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8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三辑)图书

Religionary faith and ethnic culture

SSAPID:101-0308-2560-73
ISBN:978-7-5097-085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书中有对外国各学术流派的介绍,有对各种宗教信仰的探讨,有对民族历史的追寻,更有对田野调查的形象描绘,其中《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是对中国5000年前即有开颅术的商榷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博采百家 汇聚成流》则对北京文化包容性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Foreword of the Series

 边缘文化

  一 文化的边缘

   1.文化边缘

   2.边缘文化的特征

   3.边缘文化的几种形式

  二 文化的边际

   1.文化边际存在的条件

   2.文化边际的特征

   3.文化边际存在的社会效果(作用、影响)

  三 文化的边际值

   1.关于文化的边际值

   2.文化边际值的特性

   3.讨论文化边际值的意义

  总结

 象征人类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一

  二

  三

 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

  一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接近

  二 如何认识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

  三 小结

 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学术动因分析

  一 西方新史学对人类学的关注

  二 西方人类学的整体反思与实验

  三 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革新

  四 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兴起

  五 美国“民族历史学”(ethnohistory)的特殊贡献另外,本文此处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民族学与人类学,对二者不作严格区分。有关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细微区别的深入探讨,可详见何星亮《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第41~50页。">*

 西方宗教人类学理论回顾

  一 早期研究:认知主义

  二 情感体验:精神分析学

  三 结构与功能:社会学解释

  四 宗教象征与仪式:社会结构的反映

  五 文化体系:意义阐释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

  一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主要矛盾

  二 客位研究和主位研究的困境

  三 吉尔茨“远-近经验”的新尝试及局限

 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

  一 引言

  二 5000年前存在开颅术的质疑

   (一)开颅手术结束时必须缝合骨片和头皮,切口自然会生长愈合,不可能长期留下孔洞。如果头骨上有孔,就不可能是生前开颅

   (二)史前时代不可能在一个人的头颅上进行多次开颅

   (三)处在新石器时代发展水平的近代原始民族不存在开颅术

   (四)没有麻药不可能进行开颅手术

   (五)新石器时代如果存在开颅术,人的寿命就不可能那么短

   (六)历史文献没有关于先秦时代存在开颅术的记载

  三 穿孔颅骨切口愈合现象的新解释

  四 头骨穿孔的目的和意义

   (一)防止颅骨腐烂变质

    1.死者的象征

    2.战功的象征

    3.人牺的象征

   (二)穿孔取脑

   (三)巫术的意义

    1.作为护身符的基本条件

    2.护身符的功能与意义

   (三)其他象征意义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关于穿孔头骨其他一些问题的讨论

 中国历史上文身习俗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一 考古学资料中的文身习俗

  二 历史文献资料中的文身习俗

   1.先秦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2.秦汉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3.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4.隋唐五代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5.宋辽金元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6.明清文献中的文身习俗

