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5

中国面临的新国际环境图书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

SSAPID:101-0527-8079-03
ISBN:978-7-5097-247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处在这一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所面临的新国际环境,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全球新兴大国的代表,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世界。本书选取了贸易、货币、国际关系、气候变化、能源等重点问题对中国所面临的新国际环境进行了研究,做出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各篇文章选题贴合主题、资料翔实入时、分析切中要点、观点新颖权威,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本书稿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为希望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挑战的人士来说很具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第4卷)
作 者: 张蕴岭
编 辑:李博;段其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实现条件*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1.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使用或区域使用的程度

    人民币官方使用

    人民币私人使用

    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银行信贷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成本

   3.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含义

  三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1.两种模式

   2.将人民币国际化纳入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组成部分

   3.人民币区域化是国际化的重要阶段

  四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1.金融自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

   2.离岸市场

   3.汇率制度

   4.货币可兑换程度、资本管制

  五 小结

 中国对外援助的成效与面临的新国际环境*

  一 中国对外援助的成效

  二 作为时代主题的对外援助

   1.发达援助国对外援助的时代重心

   2.发展中国家的时代诉求

   3.中国对外援助的时代主题

   4.对外援助实现中国和发展中受援国的共同发展

 我国引进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 关于“优势集聚”的理论

  二 中国的案例验证

  三 “优势集聚”下的“劣币效应”

  四 集聚过度的转型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将成为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世界产业结构的格局

  四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将决定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五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的参与*

  一 危机爆发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1.单极信用储备货币体系

   2.不可持续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4.跨国金融监管体系缺失

  二 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与前景

   1.单一信用储备货币、跨主权储备货币以及储备货币多极化

    (1)单一信用储备货币——美元

    (2)超主权储备货币——SDR与替代账户

    (3)储备货币多极化——美元、欧元与亚洲货币三足鼎立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1)治理结构改革

    (2)贷款职能改革

    (3)扩大融资规模

    (4)监测职能改革

   3.跨国金融监管改革

  三 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

   2.中国如何参与IMF改革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3.通过加速国内结构性改革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贸区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的选择*

  一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显著特点

  二 对深度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一)深度一体化的含义

   (二)深度一体化的动因

    1.获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增长效应

    2.大国在FTA框架下谋求在WTO谈判中难以取得的利益

    3. FTA主要模式的传递效应

    4.发展中国家支付与收益的权衡

  三 深度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服务贸易

    1.《中国—新西兰FTA》重视通过FTA来促进劳动力流动

    2.中方在服务贸易方面所做出的新承诺

    3.新西兰在服务贸易方面所作的新承诺

    4.最惠国待遇条款

   (二)投资

    1.投资定义

    2.非歧视待遇条款

    3.征用和国有化

    4.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三)环境保护与劳动合作

   (四)知识产权

  四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选择

   (一)中国选择深度一体化可行性

   (二)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施及面临的挑战*

  一 对企业的调查

   (一)企业的业务方向、产权属性、规模

   (二)企业进出口产品构成和贸易方向

    1.企业的进出口产品构成

    2.企业的贸易方向

  二 调查结果与主要发现

   (一)企业对FTA优惠措施的了解程度

   (二)企业利用FTA的总体情况

   (三)企业未利用FTA的原因分析

  三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影响

   (一)签署中国—东盟FTA的积极影响

   (二)签署中国—东盟FTA的负面影响

   (三)FTA对企业商业计划的影响

  四 企业对落实和利用自贸区的看法

   (一)企业了解FTA相关知识的渠道

   (二)企业对FTA相关部门职能的认知情况

   (三)企业对FTA服务的诉求对象

   (四)企业在FTA服务方面的诉求内容

  五 如何提升自贸区的效能

 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一 “新兴经济体”的界定

  二 E11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三 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 2010。">*

  四 E11未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五 结语

 金砖四国的国家竞争力*

  一 引言

  二 IMD框架下的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

  三 WEF框架下的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

   (一)金砖四国增长竞争力

   (二)金砖四国的商业竞争力

   (三)金砖四国的全球竞争力

  四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

   (一)IMD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和正常的竞争力排名

   (二)WEF框架下的位次变化

   (三)危机对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影响

  五 结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 欧盟的应对措施和调整机制

  三 欧洲共同危机的管理

  四 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

  一 国际体系的概念

  二 国际体系的属性

  三 行为体与体系的互动

   1.行为体在可以观察的物质层面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地缘空间进行的

   2.行为体能在何种范围和进行何种程度的互动,取决于它们的能力

   3.行为体运用能力进行体系的互动,都是为了一定的利益,或者说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

