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3

中国区域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图书

dynamics of regional enterprise growth in china

SSAPID:101-0353-6680-29
ISBN:978-7-5097-379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被纳入全国主体规划,河南省以及周边地区掀起了建设大中原经济区的高潮。本书以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使命,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背景,针对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和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系列
作 者: 杨健燕 杨健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中原经济区

    二 企业发展

    三 企业发展动力机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

     2.现状与形势研究

     3.动力机制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现状比较研究和形势预测分析方法

    三 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适当运用定量方法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框架结构

   第七节 主要创新点

 理论篇

  第二章 与企业发展(成长)有关的理论回顾

   第一节 国外学者的研究

    一 企业成长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1.企业成长的古典经济学观点

     2.企业成长的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二 企业成长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或交易费用学说

     1.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

     2.威廉姆森对企业最优规模的讨论

     3.派生于交易费用逻辑的其他企业成长观

    三 企业成长的企业家(经营管理者)理论

     1.钱德勒的企业成长理论

     2.德鲁克、Sautet等人的企业成长的企业家理论

    四 企业成长的创新理论

     1.创新大师熊彼特的企业成长观: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2.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企业创新精神、创新行为理论

    五 企业成长的战略管理理论

    六 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理论包括企业能力、知识理论

     1.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理论

     2.企业成长的企业能力论

     3.企业成长的企业知识论

    七 企业成长的动态学习理论

    八 企业成长的环境理论

     1.一国的生产要素条件

     2.一国国内需求条件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4.企业的战略、结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

     5.机会

     6.政府因素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研究

    一 制度和能力两个维度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二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三 技术创新及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四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五 人力资源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六 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综合模型或研究框架

   第一节 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动力及企业成长动力机制

    一 企业成长

    二 企业成长的动力

    三 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分析与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一 企业成长中的相关单个主体与单个动力源

     1.企业资本金投入者

     2.企业管理者和员工

     3.顾客

     4.竞争者

     5.政府

    二 企业成长的组合动力源,也是企业成长的直接动力

     1.企业成长的技术(创新)系统

     2.企业成长的文化系统

     3.企业成长的能力系统

     4.企业成长的动态学习系统

   第三节 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综合模型或框架

    一 股东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二 管理者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三 员工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四 企业成长反作用于股东、管理者、员工

    五 企业成长反作用于技术、能力、文化

    六 动态学习推动技术、能力和文化的变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现状和机遇篇

  第四章 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企业现有发展水平

   第一节 河南省工业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五年的工业增加值

    二 不同注册类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

    三 不同所有制类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

    四 不同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

    五 不同规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

   第二节 河南省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

    一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规模

    二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第三节 河南省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一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

     2.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

     3.不同性质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

    二 河南省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第四节 河南省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状况

    一 企业研发投入

    二 企业研发产出

   第五节 河南省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述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水平调研和分析

   第一节 数据调研及整理

    一 问卷设计

    二 样本选择

   第二节 调研数据分析

    一 利润驱动力分析

     1.利润平均增长率

     2.市场占有率平均增长率

    二 企业家动力分析

     1.企业家勇于创新和发展的愿望

     2.企业家对待发展中存在风险的态度

     3.企业家是否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

    三 企业员工动力分析

     1.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权力距离对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影响

    四 企业文化动力

     1.企业对待发展失败的态度

     2.企业对个人价值实现和企业发展的态度

    五 企业激励动力分析

     1.企业物质激励状况

     2.企业精神激励状况

     3.企业激励方式的多元化

    六 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1.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

     2.主要设备水平

     3.企业研发资金的强度

     4.企业人员比重

     5.核心技术来源

     6.研发投入的增长率

     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8.信息管理能力

    七 市场动力分析

     1.现有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

     2.市场竞争强度

     3.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八 政府推动力分析

     1.资金支持

     2.税收优惠

     3.企业的融资环境

     4.政府对企业家的激励

     5.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节 调研结果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对河南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任务和目标

