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6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ulture and Tourism of Jilin (2021)

SSAPID:101-0356-1267-11
ISBN:978-7-5201-9531-7
DOI:
ISSN:
关键词:

吉林省 文化 旅游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个案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对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致力于对吉林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连续性的跟踪研究及总结,为全省文化旅游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做好基础性工作,为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书中分为总报告、文化篇、旅游篇、区域篇、案例篇、专题篇等,全面总结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概况,客观分析了2021年文旅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吉林省文旅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文旅绿皮书
编 辑:杜文婕;陈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基本子库

 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G.1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

   一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加强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稳步落实

    (七)文化交流扎实开展

    (八)数字文旅不断发展

    (九)文旅融合加速推进

    (十)文化惠民活动普惠民生

   二 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发展环境

     1.“常态化疫情防控”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约束

     2.新发展格局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3.数字技术和新基建为文旅产业发展赋能

     4.经济平稳有序为文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5.政策高频出台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1.文旅创新要求更高

     2.文旅消费呈现更多新特点

     3.智慧文旅发展速度将加快

     4.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

     5.文旅融合向多元深度融合方向探索

   三 发展思路

    (一)提升文旅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

     1.加强文旅领域科技创新

     2.加强文旅科技赋能

     3.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推动文旅多元多业融合

     1.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2.促进文旅多产业渗透融合

    (三)推进文旅产品体系优化

     1.推出更多贴近生活的文旅产品

     2.加快冰雪经济品牌化发展

     3.推进避暑休闲融合化发展

     4.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

     5.提升红色旅游标准化水平

     6.加强工业旅游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塑造

     1.对特色文化体系进行创新性提炼及创造性转化

     2.推动优势文旅IP开展战略宣传

     3.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营销

    (五)深入挖掘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1.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

     2.完善文化旅游惠民措施

     3.创新文化旅游消费模式

     4.发展假日和夜间文旅经济

   四 吉林省文旅发展对策

    (一)加强现代化的文旅治理体系建设

    (二)全力保障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三)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企业主体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五)逐步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六)推进交流合作

    (七)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Ⅱ 文化篇

  G.2 吉林省文情研究

   一 吉林省文学创作现状

    (一)小说

    (二)诗歌

    (三)散文

    (四)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纪实文学

    (五)儿童文学

    (六)网络文学

   二 吉林省文学创作特点

    (一)主题创作成绩斐然

    (二)生态文学创作形成传统

    (三)地域性、开放性与时代性兼具的文本特征

   三 当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作队伍断代,梯队建设不强

    (二)题材广泛,但内涵不够深刻

    (三)创作体裁上,作为主流样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受重视程度不够,而边缘化的体裁反而被强化

    (四)网络文学创作格局狭隘

    (五)缺少非本土或深度文学批评

   四 吉林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一)主题创作精品化、经典化

    (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三)文学创作与影视资源互通

    (四)网络文学“大神”向“大家”转变

    (五)打破局限多元发展

  G.3 吉林省红色文化发展及建设研究

   一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二)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发掘有利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吉林省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党组织初创发展时期的吉林省红色文化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吉林东北抗联红色文化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吉林红色文化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吉林红色文化

   三 吉林省红色文化发展的最新实践

    (一)突出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功能

    (二)完善吉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

    (三)发掘革命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促脱贫

    (四)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介力度

    (五)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应用规范化水平

    (六)着重培育红色文化人才队伍

   四 吉林省红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二)红色历史文化品牌宣传力度较弱

    (三)红色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不够深入

    (四)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五)红色文化发展缺乏系统性建设机制

   五 福建省、江西省红色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福建省红色文化建设经验

     1.全面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与保护

     2.充分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培育

     3.有效推动红色旅游的开发与体验

     4.重点推动红色区域的脱贫与发展

    (二)江西省红色文化建设经验

     1.发掘红色精神源头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2.运用红色资源守护好意识形态阵地

     3.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红色教育体系

     4.双创发展红色文化品牌

   六 推进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保护、发掘和宣传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

    (二)强化规划管理,推动区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协同发展

    (三)完善区域布局,提高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四)创新发展理念,做强红色文化产业

    (五)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红色文化企业软实力

  G.4 吉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实现路径

   一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作用关系

   二 吉林省文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基础

    (二)现状分析

     1.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三 吉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1.文化产业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

     2.旅游业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四 吉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G.5 高句丽山城文化与遗址遗迹保护开发

