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研究状况与“十一五”发展趋势图书

Research of“10·5”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11·5”of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SAPID:101-0521-7217-56
ISBN:7-80230-04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地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主要成绩,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展望了“十一五”期间学科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需着重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课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编 辑:章绍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出版说明

 上卷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和思想研究

    (一)“十五”期间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成就

     1.研究机构有所发展

     2.编译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3.研究和交流的手段更加现代化

    (二)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

     1.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2.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三)学科发展的趋势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将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2.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将从目前的开局阶段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3.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研究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4.新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将大大发展

    (四)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

     2.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一)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热点和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热点和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热点和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一)学科研究的进展与取得的成就

     1.以学会为依托,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

     2.以学科刊物为载体,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3.以研究生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科人才

     4.以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重点,学科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深化

    (二)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以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2.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学科的发展趋势

     1.学科自身建设和问题研究方面

     2.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3.学科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四 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一)“十五”期间本学科的进展和成果

     1.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2.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二)学科研究和建设中的难点与主要问题

     1.本学科研究的难点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四)本学科要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

   五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进展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研究

     2.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3.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4.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争鸣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六 国外马克思主义

    (一)“十五”以来的进展、成就和主要成果

     1.讨论和分析了苏东剧变解体以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

     2.对国外共产党在苏东剧变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立场和看法做了较为及时的跟踪研究

     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展开了研究和论述

     4.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西方话语的划界问题

     5.对国外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及其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6.推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材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二)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需要研究的主要领域和范围

    (四)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党史·党建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党史研究工作的状况和“十一五”学科发展趋势

    一 “十五”期间中共党史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做出多次指示,使中共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1.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提出了重要而明确的指示精神,使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化

      2.通过隆重纪念建党80周年、纪念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纪念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等大型纪念活动,党中央对党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进行系统总结,从大方向上对中共党史研究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3.党中央十分强调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要求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告诫,提倡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井冈山、延安、浦东3个干部学院,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工程,对中共党史研究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全党大局服务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4.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对于增强党史工作者的政治意识、科学地认识和宣传党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更加拓宽,研究更趋于科学化

      1.中共党史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2.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有了明显的加强,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3.中共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促使研究工作者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4.开始对中共党史学本身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注意了解国外研究动态,展开必要的评述

     (三)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中共党史研究论著,为提高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通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专门机构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十五”期间推出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帮助人们深化了对两个历史决议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工作的发展

      2.“十五”期间,对党史人物的研究十分活跃,产生了一大批有分量的专著

      3.“十五”期间,发表了大量的中共党史研究论文,有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

     (四)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共党史文献资料,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1.中共党史基本文献

      2.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集、文集

      3.专题文献汇编

      4.回忆录、口述史的整理和研究

      5.工具书

     (五)对中共党史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工作有所进展,进一步发挥了中共党史研究“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1.普及性读物

      2.影视作品

      3.大型展览

    二 “十五”期间中共党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中共党史研究尽管取得全面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二)中共党史研究无论是在宏观研究方面,还是在微观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点。突出地表现在成果的数量很多,但真正有分量的潜心之作、传世之作甚少,今后要在提高质量上多加引导

     (三)中共党史研究工作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还要下大的力气

    三 对“十一五”期间中共党史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党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推进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党史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促进二者的统一

     (四)围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历史考察和研究

     (五)继续加强重要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

     (六)大力开展对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研究,加强同国外学者的联系与合作

     (七)大力加强党史研究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四 对“十一五”期间中共党史学科选题的具体建议

     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中共党史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基本规律

     3.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研究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研究

     5.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考察

     6.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确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

     7.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考察

     8.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和对外工作的历史考察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研究

     10.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的研究

     1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的研究

     1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决策与事件以及重要会议与重要文献的研究

     1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研究

   第二部分 “十五”期间党建学科研究状态及今后发展趋势

    一 “十五”期间党建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特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化,为党建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二)突出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研究,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和回答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国外政党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吸取了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拓宽了研究思路

    二 当前党建学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十一五”期间党建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任务及重点课题

     (一)党建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1.党建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同党领导的事业发展和形势、任务的变化紧密联系来展开

      2.党建理论研究将重点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来进行

      3.党建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放眼世界,拓宽研究领域,适应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4.党建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知识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贯通起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二)党建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1.加强党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党建学科体系

