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0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7(2009)图书

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No.7(2009)

SSAPID:101-0530-9276-61
ISBN:978-7-5097-0847-7
DOI:
ISSN:
关键词:

经济 战略 环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转轨期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实现的战略对策》、《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兼论民间环保教育》、《伦理环境与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等文章。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
作 者: 李成勋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编撰者简介

 序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中文摘要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的战略对策

  一 国际经济环境的剧变——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一)来势猛

   (二)波及广

   (三)金融与经济危机连发

   (四)救助乏效

  二 世界金融危机的后果

  三 世界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四 我国的战略对策

   (一)宏观经济战略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2.强化科学的宏观调控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加强金融监控

    5.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6.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二)微观经济战略对策

    1.采取积极的收缩战略

    2.实行谨慎的扩张战略

    3.增强企业软实力,打造竞争新优势

    4.坚持基本竞争战略

 发展方式、发展环境与发展战略

  一 当前发展方式与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低消费,高储蓄

   (二)高投资,低效能

   (三)出口导向

  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关于经济增长下滑

   (二)关于就业和失业

  三 结论与战略选择

   (一)治标与治本并行

   (二)尽快转换发展方式是化解经济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根本保证

    1.提高消费率

    2.促进企业和行业调整

    3.总量政策保持现状,结构政策加大力度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一 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二)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动因与放大效应

  二 未来国际经济演变趋势特点

   (一)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全球经济体系稳定性

   (二)全球资源价格在高位震荡后开始进入不确定区间

   (三)次债危机使流动性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增强

  三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影响

   (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减速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冲击

   (二)对我国银行业直接影响有限,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加大

   (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美元持续贬值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各国纷纷下调利率加大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

  四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冲击与变迁的思考

   (一)美国金融危机实质是美元霸权衰落进程中的一场货币竞争

   (二)美元“一币独大”的地位受到冲击,国际货币体系急需重构

   (三)把握契机,以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五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一)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合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实施坚定的“走出去”战略

   (三)抓紧经济结构调整不放松,继续实施可持续贸易战略

   (四)借助新一轮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浪潮,充分发挥其在解决我国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及产生原因

  二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对外经济的战略对策

   1.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

   4.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环境规制、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一 环境规制与产品生产

  二 环境规制对比较优势影响的静态分析

   1.出口国环境规制与比较竞争优势分析

   2.进口国环境规制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影响

   3.多边环境规制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影响

  三 环境规制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四 结论与战略选择

   1.环境规制对一国长短期出口贸易具有不同的影响

   2.环境规制有可能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3.环保性能将成为贸易产品市场进入和竞争能力的关键

   4.环保产业将是一个新的颇具发展前途的贸易领域

   5.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斗争焦点

 外部冲击与新兴国家经济增长与转型

  一 金融危机对新兴经济的冲击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二 金融危机对新兴国家的冲击及其传导机制

   1.新兴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大打击

   2.出口与外汇增长受挫

   3.新兴国家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4.新兴国家财政预算平衡受到影响

   5.“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普遍下滑

  三 内部失衡和脆弱性:新兴经济“危机综合征”的病根

   (一)全球性失衡特别是美国金融泡沫破灭和经济强制调整是“金砖”国家危机过敏症的外因

   (二)经济增长过热和多重结构失衡是新兴国家金融危机并发症的深刻内因

    1.经济增长过热,泡沫累积增多

    2.产能过剩

    3.流动性过剩

    4.对外经济失衡

    5.高增长模式与经济稳健性间的失衡

    6.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失衡

  四 总结与启示

   1.审视全球化红利与全球化风险的关系,重构开放与管制、创新与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2.通过内部失衡治理抵消对外失衡

   3.改善宏观调控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双治理”解决“双失灵”

   4.致力于在寻求危机应对中实现新的超越,避免短期波动冲击长期发展战略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与财政的可持续战略

  一 当前社会保障资金财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会保障资金财政管理机制不健全所引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缺乏足够认识

   2.财政管理手段单一

   3.社会保障预算编制的滞后,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的客观要求,也使复式预算的编制名存实亡

