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性产权制度与大国兴衰图书
Non-neutrality of Property System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经验为例,探讨了不同的产权制度对于国家长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它应对国际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具有何种影响。本书认为,具有生产性的阶层或集团的财产权利受到国家保护、其财产利益在国内外得以扩张,是一国实现长期增长和确立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关信息
后记
引言
第1章 理论传统和文献述评
1.1 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生产要素、技术,还是制度?
1.1.1 增长理论中的要素投入说和技术决定论,以及相关的历史解释
1.1.2 制度决定论和有关的历史经验分析
1.2 作为制度经济学核心的产权及产权变迁理论
1.3 有关产权制度非中性的理论和经验讨论
1.3.1 作为非中性产权制度的供给方——国家及国家理论
1.3.2 生产性集团对非中性产权制度的需求和“企业家精神”理论
1.3.3 非中性产权制度的供求均衡:商人阶层与国家及官僚阶层的关系
1.3.4 外部环境参数的引入
第2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2.1 理论、思路及创新
2.1.1 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说
1.产权保护的非中性及其制度创新的历史条件
2.商人阶层与统治阶层的关系
3.非中性产权制度与长期增长和国际竞争
2.1.2 本书的创新点
2.2 理论适用范围的界定、研究方法和案例样本选择
2.2.1 方法论的集体主义
2.2.2 偶然因素和初始制度:制度变迁的内生与外生
2.2.3 “起飞”阶段与长期分析:对本书时间维度的界定和说明
2.2.4 开放世界与国际竞争:对本书空间维度的界定和说明
2.2.5 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大国分析:对本书研究主体的界定
2.2.6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1.“产权”
2.“商人”和“商人阶层”(或“商人集团”)
3.“经济增长”
2.2.7 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实证而非规范的目标函数
2.2.8 历史中的案例研究方法
2.2.9 案例样本的选取
第3章 英国的经济崛起
3.1 美洲金银的流入与英国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3.1.1 美洲地理大发现与外生货币流入英国
3.1.2 社会财富在英国的重新分配
3.2 英国阶级结构及国家功能的变化
3.2.1 英国商人阶层的兴起与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
3.2.2 财富与强权的融合:对英国“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重新回顾
3.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产权制度的创新
3.3.1 新兴商人阶层对王权的不满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3.2 产权保护的非中性与英国产权制度的创新
3.4 有效资本市场的形成与英帝国的长期增长和竞争优势
3.4.1 政府信誉的建立与英国国债制度的确立
3.4.2 私人信誉的建立与英国融资市场秩序的自发扩展
3.4.3 英国对大规模投资的供求和“工业革命”
第4章 从殖民地到合众国的经济崛起
4.1 北美殖民地规模的扩大与商人阶层的兴起
4.1.1 独立战争前人口、地域和商业城市规模的扩张
4.1.2 贸易地位的上升和北美殖民地商人阶层的兴起
4.1.3 北美商人与英帝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4.2 生产性商业集团对美国联邦权力的诉求
4.2.1 独立战争:一场以利益分配和商人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战争*
4.2.2 制宪运动:商人阶层对民族国家及统一的中央政府的需求
4.2.3 南北战争:上层集团内部对非中性产权制度界定权的争夺
4.3 美国商人政府实力的扩张和倾向工商集团的产权保护制度
4.3.1 美国政府保护商人财产的灵魂文献:联邦宪法和汉密尔顿计划
4.3.2 以美国商人利益为主导的军事保护和对外政策
4.3.3 美国对金融市场和制造业集团的保护性政策
4.4 确保长期增长的美国资本市场和贸易结构的形成
4.4.1 美国贸易的增长和财富积累
4.4.2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美国国际分工优势的形成
第5章 晚明中国的历史机遇与增长停滞
5.1 对16~17世纪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简要比较
5.2 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5.2.1 晚明中国的“银荒”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5.2.2 晚明中国商人阶层势力的形成和社会财富的迅速集中
5.2.3 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和“重商”价值观的出现
5.3 晚明中国商人与官僚阶层和帝国统治者的关系
5.3.1 科举取士与明末中国的官商依附关系
5.3.2 晚明官商依附型产权习惯的早熟与其保护强度的不足
5.3.3 晚明帝国统治者和商人阶层的关系以及国家对待商人产权的态度
5.4 明末中国资本市场供给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5.4.1 由政府支出引导的晚明国内市场的资本需求
5.4.2 晚明海外市场的资本需求特点和国际分工锁定
5.4.3 信用制度的匮乏与晚明中国资本市场的供给
第6章 结语
《韩非子选》,王焕镳选注,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1980,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2005,中华书局。
《商君书》,章诗同注,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
《荀子简注》,章诗同注,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阿诺尔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索麦维尔节录本),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埃德蒙·柏克:《美洲三书》,缪哲译,商务印书馆,2003。
埃尔特斯:《曼·托马斯》词条,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陈岱孙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埃斯蒙德·赖特:《从美洲的情况看美国独立:社会和政治面面观;向西部的扩张》,载A.古德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8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埃维纳·格雷夫:《经济、社会、政治和规范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意义:中世纪后期两个社会的状况》,载约翰·德勒巴克、约翰·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人民出版社,1982。
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安德鲁·斯通、布赖恩·利维、里卡多·帕雷德斯:《公共制度对私人交易:对巴西和智利商业交易的法律与管制环境的比较分析》,载李·阿尔斯通、斯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安格斯·麦迪逊:《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楚序平、吴湘松译,新华出版社,1999。
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巴里·温格斯特:《有限政府的政治基础:17~18世纪英格兰的议会和君主债务》,载约翰·德勒巴克、约翰·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下册),巴蜀书社,1987。
(明)包汝楫:《南中纪闻》。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暴鸿昌:《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明史研究》(第3辑),1993,黄山书社。
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
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刘学黎译,商务印书馆,1989。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波尔:《美国平等的历程》,张聚国译,商务印书馆,2007。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博丁:《对马勒斯特卢亚奢谈物价高昂及其补救办法的答复》,载A.E.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5。
博多:《金本位制:理论》词条,载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2卷),胡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布拉福德·珀金斯:《共和制帝国的创建(1776~1865)》,载孔华润(沃沦·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周桂银、杨光海译,新华出版社,2004。
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杨国标、戴瑞辉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葛剑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岑大利:《论明清时期的官员经商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第97~100页。
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何希齐译,商务印书馆,1984。
查尔斯·比尔德:《美国政党斗争史》,自明译,神州国光社,1934。
查尔斯·比尔德:《政治的经济基础》,张金鉴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查尔斯·比尔德、玛丽·比尔德:《美国文明的兴起》(第1卷),许亚芬译,商务印书馆,1991。