      2.加强对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为党的十七大做理论上的准备

      3.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的研究

     (三)党建研究的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

      5.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党的思想建设研究

      6.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研究

      7.干部队伍建设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8.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研究

      10.世界政党比较研究

    四 党建研究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一)“十五”期间党建研究队伍的特点

      1.党建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研究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2.党建研究队伍结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3.后备力量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二)党建研究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党建研究队伍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大对党建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

      2.建立健全党建研究的激励机制

      3.加强研究队伍的横向联系、资源整合和信息沟通

      4.充分发挥党建领域研究老专家的作用,推动党建研究队伍的梯队建设

   附录

    (一)中共党史工作大事记(2000年9月至2004年12月)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文献、资料及论著要目(1980~2004)

     1.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选集、文集

     2.党的历史文献集和历史资料集

     3.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年谱、传记

     4.党史回忆录

     5.党史论著及党史研讨会文集

    (三)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若干评析

     1.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2.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4.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加强对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宣传

    (四)关于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的三份资料

     1.研究条件不断改进

     2.研究范围有所扩大

     3.一些研究者的观点趋向务实

     4.研究方法更趋多元

  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3.应用哲学研究

    (二)本学科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十一五”发展预测及课题建议

     1.马克思哲学观研究

     2.马克思的总体性方法研究

     3.实践解释的两种模式(主体性模式与社会性模式)研究

     4.消费时代的实践观研究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6.西方哲学自由观念与马克思自由观念的比较研究

     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8.价值哲学的兴起与流变

     9.价值哲学核心问题研究

     10.设立、确定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策略的方法论

     11.建立社会发展价值评价体系

     12.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重建

     13.文化价值冲突与普遍价值的追寻

     14.文化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

     1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6.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17.马克思经济哲学理论研究

     18.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派别及其代表著作进行研究

     19.哲学与经济学关系研究

     20.中国传统哲学与生存论的关系

     21.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2.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23.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24.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25.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26.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发展

     27.全球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28.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内涵、基本内容研究

     29.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

     30.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

     31.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研究

     32.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研究

     33.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研究

     34.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3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3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二 中国哲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1.儒学研究

     2.易学研究

     3.道家道教哲学研究

     4.简帛文献研究

     5.中国现代哲学主要思潮和流派的研究

     6.东方哲学研究

     7.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

     8.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二)本学科领域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及课题建议

     1.郭店楚简研究

     2.明清实学研究

     3.中国哲学解释学的研究

     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

     5.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深层比较研究

     6.中国哲学的个性特点

     7.中国哲学与东亚文化

     8.中国哲学的国际化

     9.中国哲学与现代化

     10.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三 西方哲学

    (一)“十五”期间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1.古希腊哲学

     2.中世纪哲学研究

     3.近代哲学研究

     4.德国古典哲学

     5.现代西方哲学

     6.后现代主义哲学

     7.哲学史及哲学走向研究

     8.东方哲学研究

    (二)本学科领域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课题建议

     1.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自然观的研究

     2.古典希腊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传承的研究,如对小苏格拉底诸学派的研究,对柏拉图学园的研究,对亚里士多德的漫步学派的研究

     3.关于“being”的意义研究

     4.物质和精神范畴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

     5.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哲学的影响

     6.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嬗变

     7.杜威和实用主义研究

     8.西方哲学的每一分支(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教育哲学)都可以成为一个课题

     9.17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路向、内在矛盾和深刻影响

     10.启蒙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效应

     11.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观念和知识论

     12.现象学与解释学在法国和美国的发展

     13.当代德国的科学哲学及其与现象学传统的互动

     14.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

     15.西方知识论与形而上学研究

     16.西方哲学的当代问题

     17.当代西方语言哲学问题研究

     18.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19.外国哲学名家原典的翻译与研究,西方哲学史资料汇编的翻译

     20.西方近代启蒙哲学和西方现代性研究

     21.当代西方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22.西方发展理论的哲学研究

     23.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追踪研究

     24.古代希腊与罗马的主要哲学家、哲学流派的研究和断代研究

     25.西方中世纪哲学研究

     26.文艺复兴哲学研究

     27.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别的哲学史研究

     28.当代欧洲大陆人文哲学一些流派的追踪研究

     29.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和相关的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认知科学理论、科学与技术哲学的追踪研究

