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出版后记
附录:研究过程与思路历程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参与观察
3.深入访谈
4.问卷调查
四 调查社区的选取
(一)选择乡镇一级调查社区的考虑
1.乡镇一级自有其实证研究的意义
2.乡镇是考察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合适场所
(二)具体调查点的选择
五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我国乡村宗教信仰及其变迁的研究
1.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
2.宗教与社会发展关联的研究
3.宗教热的理论解读
(二)关于我国都市化与乡村都市化的研究
1.都市化实证研究
2.都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六 本书框架
第二章 调查社区的背景资料
一 平陆县概况
(一)地理、气候与交通
(二)历史与文化
(三)社会与经济
二 张店镇概况
(一)地理与气候
(二)历史与文化
(三)社会与经济*
(四)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
2.教育医疗设施
3.水利电力设施
4.农业综合开发
5.集镇建设
第三章 宗教变迁场域的考察: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
一 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都市化定义的讨论
1.传统型的都市化定义
2.现代型的都市化定义
3.后现代型的都市化定义
4.关于乡村都市化的界定
5.小结
(二)宗教变迁背景的界定
1.何谓现代化
2.工业化与都市化
3.现代化与都市化
4.小结
二 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
(一)就业构成的变化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
(三)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1.第一产业的多元化、商品化
2.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A.乡镇企业与村办企业
B.合作企业、家庭企业与专业户
C.运输业
D.外出务工情况
E.商业、服务业
(四)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1.消费时尚化
2.食品多元化
3.住房现代化
4.出行便捷化
5.娱乐交往都市化
(五)大众传播的普及化
(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第四章 张店镇的传统宗教
一 近代以来的历史考察
二 传统宗教的现状
(一)概念探讨
(二)民间信仰概况
(三)民间庙宇
1.庙宇概览
2.庙宇神牌、匾额、对联等举凡
(四)民间神媒等
(五)祖先崇拜、节庆礼仪等
第五章 张店镇的基督宗教
一 近代以来的历史考察
(一)基督教
(二)天主教
二 基督宗教的现状
(一)信徒构成
1.性别比例
2.年龄构成
3.文化程度构成
(二)宗教皈依
1.皈依诱因
2.皈依动机
3.皈依程式
4.皈依效果
(三)宗教奉献和宗教参与
1.宗教奉献
2.宗教参与
(四)宗教活动
1.个人灵修
2.集体活动
三 基督宗教与传统信仰的社会关联
(一)冲突与矛盾
(二)互动与融会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 乡村都市化场景下宗教信仰变迁的简短回顾
(一)乡村都市化与基督宗教的发展
(二)乡村都市化与佛教、道教的境遇
(三)乡村都市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
二 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
(一)乡村都市化、文化变迁与宗教变迁
1.乡村都市化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
2.乡村都市化与文化传播
3.乡村都市化的动力
4.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关系
(二)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
1.总体的讨论
2.就业构成的变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3.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宗教信仰变迁
4.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5.生活方式的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6.大众传播的普及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7.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与宗教信仰变迁
三 宗教信仰的大小传统及其嬗变
(一)大小传统的理论探讨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大小传统
(三)张店镇宗教信仰上的大小传统
四 宗教变迁与社会转型:内陆与台湾的初步比较
(一)资料的比较
(二)理论的分析
五 大陆乡村宗教的未来走势
(一)张店镇宗教信仰发展的前瞻
(二)未来大陆乡村宗教信仰发展趋势的探讨
结语
安徽省宗教事务局编印,1996,《安徽省宗教局长研讨班·论文集》。
安祥生,2000,《山西省城市化类型的划分》,《经济地理》第4期。
包亚钧,2000,《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中州学刊》第1期。
闭伟宁,2001,《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基督教在斜桥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
蔡少卿、孔祥涛,1997,《试论当代邪教的几个特点》,《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蔡彦士,19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宗教文化》,《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
曹荣林,1995,《关于我国人口城镇化指针的几个问题》,《人口与经济》第4期。
曹景椿,2001,《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第5期。
曹维安,1995,《基督教在中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8期。
常永青,1991,《河南省农村基督教活动情况调查》,《社会学研究》第3期。
陈保亮,2000,《宗教势力对农村社会的危害及对策》,《学习论坛》第5期。
陈宝敏、孙宁华,2000,《“农村城市化与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第12期。
陈春声,1999,《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第2期。
——,2001,《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新——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第1期。
陈劲松,1999,《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
陈李强,1994,《走“组团式”城市化发展道路——论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湖北社会科学》第6期。
陈烈、赖志才、夏才源,1998,《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热带地理》第4期。
陈苏宁,1994,《新时期中国农村宗教的特点及其成因刍议》,《求索》第3期。
陈为邦,2000,《关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第5期。
陈晓峰,2000a,《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河南社会科学》第1期。
——,2000b,《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城市发展研究》第3期。
陈兴渝、王海霞,1999,《乡村城市化道路:问题和对策》,《城市问题》第2期。
陈亚辉、刘晓萍,1996,《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展望》,《管理世界》第6期。
陈元福,1999,《试论青海地区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双重效应》,《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陈志明,2001,《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
程春满、王如松,1998,《城市化取向: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城市发展研究》第5期。
程啸,1996,《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化近代基督教研究》,《文史哲》第2期。
程昭星,1992,《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传播的原因》,《民族研究》第4期。
