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报告(No.2)图书

Assessment Repor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Yield Losses in China (No.2)

SSAPID:101-0615-9575-36
ISBN:978-7-5097-997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作为年度主题,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增产增收与粮食安全这一重大国家需求展开论述,重点评价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玉米、一季稻和双季稻)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及其气象灾损,为我国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
编 辑:周琼;崔红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编委会名单

 摘要

 法律声明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演变及减灾避险对策

   一 全国气候逐渐变得更暖、更旱、更涝

   二 农业气象灾害趋势、强度和类型显著改变

   三 农业气象灾损严重且分异显著

   四 提升农业气象减灾避险生产能力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播种期,合理避减灾害危害

    (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灾害类型变化的影响

    (三)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提升防旱避险水平

    (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五)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管理,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BⅡ 专题报告

  B.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趋势

   一 单站极端气候事件

   二 区域性高温与低温事件

    (一)区域性高温事件

    (二)区域性低温事件

   三 区域性霜冻日数

    (一)年际变化

    (二)季节变化

    (三)空间分布

     1.年霜冻日数

     2.春季霜冻日数

     3.秋季霜冻日数

     4.冬季霜冻日数

   四 区域性强降水事件

  B.3 干旱演变趋势

   一 气象干旱

    (一)气象干旱时间动态

     1.气象干旱事件变化

     2.持续干期年际变化

     3.持续干期季节变化

    (二)气象干旱空间动态

     1.年持续干期

     2.春季持续干期

     3.夏季持续干期

     4.秋季持续干期

     5.冬季持续干期

   二 农业干旱

    (一)农业干旱时间动态

    (二)农业干旱空间格局

  B.4 小麦涝渍演变趋势

   一 苗期涝渍

   二 拔节期涝渍

   三 孕穗期涝渍

   四 抽穗灌浆期涝渍

  B.5 水稻高温热害演变趋势

   一 双季早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

    (二)华南地区双季早稻

   二 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

  B.6 低温冷害演变趋势

   一 水稻低温冷害

    (一)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阴雨

     1.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

     2.华南地区早稻

    (二)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寒露风

     1.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稻

     2.华南地区晚稻

    (三)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

   二 玉米低温冷害

  B.7 霜冻害演变趋势

   一 小麦霜冻害

    (一)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苗期霜冻害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苗期霜冻害

   二 玉米霜冻害

    (一)东北地区春玉米苗期霜冻害

    (二)东北地区春玉米乳熟期霜冻害

  B.8 玉米气象灾损评估

   一 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春玉米与夏玉米主产区

     1.趋势产量

     2.气象产量

   二 气象灾损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春玉米与夏玉米主产区

   三 灾年气象减产率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春玉米与夏玉米主产区

   四 气象灾损风险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B.9 冬小麦气象灾损评估

   一 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二 气象灾损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 灾年气象减产率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四 气象灾损风险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B.10 一季稻气象灾损评估

   一 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二 气象灾损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 灾年气象减产率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四 气象灾损风险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B.11 双季早稻气象灾损评估

   一 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二 气象灾损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 灾年气象减产率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四 气象灾损风险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B.12 双季晚稻气象灾损评估

   一 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二 气象灾损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三 灾年气象减产率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四 气象灾损风险评估

    (一)国家尺度

    (二)省级尺度

  B.13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一 农业气象灾害新特点与应对思路

    (一)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农业气象灾害新特点

    (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基本思路

   二 主要粮食作物气象减灾技术

    (一)玉米

     1.旱灾应对措施

     2.涝灾应对措施

     3.冷害应对措施

    (二)冬小麦

     1.干旱应对措施

     2.冻害与霜冻应对措施

     3.渍害应对措施

    (三)水稻

     1.冷害应对措施

     2.热害应对措施

   三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监测和预报预警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区划与风险管理

    (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

   四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管理

 附录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方法与资料

  附录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方法与资料

   一 农业气象灾害

    (一)研究区域

    (二)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灾害

      (1)气象干旱

      (2)涝渍

      (3)高温热害

      (4)低温冷害

      (5)霜冻害

     2.农业气象灾害等级与发生频次

    (三)资料来源

     1.气象资料

     2.作物发育期资料

   二 农业气象灾损

    (一)研究区域

     1.玉米

     2.小麦

     3.水稻

    (二)研究方法

     1.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

     2.相对气象产量(Yr)和灾年平均气象减产率(R)

     3.产量变异系数(V)

     4.气象灾损风险指数(I)

     5.气象灾损综合风险指数(Z)

