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2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研究图书

SSAPID:101-0327-2616-87
ISBN:978-7-5097-888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回应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面对的一个主要社会和政治问题,即针对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的分类、现状、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减少或杜绝公职人员岗位风险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对策和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反腐倡廉理论教育丛书
作 者: 王枫云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附录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节选)*

 附录一 《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写作背景与写作意义

   一 写作背景

    (一)单体岗位风险事故和集群岗位风险事故并存,集群岗位风险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岗位风险事故主体从下往上逐渐推移

    (三)岗位风险事故所涉及的部门逐渐广泛化

    (四)从岗位风险事故产生的动机来看,因公型岗位风险事故、徇私型岗位风险事故和逐利型岗位风险事故等多种事故形态同时并存

    (五)从岗位风险事故的制度性成因来看,传统型岗位风险事故、过渡型岗位风险事故和现代型岗位风险事故同时存在

    (六)从岗位风险事故相关各方主体得利情况来看,互惠型岗位风险事故和勒索型岗位风险事故同时大量存在,但前者有演变为后者的内在趋势

    (七)从岗位风险事故的后果来看,轻微岗位风险事故、一般性岗位风险事故和严重的岗位风险事故同时并存

    (八)从社会对岗位风险事故的宽容程度来说,出现了对岗位风险事故的不同的认知态度

   二 写作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方法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三 多学科的融合的研究方法

   四 小组访谈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总结2013年反腐:腐败案件“59岁现象”仍显著

    1.八项规定已处理3万余人

    2.查处风暴集中在党政机关

    3.腐败案“59岁现象”仍显著

    4.透明指数排名

   阅读材料(二) 不信腐败不除 95.8%的网友愿与腐败持久战

  案例分析

   由请托人垫资获取收益问题的认定

    基本案情

    分歧意见

    分析意见

 第二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公职人员岗位分类概述

   一 西方国家公职人员岗位分类

    (一)英国的公职人员岗位分类制度

    (二)美国的公职人员岗位分类制度

    (三)日本的公职人员岗位分类

    (四)国外公职人员岗位分类的基本经验

   二 中国公职人员岗位分类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模式

     1.以职位分类为主

     2.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相结合

     3.具有中国特色

    (二)主要内容

     1.公职人员岗位分类结构体系

     2.公职人员岗位分类评价体系

     3.公职人员岗位分类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内涵、特征与类别

   一 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风险概念的内涵解析

    (一)风险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二)风险存在于人与特定对象的关系之中

    (三)风险的表现形式在变化

    (四)风险反映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

    (五)风险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六)风险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观

   三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一)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内涵

    (二)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特征

     1.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存在特征:客观性

     2.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状态特征:依附性

     3.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形成特征:渐显性

     4.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表现特征:多样性

     5.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功能特征:隐患性

     6.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控制特征:可控性

  第三节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传统风险观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一)传统风险观

     1.风险的损失观

     2.纯粹风险与静态风险观

     3.强调风险成本而不强调风险收益

     4.传统风险观存在的主客观逻辑悖论

     5.风险思维:客观实体派

    (二)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二 现代风险观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的目标与机会观

    (二)全面的风险观

    (三)风险的本质观

    (四)风险的哲学观

   三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特征*

    (一)现代风险管理的界定

    (二)现代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特征

     1.全新思维的风险管理

     2.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3.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4.全员性的风险管理

     5.综合性的风险管理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如何看待官场风险?

    一、一部分人认为官员是风险性低甚至最少的职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高危职业,应如何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成因?

    二、官员“高危”的特征与普通职业“高危”的特征有何不同?

    三、不同的“高危”特征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转型期的运行逻辑?

