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4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服务业态图书

Service System in the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SAPID:101-0612-0586-55
ISBN:978-7-5097-962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服务业态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介绍其先进经验与具体做法,对照上海面向科技创新的各种服务业态,深入分析其现状与不足,探寻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研究
作 者: 李友梅 殷凤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前言

 第一章 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服务业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业创新孵化体系

   (一)孵化器与孵化体系

    1.孵化器的理论基础

    2.孵化器的概念与特征*

    3.孵化器的体系建设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业创新孵化经验

    1.孵化器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义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器建设的案例借鉴*

     (1)硅谷YC孵化器

     (2)硅谷即插即用技术中心

     (3)硅谷橡子园创投孵化器

     (4)波士顿Mass Challenge加速器

     (5)特拉维夫The time孵化器

    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器建设的启示

     (1)孵化器的服务做到极致的途径

     (2)实现各类资本与孵化器的有效对接

     (3)孵化器的其他重要角色

   (三)中国创业创新孵化体系的发展历程与上海现状

    1.中国科技孵化器的发展历程*

    2.中国对孵化器的扶持政策

    3.上海科技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1)场所租赁的空间供给能力较为强大,但孵化器开发中的“地产化”特征突出

     (2)创业引导的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完整的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体系欠缺

     (3)资本与资源的对接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但风险投资和投融资渠道尚不发达

   (四)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孵化体系建言

    (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建立“政府-孵化器-企业”互惠互利机制

    (2)增强土地开发约束,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借力“互联网+”打造虚拟化创新空间

    (3)重视创业理念引导,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借助中介机构完善全维度专业服务

    (4)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探索灵活投资机制,形成创新网络,实现全方位资源对接

    (5)关心创新人才需求,提供创新创业便利,营造创新之都、机遇之城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一)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

   (二)国内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主体部分及其建设步伐

   (三)案例分析

   (四)美、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案例对上海科技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的启示

    1.建设模式

    2.资金扶植

    3.立体协同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一)医疗

    1.疾病预防

    2.疾病诊疗

    3.医药研发

   (二)教育

    1.教育大数据的概念

    2.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云建设

    3.国内外教育大数据的运用案例

   (三)公共交通

    1.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2.信息处理分析系统

    3.信息发布系统

   (四)公共安全

    1.公共安全的内涵

    2.基于大数据的治安防控

   (五)社会发展

    1.社区与信息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2.社区服务智慧化的实现

    3.上海智慧社区的建设

   (六)能源

    1.石油行业

    2.电力行业

  四 上海面向科创中心的科技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科技服务业的作用

    1.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

    2.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

   (二)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科技服务业比较

    1.纽约科技服务业发展启示

    2.日本东京科创中心建设经验

    3.英国伦敦科创中心经验

   (四)深圳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金融服务业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科技金融发展体系

    1.创业风险投资

    2.科技贷款

    3.科技资本市场

    4.科技财政资源

    5.科技保险

    6.科技金融环境

   (二)科技金融发展机制

    1.科技金融市场机制

    2.科技金融政府机制

    3.科技金融社会机制

   (三)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

    2.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

    3.社会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

   (四)国外主要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1.欧美地区模式

    2.日韩地区模式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一)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二)印度班加罗尔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三)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1.创新优势带动技术合作

    2.退出渠道多样

    3.市场主体定位明确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融资担保服务

   (一)美国的融资担保服务

   (二)德国的融资担保服务

   (三)日本的融资担保服务

  四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情况与问题

   (一)我国科技金融结合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1.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2.通过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和为风险投资提供金融服务

    3.充分整合多种金融实体优势资源,实现银行资金与保险、创业风险投资、信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集成创新

    4.推动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改制、挂牌和上市融资

    5.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我国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

    1.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2.科技创新活动的融资需求难以有效满足

    3.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偏少、方式单一,对初创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4.中介组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配套环节发展滞后

  五 上海面向科创的金融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对科创主体的服务作用

    2.金融产品、服务不足,无法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充足、高效的融资服务

    3.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较弱

    4.金融服务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二)上海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

