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41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图书

Treaty Revision Campaign of the Beijing Government, 1912-1928: Out of the Shadow of the“Abroga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SSAPID:101-0630-1556-21
ISBN:978-7-5097-175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近世中国
作 者: 唐启华
编 辑:徐思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1 世界史

 绪论

  研究动机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再思考

  北洋修约史的定义

  北洋修约研究回顾

  本书研究取向

   1.以实证研究重建北洋修约史

   2.以北京为中央政府的探讨

   3.注意北京与广州、奉天、新疆等地方外交的互动

   4.探讨环绕北洋修约之国际多边互动

   5.外交史与国际法的对话

   6.探索史实与神话之边际

 第一章 清季官方修约观念与实践

  一 前言

  二 晚清官方修约观念的发展

  三 清季到期修约的实践

  四 中俄修约的缘起

  五 俄国对修约的抵制

  六 中俄修约谈判

  七 结语

 第二章 民初平等订约与修约的努力

  一 中华古巴订约谈判

  二 中华智利订约谈判

  三 中华瑞士订约谈判

  四 参战与废止德奥条约

  五 结语

 第三章 1919年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推动

  一 对战败国(德、奥)——废除旧约改订平等新约

  二 对协约国——要求修改条约

  三 对无约国及新成立诸国——坚持订定平等条约

  四 中华玻利维亚通好条约

  五 结语

 第四章 《中德协约》与《中奥商约》的签订

  第一节 《中德协约》的谈判与签订

   一 从参战到巴黎和会的中德条约关系

   二 中德单独议约之接触

   三 中德谈判,1920年8月~1921年1月

   四 最后磋商与签约,1921年2~5月

   五 各方反应与余波

   六 结语

  第二节 德国对中国战事赔偿问题

   一 欧战期间北京政府对德产的处置

   二 巴黎和会中对德求偿问题

   三 《中德协约》中的战事赔偿条款

   四 首批赔偿的支付与归还德产争执

   五 1922~1923年战事赔偿谈判与德发债票问题

   六 1924年《解决中德战事赔偿及债务办法》等三换文

   七 中德换文之余波

    1.协约国及赔偿委员会之抗议

    2.外国银行拖延付款

    3.国会反对意见

    4.各方争夺赔款

   八 结语

  第三节 《中奥商约》的谈判与签订

  一 中奥订约经过

  二 各方对中奥商约之评论

 第五章 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

  一 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二 所谓“二十一条”名称问题

  三 《中日民四条约》的内容

  四 袁世凯对满蒙权益的维护

  五 中国朝野要求废止《民四条约》之法理依据

  六 张作霖对《满蒙条约》的抵制

  七 结语

 第六章 《中俄协定》与北洋修约

  第一节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一 修改中俄《伊犁条约》

   二 清理旧俄条约特权

    (一)停止旧俄使领待遇

    (二)收管旧俄使领馆

    (三)收回俄租界市政

    (四)收回领事裁判权

   三 中东路与外蒙古

    (一)收回中东路区主权

    (二)收回外蒙古的努力

   四 结语

  第二节 《密件议定书》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

   一 《密件议定书》的内容与研究回顾

   二 中苏交涉中的旧约废止问题

   三 《密件议定书》的形成过程

   四 由旧俄使馆移交看中俄旧约效力问题

   五 结语

  第三节 1924~1927年中俄会议

   一 《中俄协定》签署后北京政府催开会议

   二 “中俄会议”与“奉俄会议”的合并

   三 中俄会议的开幕

   四 各分委员会的进行

    1.商约委员会

    2.债务委员会

    3.路务委员会

    4.界务委员会

    5.航权委员会

    6.特务委员会

   五 中俄会议的中止

   六 结语

  第四节 《中俄协定》与北京外交团的没落

   一 《中俄协定》对北京外交团的冲击

   二 加拉罕加入北京外交团之争议

   三 北京外交团的分化

   四 北京外交团的没落

   五 结语

  第五节 广州政府与《中俄协定》

   一 广州政府与中俄交涉

   二 广州政府对《中俄协定》的态度

   三 《中俄协定》与“反帝废约”论述的确立

   四 结语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北洋平等订约的努力与成果

  一 《中华波斯通好条约》

  二 《中华芬兰通好条约》

  三 《中华波兰友好条约》

  四 《中华希腊通商条约》

  五 《中华捷克友好通商条约》

  六 结语

 第八章 五卅之后北洋“到期修约”的发展

  第一节 北洋“到期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执行

   一 “修约”与“废约”

   二 北洋末期“到期修约”方针的确立

   三 “到期修约”的决策机制

    1.1925~1926年:外交委员会

    2.1925~1928年:关税委员会

    3.1926~1928年:条约研究会

   四 结语

  第二节 1926~1929年中比修约交涉

   一 《中比条约》修约交涉

   二 宣布终止比约后的国际法争议

   三 中比修约谈判

   四 谈判延宕与专门委员会议

   五 南京政府之中比修约交涉

   六 《中比友好通商条约》批准之风波

   七 北京、南京中比修约的比较

   八 结语

    (1)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维护国际秩序或是挑战国际秩序?