   4.行为体参与体系的互动,除了对利益的理性选择之外,还会受到认同因素的影响

  四 国际体系的演进

   1.互动范围的扩大

   2.体系内涵的演进

  五 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理解中国周边环境的新变革*

  一 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拓展

  二 亚洲贸易格局、上海合作组织与周边外交拓展

  三 企业“走出去”、地区合作与周边外交拓展

  四 结论与前瞻

 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 对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二 拉美经济的结构性发展困境

  三 推动转变增长方式的政策

  四 拉美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五 结论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油气合作*

  一 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模式选择

  二 中委合作模式问题

  三 拉美对外油气合作政策变化对中拉合作的影响

   (一)油气产业对外开放期(1990~2000年)

   (二)拉美左派政府油气产业国有化(2001~2007年)

   (三)油气产业开放进一步收缩(2008~2010年)

  四 中拉油气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五 深化中拉油气合作的对策建议

 美国对日安全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 冷战时期的中、美、日关系

  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三 美国反恐战略带来的变化

  四 奥巴马当政后美日与中日关系的起伏

 美国核政策调整与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 奥巴马政府核政策调整

  二 美国核政策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一)《核态势评估》如何平衡各部门的政策偏好

   (二)如何界定核武器的作用

   (三)如何为建设一个无核武器世界实现真正的深度核裁军

   (四)如何平衡核裁军与维持美国有效核威慑之间的关系

   (五)在核裁军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导弹防御问题

  三 美国核政策调整与中国面临的压力

   (一)核透明的压力

   (二)国际舆论的压力

   (三)如何平衡国际形象与国家利益的挑战

   (四)在军控及地区防扩散问题上希望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压力

  四 美国核政策调整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中国应该鼓励美国那些符合中国安全利益的核政策调整

   (二)中美有必要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

   (三)中美在一些存在政策分歧的地区防扩散问题上要控制分歧、减少损害

   (四)中国应争取在核裁军、军控和防扩散问题上的话语权

   (五)中国宜在适当时机发布核政策白皮书

   (六)尝试重新定位中美战略安全关系

 日本发展战略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

  一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对外战略调整

   (一)日本国家战略调整趋势

    1.经济大国日本将继续采取经济和科技立国的政策措施,以技术、金融、制度等优势,维持和增加其国际竞争力

    2.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主要体现之一是能否成为军事大国的前景上

    3.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最重要指标,是其政治大国路线的进展状况

   (二)日本外交战略调整思路

  二 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

   (一)日本经济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二)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改革

  三 中国如何发展对日关系

   (一)对中日关系准确定位,从战略互惠走向战略合作

   (二)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并用

   (三)加强安全合作,致力于消除中日安全困境

    1.在传统安全领域加强交流和合作

    2.大力推动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

    3.共同应对地区安全问题

    4.携手共同应对危机,推动亚洲合作的深化

   (四)深化中日经济合作,实现科学发展

   (五)全面提升中国形象,增进日本民众对我友好感情

    1.进一步推广汉语教育

    2.促进人员交流,扩充知中派网络

    3.重视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4.对日宣传应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并重

    5.深入认识日本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6.共同努力构筑东亚文化共同体

    7.继续进行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中非关系发展中的软实力建设*

  一 中非关系中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2.中国支持非洲“专制”和“无赖国家”

  二 中非关系中软实力的优势与不足

   1.在政策方面,我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对非政策是我们“软实力”优势的基础和体现

   2.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非洲的吸引力增强

   3.在文化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虽富有吸引力,但推广手段单一

   4.中国与非洲之间的相知和了解比起西方与非洲之间的相互了解还有很大距离

  三 如何推进中非关系中软实力的建设

   1.在战略层面,要在道义高度上确立中国的对非外交目标,帮助非洲实现减贫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共享全球化成果,应是现阶段中国对非外交最适宜高举的旗帜

