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3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模式图书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Reform Model of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SSAPID:101-0575-7280-89
ISBN:978-7-5097-17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逻辑演绎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纵向的视角,大跨度地深入考察了1927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曲折演变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揭示了这一历史变迁所蕴含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在充分论证以往国资管理模式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分析工具,从目标定位、产权改革和国资预算等三个方面,前瞻性地建构出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框架下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廖添土
编 辑: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后记

 导论

  一 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近期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国家或政府是否干预经济的研究

    2.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研究

    3.关于国有控股公司及国有资本控制权的研究

    4.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研究

    5.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争议

    2.关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设置的问题研究

    3.关于国有资产的监管模式研究

    4.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的配套问题研究

    5.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改革的风险研究

    6.关于国有资产改革的立法规范问题研究

    7.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问题的研究

  三 本书的结构安排

  四 本书的研究创新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跨度创新

   3.研究观点创新

 第一章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论分析

  一 资产与国有资产

   (一)资产

    1.资产是能够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

    2.资产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

    3.资产为特定的经济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二)国有资产

    1.广义国有资产

    2.狭义国有资产

   (三)国有资产的科学分类

    1.经营性国有资产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3.资源性国有资产

   (四)国有资产的功能分析

    1.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

    2.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3.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巩固经济制度的功能

  二 资本与国有资本

   (一)资本

   (二)国有资本

   (三)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三 国有资产管理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

    1.产权管理的基础性

    2.管理目标的二元性

    3.管理形态的价值性

   (二)国有资产管理要素

    1.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

    2.国有资产管理的客体

    3.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4.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5.国有资产管理的手段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涵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公营经济(1927~1949)

  一 中央苏区的公营经济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二)中央苏区公营工业的发展

   (三)中央苏区的公营商业

   (四)中央苏区的公营邮政、交通运输业

   (五)中央苏区的财政金融业

   (六)根据地时期国有财产管理局的建立

  二 陕甘宁边区的公营经济

   (一)抗日战争前期边区公营经济的发展(1937~1940)

    1.边区公营工业的初步建立

    2.边区公营商业的建立

   (二)抗日战争后期边区公营经济的发展(1941~1945)

    1.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

    2.边区公营商业的发展

   (三)陕甘宁边区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公营经济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公营经济发展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三)解放战争时期公营经济的管理

    1.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日益完善

    2.企业化原则得到普遍重视和执行,实行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

    3.加强职工教育,开展立功运动

 第三章 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1949~1957)

  一 新中国国有资产的三个初始来源

   (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

   (二)以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国营企业

  二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一)统一财政经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

    1.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2.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3.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二)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1.国有工业发展迅速

    2.国营商业和金融业开始取得领导地位

  三 国有资产的第一次清产核资

  四 “一五”计划时期国营经济在调整中发展

   (一)“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2.工业基本建设规模扩大

    3.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4.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5.国营交通运输业及商贸业的发展

  五 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为国有资产集中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一五”时期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1.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中央政府对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3.中央政府对财政资金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集中管理体制

    4.中央政府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统一分配

   (三)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与改革探索

    1.党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

    2.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3.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4.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第四章 以权限下放为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1958~1960)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立与“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正式确立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要点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历史评价

   (三)“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二 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大幅下放

   (一)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下放的提出

   (二)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下放的主要内容

    1.大多数中央部属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2.计划管理权限的下放

    3.基本建设管理权限的下放

    4.财权与税收权的下放

    5.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

   (三)关于中央首次下放管理权限的评价

  三 “大跃进”时期的投资与收益分析

   (一)积累与消费关系比例失调

    1.积累比率过高

    2.积累效果很差

    3.“大跃进”期间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过低,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二)基本建设投资过于偏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1.工业与农业比例失调

    2.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

    3.除钢铁行业外,其他行业基本建投资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三)钢铁行业生产建设投资规模膨胀,但从总体看效率不高,浪费惊人

   (四)“大中型”投资建设项目多,但是建成投产率不高,并且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效率不高

  四 国营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的改革

   (一)国营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国营企业利润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三)国营企业利润留存制度试行时存在的问题

