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2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图书

Study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SAPID:101-0556-7781-25
ISBN:978-7-5097-560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专著。该项研究对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设计了适合评价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七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抽样评估,以开放性的思维,设计了主体多元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探索了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予新
编 辑:秦泽民;安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附件3 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调查问卷(管理人员卷)

 附件4 毕业生质量企业调查表

 附件1 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3.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二)研究意义

    1.提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需要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3.地方经济和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2.国内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

  三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急需与重建——工程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动乱中的摧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程教育

   (三)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后的工程教育

    1.恢复阶段

    2.调整阶段

    3.改革阶段

    4.创新阶段

  四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地方本科院校

    2.工程教育

    3.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5.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1.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

    2.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系统的基本理论问题

    3.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比较

    4.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与内容

    5.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抽样评估

    7.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与运行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技术路线

   (五)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沿革与发展

  一 河南省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1949~1965年)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河南高等工程教育(1966~1979年)

   (三)河南省高等工程教育的拨乱反正、改革和全面恢复发展(1980~1999年)

   (四)河南省高等工程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2000~2011年)

  二 河南省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考察

   (一)本科高校生规模及专业分布

   (二)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四)产学研合作情况

  三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

    2.我国缺乏完善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高等工程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二)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

    2.新型工业化发展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机遇

 第三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 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关于工程和工程师的内涵

    1.工程的内涵

    2.工程师的定义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与大工程观

    1.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

    2.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

    3.大工程观

  二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四)高等工程教育的政治论基础

   (五)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统论基础

   (六)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论基础

  三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与质量标准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标准

    1.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标准体系

    2.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构成

    3.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四 近年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EIP-CDIO教育模式

    2.CIO-CDIO教育模式

    3.A-H-CDIO教育模式

  五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积极的筹备阶段(1985~1992年)

   (二)良好的开局阶段(1992~1997年)

   (三)持续的探索阶段(1997~2006年)

   (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及趋势展望(2006年至今)

    1.将专业认证纳入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2.拓展与深化专业认证工作

    3.制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认证标准

    4.国际全面合作与区域重点合作并举

    5.加快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

    6.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第四章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专业认证和工程化

   (一)专业认证制度

    1.专业认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专业认证的组织架构*

    3.专业认证的程序

   (二)工程化的实践模式

   (三)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课程体系

   (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俄罗斯:变革和多规格

   (一)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变革

    1.苏联时期的评估制度

    2.苏联解体后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设置——从精而窄转向厚基础、宽口径

    2.课程模式——从统一化向多样化、实践性转变,注重人文学科

  三 德国:个性差异化与合作

   (一)办学形式的质量保障——产与学的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教师与工程师的结合

   (四)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制度*

  四 法国:多元协调化与国际化

   (一)竞试选拔

   (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五 主要特点及启示

   (一)各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特点

    1.世界各国的高等工程人才定位的方向逐渐趋同

    2.各国工程教育逐渐回归实践性、综合性

    3.各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认证委员会

    4.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向国际化发展

   (二)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

    1.应重视发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作用

    2.校企联合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高等工程教育日益呈现出强劲的国际化趋势

 第五章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一 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定位

   (一)专注性: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二)务实性:总体定位于教学型高校

   (三)本土性:努力创造自身优势与特色

  二 影响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投入因素

    1.人力资源投入

    2.物力资源投入

    3.财力资源投入

    4.信息或技术资源投入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

   (二)影响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因素

    1.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

    3.教学方法与内容

    4.产学研结合与实践教学

    5.教育教学管理

    6.教风与学风

   (三)影响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环境与政策因素

    1.政府的政策与法规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4.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支持

  三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实施质量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实施质量保障的必要性

    1.是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2.是地方高校应对环境变化与竞争的正确选择

    3.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

    4.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须

   (二)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实施质量保障的可行性

    1.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2.地方本科的发展为实施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及构成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1.保障目标

    2.保障主体

    3.保障客体

    4.保障方法

    5.保障实施载体

  五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及构成

   (一)教育决策指挥系统

    1.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

    2.参谋与咨询系统

    3.教育管理执行系统

   (二)教育质量标准系统

   (三)教育教学条件的支持保障系统

   (四)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五)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

   (六)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

   (七)校园文化及质量文化建设系统

 第六章 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方案的设计

  一 工科类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含义

   (一)绩效及绩效评估的内涵

   (二)工科类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的内涵

  二 工科类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的功能

   (一)鉴定功能

   (二)诊断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导向功能

   (五)监督功能

  三 工科类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方案的构成要素

   (一)评估主体

   (二)评估目标

   (三)评估对象

   (四)评估指标

   (五)评估标准

   (六)评估方法

  四 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二)可测性原则

   (三)重要性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五)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五 本项研究强调的几个重点

   (一)重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

   (二)重视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三)重视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

   (四)重视对实践教学和与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考察

   (五)强调考察对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措施和效果

  六 质量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及标准的确定

  七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质量保障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学校(学院)自评自建阶段

    1.明确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2.自评自建工作的实施

    3.完成自评材料

    4.自评自建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二)专家组考察阶段

    1.实地考察

    2.听课

    3.召开座谈会

    4.走访调查

    5.查阅资料

    6.总结与反馈

   (三)整改阶段

   (四)评估结果的确定

 第七章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抽样评估与分析

  一 调查学校的选择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学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选择

    1.问卷调查法

    2.座谈会法

    3.专家访谈法

   (三)典型工科专业教育质量现状的评估

  二 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评估

   (一)工程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二)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思路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三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