    一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主要内容

     1.推进农业现代化

     2.新型工业化进程

     3.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6.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7.增强文化软实力

     8.推进体制创新

     9.扩大合作开放

    二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1.创造粮食生产新优势

     2.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

     3.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

     4.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

     5.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三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战略意义

     1.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

     2.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

     3.对区域合作和强化区域经济功能的典型意义

     4.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5.对发挥中原“腹地效应”,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战略给河南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战略给河南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一 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二 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更高

    三 粗放式的企业发展方式受到挑战

    四 企业现有的融资能力和落后的金融市场受到挑战

    五 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六 政府推动力需要完善

    七 企业发展理念落后,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不相称

    八 企业产品需要升级换代

    九 企业开放合作状况面临挑战

    十 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篇

  第七章 产权动力与企业产权动力机制设计

   第一节 产权动力:股东、产权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一 企业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1.产权制度的内涵

     2.产权制度的功能

    二 企业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1.交易成本

     2.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

     3.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

     4.市场价格机制

     5.资源的有效供给

     6.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 股东、产权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产权动力的基本内容

    一 产权结构动力

     1.产权结构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企业产权结构的效率差异

     3.企业效率对产权结构类型的筛选机制

    二 产权交易动力

     1.产权交易的实质与产权交易方式

     2.产权交易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三 知识产权保护动力

     1.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

     2.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战略重点

     4.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战略举措

     5.专利权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第三节 各类所有制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中国国情需要发展各类所有制企业

    二 各类所有制企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第四节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结构的调整、改革

    一 中原经济区各类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中原经济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调整的任务

     1.上市公司偏少,希望中央支持河南企业多上市

     2.大力发展非公有的民营各类企业,尤其是微型小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

     3.希望中央进一步支持中原经济区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各类外商企业

   第五节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企业产权政策思路

    一 产权激励政策

     1.构建各生产要素主体的产权激励机制

     2.科学地进行各生产要素产权利益度量

    二 产权保护政策

     1.完善产权保护政策的意义

     2.对产权利益的保护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

     3.正确认识政府作用于产权的两面性

    三 产权交易政策

     1.进一步健全产权交易立法

     2.加强政策扶持和保护力度

     3.加快对现有产权市场整合

     4.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5.加强监管,促进规范运行

     6.将产权交易市场办成独具特色的新型资本市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企业家动力与企业家激励机制构建

   第一节 企业家的内涵

   第二节 企业家推动企业成长的路径

    一 企业家辨识新的市场机会

    二 企业家领导组织变革

    三 企业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四 企业家构建企业的社会网络资源

   第三节 影响企业家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 物质利益

    二 制度规则

    三 教育程度

    四 个人性格

   第四节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 现代企业经营过程的委托—代理关系

     1.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2.经济人假设

     3.代理问题

    二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定价特点

     1.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性

     2.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企业家报酬——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

    三 委托—代理下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

     1.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

     2.对企业家的激励

     3.企业家激励约束模型

   第五节 河南省企业家行为表现、企业家激励体系及问题分析

    一 河南省企业家行为表现现状调查

     1.企业家创新精神

     2.企业家风险态度

    二 河南省企业家激励制度现状调查

     1.企业内部物质激励

     2.企业激励方式的多元化程度

     3.政府对企业家的激励

    三 河南省企业家行为表现及成长环境的问题分析

     1.传统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不够

     2.对小微企业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3.国有和集体企业对于企业家的约束机制不完善

     4.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企业家激励机制不完善

     5.河南省企业家成长机制不完善

   第六节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省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 针对河南省企业家激励机制的不足,实施持股为主的股权激励

    二 规范使用企业家公司控制权

     1.公司董事会建设

     2.建立独立的薪酬委员会

     3.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审计控制

    三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有责任心、创新型的现代企业家

    四 逐步建立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家成长和选择机制

    五 改善宏观政策环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技术动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第一节 技术推动企业成长的路径

    一 技术创新、技术能力与企业的异质性

     1.技术的内涵

     2.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能力发展

     3.技术能力与企业异质性

    二 企业异质性与企业成长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因素

     1.利益动力要素

     2.企业家精神影响力要素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催化力要素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