    1.企业难以合理使用计划权,导致相互攀比“高指标”

    2.财权的扩大导致企业不断扩大基建规模、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

    3.企业管理权限的下放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一)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二)强调企业管理要坚持政治挂帅

   (三)强调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四)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制度

    1.“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主要内容

    2.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评价

 第五章 以权限上收为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1961~1965)

  一 “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工业与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基本建设规模膨胀,投资效益低下

   (三)工业交通内部比例失调,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赤字严重,信贷规模失衡

   (五)市场商品供求失调,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二 “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

    1.1961年初至1961年8月: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阶段

    2.1961年9月至196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调整阶段

    3.1963~1965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与发展阶段

    4.调整时期“八字方针”的执行效果

  三 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上收

   (一)国有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上收的提出

   (二)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上收的主要内容

    1.集中统一上收一批下放不当的企业

    2.国有资产的计划管理权限再度集中统一

    3.集中统一上收基本建设管理权限

    4.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制度,上收财政、信贷的管理权

    5.集中统一上收物资管理权限

   (三)对国有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上收的简要评价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第二次清产核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二)国有资产第二次清产核资

   (三)调整时期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 试行工业托拉斯与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适当下放

   (一)试办工业托拉斯

    1.托拉斯的方案出台

    2.托拉斯的试办情况

    3.试办托拉斯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重新扩大

 第六章 “文革”时期国有资产管理的混乱与整顿(1966~1976)

  一 “三五”计划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

   (一)“三五”计划的制定

    1.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

    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建设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

   (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变化

    1.周边环境的恶化改变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2.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

  二 “文革”前三年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冲击

   (一)国民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1.按劳分配原则与商品货币关系遭到否定,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2.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受到批判和否定,国民经济处于无政府无计划状态,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3.经济发展的停滞造成市场供应的日渐紧张,居民日常消费品稀缺,生活秩序混乱

   (二)宏观经济效益的急剧恶化

    1.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连年下降

    2.交通运输严重阻塞和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减少

    3.财政收支大幅下降,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三 第二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放权”改革

   (一)第二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放权”改革的背景

   (二)第二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放权”改革的主要内容

    1.部属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的下放

    2.财权的下放——实行财政收支包干制

    3.物资管理和基建投资权限的下放

   (三)关于第二次国资管理体制“放权”改革的简要评价

  四 两次全面整顿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第一次全面整顿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第一次全面整顿的历史背景

    2.1972~1973年的第一次全面整顿

     (1)国民经济秩序方面的整顿

     (2)改进国民经济效益方面的整顿

     (3)第一次全面整顿的成效

   (二)第二次全面整顿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1974年国民经济的再度恶化

    2.1975年开始的第二次全面整顿

    3.第二次全面整顿的成效

  五 国有资产的第三次清产核资

   (一)第三次清产核资的背景

   (二)第三次清产核资的内容

    1.流动资产的清查

    2.固定资产的清查

    3.债权债务的清查

    4.基本建设资产的清查

    5.核定流动资金定额

   (三)第三次全国清产核资的成效

  六 “文革”期间国有资产的损失评估

   (一)国有资产效益全面下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1.国有资产效益全面下降

    2.国有资产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千疮百孔

   (三)国有资产分布比例严重失调

    1.国有资产行业布局明显失调

    2.国有资产地域分布不甚合理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978~1984)

  一 扩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试点

   (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改革势在必行

   (二)全面进行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改革

   (三)扩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简评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

   (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经济责任制的推行

    1.经济责任制的含义及推行的过程

    2.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两步实行的“利改税”

    1.第一步“利改税”

    2.第二步“利改税”

    3.对实行两步“利改税”的简评

  三 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一)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主要实践模式

    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模式

    2.民族地方自治地区的特殊模式

    3.“划分收支,定额上缴或补助”模式

    4.“比例包干,四年不变”模式

    5.“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模式

   (二)关于财政包干制改革的简评

    1.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积极意义

    2.“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局限性

  四 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拨改贷”改革

   (一)基建投资体制“拨改贷”改革出台的必然性

   (二)我国基建投资全面实行“拨改贷”

