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图书
Social sciences frontier studies in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过精心策划,并组织国内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一流专家学者撰写的一本反映反映2006-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进展主要状况的研究报告。
法律声明
第一部分 总论
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
引言
一 时代与中国: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生态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激发了人们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思考,这些深刻认识的积极成果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二)全球化浪潮的曲折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全球性、现代性问题,需要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以世界历史大视野,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理论范式等诸多方面探索创新
(三)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风险程度和生命伦理,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从理论到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既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提供了绝好的问题场域与实践蓝本,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成长壮大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同时也使中国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
二 碰撞与交锋: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思想格局
(一)需要关注的几种学术思潮
1.新自由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3.“新左派”
4.历史虚无主义
5.后现代主义
6.新文化保守主义
7.民族主义
(二)学术思潮与意识形态竞争
三 路径与远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
四 结语
第二部分 分论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
二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就
三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
四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未来致思方向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辨析和基本内涵
二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四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六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七 如何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
一
二
三
近年来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
一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依据的文本与研究概况
(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依据的主要文本
(二)研究群体与研究成果
二 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学术界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的认定
(二)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构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非理性运用的批判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消费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批判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生态政治哲学
三 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
(一)对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二)对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三)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四)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研究范式的当代转换
一 中国哲学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及其反思
二 中国哲学研究的“本土化”范式及其展开路径
1.从“哲学化”到“去哲学化”
2.从普遍性到地域性
3.从知识到实践
三 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当代转换的意义与问题
作为当代哲学基础的心灵哲学研究
一 背景
二 主要问题
三 新的理论生长点
新技术革命时代的伦理问题
一 现代技术引发的伦理学理论辩驳
(一)现代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
1.人性、人权与技术
2.风险社会与道德责任精神
(二)道德自身的时代性与合理性问题
二 现代前沿技术中的伦理学问题
(一)关于现代前沿技术的伦理论争性质:超越保守与进步二分的伦理立场
(二)人权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作为多元社会的根基性价值?多元价值是否可以达成共识?
(三)现代技术的本体论意义:人的现代性存在方式
三 伦理学理论变革:内容、方法与范式
(一)现代人论
(二)伦理关系视域中的现代技术
(三)实践智慧与道德责任精神
(四)伦理生活中的公共参与
(五)普世伦理:家族类似性
消费合理性的哲学批判
一 学术资源的扬弃
二 消费状况的调研与评估
1.人均生态占用空间偏低
2.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3.中国土地消耗态势
三 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
四 消费正义
五 合理消费的替代方式: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
六 几点建议
全球宗教复兴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思考
一 全球宗教复兴之态势及其成因之分析
1.着眼于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分析
2.着眼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分析
3.着眼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
4.着眼于宗教本身变化的分析
二 对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及其走势之分析
三 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之不足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争鸣与创新
一 经济人假设在争鸣中发展
二 劳动价值论在争鸣中拓展
(一)对价值创造的分歧
1.一些学者继承马克思的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不过对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的范围进行了拓展
2.另一些学者突破马克思的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创造价值
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包括“劳动”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
(二)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二者关系的分歧
三 公平与效率关系在争鸣中创新
四 公有制经济定位在争鸣中确立
(一)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争论
(二)对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分歧
(三)对公有制经济布局的争论
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一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二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
