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98

澳门特区社会服务管理改革研究图书

A Study of Social Service Management Reform in the Macau SAR : A Network Governance Perspective

SSAPID:101-0550-5978-92
ISBN:978-7-5097-265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针对澳门特区面临的挑战,本书以网络治理为视角,将社会素质、社会资本和公共价值三个相互补充的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框架,以此研究澳门特区社会服务传输的整体改革,再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文化分析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研究特区成立前后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传输网络形成的历史系络、当今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澳门研究丛书
作 者:高炳坤
编 辑:王玉敏;张文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序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澳门特区社会政策和服务提供的研究现状

    2.网络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3 相关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1.3.1 相关的概念

    1.社会服务

    2.网络治理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素质理论

   2.1.1 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

   2.1.2 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变迁*

   2.1.3 人在社会中的行动与建构社会素质

  2.2 社会资本理论

   2.2.1 社会资本

   2.2.2 集体行动与加拿大政府提出的社会资本框架

   2.2.3 社会资本的整合框架

  2.3 公共价值理论

   2.3.1 公共价值的内涵和结构

   2.3.2 战略性三角形

   2.3.3 认可、量度与创造公共价值

 第3章 澳门特区成立前社会政策和服务的发展及其历史系络

  3.1 澳门特区成立前政治、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1.1 澳门特区成立前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制度建立期

    2.制度发展期

   3.1.2 澳门特区成立前澳门人口、经济、社会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1.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与政治文化的形成

  3.2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形成与社会团体的发展

   3.2.1 澳门特区成立前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形成

    1.合作主义的起源及其在葡萄牙的发展

    2.行政精英主导的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形成

   3.2.2 社会团体在治理中的角色

    1.社会团体功能的分化和数量的增长*

    2.社团与中国和澳葡政治性组织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3.3 社会政策和服务的发展与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形成

   3.3.1 社会政策与服务的发展

    1.社会救济与社会工作制度的形成

    2.社会行政的建立和发展

   3.3.2 澳门特区成立前社会政策与服务管理模式的形成

    1.社会政策与服务制度的组成

    2.社会服务提供网络的构成

 第4章 澳门特区成立后社会政策与服务管理系络的变化

  4.1 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络的变化

   4.1.1 政治制度的转变

    1.行政长官的资格、产生以及立法会的组成

    2.行政主导的政治模式

   4.1.2 经济的发展

    1.博彩业带动的经济增长

    2.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制造业

   4.1.3 社会政治文化的演变

    1.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认知与评价

    2.政治效能与民众采取的相应行动

  4.2 社会问题与社会运动的激化

   4.2.1 社会问题的浮现

    1.博彩业负外部性的影响

    2.社会对贫穷认知的改变

   4.2.2 相对剥夺感的形成

    1.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

    2.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4.2.3 社会运动的激化与治理结构的演变

    1.社会运动的增加与能动者的变化

    2.治理结构的演变

  4.3 澳门特区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政策与服务管理的发展

   4.3.1 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1.社会发展目标与综合生活素质评估

    2.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形成

   4.3.2 发展型社会政策和服务的发展

    1.重视青年、支持家庭

    2.投资人力、尊敬老人

   4.3.3 社会服务提供管理的发展

    1.引入竞争

    2.推动服务评估和整合

 第5章 澳门特区社会政策和服务管理面对的挑战

  5.1 澳门特区社会政策和服务管理的价值分析

   5.1.1 发展型社会政策和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假设

    1.资产累积政策的内容和人性假设

    2.对理性预设的省思

   5.1.2 生活素质的价值目标

    1.生活素质的价值基础

    2.对自由价值的深思

   5.1.3 社会服务改革的核心价值

    1.主导社会服务管理改革的价值

    2.对效率价值的反思

  5.2 澳门特区社会政策咨询制度的桎梏*

   5.2.1 咨询组织设置存在的问题

    1.咨询组织的功能缺陷

    2.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5.2.2 咨询组织功能发挥的局限

    1.咨询组织的成员委任和运作问题

    2.社团的整合能力下降

   5.2.3 咨询活动的组织有待完善

    1.信息的公开与整合不足

    2.咨询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

  5.3 澳门特区社会服务网络存在的不足

   5.3.1 政府中社会政策的组织与制度架构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未能配合政策的需要

    2.预算与资助的整体性和规划性不足

   5.3.2 社会服务网络面对的挑战

    3.社会服务的规划和网络有待完善

    4.服务机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5.3.3 服务使用者的特性对社会服务提供的挑战

