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8

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图书

SSAPID:101-0616-3768-60
ISBN:978-7-5097-772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的成果,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部分生态移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移民研究提供材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作 者: 达瓦次仁
编 辑: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总序

 附录1 鲁万尼(Reuveny)的生态移民案例分析表

 附录2 问卷调查(中文版)

 后记

 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课题组

 第一章 生态移民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移民概念以及原始移民综述

  第二节 移民理论概述

  第三节 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1.生态移民概念

   2.生态移民的分类

   3.生态移民与生态难民

   4.生态移民与气候变化

 第二章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及其重要性

  第一节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

   1.草原资源

   2.水资源

   3.野生动物资源

   4.矿产资源

   5.森林资源

   6.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节 保护高原生态系统的意义

   1.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意义

   2.保护西藏生态的社会意义

   3.西藏生态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西部以及藏区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第一节 西部生态移民概况

  第二节 藏区生态移民研究综述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研究

  第一节 西藏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

  第二节 西藏扶贫搬迁

   1.西藏扶贫概述

   2.西藏农牧区致贫成因分析

   3.西藏贫困的特征及现状

    (1)贫困特征

    (2)贫困状况

  第三节 回顾西藏扶贫工作

  第四节 异地搬迁概述

   1.工程搬迁——文化(古建)保护工程搬迁

   2.工程搬迁——开发区搬迁

   3.工程搬迁——开矿搬迁

   4.工程搬迁——水利水电搬迁

   5.边民安置(搬迁)

   6.贫困搬迁

   7.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工程移民(天保移民)

   8.生态移民——援藏移民

   9.生态移民——特办移民

   10.生态移民——扶贫搬迁

   11.大骨节病区移民

   12.扶贫搬迁(移民)

 第五章 西藏日喀则市生态移民概述

  第一节 日喀则市生态移民简介

  第二节 调查区移民村介绍

   1.罗林村

   2.德吉村

   3.郭加村

   4.唐麦村

   5.吉雄村

  第三节 调查方法与资料分析介绍

  第四节 开展移民搬迁的背景

 第六章 调查区五个移民村的基本情况介绍

  第一节 罗林村基本情况

   1.罗林村接受采访人的男女比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

   2.罗林村36户的人口情况

   3.罗林村家畜(禽)拥有情况

   4.罗林村房屋现状

  第二节 德吉村基本情况

   1.德吉村接受采访人的男女比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

   2.德吉村43户的人口、劳动力以及学生等情况

   3.德吉村家畜(禽)拥有情况

   4.德吉村房屋现状

  第三节 吉雄村基本情况

   1.吉雄村接受采访人的男女比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

   2.吉雄村39户的人口、劳动力以及学生等情况

   3.吉雄村家畜(禽)拥有情况

   4.吉雄村房屋现状

  第四节 唐麦村基本情况

   1.唐麦村接受采访人的男女比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

   2.唐麦村38户的人口、劳动力以及学生等情况

   3.唐麦村家畜(禽)拥有情况

   4.唐麦村房屋现状

  第五节 郭加村基本情况

   1.郭加村接受采访人的男女比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

   2.郭加村44户的人口、劳动力以及学生等情况

   3.郭加村家畜(禽)拥有情况

   4.郭加村房屋现状

 第七章 搬迁对生产资料产生的变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点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农田、草地、牲畜、房屋等资源的对比

   1.土地和粮食产量对比

   2.草场对比

   3.牲畜

   4.其他资源(荆棘、土、石等)

   5.房屋对比

 第八章 搬迁对移民生存环境产生的变化

  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草地与家畜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现金收入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第九章 迁入地与迁出地社会服务对比研究

  第一节 迁入地学校条件

  第二节 迁入地医疗条件

  第三节 迁入地交通条件

  第四节 迁入地其他社会服务条件

 第十章 移民村宗教文化生活变化研究

  第一节 村庄与寺院

  第二节 朝佛

  第三节 家庭佛事活动

  第四节 转经场所

  第五节 地方神(隅拉)

   吉雄村

   唐麦村

   郭加村

 第十一章 移民村的婚姻习俗

 第十二章 移民对迁出地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

 第十三章 移民对搬迁政策的评价

  第一节 移民对搬迁政策的评价

  第二节 移民的主要困难

  第三节 总体评价

 第十四章 返迁意愿

 第十五章 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前言

 文前彩插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编委会

本书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的成果,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部分生态移民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移民研究提供材料。

白雪梅:《三江源环境保护中生态移民的人文思考》,《青海环境》2009年第3期。

百乐·司宝才仁和韩昭庆:《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鲍文:《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战略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1期,第20~23页。

毕永光:雪村:《布达拉宫下的村庄》,中国新闻社,2001年5月27日。

苍铭:《南方喀斯特山地及高寒山区生态移民问题略论》,《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常艳:《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安置条件和能力分析》,《开发研究》2008年第1期。

车涛等:《近20年来西藏朋曲流域冰湖变化及潜在溃决冰湖分析》,《冰川冻土》2004年第4期。

陈勇:《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陈有顺、房后国、刘口慧、李善平、李志敏:《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的分布、形成及开发》,《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年第6期,第45~50页。