成穷,1999,《意义求索与宗教信仰——对当今宗教热现象的一种注解》,《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2000,《人生苦难与宗教: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所作的一个初步考察》,《宗教学研究》第2期。
崔荣慧,2001,《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国经济时报》7月9日。
戴康生、彭耀主编,2000,《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戴敏、戴讷,1994,《不尽香火惹人愁——来自农村宗教问题的报告》,《社会工作研究》第6期。
邓启耀,1999,《中国巫蛊考察》,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田野观察的视野》,《民族艺术》第3期。
董江阳,2000,《试论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精神批判功能》,《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董小川、马玉良,1998,《宗教类别论》,《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第6期。
丁英才,2000,《张店塬志》,未刊稿。
丁元竹、江汛清,《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社会学研究》第3期。
窦效民、孙龙国,1995,《宗教与社会政治稳定》,《理论月刊》第7期。
杜红,1996,《对宗教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
杜赞奇,1994,《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段德智,1997,《二十一世纪中国宗教学研究前景展望》,《现代传播》第1期。
段丽君,1998,《当代俄罗斯人与宗教》,《今日东欧中亚》第5期。
段琦,2001,《二十一世纪基督宗教发展趋势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段启明,1998,《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中国宗教》第1期。
樊纲,2000,《城市化: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中国经济信息网《50人论坛》11.29。
樊化江,1996,《对河南省近年来基督教发展的思考》,《中州统战》第4期。
——,1998,《关于宗教的定义》,《中州统战》第6期。
范春永,1997,《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城乡建设》第9期。
范丽珠,1993,《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社会土壤》,《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范正义,2001,《拒斥与接纳——基督教在华传播与中国民间信仰关系的文化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方明,1985,《小城镇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方向新,1992,《农村家庭结构变动趋向的社区分析——湖南省桃源县同仁村调查》,《社会学研究》第2期。
房维中、范存仁,1994,《大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研究参考》第2期。
费孝通,1991,《城乡协调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997,《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8a,《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b,《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
——,2000,《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李亦园,1998,《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
冯波,1998,《社会转型期的宗教价值观》,《理论学习与探索》第4期。
冯丹,1999,《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黑龙江社会科学》第1期。
付晨,1995,《农村城市化滞后的症结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傅建成,1995,《中国的真正宗教——20世纪上半期华北农村祖先崇拜与神祇敬奉》,《寻根》第15期。
高丙中,2001,《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
高长江,1996,《宗教文化与市场经济》,《晋阳学刊》第1期。
——,1998,《论现代化运动中宗教文化的价值》,《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高潮、张亮,1995,《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新路子——建设部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研讨会综述》,《城乡建设》第1期。
高淮成,2000,《经济体制转轨与基督教发展相关性分析》,《学术界》第4期。
高珮义,1990,《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991,《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高师宁,1993,《西方宗教社会学中的宗教定义与宗教性的测定》,《世界宗教资料》第4期。
——,1999,《试论现代化与新兴宗教》,《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高淑贤,2000,《简析我国宗教发展的新趋势》,《新疆社科论坛》第2期。
葛兆光,1987,《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哪一个佛教,哪一个道教——谈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东方》第3期。
龚小因,1998,《中国教徒已超亿》,《中国国情国力》第5期。
龚学增,1998a,《世界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宗教》第4期。
——,1998b,《中国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6期。
宫哲兵,2000,《现代宗教人类学的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5期。
——,2001,《随州市基督教的现状——宗教人类学田野考察》,《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宫哲兵、周冶陶,1999,《90年代湖北省宗教现状及其分析》,《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
辜胜阻,1991a,《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其对策》,《人口研究》第5期。
——,1991b,《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中国二元城镇化战略构想》,《中国软科学》第6期。
——,2002,《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进行八种机制创新》,《经济界》第3期。
辜胜阻、简新华主编,1994,《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跨世纪的社会经济工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辜胜阻、成德宁,1999,《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辜胜阻、李永周,2000,《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辜胜阻、李正友,1998,《中国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辜胜阻、刘传江,1996,《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人口研究》第3期。
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1998,《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辜胜阻、徐进、郑凌云,2002,《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及其借鉴》,《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辜胜阻、朱农,1993,《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顾建光,1997,《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顾希佳,1999,《浙江民间信仰现状刍议》,《浙江社会科学》第5期。
顾益康、黄祖辉、徐加,1989,《对乡镇企业—小城镇道路的历史评判——兼论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关键,1999,《当前我国宗教问题研究综述》,《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郭长忠、徐鑫,1998,《乡村城市化的设想》,《城乡建设》第8期。
