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2

中国土地政策研究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search Report of China's Land Policy (2018)

SSAPID:101-0339-2689-65
ISBN:978-7-5201-204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7年出台的主要土地政策进行了全面回顾,并从宏观层面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对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判;分别对土地规划、耕地保护、人地挂钩、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对未来的政策走势或政策完善方向提出建议;重点关注地方土地制度改革情况,对土地政策创新实践进行总结分析;重点从理论层面对现行土地政策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基于对当前土地管理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及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土地政策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2017年土地政策评述与2018年展望

   一 2017年土地政策总基调及着力点

    (一)土地政策总基调

    (二)土地政策着力点

     1.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2.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形成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土地制度

     4.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土地资源权益

     5.强化和改进国土空间规划管理

     6.构建土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二 2017年主要土地政策进展述评

    (一)完善土地及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取得新进展

     1.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2.探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

     3.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4.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

     5.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6.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顶层设计初步形成

     7.研究试行少数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处理办法

    (二)统一和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新突破

     1.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土地规划管理

     3.部署开展省级空间规划编制试点

     4.探索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三)推动耕地保护政策创新和发展

     1.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体系及管理方式

     2.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扭住存量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深化发展

     1.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2.部署开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试点

    (五)土地政策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1.改进和优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2.加强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

     3.深入落实加工贸易产业用地政策

     4.进一步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

    (六)完善和规范土地税收、土地专项资金管理及土地储备举债融资政策

     1.完善相关土地税收政策

     2.规范相关土地专项资金管理

     3.建立健全土地储备举债融资机制

    (七)农村三项改革试点与《土地管理法》修改取得重大进展

     1.农村三项改革试点进入新阶段

     2.《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 2018年土地政策展望

    (一)推进土地政策职权分工的调整和重组

    (二)坚持和落实自然资源产权体系物债二分的法理逻辑

    (三)探索形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和逐步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体制机制框架

    (四)深化市场取向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和改革

    (五)完善国土集聚开发导向的土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六)优化土地政策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调控的工具组合体系

    (七)直面农村三项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分歧及难题

 Ⅱ 政策评价篇

  B.2 2017年土地规划政策评述

   一 全面组织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一)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2.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管控指标

     3.坚持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增强政策措施的协同性

     4.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本区域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5.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建立国土开发保护新体制新机制

    (二)分解国土规划主要指标

     1.分解全国《纲要》规划主要指标,引领迈入存量时代

     2.将省级国土规划主要指标分解到地市级行政区,促进创新发展

    (三)研究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1.建立全面、翔实、准确的权威性国土空间数据资源体系

     2.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云管理与服务平台

     3.建立并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应用服务机制

    (四)编制印发《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

   二 开展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一)编制形成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方案

     1.明确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切实提高土地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3.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二)开展《全国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实施评估

    (三)开展前期系列专题研究,打牢规划修编工作基础

   三 启动全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一)印发《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1.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不搞强制全面推进

     2.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农村土地整治

     3.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村民拥有主体地位

    (二)印发《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1.明确规划编制任务要求

     2.遵循规划编制程序

     3.明确规划内容和方法路径

     4.规范规划成果的表达形式

    (三)会同共青团中央,号召志愿者共同开展村规划编制工作

   四 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一)完成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健全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

    (二)印发《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

    (三)发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为实现土地管理核心目标做好规章制度安排

    (四)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度优化

    (五)制定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办法,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五 形势展望

    (一)深化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保障稳中求进用地

    (二)深化用地政策新举措,推进区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三)加强规划管控和计划调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B.3 2017年耕地保护政策评述

   一 2017年耕地保护政策综述

    (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新精神、新要求

    (二)耕地保护政策规定

     1.强化管控型保护,严控各类建设占用耕地

     2.加强建设性保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3.注重激励性保护,提高耕地保护主动性

     4.多措并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5.耕地保护监管考核

   二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完善耕地保护管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变得更为迫切