查尔斯·达维南特:《论英国的公共收入与贸易》,朱泱、胡企林译,商务印书馆,1995。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第8~19页。
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55~66页。
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文物》1963年第1期,第20~24页。
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陈学文:《冯应京经济思想初探》,香港《抖擞》1983年第1期。
陈学文:《明清商人经营规范与职业道德的趋同》,《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第16~21页。
陈学文:《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浙江学刊》1984年第4期,第27~29页。
陈学文:《万历时期的中菲贸易》,《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稻禾出版社,1991。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
(明)崇祯《吴江县志》。
达尔文,罗伯特:《物种的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戴维·格兰森:《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发展》,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1卷),巫云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程克雄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丹尼尔·布尔斯廷:《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时殷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的工业化》,载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王春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道格拉斯·诺斯:《时间历程中的经济绩效》,载李·阿尔斯通、斯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道格拉斯·诺斯:《绪论》,载约翰·德勒巴克、约翰·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道格拉斯·诺斯、兰斯·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华夏出版社,1999。
迪安:《英国工业革命》,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4卷(上册),王铁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
(明)董含:《散冈识略》。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第67~75页。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171~178页。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5。
菲利普·方纳编《华盛顿文选》,王绶昌译,商务印书馆,1960。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2。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2。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3。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施康强、顾良译,三联书店,1993。
费尔南·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和社会学》,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费尔南·布罗代尔:《什么是资本主义》,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费尔南·布罗代尔、F.斯普纳:《1450~1750年欧洲的价格》,载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费孝通:《论绅士》,《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弗兰茨·奥本海默:《论国家》,沈蕴生、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
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吴元湛等译,重庆出版社,1987。
弗雷德·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叶元龙、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86。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上册),王锟译,商务印书馆,1964。
傅衣凌:《江南富户经济的分析》,《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第22~36页。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载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
G.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杨宇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高程:《非中性制度与美国的经济“起飞”》,《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第38~55页。
高程:《国际竞争视角下的产权制度与大国兴衰——一个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第3~9页。
高程:《国内集团利益与不对称冲突的转折——以北美独立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案例》,《国际观察》2013年第2期,第39~45页。
高程:《商人集团、私有财产与北美独立战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0期,第61~70页。
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75~79页。
(明)高攀龙:《高子遗书》。
格拉曼:《1500~1750年欧洲的贸易》,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张菁译,商务印书馆,1988。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贡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明)顾宪成:《径皋藏稿》。
(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顾炎武:《肇域志》。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
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哈罗德·德姆塞茨:《经济发展中的主次因素》,载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韩大成:《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
韩琦:《拉丁美洲经济制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汉斯·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王庆余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
何成:《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兴盛原因述论》,《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9~113页。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
(明)何乔远:《闽书》。
(明)何心隐:《何心隐集》。
赫斯特菲尔德:《以西欧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官职和政治》,载R.B.沃纳姆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亨利·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侯杰:《明清时期的商人与儒家思想观念》,《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第85~90页。
侯外庐:《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想概述》,《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第39~59页。
(明)花村看侍者:《花村谈往》。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黄启臣、邓开颂:《明嘉靖至崇祯年间澳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第88~97页。
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载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新增)》,载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载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阿风等译,三联书店,200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
(明)黄省曾:《吴风录》。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明)黄宗羲:《亭林文集》。
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明)霍与瑕:《上潘大巡广州事宜》,载《明经世文编》卷三六八。
基弗·菲利普、玛丽·雪莉:《经济发展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载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吉尔伯特·菲特、吉姆·里斯:《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
加德纳、J.H.帕里:《运输与贸易线路》,载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加里·利贝卡普:《产权的缔约分析》,陈宇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清)江日升:《台湾外纪》。