三 激励性规制理论
四 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
五 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研究重心的变化
1.为什么规制
2.怎样规制
3.规制的效果
(二)规制经济学的内部“革命”
六 西方规制经济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演化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二 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和新方法
三 演化经济学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四 演化经济学在中国原创性发展的条件和前景
区域经济学的微观视角:企业迁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一 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企业迁移的外部因素
(二)影响企业迁移的内部因素
(三)区域政策对企业迁移的影响
(四)影响企业迁移的区位因素
二 企业迁移的动力机制
(一)新古典企业迁移理论
(二)企业迁移的决策行为理论
(三)企业迁移的新制度理论
(四)总部迁移和研发迁移的动机
三 中国企业迁移研究
四 结束语
外国直接投资研究的新进展
一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新进展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简史
1.海默(S.Hymer)与弗农(Vernon)
2.巴克利(Buckleg)与邓宁(Duning)
3.20世纪80~90年代
(二)近10年来的研究
1.垂直专门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
2.外包(outsource)
3.产业均衡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2002.">*(industrial equilibrium)
二 国内外国直接投资研究的新进展
(一)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FDI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经济安全
(三)FDI与国际贸易
(四)FDI与人力资本
三 评述与展望
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反思
一 中国法律发展进程的三大趋势
(一)法制化
1.越来越多的法律
2.越来越多的诉讼
(二)专业化
1.中国法律工作者的种类和数量
2.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三)不平衡性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法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诉讼率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律师拥有率的等级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法律院系的数量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法、诉讼、律师、法学教育综合指标
二 法律指标与社会指标的相关分析
(一)全国层次的法律指标与社会指标的相关分析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律指标与社会指标的相关分析
三 对法制化和专业化的反思
中国民法学的学术前沿问题
一 民法的研究方法问题
二 私法与公法的关系问题
(一)从公法维度看待私法或私权
(二)私法中应容纳多少公法规定
(三)如何实现私法与公法的接轨
三 民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
四 民法基本原则的多视角研究
五 人格权的设定应采取“法定主义”还是“非法定主义”
六 物权法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二)物权法定还是物权自由
(三)征收征用与“公共利益”的界定
(四)担保物权制度的最新发展
七 侵权法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对侵权法本质的新认识
(二)侵权法的发展趋势
八 前瞻与展望
突破与突围:刑法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 刑法方法论的反思
(一)刑法解释方法
(二)事实认定方法
(三)演绎方法
二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清理
三 犯罪论体系的建构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 主题的确定
二 公共管理学的范式之争与理论体系的整合
三 治理理论的引入及其本土化
四 政府创新:服务型政府、民主参与、绩效管理
五 政府间关系
中国中介组织演进与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 中介组织的发展概况
二 中介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三 中介组织的理论阐释与研究视角
(一)比较制度框架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选择框架
(三)社会资本框架
四 中介组织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
(二)中介组织的生成机制
(三)中介组织功能失灵
(四)中介组织的强制力和惩罚机制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一 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
二 乡村治理的外在条件研究及其现状
三 乡村治理内在机制的研究及其现状
四 乡村治理内生基础的研究及其现状
五 结语
重新激活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一
二
(一)重新确定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起点
1.何谓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
2.重新认识严复在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中的地位
(二)还原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整体图景
1.中国社会学的实践导向与理论建设
2.中国社会学的实证取向与反实证取向
3.中国社会学的改良取向与革命取向
4.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的三个方面
(三)理解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共同人生旨趣
1.立人、立学与立国并重
2.从制度重建到人心安顿
3.取道西方返回中国
三
转型社会学: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知识发展的新前景
二 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逻辑与转型社会学
三 转型社会学与转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四 从体制变革到结构变迁
五 社会结构变迁:问题与解释范式
六 未尽的话题:从结构变迁到社会解释
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一
二
三
四
制度人口学的理论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人口研究的制度视角
三 制度人口学的基本命题
(一)人决定口
(二)制度决定人口
四 结论
重新发现异邦
一
二
三
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一 文学现代性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二 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前沿主题及其特征
(一)左翼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
(二)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研究
(三)文体现代性的生成及其特质
(四)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及其建构
(五)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空间性
(六)身份认同: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径
(七)底层叙述与对现代性话语的反思
三 文学现代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一)对现代性概念理解的混乱驳杂
(二)惟启蒙现代性是从的价值倾向
(三)以现代性理论遮蔽鲜活感性的文学现实
四 关于文学现代性研究的趋势预测及其发展建议
(一)在现代性的多元张力中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维图景
(二)注重审美现代性体验研究
(三)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参照体系中坚守现代性立场
(四)民族认同与“可选择的现代性”
文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一 定义:究竟什么是“文学经典”?