    (2)修约与废约——集体修约或个别修约?

  第三节 中法越南修约交涉

   一 中法修约的提出

   二 中法修约谈判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法交涉

   四 结语

  第四节 1926~1930年中日修约交涉

   一 中日修约交涉之提出

   二 北京政府末期之中日修约谈判

   三 南京国民政府对日修约交涉

   四 结语

  第五节 中西修约交涉

   一 中西修约的提出

   二 中西修约谈判

   三 北京、南京相继废止西约

   四 列强联合抗议中国废约

   五 中西后续谈判

   六 结语

  第六节 中英修约交涉

   一 英国对华新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 英国与北京政府之修约谈判

   三 天津英租界归还谈判

   四 英国对北洋修约的观察

   五 结语

  第七节 中墨、中秘修约交涉

   一 中墨修约交涉,1920~1925

   二 中墨废约交涉,1925~1929

   三 中秘鲁修约交涉

   四 结语

  第八节 结语

 结论

  本书要旨

  北洋修约史的历史意义

  中国外交的全面性

  中国外交的连续性

  多元丰富的近代史理解

本研究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交档案》、《外交部档案》

台北“国史馆”藏《外交部档案》

台北党史馆藏《中央政治委员会速记录》

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昭和期I)》,东京,日本外务省,1989

Foreign Office.

Cabinet Files.

Watt,D.C.& Bourne,K.eds.,BDFA(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II,Series E,New York: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1994,vol.23.

FRUS(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台北,鼎文书局,1980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吉林文史资料选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1983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台北,“国史馆”,2003~

《筹办夷务始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5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主编《秘笈录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公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中俄关系史料·一般交涉(民国十年)》,1973~1975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中俄关系史料·中东路与东北边防附外蒙古(民国九年)》,1968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中俄关系史料·外蒙古(民国八年)》,1982~1984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1972~1980

天津档案馆编《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北京外交部编《外交文牍:民国元年至十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外交部统计科编印《民国九年分外交年鉴》,1921

外交部编《外交公报》,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

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密信选辑》,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佚名辑《宣统政纪》,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档案出版社,1990

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彼斯科娃:《1924~1929年的苏中外交关系》,李颖译,《中共党史资料》第75辑,2000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前北京政府外交部编《外交文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程道德、郑月明、饶戈平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薛衔天等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國際聯盟支那調查外務省準備委員會編《日本と滿蒙》,東京,國際聯盟支那調査外務省準備委員會,1932

《大公报》(天津)

《东方杂志》(上海)

《民国日报》(上海)

《申报》(上海)

《向导》(上海)

《时务报》(上海)

《时报》(上海)

《国闻周报》(上海)

《顺天时报》(北京)

《晨报》(北京)

《盛京时报》(沈阳)

《新民丛报》(横滨)

Woodhead,H.E.W.ed.,The China Year Book,Tientsin,1928

〔英〕赫德:《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叶凤美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刘桂梁等译,知识出版社,1986

《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

《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2004

《曾纪泽遗集·日记》,岳麓书社,1983

上海市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中日条约研究会编印《中日条约全辑》,南京:1932

凤冈及门弟子编《梁燕孙先生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戈尔布思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扬立义等译,译文出版社,1984

水野明:《东北军阀政权研究》,郑梁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

王世杰、胡庆育编《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台北,“蒋总统对中国及世界之贡献丛编委员会”,1967

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王正廷:《中国近代外交史概要》,外交研究社,1928

王聿均:《中苏外交的序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0

王卓然、刘达人主编《外交大辞典》,中华书局,1937

王建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62

王绳组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王晴佳:《台湾史学五十年(1950—2000)》,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车维汉、朱虹、王秀华:《奉系对外关系》,辽海出版社,2000

北京外交部编《外交文牍:民国元年至十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外交部统计科编印《民国九年分外交年鉴》,1921

外交部编《外交文牍——参战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刘彦着、李方晨增订《中国外交史》,台北,三民书局,1962

刘敬忠、田伯伏:《国民军史纲》,人民出版社,2004

许师慎(编纂)《国父当选临时大总统实录》,台北,“国史馆”,1967

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刘天路、邓红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初编》,格致新报馆,1901

吴梅东编《蔡元培文集》,台北,锦绣出版社,1995

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完颜绍元:《王正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台北,正中书局,1943

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1957

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李兆祥:《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

