争取参与权的斗争

    (三)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社会政策、国际准则促进员工参与

   三 员工参与的类别

   四 员工参与的层次与强度

   五 员工参与的功能

    (一)可以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可将民主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及工作场所

    (三)可以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四)可以提高员工忠诚度、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第二节 员工参与的形式

   一 国外员工参与的历史

   二 西方国家员工参与的一般形式

    (一)分享决策权

    (二)代表参与

    (三)质量管理圈

    (四)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

   三 我国职工民主参与的历史演变

   四 我国职工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二)公司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三)“厂务公开”制度

    (四)合理化建议制度

    (五)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参与

   一 影响员工参与的因素

    (一)员工层面

     1.个性因素

     2.能力因素

     3.人口特征因素

     4.参与意愿

    (二)组织层面

     1.组织气氛

     2.组织规模

     3.组织文化

     4.组织收益

     5.组织结构

     6.组织制度因素

    (三)领导者层面

     1.领导者风格

     2.领导者态度

   二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参与领域的方法

    (一)个案工作

    (二)小组工作

    (三)社区工作

    (四)社会工作行政

   三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员工参与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一)支持帮助者

    (二)沟通协调者

    (三)倡导推动者

   四 员工参与的策略

    (一)促进员工对参与价值的肯定

    (二)提升员工参与的意愿

    (三)提高员工的参与能力

    (四)推动建立员工参与的氛围和制度

 第十一章 员工闲暇生活与服务

  第一节 闲暇的含义与历史变迁

   一 闲暇的含义

   二 闲暇的历史变迁

    (一)前工业社会里的闲暇

    (二)工业社会里的闲暇

    (三)后工业社会里的闲暇

   三 关于闲暇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 我国员工的闲暇

   一 员工闲暇时间的变化

    (一)公休假日

    (二)法定节假日

    (三)年休假

   二 多方努力,推动职工闲暇实现

   三 工会与职工闲暇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闲暇

   一 在企业层面上的介入

    (一)对带薪休假制在企业内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完善

    (二)推动职工休闲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实施各种闲暇方案

   二 在个体层面的介入

    (一)对员工进行闲暇教育,引导员工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为休闲障碍者提供休闲咨询

    (三)帮助个体进行闲暇管理与设计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协调

  第一节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层级结构和历史发展

   一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一)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

    (二)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1.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2.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

   二 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

    (二)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三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及其变迁

   一 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

    (一)国有企业劳动关系

    (二)私营企业劳动关系

   二 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特点和成因

    (一)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冲突的基本特点

     1.劳动冲突的数量激增

     2.劳动冲突主要体现为劳动合同的争议

     3.劳动冲突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增强

     4.劳动冲突存在资强劳弱的特点

    (三)现阶段我国劳动冲突的成因

     1.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原有的劳动关系发生巨大改变

     2.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化

     3.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使劳动者处于不利的境地

     4.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落后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构成与原则

    (一)合法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及时处理原则

   二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严重的组织缺陷,使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功能难以切实发挥

    (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只解决关于权利争议方面的冲突,而不解决关于利益争议方面的冲突

    (三)劳动关系领域中执法的监管力度不大

   三 政府和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功能

    (一)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工作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组织模式

   一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二 构建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第十三章 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

  第一节 企业文化理论与职工文化理论的产生

   一 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企业管理自我反思的产物

   二 企业文化理论被引进我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三 职工文化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物

  第二节 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关系

   一 文化的含义

    (一)中西方对文化内涵的表述

    (二)文化内涵的界定

     1.文化的三个层次

     2.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 企业文化的含义

    (一)企业管理者的最高“王道”

    (二)企业管理者的灌输

    (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职工文化的含义

    (一)人们关于职工文化内涵的探讨

    (二)职工文化内涵的界定

     1.职工价值理念是职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职工行为规范是职工价值理念的外化

     3.职工精神风貌是职工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职工文化的辨别

   四 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帮职工立魂,为企业立心

    (三)“长寿企业”基因中的基与因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文化建设

   一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文化建设

    (一)倡导人本管理理念

    (二)创造人性化工作氛围

    (三)重视职工主体地位

   二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职工文化建设

    (一)塑造先进职工文化

    (二)践行先进职工文化

    (三)满足职工文化需求

 第十四章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

  第一节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概述

   一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缘起

    (一)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缘起

    (二)困难职工的界定

   二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意义

    (一)做好新时期企业工会帮扶工作,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具体体现

    (二)做好新时期企业工会帮扶工作,是服务企业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新时期企业工会帮扶工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

   三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实施载体——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第二节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一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性质

   二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基本职能

    (一)救助职能

     1.生活救助

     2.医疗救助

     3.助学救助

     4.其他救助

    (二)维权职能

     1.信访接待

     2.法律援助

    (三)服务职工

   三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四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工会帮扶中心跨区域工作网络的重要意义

