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1

国债规模风险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Scale Risk of Public Debt

SSAPID:101-0510-6351-67
ISBN:978-7-5097-122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国债是风险与功用并存的政策工具。国债资金的使用可以拉动有效需求,可以调节货币供给。但是,国债规模的积累会给中央财政带来日益沉重的本息支付负担,由此产生的支付眼里会增加中央政府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本书从理论上分析了国债规模风险的形成机制与度量、控制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证的分析思路,本书对我国的国债规模风险状况和控制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 郭宏宇
编 辑:王玉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导论

  一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本书的研究目的与分析框架

   (一)本书的研究目的

   (二)本书的分析框架

  三 本书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债规模风险

   (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三)国债效应

   (四)国债负担

   (五)公众信心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国债规模风险的形成机制研究

    1.为对国债规模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首先对国债规模风险的构成进行分析

    2.在将国债规模风险定义在财政风险与经济风险的基础上后,本书进一步分析国债规模风险的影响因素

    3.在确定国债规模风险的来源之后,本书进一步分析国债规模的财政与经济风险

   (二)国债规模风险的度量方法研究

   (三)国债规模风险的控制方法研究

 第一章 国债规模风险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债规模风险研究状况概述

   一 国债风险与国债规模

    (一)国债风险的含义

    (二)国债规模风险在国债风险中的地位

   二 国债规模风险的形成机制综述

    (一)对国债引发的财政风险的讨论

     1.对国债风险范围的不同界定

     2.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两种研究思路

    (二)对国债引发的经济风险的讨论

     1.国债效应的争论

     2.国债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讨论

     3.国债与投资之间关系的讨论

    (三)对国债负担的讨论

   三 国债规模风险度量与控制方法综述

    (一)国债规模风险的度量

     1.现有的国债规模风险度量指标

     2.对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度量

    (二)国债规模风险的控制

     1.控制国债规模风险的途径

     2.国债管理的构成部分

  第二节 国债规模风险研究的新趋势

   一 随机经济模型的引入

    (一)随机经济模型的优势

    (二)随机经济模型下的政府预算约束

    (三)随机经济模型下的国债可持续性

   二 对公众信心的考察

    (一)公众信心与国债规模风险的关系

    (二)公众信心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国债规模风险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国债规模风险的构成

   一 国债规模导致的财政风险

    (一)债务危机

     1.内债的债务危机

     2.外债的债务危机

    (二)国债规模上升带来的财政压力

     1.国债规模上升带来的财政压力

     2.国债对财政政策的制约

   二 国债规模导致的经济风险

    (一)国债规模带来的经济负担

     1.国债负担的含义

     2.国债负担的分类

    (二)国债规模上升导致的国债效应反转的可能

     1.国债规模上升对消费的抑制

     2.国债规模上升对投资的抑制

    (三)国债规模增加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

     1.国债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2.国债规模对汇率政策的制约

     3.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节 国债规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1.总产出的波动

     2.游资对国债市场的冲击

     3.政府的决策失误

    (二)财政稳定性的弱化

     1.国债规模的上升

     2.政府职能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的脆弱性

     1.金融脆弱性对国债规模风险影响

     2.转型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二 中央政府的融资能力

    (一)公众信心对政府融资能力的影响

    (二)公众信心的形成机制

   三 中央政府的风险消化与转嫁能力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风险的能力

    (二)向国外转嫁风险的能力

     1.外债的引入可以分担内债的风险

     2.国际金融组织也可以分散一国的债务风险

 第三章 国债规模风险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国债规模风险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 国债规模风险模型回顾