  二 国际上不同国家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的经验

   (一)美国的社会保障预算

    1.1937~1968年独立预算

    2.1969~1982年统一预算

    3.1983~1992年脱离预算

   (二)德国、日本的社会保障预算

   (三)英国、瑞典及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预算

   (四)澳大利亚社会保障预算

  三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战略构想

   (一)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

    2.中长期目标

   (二)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

    1.收入项按资金来源分类

    2.支出项按资金用途分类

   (三)关于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

    1.收入项按资金来源分类

    2.支出项主要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用途分类

  四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若干配套措施

   1.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险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开征社会保险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

   4.划分社会保障事权,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5.开辟筹资渠道,弥补社会保险转轨成本引发的基金缺口问题

   6.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7.审慎投资和运营,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8.实现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变化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能源现状

  二 调整方向和推进力度

  三 结论

 优化规制环境与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战略选择

  一 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战略意义

   (一)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与缓解“两缺口”压力

    1.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与垄断行业管制体制变革

    2.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与缓解垄断行业巨大资源需求压力

   (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与垄断企业效率改善

   (三)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与改善政府宏观调控

   (四)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及其投资领域的拓展

  二 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现状

   (一)电力产业

   (二)航空运输业

   (三)铁路运输业

   (四)石油产业

   (五)电信产业

   (六)城市公用事业领域

  三 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规制环境什么是规制环境

   (一)制度性环境及其壁垒

    1.法律壁垒

    2.审批制度与寻租

    3.资源垄断制度

   (二)政府与企业行为

    1.国家大企业战略

    2.意识形态偏见引起的阻挠性行为

   (三)产业内部环境及其壁垒

    1.规模经济

    2.绝对成本

    3.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机会成本

    4.垄断行业特殊的定价机制及其风险

   (四)不同垄断行业规制环境评估

  四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战略选择

   (一)优化制度环境,形成非公企业准入垄断行业的长效机制

    1.要尽快清理、修改、废除与“非公经济36条”相矛盾的政策文件

    2.要尽快制定出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细则

    3.尽快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法律地位问题

    4.加快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

   (二)重新审视国家的大企业战略

   (三)探索非公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援助机制

    1.加快发展和创新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债券和信托投资券,支持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

    2.灵活运用政府资金与资源,扶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

    3.鼓励创业资本、风险资本以及私募股权资本投资于进入垄断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

   (四)构建垄断行业的退出机制

   (五)鼓励进入形式创新,提高进入的成功率

 政治、经济环境与中国商会的战略转型

  一 经济转轨推动了商会(协会)的快速发展

   1.工商联及其行业商会的发展

   2.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

  二 行业商会(协会)战略转型的地方探索

   1.上海:“三元管理模式”

   2.深圳:从“二元体制”到“一元体制”

   3.广东、北京、甘肃、杭州:“政社分离、政会分离”

   4.鞍山:突破双重管理体制限制

   5.无锡:“经济类行业归口管理”

   6.天津开发区:商会整合

  三 中国商会(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经济发展环境

    1.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民营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

   (二)政治与政策环境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行业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高度重视(见表5、6)

    2.先后6次政府机构改革,为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

  四 中国商会(协会)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1.工商联继续扮演双重代理角色

   2.继续发展各类行业组织

   3.确立服务为本理念

   4.规范商会、协会行为

   5.尽快制定《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商会法

 转轨期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实现的战略对策

  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公平观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公平观的演变过程

  三 转轨期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实现的战略对策

 工业设计、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战略

  一 工业设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工业设计的概念

   2.设计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二 工业设计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一)工业设计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以人为本是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

    2.创新人类生活方式

    3.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及和谐发展

   (二)工业设计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作用

    2.企业开拓市场的先导作用

    3.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

    4.塑造企业品牌的关键要素

    5.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手段

   (三)设计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设计竞争力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

    2.设计对于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设计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

 经营环境与商贸类中央企业实业化战略转型

  一 外贸体制的深入改革催生了商贸类中央企业实业化转型

   1.市场竞争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向,商贸类中央企业进出口业务空间受到挤压

   2.商贸类中央企业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集中,谋求做大做强需要另辟新路

   3.传统进出口业务增值服务能力弱,且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 商贸类中央企业实业化转型途径及案例分析