二 悖论:“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三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
文学的多重发生:与政治、音乐和民俗的关系
一 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一)背景、现状及其特征
1.现状描述
2.现状评价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三)趋势预测及其发展建议
1.趋势预测
2.发展建议
二 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
(一)背景、现状及其特征
1.歌诗研究现状
2.乐府诗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大量的学术空间尚未开垦
2.研究上有相当的难度
3.各个研究层面的衔接贯通不够
(三)趋势预测及其发展建议
1.趋势预测
2.发展建议
三 文学与民俗关系研究
(一)背景、现状及其特征
1.现状描述
2.现状评价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三)趋势预测及其发展建议
1.趋势预测
2.发展建议
数字媒介与新世纪中国文学转型
一 数字媒介与新世纪文学变迁
二 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研究
1.存亡之争
2.特征考辨
3.图像化转型
4.局限剖析
三 数字媒介文学的学理症结
四 数字媒介文学的发展趋势与文学建设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研究的新进展*
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
1.文化谱系与年代测定课题
2.自然环境变迁课题
3.经济技术发展状况课题
4.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
5.综合与总结课题
二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认识分歧
(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主要认识分歧
1.中华文明的起源始于何时?
2.古代中国何时进入了文明社会?夏代是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古国”或“邦国”是否早期国家?
3.国外人类学界所流行的“酋邦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古国”或“邦国”是否就是“酋邦”?
4.导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三 关于今后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点看法
1.开展研究的总方针
2.研究的学术目标
3.应重点解决下列问题
四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五 应当着力开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1.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
2.各区域性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研究
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4.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及阶段性
5.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
6.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六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
1.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背景研究
2.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状况研究
3.生产的发展对各地区古人类体质和生活的影响探讨
4.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精神文化发展状况研究
5.社会分化及国家与王权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研究
6.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
7.有关文明起源的文献和理论研究
8.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9.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初步的综合研究
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一 社会转型问题:现实对历史的投影
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历史分期问题的新探索
(一)先秦时期
(二)汉唐时期
(三)唐宋时期
(四)明清时期
三 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国如何走向近代化
四 结论:社会转型问题的学术史意义
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一 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特征
1.关于冷战史演进态势的研究
2.关于美国对欧洲政策与中国介入东欧事务的研究
3.关于亚洲冷战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4.关于冷战与第三世界
5.关于意识形态在冷战中的作用问题
6.关于美国军事战略、南极政策的研究
二 我国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现实政治关怀与学术追求之间的统一问题
2.一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课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在专题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还没有能够在多边关系框架中探索东西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三 国际冷战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第三部分 调查报告
专家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状况
一 前言
(一)被调查专家的基本情况
1.专家的专业技术职称
2.专家的工作单位类型
3.专家的主要学科分布
4.专家的所在地区分布
(二)专家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
二 对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一)对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总体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1.专家总体对于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2.不同专家群体对于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二)对于近年来本学科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1.专家总体对于近年来本学科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2.不同专家群体对于近年来本学科前沿进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三 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二)以加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点
(三)弄清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重视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学术
(五)加大跨学科之间交流、对话与合作研究的力度
(六)净化学术风气,营造良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氛围
(七)加快和强化社会科学的基本学术规范建设
(八)创新和完善推动前沿研究的操作性工作机制
(九)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
(十)多形式多层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前沿问题研讨会
(十一)增强学术刊物,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导向作用
(十二)以加强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作为落脚点
1.关于哲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2.关于历史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3.关于文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4.关于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5.关于法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6.关于社会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7.关于政治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
四 结语
致谢
附录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专家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工作小组
前言
余其铨:《时代精神的精华: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戴世平:《东方社会的思想与历程(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孙承叔:《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东方出版中心,2000。
曾向农:《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李声禄、张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钟家栋主编《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郭德宏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肖浩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董启程等:《邓小平思想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方法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黎辛:《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王守常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崇富、姜辉主编《马克思主义150年》,学习出版社,2002。
张战生、吴波主编《与时俱进:20世纪以来若干马克思主义重大问题探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张中元、王勤明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曾长秋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张伟光、关晓丽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邱守娟:《毛泽东的思想历程》,人民出版社,2003。
史绍省主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宋贵伦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学习与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丁俊萍、熊启珍主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张健明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丰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奚广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03。
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田启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薛广洲:《毛泽东与中西文化融合》,人民出版社,2004。