李信成:《杨增新在新疆》,台北,“国史馆”,1993

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

李嘉谷:《中苏关系(1917—19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远东外交研究会编印《最近十年中俄之交涉》,1923

陈隆丰:《国家继承与不平等条约》,台北,三民书局,2003

陈博文撰述、王正廷校阅《中俄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28

单冠初:《中国收复关税自主权的历程——以1927—1930年中日关税交涉为中心》,学林出版社,2004

周鲠生:《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国际问题研究社编《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国际问题研究社,1932

审议处编《筹办中俄交涉事宜公署意见书》,外交部中俄会议办事处刊印,1923

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金光耀、马建标选编《顾维钧外交演讲集》,辞书出版社,2006

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金问泗译《远东委员会关税会议录》,关税调查处,1921

俞辛焞:《近代日本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洪钧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华通书局,1930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权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唐启华:《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台北,东大图书,1998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马建标译,三联书店,2008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

贾士毅:《关税与国权》,商务印书馆,1927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台北,晓园出版社,1994

郭剑林主编《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钱泰:《中国不平等条约之缘起及其废除之经过》,台北,“国防研究院”,1959

顾维钧编《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说帖》,商务印书馆

曹明道译《最近中国外交关系》,正中书局,1935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台北,中华书局,1983

黄月波、于能模、鲍厘人编《中外条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5

曾友豪:《民国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26

温廷敬辑《茶阳三家文钞》,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程天放:《使德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67

蒋恭晟:《中德外交史》,中华书局,1929

满铁太平洋问题调查准备会编印《东北官宪所发排日法令辑》,1931

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雷广臻译注《晚清外交使节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

薛衔天:《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

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

久保亨:《戰間期中國〈自立への摸索〉:關稅通貨政策と經濟發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林久治郎:《滿洲事變と奉天總領事》,東京,原書房,1978

岡本隆司、川島真主編《中國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

堀川武夫:《極東國際政治史序說—二十一箇條の研究》,東京,有斐閣,1958

梨本祐淳:《滿蒙重要懸案の解說》,東京,日本書院,1931

衛藤瀋吉:《東アジア政治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8

Borg,Dorothy,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25-8,New York:American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7.

Chi,Madeleine,China Diplomacy,1914-1918,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 Press,1970.

Cohen,Paul A.,China Unbound: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Dayer,R.A.,Finance and Empire:Sir Charles Addis,1861-1945,London:Macmillan,1988.

Elleman,Bruce,Diplomacy and Deception:The Secret History of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1917-1927,New York:M.E.Sharpe,1997.

Fung,Edmond S.K.,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1924-193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91.

Glaim,Lorne Eugene,Sino-German Relations,1919-1925:German Diplomatic,Economic,and Cultural Reentry into China After World War I, Ph. D.thesis,Washington State Univ.,U.S.A.,1973.

Leong,Sow-theng,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1917-1926,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6.

Levin,Gordon Jr.,Woodrow Wilson and World Politics:America’s Response to War and Revolu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68.

Lowe,Peter,Great Britain and Japan,1911-1915,London:Macmillan,1969.

Nathan,Andrew,Peking Politics,1918-1923: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6.

Pollard,Robert,China’s Foreign Relations,1917-1931,New York :Macmillan ,1933.

Pye,Lucian,Warlord Politics: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New York:Praeger,1971.

Tang,Chi-hua,Britain and the Peking Government,1926-1928,Ph. D.dissertation,LSE,1991.

Wang,Dong,China’s Unequal Treaties: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Lanham:Lexington Books,2005.

Willoughby,Westel W.,Foreign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hina,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27.

Xu,Guoqi,China and the Great War: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2005.

Zhang,Yong-jin,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918-1920: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London:Macmillan,1991.

习五一:《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兼论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川岛真:《从废除不平等条约史看“外交史”的空间》,《近代史学会通讯》第16期,2002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兼答苏联学者》,《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王聿均:《加拉罕与广州革命政府》,《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第3册,台北,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1985

王聿钧:《舒尔曼在华外交活动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1969

王宠惠:《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回顾与前瞻》(1942年1月16日),《困学斋文存》,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印行,1957

王建朗、郦永庆:《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王建朗:《日本与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对关税自主交涉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王栋:《20世纪20年代“不平等条约”口号之检讨》,《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王海晨:《从“满蒙交涉”看张作霖对日谋略》,《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王海晨:《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叶景莘:《巴黎和会期间我国拒签和约运动的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

田涛:《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申晓云:《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申晓云:《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石楠:《〈中外旧约章汇编〉补正两则》,《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刘维开:《训政前期的党政关系(1928—1937)——以中央政治会议为中心的探讨》,《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4期,台北,2005

吕芳上:《北伐时期英国增兵上海与对华外交的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1997年

吕慎华:《“中日满蒙条约善后会议”研究》,胡春惠、周惠民主编《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2001