    (二)工业化后期特征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分化了耕地保护的重点和方向

    (三)多元化土地需求亟待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供给

    (四)“农业+”模式拓展了农业发展链条,同时加大了农业用地建设占用需求

   三 2017年耕地保护政策展望

    (一)加大土地整治助力脱贫攻坚力度

    (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三)严格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管理

    (四)明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管理要求

    (五)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要求

  B.4 2017年“人地挂钩”政策评述

   一 政策实施背景

   二 地方配套政策制定

   三 各地主要措施与做法

    (一)制定差别化用地标准

    (二)合理确定规划管控目标

    (三)专项安排年度计划指标

    (四)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五)鼓励加强存量用地盘活

    (六)搭建完善安居就业平台

   四 政策实施效果及不足之处

    (一)实施效果

     1.通过规划统筹、计划安排实施人地挂钩政策,促进人地逐步向和谐方向发展

     2.通过差别化用地标准实施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区域、城乡的统筹发展

     3.人地挂钩能促使各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

    (二)不足之处

     1.部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活力

     2.对人地挂钩的理解需进一步深入

     3.一些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五 促进人地协调发展和完善人地挂钩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新增存量,增强对“人地挂钩”内涵的理解

     2.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统筹,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3.坚持因城施策,注重结构优化,促进土地供应政策精准实施

     4.增强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

    (二)人地挂钩机制完善工作建议

     1.统一数据口径,建立共享平台

     2.加强机制建设,促进部门联动

     3.规范实施管理,完善政策体系

     4.加强宣传培训,形成广泛共识

  B.5 2017年不动产登记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政策评述

   一 2017年主要政策回顾

    1.完善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规范

    2.积极协调部门衔接,全力破除“中梗阻”

    3.加强窗口建设和人员规范化管理

    4.实现信息平台全接入,加快存量数据汇交

    5.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不动产、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权籍调查和确权登记

    6.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体系

   二 政策评述

    1.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不动产登记实现“四统一”

    2.从政策供给的时效性来看,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各阶段的关键问题

    3.从政策的可持续性来看,具有较长远的适用期

   三 面临的形式和政策展望

 Ⅲ 地方探索篇

  B.6 上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 背景

   二 上海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国土空间“底线控制”

     1.贯彻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提出“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目标

     3.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底数、底盘、底线作用

    (二)实现国土空间“全域统筹”

     1.将“三线控制线”划定作为国土空间全域统筹的重要手段

     2.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方法作为国土空间全域统筹的重要支撑

     3.以“市—区—镇(乡)”各级“两规”融合成果作为国土空间全域统筹的法定载体

    (三)促进国土空间管制“有序实施”

     1.探索规划实施管理创新

     2.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

     3.建立规划空间留白机制

    (四)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

     1.实现区、镇(乡)级城市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融合、成果合一

     2.完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

   三 结语

  B.7 义乌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模式变迁:从1.0向4.0的飞跃

   一 引言

   二 义乌宅基地改革的模式变迁

   三 “地从哪里来”和“钱从哪里来”两个基本问题

   四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B.8 协同创新,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 郫都区协同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政策协同制定

    (二)规划协同编制

    (三)改革协同推进

    (四)部门协同配合

   二 协同创新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

    (一)与内部相关改革事项的协同问题探讨

    (二)与外部相关改革事项的协同问题探讨

   三 相关问题思考

    (一)改革动力的形成——利益的协同

    (二)改革边界的确定——责任的协同

    (三)改革红利的兼顾——地位的协同

  B.9 和林格尔县土地征收和入市改革统筹推进及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探索研究

   一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做法与突破创新

    (一)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方面的研究探索

    (二)规范土地征收程序方面的研究探索

    (三)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方面的研究探索

    (四)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二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做法与突破创新

