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0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图书

暂无

SSAPID:101-0527-9127-97
ISBN:7-80190-83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一些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以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现实问题,如今后中国政治改革的策略选择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卫平 汪永成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完善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代前言)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

 全球化与中国的政府能力

  一 引言

  二 中国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1.对全球化进程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预见,从而选择了主动、积极而又独立的全球化战略

   2.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及时将具有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知识精英选拔为公共部门的领导人,并且广泛开展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官员培训

   3.发展起一套灵活的、适应能力很强的制度和机制

   4.积极谋求国际合作,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5.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

   6.政府对社会和市场拥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1.政府成本过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庞大,公共部门人员过多,由此带来人头费开支居高不下;二是公共部门运行成本过高

   2.久治不愈的公共部门腐败,是令中国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

   3.公共部门的重大政策失误仍然较多

   4.公共产品质量较低,也是相当突出的问题

   5.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严重缺乏诚信

   6.地方保护主义流行,也严重地削弱了政府的能力

  三 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

   1.中国政府努力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

   2.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大,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也迅速增加

   3.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手段

   4.改变公共部门的服务态度,对于建立服务政府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5.与推行市场经济和加入全球化进程相伴随,中国政府开始改变对民间组织的态度,从完全禁止到鼓励扶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便逐渐兴起

   6.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7.一个令人鼓舞的发展是,中国政府开始将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定为分权化、地方化、市场化和民营化,并且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8.地方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

  四 建立责任政府,加强公共部门的参与、责任和透明

   1.责任政府首先要使公共部门的官员认真担负起与职务相应的责任,并对自己的职务过错付出必要的代价

   2.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政务信息的透明

   3.全球化增大了人类的自然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处理各种紧急事件,有效降低各种风险的能力也成为责任政府的内在要求

   4.政治透明的实质,是公民对相关政治信息的知情权,公民的这种知情权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

   5.政治透明不仅是指政府的政务信息、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的公开化,而且也应当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与公民的良好沟通

   6.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对于强化政府的责任至关重要

   7.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当让相关的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这不仅是政治透明的需要,也是政治参与的需要

   8.立法和政策听证,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9.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义极其重要

   10.中国拥有一种特殊的政治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中国共产党是实际的权力核心

  五 结束语: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现代化战略选择的“中国模式”

   1.在全球化时代,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2.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

   5.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

   1.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3.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政府的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

   4.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

   5.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良好合作,是善治的实质所在

   6.政府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发展经济、维持稳定和捍卫国家安全等基本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维护和促进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

 紧紧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 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

  二 解决好发展问题,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 解决好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解决好发展问题,应该十分注重社会公平

 简论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积极探索

  一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进行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

  二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

  三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开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局面

 关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 党的现行执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介入国家政权的方式有待改进

   2.党政双轨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地方党政领导权限交叉难以协调:目前在中央一级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党政关系问题

   3.运作公共权力方式的人治化色彩较为浓厚:在立法工作不断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依靠党的政策治国的传统工作方式仍然富有生命力

   4.政府间管理体制不顺,领导方式不合理:政府间管理体制未能做到依法合理划分管理权限,人权、事权与财权相互不匹配,条块权力分割、矛盾突出

   5.地方党委和同级人大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看似加强人大工作,实则削弱了人大工作

   6.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需要完善: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局等分属政府系统和司法系统,从法理上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司法独立和司法监督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

  二 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 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党对干部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民主

   (二)尽快实现党政双轨权力系统的并轨,理顺党政关系

   (三)强化人大党组作用,理顺各级地方党委与人大关系

   (四)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理顺党组织与公检法的关系

   (五)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六)健全决策体系,完善决策机制

 简论执政成本

  一 什么是执政成本

  二 为什么执政必须讲成本

  三 怎样评估执政成本

 论政党的执政能力

  一 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二 政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方式改革

