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 (No.20)

SSAPID:101-0523-7858-35
ISBN:978-7-5201-215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一带一路”战略传播,探究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国际舆论特征、“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议题。“个案研究”聚焦政治传播中的相关议题,关注社交媒体对特朗普个体形象塑造与政治生态的影响、报纸对叙利亚难民的身份及价值理念的建构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谢耘耕 陈虹
编 辑:黄金平;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卷首语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编委会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征稿启事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专题策划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论环境分析

   一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取得的进展

   二 国外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一)美国对“一带一路”持观望态度

    (二)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呈“东热西冷”

     1.西欧

     2.中东欧

    (三)东南亚、南亚国家态度总体积极

    (四)中亚、西亚以及非洲国家大力支持

    (五)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关注

   三 “一带一路”报道中国际舆论的特征

    (一)议题高度政治性

    (二)国家利益突出性

    (三)“政冷经热”分歧性

   四 中国引导“一带一路”舆论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沿线国家理解信任

    (二)开展媒体外交,主动利用国际媒体发声

    (三)多方位拓展传播渠道,把握话语权

   五 结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探讨

    (一)“一带一路”报道分析的再现

    (二)报纸版面与字数、图片

    (三)报道对象与消息来源

    (四)报道主题和版面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二)类目建构

    (三)前测

   四 研究结果

    (一)频率描述

    (二)假设验证与问题探讨

   五 讨论

  基于效果评估的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发现

    (一)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整体趋势

     1.上海的全球媒体“出镜率”逐年攀升

     2.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全球媒体关注度仅次于北京,但近年来差距有所扩大

     3.全球媒体对上海的关注远不及对纽约、伦敦等世界顶级文化大都市的关注

     4.周边国家对上海的关注程度值得重视

    (二)全球媒体涉沪报道议程分析

     1.全球媒体涉沪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2.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机构分析

     3.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地区分析

     4.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人物分析

    (三)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消息源分析

     1.西方媒体仍是全球涉沪报道的主要消息源

     2.供职于西方通讯社的记者是上海形象国际传播的“把关人”

   五 研究结论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丝路传播新渠道

    (二)强化新型智库国际合作交流,打造科技文化新形象

    (三)积极举办全球议题高峰论坛,增强国际议程引导力

    (四)加强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建设,提升世界舆论话语权

    (五)推进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夯实全球传播产业链

  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争夺契机、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一 数字媒体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一)数字媒体与媒介生态

     1.数字媒体

     2.媒介生态

     3.数字媒体与全新媒介生态

    (二)国际话语权之争

   二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争夺契机与现实困境

    (一)“一带一路”传播格局分析

     1.中国主流媒体与“一带一路”

     2.海外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

     3.国外主流媒体与“一带一路”

    (二)数字媒体时代,“一带一路”面对的争夺契机

    (三)数字媒体时代“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中西方媒体差异化的报道倾向

     2.文化传播困境

     3.国际传播两极格局的困境

   三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建构对策分析

    (一)突破媒体隔阂,建构数媒平台

    (二)巧用个人传播,聚合个体力量

    (三)弱化同一传播,展开精准传播

 学术沙龙

  “同根生”“共进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

   一 前言

   二 文献回顾

    (一)什么是舆论?

    (二)什么是舆情?

   三 舆论与舆情的相同之处

    (一)舆论和舆情都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

    (二)舆论和舆情都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意见的总和

   四 舆论与舆情的相异之处

    (一)就主体而言

    (二)就客体而言

    (三)就表现形式而言

    (四)就意见是否具有一致性而言

   五 对舆论和舆情关系的思考

    (一)潜舆论和行为舆论属于舆情范畴,显舆论是舆论的高级形态

    (二)对舆情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

  网络平台新格局建设与舆论引导

   一 “两微一端”主导下的网络舆论平台

    (一)新闻聚合客户端发展迅速,信息把关人缺失

    (二)微博、微信平台发展迅速,网络亚文化兴起

    (三)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崛起,传播主体多样化

    (四)专业自媒体逐渐成熟,舆论影响力扩大

   二 网络舆论生态的变化

    (一)网民身份构成日趋丰富,舆论话题多样化

    (二)网络“大V”影响力下降,“中V”崛起

    (三)媒介平台影响舆论内容,“茶馆式舆论”亟待重视

   三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依法治理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型传播人才