   一 高句丽山城

    (一)丸都山城

    (二)自安山城

    (三)罗通山城

    (四)龙潭山城

   二 高句丽遗址遗迹

    (一)国内城

    (二)千秋墓、西大墓、临江墓

    (三)好太王碑

    (四)太王陵

    (五)将军坟、将军坟陪坟

   三 高句丽山城文化

    (一)技术造诣

    (二)历史内涵

    (三)艺术审美

   四 高句丽遗址遗迹开发

    (一)高句丽遗址遗迹具有较大开发价值

    (二)高句丽遗址遗迹开发具有较多问题

    (三)高句丽遗址遗迹具有较大开发空间

   五 高句丽遗址遗迹保护

    (一)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明确高句丽遗址遗迹保护的重点

 Ⅲ 旅游篇

  G.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二)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发展模式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三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服务配套设施和标准有待完善

    (二)乡村旅游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和经营理念

    (三)乡村旅游产品、服务和发展模式需要创新

    (四)缺乏专业人才导致管理水平较低

   四 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服务设施建设

    (二)推动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

    (三)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创新

    (四)拓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

    (五)加强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

    (六)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

  G.7 吉林省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吉林省冰雪旅游竞争力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1.冰雪气候环境

     2.冰雪资源状况

     3.冰雪旅游满意度

    (二)评价模型

     1.构建判断矩阵

     2.对判断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计算信息熵

     4.计算熵权,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5.构建加权标准化矩阵

     6.确定最优解和最劣解

     7.计算欧式距离及排序

     8.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对理想解的贴近度

    (三)评价分析

     1.评价指标权重

     2.冰雪旅游竞争力分析

   三 提升吉林省冰雪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引领

    (二)创新业态类型,推动冰雪融合发展

    (三)营造冰雪氛围,打造冰雪品牌

    (四)夯实人才队伍,提高创新能力

  G.8 吉林省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一 吉林省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

    (一)红色研学资源优势突出

     1.历史遗存积淀深厚

     2.资源集中特色鲜明

    (二)政策市场条件发展成熟

     1.抗联精神备受推崇

     2.教育培训常抓不懈

     3.红色市场需求旺盛

   二 吉林省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挖掘红色元素,推进资源整合

    (二)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

    (三)加快平台建设,勾勒发展格局

   三 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域发展理念有待增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三)开发建设层次有待提高

    (四)区域整合联动有待规范

   四 吉林省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谋划,为全域建设彰显红色内涵

     1.立足“一主六双”谋划资源开发

     2.推动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

     3.采用市场化、现代化营销策略

    (二)完善设施,为区域空间加深红色烙印

     1.有重点地开展复建、移植、专项保护工作

     2.加强景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联动,为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1.整合多元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2.打造全国一流红色研学品牌

     3.培育精品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4.开发红色研学旅游商品

     5.建设红色主题活态展示馆

    (四)协同管理,为区域软实力书写红色篇章

     1.加大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合作

     2.加快建设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G.9 吉林省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研究

   一 旅游景区的功能作用

    (一)旅游景区

    (二)景区功能

     1.旅游景区的功能

      (1)信息传播功能

      (2)引领功能

      (3)组织协调功能

      (4)枢纽集散功能

     2.旅游景区的作用

      (1)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利于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扩大旅游客源,增加国民收入

      (3)科学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 吉林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一)景区资源现状

    (二)景区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1.主题缺乏特色,产品雷同

     2.服务设施不完善,“人文”关怀不足

     3.综合消费不理想,“一次性”经济现象严重

     4.“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5.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6.缺乏协调机制,旅游景区体制复杂