    (一)入市主体和入市途径的研究探索

    (二)交易流程和入市规则的研究探索

    (三)集体土地资产处置决策程序的研究探索

    (四)服务监管制度的研究探索

    (五)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探索

   三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构建关键问题研究

    (一)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情况

     1.近五年国有土地运营情况

     2.国有土地市场运营规律和特点

    (二)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情况

    (三)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构建关键问题研究

     1.亟须建立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2.加快出台入市管理制度,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还政府真正的监管职能

     3.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入市主体的能力建设

     4.正确处理就地、异地和合作入市的关系

     5.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是互补而非竞争的关系,应差别化进行统筹管理

     6.完善涵盖城乡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和土地评估制度

     7.顺应城乡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四 和林县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框架思路

    (一)对建设市场体系的思考

     1.关于交易主体:应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能力的培养

     2.关于交易客体:应统筹各类市场客体

     3.关于交易类型:推进异地调整入市和统筹入市

     4.关于交易平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的公开交易平台

     5.关于运行方式:征收、间接入市与直接入市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的思考

     1.收益分配的关系

     2.政府职能的关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B.10 上海产业用地政策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 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政策体系和新管理格局

    (一)建立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二)发挥土地利用在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创新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新供给和管理新机制

    (一)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政策,保障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1.细分用地分类,实现差别化供地和引导性的地价管理

     2.实行“弹性年期出让+有条件续期”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提高土地循环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3.实行产业用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绩效

    (二)创新存量土地盘活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构建多方利益平衡的存量转型开发机制

     2.形成规范顺畅的转型路径和操作流程

    (三)聚焦扶持园区平台发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为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出台政策扶持园区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服务载体

     2.聚焦产业导向和用地绩效,降低产业用地成本

     3.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推动产业园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四)拓展产业用地政策,服务城市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

     1.发挥土地政策的利益平衡作用,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2.完善多行业用地政策,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五)严格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1.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

     2.落实各级政府依法履职的共同责任机制

   三 深入创新产业用地政策的方向与展望

  B.11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一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分析

   二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模式分析

    (一)民主协商,村民自治

    (二)因素修正

    (三)浮动分配制

   三 湄潭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模型改革实践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总体情况

    (二)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设计与分配情况

     1.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设计

     2.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情况

   四 现行分配制度运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国家分配部分更倾向于总价为基础进行增收

     2.村集体和个人期望国家分配部分越低越好

     3.政府分享增值收益利用期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五 思考与建议

    (一)探索多元化分配方式,优化增值收益分配结构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相关税收体系,合法化国家分配部分

    (三)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的内部再分配使用制度,提升村级组织资金管理水平

 Ⅳ 理论研究篇

  B.12 土地政策实验的内涵界定、战略领域和实证研究

   一 土地政策实验研究进展

    (一)实验室实验

    (二)仿真实验

    (三)虚拟实验

   二 土地政策实验的内涵与框架

    (一)政策实验的内涵

    (二)土地政策实验的内涵

    (三)土地政策实验框架

   三 土地政策实验的主要类型

    (一)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实验

    (二)土地市场干预政策实验

    (三)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实验

    (四)土地冲突调适政策实验

   四 土地政策实验的战略领域

    (一)土地政策实验的理论结构和发展模式

    (二)土地政策实验多元数据整合与空间挖掘

    (三)土地政策实验模型系统和平台开发

    (四)土地政策过程模拟与仿真实验

    (五)土地政策风险管理和全球战略实验

   五 土地政策实验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构建规划权力结构

     2.构建政策实验

     3.对政策实验结果进行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

     4.规划权力结构的适应性和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二)研究区域选择和概况

    (三)三种模式政策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1.三种权力结构模式下的城市用地紧凑度政策实验结果

     2.结论和讨论

   六 结语

  B.1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改革:分配效应

   一 引言

   二 土地市场化的分配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三 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探索:两类政策