     30.前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

   四 伦理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

     1.伦理学理论研究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研究

     3.应用伦理学研究

     4.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5.外国伦理思想研究

    (二)本学科领域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课题建议

     1.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问题

     2.社会信用体制建设中的伦理问题

     3.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法治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问题)

     5.中西伦理文化的比较与融合问题

     6.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7.道德建设的手段与机制问题

     8.社会公正问题

     9.生命与医学伦理问题

     10.环境伦理问题

     11.科技伦理问题

     12.行政伦理研究

     13.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14.全球伦理研究

     15.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价值观和价值导向研究

   五 逻辑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1.符号逻辑

     2.哲学逻辑

     3.自然语言逻辑

     4.逻辑哲学

     5.归纳逻辑

     6.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

     7.辩证逻辑

     8.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9.中国古代逻辑

    (二)本学科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课题建议

     1.模态逻辑与哲学

     2.弗协调逻辑

     3.道义逻辑

     4.哲学中的逻辑问题

     5.逻辑哲学问题研究

     6.自然语言逻辑

     7.人工智能与逻辑

     8.辩证逻辑形式化研究

     9.批判性思维和逻辑

     10.名辩学与逻辑

     11.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逻辑

     12.法律逻辑

     13.认知逻辑

     14.博弈逻辑

   六 科学技术哲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二)本学科的主要理论进展

     1.科学哲学

     2.技术哲学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4.生态哲学

     5.科学技术史

    (三)本学科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及课题建议

     1.科学主义的问题

     2.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问题

     3.科学发展观与节约型经济系统的科学支撑体系

     4.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

     5.中国古代科学的地位问题(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的问题)

     6.科学普及问题

     7.消费文化的创立模式问题(休闲文化)

     8.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9.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研究

     10.草原生态文明问题

     11.唯物史观与生态哲学相结合的研究

   七 美学

    (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1.美学基本原理研究

     2.中国美学研究

     3.西方美学研究

     4.美学热点问题研究

    (二)本学科领域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本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及课题建议

     1.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美学体系建设

     2.美育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3.加强东西方美学的对话、互补与融合

     4.东方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

     5.美学与现实的结合

     6.审美文化研究

   附录:“十五”期间哲学研究主要专著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3.应用哲学研究

    (二)中国哲学

     1.儒学研究

     2.易学研究

     3.简帛文献研究

     4.中国现代哲学主要思潮和流派的研究

     5.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

    (三)西方哲学

     1.古希腊哲学研究

     2.德国古典哲学

     3.现代西方哲学

     4.后现代主义哲学

     5.哲学史和哲学走向研究

     6.东方哲学研究

    (四)伦理学

     1.伦理学理论研究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研究

     3.应用伦理学研究

     4.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5.外国伦理思想研究

    (五)逻辑学

     1.符号逻辑

     2.哲学逻辑

     3.语言逻辑

     4.逻辑哲学

     5.归纳逻辑

     7.辩证逻辑

     8.非形式逻辑

     9.中国古代逻辑

    (六)科学技术哲学

     1.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

     2.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

     3.教材编写方面的进展

     4.生态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

    (七)美学

     1.美学基本原理研究

     2.中国美学研究

     3.西方美学研究

     4.美学热点问题研究

  理论经济学

   第一部分 理论经济学科“十五”期间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 政治经济学

     (一)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1.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内容和形式

      2.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3.推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研究

      4.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讨论

      1.国有企业改革

      2.就业问题

      3.“三农”问题

      4.宏观调控理论研究

    二 世界经济

     1.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问题的研究

     2.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3.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

     4.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5.在国际贸易领域,WTO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三 金融财政理论

     (一)金融理论

      1.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

      2.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

      3.资本市场研究

      4.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二)财政理论

      1.公共财政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2.公共支出理论研究的进展*

      3.财政风险理论研究的进展

    四 外国经济学说和经济思想史

     (一)“十五”期间外国经济学说(包括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概貌

      1.综合外国经济学说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对前沿理论的介绍和评论

      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加强外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

      3.借鉴国外经济学有效的经济规律和先进的分析方法,解释、解答中国经济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建议

     (二)“十五”期间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重要进展

      1.“十五”期间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2.“十五”期间外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课题的基本进展

     (三)经济史部分

      1.在经济史学理论、方法、学派和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2.一批视野更为拓展的、有分量的经济史论著相继问世或获奖