秦刚、贾建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李学林、侯伦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解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人民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黄楠森、王东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敬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曾德祥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朱松山主编《源和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肖巍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奚洁人、余源培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赵剑英、孙正聿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许俊达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
李俊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
陶德麟、汪信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张步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张国宏:《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2001年第2期。
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早期若干不利倾向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彭继红、何为:《“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尹保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定位》,《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学术论坛》2002年第3期。
张金荣:《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2期。
梅荣政:《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
孙继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考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王素莉:《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6期。
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理论视野》2003年第6期。
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沧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2期。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分》,《理论前沿》2003年第18期。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是》2003年第24期。
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求是》2003年第24期。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文史哲》2004年第1期。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方海茹、赵忠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释》,《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宋镜明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宋镜明、徐能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辛国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林默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诠释视界》,《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宋镜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陈建新、周海春:《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效应》,《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刘力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赵铭等:《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特点》,《理论观察》2005年第2期。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罗本琦等:《文化精神的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潘绍龙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探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汪信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王锐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哲学追问》,《新视野》2005年第5期。
徐崇温:《从世界的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6期。
梅荣政:《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6期。
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求索》2005年第9期。
邱守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0期。
皮家胜:《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维度》,《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王伟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条件及其历史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
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易杰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应当慎用》,《陕西理工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锐生:《在“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黄力之:《“中体西用”的当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王仲士:《马克思、列宁与20世纪东方马克思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肖安宝:《世界历史进程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倪培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三大成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郭国祥、丁俊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轨迹探析》,《求索》2006年第5期。
汪信砚:《反对教条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苗运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历史条件、基本经验》,《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陈来:《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人民出版社,2001。
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陈少明:《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陈少明:《用哲学论述中国文化经验——以“器”、“惑”两范畴为例》,《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陈卫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从胡适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杜瑞乐:《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哲学”》,《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杜瑞乐:《中国现代哲学体制的“药术”作用——回应张祥龙的几点意见》,《中国学术》2003年第4期。
方克立:《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干春松:《从方法选择转向问题意识——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一种解读》,《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葛兆光:《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龚隽:《再论中国哲学史作为“学科”的合法性危机与意义》,《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
郭齐勇:《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景海峰:《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面临的困境》,《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景海峰:《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景海峰:《“哲学”东来与“中国哲学”建构》,《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李景林:《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李翔海:《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彭国翔:《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彭永捷:《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王中江:《“范式”、“深度视点”与中国哲学“研究典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王中江:《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张祥龙:《“哲学”的后果与分寸——杜瑞乐〈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一文读后》,《中国学术》2003年第3期。
张志伟:《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赵景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朱汉民:《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3月。
《“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大学,2006年12月。
程炼:《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思想与论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费多益:《由能知而自知》,《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
高华、余嘉元:《人工智能中知识获取面临的哲学困境及其未来走向》,《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高新民、刘占峰:《意向性、意义、内容》,《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江怡主编《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蒉益民:《从弗雷格之谜及信念之谜看心灵内容与语义内容的关系》,《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李建会:《走向计算主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郦全民:《计算与实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刘晓力:《计算主义质疑》,《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刘晓力:《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的12个问题及其他》,《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任晓明、李旭燕:《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评述》,《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田平:《心灵哲学》,陈嘉明主编《实在、心灵与信念》第四章,人民出版社,2005。
汪云九、杨玉芳:《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
王姝彦:《意向解释的自主性》,《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Jaegwon Kim,“Making Sense of Emergence”,