    四、如何看待中国转型中的社会风险和职业风险

   阅读材料(二) 官员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案例分析

   韦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基本案情

    分析意见

 第三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一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动机和条件

   三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成本分析

   四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收益分析

   五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成本收益关系

   六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关系

   七 岗位风险行为与岗位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关系

   八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博弈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成因的政治学分析

   一 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公职岗位的权力滥用

   二 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行为危害的政治学解析

  第三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成因的文化学分析

   一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与文化间的逻辑关系

    (一)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源头是社会结构运行中文化力的滞后

    (二)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在本质上就是落后文化*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事故的社会文化根源剖析

    (一)培植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人情土壤——宗法血亲社会伦理

    (二)“官本位”价值准则滋生岗位风险的功利心理

     1.“官本位”价值略论

     2.“官本位”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

    (三)个体本位的边缘文化冲击集体主义主流文化

  第四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一 从本能欲望、现实环境和不良意识谈起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心理动态分析

    (一)不良意识的形成

    (二)不良意识到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心理的转化

    (三)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心理的稳定及强化

     1.岗位风险行为心理的稳定

     2.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心理的强化

   三 诱发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不良意识类群与心理类群

    (一)诱发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不良意识类群

     1.低层次的欲望观

     2.功利主义的权力观

     3.岗位风险行为认同观

     4.个人和家庭利益至上观

    (二)诱发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行为的心理类群

     1.贪婪心理

     2.不平衡心理

     3.从众心理

     4.侥幸心理

     5.过时、恐惧心理

     6.交易心理与人性异化

     7.个体脆弱的人性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公职人员权钱交易岗位风险案例分析

    基本案情

    分析意见

   阅读材料(二) 68.5%的受调查者是“官迷”

    1.65.8%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官本位“十分”严重

    2.68.5%的受调查者是“官迷”,择业时首选党政机关公务员

    3.73.7%的受调查者认为“官迷”最迷“灰色收入”

    4.官本位的最大危害是“加剧政治腐败,加大变质危险”

    5.75.5%的受调查者认为破除官本位的最大障碍是“官员选任只唯上、不唯下的模式”

  案例分析

   某市城管局副局长陈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歧意见

    分析意见

 第四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识别研究

  第一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识别的意义、目标

  第二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识别的方法体系

   一 岗位风险历史调查法

    1.访谈法

    2.实地观察法

    3.书面调查法

   二 岗位风险流程调查法

    1.思想道德风险

    2.制度机制风险

    3.岗位职责风险

    4.业务流程风险

    5.外部环境风险

   三 风险点查找法

   四 岗位风险事故树编制法

  延展阅读

   阅读资料(一) 岗位个人廉政风险识别和自我防控表

   阅读资料(二) 北京铁检建廉政风险防范岗227个、风险点1404个

  案例分析

   陆某利用职务便利获取房产利益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析意见

 第五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研究

  第一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的内涵、意义

   一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的内涵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的意义

  第二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 确立岗位风险评估的目标

   二 评估岗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初步提出风险应对的策略建议

  第三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一 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二 定性风险评估方法

   三 定性风险分析与定量风险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内江市市中区畜牧食品局廉政风险等级评估办法

   阅读材料(二) 乌审旗国土资源局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制度

    一、廉政风险评估的范围和对象

    二、廉政风险等级的划分

    三、廉政风险等级划分的依据

    四、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程序

  案例分析

   案例(一) 镇民政办主任王某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歧意见

    分析意见

   案例(二) 万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歧意见

    分析意见

 第六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研究

  第一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内涵及其模式

   一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内涵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模式——集成控制模式

    (一)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集成控制模式

     1.集成的内涵及特征

     2.集成控制的内涵与特征

     3.公职人员岗位风险集成控制的内涵与特征

     4.公职人员岗位风险集成控制的着力点

  第二节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

   一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前置性方法

    (一)不相容职位不得兼任法

    (二)授权监控法

    (三)全面预算监控法

    (四)会计信息监控法

    (五)财产安全监控法

    (六)内部报告监控法

    (七)职位考评监控法

   二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后起性方法

    (一)岗位整顿法

    (二)岗位风险限制法

    (三)岗位风险转移法

    (四)岗位风险保留法

    (五)岗位风险利用法

  第三节 国外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经验

    (一)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

     1.建立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2.实行现代公务员管理制度

     3.透明政治和阳光行政

     4.完善监督体系

     5.建立合作机制

    (二)俄罗斯

     1.制定反腐败国家战略

     2.成立反腐败工作专门机构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4.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