    1.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培育设立新型金融机构

    3.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4.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5.创新人才政策

 第三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法律服务业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立法服务体系

   (一)美国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1.美国科技创新立法的历史发展

    2.美国科技创新立法的现状

     (1)美国科研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2)美国科技投入法律制度

     (3)美国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4)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5)美国的科技税收法律制度

     (6)美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二)日本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1.科技创新机构法律制度

     (1)国立科技创新研究机构的法律制度

     (2)企业科技创新研究机构的法律制度

     (3)大学科技创新研究机构的法律制度

    2.科技创新机构法律制度

    3.有关中小企业立法

    4.日本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5.科技创新推广法律制度

    6.科技创新奖励法律制度

   (三)德国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1.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法律制度

    2.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3.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制度

    4.鼓励自主创新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法律服务内容

   (一)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模式案例

    1.美国硅谷

    2.日本筑波

   (二)对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1.美国

    2.日本

    3.德国

   (三)激励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

    1.美国

     (1)实施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2)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3)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2.日本

    3.德国

   (四)律师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五)对科创中心中小企业的扶持

    1.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2.鼓励中小企业孵化

    3.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

    4.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开发

   (六)为科创中心纠纷提供司法救济途径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法律服务形式

   (一)美国硅谷的法律服务形式

    1.硅谷的法律服务业:快速增长与本地性

    2.硅谷律师的特点:多角色的中介服务

   (二)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法律服务形式

  四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法律服务经验和特点

   (一)日本的法律服务业及筑波科学城的经验

   (二)美国的法律服务业及硅谷经验

    1.美国律师业的规模和分类

    2.美国律师业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

    3.科技创新中心的法律服务特点

     (1)律师扮演经纪人角色服务于硅谷

     (2)律师充当商业顾问的角色服务于投资者

   (三)仲裁制度对于科创中心建设的借鉴意义

  五 上海面向科创的法律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二)上海地区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和政策

    1.在支持科技投入方面

    2.在税收激励方面

    3.在金融支持方面

    4.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方面

    5.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三)上海法律服务业的现状

    1.上海律师界在参加地方的立法活动、推动和完善相关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上海的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四)上海法律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上海法律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第四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会计服务业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会计服务业体系

   (一)美国纽约的会计服务业体系

   (二)美国硅谷的会计服务业体系

   (三)新加坡的会计服务业体系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会计评价体系

   (一)美国的会计服务评价体系

   (二)英国的会计服务评价体系

   (三)新加坡的会计服务评价体系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会计公共服务体系

   (一)纽约的公共会计服务

   (二)英国的公共会计服务

   (三)新加坡的公共会计服务

  四 上海面向科创的会计服务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会计服务业的现状与问题

    1.基础和外部环境较好

    2.业务分布地区广泛

    3.大力拓展业务新领域

    4.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

    5.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层次较低

    6.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7.发展不平衡,行业间差距明显

   (二)上海面向科创的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1.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权衡“主”与“辅”

     (2)协调“量”与“质”

    2.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方面

    3.各级政府方面

     (1)加快政策制定及立法进程

     (2)适当规划和引导,健全支撑体系

     (3)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高端人才

     (4)指导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

    4.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方面

     (1)注册会计师协会方面

     (2)咨询行业协会方面

    5.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方面

 第五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业

  一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业

   (一)卫生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及行业分类

   (二)上海市发展卫生健康服务业的意义

    1.大力发展卫生健康服务业是上海构建“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城市理念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2.卫生健康服务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符合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二 全球科创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全球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部分发达国家的健康服务体系

    1.美国健康服务体系

    2.日本的健康服务体系

    3.新加坡健康服务体系

   (三)全球科创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1.纽约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案例分析

     (1)贡献巨大的大都市新兴龙头产业

     (2)产业组织结构合理,适应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3)高水平医院和医学院的集聚成为纽约卫生健康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4)大部分医院为非营利性质,最好的医院收益高

    2.波士顿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案例分析

     (1)实力雄厚的医疗中心,健康服务半径超越都市圈范围

     (2)健康医疗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3)大型教学型医院为卫生健康服务业的主体

     (4)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研究机构的集聚是波士顿卫生健康服务业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

