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7

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2)图书

SSAPID:101-0557-3500-52
ISBN:978-7-5228-032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迈向共同富裕是以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心态和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定满足为基础的。了解当前民众社会心态与美好生活需要基本状况将为未来社会政策的制订和社会治理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本书考察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青年群体特征、区域城市特征和社会阶层因素的影响;探讨了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显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探讨了家庭亲近指数、人际交往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影响、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状况、社交软件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等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美好生活蓝皮书
作 者: 乌云特娜 王俊秀
编 辑:路红;赵亚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李通屏:《美好生活需要与家庭发展》,《中国人口报》2018年2月28日,第3版。

罗仲尤、段丽:《美好生活与良好社会心态共轭构建的三维视角》,《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王俊秀:《从社会心态培育到社会心理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7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社,2020年11月3日。

陈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胿茂译,商务印书馆,1994。

蒋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刘须宽:《“量”“质”“时”“雅”“界”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要从这五个字上下功夫》,《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

栾亚丽、宋则宸:《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深远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a。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b。

Cohen,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p.83.

Hu,L.T.,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999).

韩小孩、张耀辉、孙福军、王少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第10期。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余剑、李康、杨小玄、陶娅娜:《中国美好生活指数构建研究》,《河北金融》2020年第10期。

Barbalet,J.,“Chinese Individualization,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ology 52(2016):9-23.

Cohen,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ition)(Hillsdale,NJ:Erlbaum,1988).

Hu,L.T.,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999).

OECD,“OECD Better Life Initiative:Compendium of OECD Well-Being Indicators,”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

Qi,X.,“Family Bond and Family Obligation: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52(2016):39-52.

Yan,Y.,“The Chinese Path to Individualiz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1(2010):489-512.

Yan,Y.,“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Family in Rural China,” Boundary 2(38)(2011):203-229.

〔美〕格伦·菲尔鲍:《分析重复调查数据》,叶华译,格致出版社,2012。

刘洋洋、王俊秀:《中国居民幸福感的时代变化——基于世代再分析》,《人口与社会》2020年第6期。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Comte,A.,The Positive Philosophy (New York:Social Physics,1974).

Mayer,K.U.,Schoepflin,U.,“The State and the Life Course,” Annual Reviews 15(1989).

蔡禾、卢云、张蕴洁:《房价、房产与城市居民的主观阶层地位——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谭旭运、豆雪姣、董洪杰:《社会阶层视角下民众获得感现状与提升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高文珺:《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美好生活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娜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昝宝毅:《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1987年第1期。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祁海萍、申希平:《Kruskal-Wallis H检验平均秩多重比较在SPSS软件中的实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万斌、章秀英:《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徐淑一、陈平:《收入、社会地位与幸福感——公平感知视角》,《管理科学学报》2017年第12期。

徐淑一、王宁宁:《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与居民自感健康》,《统计研究》2015年第3期。

Oakes,J.M.,Rossi,P.H.,“The Measurement of SES in Health Research:Current Practice and Steps Toward a New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6(2003).

Singh-Manoux,A.,Adler,N.E.,Marmot,M.G.,“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ts Determina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asures of Ill-Health 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6(2003).

陈振环、杨海平、冯亚娟:《社会资本、家庭收入与城镇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大样本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2016年第12期。

刘成奎、刘彻:《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王钦池:《生育行为如何影响幸福感》,《人口学刊》2015年第4期。

徐福芝、陈建伟:《婚姻状态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西北人口》2020年第1期。

杨凡:《家庭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6期。

杨巧、李鹏举:《子女数量、住房条件与城乡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2的实证》,《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

Carr,D.,Freedman,V.A.,Cornman,J.C.,Schwarz,N.,“Happy Marriage,Happy Life?Marital 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2014):930-948.

Chapman,B.,Guven,C.,“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riage and Wellbeing:Does Marriage Quality Matte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7(2)(2016):533-551.

Qari,S.,“Marriage,Adaptation and Happiness:Are There Long-Lasting Gains to Marriage?”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50(2014):29-39.

王俊秀、刘晓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测量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纳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应小萍:《不同区域及城市间美好生活比较研究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纳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Diener,E.,Helliwell,J.F.,Kahneman,D.,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Diener,E.,Oishi,S.,Lucas,R.E.,“National Accou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70(2015).

Rentfrow,P.J.,Jokela,M.,“Geographical Psychology: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2016).

Schwanen,T.,Wang,D.,“Well-Being,Context,and Everyday Activities in Space and Tim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04 (2014).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王俊秀:《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5期。

季雨:《新冠疫情冲击对个体建构美好生活观的四重启示——以风险防控为视角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王俊秀:《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5期。

王俊秀:《OECD的幸福指数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民主与科学》2011年第6期。

王俊秀、刘晓柳:《现状、变化和相互关系: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及其提升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王俊秀、刘晓柳:《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个体路径和社会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Diener,E.,Emmons,R.A.,Larsen,R.J.,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985):71-75.