   1.纵向一体化转型——延伸产业链战略

   2.横向一体化转型——业务经营多元化

   3.混合一体化转型——横纵向一体化的结合

  三 国外商贸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向

  四 商贸类中央企业实业化转型的战略对策

   1.抓住国企重组机遇,加快实业化转型步伐

   2.增加重点商贸类中央企业的资本金

   3.结合“走出去”战略,加快实业化进程

   4.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增值服务能力

   5.配合转型战略,完善内部管理

 国际经济环境、石油价格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一 国际经济环境与石油价格波动

  二 石油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三 油价趋势综合预测

  四 我国的石油战略选择

   1.大力发展新能源

   2.充分利用地缘政治中的有利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寻求石油资源

   3.大力发展勘探开发与炼油的科学技术,提高油气采收率,合理规划石油产量

   4.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5.趁油价低加强石油的战略储备,充分利用民营储备能力,拉动内需

 重大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及其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启示

  一 重大事件对世界经济及油价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1929~1970年

    1.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第二阶段:1971~1991年

    1.1973年石油禁运

    2.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3.欧佩克改变“限产保价”的政策

    4.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三)第三阶段:1991~1999年

    1.海湾战争后主要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

    2.全球经济复苏,亚洲经济增长迅速

    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四)第四阶段:2000年~2009年2月

    1.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及“9·11”事件

    2.2003年前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3.2008~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二 油价波动原因分析

   (一)油价变化是石油供给和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

   (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油价不稳定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美元地位的体现

   (四)石油正在演变成金融产品,投机资本对油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五)油价波动是各国能源战略竞争的结果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一)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政策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耗,节能减排

   (三)转变消费方式,并大力鼓励和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四)深化我国石油行业改革

   (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六)能源安全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能源战略的实施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政府在营造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中的战略安排

  一 建设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的必要性

  二 政府在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建设中的缺失及弊端

   1.我国供应链企业信用数据分布分散,缺乏信用信息查询的平台

   2.国家信用管理法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3.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4.缺乏规避信用风险的制度

  三 政府在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建设中的职能

   (一)我国供应链信用体系建设面临两种模式的选择

   (二)政府在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建设中的职能

    1.以信用环境建设为主要着力点

    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育多元化的供应链信用服务机构

  四 供应链市场信用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

   1.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数据库

   2.运用市场化手段使信用服务机构平等地获得信用数据

   3.确定信用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4.由政府牵头成立供应链企业信用联盟

 机制设计与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二 现有环境保护制度的措施及评价

   1.直接管制

   2.征收“庇古税”

   3.排污权交易

   4.私人谈判

   5.预付金返还制度

   6.社会制裁

  三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思想与清洁发展机制

  四 运用机制设计原理构建我国环境保护战略

   1.在国际环境保护上,我们应继续积极参与CDM机制

   2.在国内环境保护上,建立国内的清洁发展机制,建立国内排污权交易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可持续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重大认识成果

  二 可持续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大实践成果

  三 建设生态文明贵在坚持不懈,宗旨是可持续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了净减少

   3.森林覆盖率提高

   4.积极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

   5.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6.用水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背景

   1.正规教育系统的环境教育

   2.民间环保教育

  二 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与发展状况

   1.国内环保NGO的发展状况

   2.中国环保NGO的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变化

  三 国外环境NGO作用的制度环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1.环境NGO发挥作用的制度分析

   2.国外NGO制度环境对我国的启示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与战略性财税政策

  一 引言

  二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内容体系

  三 政府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相关主体利益识别

   (二)成本分析

  四 完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战略性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一)明晰各级政府相关责任,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二)针对热力企业的支持与激励政策

    1.惩罚性税收工具的运用

    2.对热力企业采取灵活、有针对性的税收支出

    3.鼓励节能产品消费的税收优惠

   (三)针对业主的支持与激励政策

   (四)培育节能改造市场,扶持能源服务企业创业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及战略对策

  一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水环境日趋恶化

   2.垃圾包围农村,生活污染加剧

   3.畜禽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污染日趋严重

   4.农村面源污染极为突出

   5.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问题日益严峻

   6.农村生态破坏后果日趋显现

  二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因的分析

   1.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环保问题重视不足

   2.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3.农村环保法制缺失,监管能力低下

   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5.城市及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监管不到位