姜锡东:《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14页。
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时期到1940年》(上卷),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金德尔伯格,查理斯:《西欧金融史》,徐子健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卡尔·赫莱纳:《从黑死病到重大革命前夕的欧洲人口》,载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卡尔·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与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
卡尔·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凯恩斯,约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63。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科大卫:《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57~67页。
科斯明斯基、列维茨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何清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武装力量和战争艺术(海军部分)》,载A.古德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8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拉蒙·迈耶斯:《晚期中华帝国的习惯法、市场和资源交易》,载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莱文:《美国经济政策:1865~1939》,载M.M.波斯坦、D.C.科尔曼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8卷),王春法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苏振兴、袁兴昌译,商务印书馆,1990。
李·阿尔斯通:《制度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一个概述》,载李·阿尔斯通、斯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9~25页。
(明)李晋德:《商贾醒迷》。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32~36页。
李龙潜:《明代盐的开中制度与盐商资本的发展》,载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第5~10页。
(明)李梦阳:《空同先生集》。
李乾亨:《资本原始积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李庆余:《第一次重分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李庆余:《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
李舜华:《明代书贾与通俗小说的繁兴》,《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第25~28页。
李斯特,弗里德里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1。
(明)李廷机:《报徐石楼》,载《明经世文编》卷四六○。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
李希曾:《晋商史料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李棪:《东林党籍考》,人民出版社,1957。
(明)李应升:《落落斋遗集》。
李之勤:《论明末清初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载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明)李贽:《焚书》。
(明)李贽:《续焚书》。
里奇:《全欧洲关心扩张》,载G.R.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里奇:《殖民定居点及其劳动力问题》,载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里瓦尔:《货币史》,任婉筠、任驰译,商务印书馆,2001。
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3。
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理查德·西拉:《实验联邦主义:1789~1914年美国政府的经济学》,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卷),蔡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
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
梁方仲:《明代银矿考》,《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林枫:《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36~142页。
林金树:《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同时并存的奇特现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6~12页。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林毅夫:《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15~28页。
刘广京:《后序:近世制度与商人》,载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联经出版社,1987。
刘秋根:《对15~18世纪资金市场发育水平的估计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8~21页。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刘志琴:《商人资本与晚明社会》,《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罗伯特·利普西:《1800~1913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卷),蔡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罗伯特·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罗伯特·索洛:《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98。
罗克奥福:《1789~1914年的银行业与金融》,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卷),蔡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黄其祥、纪坚博译,商务印书馆,1997。
W.W.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明)马从聘:《兰台奏疏》。
马克斯·贝洛夫:《美国革命(1763~1703):宪法问题面面观》,载A.古德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8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编译,三联书店,1997。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
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玛丽·莫斯特:《美国建国简史: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刘永艳、宁春辉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裴达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麦迪逊,安格斯:《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麦克劳德:《西班牙与美洲:大西洋贸易(1492~1720年)》,载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明)茅坤:《贺宫保胡公叙》,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五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
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米尔顿·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几点说明》,《弗里德曼文萃》,瞿强、杜丽群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米勒,爱德华:《1000~1500年政府经济政策和国家财政》,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徐璇译,商务印书馆,1988。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吴艾美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
明钦顿:《1500~1750年需求的类型与结构》,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张菁译,商务印书馆,1998。
莫尔斯:《1500~1700年的欧洲人口》,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张菁译,商务印书馆,1988。
牟复礼:《导言》,载牟复礼、丹尼斯·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
纳达尔:《1830~1914年西班牙工业革命的失败》,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4卷),下册,吴继淦、芮苑如译,商务印书馆,1991。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关于明末外国白银的输入及其作用的重新检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46~56页。