    (二)工会帮扶中心跨区域工作网络的主要内容

    (三)充分使用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

   五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特点

    (一)业务整合

    (二)方便快捷

    (三)制度健全

    (四)形成网络

  第三节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

   一 实际的社会工作对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

   二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与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区别及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

     1.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

     2.工作方法不同

     3.服务的终极目标不同

     4.服务对象的来源不同

    (二)两者的相似之处

     1.两者的联系——服务对象的性质相同

     2.帮扶行为的初衷相同

     3.筹集资源的方式相同

   三 专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的介入

    (一)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

    (二)引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

    (三)建立有本土特色的企业困难职工帮扶社会工作模式

     1.工作人员“社工化”

     2.工作方法“专业化”

     3.工作理念“利他化”和“平等化”

   四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准入问题

    (二)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及薪酬问题

    (三)原有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和接受问题

 第十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的农民工服务

  第一节 服务农民工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天然使命

  第二节 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需求

   一 劳动问题

   二 家庭问题

   三 社会融入困难

   四 精神文化需求

   五 子女教育问题

  第三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主要内容

   一 农民工的权益维护与劳动关系协调

   二 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

   四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生活服务

   五 特殊农民工群体的服务

  第四节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模式与方法

   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

   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

 第十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争论与反思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和发展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争论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一 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二 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

   三 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的其他界定及中西方比较

  第三节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

   一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和问题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1.阶段1:挖掘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2.阶段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和保障体系

    3.阶段3:融入实践

本书从社会服务的视角阐释企业社会工作,论述如何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既对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职能、服务模式等做了系统梳理,还根据当下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需求对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的12项内容、服务策略、服务方法与技术、服务规则等实务进行了系统阐释。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谷照明:《产权改革与员工持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雷五明:《绝不迷茫——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李果等:《员工持股制度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林清文:《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1。

刘丰:《员工综合素质》,时事出版社,2007。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乔东:《工会如何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2012。

乔东:《企业职工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王毅杰、高燕:《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颜运秋等:《劳动合同争议处理程序》,法律出版社,2007。

杨德敏:《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定居意愿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约翰·巴德:《劳动关系:寻求平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岳经纶等:《中国社会政策》,格致出版社,2009。

张静:《法团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张军、周黎安:《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安民兵:《社会工作的介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白新民:《我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0期。

柏乔阳、郑全全:《工作背景下的情绪研究综述》,《人类工效学》2006年第2期。

曹大友、熊新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程中的政府角色分析》,《重庆行政》2005年第6期。

常凯:《现代企业制度与劳动关系》,《公运研究》1994年第13期。

陈炳富、李非:《论企业文化——兼谈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管理的个性化》,《经营与管理》1986年第12期。

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定位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方舒:《工业社会工作与员工精神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关信平:《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郭晓飞:《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群体性事件剖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何雪松、陈蓓丽:《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张蒽:《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孔庆常:《以铁人精神塑造价值理念,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4期。

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制度化结构》,《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李维武:《文化与文化学》,《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3期。

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模式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第3期。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林锡俊、菲利浦斯、叶克林:《CRS“品牌”: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国家形象》,《学海》2007年第3期。

刘斌志、沈黎:《工业社会工作:美国经验与本土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刘春玲、刘孝全:《员工的情绪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8期。

刘丽微:《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浅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期。

刘瑛华:《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刘咏梅、卫旭华、陈晓红:《情绪智力、冲突管理与感知凝聚力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11年第2期。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卢磊:《充权取向社会工作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工作》2014年第3期。

马惠娣:《“八个零”:折射中国农民工休闲生活境况之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刘继同译,《国外社会学》2003年第1期。

马耀东:《企业工会与职工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1年第8期。

乔雁:《略谈职工文化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卿前龙:《什么是休闲——国外不同学科学者对休闲的理解》,《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邱爱芳:《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社会工作》2011年第2期。

任玉昌:《铁人精神与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沈黎:《台湾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施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石军伟、胡立君、付海艳:《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基于中国转型期经验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史铁尔:《单位体制下的福利——以M单位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苏勇:《企业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5期。

孙恩泽:《企业情绪管理的意义和途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王丽霞:《“情绪管理”内涵的探讨》,《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6期。

王全兴、侯玲玲:《我国制定“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

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8期。

王晓慧:《论企业工会引入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应用》,《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

魏翔、韩元君:《“工作——闲暇平衡”问题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魏翔、孙迪庆:《闲暇经济理论综述及最新进展》,《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文太林:《中国企业年金20年》,《发展研究》2011年第10期。