     7.平衡木上独舞,保护与开发的不协调

     8.信息服务匮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9.缺乏对“全域旅游”的正确解读

   三 国外旅游景区的经验借鉴

    (一)“红色旅游”经验借鉴

     1.战争与和平:永恒的教育主题

     2.丰富的展览手段,再现历史

     3.红色与绿色的结合

    (二)实证成功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1.均质、优质的公共设施体系

     2.地方产业体系交融发展

     3.打造不同层级的公共品牌和吸引物

    (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原则

     1.培育保护意识

     2.建立管理机构

     3.社会利益与资金保障并行

     4.彰显文化特色,完善配套设施

    (四)景区IP的成功开发

     1.目标清晰

     2.协调合作

     3.激发IP旅游开发热情

     4.以可靠的商业计划为基础,进行旅游开发许可谈判

   四 吉林省旅游景区转型升级路径

    (一)景区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1.文化类景区

     2.自然风光类景区

     3.新型文旅类景区

     4.景区扩容升级

     5.景区交通的提升

     6.实景演艺升级

    (二)景区开发的理念

     1.寻求产业联动的发展

     2.休憩模式的人性化设计

     3.深挖文化内涵

     4.改进景区营销模式

     5.多渠道融资

    (三)打造景区核心产品——分时度假

     1.分时度假旅游产品

     2.分时度假旅游产品的优势

   五 吉林省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品牌定位——规划之魂

    (二)提升品牌价值文创之灵

    (三)旅游景区资源整合之器

    (四)景区整体提升策略

    (五)空间演绎国潮文化

    (六)以智慧化赋能景区

  G.10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研究

   一 吉林省旅游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吉林省旅游服务的状况

     1.核心服务质量的建设

     2.基础服务质量的建设

     3.辅助服务质量的建设

    (二)吉林省旅游服务特点

   二 吉林省旅游服务存在问题

    (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严重

    (二)销售渠道匮乏

    (三)旅游服务内容质量不高

    (四)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 吉林省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旅游市场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吉林省文旅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以游客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需要

    (四)宣传推广吉林省旅游资源的需要

   四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吉林省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搭建线上线下并行的吉林省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1.效率和收益性原则

     2.可用和匹配性原则

     3.公开和真实性原则

     4.服务供应链协作性原则

    (三)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先行性

     2.适应性

     3.授权性

     4.安全性

    (四)旅游服务业务体系的重构

     1.旅游购物服务模式

     2.旅游住宿服务模式

     3.旅游观光服务模式

    (五)加大吉林省旅游服务产业IT技术人才的培养

 Ⅳ 区域篇

  G.11 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研究

   一 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内涵与类型特征

    (一)避暑旅居与避暑旅居城市

     1.避暑旅居

     2.避暑旅居城市

    (二)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内涵

    (三)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类型划分

     1.度假观光驱动型城市

     2.休闲疗养驱动型城市

     3.生活体验驱动型城市

    (四)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特征

     1.时间维度的集聚性与发展动态性

     2.空间维度的集聚性与辐射带动性

   二 城市避暑旅居功能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依据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测度方法

     1.城市避暑旅居功能测度模型

     2.障碍度模型

     3.泰尔指数

   三 我国主要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时空格局分析

    (一)样本城市与数据来源

     1.样本城市的选择

     2.数据来源

    (二)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发展的时空变化分析

     1.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2.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差异

    (三)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四)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整体差异的结果分析

     2.不同维度差异的结果分析

     3.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地域发展问题

    (五)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分析

   四 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与提升路径

    (一)长春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优势条件

     1.城市区位优势

     2.避暑生态优势

     3.旅游休闲资源优势

     4.旅居服务设施优势

     5.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二)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现状

    (三)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需求

     1.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存在的问题

     2.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需求

    (四)提升长春市避暑旅居功能的路径分析

     1.优化城市避暑旅居生态环境

     2.完善城市避暑旅居服务体系

     3.培育城市避暑旅居休闲文化功能

     4.构建城市避暑旅居产品体系

     5.加强区域避暑旅居联盟发展

     6.完善城市避暑旅居政策保障体系

  G.12 长春关东文化园产业化发展研究

   一 关东文化园建设特色

    (一)低成本的景观打造

    (二)有序的分区

    (三)一年四季经营

    (四)注重卫生、环保和安全

    (五)规划在前设计先行

    (六)园林景观产业化

   二 关东文化园的核心产业

    (一)水休闲温泉产业

     1.室内水休闲温泉馆

     2.室外游泳区天池水世界

     3.室内室外温泉

    (二)文化产业

     1.将关东文化元素融入各建筑场所

     2.引进文化产业单位

     3.引进文艺表演

     4.传统的民俗婚庆和优美的婚庆环境

     5.关东名人雕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塑

    (三)宾馆酒店产业

     1.住宿接待条件

     2.餐饮状况

     3.宴会需求

     4.服务水平

    (四)观光农业

     1.花园式蔬菜采摘园

     2.果园

     3.鱼塘

     4.垂钓池

     5.荷兰温室

    (五)乡村振兴

   三 关东文旅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及构想

    (一)打造景观

     1.打造北方水镇

     2.引入新农业

     3.会议会展等配套设施

     4.建设民俗文化商业街

     5.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区

     6.建设儿童娱乐世界

    (二)打造水休闲和温泉产业群

     1.打造温泉养生度假酒店集群

     2.打造北方水城

    (三)打造关东文化园的文化产业

     1.文化塑造

     2.文化产业定位

     3.建设引擎项目

    (四)办好酒店宾馆产业

     1.建设国际会议会展中心

     2.建设度假酒店群

    (五)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区

     1.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

     2.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3.农机装备研发中心

     4.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

     5.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G.13 四平市打造红色地标城市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一 四平市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状