   6.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三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战略对策

   1.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2.规划先行,逐步实施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4.以科技创新推广农村环保先进、适用技术

   5.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6.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7.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8.要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9.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10.要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11.要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12.努力发挥农村妇女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优化中的特殊作用

 农民工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机构职能发挥的思考

  一 引言

  二 公共就业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三 公共就业机构对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四 公共就业机构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挥农村妇女作用的战略思考

  一 引言

  二 生态文明与农业

   (一)农业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二)目前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现状

  三 农村妇女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生态环境的观点

   (二)农村妇女与生态环境

  四 农村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其限制

   (一)农村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农村妇女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从而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2.农业女性化为农村妇女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在家庭消费领域和塑造下一代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农村妇女在控制人口方面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农村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1.资金的限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

    2.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3.组织化程度较低制约了农村妇女作用的发挥

    4.信息的匮乏制约农村妇女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 发挥我国农村妇女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1.赋权农村妇女,使她们拥有真正的平等权利

   2.在政策和措施制定上应考虑到农村妇女的特点和经验

   3.依托妇女组织提高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能力

   4.鼓励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包括国内和国际民间机构对农村妇女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文化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 文化与文化环境

  二 优化文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伦理环境与企业财务战略目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股东财富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三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伦理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伦理的相关性分析

    命题1 企业价值与企业对伦理道德的投资正相关

    命题2 企业价值与企业非伦理行为负相关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伦理困境分析

    1.利润最大化的伦理困境分析

    2.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伦理困境分析

  四 伦理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1.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体现了企业产权的分享,符合企业伦理的公平原则

   2.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体现了“共同治理”的现代公司治理逻辑,符合企业伦理的效率原则

   3.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凸显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4.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更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五 结论

 构建生态经济功能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生态型生产机制是功能区的根本

    1.生态型生产实现零排放

    2.生态型生产实现低碳、无碳化

   (二)经济先导机制是功能区的动力

    1.生态经济功能区实现产业高端化

    2.功能区完成追随型经济向先导型经济转化

   (三)环境优化机制是功能区的保障

    1.生态经济功能区要实现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双跨越

    2.生态经济功能区实现环境保护向环境生产的转化

  三 生态经济功能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

   (一)主体建设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基础

   (二)政策法规体系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的保证

   (三)生态经济建设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方向

   (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生态经济功能区的支撑

 科技环境、人员流动与产业集聚的战略对策

  一 新竹科技园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情况

   1.科技人力资源构成

   2.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

   3.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4.科技人才流动中的问题

  二 新竹科技园区人才流动对其产业集聚的影响特征

   1.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新竹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官、产、研、学为一体的综合创新网络体系,为产业和企业创新搭建了有效平台

   3.科技人才流动成为企业未来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 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对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技人才短缺和外流现象同时出现

   2.科技人才流向大陆的意愿较强

   3.科技人才流动对两岸经济的影响

 黄山景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黄山景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概况

   (一)重视规划,适时调整

   (二)注重景区资源保护

    1.森林资源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地质、地貌的保护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资金投入

    2.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体系

    3.控制和减少资源占用及污染物排放

    4.实现生态修复

    5.减轻空气污染

    6.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 黄山景区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旅游活动增多给景观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树木、植被遭到破坏

    2.造成空气污染

    3.水质受到影响,部分水体污染严重

   (三)资源本身面临的自然灾害——松材线虫病的威胁

  三 优化黄山景区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战略对策

   (一)科学测定生态容量,实施多种游客分流方式

   (二)强化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减少硬件设施的兴建

   (三)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旅游内容

   (四)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五)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海南特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二 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特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超常发展阶段

    2.重创阶段

    3.恢复、发展阶段

   (二)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1.专家评价得分

    2.因子分析得分

   (三)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法制环境不健全,贷款率低

    2.金融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低

    3.金融服务水平低且中介服务少,金融开放度低

    4.信贷投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发展速度慢

  三 促进海南特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

   1.创造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提高贷款率

   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金融机构收入

   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开放度

   4.调整信贷投资结构,加快金融发展速度

 环境生态保护与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一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布局