   四 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规则设计

     1.江苏宜兴的年租制

     2.湖北沙洋的“招拍挂”出让制

     3.四川郫县的指标交易

     4.案例比较

    (二)规则的执行及其绩效

     1.江苏宜兴的年租制

     2.湖北沙洋的“招拍挂”出让制

     3.四川郫县的指标交易

     4.案例比较

   五 结论

  B.14 关于房地产用地调控问题的思考

   一 引言

   二 广东房地产用地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用地调控基本态势

    (二)房地产用地调控面临的问题

     1.国家与地方目标考量的不一致影响国家调控政策实效

     2.房地产用地调控面临多重风险

     3.单纯行政手段占主导的房地产用地调控措施成为调控长效机制的硬伤

   三 房地产用地调控的关键问题

    (一)房地产用地调控的理论基础

    (二)房地产用地调控的地方诉求

    (三)房地产用地调控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1.营造房地产市场调控良好基础

     2.提升用地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3.因城施策推进房地产用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提高房地产市场抗风险能力

     5.构建经济手段为主导的长效调控机制

   四 结束语

  B.15 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经济效率评价:结果还是过程?

   一 莫衷一是:规划有效性评价的争议

   二 溯本求源:福利经济学下的规划正当性

   三 走进真实世界:从结果效率到过程效率

   四 判断结果效率:满意替代最优

   五 路在何方:结果满意且过程节约的规划决策

  B.16 城中村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影响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中村构念以及福利的解构

    (一)城中村的解构

     1.城中村解构的思想

     2.城中村解构的实现

     3.城中村的地缘特性之维

     4.城中村的建成环境之维

    (二)外来务工人员福利的解构

     1.外来务工人员福利解构的实现

     2.福利的通勤维度

     3.福利的就业维度

   三 研究方法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

   四 模型结果分析

   五 政策含义

    1.加强城市郊区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低价出租房建设

    2.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以增加城中村改造区域的就业可及度

    3.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

    4.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在基层社区建立同乡会

    5.创造更多的蓝领就业机会

  B.17 人口流动对农地处置和利用的影响及制度响应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分析:人口外流与农村土地处置方式

   三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四 人口流出空间特征

    (一)人口流出家庭数量特征

    (二)整户流出家庭数量特征

   五 流出人口对土地处置和利用的地域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流出人口对土地处置的地域特征

    (二)流出地特征对农地处置和利用方式的影响分析

   六 农地制度“响应”设计

    (一)人口流出地区域分异

    (二)差异型农地制度设计“响应”

     1.Ⅰ类地区

     2.Ⅱ类地区

     3.Ⅲ类地区

     4.Ⅳ类地区

   七 结论

  B.18 农村大学生人户分离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一 引言

   二 农村大学生人户分离规模初探

   三 农村大学生人户分离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含义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四 农村籍大学生人户分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承包地的低效利用

    (二)宅基地的空置和浪费

    (三)征地效率的降低

    (四)城乡用地效率的矛盾

   五 结论与建议

 Ⅴ 调查研究篇

  B.19 小微企业众创园的“地”与“钱”: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借力使力

   一 浙江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沃土”

   二 从废弃矿山到小微企业众创园——以东衡村为例

    (一)村庄概况

    (二)主要做法

    (三)总体成效

   三 政策启示——借力使力会更好

  B.20 重庆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机制调查

   一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基本情况

    (一)综合效益明显

    (二)城市资本投入加大

    (三)用地需求增加

   二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规划引领,留好农业农村用地空间

    (二)差异配置资源,强化“三农”用地保障

    (三)注重政策配套,加大产业扶持

    (四)深化地票改革,促进存量盘活

    (五)强化产权登记,筑牢发展基础

    (六)搭建交易平台,规范市场流转

    (七)实施土地整治,提升整体形象

    (八)探索巴渝民宿,试点入股联营

   三 启示及建议

    (一)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用地矛盾

    (二)加强产权建设,持续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

    (三)统筹用好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B.21 广东房地产用地调查

   引言

   一 广东房地产用地基本态势调查

    (一)房地产用地规模布局与其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相匹配

    (二)房地产用地供应呈现适应性增长态势

    (三)房地产用地价格走势体现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与自我预期的叠加

    (四)用地规模和价格区域差异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发育阶段的区域差异性

    (五)存量房地产用地规模布局体现土地供应失衡的积累厚重

   二 广东房地产用地价格高位运行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撑着房地产用地价格的总体上涨

