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2

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图书

From Dayeze to Liangshanpo: the Evolution of a Downstream Lake of the Yellow River before the End of the 12th Century

SSAPID:101-0339-7819-61
ISBN:978-7-5201-416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大野泽-梁山泊”作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存在过的大湖,与政区沿革、河渠水利、屯垦括地等史地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以宋金时期的“渔者窟穴”和“盗薮”而扬名,一直受到古人的格外关注。本书以现代历史地理学方法,在还原其发育和消亡过程的基础上,分析黄河影响其下游湖泊演迁的一般规律,并探讨鲁西南地区黄河、湖泊以及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作 者: 贾长宝
编 辑:李期耀;陈肖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改版弁言

 附录 鲁西南地区重要堌堆遗址统计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索引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书目

 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以“大野泽-梁山泊”变迁史为对象的专题研究

   二 间接涉及“大野泽-梁山泊”变迁的研究

    (一)《禹贡》与《水经注》视域中的大野泽与古湖泊变迁研究

    (二)黄河、济水变迁与运河研究视域中的“大野泽-梁山泊”

    (三)《水浒》研究视域中的“大野泽-梁山泊”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剖面选取

   一 古湖泊研究的相关背景、概念与参数

   二 现代历史地理学:用“水平横剖面法”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区域地理基础

  第一节 鲁西南地区的地质与地貌基础

  第二节 信史时代之前大野泽的形成与地理概况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大野泽

   一 传世文献对先秦时期大野泽的记载

   二 从西周的聚落城邑分布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左右大野泽的地望与四至

   三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从鲁西南“堆”遗址分布看大野泽的地望与四至

   四 从《水经注》看先秦时期古济水与荥泽、大野泽的关系

 第二章 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9世纪末:大野泽向梁山泊转变之趋势

  第一节 5世纪初前大野泽湖体的扩大

   一 “瓠子河决”对大野泽的影响

   二 补水充足时期的大野泽

  第二节 5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野泽湖体的缩小

   一 济水的断流过程及其对大野泽的影响

    (一)《水经注》关于6世纪初济水已彻底断流的记载

    (二)济水作为大野泽主要水源彻底断流的原因与时间

    (三)《水经注》对6世纪初大野泽湖体缩小、湖盆被分割的记载

   二 荥泽的存在与湮没对大野泽的影响

    (一)“济清河浊”与“济水与河浑涛东注”:荥泽对大野泽泥沙淤积的减缓作用

    (二)作为济水“沉淀池”的荥泽湮没之时间及原因

    (三)荥泽湮没后济水的“时通时塞”与彻底断流

   三 对4至5世纪“开石门”“凿钜野”史料的解读

  第三节 7世纪末到9世纪末大野泽湖体的复涨

   一 7世纪中叶后黄河决溢次数增多对大野泽的影响

   二 7世纪末湛渠疏浚对大野泽的影响

  第四节 大野泽向梁山泊转变的地理过程分析

 第三章 9世纪末到10世纪中叶梁山泊的加速成泺

  第一节 梁山泊之得名与见诸史册

   一 “良山”与“梁山”:梁山之得名与地势演变

   二 944年、959年与1084年:“梁山泺”形成与首见于史载的关键节点

  第二节 9世纪末到10世纪中叶黄河决溢影响梁山泊的史料统计分析

 第四章 10世纪下半叶到12世纪中叶梁山泊的受水发育

  第一节 宋初广济河(五丈河)的浚通对梁山泊的影响

  第二节 北宋前期黄河决灌梁山泊情况统计(960~1018)

  第三节 天禧河决、横陇故道与梁山泊之受水发育(1019~1048)

  第四节 梁山泊湖泊发育达到鼎盛(1048年至12世纪中叶)

