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5

法哲学视野中的程序正义图书

The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vis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SSAPID:101-0537-0297-22
ISBN:978-7-5097-257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和论证了程序正义研究中的认知模式问题。首先指明程序正义研究的理论定位问题是在法哲学上深入分析程序正义本身的思想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既有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认知模式,即“程序的实体化”与“正义的形式化”,在问题切入、观念渊源以及概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这两个基本认知模式尽管在具体问题上的表现不同,但其缺陷都在于把程序正义置于抽象的矛盾对立之中,并最终得出结论:以“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方式来正确认知程序正义问题是一种可能的理论研究,是对“人的价值性存在”的阐扬,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靠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之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程龙
编 辑:李长运;申杰;张照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程序正义研究的中国困境

  二 程序正义研究的法哲学定位

   (一)法哲学上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研究的分析视角

   (二)“程序正义”的前提批判:程序正义研究的问题建构

 第二章 程序正义与现代法律文明

  一 程序正义是现代法律文明的理性价值

  二 程序正义是正当宪法的理性诉求

  三 程序正义是政治权力应用的理性标准

 第三章 程序正义价值的优先性

  一 法学语境当中的程序正义

  二 程序正义优先性的内涵

  三 程序正义优先性的意义

 第四章 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

  一 程序正义研究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之一:程序的实体化

   (二)认知模式之二:正义的形式化

  二 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思想渊源

  三 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概念基础

  四 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主题与方法

   (一)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理论主题

   (二)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理论方法

 第五章 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

  一 程序问题与正义研究

   (一)“程序”的问题化分析

   (二)“正义”的问题化分析

   (三)程序正义研究的共同前提:价值化认知的优先性

  二 程序的实体化:法律程序构造中的价值矛盾

   (一)现代社会与法律程序:程序如何实体化

   (二)法律程序实体化的典型分析

   (三)法律程序构造中的价值矛盾及其批判

    1.法律程序构造的几种理论模式及其问题

    2.法律程序构造中的价值矛盾之批判

  三 正义的形式化:法律程序价值中的矛盾

   (一)法律程序价值问题的提出:正义如何形式化

   (二)法律程序价值的几种理论模式及其局限性

    1.边沁的工具价值理论

    2.波斯纳的经济成本理论

    3.德沃金的道德成本理论

    4.贝勒斯的综合程序正义理论

   (三)法律程序价值中的矛盾及其批判

 第六章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

  一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一种认知可能

   (一)“发展性”而非“现成性”:程序正义研究在认知方式上的变革

   (二)“价值处境”:程序正义研究面对的理论难题

   (三)寻求程序正义的生成与发展:程序正义研究的出路

  二 价值化视野下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发展”

   (一)程序正义的价值化内涵

   (二)确立价值化程序正义研究的根本旨趣

 第七章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

  一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中国法

  二 价值化的程序正义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的理念和实践

   (一)程序正义与再理解当代中国法的理念

   (二)程序正义与再理解当代中国法的实践

 结束语

 后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

5.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法律出版社,2002。

6.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7.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8.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9.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樊崇义、夏红主编《正当程序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2.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

13.李红梅:《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5.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慈继伟:《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8.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

19.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20.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1.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2.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葛洪义:《探索与对话:法理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4.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6.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7.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8.公丕祥:《法哲学与法治现代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9.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0.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

6.〔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9.〔美〕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0.〔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11.〔美〕安修:《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2.〔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3.〔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4.〔法〕勒内·达维德:《英国法和美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仿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5.〔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

16.〔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7.〔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

19.〔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

20.〔英〕W.I.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22.〔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23.〔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24.〔意〕D.奈尔肯:《比较法律文化论》,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5.〔意〕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6.〔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4。

27.〔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28.《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八卷,苗力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9.〔英〕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0.〔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31.〔德〕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3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3.〔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4.〔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5.〔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6.〔德〕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黄宪起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37.〔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8.〔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

39.〔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0.〔德〕阿图尔·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

41.〔意〕莫诺·卡佩莱蒂等:《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0。

4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3.〔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

44.〔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45.〔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7.〔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

48.〔法〕福科:《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49.〔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0.〔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51.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

52.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

1.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2.陈瑞华:《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

3.陈瑞华:《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5.孙莉:《程序·程序研究与法治》,载《法学》1998年第9期。

6.黄文艺:《论中国法律发展研究的两大范式》,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3期。

7.龚祥瑞:《法律与正义——读丹宁法官的判决书和他的著作》,载《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1期。

8.夏锦文、秦国荣:《法律形式化的意义分析》,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0.崔之元:《关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三个理论问题》,载《美国研究》1997年第3期。

11.陈端洪:《法律程序价值观》,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12.宋显忠:《程序正义及其局限性》,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13.吴泽勇:《诉讼程序与法律自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14.陈兴良:《错判还是错放:从实体正义到程序正义的正义选择——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犯罪问题》(上、中下),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6、7、8期。

15.陈瑞华:《判决书中的正义——从刘涌案件改判看法院对刑讯逼供的处理问题》,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16.〔德〕阿克塞尔·辰切尔:《程序正义在正义理论中的功能》,陈林林译,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

17.〔德〕克劳斯·F.勒尔:《程序正义:导论与纲要》,陈林林译,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8.刘荣军:《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19.张其山:《接近程序正义》,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0.孙洪坤:《程序正义论——一种法社会学的反思》,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Michael D.Bayles,Procedural Justice:Allocating to Individual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1990.

2.D.J.Galligan,Due Process and Fair Procedures:A Study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

3.R.S.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in Comell Law Review,Vol.60,1974.

4.Jerry L.Mathaw,Administrative Due Process:The Quest for a Dignity Theory,in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61,1981.

5.R.Saphire,Specifying Due Process Values:Towards a More Responsive Approach to Procedural Protection,in University of Pennsy lvania Law Review,Vol.127,1978.

6.Jerry L.Mathaw,Dignitary Process:A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Liberal Democratic Citizenship,in University of Florida Law Review,Vol.39,1987.

7.Jerry L.Mathaw,Bureaucatic Justice:Managing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Claims,New Haven,Conn.,1983.

8.E.Pincoffs,Due Process,Fratemity,and a Kantian Injunction,in J.Pennock and J.Chapman(eds.),Due Process NOMOS 18,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7.

9.Gerald J.Postema,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and the Law of Procedure:Bentham’s Theory of Adjudication,in Georgia Law Review,Vol.11,1977.

10.Niklas Luhmann,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London:Routledge & Keganpaul,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