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九十周年纪念文集图书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hilosophy ninety anniversary selected faculty articles

SSAPID:101-0606-6229-35
ISBN:978-7-5097-391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汇集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三代学人极具代表性的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哲学学院近三十年来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哲学问题上的理论思考。其中,陈修斋先生的“哲学无定论”,江天骥先生对“相对主义问题”的细致梳理,萧萐父先生的“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说,仍然在岗的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关于“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的关系”的论述,刘纲纪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论述,等等,在当今中国哲学界都是卓然成一家之言。本论文集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里的前沿哲学问题,每篇论文都像是一条幽深的哲学小路,带你进入深奥而又颇有趣味的哲学思想的百花园。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吴根友
编 辑:刘丹;张晓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编后语

 上篇

  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

   一

   二

   三

  相对主义的问题

   跨文化的相对主义和跨理论的相对主义

   论证与反驳

   局部合理性和全局合理性

  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

   一

   二

   三

   四

   五

  庄子超越精神赏析

   一 从有情到无情

   二 从有限到无限

   三 从有我到无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使其实现中国化的思想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

  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反思

   一 阴阳说的历史发展与近代走向

    先秦阴阳观的形成及其泛化与集约

    阴阳灾异说的泛滥

    阴阳学说在哲学上的成就

   二 五行说的结构特征与近代遭遇

    五行学说的结构特征

    五行灾异说的泛滥

    五行说的近代遭遇

   三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诠释

    关于阴阳学说的现代哲学诠释

    关于五行学说的现代哲学诠释

  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

   一 西欧近代早期理性哲学的兴起与衰落

   二 休谟怀疑论对未来哲学发展的双重启示

   三 康德哲学作为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共同源头

   四 费希特哲学和谢林哲学作为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发育的共同环节

    1.费希特哲学

    2.谢林哲学

   五 黑格尔哲学和叔本华哲学作为从康德经过费希特到谢林的哲学发展的结果

    1.黑格尔哲学

    2.叔本华哲学

   六 理性主义和意志主义两大对立思潮在内容上的重合、交叉和互补

   七 在系统的研究中扬弃

  论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杰出贡献

   一 恩格斯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给予的重要启迪和影响

   二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述

    1.首次提出和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术语

    2.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的理论前提和社会根源

   三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捍卫和重要发展

    1.两种生产理论

    2.恩格斯论家庭形式的内容和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4.“自然”与“历史”、“自然规律”与“历史规律”

  论实践目标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 “两论”的成因、修改及理论来源

    1.“两论”的成因

    2.“两论”的修改

    3.“两论”的理论来源

   二 “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1.“两论”从认识论和辩证法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服务

    2.“两论”从深层的文化机制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民族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

    3.“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

    4.“两论”为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预示了方向

   三 “两论”的历史局限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开拓创新

    1.“两论”的历史局限

    2.“两论”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周易》与21世纪

   《周易》——儒门的经世宝典

   “天下和平”——《周易》的崇高理想

   “崇德广业”——《周易》的经世箴言

   “顺天应人”——《周易》的革新原则

   自强、善世——《周易》的处世之道

   “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蓝图

   《周易》论和谐

   涵养“独立不惧”的人格风范

   坚守“同人于野”的宽容心态

   营造“安土敦仁”的和谐社会

   维护“品物咸章”的生存环境

  论说明、理解与反思

   一 关于自然科学及其说明的“发生学”与“遗传学”考察

   二 科学说明理论的建构及在科学哲学内部遇到的挑战

   三 说明与理解:从对抗走向结合

   四 反思及其与说明、理解的关系

  科学逻辑的研究纲领

   一 发现的逻辑

   二 检验的逻辑

   三 发展的逻辑

  从相对论的建立看思想实验

   一

   二

   三

  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与我国哲学的发展

   一 我国历史上“西学东渐”的回顾和结论

   二 现时代我国哲学的发展应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

   三 改善思维方式,科学地确立“吸收和借鉴”概念

  论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发展

   一

   二

   三

  情绪智力辨析

   一 从智商的绝对权威到对人的整体成就的重视

    (一)情绪智力的孕育与萌发

    (二)情绪智力理论基础的奠定

    (三)《情绪智力》一书问世的轰动与情绪智商的普及

   二 从右脑革命看情绪智力的合理性

    (一)右脑革命及其科学前提

    (二)殊途同归的右脑革命与情绪智力

   三 情绪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一)“中介能力”——情绪智力的根本功能

    (二)“自我觉知”——情绪智力的核心

    (三)“情商”与“智商”的互补——成功的关键

  中国古代生命整体观及其现代价值

   一 古代生命整体观考察

   二 现代价值

  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论李约瑟的中国自然哲学观

   一 中国自然哲学的基本属性

   二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思维范式

   三 中国自然哲学的哲学影响

   四 中国自然哲学的科学意义

  整体结构实在论与科学合理性辩护

   一

   二

   三

   四

   五

  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

   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的一个“痼疾”