   (三)关于基建投资体制“拨改贷”改革的简评

  五 国有资产的第四次清产核资

   (一)第四次清产核资的背景

   (二)第四次清产核资的内容

    1.清产核资的基本原则

    2.清产核资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3.严格核定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

   (三)第四次清产核资的成效

 第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1984~1987)

  一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一)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条件的成熟

   (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 投资与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

   (一)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

    1.投资计划管理方面的改革

    2.投资资金管理方面的改革

    3.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探索

    1.建立金融机构体制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

    3.适应对外开效,初步改革外汇管理

  三 以增强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二)推行厂长负责制,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

    1.从试点到全面推广

    2.厂长负责制的评价

  四 国有企业租赁经营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

   (一)租赁制的试点及推行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

    1.承包制的主要形式

    2.推行承包制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承包经营责任制简评

  五 《企业破产法》的颁布与实施难点

   (一)《企业破产法》颁布背景

   (二)《企业破产法》的主要内容

    1.破产界限

    2.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

    3.债权人会议

    4.和解和整顿

    5.破产宣告和破产清算

   (三)《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困难

   (四)制定《企业破产法》的意义

    1.可以促进两权分离经营方式的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破产法》为淘汰落后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

    3.《破产法》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九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机构与理论探索(1988~1991)

  一 “两权分离、政企分开”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两权分离”思想的探索

   (二)我国实行“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必要性

    1.政企职权不分

    2.政企职务不分

    3.政企职能不分

   (三)我国“两权分离、政企分开”指导思想的逐步确立

  二 国家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的组建

   (一)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意识的萌芽

   (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建立

   (三)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

    1.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纵向管理体系

    2.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3.开展产权界定与产权登记工作

    4.抓法规制度建设

    5.进行资产评估与统计工作

  三 两次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研讨与成效

   (一)两次全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

   (二)第一次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的召开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目标模式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3.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4.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三)第二届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的召开

    1.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商品经济与公有制有机结合

    3.国有资产总体思路是所有权要保证、经营权要落实

    4.当前如何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四 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与保值增值

   (一)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提出

    1.产权意识淡薄,产权主体缺位

    2.管理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模糊

    3.存量僵化,条块分割

    4.积累归属不清,产权利益机制不完善

   (二)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改革探索

    1.企业兼并

    2.资产划转

    3.产权登记

    4.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

    5.企业破产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 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开展

   (一)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组建

   (二)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各地积极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三)结合各地实际,努力开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第十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992~2002)

  一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改革的探索

   (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改革的背景

   (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正式提出与全面试点

   (三)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意义与局限

    1.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重要意义

    2.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局限性

  二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与难点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与试点成效

    1.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背景

    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成效

   (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成因分析

    1.难点概述

    2.成因剖析

  三 国有资产的第五次清产核资

   (一)第五次清产核资的提出与实施

   (二)第五次清产核资主要任务及特点

   (三)第五次清产核资的成效与不足

  四 现代企业制度的争论与试点

   (一)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争论

    1.争论源起:十四届三中全会

    2.争论焦点:“产权清晰”和“政企分开”孰轻孰重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及其成效

   (三)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制定与实施

   (一)《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制定过程与主要内容

    1.《条例》的制定过程

    2.《条例》的主要内容

   (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贯彻与落实

    1.明确《条例》的三阶段安排

    2.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3.辅以《条例》的各种配套措施

    4.确定被监管企业名单

  六 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整与结构优化

   (一)国有资产存量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1.国有资产存量资产分布过于分散,规模效益差

    2.国有资产存量结构不合理

    3.国有资产存量流失严重

    4.国有资产存量呈刚性,难以流动重组,闲置严重

   (二)国有资产存量调整与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培育国有产权交易与转让市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2.搞好抓大放小及授权集团经营试点工作,实现存量资产的集中和集聚

    3.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多元化的国有资产股权结构

 第十一章 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2003~2008)

  一 十六大报告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

   (一)十六大报告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

    1.理论创新

    2.体制创新

    3.管理创新

    4.法律创新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突破的重大意义

    1.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方向性地解决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问题,有利于构建国有经济内部多元化格局