郭鸿懋,1999,《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南开学报》(哲社版)第4期。
郭书田、刘纯彬,1990,《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
郭正林、周大鸣、王金洪,1996,《广东省万丰村的社会发展——中国乡村都市化的一个案例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郭志刚、邓国胜,1995,《论我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人口与经济》第5期。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0,《信心不足与信仰危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因素》,《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第11期。
范涛,2001,《林美容教授在民间信仰研究中的开拓与创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5期。
何成武,2001,《商丘市基督教与天主教发展状况浅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何传启,1998,《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科技导报》第6期。
——,1999,《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度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光沪,1994,《宗教学概述》,《世界宗教资料》第2期。
何国强,2002,《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
何慧丽,2000,《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1992,《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
何星亮,2002,《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民族研究》第5期。
何云,1998,《宗教学和宗教感》,《佛教文化》第6期。
贺克敏,1999,《中国的宗教和宗教政策》,《中外交流》第3期。
洪银兴、陈雯,2000,《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侯传文,1999,《宗教的文化意义》,《语文函授》第1期。
胡必亮,2000,《关于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几个问题》,《唯实》第1期。
胡少维,1999,《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经济问题》第5期。
胡悌云,1997,《关于我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中国行政管理》第1期。
胡莹莹,2000,《当前经济理论界有关城市化问题的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研究》第2期。
〔美〕威廉·福特·怀特,1994,《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
黄敏行,2000,《论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湖南商学院学报》第4期。
黄超焕,2000,《迷信邪说邪教产生的现实根源》,《中国宗教》第6期。
黄季焜,1999,《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黄杰,2002,《如何保障宗教事务走上法治的轨道》,《中国宗教》第3期。
黄平,1994,《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新问题》,《哲学动态》第6期。
——,2000,《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现代性札记之一》,《社会学研究》第3期。
黄平、E.克莱尔,1998,《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
黄树民,2002,《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淑娉、龚佩华,1998,《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颂杰,1998,《宗教伦理化探索——试论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学术界》第1期。
黄旭涛,1997,《当代中国宗教热探微》,《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
惠松骐,1999,《信仰的意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
季羡林,1998,《我看宗教、佛教》,《方法》第1期。
蒋森,1996,《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研究》,《人口学刊》第4期。
金刚、苏龙斌,2001,《基督教中国化历程考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第1期。
金以枫,1999,《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发展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第5期。
金泽,2002,《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靳润成主编,1999,《中国城市化之路》,学林出版社。
景军,1998,《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社会学研究》第1期。
荆学民,1999,《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
凯弟,1989,《温州宗教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社会学研究》第2期。
寇冰,1999,《从文化学的角度谈天主教中国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荷兰〕范·德·莱乌,1994,《宗教现象学》,《世界宗教资料》第2期。
蓝箭平,2002,《宗教存在的心理根源分析》,《中国宗教》第5期。
郎友兴,1993,《宗教社会学:研究取向、对象和学科性质》,《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雷俊,2002,《“都市化与民族地区城镇化”专题综述》,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3期,第50~52页。
李超元,1986,《论经济体制改革对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李德洙,1994,《都市化与民族现代化》,中国物质出版社。
李利安,2000,《从当代宗教的基本形态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特性》,《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李路路,1987,《“社会现代化”理论论纲》,《社会学研究》第3期。
李培林,1992,《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李强,2002,《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李若建,1999,《大跃进时期的城镇化高潮与衰退》,《人口与经济》第5期。
李王鸣、谢良葵,1997,《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以浙北为例》,《经济地理》第1期。
李文溥、陈永杰,2001,《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李亦园,1996,《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思想战线》第3期。
李迎生,1988,《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探讨》,《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李珍刚,1998,《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前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栗正文,1994,《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省思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讨》,《战略与管理》第6期。
梁启东、陆明,2000,《发展小城镇——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
廖丹清,1995,《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廖文星、林鹰漳,1996,《福建农村城市化进程评价与对策探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3期。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林盛根、张诺夫,2001,《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福建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