   二 四平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一)建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载体

    (二)构建红色教育基地体系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四)加强红色文化研究

    (五)打造红色人才队伍

   三 四平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二)红色文化品牌意识不足

    (三)红色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

    (四)红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

    (五)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尚未形成体系

   四 挖掘和传承红色资源的经验借鉴

    (一)上海市挖掘和传承红色资源的成功经验

     1.1020处红色地标勾勒“百年红色图谱”

     2.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打造“红色应用”

    (二)江西省挖掘和传承红色资源的成功经验

     1.深挖红色资源,促进资源创新转化

     2.创新红色表达,引领红剧热潮

     3.营造红色氛围,开展“五红”活动

   五 四平市打造红色地标城市的总体思路

    (一)战略布局

    (二)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级管理

     2.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

     3.加大投资力度,形成融资体系

     4.积极整合资源,搞好综合开发

     5.加强队伍建设,保障人才供给

  G.14 吉林省池南区文旅发展实践研究

   一 池南区文旅产业发展状况

    (一)利用丰富自然资源,吸引投资

    (二)发掘文化遗存,建设特色景区

    (三)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旅产业升级

    (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二 池南区文旅项目前景与建议

    (一)加大文旅项目建设

    (二)加大文旅品牌培育

    (三)加快冰雪产业发展

  G.15 长白山冰雪聚集区民俗引领示范效应研究

   一 长白山冰雪聚集地区的冰雪资源

    (一)长白山冰雪聚集区的自然资源

    (二)长白山冰雪聚集区的民俗文化资源

     1.独特的御寒生存习俗

     2.独特的出行方式

     3.独特的衣着服饰与吃食

     4.独特的冰雪崇仰礼俗

     5.多姿多彩的雪娱活动

   二 长白山冰雪聚集区民俗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二)“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三)“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 当前制约长白山冰雪聚集区民俗冰雪产业融合的问题

    (一)冰雪民俗文化宣传力度小,认识程度不足

    (二)冰雪产业模式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差

    (三)人才培养缺位,专业人员供不应求

    (四)项目资源零散,聚集活力不强

   五 长白山冰雪聚集区民俗引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大众参与程度

    (二)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科技创新

    (三)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链

 Ⅴ 案例篇

  G.16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研究

   一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现状

   二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空间布局

   三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发展模式

   四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的服务体系

    1.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国家专利技术(长春)展示交易中心

    3.融投资服务平台

    4.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

    5.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6.交流咨询服务平台

    7.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8.品牌提升推广平台

    9.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10.综合服务保障平台

   五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的发展路径

    (一)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二)促进产业业态升级

    (三)加快企业培育壮大

    (四)推进产业中心建设

   六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促进创业创新

    (一)搭建人才培养载体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联盟

   七 园区内成功企业案例

    (一)吉林中星电子有限公司

    (二)领域创意产业集团

  G.17 保护性开发“老长影875”胶片厂的思路与建议

   一 保护性开发“老长影875”胶片厂的历史背景

    (一)三线建设

    (二)三线精神

    (三)“老长影875”的历史业绩

     1.“老长影875”拍摄的影片

     2.“老长影875”洗印的影片

     3.7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老长影875”洗印的影片

    (四)“老长影875”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和开发的制度机制呈现出滞后或缺失

     2.“老长影875”胶片厂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涉及的空间布局和重要文物处于家底不清的状态