Jing Zhu,“Passive Action and Causalism”,
Jing Zhu,“Intention and Volition”,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
陈芬:《科技伦理的价值审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甘绍平:《当代伦理学前沿探索中的人权边界》,《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高兆明:《技术祛魅与道德祛魅》,《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高兆明:《克隆人权利及其诉求问题——与甘绍平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高兆明、孙慕义:《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郭于华:《透视转基因:一项社会人类学视角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刘大椿:《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刘大椿:《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刘大椿:《虚拟技术的现代性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2期。
陆树程:《克隆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生命伦理》,《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吕耀怀:《信息伦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马佰莲、欧阳志远:《论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三种形态》,《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毛新志:《生命伦理学的整体性原则》,《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
孙和平、盛晓明:《克隆人类伦理问题的先验阐明》,《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陶明报:《科技伦理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世界的理论阐释》,科学出版社,2006。
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伍伯田等:《科技哲学问题新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吴文新:《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姚大志:《人类有权利克隆自己吗?》,《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曾国平等:《塞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张震:《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赵敦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文史哲》2004年第4期。
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黄升民等:《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著《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法〕波德里亚(Baudrillard,Jean):《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法〕埃尔潘(Herpin,Nicolas):《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人民出版社,2005。
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朱汉国:《当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1956~1998)》,北京出版社,2005。
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耿莉萍:《生存与消费: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赵子祥等:《消费文化的蜕变与解读:消费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变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比尔·奎恩:《生产消费者力量》,赖伟雄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罗钢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安格斯·迪顿:《理解消费》,胡景北、鲁昌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杨魁、董丽雅:《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刘泓:《消费,象征和权力:广告文化批判》,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周中之:《消费伦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范剑平主编《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
〔美〕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余宁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张筱薏:《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王建平:《浪漫伦理与现实理性:中产阶级的消费伦理及其两面性》,《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陆扬:《消费文化与美国化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王宁:《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向益红:《从“虚假需求”到“异化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消费观批判及其现实意义》,《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陶东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龙静云:《消费伦理的变迁与当代家庭消费伦理之建构》,《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赵玲:《节俭还是奢侈——资本主义起源的消费精神透析》,《学海》2005年第5期。
何建华:《消费正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李申:《宗教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何光沪:《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吕大吉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余敦康、吕大吉、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冯天策:《宗教论——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英〕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潮》,何菠莎、周天和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英〕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彼得·伯格:《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李骏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
Averch,H.and Johnson,L.,“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
Baake,P. Price Cap,“Rate of Return Constraints and 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
Bailey,S.J.,
Baumol,W.J. and Bradford,D.F.,“Optimal Departures from Marginal Cost Pricing”.
Bentley,A.F.,
Berg,S. V. and Tschirhart,J.,
Bratland,J.,“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 as a Regulatory Framework:An Austrian Postmortem”.
Ekelund,R.B.,Jr.,
Hantke-Domas,M.,“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Regulation:Non-Existence or Misinterpretation?”
Joskow,P.L.,
Jordan,W.A.,“Producer Protection,Prior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Kahn,A.E.,
Kahn,A.E.,“Deregulation:Looking Backward and Looking Forward”.
Klein,M.,Rebidding for Concessions.
Laffont,J.-J. and Meleu,M.,“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Development”.
Laffont,J.-J. and Tirole,J.
Laffont,J.-J. and Zantman,W.,“Information Acquisition,Political Game and the Delegation of Authority”.
Leland,H. E.,Quacks,Lemons,and Licensing:“A Theory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Crew,Michael A. and Kleindorfer,Paul R.,“Regulatory Economics:Twenty Years of Progress?”
Shapiro,Carl. “Investment,Moral Hazard,and Occupational Licensing”.
Stigler,G. J. and Friedland,C.,“What Can Regulators Regulate?The Case of Electricity”.
Trapmann,W.,“The Natural Gas Market:60 Years of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Trebing,H.M.,“Assessing Deregulation:The Clash between Promise and Reality”.
Truman,D.B.,
Viscusi,W. K.,Vernon,J.M. and Harrington,J.E.,Jr.,
《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03。
《全国人民法院司法统计历史资料汇编1949~1998》,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人民法院年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88~2005。
《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律年鉴出版社,1987~2005。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1996~200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检察年鉴》,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2005。
《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5。
《中国律师年鉴》,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2005。
《中国司法行政年鉴》,法律出版社,1995~2005。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06。
蔡诚主编《当代中国的司法行政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
何兰阶、鲁明健主编《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证》,法律出版社,200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张文显、信春鹰、孙谦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张智辉、谢鹏程主编《中国检察——司法体制中的检察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陈道英、秦前红:《对宪法权利规范对第三人效力的再认识——以对宪法性质的分析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崔建远:《物权法定主义及物权种类》,2005年7月20日《人民法院报》。
戴孟勇:《论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高圣平:《美国动产担保交易法与我国动产担保物权立法》,《法学家》2006年第5期。