    二 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

     1.市场需求拉动力要素

     2.市场竞争压力要素

     3.技术推力要素

     4.政府政策行为支持力要素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一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 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三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内、外作用机制协调

   第四节 河南省企业技术能力及技术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河南省企业技术能力现状及比较

     1.河南省工业企业发展及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活动基本状况

     2.河南省企业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活动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

    二 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分析

     1.河南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体偏低,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强度较低

     2.河南省企业平均研发成果数量较少,研发效率不高

     3.河南省企业研发项目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4.河南省地区创新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不够

   第五节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一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要求

    二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机制的构建

     1.确立企业创新价值观,培育员工勇于创新的精神

     2.提高企业家素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

     3.完善企业的内部激励制度

    三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支持体系

     1.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2.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

     3.完善教育和文化体制,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文化动力与河南企业文化创新

   第一节 文化推动企业成长的路径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二 企业文化、员工行为与企业成长

     1.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

     2.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

    一 企业文化刚性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的路径依赖于企业文化刚性

     2.企业文化刚性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二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振荡、企业家作用与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

     2.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构建

     3.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创新

   第三节 河南省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 河南省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调查

     1.河南省企业员工自觉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河南省企业权力距离对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积极性的影响

     3.企业对待失败的态度

     4.企业文化中对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

    二 河南省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国有和集体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2.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3.河南内资企业权力距离过大,影响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河南内资企业较为缺乏对失败的容忍

     5.河南省企业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相对不足

   第四节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一 创新和构建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企业文化

    二 创新和构建价值性文化,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三 容忍失败,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创新

    四 形成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能力动力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构建机制

   第一节 组织能力与企业成长

    一 组织能力驱动企业成长

    二 技术能力

    三 功能能力

     1.开发能力

     2.生产能力

     3.营销和分配能力

    四 管理能力

   第二节 组织能力构建机制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企业能力构建

    一 企业的基本分类

    二 中原经济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 中原经济区企业的中国元素

    四 新的机遇与总体战略

    五 中原经济区企业所需的关键能力

    六 A类企业组织能力构建

    七 B类企业组织能力构建

    八 C类企业组织能力构建

   第四节 组织能力构建典型案例

    一 A类企业:白象食品

    二 B类企业:郑州威科姆

    三 C类企业:沃尔玛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学习动力与企业动态学习机制构建

   第一节 动态环境、企业能力刚性与企业可持续成长难题

    一 核心能力与核心刚性

    二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难题

   第二节 学习与企业可持续成长

    一 学习型组织

    二 技术引进与学习型组织

    三 通过知识转移进行学习

   第三节 动态学习机制及其构建

    一 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

    二 技术引进条件下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两大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赶超地位的技术引进模型:韩国企业的组织学习

    二 三星的文化构建

    三 案例:源自失败的教训

    四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五 河南企业的组织学习方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外部动力机制构建引领企业发展

   第一节 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力量分析

    一 环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二 外部环境动力结构分析

     1.一般环境支撑力分析

     2.行业竞争压力分析

     3.市场需求引力分析

   第二节 需求拉动机制

    一 需求、需求结构与企业发展

     1.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2.需求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二 中国特色的“需求拉动”理论

     1.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国家政府的紧急呼吁和保护

     2.“需求拉动”理论不等于凯恩斯主义

     3.“需求拉动”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4.邓小平理论是需求拉动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 “需求拉动”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1.“需求拉动”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根本目的

     2.“需求拉动”应基于合理消费之下

    四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投资、消费、出口分析

     1.中原经济区投资、消费、出口工作综合现状

     2.中原经济区投资、消费、出口工作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五 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模式及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战略

     1.投资需求拉动仍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积极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3.结合中原经济区的自身优势合理安排出口贸易

   第三节 竞争压力机制

    一 市场竞争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竞争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一般经济学原理