    2.确立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所有者责、权、利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成了对国有资产从企业管理到资本管理的转变

    3.新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强调建立“国资委——资本运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运行框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企分离和政资分离

    4.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事

  二 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一)国务院国资委的部门设置

    1.政策法规局

    2.业绩考核局

    3.统计评价局

    4.产权管理局

    5.规划发展局

    6.企业改革局

    7.企业改组局(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办公室)

    8.企业分配局

    9.监事会工作局(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

    10.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管理二局

   (二)国务院国资委的职能定位

   (三)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的主要工作及成就

  三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一)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背景

   (二)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可能性

   (三)国资委对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推动

   (四)中央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 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主辅分离

   (一)国有资产重组

   (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

  五 建立有效的国企激励与约束机制

  六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试点与展开

 第十二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与目标定位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

    1.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尊重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的“资本本性”

    3.承认和有效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1.要有助于提升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

    2.能够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3.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五种模式

    1.深圳模式:三层次向两层次过渡

    2.上海模式:三个层次,两级管理

    3.武汉模式:三层架构

    4.辽宁模式:三个层次,两委归一

    5.珠海模式:一委两局,三层架构

   (二)五种模式的共性与不足

    1.五种模式的共性

    2.五种模式的内在矛盾

  三 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借鉴价值

   (一)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种代表模式

    1.日本、韩国的集权管理模式

    2.美国、瑞典的分权管理模式

    3.英国、法国的集权与分权结合模式

   (二)三种模式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2.立法明晰产权边界和出资人职能

    3.政府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双重职能相分开

    4.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约束机制

  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定位

   (一)定位之一:国有资产的出资人

    1.坚持政企分开

    2.坚持政资分开

    3.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定位

   (二)定位之二:宏观经济的管理者

    1.创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2.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3.营造积极的国际竞争平台

   (三)定位之三:全民的代理人与国资委的授权人

    1.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的代理人

    2.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授权人

  五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设计

   (一)设计目标模式的基本原则

    1.“分级所有”原则

    2.“政资分开”原则

    3.“分类管理”原则

    4.“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原则

   (二)构建目标模式的总体框架

   (三)实现目标模式的主要途径

    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

    2.保持委托代理链条的连续性

    3.设计有效的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4.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方式

    5.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第十三章 国有资产产权改革:从分级管理到分级所有

  一 现行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模式所引发的矛盾

   1.权利与责任的分割导致机会主义行为

   2.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行为严重

   3.混淆了国有资本与地方政府自有资本的关系

   4.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与实际分割占有的矛盾

   5.现行体制模式强化了地方政府变卖国有资产的动机

   6.国有资本管理现行的委托代理机制加大了交易成本

  二 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的依据与优势

   (一)赋予地方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依据

    1.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为实行“分级所有”提供了政策依据

    2.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分级所有的国资管理新体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3.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在我国普遍的现实存在为确立新体制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的优势

  三 分级所有目标框架下深化中央与地方国资产权关系改革的思路

   (一)产权分级改革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确立国资产权界定的指导思想

    2.遵循国有资本总体效益最大化原则

    3.在市场主体平等交易的前提下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利益

   (二)深化中央与地方国资产权关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健全现代国有产权制度

    2.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产权边界

    3.确立中央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权利和义务

    4.明确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权利和义务

    5.促进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

    6.在分级产权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

  四 分级所有体制下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战略调整

   (一)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确立

   (二)分级所有体制下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思路的调整

    1.地方国资运营的指导思想必须作出调整

    2.国有资产运营模式应当由产品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

    3.地方国资经营主体的类型选择取决于经营效率

    4.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股权多元化改革

  五 走出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的认识误区

   (一)实行“分级所有”不是对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的“肢解”

   (二)实行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弱化”

   (三)实行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并非必然拉大区域经济的差距

 第十四章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构建

  一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缺陷与成因

   (一)国企利润内部留存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

   (二)维护并强化国企的垄断地位,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三)现行国有企业红利分配政策难以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权益