郭明瑞、于宏伟:《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其对我国民法的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
黄莹:《物权法草案的三大亮点》,2006年2月27日《法制日报》。
江平:《民法的回顾与展望》,《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2期。
李富成、常鹏翱:《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与法律政策选择》,http://www.civillaw.com.cn,2007年1月5日访问。
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第六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2006年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讲座)。
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刘克毅:《法律原则适用与程序制度保障》,《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申卫星:《中国民法典的品性》,《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苏永钦:“物权法定还是物权自由”(2005年12月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讲座)。
苏永钦:《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孙宪忠:《关于民商法的研究方法》,《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
孙宪忠:《物权法应采纳“一体承认、平等保护”的原则》,《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
孙宪忠:《中国当前物权立法中的十五大疑难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唐忠民、温泽彬:《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模式》,《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唐忠民:《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公益征收征用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王成:《物权法定与物权整理》,《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王利明:“侵权法是什么”(2006年10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讲座)。
王利明:《界定公共利益:物权法不能承受之重》,2006年10月21日《法制日报》。
王利明:《论人格权的新发展》,《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王利明:《试论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利明:《物权法草案中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王利明:《与民法同行》,法律出版社,2006。
王利明:《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王轶:《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姚辉发言,夏正林整理:《“民法学与宪法学学术对话”纪要》,《法学》2006年第6期。
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理论为中心》,《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许中缘:《论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法学》2006年第2期。
杨立新:“物权法定缓和:价值不可低估”,http://www.civillaw.com.cn,2007年1月5日访问。
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易军:《私法上公序良俗条款的基本功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5期。
易军:《物权制度设计的正义维度与效率维度》,《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
尹田:《论物权法平等保护合法财产的法理依据》,《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余延满:《论公序良俗对宪法权利的保护——以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为视角》,《时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张明楷:“实体上的刑民关系”,http://www.civillaw.com.cn,2007年1月8日访问。
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赵万一:《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视角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架构》,《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陈兴良主编《刑法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储槐植、张永红:《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说起》,《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储槐植:《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
梁根林主编《刑法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艳红:《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苏彩霞、刘志伟:《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法学》2006年第3期。
童伟华:《犯罪构成原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张小虎:《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赵秉志、张军主编《刑法解释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读》,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德〕李斯特著、施密特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
〔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译版),陈忠林译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常敏:《转型期我国行业协会制度变迁的理论思考——温州自律中介组织发展的一种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陈剩勇:《另一领域的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的政治学视角》,《学术界》2003年第6期。
陈剩勇等:《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张凯:《金融中介:文献综述和最新发展》,《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贾西津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新建:《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与中介市场的发展》,《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4期。
刘剑雄:《改革开放后我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发展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6期。
刘伟峰:《中间组织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一个以行业协会(商会)为例的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浦文昌等:《市场经济与民间商会:培育发展民间商会的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秦诗立、夏燕:《市场治理机制的演进》,《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诗宗:《第三部分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前景——以温州商会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4期。
吴从环:《政府机构改革视角中的社会中介组织》,《改革》2002年第5期。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
杨瑞龙、卢周来:《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郁建兴、黄红华:《民间商会的自主治理及其限度——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翟鸿祥:《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周立群、任一:《充分发挥商(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组织载体作用》,《红旗文稿》2006年第20期。
R.S.Burt,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 In N. Lin,K. Cook and R. S. Burt,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开发研究》2007年第1期。
贺雪峰:《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总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老田:《“农村政绩工程”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中国乡村研究》总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2000年第5期。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晓毅:《小岗村的悖论》,《三农中国》总第5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徐勇:《脆弱的小农能支撑得起一个农村的现代化体系吗?》,《三农中国》总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厚安:《社会主义中国农村走向何方?》,《中国农村研究》总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5。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陈越光、陈小雅:《从摇篮到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4。
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1999。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读书》1994年第10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
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温乐群等:《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吴文藻:《社会学丛刊总序》,《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44。
姚纯安:《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应星、吴飞、赵晓力、沈原:《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与社会学》,《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朱学勤等:《费孝通先生访谈录》,2005年5月6日《南方周末》。
〔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蔡禾、何艳玲:《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陈峰:《下岗工人的抗议与道义经济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usc.cuhk.edu.hk/wk.asp,2000年4月。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静君:《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孙立平、郭于华:《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卷。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印度〕查特吉:《关注底层》,《读书》2001年第1期。
Lawrence Peter King and Ivan Szelenyi,Max Weber’s Theory of Capitalism and Varieties of Post-Communist Capitalism (draft),2004.