  二 煤炭开发布局与环境生态的冲突

   1.煤炭开发布局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

   2.煤炭开发布局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

   3.煤炭开发布局与城镇环境的矛盾

   4.煤炭开发布局与其他伴生资源利用的矛盾

  三 煤炭开发布局在源头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资源开发,轻环境生态

   2.重单个项目,轻整体考量

   3.重空间布局,轻时序安排

  四 强化源头管理、科学合理布局

   1.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开发布局,建立与省情和国家能源需求相适应的能源开发模式

   2.控制开发强度和坚持产能零增长

   3.发挥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4.合理布局、规模经营

   5.综合开发推进各种资源有效利用

   6.强化矿山保护制度,严格顺序开发

 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思考

  一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1.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明确化

   2.补偿方式多样化

   3.补偿运作市场化

   4.补偿效果“造血”化

  三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1.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专门设立“三江源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科目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主体地位,完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管理体制

   3.改革资源税(费)征收管理办法,并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费)

 宁夏农村环境整治难点与阶段性建设战略

  一 宁夏农村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2.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3.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4.因污染产生的矛盾层出不穷

  二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及治理难点

   1.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2.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

   3.管理制度体系的缺失

   4.农户行为习惯的养成

   5.城乡环境投资的差异

  三 现阶段农村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

   1.面对现实,把握机遇,应对资源环境挑战

   2.创新思路,注重实际,做好环保战略调整

   3.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环保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村民意识,形成良好行为道德风尚

   5.健全环保机构,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环保部门工作能力

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战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战略主体,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再或是一个产业部门,都必须善于利用环境和适应环境,为此就要了解环境和研究环境,把吃透环境视为进行战略决策的前提。环境有软硬之分,硬环境为战略主体提供发展的地理空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软环境为战略主体提供体制、机制、政策、技术、信息、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等。可见,硬环境主要是战略主体的生存基础,软环境主要是战略主体发展和提升的条件。软硬环境互促互补,共同促进战略主体的腾飞。环境对战略主体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强度。它可能给战略主体带来千载难逢的特大机遇,也可能带来百年不遇的严峻挑战;环境中还可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当然还会有以机遇为主兼有挑战,或以挑战为主兼有机遇等等状况。

许宪春:《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http://www.studa.net/tongjixue/030402/200342173126.html。

魏贵祥、刘文华:《当前的价格形势及政策抉择》,《研究参考资料》2008年第6期。

文兼武、余芳东、闾海琪、马岩:《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研究参考资料》2008年第6期。

刘尚希:《农民“就业状态”: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力量》,2006年6月29日、30日《中国经济时报》。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刘遵义:《十年回眸:东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徐凡:《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黄小军、陆晓明:《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曲凤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影响》,《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

张燕生、王海峰:《次贷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魏家宁:《商业银行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银行家》,2008。

何德旭:《关于构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设想》,《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4期。

赵丽梅:《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

聚焦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

于立新:《服务外包公司是大学生就业的好去处吗》,2009年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赵细康:《引导绿色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U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2),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Conflicts and Opportunities. Report No. OTA-BP-ITE-94. Washington,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rade and Environment Divisi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1999),Background Document of High Level Symposium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Geneva,15-16;March 1999.

Host Siebert(1998),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Berlin,Heidelberg.

Bovenberg,A.L. and R.A.De Mooji(1994),Environment Levies and Distortionary Tax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4),1085-1089.

吴敬琏:《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

刘世锦:《放宽准入以释内需》,《财经》2008年第12期。

郭书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形成原因与遏制》,《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曹勇:《与资本项目开放有关的几个问题的再思考》,《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林跃勤、刘霞辉:《转型模式与增长路径——一个中俄比较》,《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林跃勤:《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高度关注次贷新风险,我国需采取积极政策应对冲击》,2008年9月26日《中国证券报》。

陆一:《美国政府:为重建制度信用“改写资本主义”》,《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8年中文版增刊。

В.П.Занин:《Жесток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как выжить российскому бизнесу в Росси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08.

Романова И.Ю. Оценк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реформ в КНР и Росс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30 лет реформ в КНР:опыт,проблемы,уроки Часть1.стр.32-35.Москва.2008.