      3.若干重要学术论争取得新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经济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发展趋势

    一 政治经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理论进展仍然落后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亟待加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地位有所弱化,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领地在不断缩小

      3.对《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的研究和挖掘工作还比较薄弱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势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地位将得到坚持,对基本理论的研究会不断加强,拿出有说服力的成果

      2.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在中国出现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学说进行反思和整理,其中包括理论前提、假设、方法论基础和理论逻辑本身,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前人,实现创新

      3.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将拓展

      4.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将进一步科学化

    二 理论经济学其他学科

     1.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

     2.关于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

     3.关于世界经济学科

     4.关于经济史学科

     5.关于西方经济学学科

    (三)“十一五”以及更长一个时期内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1.科学发展观研究

     2.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原理和基本分析范式研究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研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研究

     6.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研究

     7.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分配的关系研究

     8.扩大就业的对策和思路问题研究

     9.“三农问题”研究

     10.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研究

     11.科学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

     12.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1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

     14.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影响研究

     15.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

     16.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理论

     17.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变迁及其借鉴

     18.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相互关系及转型研究

     19.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

     20.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研究

  应用经济学

   一 数量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数量经济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数量经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数量经济学重点研究方向

   二 技术经济学

    (一)技术经济学发展回顾及“十五”期间的主要成果

    (二)目前技术经济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三 企业管理学

    (一)国外企业管理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管理学科发展思路

   四 会计学

    (一)“十五”期间主要成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会计学重点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五 审计学

    (一)“十五”期间审计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审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审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六 生态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生态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与进展

    (二)生态经济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生态经济学科未来发展趋势

   七 资源经济学

    (一)资源经济学研究现状

    (二)资源经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资源经济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八 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研究现状

     1.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2.“十五”期间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城市经济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九 贸易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贸易经济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本学科主要发展趋势

   十 劳动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劳动经济学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1.就业、失业与劳动力流动

     2.收入分配

     3.人力资本

    (二)劳动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十一五”期间劳动经济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和课题

   十一 工业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进展

    (二)目前工业经济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十二 农业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农业经济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学科重要研究领域

   十三 交通运输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1.综合运输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2.各种运输方式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二)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现状

    (三)“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

     1.重要研究领域

     2.研究方向和范围

     3.重点课题及初步建议

   十四 建筑经济学

    (一)建筑经济学学科在“十五”期间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1.产业经济学方面

     2.微观经济学方面

     3.政府监管方面

    (二)建筑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十五 价格学

    (一)“十五”期间价格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进展

    (二)价格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十一五”期间价格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十六 旅游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旅游经济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及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旅游经济研究发展趋势

   十七 财政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财政经济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1.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

     2.关于财政政策理论的研究

     3.关于财政风险理论的研究

     4.关于开放条件下财政制度的研究

    (二)财政经济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基本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2.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3.财政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十八 保险学

    (一)“十五”期间保险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保险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保险学科的发展趋势

   十九 世界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世界经济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世界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二十 信用经济学

    (一)“十五”期间信用经济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二)信用经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十一五”期间信用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政治学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我国政治学科建设和研究进展

    一 政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政治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演变,新的学科框架逐步凸显

     2.政治学研究和教育的学科点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

     3.政治学科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得到高度重视

     4.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结合,组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和研究机构

     5.政治学研究和教学队伍逐步扩大和提高

    二 政治学研究的成就和进展

     1.学术活动日益活跃

     2.政治学研究重点发生转变

     3.理论研究成就斐然

     4.应用研究具体广泛

     5.基础研究趋于深化

    三 政治学科建设和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分支和研究领域的分化和整合程度不高

     2.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尚不够

     3.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创新和运用不够

     4.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为实际服务方面尚有欠缺

     5.政治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的规范性尚不强

   第二部分 “十一五”期间政治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 政治学科“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趋势

     1.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导向性和深入程度得到高度重视

     3.政治学科及其研究将完成其研究转型

     4.政治主体能力的研究将成为政治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

     5.政治学的对策研究将得到扩展和加强

     6.政治学的基础性研究将继续取得进展

    二 “十一五”期间政治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和课题

  社会学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社会学的重要进展与主要问题

    一 “十五”以来社会学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立足中国社会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构建新的理论,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不断推进