   (四)课程大纲

   (五)教材使用和教材建设

  四 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数量

   (二)师资队伍结构

   (三)师资队伍质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五 教学条件

   (一)图书资料

   (二)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教学

    2.实习实训

   (三)经费投入

  六 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一)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与毕业设计(论文)

    1.关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合作的实施

    2.关于产学研结合机制的考察

  七 质量管理

   (一)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调查

   (二)管理组织、队伍与制度

   (三)教学运行管理

   (四)学风

   (五)质量监控与反馈

   (六)教学水平与授课方式

  八 人才培养质量

   (一)必备的理论知识

   (二)工程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

   (三)职业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

   (五)师生对工程教育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九 就业与社会声誉

   (一)学生评价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三)社会声誉

  十 专业优势与特色

   (一)“特色不特”现象比较普遍

   (二)具有“校企合作”优势的专业较少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突出

 第八章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二)大工程观念

   (三)多样化观念

  二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2.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人才培养标准

  三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人才培养基本的实现途径:产学结合

   (三)“产学结合”模式的实现方式

    1.企业全程参与四年

    2.企业集中参与一年

    3.企业累计参与一年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以社会需求为引领原则

    2.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原则

    3.以突出特色为重点原则

    4.以项目参与为引导原则

    5.以科学评价为保障原则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

    1.尽可能接近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

    2.使行业和企业参与培养过程

    3.根据“大工程”理念改革教学内容

    4.建立以提升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三)以“大工程”理念为指导重组课程体系

  五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多学科交叉学习

   (二)基于项目的开放式学习

   (三)参与式学习

   (四)研究式学习

  六 地方高校的教学基本建设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建好一批校外工程训练基地

    2.建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

   (四)师资队伍建设

   (五)加强工程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第九章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

  一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适应性质量观为引领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二)以发挥地域优势为特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四)以多样性为特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二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四维七元保障模型”的构建

   (一)核心层保障主体:高等学校

    1.教育教学质量决策系统

    2.教育教学资源保障系统

    3.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二)协作层保障主体:企业

    1.企业参与建设教学质量标准

    2.企业参与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

    3.企业参与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企业参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三)关联层保障主体:行业组织

    1.参与制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

    2.推动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

    3.建设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

    4.通过完善工作指导体系发挥作用

   (四)主导层保障主体:政府

    1.制定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细则与标准

    2.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3.建设地方高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状态数据库

    4.建立地方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5.实行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制

    6.结合地方实际推进高等工程教育评估

    7.试行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

    8.构建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

   (五)监督层保障主体:社会中介组织

    1.建立社会中介组织的意义

    2.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

  三 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1.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

    2.学校和企业共同推动课程和教材建设

    3.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4.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5.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过程管理

   (二)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1.学校为行业发展多作贡献

    2.行业为高校搭建平台

    3.推动学校发展对接行业

   (三)高校自我约束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契合机制

   (四)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的有机结合机制

    1.成立由行业专家参加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专家委员会

    2.吸收行业专家参加专业评估

  四 政策建议

   (一)应出台行业参与工程教育的政策

   (二)出台有关产学研结合的政策

   (三)出台支持发展独立或专业化评估机构的政策

   (四)出台工程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政策

   (五)建立适合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附件2 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调查问卷(教师卷)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专著。该项研究对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设计了适合评价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七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抽样评估,以开放性的思维,设计了主体多元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探索了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2期。

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1期。

Michael Agnes,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Wiley Publishing,Inc.,2002.

王连成:《工程系统论》,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引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中央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与质量保证》,《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第6期。

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6期。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张奇、唐奇良:《高等工程教育CIO-CDIO培养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期。

刘春:《构建A-H-CDIO人才培养新模式》,《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周长春、李北群:《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李曼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王杰、朱红春、郑海霞:《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源和转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陈玉祥:《从标准的内涵看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第1期。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论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4期。

顾永安:《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制订的依据与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期。

孙顺霖、刘长耿:《三十五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回顾》,《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戴国明:《我省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马霆、薛瑞丰:《河南省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思考》,《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赵劲秋等:《加强科研管理搞好重点学科建设》,《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年第1期。

李振吉:《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医教育》2001年第5期。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1期。

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继续教育》2006年第7期。

张华:《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国教师》2007年第S2期。

李国强、江彤、熊海贝:《法国高等教育与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期。

李兴业:《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韩琳:《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历史变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罗尧:《关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建设教育》2006年第Z4期。

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黄亚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2期。

赵文华:《论作为一种专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侯玉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研究》,《文教资料》2011年第32期。

刘永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张大良:《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5日。

王贵成等:《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2期。

罗云、袁鑫涛:《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田逸:《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李永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雪、李玮、李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张志强:《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突破口在那里》,《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3日。

胡小平、胡爱武:《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朱健、罗建文:《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司〔1998〕33号),1998。

郭平、田联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2期。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黑教高函〔2011〕210号),2011。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促进天津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http://www.hie.edu.cn/old/zhuanti(xin)/zhuanti2012518/doc/tj/1.doc,2012。

吴启迪:《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共同推进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期。

裴长安:《浅谈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11期。

胡小桃、佘利忠:《试析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意义、路径与问题》,《职教论坛》2010年第4期。

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0期。

韩奇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述评》,《高教探索》2012年4期。

李志宏:《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与质量保障》,http://pgb.huse.cn/readnews.asp?id=404&classid=8,2011.3.31。

陈卫元、许晓宁:《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思考》,《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8期。

李文兵:《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析》,《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3期。

付嫦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第3期。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关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南工校教〔2012〕19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