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1辑 总第26辑)图书

SSAPID:101-0330-5830-56
ISBN:978-7-5201-281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26辑,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组编,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最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其内容的考证和解读,还涉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最新动态的关注和分析,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重大现实的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编 辑:袁卫华;卫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历史问题研究

  “资本一般”概念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逻辑构想

   一 资产生产与自由的限度

   二 阶级社会、自由时间与个体解放

   三 资产阶级社会的两种危机

   四 资本生产和价值的历史性

  马克思历史文本中的“言辞结构”

   一 马克思在历史隐层的诗性预构

   二 马克思对历史的显性解释策略

    (一)悲喜交织的情节化解释

    (二)双重机制的形式论证式

    (三)激进主义的意识形态蕴涵

   三 对怀特元唯物史观分析的评价

  论人的普遍性: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不同进路

   一

    (一)语言作为表征人的普遍性的工具

    (二)人的自我意识的普遍性

    (三)人的需要的普遍性

   二

   三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性再思考

   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三个条件

   二 俄国革命和西方革命的互补

   三 俄国后来的发展与跨越理论

   四 对俄国跨越发展的历史评价

   五 余论

  殖民主义与亚洲社会的解体

   一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

   二 “演进的”世界历史与“循环的”亚洲历史

   三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

   一 关于“封建社会”的三种讨论

    (一)立足中国史学的《“封建”考论》

    (二)立足西方史学的《封建社会》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封建”名实析义》

   二 安德森的背叛和吉登斯的攻击

    (一)佩里·安德森的“背叛”

    (二)吉登斯的攻击

   三 再论“封建社会”:边界问题的三个论证

    (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二)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三)一般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分析

 经典文本与文献问题研究

  《共产党宣言》:一个历史性文件

   一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一)思想的探索:人就是人的世界

    (二)道路的选择:从政治批判到人类批判

    (三)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运动的结合

   二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经验基础及其可能性空间

    (一)理论内容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经验基础

    (三)《共产党宣言》的可能性空间

  马克思“三阶段论”全集汉译再探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版“三阶段论”译文及差异

   二 新MEGA“三阶段论”原文及几个重要版本的译文

    (一)新MEGA编定文本(Edierte Text,以下称正文)

    (二)几种重要版本的译文及比较

   三 译本比较及“三阶段论”全集汉译再探的初步分析

    (一)重要概念原文附加

    (二)“自由个性”的两大基础及相关问题

    (三)复数之翻译

    (四)第二阶段的四大进步

    (五)“人”相关翻译

    (六)“物”相关翻译

   四 小结

  马克思大学时期文学创作的理论意旨和思想困境

   一 思想语境和问题视域

   二 追寻精神原则

   三 文学创作的思想困境

   四 走向黑格尔

  N.莱文“马恩对立论”理论溯源

   一 N.莱文的学术经历

   二 N.莱文“马恩对立论”的思想来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触发和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人物的启示

    (三)A.施密特的直接影响

    (四)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的熏陶

    (五)西方马克思学家的间接影响

   三 N.莱文“马恩对立论”的历史演变

  抽象原理的更准确表述抑或“鲜活”思想的延续

   一 社会和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形式

   二 分工的实质和它所表征的历史过程

   三 竞争的历史性及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四 共产主义的本质、作用和实现路径

   小结

  马克思的理性国家观

   一 “理性向来存在”

   二 “形式的原则同时也是物质的原则”

   三 “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

   四 “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解开的谜”

   五 简短的结语

  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概念的原初语境

   二 从西方思想传统看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概念

   三 《1843年通信》中马克思批判德国市民社会的总体思路

   四 理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的意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金融资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是否有效

   导言

   一 《金融资本》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结构演化的阐述

   二 帝国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策略分析

   三 《金融资本》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意义与缺陷

   结语:《金融资本》开启了希法亭改良主义政治的序幕

  当代白俄罗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路径

   一 白俄罗斯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 一般性和民族性维度中的当代白俄罗斯哲学

   三 白俄罗斯哲学思想发展的未来方向

  西方马克思学兴起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 西方马克思学三个部分之间的互动

   二 西方马克思学三种立场的互动

   三 西方马克思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互动

   四 在“互动”中走向马克思学研究深处

  克劳德·勒弗的意识形态批判路径简析与反思

   一

   二

   三

 当代现实问题研究

  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视野下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及效果提升

   一 社会主要矛盾视野下的民主监督及其挑战

   二 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下的国家治理与从严治党

   三 新时代环境下的民主监督建设

   四 探索政党监督与政协监督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探析

   一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成为新时代的普照光,描述世界的话语系统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一)旧世界观失效:虚无主义的土壤

    (二)囿于旧世界观去更新世界观: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三)囿于旧世界观去评判历史和现实: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社会发展中的自组织因素增多,相互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共同存在于压缩的时空之下

   三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人作为主体在与时代的互动中自我修正,新的主体形象要求与之相应的新人生哲学

    (一)人无法完全摆脱自然力量的驱使

    (二)理性和自由意志作为中介功能而存在

    (三)主体是被塑造的,在当代尤其被技术客体所塑造

   结论

  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维

   一 中国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述和理论升华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命脉和最根本的文化标识

   三 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顺利实现

  坚定“四个自信”,助推“中国方案”

   一 “中国方案”的双重蕴含

   二 “中国方案”的深远意义

   三 “中国方案”与“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方案”源于“四个自信”

    (二)“四个自信”助推“中国方案”

    (三)“中国方案”彰显并提升“四个自信”

  逻辑视域下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逻辑与文化的关系

    (一)逻辑对文化的影响

    (二)文化对逻辑的制约

   二 逻辑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对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不忘本来

    (二)吸收外来

    (三)面向未来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怀特海教育哲学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之教育理想

   二 怀特海关于“人的自我发展”之教育图景

   三 怀特海与马克思的契合之处

   四 怀特海教育哲学的积极贡献

  当代中国问题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二 “九态三步”是科学培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实效途径

    (一)第一步:思想之三态——自爱、自知、自强

     1.自爱

     2.自知

     3.自强

    (二)第二步:行动之三态——自信、自立、自助

     1.自信

     2.自立

     3.自助

    (三)第三步:积累之三态——自律、自动、自如

     1.自律

     2.自动

     3.自如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6辑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组编,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历史问题研究”“经典文本与文献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最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其内容的考证和解读,还涉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最新动态的关注和分析,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重大现实的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