     (二)注重经验调查与理论提炼的有机结合,研究过程和文本表述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学科意识越来越强

    二 “十五”以来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一)社会学理论研究

     (二)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学史与社会学中国化

     (三)社会研究方法

      1.对研究方法的系统反思

      2.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整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4.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5.关于方法的学术争鸣

     (四)社会分层研究

      1.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的总体特征

      2.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3.贫富分化问题

      4.中间阶层研究

     (五)经济社会学

     (六)组织研究

      1.经济组织研究

      2.单位制研究

      3.政治组织研究

      4.社会组织研究

      5.乡村组织研究

     (七)社会发展研究

     (八)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社区研究

     (九)社会心理研究

     (十)科学技术与社会

     (十一)社会问题研究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

      1.社会排斥概念与社会政策

      2.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

      3.参与式研究

     (十三)民族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

      1.民族社会学

      2.社会人类学

    三 “十五”以来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方面

     (二)经验研究方面

     (三)研究方法方面

   第二部分 “十一五”社会学发展趋势、重要研究领域

    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2.社会分层研究

    3.组织研究

    4.经济社会学研究

    5.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社区研究

    6.社会发展研究

    7.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

    8.民族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

   第三部分 “十一五”社会学研究重点课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

    3.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4.中国情境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和谐社会的条件与机制研究

    6.社会分层机制与阶层关系模式研究

    7.中间阶层发展态势研究

    8.流行文化研究

    9.城市社区自组织研究

    10.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研究

    11.传统中的现代组织研究

    12.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与人力资本研究

    13.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14.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研究

    15.乡村组织重建

    16.社会风险管理研究

    17.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及职业体系研究

    18.西部民族地区开发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法学

   一 “十五”期间法学学科发展概况与进展

    (一)“十五”期间法学学科总的发展概况

     1.坚持正确方向,领域不断拓广,方法不断创新

     2.主动开展立法研究,积极为中国法制改革伟大实践服务

     3.理论探索与对策研究并重,基础理论研究获得进展

     4.重视学科科际整合,提倡跨学科研究

     5.学术合作与交流空前活跃,重视研究的国际视野

     6.法学教育水平提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二)“十五”期间法学各学科的进展

     1.法理学

     2.法律史学

     3.宪法学

     4.行政法学

     5.刑法学

     6.民商法学

     7.诉讼法学

     8.经济法学

     9.知识产权法

     10.社会法学

     11.国际法学

   二 “十五”期间法学重大成就与创新

    (一)法理学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深入研究人权、法治与法律职业问题

     3.不断拓宽理论研究领域

     4.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

     5.西方法哲学研究实现新的突破

    (二)法律史学

     1.反思学科建设,拓宽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

     2.学术活动频繁,交流与合作加强

     3.传统法研究深化,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再掀热潮

     4.中国古代法律史与法制近代化均取得重大成就

     5.法律史学的史料整理形成初步成果

     6.罗马法研究成为外国法制史学的研究热点

    (三)宪法学

     1.理论研究体系改进,成果丰硕,方法创新

     2.积极参与2004年的宪法修改活动,与国际宪法学研究接轨

     3.宪法史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深入研究违宪审查制度理论

     4.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为决策层采纳,围绕基本法解释形成系统的法理

     5.关注宪法哲学、宪法学与其他部门法之间关系的研究

    (四)行政法学

     1.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获得突破

     2.WTO与行政法

     3.新型行政法问题

     4.国家赔偿与补偿

    (五)刑法学

     1.基础理论研究

     2.刑法实务研究

     3.外国刑法、比较刑法和国际刑法研究

     4.中国区际刑法学研究快速发展

     5.国内、国际学术合作加强

     6.刑法学教育内容充实,形式不断革新

    (六)民商法学

     1.民法总论、商法总论的创新

     2.人格权法与物权法的创新

     3.债与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的创新

     4.商法各论的成就与创新

     5.翻译大批国外民商法学著作

    (七)诉讼法学

     1.诉讼法学基础理论

     2.司法体制改革研究深入

     3.刑事审前程序与刑事审判程序

     4.三大诉讼中的具体制度

     5.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

     6.现代新型民事诉讼

     7.三大诉讼法的修改

     8.证据制度与证据立法

     9.域外诉讼制度、立法以及国际公约的研究

    (八)经济法学

     1.经济法基础理论

     2.竞争法研究

     3.财税法研究

     4.金融法研究日益深化,逐步与国际接轨

    (九)知识产权法

     1.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

     2.结合入世的知识产权法实务研究

     3.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

    (十)社会法学

     1.社会法体系地位得到承认

     2.社会立法成绩斐然

     3.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国际法学

     1.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2.推进国家立法与相关国际法实践

     3.专门研究机构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4.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