    1.社会工作开展存在问题

    2.义务工作政策与组织的不足

 第6章 特区社会政策与服务网络的整合

  6.1 价值与社会的整合:对公共价值的评估和再认识

   6.1.1 完善政策的评估

    1.社会素质的量度

    2.公共价值计分卡

   6.1.2 促进人性的发展

    1.人性尊严

    2.民主公民

   6.1.3 强化社会秩序

    1.社会正义

    2.社会团结

  6.2 治理结构与民主过程的整合:社会政策咨询与评估网络的建构

   6.2.1 建构政策咨询网络

    1.网络功能的定位

    2.网络结构的配合

   6.2.2 制定咨询组织规范

    1.完善人员的规范

    2.协商运作的流程

   6.2.3 促进参与者的协商

    1.完善信息的组织和公开的内容

    2.加强咨询的规划性与协商性

  6.3 政府、服务机构和公民的整合:社会服务网络治理能力的提升

   6.3.1 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1.整合政府的组织并完善其职能

    2.改革财政制度并明确公共管理者的责任

   6.3.2 加强服务机构的协作

    1.社会服务规划的制定

    2.社会服务协作网络的建构

   6.3.3 强化公民的能力

    1.积极提供社会服务

    2.重建义工服务网络

 第7章 结语

  1.评估社会素质,指导政策发展

  2.建构协商平台,完善政策咨询

  3.提升整体能力,促进社会整合

 后记

澳门特区成立后,政治、经济和社会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导致政治文化的演变,社会上涌现大量新的行动者;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赌博,以及青少年问题等,激起了不少民众通过示威游行表达不满和诉求,凸显了特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针对澳门特区面临的挑战,本书以网络治理为视角,将社会素质、社会资本和公共价值三个相互补充的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框架,以此指导整项研究和澳门特区社会服务管理的整体改革,再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文化分析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研究特区成立前后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网络形成的历史系络、当今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案。

Blieszner,R.,Bedford,V. H.:《老年与家庭——理论与研究》,林欧贵英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

J. 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McInnis-Dittrich,K.:《整合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实务》,胡慧嫈译,台北:杨智文化,1997。

Pierre,J.,Peter,B. Guy:《治理、政治与国家》,台北:智胜文化,2002。

Rom?o,M.:《澳门社会福利制度初探》,载《行政》1989年总第3~4期。

〔加〕R. 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Schaie,K.,Willis,S. L.:《成人发展与老化》,乐国安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美〕Weimer,D. L.,Vining A. R.:《政策分析:概念与实践》,陈恒钧等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

《1500市民游行反贪腐争民主》,载2007年12月21日《市民日报》。

《2005/2006学年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调查报告简报》,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澳门单亲网络互助服务》,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http://www.ias.gov.mo/singleparent/service-plans-mode.htm。

《澳门游行场面失控》,载2000年5月8日《文汇报》。

《澳门游行冲突 五人被控》,载2000年7月4日《文汇报》。

《澳洲心理医生驻赌场助病态赌徒》,载2004年11月5日《澳门日报》。

《多个团体昨游行表达诉求 约二千人参与青年成生力军过程大致顺利》,载2007年10月2日《澳门日报》。

《反贪腐削外劳除黑工安居乐业家庭团聚游行人士各有诉求》,载2007年5月2日《澳门日报》。

《何厚铧:继续高度关注失业问题》,载2000年7月4日《文汇报》。

《开枪镇压示威 市民中流弹》,载2007年5月2日《市民日报》。

《游行之警民冲突》,载2006年5月2日《市民日报》。

《政府自我检讨不足成游行最新诉求》,载2008年5月2日《市民日报》。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美〕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发展中的政治经济》,载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阿玛蒂亚·森:《能力与福祉》,载阿玛蒂亚·森、〔美〕玛莎·努斯鲍姆主编《生活与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艾伦·沃克:《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政策:最低标准,抑或社会质量》,载杨团、关信平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社团现状与前瞻》,2000。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特区居民素质调查报告——2005》,2006。

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澳门社会工作实务汇编》,2008,http://www.mswa.org.mo/xoops223a/modules/tadbook2/open_book.php?book_sn=2。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方案》,2008。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八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7。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九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8。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六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5。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七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6。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五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4。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一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2000。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综合生活素质客观指标体系》,2008。

澳门中华教育会教育科学研究组:《澳门多元化教育的剖析与探索》,载梁成安主编《多元化教育的探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暨青年局,2002。

巴基斯坦审计长公署:《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应用》,载邢俊芳、陈华、邹传华编《最新国外效益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 一种社会学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布莱恩·S. 特纳、克里斯·瑞杰克:《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蔡昌等:《澳门青年全人发展策略》,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2007。

蔡胜男:《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研究》,“国家文官培训所”,载《T&D飞讯》2005年第34期。

蔡维音:《“人性尊严”作为人类基因工程之基础法律规范理念》,“人类基因组计划之伦理、法律与社会涵意”学术研讨会,1999。

蔡维音:《德国基本法第一条“人性尊严”规定之探讨》,载《宪政时代》1992年第18卷第1期。

查尔斯·J. 福克斯、休·T. 米勤:《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陈波:《专家的局限性及其控制——政府决策咨询视角》,载《行政与法》,2005。

陈恒钧:《治理互赖与政策执行》,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陈金贵:《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经营探讨》,载《新世纪智库论坛》2002年第19期。