А.Кудрин.Мировой финансовой кризис и его влияние на Россию,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2009,(1).

Jeffery D. Amato and and Stefan Gerlach,“Inflation targeting in emerging market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after a decad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6(4-5):781-790 .Nov 2001.

Gelos R. Gaston & Sahay Ratna,“Financial market spillover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Economics of Transition 9(1):53-86.2008/.

OECD,“Governments must maintain reforms for long-term growth during crisis”,http://www.oecd.org/vgn/images/portal/.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编《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综合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07tongzhi/t20070904_157352.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08tongzhi/t20080318_198262.htm。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美〕罗伯茨:《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中信出版社,2005。

热罗姆·班德主编《开启21世纪的钥匙》,周云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韩智勇、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系统工程》2004年第7期。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尚列:《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中的资源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尚列:《资源有效使用、产业发展方向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尚列:《从我国现存经济问题看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尚列:《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尚列:《从资源短缺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俊峰:《风力12在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原理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

卢洪友:《中国城市公共事业经营管制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朱晓艳:《我国电力产业管制治理架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王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路径——寡占竞争与规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张卓元:《张卓元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剧锦文、韩晓芳等:《民营经济、民间资本与经济政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7~2008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代志华:《我国电信产业改革演进逻辑: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管理》2006年第24期。

郑曙光:《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与民营企业准入途径探讨》,《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孟宪铎、彭剑琴、俞志华:《质疑“打破行业垄断”》,《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第8期。

白明、雷箐青:《垄断型国有企业绩效分析》,《开发研究》2006年第5期。

Baumol,W.,J.Panzar,and R.Willin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Market Structure. 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2.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5(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黄孟复:《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黄孟复:《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韩福国:《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工商联:组织的双重代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顾举超:《关于商会的发展与管理研究》,河南省民政厅http://www.henanmz.gov.cn。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美〕B.约瑟夫·派恩、詹母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朱焘、王晓红:《工业设计:工业发展的魔方》,《企业管理》2005年第12期。

王晓红:《利用工业设计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编《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

王晓红:《中国承接工业设计外包的主要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

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Luigi Ferrara:《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和新的全球化设计市场》,《设计创造财富》,王晓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Michael Thomsom:《激励专业设计实践和国家设计政策的出台》,《设计创造财富》,王晓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Patrick Whitney,“Design Revelations from Shanghai”,BusinessWeek Online,March14,2006.

Rachel Tiplady,“A Continental Confab on Design”,BusinessWeek,January26,2006.

Bruce M.Tharp & Stephanie Munson,“Exploring Design in China”,BusinessWeek Online,2005.9.21.

David Rocks,“China Design”,Business Week,November21,2005.

The British Design Industry Valuation Survey 2005-2006,Published on November 1st,2006.

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黄泰山、冯斌:《出口营销策略》,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2002年国有企业财务决算资料》,2003。

中国物流协会编《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国资委研究室编《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2004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2005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上、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

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石军、冯连勇、李欣、李友、贾静:《产量峰值与中国石油资源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郭盛海、石军、李兰兰、李佳:《高油价背景下我国能源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Peter J.Brockwell & Richard A.Davis. Time Series:Theory and Methods. Spri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1.

George E.P.Box,Gwilym M.Jenkins,Gregory C. Reinsel,Time Series Analysis Forcasting and Control. Prentice-Hall. Inc.,1994.

Shijun & Xiongyi,“The Econometric Model of SINOPEC’s Price Tendency in the Domestic Stock Market”. Petroleum Science10,2006.

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

中科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荆克尧、缪莉、罗萍:《中外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成本对比分析及其启示》,《当代石油石化》2008年第10期。

刘强:《世界经济格局下的油价上涨及其影响》,《国际融资》2008年第6期。

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王玉谦:《中国油田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庞博、范爱军:《我国成品油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10期。

杨孝青、曹丽:《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3期。

Ron Cooke:The Elasticity of Oi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Mar 22,2007 by Energy Bulletin.