   三 “十五”期间法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够

    (二)重复研究突出,实证研究缺乏

    (三)法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实践性不够

    (四)方法论研究薄弱,学术规范与评价机制尚待健全

    (五)法律史学微观研究少,存在学风不够严谨的问题

    (六)宪法研究缺乏问题意识,若干具体问题研究薄弱

    (七)刑事证据制度研究薄弱,民事诉讼研究有待深入

    (八)知识产权法律的完善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相对滞后

    (九)社会法立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薄弱

    (十)国际法研究滞后,理论基础薄弱

   四 “十一五”期间法学发展趋势、重要领域与重点课题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法学发展趋势

     1.坚持正确方向更加坚定

     2.立足于实践更加自觉

     3.理论创新更加明确

     4.合力打造精品更加成为共识

    (二)“十一五”期间中国法学重要领域与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研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

     3.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发展战略研究

     4.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

     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

     6.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

     7.法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8.反腐倡廉和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

     9.法律与经济全球化研究

     10.法律史学的学科建设

     11.宪法学基本理论研究

     12.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宪政研究

     13.反分裂国家法的理论与实践

     14.法治政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5.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

     16.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研究

     17.当代刑法的机能研究

     18.腐败犯罪刑事法治对策研究

     19.WTO与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20.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21.环境和生态法律问题研究

     22.社会主义国有财产法律制度研究

     23.健全金融制度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研究

     24.民商法基础理论研究

     25.民法典制定研究

     26.诉讼法基础理论研究

     27.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

     28.民事诉讼法修订研究

     29.行政诉讼法修改研究

     30.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31.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

     32.技术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

     33.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34.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35.生物技术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6.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

     37.重大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

     38.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国际法

     39.国际海洋法研究

     40.国际人权法研究

     41.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42.国际资源环境法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

    一 “十五”期间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十五”期间国际政治学科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1.研究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在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学术规范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二)“十五”期间国际政治研究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进展

      1.国际政治基础理论研究

      2.现实问题研究

      3.中国对外关系研究

     (三)“十五”期间国际政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缺失

      1.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仍显薄弱

      2.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存在着两个脱节的问题

      3.对方法论的研究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欠缺

      4.各系统缺乏统筹安排、研究力量分布不均衡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

      5.很多研究显得过于宽泛而深度和交叉研究不够

      6.建立和遵守学术规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 “十一五”期间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一)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1.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薄弱的局面将有很大改观

      2.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更趋全面和深入

      3.理论联系实际应该落在实处

      4.学术规范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政治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1.基础理论研究

      2.现实问题研究

      3.中国对外关系研究

   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

    一 “十五”期间世界经济研究的成就和进展

     (一)“十五”期间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

     (二)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和第二次复兴

     (三)“十五”期间世界经济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相结合

      3.国际学术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

      4.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社会影响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十五”期间世界经济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成果

      1.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合作

      3.WTO研究

      4.新经济的崛起

      5.国际货币金融制度

      6.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五)目前世界经济研究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二 “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研究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1.追踪研究世界经济形势

     2.中国崛起的战略思考

     3.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以及中国贸易战略的重新定位与转型

     4.国际投资与中国的引进外资战略

     5.开放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

     6.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7.区域经济合作

     8.中国发展经验

     9.研究其他国家的经济管理和改革经验

    三 对推动我国世界经济研究的若干建议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国情

     3.多学科合作

     4.加大世界经济研究者“走出去”的力度

     5.重视前瞻性研究和对世界经济研究的全局性指导

本书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22个大学科一百余名评审专家,历时一年多对各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调研报告的汇编。各学科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梳理系统,分析透彻,较全面地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存作的问题和薄弱弱的环节,展望了“十一五”的发展趋势,突出了今后需着重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问题,为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陈岗:《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特征、来源及类型初探》,《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学海》2003年第4期。

陈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程国洪、高为:《成就动机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化面临的问题》,《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程同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