  二 重建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国企理财目标的设定: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设计应以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为理论依据

   (三)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模式取决于利润来源的性质判定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国有企业规避利润上缴行为

  三 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局限性与改革导向

   1.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建构思路仍然局限于计划经济的认识框架

   2.现行复式预算制度不能全面和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范围和变化

   3.现行复式预算制度没有按照政府双重身份和职能划分两种预算的收支范围,导致预算内部结构的混乱

   4.现行复式预算制度没有解决公债收入用于非市场性投资项目的问题

  四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必要性与目的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监管职能

    2.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3.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

    4.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的

  五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央与地方分别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原则

    2.坚持科学界定收入、合理认定支出的原则

    3.坚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并列运行、有机衔接的原则

    4.坚持国有资本在运营中保值增值的原则

   (二)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界定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体系框架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系统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系统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核系统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评价与激励系统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控系统

    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保障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内容及其特点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项目

     (1)经营收益性收入

     (2)资产转换性收入

     (3)信用性收入

     (4)特别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项目

     (1)资本性支出

     (2)费用性支出

     (3)债务性支出

     (4)其他支出

 第十五章 构建分级所有框架下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一)“统一政策”原则

   (二)“分级所有”原则

   (三)“分类管理”原则

   (四)“以法治产”原则

   (五)“双层出资人”原则

   (六)“并列运行”原则

  二 地方国有资产的区域分布及排序分析

   (一)我国国有资产的区域分布现状

   (二)地方国资总量排序分析

   (三)国资总量与GDP的关系

  三 分级所有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划分标准

   (一)按国有经济的行业划分

    1.2002~2007年国有经济行业发展态势

    2.2008~2020年国有经济行业发展趋向

   (二)按国有企业的分类划分

    1.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国有大企业

    2.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中小企业

    3.非重要行业和一般领域的国有大企业

    4.非重要行业和一般领域的国有中小企业

   (三)按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划分

  四 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分级所有”的国有资产所有体制

    1.建立一级政府、一级产权、一级信用体制

    2.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

    3.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框架

   (二)建立分层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主体

    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

    3.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主体职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序

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美〕科斯(Coase,R.H.):《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

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斯密德、〔美〕A.爱伦:《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英〕阿特金森、安东尼·B:《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陈云:《陈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曹钢、王永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陈步林、张晖明、李咏今:《率先探索的进程与思考——上海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上海三联书店,1961。

程宏旭:《国有资产产权纠纷法律解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丛树海、张桁主编《新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199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陈少晖:《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国有企业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与重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少晖:《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邓子基:《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邓子基:《国家财政理论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邓子基:《现代西方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李松森:《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胡晔:《企业收益分配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文宗瑜、刘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先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段文斌:《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高海燕:《中国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的变革及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高培勇:《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管仁林:《〈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释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郭复初:《国有资本经营专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厦门大学财政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财政公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

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资料选编《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国统计出版社,1958。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政策法规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何诚颖:《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及其运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何维达、杨仕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姜恒雄:《中国企业发展简史》(上卷),西苑出版社,2001。

柯炳添、潘景华:《国有资产管理“非转经”的理论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李连仲:《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理论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第一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李忠信、王吉发:《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李宗植、张润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勉玉:《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罗建钢:《委托代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罗志先:《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治基础》,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马齐彬等编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毛程连:《公共财政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

缪明干、罗元明:《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0。

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钱伟荣:《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1953。

盛毅、林彬:《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04。

苏育平:《当代中国经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95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庚南、刘桐林、蒋建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大事记(1949~1990),湖南出版社,1992。

王国平:《公有产权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王汉亮:《中国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天义、申振东:《经济学热门话题的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魏杰:《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吴群敢、柳随年主编《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吴群敢、柳随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许正中、苑广睿、孙国英:《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杨斌、雷根强:《中国税制实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4。

杨斌:《治税的效率与公平》,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杨国民:《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杨涧华主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曾璧钧、林木西:《新中国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张德霖:《产权: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张颢翰、张明之、王维著:《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郑海航主编《国有企业亏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秘书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国有资产产权机制改革: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66~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1966~2007。