   2.要加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议程设置能力

   3.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实施上述战略和方针的行为主体,特别要重视对智库和市民社会的培育,发挥“公共外交”对“政府外交”的补充(有时甚至是支撑性的)作用

   4.以进取和开放的姿态面对挑战,积极开展我们的对外舆论引导工作

   5.加强与非洲的发展经验交流以及多渠道开展民主对话

   6.要从国内和非洲两边下工夫逐步培育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

 欧盟对外关系中的文化维度*

  一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话语权

   1.文化多样性

   2.文化间对话

   3.文化与发展

  二 地缘安全与利益权衡下的文化策略

   1.中东欧候选国

   2.友好邻邦,即与欧盟27国海上和陆地接壤的国家,但目前没有加入欧盟的可能性

   3.俄罗斯

   4.发达工业国家

   5.亚洲

   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非洲、太平洋地区(ACP,African,Caribbean and Pacific)

  三 公共外交与欧盟的影响力

 韩国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一 关于中国的崛起及前景

  二 中国崛起对韩国的利弊

  三 对中国的信赖度

  四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前言

中国处在一个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所面临的新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全球新兴大国的代表,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世界。本书选取了贸易、货币、国际关系、气候变化、能源等重点问题对中国所面临的新国际环境进行了研究,做出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各篇文章选题贴合主题、资料翔实系统、分析切中要点、观点新颖权威,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本书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对希望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的挑战的人士来说很具参考价值。

Cassola,Nuno,“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BIS Conference Papers No. 8,pp.75-91,2000. http://www.bis.org/publ/confer08d.pdf.

CBRC,“Annual Report,”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07.

Chinn,Menzien and Jeffrey Frankel,“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NBER Working Paper No. 11510,2005.

Duisenberg,Willem F.,“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Keynote address at the European Banking Congress,Frankfurt,17 November 2000.

EMEAP,“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Review of the Asian Bond Fund 2 Initiative,”June 2006. http://www.emeap.org/ABF/ABF2ReviewReport.pdf.

Frankel Jeffrey A.,“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7338,September 1999.

Gao,Haihong,“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forthcoming,to be published in Currency Internationalisa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eds. by Chang Shu and Wensheng Peng,Palgrave Macmillian).

Greene,Joshua E.,“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IMF Occasional Papers 1991.4.

Iwami,Toru and Kiyotaka Sato,“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with an Emphasis on East Asia,”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Volume:23 Issue:10/11,pp.192-208,1996.

Kenen,Peter,“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l PapersNo.13,1983,Group of Thirty,New York.

Kenen,Peter,“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An Overview,”paper,Bok-BIS Seminar on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Lesson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Prosects for the Futur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Seoul,19-20 March,2009.

McKinnon,Ronald and Gunther Schnabl,“The Return to Soft Dollar Pegging in East Asia. Mitigating Conflicted Virtue,”International Finance,No.0406007,2004.

Michalopoulos,Georg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Euro:Trend,Challenges and Risks,”in Global Divergence in Trade,Money and Policy,eds. by Volbert Alexander and Hans-Helmut Kotz,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Bergsten,Fred,“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ollar,”Financial Times,December 11,2007.

Bergsten,Fred.“We should Listen to Beijing’s Currency Idea,”Financial Times,April 8,2009.

Bernanke,Ben,“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Remarks at the Sandridge Lecture,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5.

Bordo,Michael and James,Harold,“The Past and Future of IMF Reform:A Proposal,”September 2008,http://michael.bordo.googlepages.com/ThePastandFutureofIMFReform.pdf.

Cohen,Benjamin J. and Subacchi,Paola,“A One-And-A-Half Currency Syste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2,No.1,Fall/Winter 2008,pp.151-163.

Devereux,Michael B.,Shi,Kang and Xu,Juanyi,“Glob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a Dollar Standard,”http://ihome.cuhk.edu.hk/~b114263/globaljierevision.pdf,August 2003.

Dooley,Michael P.,Folkerts-Landau,David and Garber,Peter M.,“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No.9971,September 2003.

Dooley,Michael P.,Folkerts-Landau,David and Garber,Peter M.,“Breton Woods II Still Define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No. 14731,February 2009.

Eichengreen,Barry and Hausmann,Ricardo,“Exchange Rat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NBER Working Paper,No. 7418,1999.