    (一)国债规模风险的简化模型

     1.文献中的简化模型

     2.简化模型对风险的设定

     3.简化模型的优点与局限

    (二)国债规模风险的构造模型

     1.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构造模型

     2.国债效应的构造模型

     3.国债负担的构造模型

   二 本书的国债规模风险理论分析模型

    (一)国债的“两交换”学说

    (二)代际交叠模型

    (三)随机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代际交叠模型

     1.随机经济分析框架的表述

     2.经济个体消费行为的设定

     3.经济个体的预算约束

     4.政府预算约束

  第二节 国债规模引发的财政风险

   一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国债财政风险的核心内容

    (一)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含义

    (二)国债偿还能力的不同描述

    (三)国债政策长期可持续性与短期可持续性的区分

   二 债务发行空间与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一)非蓬齐对策下的债务发行空间

    (二)政府蓬齐融资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

     1.蓬齐对策与理性的蓬齐对策

     2.政府的蓬齐融资

     3.政府蓬齐融资时的债务空间

   三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模型中蕴涵的不确定性

    (一)国债规模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

     1.国债自身积累的规模难以确定

     2.未来的财政赤字规模难以确定

    (二)国债发行空间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

     1.偶发权益贴现系数的不确定性

     2.未来财政收支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国债规模引发的经济风险

   一 国债财富效应——国债经济风险的核心内容

    (一)国债效应的分类

    (二)国债财富效应是国债经济风险的核心内容

   二 国债财富效应的不确定性

    (一)经济个体财富的影响因素

    (二)贴现因子变动对财富的影响

     1.国债价格的波动

     2.贴现因子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国债规模风险的度量与控制

  第一节 国债规模风险的度量

   一 国债负担的度量

    (一)国债与隐性债务、或有债务的联系

    (二)度量国债负担的指标体系

   二 经济环境的度量

    (一)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与经济个体的预期

    (二)度量经济环境的指标体系

   三 政府融资能力的度量

    (一)政府融资能力与通货膨胀预期

    (二)政府融资能力度量指标

  第二节 国债规模风险的控制

   一 西方国家的国债管理经验

    (一)部分西方国家的国债管理目标

    (二)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债务管理原则

     1.美国的国债管理原则

     2.欧盟的国债管理原则

     3.对债务管理原则的总结

   二 国债规模的控制

    (一)财政赤字的压缩

     1.债务压力下的政府行为

     2.不同压缩财政赤字方法的影响

    (二)对债务发行规模的限制

     1.对国债资金使用方向的限制

     2.对国债规模的直接限制

   三 国债发行结构的优化

    (一)国债发行利率结构的优化

    (二)国债期限结构的优化

    (三)国债品种结构的优化

    (四)国债币种结构的优化

   四 公众信心的维持

    (一)对政府违约的制度约束

     1.政府主动违约模型

     2.对政府违约的制度约束

    (二)利率类型的选择

 第五章 我国国债规模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债规模风险状况

   一 我国国债负担的变化趋势

    (一)狭义国债负担变化趋势

    (二)广义国债负担规模的现状

   二 我国的经济环境

    (一)我国的财政环境

     1.中国可持续赤字率边界

     2.中央政府对中央财政赤字的态度

    (二)我国的金融环境

     1.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2.国债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三)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1.国债规模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2.国债规模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3.国债规模对总供给的影响

   三 我国政府的融资能力

    (一)投资者对国债的信心

    (二)我国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联系

  第二节 对我国国债规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 突破部门限制,协调国债管理目标

    (一)国债规模风险管理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二)财政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国债管理目标的协调

   二 关注价格指数与国债发行利率

    (一)密切关注价格指数的变化

    (二)密切关注国债发行利率的变化

   三 抑制国债规模的上升趋势

    (一)立足于财政收入的提高

    (二)控制用于新增项目的长期建设国债

   四 优化我国国债的结构

    (一)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

    (二)国债资金使用结构的优化

   五 加强对国债资金的管理

    (一)债务筹资项目的法制化与制度化

    (二)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国债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

   六 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

    (一)进一步明确国债发行主体,增强国债发行的计划性和透明度

    (二)完善一级自营商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和多层次的国债交易市场体系

   七 分散我国中央政府的债务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化

     1.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膨胀进行控制

     2.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减少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外债规模的调整

 序

 后记

[1]〔美〕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弗兰克·H.哈恩主编《货币经济学手册》(第二卷),陈雨露、曾刚、王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美〕彼得·纽曼、〔美〕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胡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Currie,Elizabeth,Jean-Jacques Dethier,Eriko Togo,《公共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工作论文No.3201,2003年4月。

[5]陈共:《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家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在“北京市经济学会2001年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打印稿。

[6]陈华、毛一文:《中国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框架之设计》,《海南金融》2004年第5期。

[7]陈淮:《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1998年3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

[8]丛树海、龚仰树:《关于我国国债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

[9]高培勇:《论举借国债的经济作用机制》,《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10]高培勇:《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抉择》,《财贸经济》2004年第8期。

