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

SSAPID:101-0388-8235-02
ISBN:978-7-5097-011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发展综述、趋势预测与展望、专题研究、统计数据与资料汇编四部分,对中国汽车产业近期的发展态势、景气状况、国际竞争力水平做了全面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汽车蓝皮书
作 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编 辑:李建红;张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要从更高目标认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代序)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汽车蓝皮书编委会

 图表索引

 总报告

  2007: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速年

   (一)2007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巩固良好发展基础的一年,在国民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

    1.中国已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前3位

    2.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

    3.“走出去”态势初步形成

    4.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

   (二)2007年是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一年,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1.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2.新能源汽车重要起步

    3.产业联盟开始形成

    4.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三)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虽然出现大型企业重组的苗头,但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

    2.自主创新活动虽然加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3.零部件创新能力弱,依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4.产品结构逆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亟待明确方向

   (四)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未来走势的判断

    1.产业规模将居世界首位

    2.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将不断加深

    3.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将加快

    4.新能源汽车将加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综述

  2007年我国汽车市场景气分析

   概述

   (一)汽车市场景气指标的选择

   (二)汽车市场景气分析方法和景气指数的构建

   (三)2007年汽车市场总体景气状况分析

    1.汽车产业产销景气保持平稳

    2.行业效益景气水平稳中有升

    3.行业出口景气创历史新高

   (四)2007年汽车市场分领域景气状况分析

    1.乘用车市场景气有所回落

    2.商用车景气全面向好

  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一)汽车产业及关联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2.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3.为国家税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4.汽车产业及关联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

    5.对生活方式和城市化的影响逐步扩大

   (二)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1.我国已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前三位

    2.进出口呈现加速趋势,总体规模与汽车大国差距较大

    3.“走出去”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概述

   (一)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汽车产业综合能力的表现

    2.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受五种重要因素影响

   (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2.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有大幅度提高

   (三)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评价

    1.产业环境竞争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产业组织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未有根本改变

    3.产业创新竞争力有所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较快

    4.汽车出口高速增长,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政策

    2.产业竞争力战略不清晰

    3.社会性管制不完善

    4.缺乏关键性技术储备和重大技术突破

    5.规模经济发展不充分

    6.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滞后

    7.产权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五)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实施公平而有效的竞争政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2.制定国家战略,明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

    3.以节能和环保发动机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4.加强社会性管制,完善产品型式认证和一致性管理,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型

    5.推动产业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

    6.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节能环保安全汽车的大众消费

    7.加快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

    8.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附录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和结果

    2.各项指标的权重

    3.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计算结果

 趋势预测与展望

  我国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前景分析

   概述

   (一)基于人均GDP国际比较的汽车总保有量预测

   (二)基于收入分布变化的汽车(主要是家用轿车)保有量需求预测

    1.家用轿车保有量预测模型

    2.收入分布、每百户居民家用轿车保有量和户均人口曲线分析

    3.中长期家用轿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到2030年将接近1.8亿辆

   (三)中长期公用轿车、客车及货车保有量预测

   (四)中长期国内汽车需求量预测

  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

   概述

   (一)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际环境

    1.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2.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3.全球汽车产业集中化的趋势将日益突出

    4.政府监管标准将日趋严格

    5.汽车技术研发将明显加快

   (二)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环境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将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2.加快工业强国建设使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居民消费升级将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4.汽车产业发展将日益受到能源、环保问题的挑战

    5.道路交通安全将日益受到重视

    6.汽车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日益突出的车路矛盾

   (三)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战略展望

    1.自主创新战略是我国汽车中长期战略的核心内容

    2.世界级汽车企业的涌现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

    3.产业集群战略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4.创新研发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5.人才培养战略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6.国际化拓展战略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

    7.零部件体系支撑战略是持续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8.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9.市场竞争战略是激发我国汽车产业进行创新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中长期发展趋势

   概述

   (一)我国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车用能源及动力系统是汽车节能环保的核心问题

    2.车用能源及动力系统与三大挑战

   (二)车用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1.汽车燃料矩阵是进行车用能源多元化研究的基础

    2.车用替代能源技术路径评价与选择的影响因素

    3.国外车用能源战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三)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1.我国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2.国外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3.国外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动态及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中长期展望与燃油税政策的影响评估

   概述

   (一)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中长期展望

    1.完善我国汽车消费政策,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2.有效落实备案核准制度,调整汽车产业投资政策

    3.加强汽车出口管理,完善汽车出口政策

   (二)我国汽车产业节能环保政策中长期展望

    1.完善政策法律,引导和规范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

    2.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

    3.制定激励性的财税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三)燃油税政策的影响评估

    1.以超过30%的税率征收燃油税时将对消费者购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2.燃油税率超过40%时,小排量与柴油车将变得更有吸引力