     3.“老长影875”胶片厂建设的档案文献、图片资料处于零散不齐的尘封状态

     4.“老长影875”胶片厂建设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几乎处于沉睡状态

   二 保护性开发“老长影875”胶片厂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时代精神

    (二)弘扬长影精神

     1.艰苦创业 气定神坚

     2.歌颂祖国 唱响事迹

    (三)带动乡村发展

   三 “老长影875”胶片厂保护性开发利用模式

    (一)生态旅养模式

     1.景观资源,以静养生

     2.空气资源,以气养生

     3.农耕活动,以动养生

     4.人文资源,以和养生

     5.饮食资源,以食养生

     6.环境资源,以睡养生

    (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三)创建“老长影875”红色研学基地

    (四)打造“老长影875”工业化农业基地带动乡村振兴

    (五)推动业态创新

    (六)加快大数据应用

    (七)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四 “老长影875”胶片厂现状

    (一)长影建筑遗存现状

    (二)抢救性保护的重大意义

   五 “老长影875”胶片厂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G.18 马鞍山村文旅赋能助力脱贫振兴模式研究

   一 以文旅企业撬动产业结构创新

    1.加注脱贫杠杆

    2.打造新产业平台

    3.融汇乡土文化

    4.让平台更丰富

    5.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二 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市场化经营

    1.最具意义的赋能

    2.经济主体市场化

    3.围绕市场配置资源

    4.发展活力高涨

   三 以文旅市场为纽带与城市融合发展

    1.生活方式融通

    2.与城市对接

    3.桥梁和纽带

    4.资源匹配与组合

  G.19 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吉林省酒店业营销管理新思路

   一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酒店业的影响

   二 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酒店业发展趋势

    (一)酒店业战略发展趋势

     1.优质酒店品牌化和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酒店供给结构向中高端酒店品牌倾斜趋势明显

    (二)酒店业经营发展趋势

     1.酒店分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2.数字化成为必需的工具和手段

     3.客房空置将成为常态

     4.本地化客源成为经营核心

     5.跨界合作获取流量

     6.产品升级是有效途径

   三 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酒店业营销发展对策

    (一)企业内部策略

     1.构建酒店经营管理系统

     2.优化酒店内部组织架构

     3.酒店硬件产品升级

     4.酒店营销策略升级

    (二)企业外部策略

     1.构建平台化思维

     2.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转换

   四 趋势营销新思路

    (一)用视频号破局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酒店营销

    (二)直播流行趋势

    (三)社群营销建立私域流量

    (四)酒店新零售或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五)酒店智能销售系统

   五 总结

 Ⅵ 专题篇

  G.20 吉林省寒地冰雪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一 吉林省冰雪经济发展现状

    (一)冰雪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1.冰雪旅游迅猛增长

     2.冰雪运动蓬勃发展

     3.冰雪文化影响扩大

     4.冰雪装备实现突破

     5.冰雪科研力度加大

     6.冰雪人才形成支撑

    (二)冰雪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1.滑雪场竞争力全国领先

     2.滑冰场功能齐全先进

    (三)深度打造冰雪IP

     1.高质量举办雪博会

     2.深度开发“吉字号”冰雪品牌

    (四)冰雪领域合作深度推进

     1.服务冬奥成效显著

     2.联合合作深入推进

   二 吉林冰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政策供给力度亟待加强

    (二)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三)产品供给水平有待提高

    (四)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五)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急需提升

    (六)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

    (七)冰雪进校园存在短板

    (八)政策创新需要不断加大

   三 吉林省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主要动因

    (二)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具体项目

    (三)群众参与冰雪活动选择场馆情况

    (四)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五)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成员结构

    (六)群众了解和学习冰雪活动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七)群众参与冰雪活动的制约因素

   四 吉林省出台的冰雪产业相关政策

   五 吉林省冰雪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完善冰雪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打响寒地冰雪经济品牌

    (四)丰富冰雪经济的文化内涵

    (五)鼓励各地差异化发展

   六 进一步完善冰雪经济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基于产业层面的政策支持

     1.冰雪旅游产业

     2.冰雪运动产业

     3.冰雪装备产业

     4.冰雪文化产业

     5.冰雪教育培训业

     6.冰雪关联产业

    (二)基于管理层面的政策支持

     1.投融资政策

     2.金融保险政策

     3.税费价格政策

     4.土地政策

     5.消费政策

     6.人才和就业创业政策

     7.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

  G.21 吉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一 “农文旅”融合发展背景

    (一)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三)我国调整国家发展战略

   二 吉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一)产业优势

    (二)生态优势

    (三)地域优势

    (四)文化优势

   三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

    (一)创新驱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1.创新乡村独特IP

     2.创新资本融入机制

     3.创新人才培养载体

    (二)“一村一品”挖掘乡村特色

     1.挖掘乡村历史

     2.突出“一村一品”