  三 现代政党的基本执政能力

   1.民意代表和利益整合的能力

   2.依法执政和治国的能力

   3.信息汲取和筛选的能力

   4.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能力

   5.驾驭竞争性选举政治的能力

 论强有力政党的特征和建设途径

  一 强有力政党的特征

  二 能力建设的途径:组织和动员

  三 从历史的角度看党的能力

  四 结论

 基于政治认同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

  二

   1.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可能衍生出合法性危机倾向

   2.党所承担的不适当功能可能导致合法性危机倾向

   3.党的目标价值取向可能萌生合法性危机倾向

   4.党受既得利益集团主导政策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合法性危机倾向

  三

   (一)切实推进人民民主发展,用形式民主所提供的程序合法性来重塑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二)准确定位执政功能,回归“执政”本位,用执政政绩所证明的行为合法性来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三)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下,对传统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用创新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社会认同整合功能来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四)提高制度设计与安排的正义性,用正义性的制度来维系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为了获得继续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还要对其所执掌的权力进行充分论证

 党内批评功能的变化及影响

  一 党内批评功能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一)从延安整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工作中心是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全党的思想统一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党的工作主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二 新时期党内批评的工作绩效监督功能正逐渐得到加强

   1.党章中的表述

   2.党内监督条例中的表述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表述

  三 发挥党内批评的工作绩效监督功能的保障措施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基于新加坡经验的分析

  一 科学执政:以变通力和平衡力为手段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科学执政首先表现为以实用理性为指导的变通力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科学执政其次表现为以中和思维为指导的平衡力

  二 民主执政:以公信力和代表力为途径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民主执政,首先表现为以有限的竞争性选举为基础的公信力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民主执政,其次表现为以尽力表达公众诉求和努力,实现公众利益为基础的代表力

  三 依法执政:以制衡力和执法力为方式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依法执政,首先表现为主动立法建立用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的制衡力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依法执政,其次表现为在立法严明的基础上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力

 中国政治改革政策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

  政治改革政策选择的三大变量关系

  政治改革目标和策略设定

   1.中国的政治改革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维护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但政治体制改革又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属品

   3.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是针对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且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

   4.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改革应该是渐进的

  政治改革的波浪式发展和预应性延续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意义及其发展完善

  一

   1.宪法明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体的核心原则

   2.人民通过他们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4.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权力配置,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只重视国体而忽视政体的片面倾向

   2.没有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当作一种政体来看待,或者说没有从政体的意义上来说明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

   3.以为我们既然已经建立了人民政权,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也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政体问题

  三

   1.要进一步理顺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进一步理顺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继续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权力

   3.进一步理顺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要通过制度创新,搞好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建设

 论21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

  一 从组织重建走向权利保障

  二 从农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组织资源

   2.财政资源

   3.文化资源

   4.社会资源

 论构建我国完善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

  一 族际整合的历史回顾

   1.以十分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族际关系问题

   2.实行一种以少数民族利益为基本取向的民族政策

   3.大力提高各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4.通过经常性的民族工作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

  二 族际整合当前面临的挑战

   1.少数民族的族体规模有所扩大

   2.各个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程度有所提高

   3.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趋向于旺盛

   4.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发展

  三 改进和完善族际整合模式

   1.调整国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构成一个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

   2.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的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3.建立民族意识的调控机制,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保持协调

 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

  一 “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理论渊源及特点

  二 我国民主政治的协商性特质及可持续发展空间

   1.民主协商政治形态的形成是我国现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合作型的政党关系为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党基础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作为统一的制度体系而存在的,由此构成了我国现行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并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体现在政治的现实运作之中

   4.在程序设计方面,在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中一直强调通过“酝酿、讨论、协商”的程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

   5.就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言,政治系统中的政治文化是指“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