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孙忠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帕克:《1500~1730年欧洲近代金融的产生》,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张菁译,商务印书馆,1988。
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清华大学)1947年第4卷第1期。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钱江:《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估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69~78页。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
(明)钱谦益:《牧斋有学集》。
乔尔·阿伯巴奇等:《两种人:官僚与政客》,陶远华等译,求实出版社,1990。
乔凌霄、梁衍东:《明清社会的士商渗透及其影响》,《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第78~85页。
乔明顺:《浅论委托监护制和〈布尔戈斯法〉》,《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
乔治,菲律:《西班牙与漳州之初期通商》,《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年第4期。
乔治·华盛顿:《告别词》,载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蒲隆等译,三联书店,1989。
乔治·斯特劳斯、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美国:企业的演变》,载彼得·马赛厄斯、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下册,王春法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琼斯:《从帝国、战略和外交诸方面看美国革命》,载A.古德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8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6年第9号。
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69年第1期,第59~79页。
全汉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新亚学报》1967年第8卷第1期。
全汉升:《自明季至清中叶西属美洲的中国丝货贸易》,《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年第4卷第2期,第345~367页。
全汉升:《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银钱比例的变动》,《中国经济史论丛》,新亚研究所,1972。
全汉升、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3年12月号,第169~244页。
全汉升、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入银两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2年12月号,第123~155页。
任均尚:《明朝货币政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20~124页。
入江昭:《美国的全球化进程(1913~1945)》,载孔华润(沃沦·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张振江、施茵译,新华出版社,2004。
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高銛译,商务印书馆,1990。
塞拉:《1500~1700年欧洲工业》,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张菁译,商务印书馆,1988。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塞缪尔·莫里森等:《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沙伊贝、瓦特、福克讷:《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第59~66页。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施脱克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上海外国语学院编译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斯拉恩·埃格特森:《关于制度经济学的评注》,载李·阿尔斯通、斯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斯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斯莫拉:《重商制度及其历史意义》,郑学稼译,商务印书馆,1934。
斯普纳:《1559~1609年间的欧洲经济》,载R.B.沃纳姆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斯坦利·恩格尔曼、斯蒂芬·哈伯、肯尼思·索科洛夫:《新大陆经济中的不平等制度和不同增长途径》,载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孙广振、张宇燕:《利益集团与“贾谊定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第12~19页。
孙华莹:《论明清商人重教兴学及其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542~546页。
孙丽萍:《明清官商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129~134页。
孙强:《论明代居间信用》,《史学集刊》2003年第3期,第95~100页。
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明)汤宾尹:《睡庵集》。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
(清)唐甄:《潜书》。
滕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滕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田居俭、宋元强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巴蜀书社,1987。
托马斯·孟:《论英国东印度贸易:答对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载《贸易论:三种》,顾为群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商务印书馆,1959。
托马斯·潘恩:《常识》,何实译,华夏出版社,2004。
托尼·弗里尔:《商法与美国经济史》,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卷),蔡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明)万历《歙志》。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39~51页。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视角的转换》,《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明)汪道昆:《太函集》。
汪敬虞:《中国近代生丝的对外贸易和缫丝业中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汪敬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汪雷:《明清时期徽商集团拓展壮大原因探析》,《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第81~87页。
汪熙:《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决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王德禄、蒋世和编《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
(明)王夫之:《黄书》。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边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王剑:《明清时期官僚经商的文化透视》,《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第34~39页。
王剑:《明清时期官僚经商的文化透视》,《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第34~39页。
(明)王士性:《广志绎》。
(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
王卫平:《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吴地民风的嬗变研究之四》,《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第56~61页。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第24~31页。
(明)王徵:《王徵遗著》。
威廉·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1530~1650)》,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9期。
威廉·阿特韦尔:《泰昌、天启、崇祯三朝:1620~1644年》,载牟复礼、丹尼斯·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威廉·艾伦:《重商主义》词条,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陈岱孙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
威廉·配第:《赋税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
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81。
维克斯:《蔡尔德,乔赛亚》词条,载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陈岱孙主编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第519~540页。
沃尔特·拉夫伯:《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1865~1913)》,载孔华润(沃沦·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石赋、刘飞涛译,新华出版社,2004。