次丹卓嘎:《五年来西藏扶贫开发工作:凝心聚力铺富路 千方百计惠民生》,《西藏日报》2011年11月30日。

崔献勇、海鹰、宋勇:《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达瓦次仁:《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的影响》,《西藏研究》(汉)2010年第3期,第90~99页。

达瓦次仁:《生态西藏 和谐高原——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1。

郭建平、施国庆:《环境难民还是环境移民——国内外环境移民称谓和定义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国家发改委:《西藏扶贫开发成效突出》,稿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链接:http://dqs.ndrc.gov.cn/。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和顺荣:《生态移民是实现迪庆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来源:云南信息网(http://www.ynagri.gov.cn.)。

胡振军、黎与:《关于发展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3期。

胡自治:《草业与青藏高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年第4期。

黄学勤:《浅析西藏扶贫模式》,《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9期。

贾荣敏:《三江源生态移民对于反贫困问题的意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蒋志刚:《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境结构与保护》,《大自然》2009年第1期,第8~11页。

解彩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格尔木市两个移民点的调查》,《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解彩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回迁愿望分析》,《攀登》2010年第6期。

晋锐等:《基于遥感和GIS西藏朋曲流域冰川变化研究》。《冰川冻土》2004年第3期。

景晖、苏海红:《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生产生活问题研究》,《西部论丛》2006年第9期。

《林周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移民安置工作》,拉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2010年8月26日。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3期。

蓝红星:《生态脆弱地区农民贫困问题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2期。

李德威:《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矿产演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730~739页。

李东(2009):《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西北人口》2009年第30卷第1期。

李星星等(2007):《长江上游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第285~311页。

刘玫:《中国异地安置扶贫案例分析》,来源:国务院扶贫办,http://www.docin.com/p-72922631.html。

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

刘宗香、苏珍、姚檀栋、王文悌、邵文章:《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资源科学》2000年第5期,第49~53页。

鲁顺元:《生态移民理论与青海的移民实践》,《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鲁顺元:《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吕植和Jenny Springer:《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罗莉:《简析西藏扶贫攻坚及其伟大成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洛桑·灵智多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第23~27页。

马生林:《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马玉成:《“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农业经济》2007年第12期。

毛阳海:《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蒲健辰等(2002):《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冰川冻土》2002年第1期。

蒲健辰等:《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的进退变化》。《冰川冻土》2004年第5期。

蒲文成:《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卿向阳:《四川西北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发展研究的调查报告》,《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沈永平:《冰川以及冰川萎缩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内部报告,2004。

施国庆、郑瑞强、王海宝、盛济川:《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双重目标的移民政策与实践》,2009年4月“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研讨会”会议论文。

苏迅帆、徐莲珍、张硕新:《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的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7~70页。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索端智(2009):《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及其适应性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汤奇成:《青藏高原水资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王建:中国贫困人口特点,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http://www.macrochina.com.cn。

王进东:《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加速 多年冻土总面积减少约10%》,《新华网》2002-16-6。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06/content_651436.htm。

王景升等:《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中国林业经济》2007年第6期。

王娟丽:《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王莉等:《长江源区多年冻土层退化》,《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2月26日。

王文长:《农牧民增收与西藏反贫困攻坚的基础:乡村建设》,《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王小梅、高丽文:《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魏小文和朱新林:《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

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搬得出 留得住 富得起——记西藏天保工程生态搬迁安置》,2011年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报告。

肖寒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第11期。

辛积山、白廷举:《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徐君:《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徐君:《割舍与依恋——西藏及其他藏区扶贫移民村考察》,《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徐伍达:《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与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第1期。

徐伍达和张伟宾:《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西藏研究》2009年第6期。

徐柱、闫伟红、刘天明、吉木色、柳剑丽:《中国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草地学报》2011年第3期,第1~5页。

闫旭骞、林大泽:《青藏高原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及开发战略研究》,《中国矿业》2008年第4期,第15~18页。

杨明洪a:《西藏村庄迁移与社区重建》,《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杨明洪b:《西藏村庄整体搬迁绩效评估:基于德吉新村连续四年的观察——兼论大型社会工程命运的斯科特逻辑》,《中国藏学》2010年第3期。

姚檀栋:《青藏高原中部普若岗日冰原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冰川冻土》2000年第1期。

尹秀娟、罗亚萍:《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

于亚东:《青海省三江源区与生态移民》,《华章》2007年第8期。

站西桑珠、白玛次旺、西绕若登、龚弘强、赵生成:《西藏自治区大骨节病防治试点效果观察》,《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年第2期。

张娟:《对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困境的思考——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力威、范志晖、朱东岂:《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生态移民战略思考》,《环境经济》2005年第1期。

张志良、张涛、张潜:《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推拉力机制与移民规模分析》,《开发研究》2005年第6期。

赵亚辉、张洁、张春光:《青藏高原鱼类的多样性》,《生物学通报》2009年第7期,第8~10页。

郑国光:《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大力加强我国应对能力建设》,内部报告。

郑洲:《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国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注》,中国扶贫信息网:http://www.help-poverty.org.cn。

钟祥浩等:《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科学出版社,第167页。

周伟、麻泽龙、曾云英:《西藏山南农牧区贫困的根源及脱贫出路》,《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洲塔、贾霄锋:《黄河上游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Adger,W.N.(2000):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Risk under the Transition in Vietnam.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0:738-758.