陈俊宏:《永续发展与民主:审议式民主理论初探》,载《东吴政治学报》,1998。

陈钦春:《企业与社会的镶嵌与接轨:企业社会责任的省思》,“政府与企业法制关系”学术研讨会,2006。

陈钦春:《治理的语言与转折:系谱学观点之剖析》,“铭传大学2005”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陈小红:《我国社会品质发展现况及未来相关发展议题》,中国“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7。

程惕洁:《社会福利观的历史演变》,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储建国:《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民主发展——“以参与民主带动代议民主”的新思维》,2005,http://www.gongfa.org/chuigcanyuminzhudaiyimin zhu.htm,访问日期:2007年1月1日。

〔美〕达尔默·D. 霍斯金斯等编《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 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邓安琪、容凯旋:《澳门老人福利政策的回顾与完善》,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邓达荣:《澳门公共卫生医疗:总结经验,缔造健康生活》,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26期。

邓广良、刘洲鸿:《社会发展主义》,载王卓祺、邓广良、魏雁滨编《两岸三地社会政策——理论与实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邓玉华:《2002年澳门社会保障动向》,载吴伟强、邓玉华编《“医疗保障”第二届两岸五地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社会保障学会,2003。

邓玉华:《澳门的贫穷问题与对策思考》,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28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邓玉华:《澳门非营利组织研究——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管理》,澳门:澳门社会保障学会,2006。

邓玉华:《澳门非营利组织研究》,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26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邓玉华:《澳门社会保障政策改革的策略性建议》,载《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五周年纪念文集》,2004。

邓玉华:《澳门社会保障制度回顾与前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邓玉华:《社会保障的“三增一减”改革方案》,载《行政》2000年总第57期。

邓玉华:《社会保障方式的未来抉择》,载《澳门研究》2003年第19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丁仁方:《威权统合主义——理论、发展与转型》,台北:时英出版社,1999。

菲利克斯·A. 尼格罗、劳埃来·G. 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菲利普·施米特等:《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载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冯家超:《有关博彩业快速发展下几个问题的思考》,载《博彩业快速增长对澳门经济及社会的影响》,澳门:澳门学者同盟,2008。

〔德〕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红玲、雷强:《外资进入澳门博彩业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31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海伦·英格兰姆:《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何秋祥、郑汉桦:《澳门居民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载2009年3月4日《澳门日报》莲花广场版。

胡宗泽等:《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方法论基础》,载《教育与社会研究》2001年第2期。

黄光国:《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载周博裕编《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之四——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1994,见http://Cdnta.lib.ncu.tw/ehuweb/Zb_SaveContent.asp?gtId=203。

黄俊英等:《政策咨询制度之建立与运用》,中国“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94。

黄启臣、郑炜明:《澳门经济四百年》,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黄雁鸿、阮建中、崔恩明:《博彩业迅速发展后的澳门青少年价值观探析》,载《澳门理工学报》2007年第1期。

黄源协:《民主观点社会服务质量的内涵与管理措施之探讨》,载《台大社会工作学刊》2005年第11期。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贾斯廷·格林纳达:《欧盟公众参与研究报告》,载吴浩主编《国外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简·莱恩:《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江明修:《充实社会资本之研究》,中国“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4。

江明修主编《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台北:智胜文化,2001。

江玉林:《人性尊严与人格尊严——大法官解释中有关尊严论述的分析》,载《月旦法学教室》2004年第20期。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库斯哥阿德:《评G. A.柯亨的〈什么的平等·论福利、善和能力〉和阿玛蒂亚·森的〈能力与福祉〉》,载阿玛蒂亚·森、玛莎·努斯鲍姆主编《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载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赖伟良:《澳门的社会排挤初探》,载《澳门研究》2004年第21期。

赖伟良:《澳门老年保障制度评述》,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赖伟良:《澳门社会保障——制度与模式》,载《行政》2003年总第59期。

赖伟良:《老年保障制度之非商品化效应》,载《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五周年纪念文集》,2004。

蓝于琛:《德国与荷兰的政治经济改革:深度统合治理模型分析》,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暨政策学报》2006年总第42期。

李柏英:《评价历程的理论与测量:探讨价值观与情境关联的新取向》,载《应用心理学》2002年第14期。

李楚翘等著《澳门特别行政区复康服务的供给体系与长远策略》,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3。

李惠斌:《什么是社会资本》,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立全:《官民提供长者服务的职能分工与合作》,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李丽萍:《浅谈澳门养老保障》,载《社会保障探索——澳门社会保障学会五周年纪念文集》,2004。

李英明:《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启蒙与反思》,载《新制度主义与社会资本》,台北:扬智文化事业,2005。

李英明:《新制度主义与社会资本》,台北:扬智文化事业,2005。

李志辉:《台湾的社会企业化经营活动》,载《资料摘要》,中国“台湾立法会秘书处”,2007。

理查德·C. 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梁启贤:《澳门:儒家的福利国?——福利体制、公民权利的反思》,《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梁启贤:《澳门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一个历史的回顾》,载《澳门2004》,澳门:澳门基金会,2004。