  三 近现代民族学资料中的文身习俗

  三 中国文身的象征与功能

   (一)中国文身的象征意义

   (二)中国文身的功能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右与左的象征

  一 左与右的象征研究概况

  二 《礼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 《礼记》中出现的有关左与右的象征表达

   (一)礼宾待客的礼仪方面

   (二)丧事方面

   (三)车制方面

   (四)以别男女方面

   (五)敬献礼节方面

  四 左与右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 结论

 萨满教的兽主信仰

  一 把自己属类的子民送给人类的动物神

  二 把所有动物驱赶给人类的凶猛动物神

  三 狩猎神

  四 兽主信仰的发展

 萨满教的乌麦信仰

  一 母体崇拜

  二 乌麦—婴儿灵魂—氏族树

  三 司命的乌麦

  四 婴儿守护神

  五 乌麦信仰与其他萨满教信仰的融合

 妙意童真末后收 五十三门一关钮*

  《华严经》与华严经变

  《华严经·入法界品》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传世作品举隅

  善财童子与文殊菩萨

  善财童子与观音菩萨

 元代二十诸天的图像志考察

  诸天述要

  元·王永绥画二十诸天像与《护国寺元人诸天画像赞》

  元代二十诸天的图像志特征

   (一)大梵天

   (二)帝释天

   (三)北方多闻天

   (四)东方持国天

   (五)南方增长天

   (六)西方广目天

   (七)金刚密迹

   (八)摩醯首罗天

   (九)散脂大将

   (十)大辩才天

   (十一)大功德天

   (十二)韦驮天

   (十三)坚牢地神

   (十四)菩提树神

   (十五)鬼子母

   (十六)摩利支天

   (十七)日宫天子

   (十八)月宫天子

   (十九)娑竭罗龙王

   (二十)阎摩天

 浅谈浙江农村庙宇神明和信众的关系

  一 调查地概况

   1.当境庙和一般庙宇

   2.庙界

   3.菩萨和当境菩萨

  二 庙宇兴修现状

  三 庙宇的神明体系

  四 庙界和祭祀圈、信仰圈、信徒圈、信者圈

   1.善智庙

   2.祠山庙

  五 小结

 浙江农村佛教信仰现状调查

  一 调查地概况

  二 个案研究

   1.尼庵概况

   2.尼庵和信众的关系

   3.尼庵日常举行的佛教仪轨

  三 结语

 博采百家 汇聚成流

  第一章 概况

   一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 行政区划的演变

   三 人口与宗教

   四 1928年内外城各区说明

  第二章 1911年前北京寺庙观堂基本情况

   第一节 佛寺在北京的发展

   第二节 京城道观的兴与衰

   第三节 教堂在北京的发展

    一 天主教堂在北京的发展概况

    二 基督教堂在北京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 清真寺在北京的发展概况

    一 清真寺在北京的早期发展

    二 清真寺在北京的扩充

    三 清真寺在北京的快速发展

    四 京城伊斯兰教的稳固期

  第三章 民国时期北京寺庙观堂的数量和布局

   第一节 传统宗教场所的数量

    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

    二 当代书籍记载

    三 根据档案资料所作的统计和分析

    1.1928年北京的寺庙情况

    2.1936年北京的寺庙情况

    3.1947年北京的寺庙情况

   第二节 传统宗教活动场所的布局

    一 区划对比(见图1)

    二 宗教分类(见图2、图3)

   第三节 外来宗教场所的数量及布局

    一 清真寺的数量和布局

     1.内城24座(见图3)

     2.外城有10座(见图3)

     3.四郊有17座(见图2)

    二 天主教堂的数量和布局

     1.内城有6座(见图3)

     2.外城有1座(见图3)

     3.郊区有10座(见图2)

    三 基督教堂的数量和布局

     1.内城有31座(见图3)

     2.外城有16座(见图3)

     3.郊区有10座(见图2)

   第四节 民国时期宗教活动场所分布的文化解释

    一 北京民间宗教文化的繁盛

     1.关帝信仰的普遍性

     2.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3.京城宗庙功能的实用性

    二 京城佛教文化

     1.京城佛寺兴衰呈阶段性

     2.北京佛寺的民间化

     3.北京佛寺功能的多元化

     4.京城居民佛教信仰的特点

    三 京城的道教文化

     1.道教神灵的兴盛

     2.道教庙会的繁盛

    四 北京基督教建堂的特点

    五 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特点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宗教寺庙的概况

   第一节 宗教组织规范有序

   第二节 宗教活动场所的数量及分布

  第五章 现代北京宗教寺庙变迁及其个案

   第一节 芦草园里雷音寺

   第二节 崇文区最后的火神庙

   第三节 北桥湾里地藏庵

   第四节 昔日西竺庵 今日大杂院

  第六章 传统文化在北京的传承

   第一节 影响北京寺庙分布的因素

    一 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

    二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第二节 从寺庙分布变迁看北京文化的传承特性

    一 从北京宗教活动场所的数量、规模、宗教礼仪等方方面面均可以看到,宗教在北京的传承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到简约的过程

    二 北京佛寺道观的发展走过了由西郊向外城,再由外城向内城发展,最终出现由城内向外城扩展的过程

    三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摇篮和载体,从古到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它成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承载者,成为记录文明进步的标志

     1.信仰内容上

     2.宗教礼仪上

     3.宗教信众上

     4.宗教功能上

     5.经济观念上

  附录 1928年北平寺庙区域分布概况

   西城区

    西城区的佛寺(140)

    西城区的道观(25)