    3.新加坡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案例分析

     (1)国家战略,发展迅速

     (2)出口导向,以外养内

     (3)国际化、高水准、低成本

     (4)以健康服务为中心,形成医疗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四)全球科创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谐的卫生健康服务业组织生态

    2.以科技集群促产业集群,建设世界性健康服务中心

  三 上海面向科创的卫生健康服务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1.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1)在健康医疗基础研究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实力雄厚

     (2)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基础好、规模大

     (3)区位条件优越,三大市场支撑

    2.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

     (1)医疗机构设施数量在各区之间分布较为均衡

     (2)高质量健康服务资源聚集于徐汇等中心城区

    3.健康服务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1)总供给量不足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健康服务资源结构方面

     (1)产业主体单一,医院成为绝对主角

     (2)所有制形式单一,民营医疗发展迟缓

     (3)以非营利机构为主导

     (4)医疗机构单体规模大,但供给不足

    2.健康服务行业生态方面

     (1)医疗行业准入管制有所放松,但配套政策不到位

     (2)公立医院产权关系复杂,转制操作困难

     (3)原有公立医院形成一定垄断,后进入者压力大

    3.健康服务市场行为方面

     (1)医疗费用连年走高,“以药养医”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

     (2)顶级三甲医院具有一定垄断地位,超负荷运转,缺乏竞争压力和竞争意识

     (3)民营医疗机构市场空间狭小,高度重视营销,出现短视行为

   (三)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1.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1)以科技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建设世界性的健康服务中心

     (2)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谐的健康服务产业组织生态

    2.促进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1)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高产业运营效率

     (2)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业组织生态

     (3)推动上海健康服务创新集群

 第六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服务业

  一 全球科创中心职业培训的国内外借鉴

   (一)职业培训是提升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科创中心公共职业培训的国际借鉴和国内借鉴

    1.美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验借鉴

    2.以色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验借鉴

   (三)企业大学的国际借鉴与国内借鉴

  二 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业的整体格局与运作模式

   (一)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业的整体格局与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1.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是定位于“创新精神”引导的职业创新技能培训

    2.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是定位于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创新技能型的职业培训

   (二)全球科创中心职业培训的发展目标与整体格局

    1.公共职业培训系统

     (1)应用型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是公共创新职业培训可以依托的基础平台

     (2)大型综合公共职业培训平台是全球科创中心职业培训的核心平台

    2.企业大学平台是企业层面进行职业培训所依托的主体平台

   (三)全球科创中心职业培训的运作模式

    1.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系统的运作模式与培训重点

    2.全球科创中心公共职业培训平台的运作模式与培训重点

    3.企业大学的运作模式与培训重点

  三 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业的功能定位

   (一)应用型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平台的功能定位

   (二)企业层面的企业大学平台的功能定位

   (三)全球科创中心(上海)的公共综合职业培训平台的功能定位

  四 全球科创中心的职业培训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通过法律法规方式,整合职业培训的各方资源,合理定位培训层次

   (二)制定职业培训质量的评价标准,设置针对创新创业的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

   (三)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职业培训教师,通过职业培训师资认证制,保证职业培训师资的质量水平

   (四)强化科创中心职业培训的创新实践教学,实现职业培训平台与企业创新实践的有效对接

  五 上海面向科创的职业培训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面向科创的职业培训业的现状

    1.上海职业培训机构比较分散,针对创新、创业的职业培训来说,满足创新创业条件的师资相对缺乏,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

    2.上海鼓励创新、创业的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充分,法律体系不健全

    3.上海基于创新、创业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结合度还不够高,个性化培训和需求导向有待提高

   (二)上海面向科创的职业培训业问题

    1.人们对职业培训缺乏深入的认识,对职业培训的定位还停留在低端的技能培训

    2.上海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的整体定位决定了培训师资水平、培训对象层次,制约了职业培训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现有职业培训还不能满足全球科创中心的需要

    3.上海的职业培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对创新职业进行“跨界融合”和“全球视野”的系统性职业培训。