    (二)我国土地制度的独特性造就房地产用地价格上升的特殊推力

    (三)货币政策推高预期指向与需求刺激叠加带动地价上涨

    (四)自然禀赋与外部引致的土地供需矛盾是城市地价上涨的内在推力

    (五)综合利益驱使下的市场经营策略助推地价上涨

   三 结束语

  B.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鄂尔多斯市“去库存”“房票”模式研究

   一 鄂尔多斯市“去库存”背景

   二 鄂尔多斯市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

    (三)盘活存量资产

     1.推行“房票”置换

     2.实行棚改货币化异地安置

     3.鼓励农牧民进城购房

    (四)加强保障措施

   三 鄂尔多斯市房地产“去库存”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

    (二)启示

  B.23 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研究

   一 霍尔果斯口岸发展回顾

   二 项目研究背景

   三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特点

     1.交通、体块分割,发展空间受限

     2.兵地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3.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边贸得天独厚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四 现有土地利用政策研究

    (一)特殊经济开发区的相关政策

    (二)土地支持政策

   五 政策落实分析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明确“一区四园”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

     2.落实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合理高效利用土地

     3.针对霍尔果斯市“区市合一”的现状,进一步将园区特殊政策延伸至市域范围,做到统一协调管理

     4.加强与金融、发改、住建、环保等部门沟通、协调,保障土地利用相关政策的落实

  B.24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设与利益调节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收益分配政策制定过程

   三 存量入市收益分配:唐昌镇战旗村

    (一)入市案例概况

    (二)实施过程

     1.国家收益测算方式、过程及结果

     2.集体及农民收益测算方式、过程及结果

    (三)结论

   四 整治入市案例:红光镇白云村

    (一)国家收益测算方式、过程及结果

     2.集体及农民受益测算方式、过程及结果

    (二)结论

   五 相关讨论

    (一)关于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性质与定位

    (二)关于征收与入市取得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和集体之间的分享比例

  B.25 重庆市国土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一)绿色转型任务重

    (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压力大

    (三)耕地质量提升难度大

   二 主要做法

    (一)以区域发展定位为引领,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二)以筑牢生态屏障为主旨,严格国土资源保护

    (三)扎实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四)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优先、循环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五)完善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注重后果严惩

   三 经验与启示

    (一)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四 相关建议

    (一)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打造绿色国土空间格局

    (二)深入推进“人地”挂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用地模式

    (三)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塑造生态农田景观格局

    (四)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提升生态文明保护成效

 Abstract

《中国土地政策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与浙江大学国家土地发展研究院合作编撰的年度土地政策报告。本书旨在梳理与总结年度土地政策的演变情况,评价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提出土地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与相关建议,为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政策咨询参考。2017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了更大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创新了耕地保护政策,启动了全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土地资源权益。展望2018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创新耕地保护政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土地政策促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

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邹学荣:《我国土地政策面临的矛盾及制度和政策设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戴维·威勒:《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王宏新:《土地政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杨成虎:《公共政策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孟祥舟:《土地政策及其评价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综述》,《今日国土》2009年第5期。

廖筠:《公共政策定量评估方法之比较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Policy Experiments and Poverty Politics,Social Service Review,2000,74(4):507-532.

张雄:《政策和实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

甘藏春:《土地宏观调控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李亚、李习彬:《公共政策实验室:21世纪的综合政策分析环境》,《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土地冲突事件的原因探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6期。

单美贤、李艺:《虚拟实验原理与教学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Itami R.M. 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Cellular Automata Theor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4,30(1~2):27~47.

Holland H. Complex Adaptive System,Boston:Winter,1992b.

Benensonl,“Multi-agent simulations of residential dynamics in the city,”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8,22(1):25~42.