Michael Burawoy,“A Sociology for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贺雪峰:《为什么要深度农村调查》,《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李雪:《格尔兹真的错了吗?》,《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卢晖临:《社区研究:源起、问题与新生》,《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卢晖临:《叙述的复兴:历史社会学及其发展》,《社会理论论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吴毅、贺雪峰、罗兴佐、董磊明、吴理财:《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张静:《非经验论图式:方法观念及其哲学基础》,《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张静《“雷格瑞事件”引出的知识论问题》,《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第2期,鹭江出版社,2000。
朱晓阳:《延伸个案与一个农村社区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卷。
Alan Scott,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War,in Kate Nash and Alan Scott (eds.),
Clive Seale,
F. S. Chapin,“Measurement in Sociology”,
Giampietro Gobo,Sampling,Representativeness and Generalizability,in Clive Seale,Giampietro Gobo,Jaber F.Gubrium,and David Silverman (eds.),
Lawrence Stone,“The Revival of Narrative:Reflection on a New Old History”,
Margaret R. Somers,Where Is Sociology after Historic Turn?in Terrence J. McDonald (ed.),
Maurice Freedman,
Robert K.Yin,
Robert S.Lynd & Helen Merrell Lynd,
Theda Skocpol,
W. Ogburn,“The Folkways of Scientific Sociology”,
William Lawrence Neuman,
Xueguang Zhou,Liren Hou,“Childre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State and the Life Cour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u Xie,Yang Jiang,Emily Greenman,Did Send-Down Experience Benefit Youth?A Re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Forced Urban-Rural Migration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A Draft Paper,2006.
蔡昉主编、顾宝昌副主编《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7,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主编、张车伟副主编《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蔡昉主编《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5,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蔡昉主编《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4,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学林出版社,1999。
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何景熙主编《进城或是进镇:农民非农化道路探索》,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
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
吕昭和:《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兼论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穆光宗:《“三农”问题三问》,《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穆光宗:《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2004年10月18日《学习时报》。
穆光宗:《人口增长与文明转型——对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机制的历史省察》,2005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
穆光宗:《中国的改革发展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突破》,《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乔晓春等:《人口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田雪原、王国强、王胜今主编《中国区域人口与发展:中国区域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田雪原、王国强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人口与发展丛书》编委会编《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周拥平等编著《看看他们:北京100个外来贫困农民家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朱宝树主编《城市化再推进和劳动力再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7、39卷,人民出版社,1956~1974。
〔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
〔美〕V.奥斯特罗姆等主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保罗·艾里奇、安妮·艾里奇:《人口爆炸》,张建中、钱力译,新华出版社,2000。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何柄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加里·S.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彭松建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陈卫、姚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6版),黄卫平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美国人口委员会、行为与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国家研究理事会“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课题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若干政策问题的思考》,于学军译,顾宝昌校,商务印书馆,1995。
〔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吴珠华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美〕朱利安·L.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黄江南等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美〕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彭松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意〕卡洛·M.奇波拉:《世界人口经济史》,黄朝华译,商务印书馆,1993。
〔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陈华:《传统体育与人类的适应性——因纽特等民族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华龄出版社,2005。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龚浩群:《国家·公民·权利——泰国曲乡地方自治实践的民族志讨论》,《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龚浩群:《民族国家的历史时间——简析当代泰国的节日体系》,《开放时代》2005年第3期。
龚浩群:《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博士论文。
康敏:《“平常的变奏”——一个马来村庄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博士论文。
康敏:《厨房与厅堂——马来人的房屋设计所体现出的性别关系》,《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康敏:《马来人的服饰》,《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乔健:《印第安人的诵歌:中国人类学家对拿瓦侯、祖尼、玛雅等北美原住民族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
阮西湖:《加拿大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
汪大渊:《岛夷志略校释》,苏继庼校释,中华书局,1981。
王铭铭:《民族志的“天下雄心”》,载《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王铭铭:《范式与超越: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铭铭:《我想象中的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美〕许烺光:《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单德兴译,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台北),1997。
〔美〕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彭凯平、刘文静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
赵汝适:《诸蕃志校释》,杨博文校释,中华书局,2000。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校注》,夏鼐校注,中华书局,1981。
庄孔韶:《家族与人生:湖边夜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George E.Marcus,
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宋剑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韩毓海:《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耿传明:《“现代性”的文学进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动力与趋向考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温奉桥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颐武编《现代性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杨春时、俞兆平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吴林伯:《〈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美〕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沈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法〕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法〕利奥塔:《后现代主义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Harold Bloom,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
〔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黄鸣奋:《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