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 (No.20)
[内容简介]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一带一路”战略传播,探究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国际舆论特征、“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议题。“个案研究”聚焦政治传播中的相关议题,关注社交媒体对特朗普个体形象塑造与政治生态的影响、报纸对叙利亚难民的身份及价值理念的建构等。
卷首语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编委会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征稿启事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专题策划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论环境分析
一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取得的进展
二 国外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一)美国对“一带一路”持观望态度
(二)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呈“东热西冷”
1.西欧
2.中东欧
(三)东南亚、南亚国家态度总体积极
(四)中亚、西亚以及非洲国家大力支持
(五)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关注
三 “一带一路”报道中国际舆论的特征
(一)议题高度政治性
(二)国家利益突出性
(三)“政冷经热”分歧性
四 中国引导“一带一路”舆论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沿线国家理解信任
(二)开展媒体外交,主动利用国际媒体发声
(三)多方位拓展传播渠道,把握话语权
五 结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探讨
(一)“一带一路”报道分析的再现
(二)报纸版面与字数、图片
(三)报道对象与消息来源
(四)报道主题和版面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二)类目建构
(三)前测
四 研究结果
(一)频率描述
(二)假设验证与问题探讨
五 讨论
基于效果评估的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发现
(一)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整体趋势
1.上海的全球媒体“出镜率”逐年攀升
2.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全球媒体关注度仅次于北京,但近年来差距有所扩大
3.全球媒体对上海的关注远不及对纽约、伦敦等世界顶级文化大都市的关注
4.周边国家对上海的关注程度值得重视
(二)全球媒体涉沪报道议程分析
1.全球媒体涉沪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2.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机构分析
3.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地区分析
4.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涉及人物分析
(三)全球媒体涉沪报道消息源分析
1.西方媒体仍是全球涉沪报道的主要消息源
2.供职于西方通讯社的记者是上海形象国际传播的“把关人”
五 研究结论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丝路传播新渠道
(二)强化新型智库国际合作交流,打造科技文化新形象
(三)积极举办全球议题高峰论坛,增强国际议程引导力
(四)加强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建设,提升世界舆论话语权
(五)推进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夯实全球传播产业链
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争夺契机、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一 数字媒体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一)数字媒体与媒介生态
1.数字媒体
2.媒介生态
3.数字媒体与全新媒介生态
(二)国际话语权之争
二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争夺契机与现实困境
(一)“一带一路”传播格局分析
1.中国主流媒体与“一带一路”
2.海外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
3.国外主流媒体与“一带一路”
(二)数字媒体时代,“一带一路”面对的争夺契机
(三)数字媒体时代“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中西方媒体差异化的报道倾向
2.文化传播困境
3.国际传播两极格局的困境
三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建构对策分析
(一)突破媒体隔阂,建构数媒平台
(二)巧用个人传播,聚合个体力量
(三)弱化同一传播,展开精准传播
学术沙龙
“同根生”“共进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
一 前言
二 文献回顾
(一)什么是舆论?
(二)什么是舆情?