[1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投资所课题组:《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60期。

[12]郭庆旺、赵志耘:《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

[13]郝联峰:《国债定价——中国国债投资价值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4]何盛明:《我国近年财政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就》,《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2期。

[15]〔美〕J.M.伍德里奇著《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费剑平、林相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黄苏:《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情况与经验》,商务印书馆,1990。

[17]贾康:《国债适度规模、债种结构与利率匹配》,《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10期。

[18]贾康、江旭东:《防范国债风险的政策设计》,《财经科学》2000年第3期。

[19]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20]贾康:《防止或有负债对财政的倒逼》,2003年2月13日《经济参考报》。

[21]江渝、张瑜:《凭证式国债风险暗蓄,财政部试行代销制》,2004年6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2]〔美〕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著《新美国经济史(下)》,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3]李茂生、柏冬秀:《中国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李茂生:《科学认识财政基本问题逐步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与邓子基教授商榷》,《财贸经济》2002年第3期。

[25]李扬:《1994年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国债管理政策》,《财贸经济》1995年第2期。

[26]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27]李扬:《国债管理政策》,《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8期。

[28]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29]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0]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31]林伯强:《外债风险预警模型及中国金融安全状况评估》,《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32]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33]刘立峰:《国债发行中的风险因素》,《观察与思考》1999年第10期。

[34]刘立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讨论会综述》,《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35]刘立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和财政风险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6]刘立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的理论解析》,《改革》2002年第3期。

[37]刘溶沧、杨之刚:《财政学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8]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39]刘溶沧、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40]刘尚希:《论公共风险》,《财政研究》1999年第9期。

[4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42]刘树成:《经济走势:迅速升温,喜中有忧;政策选择:适度微调,有扩有控——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10期。

[43]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44]刘树成:《牢记中外历史上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5]刘树成:《我国五次宏观调控之比较》,《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8期。

[46]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47]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8]卢文鹏:《隐性担保、补偿替代与政府债务——简论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财贸经济》2004年第1期。

[49]马朝阳、夏杰长:《完善政府外债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

[50]马珺:《理解中国财政模式的转型——兼论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其可持续性》,2001年,打印稿。

[51]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的部可持续性及其冲击》,《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2]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3]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4]平新乔:《道德风险与政府的或然负债》,《财贸经济》2000年第11期。

[55]盛洪、张宇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6]时红秀:《借贷分权不能遮百丑——评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出路问题》,《银行家》2004年第5期。

[57]时红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与化解对策》,《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8]史永东、朱东明:《中国财政赤字问题的研究——赤字增长的实证分析》,《预测》1996年第6期。

[59]史永东:《我国国债增长问题的实证分析》,《浙江统计》1997年第6期。

[60]史永东:《中国转轨时期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61]唐福勇:《国债利息风险值得关注》,2004年6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

[62]王洛林、李扬、余永定、王国刚:《泰国:经济恢复过程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63]王美涵:《中国财政风险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4]王梓:《破解地方债务危机之门》,2004年3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65]魏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风险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6]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1991~2000)》,《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67]夏杰长:《警惕:国债规模膨胀》,《金融经济》2001年第7期。

[68]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9]夏少刚:《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70]严先浦:《国债将继续成为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助推器》,《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4期。

[71]杨大楷:《国债利率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2]杨大楷、王天有、蒋萍、杨晔:《国债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3]杨云红:《高级金融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4]油晓峰、宋永明:《论国债管理的目标》,《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75]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0年第6期。

[76]袁东:《国债市场的新变化及其对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银行与企业》1996年第5期。

[77]袁东:《论债务、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研究》1998年第11期。

[78]袁东:《论公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改革》2000年第4期。

[79]袁东:《国债市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0]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8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

[82]〔美〕约翰·N.德勒巴克(John N.Drobak)、约翰·V.C.奈(JohnV.C.Nye):《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3]〔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陈岱孙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84]〔美〕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刘明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5]张春霖:《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86]张刚:《县乡债务破万亿,财政部今年起化解》,2005年1月26日《经济观察报》。

[87]张海星:《我国国债挤出效应分析》,《财政研究》2001年第2期。

[88]赵志耘、郭庆旺:《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贸经济》1997年第2期。

[89]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财政政策的新思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0]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91]Abel,Andrew,Gregory Mankiw,Larry Summers,and Richard Zeckhauser,“Assessing Dynamic Efficiency:Theory and Evidence”,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56,1989,pp.1-20.