沃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陈永国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吴承明:《16、17世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因素与社会思想变迁》,载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三联书店,2001。
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3~5页。
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吴承明:《十六与十七世纪的中国市场》,载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吴承明:《西方史学界关于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3~7页。
吴晗:《再论绅权》,《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明)吴省曾:《五岳山人集》。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伍德:《金属本位》词条,载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2卷),胡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西蒙斯:《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朱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西斯尔思韦特:《美洲殖民社会的发展(北美部分)》,载J.O.林赛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7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第80~87页。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
小伯泽尔·罗森堡:《西方致富之路》,刘赛力等译,三联书店,1989。
(明)谢肇淛:《五杂俎》。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
徐定宝:《论〈二拍〉中的商贾形象——兼论晚明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人生观的变易》,《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第19~24页。
(明)徐如珂:《徐念阳公集》。
(明)徐学聚:《徐中丞奏疏》,载《明经世文编》卷四二三。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3。
薛国中:《王直与明王朝的海禁政策》,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薛国中:《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对15~17世纪中国历史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雅克·伯纳德:《900~1500年中世纪的贸易与金融》,载卡洛·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徐璇译,商务印书馆,1988。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亚历克西·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
亚历克西·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载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蒲隆等译,三联书店,1989。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明)严嵩:《南宫奏议》,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一九。
严中平:《老殖民主义者史话选》,北京出版社,1984。
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144~155页。
阎照祥:《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2000。
颜广文:《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广州府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91~97页。
(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
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西太平洋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载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
叶显恩:《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明)叶永盛:《玉城奏疏》。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明)于慎行:《谷山笔尘》。
于运全:《明清商人经营活动趋向研究》,《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第131~136页。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载《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载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袁方:《皇权下的商贾》,《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袁方:《论天高皇帝远》,《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明)袁袠:《世纬》。
约翰·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徐式谷译,商务印书馆,1962。
约翰·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
约翰·麦卡斯科:《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和北美殖民地》,载斯坦利·恩格尔曼、罗伯特·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1卷),巫云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约翰·奈:《关于国家的思考:强制世界中的产权、交易和契约安排的变化》,载约翰·德勒巴克、约翰·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约翰·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
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
约瑟夫·埃利斯:《那一代:可敬的开国元勋》,邓海平、邓友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约瑟夫·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石军、周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
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刘守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詹姆斯·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
詹姆斯·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尹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张海鹏、唐力行:《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第521~535页。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
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
(明)张瀚:《松窗梦语》。
(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张凯:《秘鲁历史上的“米达”制》,《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
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0~18页。
张明富:《论明清商人文化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98~103页。
(明)张四维:《条麓堂集》。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九至七一《选举志》、卷七○、卷七七至八二《食货志》、卷八九至九二《兵志》、卷二一四《勒学颜传》、卷二一九《张四维传》、卷二二○《王崇古传》。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
(明)张燮:《东西洋考》。
张亚东:《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9年第2期,第97~106页。
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世界经济》1999年第9期,第17~25页。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第491~518页。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
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人民出版社,2003。
张正明、薛慧林:《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明)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
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蒲隆等译,三联书店,1989。
赵毅、刘晓东:《传统向现代的萌动(16~17世纪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笔谈)》,《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第2~15页。
郑利华:《士商关系嬗变:明代中期社会文化形态变更的一个侧面》,《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第64~70页。