三 舆论与舆情的相同之处
(一)舆论和舆情都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
(二)舆论和舆情都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意见的总和
四 舆论与舆情的相异之处
(一)就主体而言
(二)就客体而言
(三)就表现形式而言
(四)就意见是否具有一致性而言
五 对舆论和舆情关系的思考
(一)潜舆论和行为舆论属于舆情范畴,显舆论是舆论的高级形态
(二)对舆情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
网络平台新格局建设与舆论引导
一 “两微一端”主导下的网络舆论平台
(一)新闻聚合客户端发展迅速,信息把关人缺失
(二)微博、微信平台发展迅速,网络亚文化兴起
(三)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崛起,传播主体多样化
(四)专业自媒体逐渐成熟,舆论影响力扩大
二 网络舆论生态的变化
(一)网民身份构成日趋丰富,舆论话题多样化
(二)网络“大V”影响力下降,“中V”崛起
(三)媒介平台影响舆论内容,“茶馆式舆论”亟待重视
三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依法治理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型传播人才
(二)做强主流媒体和网站,掌握舆论主阵地
(三)打通“两个舆论场”,完善官民互动平台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站的监督和管理
四 结语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剖析
一 舆情反转的根源:主观失实
二 舆情反转的起因:把关缺失
三 舆情升温的推手:公众盲从
四 舆情反转的意义:网络自净
网络舆论环境下公民媒介素养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梳理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梳理
1.新媒体时代
2.媒介依赖
3.媒介素养
4.舆论反转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四 现状分析:舆论反转类新闻事件中公民的媒介素养表现
(一)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1.公民媒介使用概况
2.公民媒介使用数据分析
(二)新闻舆论反转剧现状分析
1.新闻舆论反转剧概况
2.新闻舆论反转剧数据分析
五 原因分析:从公民的媒介素养看新闻舆论反转事件的传播模式
(一)媒介素养与舆论反转类新闻
1.认识媒介能力——舆论反转类新闻的传播平台认识
2.解读和使用信息媒介能力——解读和判断舆论反转类新闻的真伪
3.批判和创造再生产信息媒介能力——舆论反转类新闻的深层映射和社会现象
(二)舆论反转新闻事件中的媒介环境
1.媒介选择
2.媒介信息
3.议程设置
4.信息批判
(三)从媒介素养看舆论反转新闻事件频发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和媒介环境影响
(2)网络把关难以控制
2.内部因素
(1)新闻媒体的责任缺失
(2)缺乏理性的乌合之众
六 增强公民媒介素养,提升网络舆论水平
(一)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1.提高媒介使用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判断信息的真伪
2.对发布的言论进行把关和负责
3.具备批判精神、辩证地看待舆论反转事件
(二)提高传媒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1.建立以人为本的报道机制
2.注重强化传统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3.创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创造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平台
(三)提高政府机构组织的传媒素养
1.加快新闻立法,维护公民的信息权利
2.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允许观点的自由辩论
3.理性引导舆论,新旧媒体共同稳固舆论阵地
七 结语
“微时代”反腐舆情中的政府媒介素养研究
一 “微时代”反腐舆情的传播环境
(一)信息生产机制
(二)信息的话语权机制:草根民众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三)信息把关机制:把关人没落,用户主动性增加
(四)信息生产的协同机制:自组织的协同合作模式形成新陈代谢
二 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现状
(一)重视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缘由
(二)反腐舆情中的政府媒介素养现状
三 “微时代”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构成
(一)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判断和解读能力
(二)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能力
(三)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
(四)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公开机制
四 “微时代”提升反腐舆情中政府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充分认知“微平台”的媒介功能,树立应对反腐舆情的科学理念
(二)积极利用“微平台”与民众进行有效互动,争取舆论高地
(三)完善反腐舆情信息搜集、研判、发布、应对机制
(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手段和内容,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五)利用“微平台”促进反腐工作的展开,建立先进的信息公开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
(六)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提升反腐舆情中的社会治理
我国数据新闻对开放数据的应用:问题、路径与建议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开放数据
2.数据新闻
3.开放数据与数据新闻关系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
3.访谈法
二 我国开放数据建设现状
(一)政府开放数据稳健实施
(二)商业开放数据壁垒森严