[92]Alesina,Alberto,Guido Tabellini,“Positive Theory of Fiscal Deficits and Government Debt”,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57,No.3,1990,pp.403-414.

[93]Alesina,Alberto,Alessandro Prati,Guido Tabellini,Public Confidence and Debt Management:A Model and a Case Study of Italy,NBER Working Paper No.3135,1989.

[94]Barro,Robert J.,“Federal Deficit Policy and the Effects of Public Debt Shock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2,No.4,1980,pp.747-762.

[95]Bohn,Henning,“Endogenous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Ricardian Equivalence”,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2,No.412,1992,pp.588-597.

[96]Bohn,Henning,“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7,No.1,1995,pp.257-271.

[97]Bohn,Henning,“The Behavior of U.S.Public Debt and Defici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3 1998,pp.949-963.

[98]Buiter,Willem H.,Kenneth M.Kletzer,“Who’s Afraid of Public Deb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2,No.2,1992,pp.290-294.

[99]Calvo,G.“Srevicing the Public Debt:The Role of Expect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8,No.4,1988,pp.647-661.

[100]Diamond,Peter A.,“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5,No.5 1965,pp.1126-1150.

[101]Fischer,“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2,1993(Dec.),pp.485-512.

[102]Gehrels,Franz,“Government Debt as a Generator of Economic Growth”,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9,No.2 1957,pp.183-192.

[103]Giavazzi,Francesco,Marco Pagano,Confidence Crises and Public Debt Manag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2926,1989.

[104]Greiner,Alfred,Willi Semmler,Gang Gong,“Estimating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Public Capital and Government Borrowing:U.S. and Germany 1960-1995”,Computational Economics,Vol.23,No.1,2004,pp.21-44.

[105]Gwosc,Christoph,Gregor Van Derbeek,“Principles for a European Union’s Public Debt”,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4,2003,pp.23-37..

[106]Haley,B.F.,“The Federal Budget: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eficit Financing”,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30,No.5,1941,pp.67-87.

[107]Hall,George J.,Stefan Krieger,Mark Gertler,“The Tax Smoothing Implications of the Federal Debt Paydow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Vol.2000,No.2,2000,pp.253-301.

[108]Hana Polackova Brixi,Allen Schick,Government at Risk: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Fiscal Risk.,The World Bank,2002..

[109]Heise,Arne,“Optimal Public Debts,Sustainable Deficits,and Budgetary Consolidation-Public Finances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A Comparison”,Empirica,Vol.29,No.4,2002,pp.319-337.

[110]Lin,Shuanglin,“Government Deb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66,No.3,2000,pp.754-763.

[111]Missale,Alessandro,Olivier Jean Blanchard,The Debt Burn and Debt Maturity,NBER Working Papers Series No. 3944,1991.

[112]Neck,Reinhard,Michael Getzner,“Politico-economic Determination of Public Debt Growth:A Case Study for Austria”,Public Choice,Vol.109,2001,pp.243-268.

[113]O’Connell,Stephen,and Stephen Zeldes,“Ritional Ponzi Games”,Internatioanl Economic Review 29,1988,pp.431-450.

[114]Persson,Torsten,Guido Tabellini,“Federal Fiscal Constitutions:Risk Sharing and Moral Hazard”,Econometria,Vol.64,No.3,1996,pp.623-646.

[115]Persson,Torsten,Guido Tabellini,“Federal Fiscal Constitutions:Risk Sharing and Redistribu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4,No.5,1996,pp.979-1009.

[116]Plosser,C.I.,“Government Financing Dicision and Asset Return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2,pp.325-352.

[117]Polackova,Hana,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The World Bank,1989.

[118]Saint-Paul,Gilles,“Fiscal Policy i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4 1992,pp.1243-1259.

[119]Smith,Gergor W.,Stanley E.Zin,“Persistent Deficits and the Market Value of Government Debt”,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Vol.6,1991,pp.31-44.

[120]Walters,A.A.,Britain’s Economic Renaissance:Margaret Thatcher’s Reforms 1979-1984,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21]Zilcha,Itzhak,“Efficiency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under Uncertainty”,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Vol.16,1992,pp.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