   中年莱布尼茨“现象主义”的理论背景

   莱布尼茨现象主义的形而上学目标

   莱布尼茨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基本中介

   我们的结论与说明

  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一 环境与资源

   二 宜居与乐居

   三 工程与景观

   四 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

  一个自然主义者的非自然的批判

   一 引言

   二 蒯因关于“同义性”要求的不一致性

   三 蒯因关于意义公设“捉摸不定”论证之质疑

   四 整体论与两种陈述区分的关系之质疑

   五 蒯因批判经验论教条的真正哲学意图

    1.彻底否认先验知识

    2.怀疑感觉经验的基础地位

    3.认识论的自然化

    4.重述形而上学问题

 下篇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一

    (一)陈述经验事实的命题,亦称经验命题或知觉命题

    (二)公理

    (三)定理

    (四)定义

   二

   三

   四

  实践本体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

   二 自然本体论与人的本体论

   三 实践与本体

   四 人的本体与人的主体性

   五 三个世界

   六 人的本体意识

   七 实践本体与真

   八 实践本体与善

   九 实践本体与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一

   二

   三

  作为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

   一 为什么要研究作为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

   二 罗莎·卢森堡的哲学思想传记

   三 罗莎·卢森堡的哲学品格

   四 资本积累理论的解释模式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

   一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

   二 “人的科学”提示了什么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律性何以可能

  实践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与统一

   一 实践论和辩证法长期分离的问题

   二 实践论和辩证法相互脱节的原因

   三 实践论和辩证法走向统一的方法

   四 马克思的辩证实践观和实践辩证法

    (一)自我对象化——我就是我的对象

    (二)自我二重化——差别的内在发生

    (三)自我确证——对象与自我的同一

    (四)自我异化——对象与自我的对立

    (五)异化的扬弃——对象与自我重新统一

  重新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一 通常对意识形态的关注以及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二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最主要的方面及其意义何在

   三 意识形态:重要的是真假还是在实践中行得通

  论认识协作关系

   一 认识协作关系的特点、形式和内容

   二 认识协作关系的作用和优化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种逻辑

   一 市民社会通达历史唯物主义

   二 市民社会开引政治哲学

   三 两种逻辑的分与合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一 老子之道论

   二 庄子之道论

   三 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现代大学哲学系的出现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的开展

   一 从“哲学”概念的引入到现代大学哲学系的出现

   二 现代哲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 哲学家之间思想交流的加强

   四 不同风格哲学系的出现

   五 哲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老子》“道”论新探

   一 “道可道,非常道”——从存有的层面辨析共相

   二 “道者万物之奥”——从本原的层面论释共相

   三 “名可名,非常名”——从认知的层面辨析共相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

   一

   二

   三

  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

   一 20世纪著名学者对戴震哲学形上学追求的评价

   二 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道:戴震哲学的语言学自觉与形上学追求

   三 “圣人之道在六经”——戴震道论中的复古主义形式与人道主义的精髓

   四 言、心、道三者之关系与戴震“道论”之中人的主体性之高扬

   五 “道存于六经”的理论设定与“披言以求道”的方法论追求——戴震哲学的封闭性及敞开的可能性之探寻

  《墨子·墨语》成篇时代考证及其墨家鬼神观研究

   一 《墨语》分类立名之由来及成篇时代考证

    (一)《墨语》分类立名之由来:《墨子》分组及其成篇时代

    (二)《墨语》成篇时代诸看法述评

    (三)《墨语》成篇时代略考

   二 墨家鬼神观:子墨子对儒者、日者的辩驳

    (一)“子墨子”对儒者的辩驳及其鬼神观

    (二)“子墨子”与“日者”辩移徙禁忌

   三 子墨子师徒问答:“鬼神明知”辨惑

    (一)“鬼神明知”之惑:子墨子与其弟子问辩

    (二)“疾病”之惑:“百门而闭一门”之喻及“鬼神明知”续辩

    (三)子墨子对鲁祝“以一豚祭”及鲁阳文君“顺于天之志”的批评

   四 《墨语》墨家鬼神观小结及诸子的批判

  张载、吕大临、康德与道德形而上学

   一

   二

   三

  翻译何以可能

   一

   二

   三

  西方哲学中知识与信念关系探析

   知识与信念关系的发展轨迹

    知识包含信念

    知识与信念分离

    知识与信念合一

   现当代哲学中信念对知识的作用与意义

    先在的基础性

    评判的标准性

  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论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缘生论与实相论

   因果论与条件论

   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不可说”与“说不可”

  当代道教主神的逻辑结构

   一 道教主神:三清、玉皇、太上、道

   二 道教主神的结构无序状态

   三 道教主神的结构体系初探

   四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五 螺旋上升的回归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一 历史处境与认知合理性问题

   二 阿奎那与信念理性化建构

   三 信念理性化难题

  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

   一

   二

   三

  感性的解放与美的发生

   一 “感性”的意义

   二 感性的异化

   三 感性的人化

   四 美的发生

   五 结论和评价

  作为研究“应当规律”之学说的伦理学

   一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万物应当据以发生的规律”

   二 意志活动的规律为什么是“应当的规律”

   三 对“应当规律”的追求是伦理学的目的

   四 应当规律正当性的根据

   五 由“是”不可能直接推导出“应当”来

   六 实践理性是推动人们按应当规律行动的动力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

   一

    (一)当前性、现成在场性与人的非本真性

    (二)朝向未来的时间与人的生成性、超越性

   二

    (一)朝向未来与人的超越能在性:孟子人性论的实质

     1.人的非现成性

     2.人的超越能在性

    (二)立足当前与人的现成性:荀子人性论的真正特征

   三

    (一)荀子人性论的积极效应:自然本性的正当性与权利的内涵

     1.对事实的正视与强烈的现实感

     2.事实与价值:区分基础上的统一

     3.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利益的肯定为权利观念的确立提供了内容

    (二)孟子人性论理路的负面效应

     1.以精神的超越遮蔽自然本性的欲求:对权利内涵的悬置

     2.对权利的消解与延异

     3.儒家平等观念辨析

  问题的哲学意涵

   一 问题的四维性

   二 问题的三种基本意义

   三 解决问题的五种基本途径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一 词语的来源及流变

   二 “心理学”还是“脑理学”

   三 名与实的分野

   四 社会文化脉络下的中国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