吴建平:《制度资源与组织载体: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杨冬梅:《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作用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于宝国:《对职工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当代工人》(精品版)2009年第2期。

余明勤:《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向》,《中国改革》2000年第2期。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张建卫、刘玉新:《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5期。

张静宜:《浅议铁人精神与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学理论》2012年第1期。

赵芳:《浅论如何做企业工会扶贫帮困工作》,《实践与探索》2010年第21期。

赵文祥、于静淼:《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中国职工教育》2012年第15期。

折晓叶:《村庄边界的多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折晓叶、陈婴婴:《资本怎样运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郑国贤、李洪福:《“铁人”与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明》2011年第10期。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钟宏武:《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

周沛:《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周祖城、张漪杰:《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9期。

邹广文:《全球化时代职工文化的价值定位》,《当代工人》(精品版)2009年第2期。

Gilliland,B.E.、James,R. K.:《危机干预策略》,肖水源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Reardon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侯志瑾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马红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奥西普、菲茨杰拉德编《生涯发展理论》,顾雪英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陈发兵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查尔斯·扎斯特罗:《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张英阵等译,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王宏周、魏章玲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9。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卡梅隆·奎恩:《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谢晓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克里斯·布尔、杰恩·胡思、迈克·韦德:《休闲研究引论》,田里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拉尔夫·多戈夫、弗兰克·M.洛温伯格、唐纳·哈林顿:《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拉里·L.史密斯等:《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季斌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约翰·科特等:《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曾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97。

约瑟夫·皮珀著:《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职工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程延园编《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高钟、王丰海主编《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高钟主编《企业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顾东辉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关彬枫主编《中国劳动争议现状、问题的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何洁云、阮曾媛琪编《迈向新世纪——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趋势》,八方企业文化公司,1999。

李怀康、刘雄主编《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概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李琪编《产业关系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李小勇编《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李晓凤主编《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李新建编《企业雇员薪酬福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李迎生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增禄编《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

李仲广、卢昌崇编《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刘丰主编《员工综合素质》,时事出版社,2007。

罗森布鲁姆编著《员工福利手册(第五版)》,杨燕绥、王瑶平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钱宁、张默编《工业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仇雨临编《员工福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仇雨临编《员工福利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全总基层组织建设部编《〈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导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宋大成编著《做有用的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理解与实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宋大成编著《职业事故分析:原因分析、统计分析、经济损失分析》,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苏景辉编《工业社会工作》,(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

王俊治主编《职业安全教育通用教材》,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夏征农主编《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谢鸿钧编《工业社会工作实务:员工协助方案》,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徐震、林万亿编《当代社会工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袁方、姚裕群编《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张连营主编《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张荣主编《职业安全教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张喜亮编《新中国工会四十年》,海洋出版社,1990。

张岩松、周瑜弘、李健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精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一驰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赵琛徽主编《员工素质测评》,海天出版社,2003。

中国工会研究所编《劳动关系与工会运动研究文选(2010)》,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中国工运研究所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判·对策建议》,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中华全国总工会编《2004年中国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编《工会帮扶工作资料选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编《协调劳动关系工作问答》,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周沛、高钟主编《企业社会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周永新编《社会工作新论》,香港中华书局,1997。

朱眉华主编《社会工作实务(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林联章:《工厂员工适应问题服务措施之研究》,《企业社会发展之探讨》,台湾东海大学社会研究所,1982。

阮曾媛琪:《香港职业社会工作》,载周永新主编《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沈黎:《美国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启示》,载米有录主编《社会工作文选·总第六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王晓慧:《员工闲暇生活》,载钱宁、张默编《工业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邹学银、卢磊:《制度化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载王杰秀、邹文开主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交流材料》,2013。

深圳市民政局:《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综述》,2013。

《首届(深圳)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综述》,深圳,2011。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企业社会工作资料及未来发展方向》咨询文件,1999。

常凯:《劳动关系研究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2002。

高靖、龙锟、王纳:《富士康管理也“钓鱼”》,《广州日报》2010年5月13日A21版。

管亚东、王冠:《企业社工:离开襁褓开始蹒跚学步》,《深圳商报》2011年7月25日A14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情况》,http://www. 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20712/2012/0114/162939/content_162939.htm,2012年1月14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2年全国各行业领域、各地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情况表》,http://wenku.baidu.com/view/4c909a05650e52ea551898ee. html,2013年7月19日。

国家技术监督局:《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http://wenku.baidu.com/view/e3d7dad028ea81c758f5785d.html,2012年2月20日。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2013年5月。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通报2010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和2011年重点工作》,http://wsb.moh.gov.cn/mohwsjdj/s5854/201105/51676.shtml,2011年4月18日。