林炎志,1994,《信仰的选择》,光明日报出版社。
林兆荣,1993,《市场经济与中国宗教走向探索》,《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日〕铃木岩弓,1998,《“民间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何燕生译,《民俗研究》第3期。
刘传江,1999,《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纯彬,1994,《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之我见》,《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1995,《工业化城市化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软科学》第3期。
刘福坦,1988,《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几个认识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
刘敬怀、云杉,1999,《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访谈录:中国的宗教状况和宗教政策》,《瞭望》第21期。
刘黎明,1993,《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铨玉、徐贵水,1997,《从都昌基督教现状看农村基督教发展趋势》,《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
刘仰东,1997,《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
刘勇,1999,《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4月14日。
刘泽亮、梅德高,2000,《宗教与伦理之间: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刘朝晖,2001,《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刘仲康,1998,《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新疆社会经济》第4期。
刘忠卫,1997,《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青海社会科学》第1期。
龙立云,1994,《宗教回潮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益阳师专学报》第2期。
陆学艺,1995,《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学研究》第2期。
罗春霞,2001,《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精神之比较》,《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罗荣渠,1990,《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罗伟虹,1994,《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社会科学》第8期。
——,1997,《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1999,《当前世界宗教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社会科学》第4期。
——,2001,《对上海女性基督教信教者的分析》,《浙江学刊》第3期。
罗文博,2000,《走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城乡建设》第4期。
吕朝阳,1999,《苏北农村基督教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第6期。
麻国庆,1998,《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文化·环境》,杨侯第主编《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远方出版社,第79~96页。
麻国庆,2000,《应该关注都市化过程中的文化的生产与族群认同》,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3期,第8~10页。
马斌,1998,《试论人的宗教信仰本能》,《中国穆斯林》第1期。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1998,《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和、张锐,1997,《论我国的乡村城市化》,《学术交流》第5期。
马建华,2000,《浅议关于我国宗教认识的十大误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4期。
马戎,1990,《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买文兰,2001,《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宗教的特点》,《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毛生武,2002,《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战略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3期,第94~103页。
茆永福,1998,《中国民间信仰和北方农村社会》,《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法〕H.孟德拉斯,1991,《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孟晓晨,1990,《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城市问题》第1期。
莫法有、林虹,2000,《从温州宗教现状看宗教的世俗化》,《宗教学研究》第1期。
牟钟鉴,1999,《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
——,2000,《我研究宗教的过程和体会》,《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
倪德刚,1999,《小城镇大战略——“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理论前沿》第1期。
农村奔小康与村镇建设规范化课题组,1999,《城市化发展重心由“镇”到“市”的转移》,《浙江学刊》第6期。
潘义勇,1998,《城市化:实现人口零增长的自然机制》,《学海》第2期。
潘占奎,2002,《政府工作报告》,张店镇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5月15日。
彭耀,1995,《社会转型期中国宗教的新趋向》,《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平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92,《平陆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5,《平陆年鉴:1991~1994》。
——,1996,《平陆年鉴:1995》。
〔美〕F.普洛格、G.贝茨,1988,《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辽宁人民出版社。
戚菊莉,1996,《论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双重根源》,《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
钱宁,1997,《厄莎·佛祖·耶稣——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思想战线》第4期。
——,1998a,《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1998b,《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第8期。
——,2000,《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1991,《中国的宗教精神》,王平等译,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秦家懿、孔汉思,1990,《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覃德清,1997,《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民间文学论坛》第4期。
任继愈,1995,《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报》11月19日。
任一飞、李彬,1994,《试论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意义、范围和方法》,《民族研究》第1期。
容观琼,1999,《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
容小翔,1996,《迷信活动不等于宗教》,《广东商报》6月29日。
阮西湖主编,1991,《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