   (三)上海面向科创的职业培训业态升级的对策建议

    1.遵循“生态化原则”和“全球性原则”,搭建高端定位的、开放型的、能支撑创新的高层级职业培训新体系

    2.全球科创中心(上海)职业培训的重点是引导上海形成创新成果导向的创新生态体系,搭建面向社会的企业创新实训基地

    3.通过立法完善全球科创中心(上海)的公共综合职业培训平台,重点培训具有创新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4.通过立法确定职业培训的地位,确保职业培训经费的到位,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5.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抓住职业培训教与学的关键环节,强调创新技能的职业培训效果

 第七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生活服务业

  一 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的概念

   (二)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的特征

    1.科技性

    2.密集性

    3.层次性

    4.创新性

  二 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的构成要素和监控指标

   (一)住房

   (二)交通

   (三)医疗

   (四)教育

   (五)艺术与文化

   (六)其他生活服务

   (七)土地使用

   (八)环境

   (九)安全

  三 硅谷生活服务业构成要素和监控指标

   (一)住房

    1.房价趋势

    2.住宅建筑

    3.租金

    4.保障房比例

    5.住房成本超过收入35%的家庭比例

    6.家庭可负担性

    7.与父母合住的成年人比例

   (二)交通

    1.通勤手段

    2.人均车行里程和油价

    3.通勤模式

    4.异区通勤居民数量的比例变化

   (三)医疗质量

   (四)教育

    1.学前入学率

    2.高等教育水平

   (五)艺术与文化

    1.艺术与文化设施

    2.艺术与文化消费支出

   (六)土地使用

    1.中转站附近的房屋供给

    2.居住密度

    3.非居住发展

   (七)环境

    1.人均电消费量

    2.循环水人均消费量和比例

   (八)安全

    1.暴力犯罪率

    2.公共安全人员

  四 上海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现状、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部分监控指标趋势

    1.住房

     (1)房价趋势

     (2)住宅建筑

     (3)租金

     (4)房价收入比

    2.交通

     (1)平均出行距离

     (2)出行方式

     (3)公共交通覆盖率

     (4)油价

    3.医疗

     (1)医疗保险覆盖比例

     (2)医疗机构数

     (3)医疗从业人员数

    4.教育

     (1)学前人数及民办幼儿园比例

     (2)高等教育水平

    5.艺术与文化

    6.其他生活服务业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

     (2)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

     (3)景点数量

     (4)社区体育运动场所数量和面积

     (5)零售、批发从业人员数量

    7.土地使用

     (1)人口密度

     (2)地均GDP

     (3)绿化覆盖率

    8.环境

     (1)人均日居民生活用水量

     (2)人均用电消费量

    9.安全

   (二)上海科创中心生活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

    1.住房

    2.交通

    3.医疗

    4.教育

    5.艺术和文化

    6.安全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全球科创中心的房屋租赁服务业

  一 全球科创中心的人才住房政策

   (一)美国

   (二)新加坡

   (三)深圳

  二 上海市居民住房历史发展概述

   (一)上海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

   (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对上海市全球竞争力的影响

    1.居民住房结构配置不合理,价格让人望而却步,造成上海人才流失

    2.居民住房市场出现了“马太效应”,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3.居民住房结构配置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居民住房发展影响政府政策制定

    5.居民住房市场是城市经济财富的重要来源

  三 上海市人才住房政策

   (一)政策沿革

   (二)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公寓

    1.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公寓

    2.由家人才公寓

    3.张江人才公寓

    4.锦绣前程人才公寓

  四 上海面向科创的房屋租赁服务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上海人才住房方面的问题

    1.商品房价格过高

    2.经济适用房申请难

    3.有关部门对人才住房需求排摸不够

    4.现有人才住房政策尚无法全面覆盖所有人才

    5.人才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住房公积金效用

   (二)对策建议

    1.政策层面建议

     (1)积极开展人才住房需求调研

     (2)不断扩大人才住房保障受益面

     (3)改进公积金缴付政策,提高人才住房居住支付能力

    2.操作层面建议

     (1)人才民宿租赁模式

     (2)在线租赁模式

     (3)专业公司租赁管理模式——优客逸家模式

 后记

白玲玲、韩天鹏,2015,《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第10期。

包海波,2003,《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经济》第6期。

鲍勇、刘威、彭惠珍、朱宏敏,2008,《上海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中华全科医学》第8期。