  三 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发展的

  结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当代中国主题

  一 社会转型:现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建构

  二 和谐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整

   (一)解决国家内部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问题

   (二)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三)解决国家与执政党的关系问题

  三 和谐社会:问题及其逻辑

   1.关于权利问题

   2.关于平等问题

   3.关于民主问题

   4.关于法治问题

   5.关于道德问题

 论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1.两者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内涵和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2.两者的主体不同

  3.两者的宗旨不同

 基于人权视角的政治文明解读

  一 人权: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人权与政治文明的含义

   (二)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是政治文明内涵的应有之义

    1.人权作为人们在物质以及精神上满足自身需要的那些最基本的权利,当然有助于实现人类在各种文明历史中所追求的目的,同时它也可能构成人类为那些目的而必须寻求或具备的手段

    2.当私有制、国家产生以后,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人类的政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野蛮”的政治

    3.人权是政治文明内涵的应有之义

    5.人权也是政治公开的维度

  二 人权: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判断标尺

   1.之所以认定人权是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因为特定国家的政治受该国特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2.之所以认定人权是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因为政治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而人权权利主体的普遍性与当代意义的民主政治主体的普遍性是相融一致的

   3.人权是防止公共(国家)权力滥用的有效屏障

   4.之所以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判断标尺,是因为,任何一种判断标尺都必须是具体的、易于验证的,都应当立足于个体的体验,来源于构成集体的各个人的个别感受*

  三 人权:政治文明发展完善的动力之源

   1.人是政治的出发点,政治文明必须“以人为本”

   2.人权价值观认同的公认性是政治文明能够通过交流、借鉴、融合而不断进步完善的认识原因

   3.人权观的产生和传播,人权事业的发展在促进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巨大历史功绩,充分说明人权是政治文明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之一

   4.追求政治的理想、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条件之一,而实现人权是达到这一目的和获取这一手段的助动器

   5.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政治文明发展完善的最根本的动力,而人权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

  一 商议式民主的产生与基本要素

   1.自由主义民主的问题与商议式民主的出现

   2.商议式民主与公共政策的新发展

   3.商议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 “民主恳谈会”*:浙江的经验

   1.对话与商议: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的产生

   2.“民主恳谈会”制度化的努力

   3.个案:温岭市温峤镇工业园区选址的民主听证会*

  三 地方参与的扩大与治理方式的转变:“民主恳谈会”的政治意涵

   1.“民主恳谈会”:商议性的民主决策形式

   2.从“权威型治理”走向“商议合作型治理”:“民主恳谈会”的政治意涵

  四 三个议题

   1.商议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

   2.谁参与商议

   3.商议还是支配

  五 结语

  附录:温岭市温峤镇“民主恳谈”活动实施情况一览表(2002年5月~8月)

 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 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的现状及特点

   1.保护私产不受非法侵害、实行业主自治是维权行动的核心诉求

   2.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行政主管部门、业主委员会成为维权行动的主要指向

   3.策略性的集体行动方式被广泛采用

   4.维权精英的成熟与投入程度,是维权行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5.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元媒体和专业人士的积极介入为业主维权提供了话语平台和精神、技术支持

  二 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的影响

   1.推动私有财产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广大业主通过选举、议事、谈判、协商、集体行动,受到了民主熏陶,培养了民主习惯和自治能力,这是公民社会崛起的先声

   3.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以维权为利益诉求的政治力量已逐渐滋生并正在积聚中,这是城市政治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4.业主委员会的异军突起,使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街头政治”等非制度化的集体维权方式对党和政府的利益协调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03年深圳、北京人大代表竞选的行为主义分析

  一 引言

  二 深圳、北京竞选的基本过程

  三 深圳、北京竞选独立参选者的背景分析

   1.独立参选人的基本资料

   2.独立参选人的党派政治背景分析

   3.参选者的动机和行为分析

   4.深圳、北京部分竞选者的经历与竞选方式的相关分析

  四 结束语

 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域

  一 引言

  二 公共管理与政治

  三 公共管理的政治学分析

   (一)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政治学分析

   (二)关于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的政治学分析

   (三)关于公共管理基本手段的政治学分析

   (四)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政治学分析

   (五)关于公共管理职能的政治学分析

  四 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学科体系

   (一)强化对执政党和立法机关在公共管理中重要作用的研究

   (二)政治文明是公共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基本方向

   (三)把人民利益当作检验公共管理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四)将政治学、领导学整合到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之中