     5.研究制定预防腐败的配套措施

    (三)新加坡

     1.推崇儒家文化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建立反腐败工作专业机构

     4.建立严格的公务员管理制度

    (四)美国

    (五)日本

     1.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和监督公务员

     2.实施“透明”制度和“阳光”法案

     3.拥有完善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4.对“金钱政治”的限制措施

     5.实行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7.积极开展反腐国际合作

   二 国外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经验启示

    (一)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是关键

    (二)制定国家总体规划

    (三)提供法律保障

    (四)建立健全专业反腐工作机构

    (五)加强廉政教育

    (六)制定适合国情的防控措施

    (七)整合监督资源

    (八)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叮死”与“死叮”

   阅读材料(二) 解读香港反腐廉政之路

    曾贪污成风,警界最严重

    工作三部曲,可独立办案

    结婚收彩礼,必须经批准

    工作须保密,设备很先进

    支持率98%,以廉政公署为荣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季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析意见

     (一)从案件过程来看,季某提议并签批虚报工程经费的行为,改变了孙某行贿的计划

     (二)准确把握贪污行为与受贿行为之间的主要差异

     (三)季某的行为构成贪污

     (四)季某的行为不应认定为受贿

   案例(二) 李某和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基本案情

    分歧意见

    分析意见

 第七章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第一节 国际反腐趋势

   一 腐败的定义进一步扩展,反腐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 各国普遍接受“防病胜于治病”的观念,更加重视腐败犯罪的预防

    (一)严密的法律规定

     1.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

     2.较为细密的法律法规

    (二)严峻的刑法

    (三)开展道德教育

    (四)信息的公开透明

    (五)多主体监督

   三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跨国贿赂、海外行贿等腐败行为

   四 通过道德立法和道德管理来防范利益冲突

   五 “轻刑化”和“有罪必罚”原则相结合的趋势

   六 将法人责任纳入处罚范围,实行“双重责任”处罚原则的新趋势

   七 以治理改革的视角推进反腐制度的构建

   八 腐败问题的全球化推动着全球腐败治理机制的形成

   九 “打老虎”成为国外执政党反腐主流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新制度

   一 韩国

    (一)《金英兰法》

    (二)《朴元淳法》

     1.《朴元淳法》正式施行

     2.反腐力度强于《金英兰法》

     3.税务领域成新法试金石

     4.推动公务员清廉革新

   二 丹麦

   三 意大利

   四 西班牙

   五 巴西

    1.应用和司法管辖区

    2.被禁止的行为

    3.法律责任

    4.处罚

    5.合规、自行举报和宽待协议的好处

    6.起诉时效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新实践

   一 委内瑞拉“运动式”反腐力度大

   二 印度铁路系统万项预检反腐

   三 加拿大反腐三式

   四 荷兰反腐新举措:官员每月必须公开公务消费清单

  第四节 中国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最新态势

   一 打虎拍蝇——反腐无禁区不设限

    (一)查处违反法纪高级干部不设限

    (二)追查腐败窝案不手软

    (三)各地区办案数量明显增多

    (四)严惩纪检系统“害群之马”

    (五)严肃查处“小官巨腐”案件

   二 舆论监督——凝聚反腐正能量

    (一)主流媒体舆论监督“踩油门”

    (二)纪委官网“开门反腐”

    (三)新兴媒体参与监督趋于理性

   三 巡视升级——提高反腐精准度

   四 权力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 清理裸官——清除腐败的土壤

   六 海外追逃——编织全球反腐天网

    (一)最大限度钳制逃犯的境外活动能力

    (二)2014年共追逃外逃嫌犯680人,74名涉贪资金超亿元

    (三)“猎狐”之外还有“天网”

   七 网络反腐——汇集社会反腐力量

    (一)官方网站推动网络反腐正规化

    (二)网络治理推动网民反腐理性化

    (三)官民合力推动网络反腐长效化

  第五节 中国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未来走向

   一 从治标走向治本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强力治标,为有效治本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特别是围歼“周老虎”,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这绝不是治标走向治本的标志;继续强力治标,是一场民心的保卫战,是事关党生死存亡的保卫战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标层面强力推进的同时,治本层面丝毫没有放松、没有缺席,也同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三)必须深刻理解“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按照“强力治标、有效治本,突出治标、深化治本”的思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二 智能化预防