梁启贤:《澳门市民对义务工作参与的研究》,载《蜂之讯》2009年4月号,澳门:澳门义务工作协会。

梁启贤:《从东亚各国现状看澳门社会福利体制》,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28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梁氏顾问有限公司:《澳门特别行政区长者照顾供给体系研究报告》,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5。

梁文韬:《程序、后果及社会正义:论米勒的混合型正义论》,载《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05。

廖荣利:《社会工作学》,台北:三民书局,1985。

列奥·马修:《凝聚性“公众”的分立成形》,载邓正来、J. C. 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 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林发钦:《澳门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载《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回顾与前瞻——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大会论文集》,澳门:澳门基金会,2007。

林丽惠:《高龄者参与志愿服务与成功老化之研究》,载《生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林明国、黄东益、林子伦:《行政民主之实践:总结报告》,中国“台湾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7。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林胜义:《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林水波:《“政府”再造》,台北:智胜文化,1999。

林玉华:《政策网络理论之研究》,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刘丽雯:《非营利组织——协调合作的社会福利服务》,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6。

刘世定:《博彩活动的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分析》,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2期。

刘羡冰:《澳门高等教育二十年》,载《行政》2002年总第57期。

刘羡冰:《澳门下一代面对的挑战:舞好博彩业这把双刃剑》,载《九鼎》2008年总第3期。

娄胜华:《澳门政府规模的实证研究》,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娄胜华:《令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参与式民主与澳门政府咨询机制建设构想》,载《澳门研究》2006年第32期。

娄胜华:《社团与政府:策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载2007年8月22日《澳门日报》。

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卢铁荣等:《澳门特别行政区青年问题与服务发长蓝图研究报告书》,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5。

陆洛:《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载《美中教育评论》2007年总第27期。

〔美〕罗讷德·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罗伯特·埃里克森:《对不平等的描述:瑞典的福利研究法》,载阿玛蒂亚·森、玛莎·努斯鲍姆主编《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骆伟建:《论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主导》,载《行政》2003年总第60期。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马克·E. 沃伦:《民主理论与信任》,载马克·E. 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玛莎·努斯鲍姆:《非相对性德性:一条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研究路径》,载阿玛蒂亚·森、〔美〕玛莎·努斯鲍姆主编《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英〕迈克尔·希尔著《理解社会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迈克尔·豪利特、M. 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美国一般行政署联邦咨询委员会资料数据库,2007年1月15日,http://www.fido.gov/facadatabase/generatereport.asp。

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6卷第5期。

莫纪宏编《宪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莫里斯·罗奇:《社会公民权:社会变迁的基础》,载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莫泰基:《香港灭贫政策初探:社会发展的构思》,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美〕尼尔·吉尔伯特、特雷尔:《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美〕尼尔·吉尔伯特、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尼克·马拉谢夫:《OECD成员国监管政策的演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诺曼·厄普霍夫:《理解社会资本:学习参与分析及参与经验》,载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社会资本—— 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潘国城:《为香港未来的房屋政策》,载《政策评论》,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2002。

彭华民、宋祥秀:《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载《社会》2006年第26卷。

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载《政治科学论丛》2005年第23期。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钱广荣:《中国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丘昌泰著《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5。

邱靖娟、吕朝贤:《从社会企业观点探讨地方博物馆合作关系——以“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为例》,“建立台湾永续发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区与劳动保障体系:公民权利契约观点”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载《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67期。

〔日〕山口定:《政治体制》,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尚庆飞、宋书琴:《从积极福利到社会投资型国家——吉登斯福利国家概念初探》,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8卷。

沈宗瑞:《两种公民资格观的历史发展与对话》,载《教育与社会研究》2002年第3期。

施能杰:《审议式民主的“包容性”问题之研究》,中国“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2004。

石沧金:《简析澳门社团与社会福利活动的关系》,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2003世界发展报告 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制度、增长模式与生活与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 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周志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苏朝晖:《教育改革的脉络》,载《行政》2003年总第61期。

苏文欣、孙悦:《澳门人不参与赌博行为?》,载《澳门博彩研究学会学刊》2006年第3期。

孙本初:《治理理论之初探:政府、市场与社会治理架构》,载《公共行政学报》2005年第16期。

孙代尧、郭永忠:《澳门贫穷人士生活状况及援助研究报告》,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6。

孙光著《现代政策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孙云峰、安克娴:《批判新自由主义视野中的社群主义自我观》,载《政治与法律》,2006。

谭兵:《澳门社会援助状况及趋势分析》,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陶黎宝华:《相互性与自主性:儒家视角下的人类基本需要与主体性》,载王卓祺、邓广良、魏雁滨编《两岸三地社会政策——理论与实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田北海、蒋超:《从“以工代赈”政策看澳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托马斯·雅诺斯基、布雷恩·格兰:《政治公民权:权利的根基》,载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王笃强:《贫穷文化与社会工作——脱贫行动的理论与实务》,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出版社,2007。