  第五节 “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对梁山泊地区州城因河患废弃、迁徙的讨论

 第五章 1168年后“大野泽-梁山泊”的消亡

  第一节 1168年、1180年与1194年:“大野泽-梁山泊”消亡过程的关键节点

  第二节 元、明两代仍出现的“梁山泊”之称谓及其辨正

 第六章 梁山泊“八百里”之说辨正

  第一节 《水浒》中的梁山泊“八百里”之说及其影响

  第二节 从《涑水记闻》到《古今事文类聚》:梁山泊“八百里”之说在五本宋人史料笔记中的讹变

  第三节 熙宁《农田利害条约》与王刘交游:对典故的背景补充

  小结

 结语

 后记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前言

“大野泽-梁山泊”作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存在过的大湖,与政区沿革、河渠水利、屯垦括地等史地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以宋金时期的“渔者窟穴”和“盗薮”而扬名,一直受到古人的格外关注。本书以现代历史地理学方法,在还原其发育和消亡过程的基础上,分析黄河影响其下游湖泊演迁的一般规律,并探讨鲁西南地区黄河、湖泊以及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顾炎武:《日知录》,商务印书馆,1929。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

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于钦:《齐乘》,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影印本。

许鸿磐:《方舆考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集评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傅维鳞:《明书》,商务印书馆,1936。

魏源:《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

章潢:《图书编》,广陵书社2011年影印本。

沈兆沄辑《篷窗随录》,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1986。

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王称:《东都事略》,“中央”图书馆,1991。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文海出版社,1967。

周密:《癸辛杂识》,王根林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大化书局1979年影印本。

袁枚:《随园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郑玄注《周礼郑氏注(附札记)》,商务印书馆,1936。

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商务印书馆,193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吴波等:《满朝荐遗稿笺注》,岳麓书社,2009。

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

杜佑:《通典》,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刘向编订《战国策》,齐鲁书社,2005。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95。

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黄山书社,1999。

阎若璩:《潜邱劄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穆:《阎若璩年谱》,邓瑞点校,中华书局,1994。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缩印本。

严衍:《资治通鉴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傅泽洪:《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1936。

于慎行:《谷山笔麈》,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1997。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

苏轼撰,郎晔选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沈括:《梦溪笔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

袁桷:《清容居士集》,商务印书馆,1936。

刘天和:《问水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6。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1989。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81。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1997。

祝穆等辑《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王铚:《默记》,朱杰人点校,中华书局,1997。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7。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山东省东阿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阿县志》,齐鲁书社,1998。

山东省东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东平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编《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山东省巨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巨野县志》,齐鲁书社,1996。

山东省文物局编《山东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卷》,科学出版社,2013。

山东省鄄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鄄城县志》,齐鲁书社,1996。

山东省郓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郓城县志》,齐鲁书社,1992。

梁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梁山县志》,新华出版社,1997。

山东省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菏泽地区志》,齐鲁书社,1998。

山东省成武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成武县志》,齐鲁书社,1992。

定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定陶县志》,齐鲁书社,1999。

山东省单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单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马魁君:《曹州文物名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山东省东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明县志》,齐鲁书社,1992。

金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金乡县志》,三联书店,1996。

山东省嘉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嘉祥县志》,方志出版社,2010。

山东省汶上县志纂委员会编《汶上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王培勤:《濮阳春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沛县志》,中华书局,1995。

韩广洁主编《菏泽文化大览》,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菏泽市水利局主编《菏泽市水利志》,济南出版社,1991。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1997。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徐旭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

中国科学院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罗振玉撰述《雪堂类稿》,萧文立编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

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总局1926年铅印本。

王志民主编《山东重要历史人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作家出版社,1955。

高师第:《禹贡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桥驿:《水经注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

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1939。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

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

谭其骧:《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

叶青超:《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葛剑雄、傅林祥编著《四渎五湖:江河湖泊探源》,长春出版社,2008。

邹逸麟:《千古黄河》,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辛德勇:《黄河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和背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吴祥定:《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气象出版社,1994。

李金都、周志芳:《黄河下游近代河床变迁地质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钮仲勋等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测绘出版社,1994。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中国河湖大典·淮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侯会:《水浒源流新证》,华文出版社,2002。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日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于革等编《中国湖泊演变与古气候动力学研究》,气象出版社,2001。

王洪道等:《我国的湖泊》,商务印书馆,198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云南断陷湖泊沉积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郎惠卿:《中国沼泽》,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阿兰·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