    (一)各地技术防腐的创新实践

    (二)技术防腐仅实现初步智能化

    (三)智能预防腐败系统建设的思路

   三 反腐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一)反腐倡廉建设的顶层设计仍需大力加强

    (二)需要对现有的反腐倡廉制度进行梳理

    (三)从权力运行规律的高度来把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延展阅读

   阅读材料(一) 为世界各国培养反腐人才——探访国际反腐败学院

    一、年轻的联合国机构

    二、主要针对专业人员

    三、反腐难离国际合作

   阅读材料(二) 习近平一个月内七次谈及反腐败国际合作

    一、领导人一个月七次谈及反腐败国际合作

    二、APEC北京会议及G20峰会使反腐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三、国际大追逃关上“避罪天堂”之门

    四、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提升反腐能力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如何看待微博反腐这一新反腐趋势

    案例材料

     一、个人微博轰轰烈烈,微博反腐形式五花八门

     二、公检法加入微博反腐,微博或承担收集举报线索功能

    分析意见

   案例(二) 如何有效预防“边缘腐败”

    案例材料

     类型一:通过向官员身边人、近亲属或情人迂回行贿

     类型二:通过与干部打牌、打球、赌博、旅游、出访等间接行贿

     类型三:通过向干部低价过户或购买车辆、房产、商铺、车位变相行贿

     类型四:通过为干部家人送干股或合伙做生意隐性行贿

     类型五:通过资助干部子女境外上学、经商或投资入籍行贿

     类型六:通过赠送或超高价格回购干部手中的贵重玉石、字画、古董等行贿

     类型七:通过资助官员跑关系、进行“上位”或“摆平”“麻烦事”行贿

     类型八:通过安排领导干部在企业、协会、学会挂名兼职取酬行贿

     类型九:通过帮助干部放高利贷或“借款”“借房”给领导干部的名义行贿

    分析意见

     预防“边缘腐败”的制度改革难点

     预防“边缘腐败”的三点建议

[1]张穹:《权力制约与反腐倡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2]李成言、刘庄振:《廉政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张志鸿:《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实施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5]易宏伟、范洪:《城市社会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傅肃良:《各国人事制度》,三民书局,1986。

[8]宋林飞、朱立:《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

[11]程四林、苏尚尧、李宝芝等:《日本国家机构编制管理和公务员制度》,能源出版社,1988。

[12]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3]俞旦初:《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

[14]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5]周大仁:《反腐倡廉机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16]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葛志毅、胡凡:《中国古代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8]刘琪:《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金太年:《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1]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

[22]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运行的调控机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3]马海军:《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2008。

[24]宋振国:《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5]季正矩:《跨越腐败的陷阱——国外反腐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6]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7]程文浩:《预防腐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8]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学术部:《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红旗出版社,1996。

[29]吴光侠、王育君、项先权、王人勇:《公职人员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3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1]傅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32]李秋芳:《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3]倪星、黄先耀、郑德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评价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34]吴江水:《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37]〔英〕保罗·霍普金:《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蔡荣右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3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蔡荣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9]〔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王江、程文浩译,新华出版社,2000。

[4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蔡荣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1]〔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蔡荣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蔡荣右译,商务印书馆,1982。

[43]〔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蔡荣右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

[45]〔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7]〔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8]〔德〕艾瑞克·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文联出版社,1988。

[4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0]〔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

[51]〔美〕爱德华·L.格莱泽,克劳迪娅·戈尔丁:《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商务印书馆,2012。

[52]王枫云、卢汉桥:《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8期。

[53]王枫云:《反腐败风险的集成管理:内涵、特征与着力点》,《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4]王枫云:《试析学校战略实施中的偏差控制》,《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10期。

[55]王枫云:《美国城市政府内部监控的方法体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56]郭学德、何曾科:《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类型和腐败领域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学习论坛》2007年第11期。

[57]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58]李燕凌、吴松江、胡扬名:《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1期。

[59]刘鑫、朱启友:《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10年2月。

[60]邵景均:《试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领导科学》2007年第23期。

[61]刘元琪:《国外反腐败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何增科研究员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2期。

[62]徐拥军、邓荣华:《腐败测度理论与实践述评》,《行政论坛》2009年第2期。

[63]汤艳文、敬乂嘉、刘春荣:《中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研究》,《社会》2008年第5期。