     2.竞争发展的新阶段——“竞合”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二 市场竞争规制建设

     1.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内涵

     2.市场规制的划分

     3.辨证看待市场规制的作用

    三 市场秩序保护

    四 中原经济区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1.河南省优势与劣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2.河南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途径

   第四节 政策环境支持力

    一 关于民间投资的主要政策障碍

     1.从投资领域看,仍然存在市场准入限制和行业垄断

     2.从投资成本看,受财税政策限制,投资成本太高

     3.从金融支持看,融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 就业政策问题

     1.河南省总体就业情况

     2.关于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关于灵活就业的政策问题

    三 构建中原经济区企业发展的良性政策体系

     1.制定特殊的金融政策

     2.放松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限制

     3.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4.鼓励实行积极的、灵活的就业政策

     5.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河南中小企业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前言

本书以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背景,全面、系统地思考和探索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首先,回顾前人的企业成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构建了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综合模型或框架;然后,对这个框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从企业内部视角,作者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主要对产权动力、企业家动力、技术动力、文化动力、能力动力、动态学习动力进行分析;从企业外部视角,主要从市场需求拉动、竞争压力和政府引导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1]〔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2004。

[3]Spender,J.C.,1996,“Making Knowledge the Basis of Dynamic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45-62.

[4]陈丹、张慧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成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11年第1期。

[5]宋英华等:《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8期。

[6]Anita M.McGahan and Michael E.Porter,1997,“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Summer Special Issue),15-30.

[7]〔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8]〔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9]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10]Barney 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Management Science,1986,42:1231-1241.

[11]Collis & 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3(4).

[12]Penrose 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Free Press,1959.

[13]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pp.99-120.

[14]Prahalad C.K.,Hamel I.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15]Gary Hamel and C.K.Prahalad,Competing for the Future,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4.

[16]司训练等:《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一种基于石油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10年第4期。

[17]吴伟、纪明辉:《通过产学研全面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个案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8期。

[18]〔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19]〔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20]Nelson and 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1]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22]Teeee,Pisano and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3]代吉林、朱仁宏:《从企业成长理论看政府驱动型国企集团内生性缺陷》,《经济管理》2008年第15期。

[1]Selznick Philip,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7.

[2]Richardson,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3]Collis & Montgomery,Corporate Strategy: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Boston,MA:Irwin,1997.

[4]王锡秋:《企业能力战略:基于顾客价值经营竞争优势》,东方出版社,2006。

[5]Nelson & Winter 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6]余光胜:《企业发展知识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Michael A.Hitt等:《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吕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Leonard-Barton,Wellsprings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9]Anders Drejer,“How Can We Define and Understand Competenc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Technovation,2001(21):135-146.

[10]Hamel & Prahalad C.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1]Amy Snyder and Willam H.Ebeling,“Targeting a Company’s Real Core Comptencie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92,13(6):26-32.

[12]刘东:《资源、能力与企业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3]司训练等:《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一种基于石油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10年第4期。

[14]吴伟、纪明辉:《通过产学研全面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个案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8期。

[15]Hitt,M.A.,Hoskisson,R.E.,Johnson,R.A.,& Moesel,D.D.,“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and Firm Innovation”,Academy of Managment Journal,1996(39):1084-1119.

[16]陈金波:《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经济经纬》2010年第3期。

[17]余志良等:《高层管理团队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18]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9]Prahalad,C.K.& G.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79-91.

[20]Teece D.J.and Pisano G.and Shuen A.(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No.7(Aug.,1997),pp.509-533.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1月12日。

[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4期。

[3]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6期。

[4]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求是》2009年第6期。

[5]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

[6]张平:《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取向》,《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4期。

[7]王胜今、吴昊、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求是》2009年第6期。

[8]杜鹰:《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求是》2009年第6期。

[9]刘勇:《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展望与对策》,2010年4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10]刘树成:《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分析》,2010年3月3日《人民日报》。

[11]刘文海:《“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12]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3]刘畅:《“中原经济区”战略引发豫企转型》,《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14]郭民生:《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国发明专利》2011年4月,第16~20页。