 专题研究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

   概述

   (一)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保持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地位的需要

   (二)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关注产量的增长向关注质量、品牌转变的需要

   (四)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和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的需要

  我国汽车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现状研究与问题分析

   概述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1.产品研发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2.影响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因素分析

    3.调查问卷设计

    4.调查样本情况

    5.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二)产品研发能力问卷调查统计发现

    1.对资源因素和管理因素总体状况的评价

    2.对影响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各种因素相关性的评价

    3.对开发能力总体状况的评价

    4.对开发方式总体情况的评价

    5.对关键技术拥有情况的评价

    6.对乘用车关键技术拥有情况的评价

    7.对商用车关键技术拥有情况的评价

   (三)主要结论

  全球汽车技术创新趋势与政策

   概述

   (一)全球汽车技术创新背景

   (二)全球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1.全球化技术创新的新趋势

    2.全球化技术创新模式的新特点

   (三)各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美国政府推动汽车技术创新的措施

    2.欧洲政府推动汽车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3.日本政府推动汽车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4.韩国政府推动汽车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途径与模式选择

   概述

   (一)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

    1.研发资金投入

    2.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3.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导向的技术能力提升

    4.对研发的掌控程度

    5.汽车企业发展战略

    6.市场适应性

    7.汽车品牌的培育

    8.创新体系与创新文化

   (二)我国整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类型

    1.自主创新类型之一:对外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自主创新类型之二:内资驱动、从完全模仿升级为自主创新

    3.自主创新类型之三:以我为主、积极利用全球资源

    4.自主创新类型之四: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引进产品进行本土化改进设计,借助全球技术平台开展本土研发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类型

    1.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轨迹

    2.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的类型及其特点

    3.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企业:创新决策和实践的主体

   概述

   (一)创新理论对企业主体地位的论述

   (二)汽车发展历史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证实

    1.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证实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同样证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1.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研究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2.发挥企业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3.注重加快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应用

    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内部机制

    5.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6.进一步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汽车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7.引导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8.实施多渠道、新机制的创新人才战略

    9.运用先进组织方式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行业:寻求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创新

   概述

   (一)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二)注意研究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

    1.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

    2.跨产业的战略合作

    3.跨国企业间的战略合作

    4.国家级战略合作

   (三)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特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发挥行业组织在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五)重视建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创新机制

    1.加强企业整合,提升零部件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2.组建战略联盟,推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共同发展

    3.推动同步开发,实施模块化创新

  政府: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外力和政策导向

   概述

   (一)营造促进竞争因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工作的导向作用

    2.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二)为企业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2.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国企领导人考核机制

    3.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

   (三)通过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2.完善相关法规与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并举

   (四)加快行业共性科学技术平台建设

  结束语: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概述

   (一)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二)企业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

   (三)企业独立创新与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关系

   (四)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五)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六)各种创新模式的关系

   (七)技术跟进与跨越发展的关系

   (八)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关系

   (九)自主创新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附录一 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附录一 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产销量及保有量

   经济效益

   进出口

   人员、研发及相关产业

   其他

   世界汽车工业

 附录二 2007年汽车行业重大事件回顾

  附录二 2007年汽车行业重大事件回顾

   1.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销双双达到880万辆

   2.汽车出口在风浪中前行,出口再创新高

   3.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大批科技成果获奖

   4.自主品牌进入更高发展阶段,自主开发受到合资企业关注

   5.产学研合作出现新亮点,战略联盟获得积极响应

   6.上汽、南汽整合形成新的汽车巨头,推动产业重组

   7.合资企业雄心勃勃,内资企业调整升级已经启动

   8.节能减排成为行业主题,新能源汽车生产管理有章可循

 附录三 2007年度发布或开始实施的主要汽车政策法规

  附录三 2007年度发布或开始实施的主要汽车政策法规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annual research report on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an authoritative work co-author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under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nd th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of China in consultation with senior advisors from the sector and under the support of Volkswagen.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namely gener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predictions and outlook,special focuses,statistics and data compilation,providing encompassing analysis on recent development dynamics,prosperity statu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th bearings o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scientific predictions and assessment are provided with regard to domestic and overseas environment,market demand,the drive of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policies;special researches were conducted with focuses on the means,models,main bodies,objectives and policy orientations for the driv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systematic compil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for industry-related statistics,major events of the year and policies as well as regulations.With its in-depth analysis and extensive statistics,this paper serves as an invaluable source of reference to readers interested in China’s auto sector as well as to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business policy-makers,institutions on enterprise strategies and investors at home and 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