彼得·德鲁克,2006,《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

彼得·德鲁克,2009,《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

毕吕贵、洪清华、周效门,2007,《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上海城市规划》第3期。

柴彦威、郭文伯,2015,《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路径》,《地理科学进展》第4期。

陈利华,2006,《国外典型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浙江经济》第152期。

陈柳钦,2004,《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现代国际关系》第5期。

陈美,2012,《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图书与情报》第6期。

陈昭锋,2002,《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微观基础》,《科学与管理》第4期。

崔博,2015,《Airbnb模式在中国能否成功》,《经济》第10期。

崔伟,2012,《各国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物质激励政策研究》,《科技创新论坛》第3期。

邓如燕,2014,《“大数据”在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思考》,《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第2期。

丁波涛,2015,《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上海城市管理》第5期。

丁茜,2015,《房屋在线租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杜德斌、段德忠,2015,《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城市研究》第1期。

段福根,2010,《中西美食荟萃创造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餐饮市场巨变》,《上海商业》第11期。

方卫华,2004,《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法律中介服务》,《中国科技论坛》第4期。

冯雪、刘芳,2011,《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当代经济》第9期。

付卫东,2015,《制造业强国崛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日本的经验及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傅翠晓,201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上海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导刊》第31期。

高汝熹、车春鹂、吴晓隽,2009,《服务业创新集群研究——以上海市卫生健康服务业为例》,《研究与发展管理》第6期。

高汝熹、车春鹂、吴晓隽,2009,《上海健康医学产业创新集群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顾承卫,2015,《新时期我国地方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科研管理》第1期。

顾承卫、王敬英、顾玲琍、潘晓燕,2016,《为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问题探析——以上海市为例》,《科研管理》专刊。

顾静文、卢燕雯,2015,《关于提升上海国际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中国卫生资源》第4期。

关子辰、白帆,2015,《中国版Airbnb起风了吗?》,《北京商报》7月23日第A01版。

郭胜伟、刘巍,2007,《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立法经验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中国高新区》第2期。

韩鲁南、关峻、白玉、包江山,2013,《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6期。

韩鲁南、关峻、邢李志、包江山,2013,《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行业统计分类对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9期。

韩一萌,2015,《探析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出路》,《江苏科技信息》第1期。

何莉娟,2012,《关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12期。

贺文,2015,《途家:不只是中国版Airbnb》,《IT经理世界》第23期。

洪明,2010,《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荣安,1994,《JICST的网络化情报服务》,《情报科学》第2期。

胡润芝、黄一如,2015,《城市住宅居住密度的量化统计分析——以上海为例》,《华中建筑》第9期。

胡曙虹、黄丽、杜德斌,2016,《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构的实践——基于三螺旋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以硅谷为例》,《上海经济研究》第3期。

华德·H.布雷默,1999,《大学技术转移:发展与革命》,《科技与法律》第1期。

华杰媛、孙斌栋,2015,《中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经济绩效测度》,《城市问题》第9期。

黄峻,2014,《地方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科技与企业》第16期。

黄帅,2014,《创立全国性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前景分析——基于全国四大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调研成果》,《企业改革与管理》第4期。

黄烨菁,2015,《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社会观察》第5期。

纪婷婷、杨琳、张绍华,2015,《“科创中心”——上海科技服务业爆发的支点》,《上海经济》第7期。

姜振儒,1994,《JICST-E数据库简介》,《医学情报工作》第1期。

蒋南忆,2015,《大数据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讨》,《管理观察》第13期。

解学芳,2015,《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研究——基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科学发展》第9期。

康征,2011《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克雷格·W.约翰逊、孟鸣岐,2005,《硅谷创业中的律师角色》,《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赖志军,2008,《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工业工程系。

李超、张超,2015,《高房价收入比形成原因及对中国城市人口集聚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李丹,2013,《促进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第2期。