    (二)做强主流媒体和网站,掌握舆论主阵地

    (三)打通“两个舆论场”,完善官民互动平台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站的监督和管理

   四 结语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剖析

   一 舆情反转的根源:主观失实

   二 舆情反转的起因:把关缺失

   三 舆情升温的推手:公众盲从

   四 舆情反转的意义:网络自净

  网络舆论环境下公民媒介素养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梳理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梳理

     1.新媒体时代

     2.媒介依赖

     3.媒介素养

     4.舆论反转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四 现状分析:舆论反转类新闻事件中公民的媒介素养表现

    (一)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1.公民媒介使用概况

     2.公民媒介使用数据分析

    (二)新闻舆论反转剧现状分析

     1.新闻舆论反转剧概况

     2.新闻舆论反转剧数据分析

   五 原因分析:从公民的媒介素养看新闻舆论反转事件的传播模式

    (一)媒介素养与舆论反转类新闻

     1.认识媒介能力——舆论反转类新闻的传播平台认识

     2.解读和使用信息媒介能力——解读和判断舆论反转类新闻的真伪

     3.批判和创造再生产信息媒介能力——舆论反转类新闻的深层映射和社会现象

    (二)舆论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媒介环境

     1.媒介选择

     2.媒介信息

     3.议程设置

     4.信息批判

    (三)从媒介素养看舆论反转新闻事件频发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和媒介环境影响

      (2)网络把关难以控制

     2.内部因素

      (1)新闻媒体的责任缺失

      (2)缺乏理性的乌合之众

   六 增强公民媒介素养,提升网络舆论水平

    (一)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1.提高媒介使用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判断信息的真伪

     2.对发布的言论进行把关和负责

     3.具备批判精神、辩证地看待舆论反转事件

    (二)提高传媒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1.建立以人为本的报道机制

     2.注重强化传统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3.创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创造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平台

    (三)提高政府机构组织的传媒素养

     1.加快新闻立法,维护公民的信息权利

     2.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允许观点的自由辩论

     3.理性引导舆论,新旧媒体共同稳固舆论阵地

   七 结语

  “微时代”反腐舆情中的政府媒介素养研究

   一 “微时代”反腐舆情的传播环境

    (一)信息生产机制

    (二)信息的话语权机制:草根民众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三)信息把关机制:把关人没落,用户主动性增加

    (四)信息生产的协同机制:自组织的协同合作模式形成新陈代谢

   二 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现状

    (一)重视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缘由

    (二)反腐舆情中的政府媒介素养现状

   三 “微时代”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构成

    (一)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判断和解读能力

    (二)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能力

    (三)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

    (四)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公开机制

   四 “微时代”提升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充分认知“微平台”的媒介功能,树立应对反腐舆情的科学理念

    (二)积极利用“微平台”与民众进行有效互动,争取舆论高地

    (三)完善反腐舆情信息搜集、研判、发布、应对机制

    (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手段和内容,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五)利用“微平台”促进反腐工作的展开,建立先进的信息公开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

    (六)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提升反腐舆情中的社会治理

  我国数据新闻对开放数据的应用:问题、路径与建议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开放数据

     2.数据新闻

     3.开放数据与数据新闻关系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

     3.访谈法

   二 我国开放数据建设现状

    (一)政府开放数据稳健实施

    (二)商业开放数据壁垒森严

    (三)公益开放数据进展缓慢

   三 国内数据新闻网数据来源的量化研究

    (一)样本说明

    (二)类目建构

    (三)统计分析

     1.单个新闻的数据来源数量

     2.数据来源类型

   四 数据新闻的开放数据应用

    (一)问题

     1.开放数据认识模糊

     2.媒体开放数据意识薄弱,缺乏用户交互

     3.开放数据应用创新能力不足

    (二)路径

     1.糅合数据开放平台信息

     2.定位用户需求,二次解读数据

     3.开放新闻数据,与用户合作

    (三)建议

  中国网络媒体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发展探索

   一 媒体与双边市场

    (一)双边市场

    (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其商业模式特点

     1.传统媒体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特点

     2.网络媒体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特点

   二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多元化

    (一)2005年以前初级阶段的网络媒体

    (二)2005~2010年的自媒体天下

    (三)2011年以后的移动时代

   三 对于我国网络媒体商业模式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从媒体属性看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更精准高效的广告投放

    (二)从商业属性看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个案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美军社交媒体组织传播效果考察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分析