郑以灵:《浅论郑芝龙的海上商业活动》,《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第29~33页。
(明)政若曾:《筹海图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60。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第3~10页。
(清)邹漪:《明季遗闻》。
祖波克:《美国史纲:1877~1918》,庚声译,三联书店,1972。
Adshead,Samuel A.M.,
Alchian,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a,“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Alchian,Armen A.,“Property Rights”,in J.Eatwell,M.Milgate,and P.Newman(eds.),
Acemoglu,Daron,and James A.Robins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Political Perspective”,
Alchian,Armen A.,“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lt,James E.,Randall L.Calvert,and Brian D.Humes,“Game Theory and Hegemonic Stability:The Role of Reputation and Uncertainty”,
Andrews,Kenneth R.,
Arthur,Brian W.,“Competing Technologie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Small Events”,
Ashley,William J.,
Atwell,William S.,“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Atwell,William S.,“Note on Silver,Foreign Trade,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Baack,Bennett D.,and Edward J.Ra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riff Policy: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Bailyn,Bernard,
Bairoch,Paul,“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
Bairoch,Paul,“The Main Trends in Nat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 Paul Bairoch,and Maurice Levy-Leboyer(eds.),
Baldwin,Robert 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Barker,Ernest,
Barrett,Ward,“World Bullion Flows,1450-1800”,in
Barrow,Thomas C.,
Beard,Charles A.,and Mary Beard,
Beard,Charles A.,
Bennett,Merrill K.,
Benson,Bruce L.,“Rent Seeking from a Property Rights Perspective”,
Bernholz,Peter,“Economic Policies in a Democracy”,
Bindoff,S.T.,
Blaut,James,
Borah,Woodrow,
Boxer,Charles R.,
Brading David A.,and Harry E.Cross,“Colonial Silver Mining:Mexico and Peru”,
Brander,James A.,and Barbara J.Spencer,“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
Brander,James A.,and Barbara J.Spencer,“Tariff Protection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in Kierzkowski,Henryk(ed.),
Brander,James A.,and Barbara J.Spencer,“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
Brenner,Robert,
Brown,Phelps G.H.,and Sheila V.Hopkins,“Builders Wage-rates,Price and Population:Some Further Evidence”,
Brown,Shannon R.,“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chanan,James M.,and Alberto di Pierro,“Cognition,Choice,and Entrepreneurship”,
Buchanan,James M.,“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in
Burrows,Edwin G.,and Michael Wallace,“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e Ideology and Psychology of National Liberation”,in Donald Fleming,and Bernard Bailyn(eds.),
Chao,Kang,
Cheung,Steven N.,“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Christelow,Allan,“Great Britain and the Trades from Cadiz and Lisbon to Spanish America and Brazil,1759-1783”,
Christie,Ian R.,
Christie,Ian R.,and Benjamin W.Labaree,
Cipolla,Carlo M.,
Cipolla,Carlo M.,
Clark,Colin,
Clark,Peter,and Paul Clark,
Coase,Ronald H.,“The Nature,of the Firm”,
Coase,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Coleman,D.C.,
David,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David,Paul A.,“Path Dependence and the Quest for Historical Economics:One More Chorus of the Ballad of QWERTY”,
Davis,Lance,et al.(eds.),
Dean,David M.,“Public or Private?London Leather and Legislation in Elizabethan England”,
DeLong,Bradford J.,“Estimating World GDP,One Million B.C.-Present”,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http://www.j-bradford-delong.net/.
Delong,J.Bradford,and Andrei Shleifer,“Princes and Merchants:European City Growth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emsetz,Harold,
Deng,Gang,
Deng,Kent G.,“Development and Its Deadlock in Imperial China,221 B.C.-1840 A.D.”,
Domar,Evsey D.,“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
Domar,Evsey D.,“Expansion and Employment”,
Douglass,Elisha P.,
Downs,Anthony,
Downs,Anthony,“A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in a Democracy”,in Earl J.Hamilton(ed.),
Egnal,Mark,and Joseph A.Ernest,“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Elton,Lord G.,
Elvin,Mark,
Ely,Richard T.,
Farrand,Max,
Ferguson,Niall,
Ferris,Robert G.,and Jams.H.Chaleton,
Feuerwerker,Albert,“Presidential Address:Questions about China’s Early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that I Wish I could Answer”,
Findlay,Ronald,and John D.Wils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Leviathan”,
Flynn,Dennis O.,and Arturo Giraloez,“Cycles of Silver:Global Economic Unity through the mid-18
Fogel,Robert,
Frank,Andre G.,and Barry K.Gills(eds.),
Frey,Bruno S.,and Friedrich Schneider,“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An Emerging Field”,
Friedman,Milton,
Furubotn,Eirik,and Svetozar Pejovich,“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Galeano,Eduardo H.,
Gallman,Robert E.,“Commodity Output,1839-1899”,in
Gallman,Robert,“The Pace and Pattern of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in Lance Davis,et al(eds.),
Gerschenkron,Alexander,
Gillespie,James E.,
Goldberg,Victor P.,“Regulation and Administered Contracts”,
Goldberg,Victor P.,“Toward an Expanded Economic Theory of Contract”,
Goldin,Claudia,“The Economics of Emancipation”,
Goldstone,Jack A.,2000,“The Rise of the West-or Not:A Revision to Socio-economic History”,http://sociology.ucdavis.edu/personal/faculty/jgoldstn.htm.