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杨展览等主编《地理学大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孙庆基等主编《山东省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刘昌明:《今日水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凌纯声:《美国东南与中国华东的丘墩文化》,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68。

王志民主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齐鲁书社,2008。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陈桥驿等译注《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辞海·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

尹楚兵:《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山东运河航运史编纂委员会编《山东运河航运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钱穆讲述《中国经济史》,叶龙记录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

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张舜徽:《中国史学家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包茂红:《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

蓝克利(Christian Lamouroux):《黄淮水系新论与1128年的水患》,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上册,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95。

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年第1期。

侯甬坚:《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神州学人》2016年第1期。

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第1期。

武玉梅:《傅维鳞生卒年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徐明兆、周玉山:《许鸿磐和他的〈方舆考证〉》,《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年第2期。

夏婧:《〈水经注〉佚文甄辨》,《历史地理》第31辑,2015。

刘操南:《梁山调查记》,《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第60期,2000。

李素英:《大野泽的变迁》,《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9期,1934年。

王乃昂:《梁山泊的形成和演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刘德岑:《从大野泽到梁山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张义丰:《黄河下游大陆泽和大野泽的变迁初探》,《河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周继中:《金代黄河下游上段河道的变迁》,《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

岳玉玺:《梁山泊古今考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王衍用、王学真:《北宋梁山地区地理环境探考:兼论宋江据梁山泊起义的可能性》,《水浒争鸣》第五辑,1987。

郭永盛:《历史上山东湖泊的变迁》,《海洋湖沼通报》1990年第3期。

喻宗仁等:《山东东平湖的变迁与黄河改道的关系》,《古地理学报》2004年第4期。

要吉花等:《黄河下游环境变迁在巨野钻孔沉积特征上的响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陈家骥:《“云土梦作乂”》,《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34年。

张公量:《“云土梦”》,《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34年。

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张义丰:《淮河流域两大湖群的兴衰与黄河夺淮的关系》,《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上),《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中),《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下),《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何忠礼:《王称和他的〈东都事略〉——献给先师90诞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欧阳健:《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

李志学:《历史上的宋江问题》,《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王丽娟:《20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王利器:《〈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黄霖:《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

欧阳健:《吴从先〈读《水浒传》〉评析》,收入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重庆出版社,1983。

侯会:《再论吴读本〈水浒传〉》,《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

蓝天:《“水浒学”上的第三座丰碑——论鲁迅研评〈水浒〉》,《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1986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考古所梁山调查组:《梁山地区遗迹和民间传说的调查》,《考古》1975年第6期。

菏泽师专中文系调查组:《访“梁山泊”》,《破与立》1976年第1期。

李蕊芹等:《再论宋江起义与梁山泊无关》,《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蒋铁生、范正生:《梁山泊变迁与水浒遗迹探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苏民:《湖泊沉积的信息原理与研究趋势》,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海洋出版社,1993。

竺可桢:《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

徐近之:《西藏之大天湖》,《地理学报》第4卷第1期,1937年。

王苏民:《湖泊沉积学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集刊》1991年第8号。

唐晓峰:《“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邓辉:《论克利福德·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邓辉:《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经和纬》,《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傅杰:《关于陈寅恪史观的两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毛家衢:《山东地质:第四系》,《山东地质》1987年第2期。

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扬子鳄残骸》,《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顾颉刚:《说丘》,《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4年。

郑逢源:《丘虚通证》,《治史杂志》1939年第2期。

胡厚宣:《说“宅丘”》,《史学月刊》1989年第2期。

史念海:《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上),《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梁山青堌堆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期。

栾丰实:《青堌堆龙山文化遗存之分析》,《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闫文晟:《从菏泽堌堆遗址探讨鲁西南古地理环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张启龙:《从鲁西南堌堆遗址看古泽薮地望》,谢治秀主编《齐鲁文博:山东省首届文物科学报告月文集》,齐鲁书社,2002。

陈洪波:《鲁豫皖古文化区的聚落分布与环境变迁》,《考古》2007年第2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山东菏泽安邱堌堆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邹衡领队,王迅、宋豫秦执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八),2011,科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曹县莘冢集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5期。