    (一)组织传播内容分析

     1.信息内容生产凸显接近性原则

     2.信息链接凸显主体联动原则

    (二)组织传播互动分析

     1.静态呈现了分布式传播结构

     2.动态呈现中心辐射式结构

    (三)组织传播动态分析

     1.网络密度增强,信息流通路径变短

     2.账号个体影响力呈现极化现象

   三 研究发现

    (一)静态结构呈显性与隐性,关系围绕角色而设定

    (二)事件触发传播,中心动态辐射

  社交媒体与美国政治传播探析

   一 社交媒体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助力美国新总统

    (二)政治传播的困境和出路

     1.政治传播的后真相时代

     2.社交媒体重塑政治传播

   二 特朗普Twitter内容采样及分析

    (一)特朗普Twitter内容采样

    (二)特朗普Twitter内容分析

   三 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时代的政治传播思考

    (一)社交媒体塑造政客形象

    (二)选民渴望参与感

    (三)政治传播的营销化

    (四)客观性已逐渐缺位

   四 结语

  基于内容比较分析的《纽约时报》和《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关于叙利亚难民准入问题的态度研究

   一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对难民和移民的政治和人道主义关怀

    (二)接收难民的政治和人道主义视角

    (三)叙利亚难民危机与恐怖主义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设计

   三 研究结论

    (一)对《纽约时报》与《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的总体倾向比较

    (二)高频词分析

   四 研究不足与展望

  IPTV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二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三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四 数据分析及研究发现

    (一)上海家庭IPTV的使用感知情况

    (二)上海家庭IPTV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1.感知有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2.心理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3.持续使用意向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三)心理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五 小结

  VR影视:真实与虚拟的技术反思

   一 VR影视:技术美学的新突破

   二 沉浸式体验:徘徊在虚拟与真实之间

   三 VR技术颠覆了传统影视语言系统

    (一)VR影视的镜头在哪里?

    (二)VR影视需要场面调度吗?

    (三)VR影视如何实现场景与景别的转换?

    (四)VR影视取消了剪辑吗?

   四 VR影视对纪实美学理论的重新诠释

   五 结语: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国家公祭网:网络空间的历史呈现与记忆建构

   一 引言

   二 国家公祭网的空间叙事

    (一)整体形象建构

    (二)单个要素象征

     1.图片

     2.视频

     3.文字

   三 空间表达与感知的双向建构

    (一)表达:重塑活态历史

     1.虚拟性

     2.现实性

    (二)感知:体验仪式空间

     1.参与者

     2.继承者

   四 从记忆的证明到历史的思考

    (一)遇难同胞的缅怀

    (二)集体记忆的重构

    (三)国家意识的彰显

   五 研究结论

  “互联网+运动”的策略与启示

   一 “互联网+运动”的起源与意义

    (一)网民规模的壮大

    (二)全民健身的兴起

    (三)“互联网+”的实施

    (四)“互联网+运动”的出现

   二 “互联网+运动”典型个案

    (一)微信+运动

    (二)微博+运动

    (三)纸媒+运动+互联网

    (四)广播电视+运动+互联网

   三 “互联网+运动”的整体策略

    (一)+互联网

    (二)+社交

    (三)+商业运营

   四 对其他领域“互联网+”的启示

    (一)“互联网+”要便于人们接触和使用,成为人们移动社交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要与日常化手机应用结合起来

    (三)“互联网+”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打通

    (四)“互联网+”要拓宽营销渠道

 他山之石

  媒介漫游者的在地存有: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

   一 引言

   二 位置媒介:移动媒介之位置性转向

   三 从“我在哪”到“我是谁”:城市地方感与地方认同

   四 空间实践中的战略与战术: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的建构

    (一)德·塞托的空间实践理论

    (二)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的建构

     1.位置媒介有助于形塑媒介漫游者对城市的整体感知

     2.通过位置媒介的定位叙事建构媒介漫游者的自我认同和地方认同

     3.媒介漫游者在位置信息分享的互动参与中生成新型地方感

     4.基于位置的数字档案的生成与怀旧地方感建构

   五 结语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一带一路”战略传播,探究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国际舆论特征、“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议题。“个案研究”聚焦政治传播中的相关议题,关注社交媒体对特朗普个体形象塑造与政治生态的影响、报纸对叙利亚难民的身份及价值理念的建构等。《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力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