Jacobson,D.,“Toward a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tress Components of the Job Insecurity and Job Loss Experiences,”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9(1991):1-19.

Vail,J.,“Insecure Times:Conceptualising Insecurity and Security”,in Vail,J.,Wheelock,J.,and Hill,M.,eds.,Insecure Times:Living with Insecur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Routledge,1999).

安晓镜、褚建坤、刘兴:《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自尊与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顾明丽、赵霞:《临床护士职业认同与希望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9年第5期。

焦开山、包智明:《新时代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李春玲、刘森林:《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李海青、赵玉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生动力》,《先锋》2018年第4期。

苗瑞凯、王俊秀:《通勤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美好生活的视角》,《心理科学》2021年第3期。

王俊秀、刘晓柳、谭旭运、苗瑞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红旗文稿》2019年第16期。

吴日晖:《琼中地区黎族居民国家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关系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4期。

薛宝贵、何炼成:《阶层流动视角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之路》,《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张卫伟、王建新:《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4期。

Minescu,A.,Poppe,E.,“Intergroup Conflict in Russia:Testing the Group Position Mode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 (2011).

Snyder,C.R.,Handbook of Hope:Theory,Measures,and Applications(CA:Academic Press,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高文珺:《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美好生活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纳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a。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王俊秀、刘晓柳、谭旭运、苗瑞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红旗文稿》2019b年第16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杨宜音、王俊秀等:《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景天魁:《以底线公平为原则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李炜:《近十年来中国公众社会公平评价的特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张媛:《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Adams,J.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1965):267-299.

Burns,J.K.,Tomita,A.,Kapadia,A.S.,“Income Inequality and Schizophrenia:Increased Schizophrenia Incidence in Countries with High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60(2)(2013):185-196.

Buttrick,N.R.,Oishi,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3)(2017).

Cheung,F.,“Can Income Inequality Be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Outcomes?Hope Mediates the Positive Inequality-Happiness Link in Rural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7(4)(2015):320-330.

De Cremer,D.,Tyler,T.R.,“Managing Group Behavior:The Interplay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Sense of Self,and Cooper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7(2005):151-218.

Messias,E.,Eaton,W.W.,Grooms,A.N.,“Economic Grand Rounds:Income Inequality and Depression Prevalenc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An Ecological Study,” Psychiatric Services 62(7)(2011):710-712.

Rozer,J.J.,Volker,B.,“Does Income Inequality Have Lasting Effects on Health and Trus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49(2016):37-45.

Tyler,T.R.,Lind,E.A.,“A Relational Model of Authority in Group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5(1992):115-191.

Van Prooijen,J.W.,Van den Bos,K.,Lind,E.A.,Wilke,H.A.,“How Do People React to Negative Procedures?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uthority’s Biased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2(5)(2006):632-645.

陈晓东、张卫东:《机会不平等与社会流动预期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18年第5期。

陈煜婷:《社会流动背景下中国民众改革损益感实证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2期。

高文珺:《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美好生活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娜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郭东杰:《制度变迁视阈下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演进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胡建国、李伟、蒋丽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及趋势研究——基于中国社会流动变化的考察》,《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8期。

李虹、宋煜:《中国主观社会流动性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刘尚希:《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9月6日,http://ie.bjd.com.cn/a/202109/06/AP6135b34ce4b0637be8c58d3d.html。

田华纲:《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

王俊秀:《居民需求满足与社会预期》,《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肖霞:《社会地位、社会支持对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LDS2014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3期。

Adler,N.E.,Epel,E.S.,Castellazzo,G.,Ickovics,J.R.,“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White Women,” Health Psychology 19(6)(2000):586-592.

Duru-Bellat,M.,Kieffer,A.,“Objective/Subjective:The Two Facets of Social Mobility,” Sociologie Du Travail(2008).

李原:《物质的追求能否带来快乐与幸福——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原、李朝霞:《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a。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b。

Cohen,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p.83.

Deci,E.L.,Ryan,R.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4 (2000).

Kasser,T.,Ryan,R.M.,“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1993):410-422.

Kasser,T.,Ryan,R.M.,“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 (1996):280-287.

Sheldon,K.M.,Ryan,R.M.,Deci,E.L.,Kasser,T.,“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Goal Contents and Motives on Well-Being:It’s Both What You Pursue and Why You Pursue I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 (2004):475-486.

高文珺:《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美好生活分析报告(2020)》,载王俊秀、乌云特娜主编《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胡安宁:《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柳拯、刘东升:《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关注社会心态动向,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a。

王俊秀、刘晓柳、刘洋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王俊秀、刘晓柳、谭旭运、苗瑞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红旗文稿》2019b年第16期。

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杨宜音、王俊秀等:《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