王五一:《澳门博彩业大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澳门研究》2005年第26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 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王卓祺:《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社会文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载王卓祺、邓广良、魏雁滨编《两岸三地社会政策——理论与实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美〕威廉姆·H. 怀特科等:《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威尔·金里奇:《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文件暨资料传播中心:《2001人口普查总体结果》,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00。

文件暨资料传播中心:《2006中期人口统计总体结果》,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07。

邬荣霖、王思峰、刘兆明:《初阶顾问介入历程的行动研究》,载《应用心理研究》2007年第36期。

吴明烈、蔡怡君、徐敏雄、赖弘基:《年学习社会行动规划研究》,载《社教志工人力资源发展研究计划》,2007,http://www.ace.ncnu.edu.tw/data/结案报告20070210.doc。

吴琼恩:《行政学的范围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吴伟强:《论澳门贫富悬殊与社会诉求》,载《行政》2006年总第71期。

吴秀瑾:《论机运平等主义:依靠批判》,2006年台湾哲学年会“主体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18~19日。

吴秀瑾:《依靠与平等:论Kittay爱的劳动》,载《女学学志》2005年第19期。

吴志良:《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1998。

吴祖春:《儒家价值观念社会化的路径探析》,澳门“儒学理论的实践”研讨会,2007。

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澳门特别行政区家庭状况及家庭服务发展研究报告》,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3。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澳门特别行政区家庭状况及家庭服务发展研究报告》,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http://www.ias.gov.mo/stat/family_rept_2005/index.htm,2004。

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若干海外地方的咨询委员会制度》,2003。

香港树仁大学:《服务质素持续改进机制 基线研究报告咨询文本》,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7。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检讨咨询及法定组织第六号中期报告——“六年任期”规定》,2004。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检讨咨询及法定组织第七号中期报告——“六个委员会”规定》,2004。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澳门居民第二期综合生活素质第二期研究(2006)》期末报告摘要,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澳门居民综合生活素质第四期研究——社会与公共事务参与》,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澳门居民综合生活素质调查(2005~2007年趋势)》,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澳门居民综合生活素质现况调查(2005)》中期报告记者招待会,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

萧蔚云:《论澳门基本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萧蔚云、傅思明:《港澳行政主导政制模式的确立与实践》,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3期。

萧志成:《澳门博彩业快速增长对本地人力资源市场的正负面影响》,载《博彩业快速增长对澳门经济及社会的影响》,澳门:澳门学者同盟,2008。

行政暨公职局:《如何进行市民满意度评估?》,2002。

徐贲:《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徐道稳:《社会发展与发展型社会政策》,载《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徐仁辉:《当代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研究》,台北:智胜文化,1999。

徐仁辉、杨永年、张昕编《公共组织行为》,台北:智胜文化,2004。

许继峰:《统合理论与劳工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7。

许毓涛:《澳门市民福利意识形态蕴含之中国传统观念与其发展》,载《2002年两岸四地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2002。

许毓涛:《社会援助计划:一项值得澳门回顾的社会保障课题》,载《2005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

薛澜、彭志国:《论合作主义视角下政策咨询机制构建与完善》,载《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卷第5期。

〔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严奇峰:《本土人际互动之描述模型——从文化价值影响与世俗化行为观点探讨》,载《中原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26期。

研究暨计划厅:《社会工作局工作报告2007》,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2008。

阎志刚:《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杨国枢:《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载《本土心理学研究》2004年第22期。

杨雪冬:《20世纪的民主理论:流变与评价》,载《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杨允中:《文化价值的认同与社会福利的提升》,载《2002年两岸四地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文化社会福利基金会,2002。

姚伟彬:《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序),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姚瀛志:《平台共创、合作安居——社区邻里共融服务》,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耶勒·费舍、安东·黑姆耶克:《荷兰的奇迹:荷兰的就业增加、福利改革、法团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叶炳权:《构建服务质素持续改进机制,提升社会福利服务表现成效》,《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叶桂平:《智利养老金制度之改革分析——兼论澳门相关制度之发展》,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叶启政:《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台北:三民书局,2000。

〔美〕依利特·杰科斯著《对科层制的称赞》,载竹立家、李登祥等编译《国外组织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尹宝珊、王家英、陈膺强、罗荣健:《主观幸福》,载黄绍伦、杨汝万、尹宝珊、郑宏泰编《澳门社会实录——从指标研究看生活素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7。

尹宝珊、王家英、罗荣健:《社会素质》,载黄绍伦、杨汝万、尹宝珊、郑宏泰编《澳门社会实录——从指标研究看生活素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7。

英国公职人员委任专员公署:“Code of Practice for Ministerial Appointments to Public Bodies”,2005。

余振:《回归后澳门的大众政治文化》,载《澳门2002》,澳门:澳门基金会,2002。

余振、刘伯龙、吴德荣:《澳门华人政治文化》,澳门:澳门基金会,1993。

余振、吕国民:《大众政治文化》,载黄绍伦、杨汝万、尹宝珊、郑宏泰编《澳门社会实录——从指标研究看生活素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7。