Goldstone,Jack A.,“Efflorescen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World History:Rethinking the ‘Rise of the Wes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Goody,Jack,
Grassby,Richard,
Greene,Jack P.,“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n Interpretation”,
Greene,Jack P.,“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n Interpretation”,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Competing for Endorsements”,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Special Interest Politics”,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Foreign Investment with Endogenous Protection”,in Robert C.Feenstra,Gene M.Grossman and Douglas A.Irwin(eds.),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Protection for Sale”,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The Politics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Trade Wars and Trade Talks”,
Grossman,Gene M.,and Giovanni Maggi,“Diversity and Trade”,
Gunderson,Gerald,“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Gutmann,Myron P.,
Hacker,Louis M.,
Hamilton,Earl J.,
Hamilton,Earl J.,“American Treasur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1500-1700”,
Harrod,Roy 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Hartwell,Robert,“Markets,Techn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ven-Century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yek,Freidrich A.,“Economics and Knowledge”,
Heckscher,Eli F.,
Helpman,Elhanan,“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Markets,and Trade Theory”,in Ronald W.Jones,and Peter B.Kenen(eds.),
Helpman,Elhanan,“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Economics of Scale,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 Chamberlin-Heckscher-Ohlin Approach”,
Helpman,Elhanan,“Politics and Trade Policy”,in David M.Kreps,and Kenneth F.Wallis(eds.),
Hemming,John,
Hillman,Arye L.,and Heinrich W.Ursprung,“Domestic Politics,Foreign Interest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Hillman,Arye L.,
Hillman,Arye L.,“Declining Industries and Political-Support Protectionist Motives”,
Ho,Chuimei,“The Ceramic Trade in Asia,1602-1682”,in A.J.H.Latham,and Heita Kawakatsu(eds.),
Ho,Ping-ti,,
Hodgson,Geoffrey M.,
Hoffman,Charles,“The Depression of the Nineties”,
Irwin,Douglas A.,“Mercantilism as Strategic Trade Policy:The Anglo-Dutch Rivalry for the East India Trade”,
Irwin,Douglas A.,“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Mercantilist Trade Rivalries”,
James,John C.,“The Welfare Effects of the Antebellum Tariff: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Johnson,Simon,Daron Acemoglu,and Janes A.Robinson,“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 and Economic growth”,
Jones,Charles I.,“Was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evitable?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Very Long Run”,
Jones,Eric L.,
Jones,Eric L.,Lionel Frost and Colin M.White,
Jones,Eric L.,
Kammen,Michael,
Kelly,Alfred.H.,et al.,
Kindleberger,Charles.P.,“Group Behavi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Kitdmen,Matin,
Knott,Jack H.,and Gary J.Miller,
Kobata,A.,“The Production and Uses of Gold and Silver in Sixteenth-and Seventeenth-Century Japan”,
Krueger,Anne 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Krugman,Paul R.,and Alasdair Smith,
Krugman,Paul 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
Krugman,Paul R.,“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Krugman,Paul R.,“New Theories of Trade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
Krugman,Paul 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Kuznets,Simon,
Kuznets,Simon,“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Lairson,Thomas D.,
Landes,David S.,
Landes,David S.,“What Room for Accident in History?Explaining Big Change by Small Events”,
Lang,R.G.,“Social Original and Social Aspirations of Jacobean London Merchants”,
Lasson,Nelson B.,
Leech,Margaret,
Levenson Joseph R.(ed.),1967,
Levy Leonard W.(eds.),
Li,Bozhong,
Libecap,Gary D.,
Lin,Justin Yifu,“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Loach,Jennifer,
Lockridge,Kenneth A.,“Social Chang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Loyd,Trevor O.,
Lucas,Robert E.,Jr.,
Maddison,Angus,
Marks,Robert B.,“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Capitalism:Process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 China,1550-1850”,
McCormick,Thomas J.,
McDonald,Forrest,
McGuire,Robert A.,and Robert L.Ohsfeldt,“An Economic Model of Voting Behavior over Specific Issues at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
McGuire,Robert A.,and Robert L.Ohsfeldt,“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 Quantitive Rehabilitation of Charles A.Beard”,
McNeill,William,
Metzler,Lloyd,“Tariffs,the Terms of Trade,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s”,
Miller,John C.,
Mishan,E.J.,
Mitchell,Wesley C.,
Mokyr,Joel,
Murphey,Rhoades,
Myrdal,Gunnar,
Nash,Gary B.,
Nash,Gary B.,“Urban Wealth and Poverty in Pre-Revolution America”,
Nash,John F.,“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
Nash,John F.,“Non-Cooperative Games”,
Needham,Joseph,
Needham,Joseph,
Needham,Joseph,