    西城区的民庙(64):

   东城区

    东城区的佛寺(97)

    东城区的道观(18)

    东城区的民庙(62)

   宣武区

    宣武区的佛寺(109)

    宣武区的道观(14)

    宣武区的民庙(38)

   崇文区

    崇文区的佛寺(76)

    崇文区的道庙(19)

    崇文区的民庙(30)

   朝阳区

    朝阳区的佛寺(79)

    朝阳区的道观(15)

    朝阳区民庙(327)

   海淀区

    海淀区的佛寺(89)

    海淀区的道观(27)

    海淀区的民庙(224):

   丰台区

    丰台区的佛寺(19)

    丰台区的道观和民庙(120)

   石景山区

    石景山区的佛寺(17)

    石景山区的道观(1)

    石景山区的民庙(10)

   门头沟区

    门头沟区的民庙(9)

   大兴区

    大兴区的佛寺(1)

    大兴区的民庙(5)

   房山区

    房山区的民庙(1)

   通州区

    通州区的民庙(1)

   顺义区

    顺义区的民庙(1)

 延边地区基督教信仰的由来与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一 延边地区基督教的传入和初兴

   1.基督教新教长老会教会的建立

   2.天主教传入与初步发展

   3.基督新教的其他教派

  二 1920年代的艰难发展

   1.基督教新教长老教会与天主教会

   2.基督新教其他教派的发展

   3.1920年代延边基督教教徒和教会的总体状况

  三 日伪统治时期教会状况

   1.长老教会和天主教

   2.其他新教教派

   3.日伪时期延边基督教信徒和教会总体状况

  四 20世纪初到光复前基督教会社会活动

  五 光复后延边基督教活动状况

   1.教会活动恢复和“三自”爱国会的建立

   2.天主教活动

   3.其他教派活动

   4.概况与存在问题

 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 前言

  二 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建议

  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工作

  四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评审

   (一)第一批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民间文学类

    2.民间音乐类

    3.民间舞蹈类

    4.戏剧类

    5.典艺类

    6.杂技与竞技类

    7.美术类

    8.传统手工技艺类

    9.传统医药类

    10.民俗类

   (二)第二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民间文学类

    2.传统音乐类

    3.传统舞蹈类

    4.传统戏剧类

    5.曲艺类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7.传统美术类

    8.传统技艺类

    9.传统医药类

    10.民俗类

   (三)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传统艺术之乡的设立

    (一)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传统艺术之乡

  五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

  六 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存在问题

    1.现代化的冲击

    2.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3.重申报,轻管理

    4.开发性破坏明显

   (二)解决途径

    1.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

    2.立法保护

    3.科学保护

    4.真实保护

    5.完善管理

 自我、他者与国家*

  一 问题意识

  二 琴江村历史:城墙的内与外

  三 成立满族村

  四 历史记忆、传统文化与认同

  五 结语

 阿图什的巴拉外提麦西莱甫

  一 麦西莱甫的种类

  二 阿图什和阿图什人

  三 巴拉外提麦西莱甫

   伊格提别西

   米尔夏普

   帕夏普

   萨赞德

 佤族的寨门习俗

  一 调查概况

  二 寨门习俗的实例

   1.沧源县翁丁寨西寨门

   2.沧源县糯良乡糯良寨西寨门

  三 佤族寨门习俗的特征

   1.地域性

   2.多义性

   3.动态性

   4.传承性

   5.时代性

  四 佤族寨门习俗的价值

   1.历史价值

   2.学术价值

   3.现实价值

  五 佤族寨门习俗的保护

  结语

 寄生在同一个链条上的两害

  一 关于乌鲁木齐市贩毒人群情况的调查研究

   1.贩毒类调查的基本情况

   2.贩毒人群是一个整体上松散、内部结成小集团链的群体

   3.贩毒人群中的犯罪事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状况

   4.毒品来源的特征

   5.贩卖毒品种类的特征

   6.贩毒人员结构特征

   7.贩毒人员接受过处理的情况

  二 关于吸毒人群的调研分析

   1.所调查吸毒人群的基本情况

   2.贩毒和吸毒中的民族构成

   3.首次吸毒年龄和戒毒者目前年龄状况

   4.吸毒人群中曾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的情况

   5.吸食毒品品种

   6.吸毒引起的后果

   7.戒毒情况及戒毒费用

  三 对艾滋病感染者的调研分析

   1.乌鲁木齐市目前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情况

   2.共用针具是乌鲁木齐市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渠道

   3.其他传播方式的增加

  四 研究与反思

   1.研究

   2.扩大教育面和挖掘教育深度的思考

 性格中的排斥与相容

  一 “菊”与“刀”的排斥性

   (一)“菊”与“刀”本身所体现的矛盾

   (二)矛盾性的根源

  二 菊与刀的相容性

   (一)内在的相同性

   (二)相容性的表现

  三 相容的条件和方式

  四 小结

 总序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三辑)是一本很有趣的论文集。书中有对民族历史的追寻,有对各种宗教信仰的探讨,有对外国各学术流派的介绍,更有对田野调查的形象描绘。《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是对中国5000年前即有开颅术的商榷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博采百家汇聚成流》则对北京文化包容性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另外,《妙意童真末后收五十三门一关钮》等文也很有新意。总之每一篇论文都有特色、有深义,很耐读,读后定会受益匪浅。