——,1996,《都市人类学学科的建立与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民族研究》第3期。
阮西湖、张继焦,1994a,《都市人类学》,《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
——,1994b,《都市人类学研究在国外》,《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
尚九玉,1997,《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色音,2000,《萨满教与南方民族民间宗教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第3期。
沈建国,2000,《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第1期。
史宗主编,1995,《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册),上海三联书店。
舒景详、陆林、战广,2001,《黑龙江汉族地区佛教和道教的基本状况和信仰趋向的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第2期。
税尚楠、吴希翎,1984,《试论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经济地理》第1期。
〔美〕司德敷主编,1985,《中华归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J.L.斯图尔特,1991,《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闵甲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
宋光宇,2000,《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宋林飞,2000,《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第5期。
宋涛、许进品,2001,《从自然走向自觉在变革中寻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白裤瑶生活方式的跃迁及其意义》,《广西民族研究》第4期。
宋晓来,199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影响力扩大原因探析》,《天府新论》第5期。
宋智信,1997,《兼并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山东荣成市乡村兼并经验总结》,《城市发展研究》第1期。
苏雪串,1998,《乡村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8期。
孙常敏,1998,《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4期。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孙秋云,1987,《畲族人的祖先崇拜》,《民族论坛》第2期。
——,1993,《湘桂边界地区当代瑶族人的宗教生活方式》,《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孙秋云、陈宁英,1999,《社会的映像——民间社会有关文化是事象的阐释》,民族出版社。
孙善玲,1996,《现代化中的神学处境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美〕艾丹·索撒尔,1991,《城市理论与中国城市》,阮西湖主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
汤用彤,199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志君,2000,《湘西民间宗教信仰现状、问题及对策》,《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陶思炎、铃木岩弓,1997,《中日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回顾》,《民间文学论坛》第4期。
——,1999,《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田斌生,1997,《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转变的社会结构—功能分析》,《思想战线》第2期。
田斌生、王彦昕,2000,《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分析》,《思想战线》第4期。
童恩正,1989,《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保畬、罗正齐,199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学苑出版社。
王春光、孙晖,1997,《中国城市化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常忠,1995,《中国青年信教现象》,《新世纪》第6期。
王岗峰,1997,《基督教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初探》,《理论学习月刊》第12期。
王海霞,2000,《慎提乡村城市化》,《城市研究》第4期。
王金娥,1996,《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第5期。
王金洪,1997,《社会现代化并非是遥远的神话——西藏山南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金玲,1996,《非农化与农民家庭观念的变迁——浙江省芝村乡调查》,《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奎珍等,2001,《对青岛市不同社会群体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导向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王美秀,1995,《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1996,《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王铭铭,1996,《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1997a,《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b,《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庆德,2001,《中国民间宗教史百年研究历史回顾》,《文史哲》第1期。
王守中,1998,《中国传统家庭和家族与基督教的冲突》,《人文杂志》第6期。
王晓毅,2000,《村庄结构与村庄内部的紧张》,《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王晓朝,1998,《论基督教的本土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2期。
王雅林、张汝立,《农村家庭功能与家庭形式——昌五社区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王一鸣、杨宜勇、史育龙、刘勇、曹广忠,2000,《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2期。
王颖,2000,《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学研究》第1期。
王煜,1993,《中国社会变迁启示录》,光明日报出版社。
王玉波,1995,《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取向》,《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悦南,1995,《关于抚顺市农村宗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
王哲一,2000,《百年变迁:20世纪中国宗教的重大实践》,《中国宗教》第2期。
王作安,2001,《当今国际宗教问题的主要特点》,《中国宗教》第5期。
蔚芳,2001,《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问题》第3期。
温丽、龙群,1999,《试论宗教对政治稳定的双重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温铁军,2000a,《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开放导报》第5期。
——,2000b,《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中国经济信息网《50人论坛》4.18。
吴少华,1997,《关于农村宗教活动的一些思考》,《求实》第6期。
吴翔阳,2000,《发展中心镇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第5期。
吴云贵,1998,《互动中的宗教与人类社会——关于宗教现象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
武廷海、郑弘毅,1997,《江苏沿江地区乡村城市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第4期。
〔美〕克莱德·M.伍兹,1989,《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
向春玲,2000,《当今西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与现代化的关系初探》,《西藏研究》第2期。
解韬,1996,《广东人口城镇化的特征与趋向》,《学术研究》第7期。