山东大学考古系、成武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成武县古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2014年第3期。

曹书杰:《王隐家世及其〈晋书〉》,《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罗秉英:《关于王隐〈晋书〉的评价问题》,《思想战线》1985年第1期。

宋志英:《王隐〈晋书〉初探》,《文献》2002年第3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邹逸麟:《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学术月刊》1962年第11期。

邹逸麟:《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人民黄河》1989年第2期。

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兼与谭其骧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62年第9期。

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研究》,《人民黄河》1997年第8期。

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是否长期安流的初步探讨》,《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第1期。

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

闵祥鹏:《东汉至唐黄河“安流”问题研究述论》,《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第8期。

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3期合刊,1937年。

赵永复:《郦道元生年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增刊。

罗炳良:《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宋志英:《司马彪〈续汉书〉考辨》,《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辛德勇:《〈后汉书〉对研究西汉以前政区地理的史料价值及相关文献学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4期。

李硕:《刘裕伐后秦“水军出石门”辨正 》,《“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2010。

李庆:《关于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的三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马晓峰:《魏晋时期南北朝的漕运与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王家俭:《昆山三徐与清初政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1992。

夏定域:《德清胡朏明先生年谱》,《文澜学报》第2卷第2期,1936年。

贾长宝:《从1687年的徐乾学“碧山堂”元夕聚会看清初宣南地区学者群体的宴饮交游》,《清史论丛》2018年第2辑。

邹逸麟:《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1978。

钱穆:《水利与水害》,《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期,1935年。

杨军:《北宋时期的河北塘泊》,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侯仁之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

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张金铣:《元诗人陈泰出身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3期。

杨德泉、任鹏杰:《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效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潘明涛:《何处是稻浦:十六世纪以来滏水上游稻作的历史变迁》,《中国农史》2015年第5期。

邓广铭:《略论有关〈涑水记闻〉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赵维国:《“赵元老”实为“赵元考”——〈渑水燕谈录〉刊刻讹误一例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王瑞来:《〈宋朝事实类苑〉杂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5期。

沈乃文:《〈事文类聚〉的成书与版本》,《文献》2004年第3期。

王仲荦:《〈资治通鉴〉和通鉴学》,《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宋衍申:《刘攽与〈东汉刊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

瞿林东:《宋人笔记的史学意识》,《文史知识》2014年第10期。

Li Bozhong,“Water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1(2018).

Audrey M. Lambert, London,New York:Seminar Press Ltd,1971.

Kimberley Kinder,,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15.

Arnold J. Toynbe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Patrick O' Sullivan and C. S. Reynolds,,Hoboken:John Wiley & Sons,Inc.,2008.

P. G. Sly,“Sedimentary Process in Lakes,” in Abraham Lerman and P. Baccini,ed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8.

Blair F. Jones and Carl J. Bowser,“The Mineralogy and Related 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in Abraham Lerman and P. Baccini,ed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8.

George Adam Smith,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94.

George Perkins Marsh,,New York:C. Scribner,1864.

Carl Ortwin Sauer,“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originally published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in 1925),in John Leighly,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Henry Clifford Darb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0.

Henry Clifford Darby,,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Robin Butlin,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93.

Henry Clifford Darby,“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19(1953).

Fernand Braudel,,Paris:Librairie Armand Colin,1985.

Alan R. H. Baker,“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Annals School of History,” in Alan R. H. Baker and Dekek Gregory,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Andre Hill Clark,,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9.

Andre Hill Clark,,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8.

Stephen Rippon,London,Washingt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Stephen Ripp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Donald Edward Davis,,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0.

Janet M. Hooke and Roger J. P. Kain,,London:Butterworth Scientific,1982.

Robin Alan Butlin,,London:Edward Arnold,1993.

S. W. Trimble and R. U. Cooke,“Historical Sources for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43(1991).

Gordon G. Whitne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Henry Clifford Darby,“The Architectural Geography of South Britain,” 29(1928).

Robert Audi,“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Paul K. Moser,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Bathymetric Publication No.6,4 Edition,Nov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