Needham,Joseph,“Science and China’s Influence on the World”,in
Nettels,Curtis P.,“British Mercantilism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irteen Colonies”,
Ng,Chin-Keong,
Niskanan,William A.,
North,Douglass C.,and Barry R.Weingast,“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17
North,Douglass C.,and Lance Davis,
North,Douglass C.,and Robert P.Thomas,“The First Economic Revolution”,
North,Douglass C.,
North,Douglass C.,
North,Douglass C.,“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State in Economic History”,
North,Douglass C.,“Early National Income Estimates of the U.S.”,
North,Douglass C.,“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Exchange in History”,
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s,Economic Growth and Freedom: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North,Douglass C.,“The Evolution of Efficient Markets”,in J.J.James and M.Thomas(eds.),
North,Douglass C.,“The United States Balance of Payments,1790-1860”,in
Olson,Mancur,
Olson,Mancur,“Autocracy,Democracy,and Prosperity”,in Richard J.Zeckhauser(ed.),
Olson,Mancur,“Dictatorship,Democracy,and Development”,
Olson,Mancur,“Gig Bills Left on the Sidewalk:Why Some Nation are Rich,and Others Poor”,
Olson,Mancur,“The Hidden Path to a Successful Economy”,in Christopher Clague and Gordon Rausser(eds.),
Palliser,D.M.,
Parker,Geoffrey,“Europe and the Wider World 1500-1750:The Military Balance”,in James D.Tracy(ed.),
Paul,Allen F.(ed.),
Peach,Bernard(ed.),
Peltzman,Sam,“Towards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Perkins,Dwight H.,
Phelan,John Leddy,
Pincus,Jonathan J.,
Polanyi,Karl,
Pollard,Sidney,and David W.Crossley,
Pomeranz,Kenneth,
Porter,Philip K.,and Gerald W.Scully,“Institu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
Posner,Richard A.,
Powelson,John.P.,
Rabb,Theodore K.,
Rajan,Raghuram G.,and Luigi Zingales,“The Emergence of Strong Property Rights:Speculations from History”,
Rapoport,Anatol,and Albert M.Chammah,
Reid,Anthony,“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Ritcheson,Charles,
Romer,Paul.M.,“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Ronan,Colin A.,
Rosenberg,Nathan,and Luther E.Birdzell,
Rosenberg,Nathan,
Rosenberg,Penguin N.(ed.),
Rossiter,Clinton,
Rostow,W.W.,
Russel,Elmer B.,
Schattschneider,Elmer E.,
Schlesinger,Arthur M.,Sr.,“The American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Schlesinger,Arthur M.Sr.,
Schumpeter,Joseph A.,
Scully,Gerald W.,
Scully,Gerald W.,“Rights,Equ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Singer,Charles,et al.(eds.),
Sivin,Nathan,“Why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Did Not Take Place in China Or Didn’t It?”
Smelser,Marshall,
Solow,Robert M.,“Perspective on Growth Theory”,
Solow,Robert.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Sombart,Werner,
Sombart,Werner,
Sombart,Werner,
Spence,Jonathan D.,T
Stigler,George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Stone,Lawrence,
Stone,Lawrence,
Stone,Lawrence,“The Anatomy of the Elizabethan Aristocracy”,
Streit,Manfred E.,and Stefan Voigt,“The Economic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in D.Friedman and E.J.Mestmacker(eds.),
Syrquin,Moyshe,
Syrquin,Moyshe,“Patterns of Structural Change”,in Hollis B.Chenery,and T.N.Srinivasan(eds.),
TanzI,Vito,and Ludger Schuknecht,“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and Reform of the State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Taussig,Frank W.,
Tawney,Richard H.,
Taylor,G.Rogers,“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before 1840:An Exploratory Essay”,
Telford,Ted,“Patching the Holes in Chinese Genealogies:Mortality in the Lineage Population of Tongcheng County,1300-1800”,
Terrill,Tom E.,
Thrupp,Sylvia L.,
Tollison,Robert D.,“Rent Seeking:A Survey”,
Tullock,Gordon,“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
Turner,Frederick J.,“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Jackson_Turner,1893.
U.S.Census Bureau,
U.S.Census Bureau,
U.S.Census Bureau,
U.S.Census Bureau,
Van Alstyne,Richard W.,
Von Glahn,Richard,“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Monetary Crisis”,
Wallis,John J.,and 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Transactions Costs Approach”,
Wallis,John,“The Concept of Systematic Corrup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
Walton,Gary M.,and James F.Shepherd,
Wang,Gungw,“Merchants without Empire:The Hokkien Sojourning Communities”,In James D.Tracey(ed.),
Weber,Max,
Weede,Erich,
Weede,Erich,“Freedom,Knowledge and Law as Social Capital”,in Gerard Radnitzky,and Hardy Bouillon(eds.),
Weede,Erich,“Ideas,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Western Development”,
Weidenbaum,Murray L.,
Wilcox,Clair,
Willan,Thomas S.,
Williamson,James A.,
Wilson,A.N.,
World Economic Forum,
Wrigley,E.A.,
Wrigley,E.A.,“The Limits to Growth:Malthus and the Classical Economists”,in Michael S.Teitelbaum,and Jay M.Winter(eds.),
Yamamura K.,and T.Kamiki,“Silver Mines and Sung Coins:A Monetary History of Medieval and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in John F.Richards(ed.),
Zingler,Ervin K.,“Veblen vs.Commons:A Comparativ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