周天勇、张弥:《国有企业改革攻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周自强、黄新春、薛献华:《国有资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安蓉泉:《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财政部资本金司综合处:《地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2000年第6期。

陈伯君:《当前国企改革及产权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陈洪波:《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实践及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陈俊雄:《借鉴西方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南方经济》2002年第2期。

陈清泰:《关于在我国建立企业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看法与建议》,《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邓子基:《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1期。

邓子基:《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邓子基:《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新思路》,《财政研究》2003年第4期。

董辅礽:《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期。

冯心言:《〈监管条例〉实施情况综述》,《中国经贸导刊》1995年第8期。

顾功耘:《国有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关立新、于洋:《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学术交流》2006年第2期。

国家经贸委“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课题组:《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研究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国家经贸委研究室:《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研究》(上下),《企业技术进步》2003年第5期。

韩克勇、刘利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初探》,《经济问题》1995年第12期。

胡家勇:《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

华生、张学军、罗小朋:《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

黄德明:《理清“家底”,轻装前进,深化改革——试论清产核资的作用》,《上海会计》1995年第9期。

黄洪敏:《福建省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若干问题研究》,《福建论坛》2003年第6期。

江建强:《国资产权“统一所有与分级所有”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蓝寿荣、张伟伟:《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三种模式及其启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李保民等:《产权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0期。

李伯侨、黄群财:《国有资产所有权多元代表论的理论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3期。

李齐云:《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及启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李荣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途径》,《上海国资》2003(09)期。

李荣融:《李荣融谈国有企业改革与成果:六大决策五大成就》,2002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李松森:《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现实意义—分级所有,分层管理》,《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梁劼:《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焦点问题》,《理论导刊》1996年第5期。

刘绵松:《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双重所有权模式》,《管理与效益》1989年第5期。

马乐章:《试论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闵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四个创新》,《人民论坛》2003年第5期。

缪风英、祖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与选择》,《现代管理科学》1989年第1期。

钱津:《论国有资产分级代表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第3期。

桑百川、董瑞峰、侯孝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新理论》,《国有资产管理》2003年第04期。

盛毅、顾宇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0期。

孙月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构及面临的问题》,《经济探讨》2003年第12期。

滕爱英:《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前沿》2004年第2期。

万莹:《建立我国国有资本预算的构想》,《国有资产管理》2003年第7期。

王加春、王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9期。

王小宝、何秀玲:《论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的政府行为》,《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云琪:《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另一种思路》,《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肖鹏:《“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改革经验与启示》,《财政监督》2008年第05期。

谢次昌:《关于〈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几个问题》,《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徐允人:《深化国家与大中企业分配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5期。

许保利:《对“拨改贷”的思考及改进财政投资管理的政策建议》,《财经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

许保利:《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1978~2008)》,《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9期。

袁东升:《委托代理理论视阈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张卓元:《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企业文明》2008年第1期。

陈少晖:《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国外运行模式与中国的制度重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陈少晖、廖添土:《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3期。

陈少晖、廖添土:《近年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问题的讨论与反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陈少晖、唐敏:《国有资本投资体制改革30年:演变轨迹与趋向前瞻——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陈少晖、廖添土:《海西建设框架下的福建国企改革: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的职能定位与运行区间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陈少晖:《中国国有资本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缺陷与矫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投资:机制缺陷与主体重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黄洪敏、陈少晖:《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重构》,《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陈少晖:《邓小平的财政全局观与财政体制创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的重建:基本原则与模式选择》,《国有资产管理》2004年第4期。

陈少晖:《新型投融资体制框架下的国有投资公司改革》,《财政研究》2004年第3期。

严章瑜、陈少晖:《建立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的基本原则》,《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9期。

陈少晖:《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建构依据与划分标准》,《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9期。

陈少晖:《建立双层出资结构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财政信息资料》2003年第5期。

陈少晖:《分级所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十六大报告相关理论创新解读》,《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陈少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从分级管理到分级所有》,《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陈少晖:《与时俱进的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邓子基教授新著《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简评》,《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7期。