章政、郭海婷:《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世界标准信息》2006年第2期。

陈新年:《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中国物价》2005年第4期。

石晓军、陈殿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9期。

美国信用体系考察团:《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8期。

何德旭、王朝阳、张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介》,2007年10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

王培红:《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发展与思考》,《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年第3期。

金萍:《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4期。

谭光涛、赵自成:《全球化背景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第10号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5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清洁发展机制》,气象出版社,2003。

高海然:《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现状和政策建议》,《中国能源》2008年第6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外交部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5。

梁修邦:《对公共物品外部效果内部化的对策》,《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8期。

UN FCC,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 CP 1997 L.7 A dd. 1,199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

张忠伦、崔向红:《人类文明的起落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要》,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陈风英、赵宏图:《国际战略资源调查》,时事出版社,2005。

何伟:《中国节能降耗研究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周孝信、黎明:《矿产资源科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6。

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卢莉芳:《论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策研究报告》,2008年1月。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战略规划组:《能源节约重大问题研究报告集》,2007。

贾康:《财政的扁平化改革和政府间事权划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吕石磊、武涌:《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目标识别和障碍分析》,《暖通空调》2007年第9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李剑阁、韩俊:《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比较》2007年第31期。

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顾秀莲:《妇女:环保的生力军》,2000,http://www.chinacp.org.cn/newcn/women001.htm。

韩贺南、张健主编《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唐孝炎:《妇女与环境,妇女发展与对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郑志晓:《可持续发展纵横谈》,《求是》1997年第2期。

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霍桂林、郝金莲:《对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思考》,《中国小额信贷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何文:《农村社区建设与小额信贷扶贫》,《中国小额信贷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杨秀娥:《联合国人口基金木兰县妇女小额信贷》,《中国小额信贷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Susan Griffin,Woman and Nature:The Roaring Inside Her,New York,Harper & Row Press. 1978.

Martin-Brown,Martin-Brown,Joan. 1993 “The Rationale:Why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Greenbook:A Manual to Support Organizing a National Assembly of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Global Regional Assemblies of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UNEP.

Rebecca.Clay,2003.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王庆成著《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裘益政等:《商业伦理与民营上市公司第二类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伦理维度》,《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黎来芳:《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袁水林、张利立:《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首要选择》,《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

陈志平、朱宇:《从公司治理结构看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目标》,《商业经济》2006年第8期。

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美〕罗纳德·杜斯卡、布伦达·仁斯卡:《会计伦理学》,范宁,李朝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DeGeorge,Richard,“Business Ethics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Information Age”,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0,(10).

Colvin,G.,“The Amazing Future of Business”,Fortune,2000,(March 6).

Chan,K.,“From Top to Bottom”,Wall Street Journal,2001,(May 21).

Rosthorn,J.,“Business Ethics Auditing:More than a Stakeholder’s To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September).

Moriarity,S.,“Trends in Ethical Sanctions withi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ccounting Horizons,2000,(Dec.)

Somers,M.,“Ethical Codes of Conduc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s of Conduct,Employee Behavior,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0).

Bowie,N.,Duska,R.,Business Ethics. 2nd ed.,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Wagner,C.,“Economics:Evaluating Good Corporate Citizenship”,The Futurist,2001,(July/Aug.)

Velasquez,M.,Business Ethics Concepts and Cases,4th eds.,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8.

Kranish,M.,“Fat Chance”,Boston Globe,2001,(July 29).

Rowan,J.,“The Moral Foundation of Employee Right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April).

Des Jardins,J.,McCall,J.,“A Defense of Employee Right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4).

高淑媛、张颖:《北京市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绿色中国》2005年第18期。

杨卫:《经济与生态一体化的上海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笫二届环境经济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01。

〔英〕Roger Pemrman:《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版社,2000。

杜文渊、杨丽:《我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发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第6期。

康瑾瑜、钱智光:《实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管理》2000年第5期。

娄勤俭:《中国台湾IT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

王奋等:《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廖建锋、李子和、夏亮辉:《新竹科技园的发展状况和成功要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24期。

殷小梅:《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2期。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汪华林:《人才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保障》,《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2期。

栗娜、曾晓:《对台湾吸引海外人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王刚、裴劲松、宋瑞华:《高科技园区人才流动实证分析》,《经济师》2007年第4期。

朱付元、丁厚德:《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机制及其借鉴意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第5期。

王奋、赵宏宇:《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王学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的人才区域聚集战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2007年第2期。

钱文之:《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工研院模式》,《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第2期。

姚国权:《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华东科技》1997年第10期。

寇庭耀:《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发展启示录》,《科研管理》1997年第3期。

台湾《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7年第1期。

韩正中:《东方硅谷的魅力——台湾新竹工业园考察记》,《四川统一战线》,2001。

王振、朱容林:《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剖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陈源山:《新竹科技园的成功与困惑》,《科技信息》2003年第9期。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March 1999,CHI Research Inc.USA.