 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

  一 两种官僚制的辨析:中国传统官僚制与现代理性官僚制

  二 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困境只是官僚制的困境吗

  三 扬官僚工具理性之所长是使政府规范运作的重要思路

   1.坚持官僚理性与改进官僚制度的关系

   2.正确处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关系

   3.科学处理理性主义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关系

 公用事业市场化政策潜在的公共风险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一 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的基本态势

   (一)公用事业市场化、民营化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共识

   (二)公用事业领域已经成为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的投资热点

   (二)公用事业市场化已经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

  二 公用事业市场化潜在的公共风险

   (一)效率风险

   (二)公平风险

   (三)公共安全风险

   (四)腐败风险

    1.市场化过程中的寻租风险

    2.市场化后监管者被“俘获”的风险

   (五)政府合法性风险

    1.基于责任模糊而产生的合法性风险

    2.基于改革操作不当而衍生的政府合法性风险

  三 公用事业市场化公共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树立正确的政策理念

    1.树立公共意识,将消费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树立复杂意识,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

   (二)确保消费者作为公民在新模式中的参与权

   (三)推进公用事业改革的法制化与公开化

   (四)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

    1.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维护监管者的自主性

    2.突出监管价格,确保价格管制的透明性与科学性

 论邓小平对香港特区管治方式的设想

  一 管治维度:以香港各界能够接受为标准

  二 管治框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摸着石头过河”理论

   2.“白猫、黑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理论*

   3.“不争论”理论

  三 管治原则:“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只保留最低的有限干预

   1.抑制破坏力量,由乱变治的管治干预

   2.防止香港成为反对大陆的基地的自卫性干预

   3.量中央之力为香港“出头”的保护性干预

  四 管治依据:《基本法》,且《基本法》的制定不宜过细

  五 管治主体:爱国者治港

  六 管治模式:循序渐进地探索和发展香港特色的民主模式

   1.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2.巩固和完善行政主导体制

   3.社会各阶层的均衡参与

  七 管治方向:五十年不变

   1.“前五十年不能变”的战略选择

   2.“五十年后不必变”的政治智慧

  结语

 后记

本书由国内许多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集中探讨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内容涉及一些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以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现实问题,如今后中国政治改革的策略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族际政治整合、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运动等等。本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王长江、姜跃等著:《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王长江主编、姜跃副主编《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8.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奇秀:《中华传统政治与行政》,济南出版社,2002。

2.张国:《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2002。

3.韩喜凯总主编《民惟邦本丛书·概论篇、贵民篇、爱民篇、利民篇、安民篇、为民篇》齐鲁出版社,2000年。

4.吴大英、杨海蛟主编《当代中国政治总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上,人民出版社,1996。

8.《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Jo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John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Archon Fung,“Deliberative Democracy,Chicago Style: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Policing and Public Education,”in Archon Fung and Erik Olin Wright eds.Deepening Democrac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London:Verso,2003.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编《中共台州市委党校调研文集》,(未正式出版,2003年12月)。

台州市委宣传部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浙江省台州市民主恳谈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史晋川、汪炜、钱滔等著:《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

景跃进:《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温岭“民主恳谈会”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张小劲:《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尝试:温岭“民主恳谈会”所引发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谢庆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论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李景鹏:《建立民主恳谈和民主决策的新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徐家良:《民主合作制:政府与公民间的双赢博弈》,《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余逊达:《民主治理是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简 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为指导,围绕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三个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思路,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问题。作者不仅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而且从政治学合法性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使对问题的分析和...

作者: 温敬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