(三)公益开放数据进展缓慢
三 国内数据新闻网数据来源的量化研究
(一)样本说明
(二)类目建构
(三)统计分析
1.单个新闻的数据来源数量
2.数据来源类型
四 数据新闻的开放数据应用
(一)问题
1.开放数据认识模糊
2.媒体开放数据意识薄弱,缺乏用户交互
3.开放数据应用创新能力不足
(二)路径
1.糅合数据开放平台信息
2.定位用户需求,二次解读数据
3.开放新闻数据,与用户合作
(三)建议
中国网络媒体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发展探索
一 媒体与双边市场
(一)双边市场
(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其商业模式特点
1.传统媒体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特点
2.网络媒体双边市场特征及商业模式特点
二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多元化
(一)2005年以前初级阶段的网络媒体
(二)2005~2010年的自媒体天下
(三)2011年以后的移动时代
三 对于我国网络媒体商业模式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从媒体属性看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更精准高效的广告投放
(二)从商业属性看网络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个案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视域下美军社交媒体组织传播效果考察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分析
(一)组织传播内容分析
1.信息内容生产凸显接近性原则
2.信息链接凸显主体联动原则
(二)组织传播互动分析
1.静态呈现了分布式传播结构
2.动态呈现中心辐射式结构
(三)组织传播动态分析
1.网络密度增强,信息流通路径变短
2.账号个体影响力呈现极化现象
三 研究发现
(一)静态结构呈显性与隐性,关系围绕角色而设定
(二)事件触发传播,中心动态辐射
社交媒体与美国政治传播探析
一 社交媒体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助力美国新总统
(二)政治传播的困境和出路
1.政治传播的后真相时代
2.社交媒体重塑政治传播
二 特朗普Twitter内容采样及分析
(一)特朗普Twitter内容采样
(二)特朗普Twitter内容分析
三 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时代的政治传播思考
(一)社交媒体塑造政客形象
(二)选民渴望参与感
(三)政治传播的营销化
(四)客观性已逐渐缺位
四 结语
基于内容比较分析的《纽约时报》和《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关于叙利亚难民准入问题的态度研究
一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对难民和移民的政治和人道主义关怀
(二)接收难民的政治和人道主义视角
(三)叙利亚难民危机与恐怖主义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设计
三 研究结论
(一)对《纽约时报》与《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的总体倾向比较
(二)高频词分析
四 研究不足与展望
IPTV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二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三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测量
四 数据分析及研究发现
(一)上海家庭IPTV的使用感知情况
(二)上海家庭IPTV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1.感知有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2.心理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3.持续使用意向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三)心理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五 小结
VR影视:真实与虚拟的技术反思
一 VR影视:技术美学的新突破
二 沉浸式体验:徘徊在虚拟与真实之间
三 VR技术颠覆了传统影视语言系统
(一)VR影视的镜头在哪里?
(二)VR影视需要场面调度吗?
(三)VR影视如何实现场景与景别的转换?
(四)VR影视取消了剪辑吗?
四 VR影视对纪实美学理论的重新诠释
五 结语: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国家公祭网:网络空间的历史呈现与记忆建构
一 引言
二 国家公祭网的空间叙事
(一)整体形象建构
(二)单个要素象征
1.图片
2.视频
3.文字
三 空间表达与感知的双向建构
(一)表达:重塑活态历史
1.虚拟性
2.现实性
(二)感知:体验仪式空间
1.参与者
2.继承者
四 从记忆的证明到历史的思考
(一)遇难同胞的缅怀
(二)集体记忆的重构
(三)国家意识的彰显
五 研究结论
“互联网+运动”的策略与启示
一 “互联网+运动”的起源与意义
(一)网民规模的壮大
(二)全民健身的兴起
(三)“互联网+”的实施
(四)“互联网+运动”的出现
二 “互联网+运动”典型个案
(一)微信+运动
(二)微博+运动
(三)纸媒+运动+互联网
(四)广播电视+运动+互联网
三 “互联网+运动”的整体策略
(一)+互联网
(二)+社交
(三)+商业运营
四 对其他领域“互联网+”的启示
(一)“互联网+”要便于人们接触和使用,成为人们移动社交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要与日常化手机应用结合起来
(三)“互联网+”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打通
(四)“互联网+”要拓宽营销渠道
他山之石
媒介漫游者的在地存有: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
一 引言
二 位置媒介:移动媒介之位置性转向
三 从“我在哪”到“我是谁”:城市地方感与地方认同
四 空间实践中的战略与战术: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的建构
(一)德·塞托的空间实践理论
(二)位置媒介与城市地方感的建构
1.位置媒介有助于形塑媒介漫游者对城市的整体感知
2.通过位置媒介的定位叙事建构媒介漫游者的自我认同和地方认同
3.媒介漫游者在位置信息分享的互动参与中生成新型地方感
4.基于位置的数字档案的生成与怀旧地方感建构
五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