谢遐龄,1996,《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社会学研究》第6期。
辛世俊,1996,《审视宗教的新视角——功能分析》,《求是学刊》第6期。
熊德生,1997,《加快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对策刍议》,《科技进步与对策》第5期。
徐杰舜、庄孔韶,2000,《人类学世纪坦言——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徐克谦,1997,《美国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文史知识》第7期。
徐铭,1997,《石门坎地区苗族宗教信仰的变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
徐平,2000,《江孜农民宗教信仰调查实录》,《中国西藏》第4期。
徐晓望,1997,《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福建学刊》增刊。
徐宗威、李晓龙,1997,《曙光初现的我国乡村城市化建设》,《城乡建设》第2期。
许嘉明,1978,《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第11期。
许学强、张蓉,199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期。
许正林,1996,《世纪末宗教热透视》,《社会科学动态》第1期。
阎小培、刘筱,1998,《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热带地理》第1期。
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
严立贤,1988,《“现代化理论”述评》,《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杨春志、顾文选,2000,《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对策研究座谈会纪要》,《城市发展研究》第1期。
杨宏山,1994,《皖东农村“基督教热”调查与思考》,《江淮论坛》第4期。
——,1997,《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及其社会影响》,《宁夏社会科学》第6期。
杨侯第,1997,《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秘书处编《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总第12期,第5~11页。
——,1998,《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远方出版社。
杨军、芦志洪,2001,《小城镇的发展与乡村城市化》,《太原科技》第6期。
杨立勋,1999,《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武,1997,《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道路选择》,《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杨彦杰,1996,《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劳格文主编,香港: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会出版。
杨楹,2000,《解读“宗教”的新视角——宗教思维方式探究》,《学术界》第4期。
姚顺增,2000,《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云南社会科学》增刊。
叶乃滋,1993,《论改革开放时期的信教热现象》,《求是学刊》第4期。
叶小文,1997a,《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讨》,《世界宗教文化》春季号。
——,1997b,《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讨(续)》,《世界宗教文化》夏季号
尹韵公,1997,《当前我国的宗教状况与社会稳定》,《沿海新潮》第1期。
尹志华,1997,《宗教信仰的个体化历程初探》,《宗教学研究》第1期。
余险峰,2002,《不可忽视民间信仰问题》,《中国宗教》第5期。
于晓明,1999,《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城市问题》第5期。
于维民、王宝锦,1996,《略论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的主要区别》,《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袁银传,1996,《小生产者宗教心理分析》,《求是学刊》第6期。
——,2000,《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浅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1期。
岳臻,2000,《宗教需求与宗教存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5期。
曾少聪,2000,《乡村都市化与传统经济:以福建百崎回族乡为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3期,第14~17页。
詹石窗,2000,《人格完善与传统宗教精神审视——法轮功现象之后的理性反思》,《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2001,《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章绍武,1996,《“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要》,《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张超,2000,《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原则与对策》,《学海》第5期。
张发舟、刘铁、杨保禄,1995,《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关于漯河市基督教发展快速动因的调查与建议》,《中州统战》第8期。
张高翔,2000,《现代宗教热的社会根源探析》,《思想战线》第3期。
张海香,2000,《社会转型时期的宗教问题分析》,《商丘师专学报》第1期。
张灏,1993,《现代宗教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科学》第3期。
张鸿雁,2002,《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第1期。
张厚义,1992,《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变迁——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张继焦,1996,《都市人类学分析方法的演进与创新》,《世界民族》第1期。
张践,2001,《儒家宗教理性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影响》,《中国宗教》第5期。
张静,1990,《关于现代化的概念》,《社会学研究》第5期。
张龙华,1997,《新兴宗教团体存在的心理因素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
张天路,2000,《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城市化问题》,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1~2期,第8~11页。
张文和、李明,2000,《城市化定义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第5期。
张文建,1999,《天国之道——基督教》,世界知识出版社。
张晓东,2000,《从物役性到神役性——迷信“回潮”现象的现实思考》,《青海社会科学》第1期。
张新鹰,1996,《台湾“新兴民间宗教”存在意义片论》,《世界宗教文化》第7期。
张勇、侯一红,1997,《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战线》第2期。
张永健,1994,《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社会学研究》第1期。
张友琴,2001,《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2,《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张禹东,1997,《关于宗教与现代化关系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第9期。
张正河,1998,《乡村城市化过程的要素分析》,《河南社会科学》第1期。
张琢,1992,《中国现代化若干目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赵福如,1998,《近代基督教在豫西的活动》,《中州统战》第4期。
赵复三,1986,《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赵洪伟,1994,《中国宗教精神:世俗化、现实化》,《济宁师专学报》第1期。
赵景来,2001,《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赵朴初,1995,《对宗教工作的几点认识和意见》,《宗教》第3~4期。
赵天恩、庄婉芳,1997,《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中福出版有限公司。【Chao,Jonathan & Chong,Rosanna. 1997.