[15]史占勇:《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5月,第11~15页。

[1]〔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励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

[2]〔美〕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美〕菲吕博顿、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美〕德赫斯:《长寿公司:商业“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王晓霞、刘昊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5]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民营企业的危机与对策》,载于2003年河南首届民营企业家论坛,源自高天增的个人空间,http://blog.feedtrade.com.cn

[7]根据:MBA智库百科,http://www.mbalib.com/;〔美〕罗杰·弗朗著《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费方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Beyond Economic Man:A New Foundation for Microeconomics,Harvey Leibenstei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8]〔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9]〔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2]国务院国资委:国办发〔2003〕96号,2003年12月16日。

[13]国务院国资委:2004年02月01日颁布。

[1]张书军:《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成长》,《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2]郑江淮:《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

[3]劳铖强、曾云敏:《企业能力理论的熊彼特经济学解释》,《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

[4]张焕勇等:《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生命周期的适配性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5]李晨:《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2期。

[6]何卫华:《创新型企业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市场研究》2008年第11期。

[1]陈琦:《技术核心能力、异质性与高技术企业成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期。

[2]生延超:《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管理科学》2007年第4期。

[3]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

[4]周永红等:《技术能力成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双刃”影响》,《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4期。

[5]于渤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0期。

[6]陈德富等:《技术能力演化路径与利基市场选择》,《管理学报》2011年第9期。

[1]周毅:《管理者决策模式的跨文化比较》,《商业时代》2006年第36期。

[2]陈洪玮:《人际互动网络结构分析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新视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8期。

[3]李建升:《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关系:争议与统一》,《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林竹盛:《应用“文化链”理论进行企业变革对企业价值增长影响作用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10期。

[5]孙宇伟:《管理理论视野下的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相关性分析》,《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杨月坤:《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1]Barney,J.(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7:99-120.

[2]Chandler,Alfred D.,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Chandler,Alfred D.,Shaping the Industrial Century: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Moder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Cohen M.W.and Levinthal A.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5]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IBM中国商业价值报告:战略与管理》,东方出版社,2007。

[6]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洞察中国:创新、整合与协作: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东方出版社,2008。

[7]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软性制造——中国制造业浴火重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8。

[8]Kenichi Ohmae,The Borderless World: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d Economy,McKinsey & Company,Inc.,1999.

[9]Kim,L.,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0]Kogut,B.and U.Zander(1993),“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4(4):625-645.

[11]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2]Prahalad,C.K.& G.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79-91.

[13]Teece D.J.,Pisano G.and Shuen A.(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No.7(Aug.,1997),pp.509-533.

[14]黄卫伟:《不对称竞争》,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15]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创新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16]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升级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Cohen.M.W.and Levinthal A.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2]Gupta,A.K.& V.,Govindarajan(2000),“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4):473-496.

[3]Johnson,G.& K.Scholes,《战略管理》,王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Kim,L.,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5]Kim,L.,“Technology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Lessons from Korea Experiences”,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y Management,1998,10(3):311-323.

[6]Kogut,B.and U.Zander(1993),“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4(4):625-645.

[7]Leonard-Barton,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Vol.13:111-125.

[8]Nonaka,I.& Takeuchi,H.(1995),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Senge,P.,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Doubleday/Century,1990.

[10]高旭东:《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特定的培养顺序还是有效的R&D》,《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11]张利华:《华为研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王子先:《我国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扩大内需是要务》,中国经济网,http://europe.ce.cn,2006年2月24日。

[2]温家宝:《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谈话,人民网,http://lianghui2009.people.com.cn/GB/145749/8956976.html,2009年3月13日。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457页。

[4]郭庚茂:《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6日《河南日报》。

[5]Adam M.Brandenburger,Barry J.Nalebuff,Co-Opetition,Crown Business.

[6]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S%C3%B6ren_Kock。

[7]中国市县招商网(www.zgsxzs.com):《2011年河南省中小企业总数达38万家》,大河网,http://www.dahe.cn,201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