凌月:《冲突与宽容》,《中国青年报》1997年1月18日,转引自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探索适合中国土壤的企业社工成长模式,“至诚”三块“试验田”长势喜人》,《深圳商报》2012年10月15日A10版。

魏杰、李东红:《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3日。

邢梅:《企业文化不是虚的》,《中国证券报》2008年1月9日。

《中国2012年共报告职业病2.7万余例 尘肺病占近九成》,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16/29653496_0.shtml,2013年9月16日。

中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http://wenku.baidu.com/view/429e61ea102de2bd960588b4. html,2012年4月16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收入分配专题调研组:《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存在五大问题》,《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2日第2版。

王玉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http://www.hbzgh.org.cn/2011-11/15/cms500796article. shtml,2011年11月15日。

Becker,G.S. 1975.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2nd e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lau,P.M. & Ducan,O.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Brewer,B. 1993. An analysis of Hong Kong’ Health Polic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Policy,4(3),93-114.

Brown,D. & Brooks,L. 1991. Career counseling techniques. Boston:Allyn & Bacon.

Crites,J.O. 1969. Vo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Crites,J.O. 1978. Theory and research handbook for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Monterey,CA:CTB,MaGraw-Hill.

Dawis,R.V. & Lofquist,L.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 Vido,A. 2006.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social work in Taiwan. Renlai Magazine,10,1-9.

Dobbin,Frank & John R. Sutton. 1993. Equal opportunity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9 No.2:396-427.

Donzelot,Jacques. 1993.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n Gane,M. and Terry Johnson (Eds.),Foucault’s new domains. London:Routledge,pp.106-138.

Dunlop,J.T. 1958.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New York,Henry Holt.

Everly,G. S. & Boyle,S. 1999.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A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1(3):165-168.

Fitzgerald,L.F.,Fassinger,R.E.,& Betz,N.E. 1995. Theoretical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In W.B.Walsh & S.H.Osipow(Eds.),Handbook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2nd ed.).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erber,Larry G. 1988. Corporat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he impac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on American and British labor relations.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Vol.62,No.1.

Gerber,Larry G. 1995. Corporatism and state theory:A review essay for historians. Social Science History,Vol.19,No.3.

Gordon,J. E. 1949. The epidemiology of acci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39(4),504-515.

Gospel,Howard F. and Gill Palmer. 1993. British industrial relations(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p.11-33.

Gottfredson,L.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8,545-579.

Heinrich,H.W. 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Inc.

Hoff,L. A. 1995. People in crisis: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San-Francisco:Jossey Bass,pp.1-30.

Holland,J.L. 1997.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3rd ed.). 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Inc.

Krumboltz,J.D. & Baker,R.D. 1973. Behavior counseling for vocational decision. In H.Borrow(Ed.),Career guidance for a new age(pp.235-284). Boston:Houghton-Mifflin.

Marshall,T. H. 1965.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Marshall,T. H.,Class,citizenship,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Anchor Books:pp.71-134.

Martin Jr.,G. T. 1985. Social services and women’s work. Social Service Review,62-74.

Mckenna,Frank P. 1983. Accident proneness:A conceptual analysi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5(1),65-71.

Michal,E.M. and David,B. 2000. Social services in the workplace:Repositioning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the New Millennium. Haworth Press.

Morgan,K.S. & Brown,L.S. 1991. Lesbian career development work behavior and vocational counseling.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273-291.

Morris,J. A. & Feldman,D. C. 1996. The dimensions,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1(4):966-1010.

Oi,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Vol.45,No.1:99-126.

Panitch,Leo. 1980. Recent theorizations of corporatism:Reflections on a growth ndustr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1,No.2.

Paul,Maiden R. 2001. 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Employee Assisstance Quarterly,17(1/2),119-161.

Schmitter,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36,No.1,pp.85-131.

Super,D.E. 1951. Vocationaladjustment:Implementing a self-concept. Occupations,30:88-92.

Super,D.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New York:Harper &Row.

Super,D.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DC: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U.S. Office of Educaion.

Super,D.E. 1980. A life-span,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282-298.

Super,D.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In D.Brown & L.Brooks(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pp.192-23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uper,D.E. 1990. A life-span,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In M.L. Savickas & R.W.Lent(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pp.197-261).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Surry,J. 1969. Industrial accident research:A human engineering appraisal. University of Toronto,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iedeman,D. V. & O’Hara,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Choice and adjustment.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Wigglesworth,E.C. 1972. A teaching model of injury causation and a guide for selecting countermeasures. Occupational Psychology,46(2),69-78.

简 介:本书从社会服务的视角去阐释企业社会工作,论述如何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既对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企业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职能、服务模式等做了系统梳理,还根据当下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需求对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的12项内容、服务策略、服务方法与技术、服务规则等实务进行了系统阐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