Ligtenberg A. Exploring the Use Of Multi-Agent Systems for Interactive Multi-Actor Spatial Planning,Wageningen University,2006.

朱敏:《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

Cason,T N.,Gangadharan,L.,Duke,C..A Laboratory Study of Auctions for Reduc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3):446-471.

Spraggon,J.,Testing Ambient Pollution Instruments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4,48(2):837-856.

Cao K,Batty M,Huang B,et.al.,Spatial multi-objective land use optimization:extensions to the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12):1949-1969.

Bone C,Dragicevic S,White R. Modeling-in-the-middle: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for land use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5):717-737.

Hakli H,uuz H.A novel approach for automated land partitioning using genetic algorithm,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7,(82):10-18.

邵挺:《土地供应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任兴洲等:《中国住房市场调控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林跃勤:《房价失控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国土资源部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解读》,2015年4月15日,http://news. xinhuanet.com/expo/2015-04/15/c_127693969.htm。

柴强:《我国房地产制度改革与市场发展30年》,2010年9月6日,https://wenku.baidu.com/view/8433ff4769eae009581bec45.html。

郭志远、安晓明:《当前我国房价调控效果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期。

仇保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吴焕军:《土地政策在房地产调控中的政策效果评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黄奇帆:《万字报告讲透中国房地产症结和药方》,《经济观察报》2017年5月28日。

《中美特大城市住房为何均成劳动力流动障碍》,财新网,2017年5月26日。

张舟、谭荣、吴次芳:《土地资源的一级配置研究:规划还是市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Buitelaar E.. The cost of land use decisions:Applying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o planning &development,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

Simon H .A..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Bergen,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0.

Talen E..Success,failure,and conformance: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lanning evaluatio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97,24(4):573-587.

Acker V.V.,Witlox F.,Wee B.V.. The Effects of the Land Use System on Travel Behavior: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Transportation Planning & Technology,2007,30(4):331-353.

Alba R.,Nee V..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7,31(4):826-874.

Axisa J.J.,Scott D.M.,Newbold K.B..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ute Distance:a Case Study of Toronto's Commuter Shed,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4:123-129.

Badcock B.. Restructuring and Spatial Polarization in Citi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2):251-262.

Bhat C.R.,Gossen R.. A Mixe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Analysis of Weekend Recreational Episode Type Choi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2004,38(9):767-787.

Bhat C.R.,Guo J.Y..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n Household Residential Choice and Auto Ownership Level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2007,41(5):506-526.

Boarnet M.G.,Sarmiento S.. Can Land-use Policy Really Affect Travel Behaviour? a Study of the Link Between Non-work Travel and Land-use Characteristics,Urban Studies,1998,35(7):1155-1169.

Cervero R.. Mixed Land-uses and Commuting: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 Housing Survey,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1996,30(5):361-377.

Cervero R.,Kockelman K.,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Density,Diversity,and Desig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 Environment,1997,2(3):199-219.

Frey W.H.,Speare A.. The Revival of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ssessment of Findings From the 1990 Censu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2,18(1):129-146.

Hagan J.M.. Social Networks,Gender,and Immigrant Incorporation: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63(1):55-67.

Hao P.,Geertman S.,Hooimeijer P.,et al. The Land-use Diversity in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2,44(11):2742-2764.

Hao P.,Geertman S.,Hooimeijer P.,et al. Spatial Analyses of the Urban Villag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henzhen,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37(6):2177-2197.

Hao P.,Sliuzas R.,Geertman S.. The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of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35(2):214-224.

Huang X.,Liu H.,Zhang L.. Spatiotemporal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Villages in Mega City Regions of China Us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ry,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2015,53(7):1-19.

Lai Y.,Peng Y.,Li B.,et al. Industrial Land Development in Urban Villages in China:a Property Rights Perspective,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1(1):185-194.

Lee C.,Moudon A.V.. The 3ds+r: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Urban Form Correlates of Walk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 Environment,2006,11(3):204.