Baono,Camillo(2008). 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ople: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Livelihoods and Forced Migration. Forced Migration Policy Briefing 1. Refugee Study Centre.

Bates,D.(2002). Environmental Refugees?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Vol.23,No.5.

Black,Richard(2001). Environmental Refugees:Myth or Reality?New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34. University of Sussex.

Boano,C.,Zetter,R.,and Morris,T.,(2008):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ople:Understanding the Linkag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Livelihoods and Forced Migration,Refugee Studies Centre Policy Brief No.1(RSC:Oxford),pg.4.

Brown,L.,Mcgrath,P.,and Stokes,B.,(1976):Twenty two Dimensions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Worldwatch Paper 5,Washington DC:Worldwatch Institute.

Brown,Oli(2009). The Numbers Games. Forced Migration Review,31(2009).

Castles,S.(2002).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Making Sense of the Debate,UNHCR Issues in Refugee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70.

Conisbee,M.;Simms,A.(2003). Environmental Refugees. The Case Recognition.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London.

De Haan,A.(2002). Migration and Livelihood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A Case Study of Bihar,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8(5):115-142.

EDD(2012). Consequences of China’s Policies on Tibetan Pastoral Nomads. 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Desk.

El-Hinnawi,E.(1985). Environmental Refugees. Nairobi: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Essam El-Hinnawi(1985). “U.N. environmental program,environmental refugees”(1985).

Finlay,Robert(1998). The Pilgrim Art:The Culture of Porcelain in the World Hisot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ume 9,Number 2,Fall 1998,pp.141-187

Glogov 2010. Global Governance Project:http://www.glogov.org/?pageid=80.

Goldstone,J.(2002). Population and Security:How Demographic Change Can Lead to Violent Conflic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6(1):3-21.

Gorlick,B.(2007). 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rsons:a UNHCR Perspective,www.ony.unu.edu/seminars/2007/16May2007/presentation_gorlick.ppt

IOM(2010).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2010.

IOM/RPG(1992). Mig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Geneva and 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and Refugee Policy Group.

IPCC(1990). Policymaker’s Summary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Report from Working Group II to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PCC(2001). Climate Change 2001:Synthesis report. Cambridge,Cambridge UP.

IPCC(2007).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 Geneva,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UNEP).

Jacobson,Jodi(1988). Environmental Refugees. a Yardstick of Habitability. World Watch Paper,no 86,Washington,DC:World Watch Institute.

Kibreab,G.(1997).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Impact of Refugee Movement:A Critique of the Current Debate in Disasters. Vol.21,no.1.

Lee,S.(2001). Environmental Matters:Conflict,Refuge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kyo:World Hu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Press.

Lee,S.Everett(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Vol.3,No.1.PP 47-57.

Lutz,W.(2004). Information on related development,demographic and governanc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PCC expert meeting on the science to address UNFCCC article 2 including key vulnerabilities. Buenos Aires,Argentina:Munasignh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MIND).

Martin,Philip(2009). Mig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Trends,Factors,Impact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 32(2009).

Martin,S.(2010).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June 2010.

Myers,N.(2005). Environmental Refugees:An Emergent Security Issues,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www.osce.org/documents/eea/2005/05/14488_en.pdf

Pickering,Michael(2010).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in the Aisa-Pacific. Asia-Pacific News,Vol.21,No.2 Spring/Summer 2010.

Raleigh,C.,Jordan,L. and Salehyan,I.(2007).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igration and Conflict. Report on “Exploring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Climage Change”,the World Bank.

Renaud,F.Bogardi,J.J.Dun,O. and Warner,K.(2007). “Control,Adapt or Flee:How to Face Environmental Migration”,InterSecTions,UNU-EHS,no.5/2007.

Reuveny,R.(2007). Climate Change-induced Migration and Violent Conflict. Political Geography,26(2007).

Stojanov,R. and Novosak,J.(2006).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in China. Geographica 39:65-82.

Suhrke,Astri(1993). Pressure Points: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Migration and Conflict. Occasional Paper of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cute Conflict,Washington,DC: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Sujatha Byravan and Sudhir Chella Rajan(2010).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Sea-Level Rise Due To Climate Change.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Fall 2010.

Tatjana,Zerjal et al.(2002). “A Genetic Landscape Reshaped by Recent Events:Y-Chromosomal Insights into Central As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1(3):466-482.

Trolldalen,Jon Martin,Birkeland,Nina,Borgen,J. and Scott,P.T.(1992). Environmental Refugees:a Discussion Paper. Oslo:World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

WWW.unhcr.org/research/RESEARCH/3de344fd9.pdf

Yan Tan and Fei Guo(2007).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in West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APMRN Conference,26-29 May,2007,Fuzhou,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