吕慎华:《袁世凯政府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0年

朱偰:《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之成绩与批评》,《东方杂志》第26卷第2号,1929年1月25日

何艳艳:《“国民外交”背景下的中苏建交谈判(1923-1924)》,《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吴孟雪:《加拉罕使华和旧外交团的解体》,《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吴翎君:《1923年北京政府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之法理诉求》,《新史学》第19卷第3期,2008年

张水木:《巴黎和会与中德协约》,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张水木:《德国无限制潜艇政策与中国参加欧战之经纬》,《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9期,台北,1977

张齐显:《北京外交部组织与人事之研究》,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0

张建华:《孙中山与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始》,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3

张建华:《清朝早期的条约实践与条约观念(1689-1869)》,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台北,2002

张振鹍:《“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张振鹍:《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张振鹍:《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张振鹍:《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河北学刊》2000年第6期

李国祁:《德国档案中有关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项记载》,《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4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1

李育民:《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

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画与努力》,《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李嘉谷:《十月革命后中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杨天宏:《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杨奎松:《瞿秋白与共产国际》,《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陈三井、庄树华:《中国对澳门主权交涉的一段历史考察(1919~1926)》,《港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0

周鲠生:《国际条约成立之条件(旅大问题之法律的观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3号,1923年

林军:《1924年奉俄协定及其评价》,《北方论丛》1990年第6期

彼斯科娃:《1924—1929年的苏中外交关系》,李颖译,《中共党史资料》第75辑,2000年

郑则民:《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张振鹍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金光耀:《外交系初探》,《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侯中军:《不平等条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条约概念与近代中国的实践》,《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侯中军:《不平等条约概念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及其评判标准的探讨》,《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标准与数量考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俞鸿昌译《天津英租界皇冕契及其它》,《近代史资料》总118号,2008年

唐启华:《五四运动与1919年中国外交之重估》,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印《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9

唐启华:《中国对“二十一条”的抵制:兼论外交史中的神话与史实》,黄宽重主编《基调与变奏:七到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8

唐启华:《中国废止〈中日民四条约〉之法理论点与修约运动的发展》,Seoul Conference on“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alled Korean Protectorate Treaty of Japan,1905”,2007年8月发表

唐启华:《北伐时期的北洋外交——北洋外交部与奉系军阀处理对外事务的互动关系初探》,《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一届讨论会》,台北,1992

唐启华:《北洋外交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唐启华:《北洋政府时期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之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下册,1995年

唐启华:《陆征祥与辛亥革命》,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唐启华:《欧战后德国对中国战事赔偿问题之初步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唐启华:《清末民初中国对“海牙保和会”的参与(1899—1917)》,《政大历史学报》第23期,2005

敖光旭:《失衡的外交——国民党与中俄交涉(1922—1924)》,《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58期,2007年

郭剑林、王继庆:《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学术研究》1994年第3期

戚世皓:《袁世凯称帝前后(1914~1916)日本、英国、美国档案之分析与利用》,《汉学研究》第7卷第2期,台北,1989

黄文德:《北京外交团与近代中国关系之研究——以关余交涉案为中心》,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6月

曾友豪:《从国际法学的观点批评中外新约》,《东方杂志》第26卷第14号,1929年7月25日

廖敏淑:《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廖敏淑:《清代对外通商制度》,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山东日照,2006

廖敏淑:《第一个平等新约——一九二五年中奥通商商约之初步研究》,《中兴史学》第3期,台中,1997

樊明方:《辛亥革命前后中俄关于修订〈伊犁条约〉的交涉》,《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潘延光:《1867—1870年的中英修约》,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不平等条约体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0

川島真:《日本における民國外交史研究の回顧と展望(上)——北京政府期》,《近きに在りて》第31號,東京,1997

川島真:《中華民国北京政府の外交官試験》,《中国の社会と文化》第11號,東京,1996

五百旗頭薰:《鄰國日本の近代化——日本の條約改正と日清關係》,收于岡本隆司、川島真主編《中國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

坂野正高:《第一次世界大戰から五三○まで:國權回收運動史覺書》,收于植田捷雄《現代中國を繞る世界の外交》,野村書店,1951

高文勝:《日中通商航海條約改正と王正廷》,《情報文化研究》第17號,名古屋,2003

Craft,Stephen G.,“Angling for an Invitation to Paris:China’s Entry into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XVI,Toranto,1994.

Kirby,William C.,“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Foreign Rel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publican Era,” The China Quarterly,no. 150,June 1997.

Tang,Chi-hua,“Britain and Warlordism in China:Relations with Chang Tso-lin,1926-1928,”《兴大历史学报》第2期,台中,1992年3月

简 介: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诘,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嬗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

作者: 陈洪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