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09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Development(2013)

SSAPID:101-0633-6785-77
ISBN:978-7-5097-456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仅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同时政府也将该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在理论上尚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为何融合、融合什么、如何融合等等核心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答,这反过来不利于融合实践的发展与推进。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一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系统深入研究,以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2013年《文化科技蓝皮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实践、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讨论了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城市文化创新等问题;在实践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文化产业区域、城市、典型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成功经验;战略发展方面,立体式的讨论了面向企业、行业、及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化科技蓝皮书
编 辑:高启;张静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仅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同时政府也将该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在理论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何融合、融合什么、如何融合等核心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答,这将不利于融合实践的发展与推进。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一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系统研究,以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2013年《文化科技蓝皮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实践、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讨论了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城市文化创新等问题;在实践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文化产业区域和城市、典型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成功经验;在战略发展方面,立体式地讨论了面向企业、行业及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许明:《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

余虹主编《审美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英〕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有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蒋述卓、李凤亮:《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英〕丹尼尔·米勒:《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费文明、朱晓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

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童庆炳:《媒体变化与审美文化的品位追求》,《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熊澄宇:《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拓展文化产业空间》,《瞭望》2005年第1期。

索邦理:《电子传媒与审美方式的转变》,《电影文学》2009年第5期。

尚进:《第三种文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之路》,《中国信息界》2009年第7期。

于平:《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科技自觉》,《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

尹卫东:《当代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朱霞:《从媒介变化看当代审美文化生产》,《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任炜:《消费时代大众传媒文化的审美解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华夏出版社,2002,第15页。

Whitfield,Paul,“Belfast Visitors’ Bureau Goes Direct to Tourist Industry to Develop City Brand,” Marketing (UK),1999 (11):11-13.

刘汉文、支菲娜:《2011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

戴行钺:《爱迪生与好莱坞》,《大众电影》1995年第7期。

钱紫华、闫小培:《好莱坞电影产业集聚体的演进》,《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1期。

蔡卫、游飞:《美国电影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美〕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丁朗朗:《百年好莱坞》,金城出版社,2004。

王正元、曹立华:《走进好莱坞》,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刘成富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

钟蕾:《美国电影积极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谷淞:《好莱坞营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中华文化信息网:http://news.ccnt.com.cn/zx.php?col=40&file=23294&PageNum=2。

Afuah,A.,Tucci,C.,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Boston:McGraw-Hill/Irwin,2001).

Albert J. Viscio and Bruce A.,“Pasternack.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Strategy and Business,20 (1996).

B. Mahadevan.,“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An Anatom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2 (2000).

Casadesus Masanell,R.,and Ricart,J.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Long Range Planning,43(2010).

Gary Hamel,Leading the Revolution: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Times by Making Innovation a Way of Life(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Joan Magretta.,“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2002).

Linder,J.,Cantrell,S.,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2000).

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IBM Systems Journal,March 1(2004).

Peter F. Drucker.,“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72 (1994).

Peterovic O. Kittl C.,Teksten R.D.,Developing Business Models for a Busines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Vienna(2001).

Paul Timmers,“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8(1998).

Patrick Stahler,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usiness Models,Lausanne,Switzerland,(2002).

Porter,M.E.,“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Harvard Business Review,79(2001).

Raphael Amit,and Christoph Zott,“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2 (2001).

Scott M. Shafer,H. Jeff Smith,Jane C. Linder,“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Business Horizons,48(2005).

Stewart,D.W.,Zhao,Q.,“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3(2000).

Thomas,“Business Value Analysis:Coping with Unruly Uncertainty,”Strategy and Leadership 29(2001).

Yip,G.S.,“Using Strategy to Change Your Business Model,”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5(2004).

梁晓雅、陆雄文:《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市场营销导刊》2009年第3期。

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6期。

Saint-Paul,Gilles,“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36(1992).

Stiglitz J. E.,“Credit Market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7(1985).

文化部:《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2003。

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10。

张扬:《金融后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获取路径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9期。

张扬:《广东传媒产业战略创新的思考》,《开放导报》2010年第4期。

张扬:《金融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载《城市文化自觉与文化深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杜漪、徐超、吴建祖:《探索我国动漫产业虚拟集群的构建框架》,《科技管理研究》2009第2期。

耿蕊:《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何建平、李蕾蕾:《深圳动漫产业发展路径及其本地和外部因素分析》,《当代电影》2005第6期。

罗清和、丁浩然:《深圳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消费导刊》2008年第13期。

李瑛晖:《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圳动漫产业原创力研究》,《艺术教育》2012年第2期。

莫漫先:《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深圳动漫产业》,《文化与社会》2010年第11期。

雍俊明:《论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张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投资》2006年第6期。

崔旭、张晓文、邵力军:《美国版权制度与版权产业:发展、特征、关系》,《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第1期。

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第64页。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第63页。

刘万国等:《图书馆联盟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吉林省图书馆联盟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实践》,《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3期。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文化部网站,2012年2月7日。

王文清、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4期。

王丽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21期。

赵保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流程及相关问题》,《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2期。

李俊巍、刘威:《云计算典型系统实例分析》,《科技与企业》2011年第8期。

吕元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徐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新的服务平台》,《贵图学刊》2011年第4期。

张沫:《云计算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产生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张兴旺等:《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的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

张捷:《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第14期。

毕长泉等:《基于云计算的唐山市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设计》,《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吉亮:《IPTV管制政策滞后,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势在必行》,《通信世界》2006年第7期。

王建磊:《牌照:IPTV之殇》,《声屏世界》2012年第4期。

温建伟、王厚芹:《国际三网融合进程评价与启示》,《电视技术》2010年第6期。

邢鹏举:《国内IPTV产业政策及其走势探析》,《现代视听》2009年第5期。

肖征:《美欧新型融合业务监管制度研究》,《现代电信科技》2012年第11期。

徐玉:《国外IPTV政策突破及其启示》,《信息网络》2009年第3期。

陈斯华:《IPTV产业价值链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黄楚新:《嬗变与重构:中国IPTV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解学芳:《基于科技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1期。

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厉无畏:《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7期。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

彭立勋主编《城市文化创新与和谐文化建设:2007年深圳文化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彭立勋主编《文化科技结合与创意城市建设》(2010年深圳文化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沈山、吴婧、胡瑞山:《楚汉文化品牌与徐州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汪振军:《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载贾跃主编《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简 介:文化除了容易遭受外部干预之外,还总是摆脱不了被资助的命运。本书在系统梳理文化资助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代表性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资助经验,全面调研我国文化资助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文化资助主体的多元化和资助方式的高效化,并分析了在技术、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文化资助制度创新的可能性。本书为中国文化资助制度的...

作者: 黄玉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本书收录了“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3篇专题研究报告:《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政府购买》及《文化科技融合研究报告》。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