陈少晖:《共同治理机制: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方向》,《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建构原则与划分标准》,《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9期。

陈少晖:《我国国有资本财政的职能定位》,《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期。

陈少晖:《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置难点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罗正月、陈少晖:《试论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陈少晖、蔡秀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探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置难点》,《中国劳动》2000年第11期。

陈少晖:《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与剩余收益分享》,《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1期。

罗正月、陈少晖:《国有企业就业体制改革重在制度创新》,《东南学术》1998年第3期。

陈少晖:《我国投资融资机制的演变问题及对策》,《决策借鉴》1997年第5期。

陈少晖:《国有资本营运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罗正月、陈少晖:《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与建立公开失业机制》,《福建学刊》1997年第4期。

陈少晖:《国有资本营运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防治》,《福建学刊》1997年第1期。

陈少晖:《我国现行投融资机制的衍生、矛盾与对策》,《投资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1期。

李建建、廖添土:《国有资本财政理论研究的开拓与创新——邓子基教授、陈少晖教授新著〈国有资本财政研究〉简评》,《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

廖添土:《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与前瞻》,《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廖添土、蔡哪:《福建国有企业改革在海西建设框架中的功能定位与对策前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廖添土:《国有资本“分级所有”:理论逻辑与路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黄宗波、郑小玲:《国有垄断企业内部相互持股方式的负效应探析》,《当代经济》2007年第1期。

郑小玲:《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5期。

郑小玲:《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借鉴分析》,《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第3期。

郑小玲:《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基于国资分级所有的视角》,《当代财经》2010年第2期。

郑小玲:《中央与地方国资收益分配博弈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徐文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特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徐文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利润分配体制的变迁特征及趋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徐文秀:《近年来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研究进展综述》,《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3期。

朱珍:《国企分红制度:现行模式探讨与宪政框架重构》,《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5期。

朱珍:《国有上市公司对国有股的分红派息问题探讨》,《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朱珍:《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60年嬗变——制度变迁与宪政框架构建》,《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3期。

徐文秀、朱珍:《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替代》,《西部论坛》2010年第2期。

朱珍:《渐行渐近的制度均衡: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60年嬗变》,《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朱珍:《新中国60年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模式: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基于“双元财政”理论框架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朱珍:《中央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与使用去向探究》,《福州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李丽琴:《公共财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互补与衔接的目标导向》,《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9期。

李丽琴:《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比较》,《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许金柜:《论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60年变迁》,《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Harvey.S.Rosen,Public Finance. Irwin McGraw Hill,1998.

Coase,R.H.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The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 Chicago,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Hay,Donald,D.Morris,G.S.Liu,and S.Yao,Economic Reform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1979-1987.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Jefferson,Gary and Inderjit Singh,China’s Industrial Performance:A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 Mimeo,th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1994.

J.Bauman,S.Blinder,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 Harcourt Branch & Company,2000:152-159.

L.Katz,S.Rosen,Microeconomics-3rd.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9:211-218.

Shleifer.A. & Vishny 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769.

Bernard Black & Reiner Kraakman.A:“Self-Enforeing Modelof Corporate Law”,Harv.L. Rev. 1911,1914n.,1996.

George Yarrow,“Privatiz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George Yarrow(ed)”. Privatization,Routledge London,1996.

Roman Tomasie,Corporate Governance—Challenges for China,October,2005.

John P.Gould and Edward P. Lazear,Microeconomics Theory,Richard,D. IRWIN,INC,1989.

Vito and Howell H.Zee,Tax Policy for Emerging Markets:Developing Countries,IMF Working Paper,WP/00/35,March 2000.

Chow,Gregory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CVII,August 1993.

Kornai,Janos,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Kyklos,March,1986:390.

Harris,Milton and Artur Raviv.,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Chapter2,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Six World Congress. Vol.II,Ed. by J.J.Laffo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Benston,George,J. The self-Serving Management Hypo thesis:Sone Evidence. J.Accouting and Econ.7(April 1985):67-84.

Rawls.J.A. Theory of Justice,Harvarel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1971.

Coase.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1937:125.

Samuelson.P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