     3.实现品牌发展

    (三)民俗冰雪成为“农文旅”融合热点

     1.抓住难得机遇

     2.利用独特资源

     3.引领消费需求

     4.加大资金投入

    (四)“智慧农文旅”构建乡村振兴载体

     1.发展智能化应用

     2.数字文旅赋能

     3.发展智慧农业

   四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资源共享模式

     1.加强产业融合

     2.衍生新型业态

     3.延伸产业链条

    (二)投资联动模式

     1.创新投资模式

     2.金融机构进入市场

     3.加强政府政策资金配套和倾斜

     4.“化整为零”运营模式

    (三)渠道共创模式

     1.加强“农文旅”产业链体系建设

     2.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功能再造

     3.加强文化IP打造

     4.促进外来文化交融

    (四)品牌输出模式

     1.加强品牌创新

     2.加强品牌价值塑造

     3.促进品牌差异发展

     4.提升服务的品牌附加值

  G.22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与吉林省民俗冰雪创新模式的研究

   一 吉林省冰雪资源分析

    (一)冰雪体育及民俗冰雪旅游概念

    (二)冰雪运动及民俗冰雪旅游特征

     1.冰雪运动特征

      (1)高重游性

      (2)高投入性

     2.民俗冰雪旅游特征

      (1)季节性与地域性

      (2)参与性与体验性

      (3)综合性

    (三)冰雪运动及民俗冰雪旅游模式种类

     1.冰雪观光体验

     2.冰雪休闲度假

     3.冰雪温泉养生

     4.冰雪民俗史迹

   二 吉林省冰雪运动及民俗冰雪旅游开发现状

    (一)冰雪资源开发现状

    (二)民俗冰雪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三)冰雪旅游设施设备及企业

   三 吉林省冰雪运动及民俗冰雪旅游优势分析

    (一)吉林省冰雪运动优势分析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较为优良的交通优势

     3.浓厚的冰雪文化底蕴

    (二)吉林省民俗冰雪旅游优势分析

     1.冰雪旅游资源丰富

     2.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优势

   四 吉林省冰雪运动及民俗冰雪旅游创新模式及开发建议

    (一)创新模式

     1.产业链布局模式创新

     2.营销模式创新

    (二)开发建议

     1.体验式文化为主导,民俗特色与冰雪相融合

     2.通过文体结合,将冰雪民俗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3.依托高校资源,培养交叉性冰雪人才

     4.推动冰雪民俗大众化,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5.以冰雪运动为主,打造冰雪民俗活动推动产业链发展

  G.23 吉林省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

   一 吉林省乡村旅游状况

    (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1.空间特征

     2.形式特征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

     1.优越的旅游资源禀赋

     2.业态发展较快

     3.基础支撑较强

     4.示范作用显现

   二 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实证分析

    (一)乡村旅游消费者特征

    (二)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消费者模型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

     1.乡村旅游消费者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2.乡村旅游消费者人口统计分析

   三 提升吉林省乡村旅游消费者满意度的措施

    (一)大力宣传以此来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二)开发多类型的旅游产品

    (三)改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四)增加消费者体验扩大经济效益

  G.24 吉林省旅游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供给研究

   一 构建吉林省旅游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供给高地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需要

    (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带动产业升级的需要

     1.旅游领跑中国幸福产业和世界旅游产业正当其时

     2.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3.旅游人才供给与旅游经济腾飞不相适应

    (三)新时代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

     1.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代旅游供给的新动能

     3.新时代旅游教育的新支撑

   二 吉林省旅游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供给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三)课程与师资现状不理想

    (四)校内实训实践设施不健全

    (五)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

   三 构建吉林省旅游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供给高地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市场导向原则

    (二)遵循发展规律原则

    (三)培养综合能力原则

    (四)符合社会需要原则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 构建吉林省旅游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供给高地的创新举措

    (一)加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加快旅游教育体制改革

    (三)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2.调整实践环节课程比重

     3.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优化师资结构

     2.建立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六)完善评价保障机制

     1.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2.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常德军:《“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

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1年5月17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scgl/202107/t20210708_926286.html。

闫祥青:《“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人文天下》2020年第23期。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旅游学刊》2020年第3期。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陈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以江西省为例》,《企业经济》2014年第5期。