戴慧思、卢汉:《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邓伟志、钱海梅:《中国社团发展的八大趋势》,《学术界》2004年第5期。

樊小钢:《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政论丛》2003年第4期。

方竹兰:《2002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篇调查研究的解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冯仕政:《论社会学基本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6期。

高旭辰、吴明证、梁宁建:《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4期。

葛道顺:《MOST案例再研究:社区公共服务社的研究和政策应用——大连市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过程的案例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葛延风:《问题与对策:中国社保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9期。

顾东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求职行为——上海的案例》,《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韩克庆:《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洪大用、刘仲翔:《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侯龙龙:《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胡鞍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有四大发展目标》,中国新闻网2002年11月13日。

黄平:《全球化:一个新的问题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景天魁主编《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华夏出版社,2001。

李铒金:《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的两家国有工厂为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李怀:《也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简评周晓虹教授〈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12期。

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李培林:《中国早期现代化:社会学思想与方法的导入》,《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李培林、梁栋:《网络化:企业组织变化的新趋势——北京中关村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李培林、张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失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心理二重区域”与中国的问卷调查》,《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上海康健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李友梅:《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梁宁建、吴明证等:《互联网成瘾者内隐网络态度及其干预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林彬、王文韬:《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刘萃侠:《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对中国被试适用性之初步验证》,《社会学研究》2001第2期。

刘豪才:《认识中国社会——费孝通社会研究方法述评》,《社会》2004年第11期。

林红:2003a,《经理人员成就取向的多特征结构分析》,《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1期。

林红:2003b,《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1期。

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刘精明:《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刘敏、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刘平:《“人力资本失灵”现象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从李培林、张翼在东北的发现谈起》,《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刘少杰:《社会学视野中的语言》,《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2期。

刘世定: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办,2001年12月29~30日。

吕东伟:《解析韦伯命题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卢辉临:《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罗仲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6期。

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马翀炜、郑宇:《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青平、钟涨宝:《民营企业中的差序格局:负面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1: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宋林飞:《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创新》,《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孙立平:2002a,《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2002b,《信任的缺失与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结构》,《博览群书》2002年第5期;《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孙健敏:《研究假设的有效性及其评价》,《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孙秀:《调节“富人”》,《新世纪》2001年第12期。

孙庆忠:《都市村庄:南景——一个学术名村的人类学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第1期。

谭明方:《再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郑杭生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唐丽:《网络的生产——以一个地方性黑市经济的演化为关键案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唐钧:《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汪洁:《城市家庭问题社区干预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王处辉、邹千江:《全国第二届中国社会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召开》,200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

王春光、吕红新:《“和谐社会及其机制”研讨会纪要》,《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王思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王小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王小章:《现代性自我如何可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王英伟:《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2期。

文军:《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学术论坛》,2001年第3期。

吴明证、梁宁建等:《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2期。

吴文菊:《教育和传媒偏向对女性低成就动机的影响》,《教育科学》2002年第6期。

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一种关联中国实践的SST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谢鸿昆:《默顿科学社会述评》,《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徐道稳:《也谈科学的方法应予以科学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阎光才:《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特性的社会政策研究与应用》,《社会政策评论》(内刊)2001年冬季号。

杨心恒等:《模糊数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杨心恒、刘豪兴、周运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尹海洁:《科学的方法应予以科学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宛丽:《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张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张震等:《组织气氛与员工参与关系》,《心理学报》2002年第3期。

翟学伟:《人情、面子和权力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台北,佛光社会学院,2002。

赵万里:《结构性风险与知识社会的建构》,《探求》2003年第1期。

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折晓叶、陈婴婴:《产权制度选择中的“结构—主体”关系》,《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郑杭生:2001a《也谈社会学基本问题——兼答对我的社会学观点的某些批评》,《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001b《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2002年2月9日《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奂平清:《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2003年第6期。

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郑杭生、李路路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郑杭生、杨敏:《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简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电出版社,2001。

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2004年11月25日上海大学演讲笔记文稿。

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朱启贵:《适应小康统计需要研究社会资本核算》,《统计研究》2003年第3期。

朱晓阳:《反贫困的新战略是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科研管理人员对如何发挥智库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索。作者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工作实践,运用学习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当前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大胆求索、深入论证,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我院管理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诸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 张冠梓 黄晓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