Leerkes A.,Engbersen G.,Van san M.. Shadow Places:Patterns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Irregular Immigrants in the Netherlands,Urban Studies,2007,44(8):1491-1516.

Li W.. Anatomy of a New Ethnic Settlement:the Chinese Ethnoburb in Los Angeles,Urban Studies,1998,35(3):479-501.

Lin Y.,De meulder B.,Wang S.. Understanding the village in the City in Guangzhou: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su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rban Migrant,Urban Studies,2011,48(16):3583-3598.

Litman T.. Evaluating Accessibility fo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Mobility,2007:49.

Liu C.Y.,Painter G.. Immigrant Settlement and Employment Suburbanization:Is There a Spatial Mismatch?,Working Paper,2010.

Ma L.J.C.,Xiang B.. Native Place,Mig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Peasant Enclaves in Beijing,The China Quarterly,1998(155):546-581.

Maat K.,Wee B.V.,Stead D.. Land Use and Travel Behaviour:Expected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tility Theory and Activity-based Theories,Environment&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5,32(1):33-46.

Munshi K.. Networks in the Modern Economy:Mexican Migrants in the U. S. Labor Marke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2):549-599.

Pamuk A.. Geography of Immigrant Clusters in Global Cities:a Case Study of San Francisco,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28(2):287-307.

Patel K.,Vella F.. Immigrant Network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Wag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2,95(4):1249-1277.

Pinjari A.R.,Pendyala R.M.,Bhat C.R.,et al. Modeling Residential Sorting Effect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Commute Mode Choice,Transportation,2007,34(5):557-573.

Potoglou D.,Kanaroglou P.S.. Modelling Car Ownership in Urban Areas:a Case Study of Hamilton,Canad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8,16(1):42-54.

Rajamani J.,Bhat C.R.,Handy S.,et al. Assessing Impact of Urban Form Measures on Nonwork Trip Mode Choice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and Level-of-service Effec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3,1831(1):3392.

Schwanen T.,Dijst M.,Dieleman FM. A Microlevel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Context and Travel Tim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2,34(8):1487-1507.

Simma A.,Axhausen K..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vel Behaviour,Accessibility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the Case of the Upper Austria Region,Ejtir,2001,3(2):179-197.

Strathman,J.G.,Dueker,K.J.,Davis,J.S.. Effects of household structure and selected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n trip chaining. Transportation. 1994,21,23-45.

Srinivasan,S.,Ferreira,J.. Travel behavior at the household level:understanding linkages with residential choice. Transp. Res. Part D2002,7 (3),225-242.

Van acker V.,Witlox F.. Commuting Trips Within Tours:How Is Commuting Related to Land Use?,Transportation,2011,38(3):465-486.

Wang Y.P.,Wang Y.,Wu J..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l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33(4):957-973.

Wheaton W.C.. Commuting,Congestion,and Employment Dispersal in Cities with Mixed Land Use,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5(3):417-438.

Zheng S.,Long F.,Fan C.C.,et al.,Urban Villages in China:a 2008 Survey of Migrant Settlements in Beijing,Eurasian Geography & Economics,2009,50(4):425-446.

Zhu P.. Are telecommuting and personal travel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Ann. Reg. Sci. 2012,48 (2),619-639.

Zhu P..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Urban Studies,2016,336(7642):476.

Zhu P.,Zhao S.,Wang L.,et al.,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Commuting Patter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17,52,Part B:586-599.