李慧颖、唐振宇、王智生,2009,《上海地区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9期。

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2010,《深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协同演进和制度谐振的视角》,《城市观察》第3期。

李靖,2012,《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历程、趋势与启示》,《海南金融》第5期。

李丽,2013,《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

李明,2014,《大数据技术与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电子政务》第6期。

李铭俊,200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彰显政府职能转变》,《文汇报》。

李然,2014,《基于总部经济的会计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浅探》,《财会通讯》第25期。

李松庆、孔莹,2013,《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水平评价及策略》,《科技管理研究》第10期。

李文元、向雅丽、顾桂芳,2012,《创新中介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以InnoCentive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4期。

李晓娴、刘杰,2006,《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间协同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0期。

李宜芯、黎奕林,2011,《二战后英国职业培训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李永周,2000,《美国硅谷发展与风险投资》,《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1期。

李远红、唐素蓉,2008,《日本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思考》,《决策咨询通讯》第4期。

李政,2004,《美国科研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全球科技经济瞭望》第1期。

李钟文、威廉·米勒等,2002,《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

李祖超、聂飒,2012,《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高校科技》第8期。

廖喆,2008,《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系。

林学军,2007,《美国硅谷的研究模式和中国创新战略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斌,2008,《美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经济学系。

刘凤娟,2014,《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第8期。

刘继云、孙绍荣,2005,《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初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文献、宁建荣、陈文强、贾玉平,2012,《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3期。

刘翔,2014,《优客逸家的二房东生意》,《创业家》第4期。

刘艳华、徐鹏,2014,《大数据教育应用研究综述及其典型案例解析——以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项目为例》,《软件导刊·教育技术》第12期。

刘颖,2014,《医疗行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初探》,《装饰》第6期。

陆璟,2013,《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上海教育科研》第9期。

吕岩,2011,《健康产业: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理论与现代化》第1期。

吕玉芹,2006,《美国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启示》,《山东经济》第9期。

律瑞雪,2014,《房屋租赁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改革探索》第6期。

马群、王骏,2009,《科技创新与律师职能的对接——简论律师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政府资助提供的法律服务》,《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

马涛、姜丽芬、陈家宽,2012,《新形势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转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3期。

迈克尔·波特,2002,《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

毛丰付,2011,《城市化进程中住房政策的产业就业效应》,《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6期。

孟庆敏,2012,《科技服务业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孟庆敏、梅强,2011,《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机理研究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5期。

欧三任,2012,《我国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彭锻炼,2004,《日本2003财年税制改革对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启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第3期。

钱丹丹,2009,《日本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经济学系。

邱惠月,1999,《日本企业法律服务形式》,《律师世界》第5期。

邱宣,2006,《美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第5期。

渠凯、李卓华,2009,《美国现代仲裁制度的建立》,《仲裁研究》第9期。

芮益芳,2015,《大数据医疗:下一个产业“风口”》,《商学院》第4期。

桑光淇、刘正良,2007,《美国职业培训制度运作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第13期。

沙德春,2012,《硅谷指数与中国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12期。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3,《2013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申朴、刘康兵,2013,《上海生活型服务发展水品及结构状况——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国际比较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1期。

申悦、柴彦威、马修军,2014,《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现代城市研究》第10期。

深圳市保健协会、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编,2012,《2011深圳健康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沈玉良、景瑞琴,201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上海卫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科学发展》第5期。

施玉麒,2012,《上海科技服务业用地特点与绩效分析》,《现代城市研究》第11期。

石亮、张善杰、陈伟炯,2014,《从专利角度看上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与发展管理》第3期。

石忆邵、刘玉钢,2009,《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宋煜,2015,《社区治理视角下的智慧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子政务》第6期。

苏多永、张祖国,2009,《房价收入比研究现状及发展改进——基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经验分析》,《科学与管理》第1期。

孙公岩,2010,《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系。

谭瑞琮,2012,《聚焦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成效显著》,《中国科技产业》第1期。

唐俊杰,2006,《上海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的实例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2期。

汪鹏、吴昊、罗阳、王毅琳、王飞,2015,《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与平台建设构想》,《中国医院管理》第6期。