Eichengreen,Barry,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ssons of Bretton Woods,Boston:MIT Press,2007.

Freund,Caroline L.,“Current Account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Paper,No.692,US Federal Reserve System,December 2000.

Gottselig,Glen,“IMF Injecting MYM283 Billion in SDRs into Global Economy,Boosting Reserves,”IMF Survey Online,August 28,2009.

Gourinchas,Pierre-Oliver and Rey,Helene,“From World Banker to World Venture Capitalist:US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the Exorbitant Privilege,”in Clarida,R. (ed.)G7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Sustainability and Adjustm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 11-55,2007.

IMF,“Quotas-Updated Calculations and Data Adjustments,”July 11,2007,http://www.imf.org/external/np/pp/2007/eng/071107.pdf.

IMF,“Reform of Quota and Vo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port of the Executive Board to the Board of Governors,”March 28,2008,http://www.imf.org/external/np/pp/eng/2008/032108.pdf.

IMF,“To Help Countries Face Crisis,IMF Revamps its Lending,”IMF Survey Online,March 24,2009a.

IMF,“Initial Lessons of the Crisis for the Global Architecture and the IMF,”prepared by the Strategy,Policy and Review Department,February 18,2009.

Marsh,David and Seaman,Andy,“China’s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ollar,”Financial Times,September 14,2009.

Milesi-Ferretti,Gian Maria,“Fundamentals at Odds?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The Dollar,”IMF Working Paper,WP/08/260,November 2008.

Mundell,Robert,“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2000,pp.327-331.

ODI,“Closing the Deal:IMF Reform in 2007,”Briefing Paper,No. 26,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October 2007.

Phillips,Lauren,“IMF Reform:What happens next?”Opinion,No. 75,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Semptember 2006.

UBS,“ABCs of SDRs,”Foreign Exchange Note,UBS Investment Research,25 March 2009.

黄梅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余永定:《避免美元陷阱》,《财经》2009年第8期。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3月23日,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200&id=279。

JETRO,Survey o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Japanese FirmsFY2008),2009,p. 21.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

何军明:《东亚FTA原产地规则的成本与特惠利用率》,《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吴森明、李仲、何斌:《申领员产地证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检验检疫》2009年第9期。

杨军红:《全球视野下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和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廖小健、廖新年:《韩国的FTA战略》,《外交评论》2005年第10期。

沈铭辉:《对构建中国FTA战略的思考》,《新视野》2009年第6期。

苏振兴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苏振兴:《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拉美经济改革与影响》,李若谷主编《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苏振兴、张勇:《有退有进,在危机中深化合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拉经贸合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CEPAL,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Series históricas de estadísticas económicas 1950-2008,Agosto 2009.

CEPAL,Panorama de la inserción internacional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8-2009,Agosto 2009.

CEPAL,Anuario estadístico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CEPAL,Observatorio Demográfico No.3:Proyección de Población,Abril 2007.

葛艾继、郭鹏、许红:《国际油气合作理论与实务》,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Cynthia J. Arnson,Energy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America: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8.

David Johnston,“International Petroleum Fiscal Systems and World Trends,”Bolivia Gas & Ener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anta Cruz Bolivia,August 18,2010.

David R.Mares,“The Cardoso-Lula Paradigm for Growth and Energy Security:Partial Privatization and Flexiable Regulation,”Baker Institute Scholar for Energy Studies,February 26,2009.

Duncan Freeman,“Rhys Jenkins and Jonathan Holslag,China’s Resources and energy Policy in Latin America,”Re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Committe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Vrije University,March 2007.

Genaro Arriagada,“Petropolitics in Latin America,”Inter-America Dialogue Working Paper,December 2006.

Jose Formigli,“Mauro Yuji Hayashi,Brazil Pre-salt:Opportunities and Chanllenges,”World Oil,Vol 231,No 9. Novermber 11,2010.

Peter Howard Wertheim,“Dayse Abrantes,South American Oil Economies Cope with International Slump,”World Oil,Vol.230,No 1. Novermber 9,2010.

Wenran Jiang,“China’s Energy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China Brief,Vol 6,Issue 16,August 2,2006.

Sidney Weintraub,Energy Cooperation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the CSIS Pres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