丁川:《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何丹、刘勇、周舸:《浅议建成环境的资本流向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1期。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3期。

黄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武汉大学,2013。

李若建:《地位获得的机遇与障碍:基于外来人口聚集区的职业结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5期。

李实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2006年第2期。

李志刚、薛德升、Lyons Michael等:《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8年第2期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地理科学》1999年第6期。

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莫筱筱、刘青:《职业型乡群聚居区的形成基础及机制——以深圳大望“攸县司机村”为例》,《城市问题》2014年第9期。

潘力:《农村流动人口的地缘聚集效应和地缘连锁效应》,《社会》1991年第6期。

孙斌栋、但波:《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地理学报》2015年第10期。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汪明峰、程红、宁越敏:《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5年第8期。

王春超、王聪:《市场化、社会网络与城市农民工地缘集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1期。

王春光、Jeanphilippebeja:《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城市规划》2005年第7期。

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吴江洁:《城市通勤时耗对个人幸福感与健康的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6。

项飚:《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历史》,《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

谢守红、罗志刚:《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1期。

熊锡元:《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地理研究》2008年第6期。

杨阳:《济南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的量化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童玉芬、武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4期。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吴少杰:《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国人口报》2016年10月20日。

段成荣、杨舸、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6期。

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王哲:《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流出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杨应满、张盛、陈素英:《人口外流对韶关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方人口》2003年第3期。

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

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周建、施国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三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比较研究》,《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李龙:《农地流转助推家庭化流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30日,http://fund.cssn.cn/skjj/skjj_jjgl/skjj_xmcg/201611/t20161130_3295708. shtml。

关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3期。

阎玮:《架好农村土地供需“桥梁”——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法律规制途径》,《中国土地》2013年第2期。

孙仲玲:《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律制度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李小娟:《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

詹和平、张林秀:《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序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杨昭熙、杨钢桥:《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第4期。

刘璐琳:《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肖立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户的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

张富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以平坝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出资方的关系》,《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3期。

谢秋山、赵明:《家庭劳动力配置、承包耕地数量与中国农民的土地处置——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13年第6期。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1期。

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罗必良:《农地流转的市场逻辑——“产权强度—禀赋效应—交易装置”的分析线索及案例研究》,《南方经济》2014年第5期。

普蓂喆、郑风田:《初始禀赋、土地依赖与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分析——基于23省5165个农户样本的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张少宁:《“无人种地”与“留地不转”并存》,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R.Herberle. 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3):932-950.

陈学法:《二元结构变迁中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变革》,《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邓海峰、王希扬:《户籍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与完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黄少安、孙涛:《城乡户口相对价值的变化、推拉理论与“非转农”现象——侧重于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07)》,2007。

刘灵辉:《城镇化进程中户籍非农化诱发的征地补偿收益分配冲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

骆勇:《大城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特点与成因——基于广州市越秀区X街道、天河区Y街道的调查和分析》,《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4期。

宋健:《从市内“人户分离”看户籍身份的作用——以北京市为例的实证研究》,《新视野》2010年第3期。

孙修真、江义知:《当代中国农村大学生户籍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户籍改革实践为例》,《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汤玉权:《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四川省南充市马桥村的调查分析》,《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汪芸、闫继锋、卢彩静:《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现状与户籍制度改革对策——以驻秦皇岛高校大学生户口迁移现状为例》,《现代交际》2013年第3期。

吴晓、王慧、郑浩:《南京市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特征探析——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

向华丽、邹义红、巴才国:《大城市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与人口管理对策》,《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0期。

徐增阳、陈玉华、吴小艳:《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

杨重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政策调整与人口户籍变更》,《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6期。

严燕:《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模式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1期。

周海旺、杨昕:《中国城市人口人户分离状况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邵挺:《土地供应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刘守英:《直面中国土地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任兴洲等:《中国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与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侯学平、陈茵茵:《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策略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张潇:《住房制度改革的十年历程》,2008年12月12日,http://house.people.com.cn/GB/98384/99151/8506000.html。

《国土部回应地价过热:供地数量与房价无必然关系》,2017年5月18日,http://www.qing5.com/2017/0518/227283.shtml。

《克而瑞地产研究从建设用地到房地产用地,中间差了多少个量级?》,2017年3月9日,http://business.sohu.com/20170309/n482823023.shtml。

郭志远、安晓明:《当前我国房价调控效果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期。

董志勇等:《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