尹宏、王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经验和路径》,《党政研究》2019年第2期。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尹莉、臧旭恒:《产业融合:基于消费需求升级的视角分析》,《东岳论丛》2009年第9期。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经济地理》2015年第11期。

张春艳、胡运权、杜梅:《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中冰雪旅游文化的塑造》,《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李在军:《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中国体育科技》2019年第7期。

李秋雨:《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的时空分析与协调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

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

耿铁华、崔明主编《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王禹浪:《东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付彪:《景区门票降价为旅游转型升级赋能》,《中国旅游报》2020年7月28日,第3版。

刘邓:《智慧旅游视域下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第4期。

鲁燕:《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6期。

王德刚:《顺应全域旅游趋势 推动景区转型升级》,《中国旅游报》2018年9月24日,第3版。

董浩宇、陈浩:《5G技术在旅游景区的应用及成效》,《中国商论》2021年第10期。

明庆忠、刘安乐:《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2期。

杨德进:《5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出路》,《中国旅游报》2020年1月20日,第A1版。

李会萍、孙根年:《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真的过高吗?——高A级景区门票价格的三维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年第10期。

赵梓琳:《分时度假在国内的现状与发展》,《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6期。

张荣藤:《上海迪士尼乐园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与效果研究》,《旅游研究》2019年第5期。

李柏文、毛志睿:《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

王文华、王荣成:《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年第1期。

吴普、周志斌、慕建利:《避暑旅游指数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文地理》2014年第3期。

帅利勇:《基于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的城市休闲指数区域差异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8。

陈慧、闫业超、岳书平等:《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

张红梅、吴普:《如何开发资源与潜力并存的避暑旅游市场》,《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7月30日。

杨安娣:《推动吉林“十四五”时期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报》2021年1月26日。

李波、张笑昆、王麟、梁陈:《冰雪运动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冰雪运动》2019年第5期。

林勇:《通化市冰雪产业发展策略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文凌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探析》,《农业经济》2019年第4期。

翟向坤、郭凌:《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4期。

陈艳燕:《浅析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3期。

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农村经济》2015年第10期。

常德军:《“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

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1年5月17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scgl/202107/t20210708_926286.html。

闫祥青:《“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人文天下》2020年第23期。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旅游学刊》2020年第3期。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陈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及政策选择——以江西省为例》,《企业经济》2014年第5期。

尹宏、王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经验和路径》,《党政研究》2019年第2期。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尹莉、臧旭恒:《产业融合:基于消费需求升级的视角分析》,《东岳论丛》2009年第9期。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经济地理》2015年第11期。

张春艳、胡运权、杜梅:《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中冰雪旅游文化的塑造》,《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李在军:《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中国体育科技》2019年第7期。

李秋雨:《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的时空分析与协调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7。

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

耿铁华、崔明主编《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王禹浪:《东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付彪:《景区门票降价为旅游转型升级赋能》,《中国旅游报》2020年7月28日,第3版。

刘邓:《智慧旅游视域下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第4期。

鲁燕:《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6期。

王德刚:《顺应全域旅游趋势 推动景区转型升级》,《中国旅游报》2018年9月24日,第3版。

董浩宇、陈浩:《5G技术在旅游景区的应用及成效》,《中国商论》2021年第10期。

明庆忠、刘安乐:《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2期。

杨德进:《5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出路》,《中国旅游报》2020年1月20日,第A1版。

李会萍、孙根年:《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真的过高吗?——高A级景区门票价格的三维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年第10期。

赵梓琳:《分时度假在国内的现状与发展》,《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6期。

张荣藤:《上海迪士尼乐园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与效果研究》,《旅游研究》2019年第5期。

李柏文、毛志睿:《旅游目的地“旅居社会”的建构与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

王文华、王荣成:《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年第1期。

吴普、周志斌、慕建利:《避暑旅游指数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文地理》2014年第3期。

帅利勇:《基于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的城市休闲指数区域差异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8。

陈慧、闫业超、岳书平等:《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

张红梅、吴普:《如何开发资源与潜力并存的避暑旅游市场》,《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7月30日。

杨安娣:《推动吉林“十四五”时期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报》2021年1月26日。

李波、张笑昆、王麟、梁陈:《冰雪运动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冰雪运动》2019年第5期。

林勇:《通化市冰雪产业发展策略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文凌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探析》,《农业经济》2019年第4期。

翟向坤、郭凌:《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4期。

陈艳燕:《浅析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3期。

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农村经济》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