袁持平、郭卉、许书蜂:《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研究》,“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

曾忠禄、张冬梅:《内地赴澳门自由行游客特征研究》,载《旅游学刊》2005年第3期。

曾忠禄、张冬梅:《香港赴澳门游客特征研究——与内地游客比较》,载《旅游学刊》2006年第9 期。

詹姆斯·P. 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詹姆斯·S. 菲什金:《协商民主》,载陈家刚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张鸿喜:《澳门社会福利服务民营化研究》,载《行政》2004年总第63期。

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张军:《“自由行”政策对澳门经济的影响》,载《行政》2007年总第77期。

张世贤等:《公共政策——政府与市场的观点》,台北:商鼎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

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载杨团、张秀兰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张英阵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志愿服务现况与策略之研究》,中国“台湾内政部”委托研究报告,2003。

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家权:《超载的组织化秩序 过去未来话五一》,载2007年5月16日《澳门日报》莲花广场版。

珍妮特·V. 登哈特、罗伯特·B. 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国明:《四厘利息补贴制度回顾》,载《行政》2005年总第67期。

郑国明:《住房资源分配与政府行为——澳门公共房屋政策的若干分析》,载《澳门研究》1998年第8期,澳门:澳门基金会。

郑宏泰、黄绍伦:《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载黄绍伦、杨汝万、尹宝珊、郑宏泰编《澳门社会实录——从指标研究看生活素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7。

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载《心理科学进展》,2004。

郑丽珍:《资产累积福利理论》,载王卓祺、邓广良、魏雁滨编《两岸三地社会政策——理论与实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郑敏敏:《官办社会福利机构与民问团体新形势下的分工与合作》,载《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郑胜分:《社会企业的概念分析》,载《政策研究学报》2007年第7期。

郑天祥、黄就顺等:《澳门人口》,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郑怡世:《从组织间关系的观点谈社会福利组织跨组织/跨专业服务网络的建构》,载《社区发展季刊》2004年第89期。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及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素质指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周海娟:《老人福利政策与社会资本建构》,载《社区发展季刊》2005年第110期。

周宏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周志忍主编《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Agranoff,Robert & Michael McGuire,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3.

Agranoff,R. & McGuire,M., “Big Question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1(3),2001.

Alter,C. & J. Hage,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3.

Alter,K.,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Virtue Ventures LLC,2007,http://www.virtueventures.com/typology.

Anderson,E. W., Claes Fornell & Donald R. Lehmann,“Customer Satisfaction,Market Share,and Profitability:Findings from Sweden”,Journal of Marketing,Vol. 58,July,1994.

Arthur T. Himmelman,“Collaboration for a Change”,http://depts.washington.edu/ccph/pdf_files/4achange.pdf,2002.

Austin,J., “Strategic Alliances—Managing the Collaboration Portfolio”,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ummer,2003.

Austin,M. J.(ed.),Human Service Integration,New York:Haworth Press,Inc,1997.

Baccaro,L., What Is Dead and What Is Alive in the Theory of Corporatism,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2002.

Beck,W.,Van der Maesen,L. & Walker A.,“The Concept’s Empirical and Political Applicability”,in Beck,W.,Van der Maesen,L. G.,Thomése F. & Walker A. (ed.),Social Quality:A Vision for Europ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Beck,W.,Van der Maesen,L. & Walker A.,“Theorizing Social Quality:The Concept’s Validity”,in Beck,W.,Van der Maesen,L. G.,Thomése F. & Walker A. (ed.),Social Quality:A Vision for Europ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Beck,W.,Van der Maesen,L. G.,Thomése F. & Walker A.,“Introduction:Who and What is the European Union For?” in Beck,W.,Van der Maesen,L. G.,Thomése F. & Walker A. (ed.),Social Quality:A Vision for Europ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Berry,F. S.,Brower,R. S.,Choi,S. O.,Goa,X. F,Jang,H. S.,Kwon,M. J. & Word,J.,“Three Traditions of Network Research:What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genda Can Learn from Other Research Communiti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5),2004.

Bhaskar,R.,Reclaiming Reality,London:Verso,1987.

Blaug R.,Horner L.,Lekhi R.,Public Value,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The Work Foundation,2006.

Bowles,S. and Gintis,H.,“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paper prepared for symposium submitted to the Economic Journal,http://www.umass.edu/preferen/gintis/soccapej.pdf.

Bozeman,B. & Sarewitz D.,“Public Values and Public Failure in US Science Policy”,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32(2),2005.

Bozeman,B., “Public-Value Failure: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March/April,2002.

Burchardt,T.,Le Grand,J. & Piachaud,D.,“Degree of Exclusion:Developing a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in Hills,J.,Le Grand,J. & Piachaud,D. (eds.),Understanding Social Exclus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B?rzel,T. A,“Organizing 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76,1998.

B. Guy Peters,American Public Policy:Promise and Performance,Washington,D.C.:CQ Press,2004.

Cabinet Office,“Public Bodies:A Guide for Departments,Chapter2—Poli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Public Body”,http://www.Civilservice.gov.uk/Assets/2_policy_Characteristics_tcm6-2480.pdf,2006.