[64]刘峰岩:《建立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论略》,《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65]周晓红、李燕凌:《转型时期腐败的特征及反腐倡廉策略》,《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6]王霁:《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比较与借鉴》,《行政与法》2005年第1期。

[67]王微、俞华:《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中的问题及建议》,《理论观察》2004年第4期。

[68]张宁:《关于实行机制全面反腐若干对策的思考》,《理论导刊》2003年第4期。

[69]王喆、汪晓霞:《公务员职位分类理论述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0]陈亮、解南:《试析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1]黄卫平等:《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可行性研究》,《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72]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3]刘岩、孙长智:《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内涵解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4]李军:《基于经济学的腐败风险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75]陈志国:《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之比较研究》,《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6]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77]刘婧:《风险: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78]黄家瑶:《哲学视野下的现代风险特征及其启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9]赵万里:《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3期。

[80]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中国人大学报》2002年第6期。

[81]汪丁丁:《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2期。

[82]洋龙:《反腐败的政治学思考》,(内部文稿),1994年第9期。

[83]何开长、王国红:《腐败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救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第2期。

[84]胡鞍钢、过勇:《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85]苏荣芳:《腐败的心理成因分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86]陶济:《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87]樊清:《贪污腐败原因的几点社会文化学思考》,《行政论坛》2006年第2期。

[88]李晓明、任慧:《腐败心理形成及其动态轨迹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9]刘潇潇:《权力腐败的法理学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90]翟宁娟:《权力腐败的法理分析及对策思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1]段冰冰:《行政腐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9期。

[92]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学习论坛》2006年第9期。

[93]萧鸿江:《再谈腐败的社会文化根源》,《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4]彭敏、华阳标:《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与反腐败的对策》,《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

[95]李翔:《对腐败问题中权力因素的政治学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4期。

[96]杜才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腐败现象的政治学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97]张清、杨静:《公共管理中的廉政风险及其防范体系设计》,《人民论坛》2012年11月。

[98]张琴、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9]李金昌、黄劲:《风险理论发展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100]邹薇:《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101]王伟、李春平、李建彬:《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7期。

[102]曾春、薛质:《AHP法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年第9期。

[103]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

[104]毛寿龙:《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5]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06]李金昌、黄劲:《风险理论发展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107]高军、刘先涛:《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7期。

[108]李甘霖:《内部控制流程梳理步骤》,《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23期。

[109]徐晶:《风险管理集成方法在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0]〔美〕阿诺德·J.海登海默:《腐败的面貌:以比较眼光进行的探索》,《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3期。

[111]那力:《腐败问题的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报》1996年6月30日,第A3版。

[112]何增科:《建立中国国家廉政体系——反腐倡廉体系》,《检察日报》2007年12月25日。

[113]《中国官员贪污公款达15亿美元》,《华尔街日报》2009年12月14日。

[114]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1年4月6日。

[115]李瑞涵:《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理论与创新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116]盛桂英:《对于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7]迟连翔:《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8]鲁可荣:《预警和防范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http://www.21hospital.com/wst/xfb/paper-show.asp?dt=7。

[119]繁峙阳光农廉网,http://www.fsyg.gov.cn/html/dwzwgk/dwgk/4752.html.

[120]Luhmann,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 Berlin:deGruyter,1993.

[121]Piet Strydom. Risk,Environment 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2]Luhman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 Berlin:de Gruyter,1993.

[123]Onions.C.T.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Oxford:Clarendon,1976.

[124]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125]Scott Greer. Metropolitics:A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Wiley,1963.

[126]James Banovetz. The City:force of Change. Washington,D.C.:ICMA,1971.

[127]Bledsoe Timothy. Careers in City Politics:The Case for Urban Democracy.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3.

[128]Lewis Friedman. Budgeting Municipal Expenditure,New York:Praeger,1975.

[129]Jacob Ukeles. Doing More with Less,New York:Amacom,1982.

[130]Elaine Sharp. Urban Politics and Adminidtration,New York:Longman,1990.

[131]Harry Harty. Program Analysis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Washington,D.C.:Urban Institute,1975.

[132]George Odiorn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New York:Pitman,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