    (三)研究资料

 子库介绍

 专题报告作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有加重趋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减灾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一直是农业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气候变化又给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一些新特点。本报告重点评价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及其气象灾损,为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主要结论如下。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全国高温事件趋多,低温事件显著减少;年均与各季霜冻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年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强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得暖时更暖、旱时更旱、涝时更涝。2.干旱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全国农业干旱灾害发展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成灾率平均达56%,且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的北方旱灾影响程度与增速均明显大于南方。全国旱灾呈从南向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耕作区总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面积的69%,为旱灾频发区。3.小麦涝渍演变趋势冬小麦涝渍呈增加趋势且生育后期灾害强度增加更明显。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涝渍多发于苗期、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而少发于孕穗期,但变化趋势不同。1981~2010年冬小麦涝渍除拔节期外均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不仅发生灾害的趋势明显增加,而且灾害强度也显著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涝渍均呈南部多、北部少的分布格局。4.水稻高温热害演变趋势水稻高温热害增加趋势明显且重度灾害显著增加。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1961年以来高温热害均呈增多趋势,特别是1981~2010年重度高温热害增多趋势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呈西南部和东部多、中部和中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少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5.低温冷害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低温冷害总体呈减少态势,但1981~2010年低温阴雨呈增多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低温阴雨和晚稻寒露风均呈减少态势;低温阴雨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寒露风呈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寒露风减少态势明显,呈东西部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低温阴雨增多态势明显,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东北地区水稻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中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春玉米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东南部和西南部少、中部和东北部多的分布格局。6.霜冻害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霜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有加重趋势。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冬小麦苗期霜冻害,霜冻天数均呈减少态势;黄淮海地区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冬小麦发育提前使得霜冻害并未因霜冻天数的减少而减轻,部分地区甚至有加重趋势。东北地区春玉米乳熟期多发霜冻害,苗期少发霜冻害,但二者均呈减少态势;苗期霜冻害呈东部多、南部和北部少的分布格局,乳熟期霜冻害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但在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地区,霜冻害有增多趋势。7.玉米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春玉米主产区(黑、吉、辽)气象产量的波动幅度和灾年平均减产量明显大于夏玉米主产区(冀、鲁、豫),春玉米主产区灾年平均气象减产率(10.7%)明显大于夏玉米(5.3%),春玉米比夏玉米面临更大的灾损风险。灾年玉米单位面积减产量较高的省份是辽宁和青海,吉林和辽宁的玉米减产总量最大,辽宁、天津和黑龙江的灾年玉米气象减产率较大。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以及南方的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等地是玉米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8.冬小麦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冬小麦趋势产量为3237 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3%,最大达6.5%。宁夏、安徽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宁夏和西藏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河南和山东的气象减产总量较大,宁夏和甘肃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冬小麦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北方冬麦区,宁夏、甘肃和贵州等地是冬小麦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9.一季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一季稻趋势产量为6399 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1%,最大达6.5%。江苏和四川的一季稻减产总量较大,河南、陕西的一季稻气象减产率较大。一季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吉林、黑龙江等北方水稻产区和江苏、安徽、四川等南方水稻产区。吉林等地是一季稻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10.双季早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早稻趋势产量为5299 kg/ha,呈弱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2%,最大达5.9%。安徽、湖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湖北和云南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江西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安徽的气象减产率最大,最大气象减产率达32.6%。双季早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安徽、江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其中安徽是双季早稻气象灾损的高发区。11.双季晚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晚稻趋势产量为4990 kg/ha,呈明显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3.2%,最大达10.5%。云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最大,云南和广西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湖南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云南和海南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其中云南最大气象减产率达8.9%。双季晚稻与早稻的种植区域基本相同,但由于种植时期不同,气象灾损的风险区也不相同。双季晚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1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措施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增产增收与粮食安全这一重大国家需求,基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分析,针对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及不同粮食主产区,本书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的具体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播种期,合理避减灾害危害;第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灾害类型变化的影响;第三,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提升防旱避险水平;第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第五,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管理,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1.矫梅燕主编《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陈方藻、刘江、李茂松:《6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时空演替规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黄荣辉、杜振彩:《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旱涝气候灾害的演变特征及趋势》,《自然杂志》2010年第4期。

4.张强、韩兰英、郝小翠、韩涛、贾建英、林婧婧:《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气象学报》2015年第6期。

5.栗健、岳耀杰、潘红梅、叶信岳:《中国1961~2010年气象干旱的时空规律—基于SPEI 和Intensity analysis方法的研究》,《灾害学》2014年第4期。

6.霍治国、王石立:《农业和生物气象灾害》,气象出版社,2009。

7.中国气象局:《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出版社,2009。

8.高素华、王培娟:《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及对水稻的影响》,气象出版社,2009。

9.马树庆、袭祝香、王琪:《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第3期。

10.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气象出版社1991。

11.中国气象局:《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阴雨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出版社,2008。

12.中国气象局:《寒露风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出版社,2008。

13.中国气象局:《水稻、玉米冷害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出版社,2009。

14.中国气象局:《作物霜冻害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出版社,2008。

15.胡新:《晚霜冻害与小麦品种的关系》,《中国农业气象》1999年第3期。

16.IPCC WG Ⅱ.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s Fifth Assessment Report(WGII AR5).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7.王丹:《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8.郑大玮:《从极端天气看农业减灾的紧迫性》,《光明日报》2010年3月22日。

19.郑大玮、李茂松、霍治国主编《农业灾害与减灾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20.张淑杰、张玉书、纪瑞鹏、蔡福、武晋雯:《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第1期。

21.张建军、盛绍学、王晓东:《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干旱气象》2014年第2期。

22.祁宦:《夏玉米干旱综合防御技术试验分析》,《气象》2004年第6期。

23.孙元敏:《麦田湿害防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农业》1994年第5期。

24.谢志清、杜银、高苹、曾燕:《江淮流域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气象》2013年第6期。

25.孙培良、刘项、曹东浩、冯彩波、路政文、程宗春:《基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频率及应对措施》,《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20期。

26.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