Annalee Saxenian,“The Silicom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ge 1,2001.

wei li ting:The Human Resource side Globalization,www.amcham.com.tw.

The Successful Factorsons fsor an Industry Cluster:The Experience of Hsinchu Science Park,Tain-Jy Chen,Paper prepared for APEC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Clustering for SMEs March 8-9,2005 Taipei.

Fast Boat to China:Corporate Fligh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Free Trade;Lessons from Shanghai. 2007 by Andrew Ross;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Jiuzhou Press 2007 All Right Reserved.

周秉根等:《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胡济源:《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安徽地质》1997年第7期。

吴明华:《从黄山看我国风景区管理》,《旅游学刊》1996年第2期。

蒋宗豪:《黄山风景区旅游容量及相关环境问题研究》,《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第12期。

刘秉升:《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和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旅游学刊》1994年第6期。

苏五九:《黄山风景名胜资源综合保护与开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汪诚:《黄山可持续发展生态境域的保护及存在问题》,《中国园林》2001年第3期。

汪立祥等:《黄山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3期。

汪立祥等:《黄山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第1期。

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3期。

吴峰:《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

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

朱德位:《优化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的另一个视角》,《上海金融》2006年第1期。

侯连卿、李建波:《论金融生态的信用基础》,《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

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李兴蓉、张连刚:《浅谈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22期。

程昆:《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风险控制:广东的证据》,《改革》2006年第1期。

曹元芳、李西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改革》2006年第2期。

郭伟:《湖北省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上海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庞香萍:《青海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攀登》2008年第4期。

金守恒:《对齐齐哈尔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以金融生态的理念考察我市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问题》,《理论观察》2006年第1期。

张建英:《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华北金融》2006年第9期。

王仁祥、丁玲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甘肃金融》2007年第8期。

王文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沈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5年第12期。

赵成行:《金融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河北金融》2006年第5期。

于倩:《金融生态环境与西部经济发展西部论丛》2005年第12期。

陈成:《创建海南金融安全示范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国金融》2007年第5期。

刘仁伍:《注重金融生态构建和谐海南》,《今日海南》2005年第11期。

1998~2008年《海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1998~2008年《海南年鉴》。

李劲民:《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耿海清:《基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煤炭开发功能区》,《生态学杂志》2007年第5期。

刘海滨、王立杰:《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布局与模式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第3期。

翟建忠:《浅谈晋北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设计技术》2008年第4期。

谭民强、宋鹭、梁学功、郭二民:《大型煤炭基地多头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

山西省经济普查课题组:《山西区域经济布局研究》,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

阿兰·V.尼斯,詹姆斯·L.斯威尼:《自然资源与能源(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奥蒂:《资源富足与经济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

《三江源生态建设可给下游带来700亿产值》,青海新闻网,2005-06-15。

沈满洪:《论环境经济手段》,《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弱势部门”再掀环保风暴,潘岳誓言决不虎头蛇尾》,2006年2月6日《南方周末》。

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求是》2004年第13期。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2004年11月9日《光明日报》。

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转移支付特殊性因素研究》,2007。

青海省财政厅:《青海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后有关地方财政配套及补偿问题的研究报告》,2005。

王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管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汪一鸣:《宁夏平原湖泽演变》,宁夏特产网,2008-10-21。

宁夏环保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五”规划》,2008。

陈道平:《秸秆燃烧对环境的化学作用》,《化学教育》2007年第10期。

李军、胡志冠:《宁夏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商务部网站,2007-02-11。

宁夏环保局:《2007年宁夏环境状况公报》,2007。

刘玉琼:《重视农村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