汪廷炯,1994,《国外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浅析》,《情报杂志》第6期。

王嘉鋆,2009,《基于支持向量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系。

王剑,2009,《上海市流动人口集中社区治安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王姝,2012,《网商平台众包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王伟、章胜晖,2011,《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投融资环境及模式研究》,《亚太经济》第1期。

王伟、朱青,2012,《硅谷的投融资环境与投融资模式研究》,《对外经贸》第4期。

王潇、张爱迪、严谨,2015,《大数据在医疗卫生中的应用前景》,《中国全科医学》第1期。

王云心、于语和、余慧华,2002,《知识产权法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

魏际刚,2012,《从战略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金融经济》第9期。

魏静,2012,《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研究》,《决策咨询》第4期。

翁清,2009,《租赁方式与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第1期。

吴鹿英、张建华,2011,《上海金融服务业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金融教育研究》第4期。

吴寿仁、王荣,2002,《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海综合经济》第7期。

吴彤,2014,《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吴晓隽、车春鹂、高汝熹,2014,《大都市卫生健康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与生态初探——基于纽约、波士顿的案例研究》,《卫生经济研究》第8期。

吴晓隽、高汝熹,2008,《发展健康服务业——新时期上海支柱产业营造的必然选择》,《城市》第12期。

吴振华,2015,《生活服务业结构性改革与实践——以沈阳市为例》,《经济研究》第12期。

伍玉林、何英、姜颖南,2009,《美日政府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术交流》第10期。

谢文静,2012,《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行政管理系。

徐炜,2013,《交通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道路交通管理》第11期。

徐勇,2014,《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下)》,《师道》第5期。

亚太地区早期儿童网络(ARNEC),2013,《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白皮书》,亚太地区早期儿童网络出版。

杨楠、黄镜宇、高丽芳,2014,《大数据时代对电力行业的影响和发展前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杨树坪,2015,《国民经济安全视角下房地产泡沫治理研究》,《管理观察》第29期。

杨小玲、陈刚等,2012,《上海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综述》,《上海有色金属》第1期。

尹振涛,2014,《推动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国金融》第14期。

于晓萍、赵坚,2016,《城市轨道交通与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经济绩效优化——东京通勤铁路发展的经验借鉴》,《经济问题探索》第1期。

于泳,2007,《对我国旅游区家庭旅馆发展的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

岳建明、袁伦渠,2013,《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生产力研究》第6期。

曾健、张一方,2000,《社会协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贵红,2013,《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系。

张国安、吴开松、刘国旗,2006,《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2期。

张海涛,2008,《美国激励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政策》第2期。

张明喜,2013,《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南方金融》第1期。

张淑苹,2012,《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国际比较》,《职教通讯》第7期。

张维,2012,《科技金融发展的进展与政策建议》,《金融纵横》第11期。

张艳、王卫红,2012,《美、日等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现代商业》第13期。

张耘、陆小成,2010,《北京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观察》第5期。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2009,《科技金融》,北京科学出版社。

赵鹏军、李铠,2014,《大数据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的理论分析》,《现代城市研究》第10期。

赵鹏军、彭建,2001,《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机器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科学》,第5期。

赵晓征,2010,《养老设施以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赵玉洁,2014,《Airbnb模式在中国摸索前行》,《中华建筑报》2月21日第14版。

赵云山、刘焕焕,2014,《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电信科学》第1期。

郑从卓、顾德道、高光耀,2013,《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9期。

郑永彪、高洁玉、许睢宁,2013,《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及启示》,《科学学研究》第2期。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5,《经济承压,生活质量满意度稳中有升——2015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第9期。

周城雄,2014,《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第四期。

周春梅,2014,《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国安防》第6期。

周光华、辛英、张雅洁、胡婷、李岳峰,2013,《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第4期。

周锐,2006,《日本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探析》,《中国市场》第48期。

周智佑,1990,《日本科技信息中心的现状》,《情报理论与实践》第6期。

朱武雄,2010,《转型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从公民社会的维度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庄甜甜、王奕君,2010,《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