赵新平、周一星,2002,《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赵志毅,1995,《宗教本质新论》,《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郑弘毅,1998a,《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b,《我国乡村城市化的主要理论和基本特征》,《城乡建设》第7期。
郑若葵,1994,《中国远古暨三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
钟年,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第7期。
仲小敏,2000,《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科学·经济·社会》第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中国宗教》第1期。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200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大鸣,1991,《珠江三角洲文化教育与现代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1992,《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1993,《论都市边缘农村社区的都市化——广东都市化研究之一》,《社会学研究》第6期。
——,1997a,《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b,《论深圳特区的乡村都市化》,《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6期。
——,1998,《凤凰村的变迁——广东潮州凤凰村追踪研究》(博士论文),中山大学图书馆藏。
周大鸣、郭正林,1996,《论中国乡村都市化》,《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周大鸣、郭正林等,1996,《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福顺,1996,《论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前沿》第2期。
周国黎,1996,《宗教与儒家文化的本质区别》,《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
——,1999,《宗教是什么——对吕大吉教授回答的质疑与异议》,《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2000,《对宗教学研究主题的反思》,《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周泓,2000,《现代化、城市化中的族群文化重组及其精神利益与权利形式》,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第1~2期,第14~17页。
周太良,2002,《中国天主教应独立自办、与时俱进》,《中国宗教》第3期。
周晓虹主编,1998a,《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b,《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周一星,1988,《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城市规划》第3期。
——,1992,《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管理世界》第6期。
朱海燕,2000,《略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浙江统计》第10期。
朱林兴,1994,《困扰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六大问题》,《探索与争鸣》第12期。
朱林兴、孙林桥,1996,《论区域农村城市化差异》,《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4期。
朱天顺,1997,《当前台湾的宗教问题》,《台湾研究集刊》第1期。
朱又红,1997,《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第6期。
朱宇,2001,《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人口研究》第2期。
祝华军、白人朴,2000,《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期。
庄孔韶,1999,《“金翼”黄村山谷的风水实践》,《民俗研究》第4期。
——,2000,《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远山与近土:田野纪行》,湖北教育出版社。
卓新平,1994,《宗教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1997,《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世界宗教文化》第2期。
——,2000,《基督教与中国伦理的重建》,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2~172页。
邹农俭,1996,《关于苏南地区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2002,《论农民的非农民化》,《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Antrop,Marc. 2000.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In:
Barnett,H.G. 1953.
Befu,Harumi. 1966~67. “Gift Giving and Social Reciprocity in Japan”. In:
Chan,Wing-tsit. 1953.
Dong,Hui. 1989. “Rural labor force transition and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Ebanks,G.E. & Cheng,C. 1990. “China:A unique urbanization model”. In:
Geertz,Clifford. 1976.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On 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In:Keith H. Basso and Henry A. Selby,eds.
Goldstein,S. 1990. “Urbanization in China,1982~1987:Effect of migration and reclassification”. In:
Guldin,G. E. 1992.
Guldin,G. E. & Zhou,Daming (ed.). 1995~1996. “Rural Urbanization”. (I-II). In:
Heelas,Paul. 1998.
Johnson,Colleen Leahy. 1974. “Gift Giving and Reciprocity Among the Japanese Americans in Honolulu”. In:
Redfield,Robert. 1956.
Tham Seong Chee. 1985.
Yang,C. K. 1962.
Yinger J. Milton. 1970.
Zhu,Yu. 1998. “Spatial effects of ‘informal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case of Fujian provinc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