Coats D. & Passmore E., Public Value:The Next Steps in Public Service Reform,The Work Foundation,2008.

Daniele,D.,Johnson,T. & Zandonai,F.,“Network as Support Structures for Social Enterprises”,in Noya,A. (ed.),The Changing Boundaries of Social Enterprises,OECD,2009.

David Hall,Public Services Work,Pub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2000.

Davis,P. and West,K.,“What Do Public Values Mean for Public Action?Putting Public Values in Their Plural Place”,http://polsci.ku.dk/english/public_ value_workshop/bilag/davis_west.pdf,2008.

Dees,J. G.,Jed,E. & Peter,E.,Strategic Tools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Enterprising Nonprofit,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2.

Dees,J. G.,“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http://www.fuqua.duke.edu/centers/case/documents/dees_SE.pdf,2001.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http://www.communities.gov.uk/documents/localgovernment/rtf/155637.rtf,1999.

Dixon,J. & Dogan,R., “Hierarchy,Networks and Markets:Response to Societal Governance Failure”,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24(1),2002.

Dowding,K.,“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Political Studies,43,1995.

Evans,M.,“Understanding Dialectics in Policy Network Analysis”,Political Studies,Vol. 49,2001.

Gough,I.,“List and Thresholds:Comparing the Doyal-Gough Theory of Human Need with Nussbaum’s Capabilities Approach”,ESRC Research Group on Wellbe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3.

Grootaert,C. & Van Bastelaer,T.,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A Multidiscipinary Tool for Practitioners,Washington,D. C.:World Bank,2002.

Gurr,T. R.,Why Men Rebe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Hartmut Bossel,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ory,Method,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9.

Helen Briassoulis,“Policy Integration for Complex Policy Problem:What,Why and How”,2004 Berlin Conference “Greening of Policies:Interlinkages and Policy Integration”,2004.

Helmut K. Anheier(ed),“Social Service in Europe—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Observa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June 2003.

Hendriks,C.,“Institution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Processes and Interest Groups:Roles,Tensions and Incentive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 61,No. 1,2002.

Herrmann P.,“Social Quality—Opening Individual Well-Being for a Social Perspective”,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Vol. 6,2006.

Herrmann,P.,“Care Services—Core of Sustainable Empowering Welfare System—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s a New Care Framework”,William Thompson Working Paper,8,European Social Organizational Consultancy,2008.

Herrmann,P.,“Classical Class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Contemporary EU-Policies-Socio—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Current Social Policy Making”,European Social Organisational and Science Consultancy for University of Cork,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2007.

Herrmann,P.,“Discussion Paper on the Domain ‘Empowerment’—Fourth Revision”,Institute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2004.

Hills,D. & Sullivan,F., Measuring Public Value 2:Practical Approaches,The Work Foundation,2007.

Hitlin S. & Piliavin J. A., “Values:Reviving a Dormant Concept”,Annual Reviews of Sociology,30,2004.

Holliday,Ian,“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48,2000.

Horner L., Lekhi R.,Blaug R.,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Role of Public Managers,The Work Foundation,2006.

Hunold,C,“Corporatism,Pluralism and Democracy:Toward a Deliberative Theory of 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Governance,Vol. 14,No. 2,2001.

Huxham,C., “The Challeng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Public Management,2,2000.

Jane Pillinger,“Quality in Social Public Services”,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2001.

Jasanoff,S., The Fifth Branch:Science Advisers as Policymakers,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Kelly G.,Mulgan G. & Muers S.,“Creating Public Valu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ublic Service Reform”,Strategy Unit,Cabinet Office of the United Kingdom,2002.

Kickert,W. J. M. & Joop F. M. Koppenjan,“Public Management and Network Management:An Overview”,in Kickert,W. J. M.,Erik-Hans Klijn & Joop F. M. Koppenjan,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9.

Kickert,W. J. M. & Koppenjan,J. F. M.,“Public Management and Network Management:An Overview”,in Kickert,W. J. M.,Erik-Hans Klijn and Joop F. M. Koppenjan,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

Kickert,W. J. M.,Erik-Hans Klijn & Joop F. M. Koppenjan eds.,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

Kj?r,A. M., Governance,Malden,MA:Polity,2004.

Klijn,E. H. & Koppenjan,J. F. M.,“Public Management and Policy Networks—Foundation of a Network Approach to Governance”,Public Management,2000.

Kotler,Philip,Market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8th edition,New York:Prentice Hall,1994.

Kuan,Yu-Yuan,Andy Kao & Marie-Claude Pelchat.,“Enterprising Asian NPOs: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2003.

Lengnick-Hall,L. A.,“Customer Contributions to Quality:A Different View of the Customer-Oriented Fir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1/3,1996.

Lin Nan,Cook,K.,Burt,R. S.,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NY:Aldine de Gruyter,2001.

Mager,C.,Public Value and Leadership: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Leadership,2007.

Marsh,D.,Smith,M.,“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Political Studies,48,2000.

Michael-Hill and Peter-Hupe,Implementing of Public Policy: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2003.

Midgley J.,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5.

Midgley,J.,“Assets in the Context of Welfare Theory:A Developmentalist Interpretation”,Working Paper No. 03-10,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3.

Midttun,A.,“Realigning Business,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Embedded Relational Governance Beyond the (neo) Liberal and Welfare State Models”,Corporate Governa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 13,Issue 4,2005.

Molina,O. & Rhodes,M., “Corporatism: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 Concept”,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5,2002.

Moore H. M., 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Moore,M. H.,Khagram,S.,“On Creating Public Value—What Business Might Learn from Government about Strategic Management”,A Working Paper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The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2004.

Moore,M. H.,“The Public Value Scorecard:A Rejoinder and an Alternative to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by Robert Kaplan”,Working Paper 18,The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2003.

Nussbaum,M. C.,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 Capabilities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OECD,“Citizens as Partners—Information,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1.

O’Toole,L.,Meier,K., “Desperately Seeking Selznick:Cooptation and the Dark Side of Public Management in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6),2004.

Paraskevopoulos,Christos J., “EU Enlargement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European Public Policy-Making:Actors,Institutions and Policy Learning”,in Liuc Papers,n. 116,Serie Economia e Istituzioni 8,Suppl. 11,2002.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Unit,“Social Capital—A Discussion Paper”,London:Cabinet office,2002.

Perri 6,Holistic Government,DEMOS,1997.

Perri,Leat,D.,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DEMOS,2002.

Phillips,D., Quality of Life:Concept,Policy and Practice,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

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Exploring New Approaches to Social Policy:Synthesis Report”,Canada,2003.

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Social Capital as a Public Policy Tool”,Canada: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2005.

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Social Capital:Building on a Network-Based Approach”,Canada: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2003.

Provan,K. G. & Milward,H. B., “Do Network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1(4),2001.

Public Value,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The Work Foundation.

Putnam,R. D.,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

P. Alcock,Understanding Poverty,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

P. Townsend,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 of Liv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Rao,H.,G. F. Davis & A. Ward,“Embeddedness,Social Identity and Mobility:Why Firms Leave the NASDAQ and Joi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5,2000.

Rhodes,R. A. W. & Marsh,D.,“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Policy Network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21,1992.

Rhodes,R. A. 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Rhodes,R. A. W.,“Different Roads to Unfamiliar Places:UK Experie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57 (4),1998.

Royo,S.,“A New Century of Corporatism? Corporatism in Spain and Portugal”,West Eurpoean Politics,Vol. 25,No. 3,2002.

Sarabajaya Kumar,Helmut Anheier and Lisa Alfredson,“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Current Debates and Policy Issues”,Helmut K. Anheier (ed.),Social Service in Europe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Updated Version,Observa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June 2003.

Schachter,H. L.,“Reinventing Government or Reinventing Ourselves:Two Model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Nov/Dec 1995.

Schmitter,P.,“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36),1974.

Shulver,M & Lawrie,G.,“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the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2GC Working Paper;“Can Balanced Scorecard be linked to other management processes?”2GC Limited,2009.

Stoker G.,“Public Value Management (PVM):A New Resolution of the Democracy/Efficency Tradeoff,Unpublished Paper”,Institute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IPEG),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3.

Stoker G.,“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2006.

Szirom T.,Lasaer Z.,Hyde J. and Moore C., “Working Together:Integrated Governance”,Sydney IPPA,2002.

Thomas Bahle,“Changing Social Service Systems in England,France and Germany:Towards De-institutionalisation or Institutionalisation?”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Florence,EUI Working Paper SPS No. 2002/8.

United State,“Federal Advisory Committee Act”,§3-Definitions.

Van der Maesen,L. and Walker A.,“European Foundation on Social Quality:Theoretical State of Affairs”,http://www.socialquality.org/site/index.html,2002.

Voyer,Jean-Pierre,“A Life-Course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Analysis—A Proposed Framework”,Canada: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2004.

Walker,A.,“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Bridging Asia and Europe”,International Nanjing Conference of Social Quality and Social Welfare,2008.

Wallace,C. and Abbott,P.,“From Quality of Life to Social Quality:Relevance for Work and Care in Europe”,http://www.revistacalitateavietii.ro/2007/CV-1-2-2007/6.pdf,2007.

Wiarda,H. J.,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The Other GreatIsm”,Armonk,NY:M.E. Sharpe. 1997.

Zadek S.,“The Logic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cial Contract”,A Report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Working Paper No.17,The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2006.

Zeigler H.,Pluralism,Corporatism,and Confucianism:Political Association and Conflict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urope and Taiwan.

“Improving Policy Coherence and Integ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hecklist”,policy brief,2002,www.oecd.org (2005/07/01).

?berg,P., “Does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sm Promote Trust and Deliberation”,Governance,Vol. 15,No. 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