[1]〔英〕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英〕詹姆士·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

[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法〕爱弥尔·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林宗锦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法〕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95。

[8]〔英〕埃文斯·普里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10]〔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飞亚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英〕布林·莫利斯:《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2]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陈汉章:《象山县志民国10年点校本》(浙江旧县志集成),方志出版社,2004。

[2]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调查概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6]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冈田谦:《台湾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圏》《民族学研究》4(1):1~22,1938。

[2]末成道男:《台湾漢族の信仰圏域》,《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別冊》14:21~101,1991。

[3]钱丹霞:《中国江南農村の神·鬼·祖先——浙江省尼寺の人類学的研究》,風響社,2007。

[1]陈汉章:《象山县志民国10年点校本》(浙江旧县志集成),方志出版社,2004。

[2]毛德京、王厢:《象山县志》,明嘉靖三十五年。

[3]宁波市佛教协会编《宁波佛教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盛繁国:《象山县宗教志》,内部刊行,2005。

[1]钱丹霞:《中国江南農村の神·鬼·祖先——浙江省尼寺の人類学的研究》,風響社,2007。

[1]《京师内城庙宇调查表》宣统元年(1909年)稿本。

[2]许道岭编《北平庙宇通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版。

[3]张江裁辑《北京庙宇征存录》,民国《中国史迹风土丛书》本。

[4]陈忠良主编《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5]余钊:《北京旧事》,学苑出版社,2000。

[6]藏嵘、史明迅主编《中国文化杂说·北京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7]《新北平全市详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四版,总发行所北平西单牌楼迤南建设图书馆。

[8]胡玉远主编《日下回眸》,学苑出版社,2001。

[9]洪烛、邱华栋:《北京的前世今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0]佟洵编《伊斯兰教与北京的清真寺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1]佟洵编《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2]佟洵编《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3]北京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14]冯今源:《北京宗教现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内部资料。

[15]北京市文物事业局编《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燕山出版社,1989。

[16]田奇编《北京的佛教寺庙》,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17]沙莲香主编《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8]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王平译,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9。

[19]姜立勋、富丽、罗志发:《北京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0]彭年:《北京的回族与伊斯兰教史料汇编》,北京伊斯兰教协会,1996。

[21]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2]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3]王芸:《北京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01。

[24]罗哲文等:《北京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

[26]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7]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

[2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29]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重修仙翁庙碑记》等,文物出版社,1980。

[30]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

[31]王锍华:《北京基督教史简编》,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办公室印,内部出版,1995。

[32]李新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3]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档案》,全宗J57,目录1,案卷699。

[34]北京市档案馆藏《北平市民政局档案》,全宗J3,目录1,案卷260。

[35]北平社会局编《北平工商业概况》,1933。

[36]王灿枳:《北京建都始于公元前1057年》,《中国地方志》1982年第6期。

[37]吴长元:《寰垣识略》卷一《形胜》,北京出版社,1964。

[38]刘祚臣:《北京的坛庙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

[39]佟洵编:《北京宗教文物古迹》,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0]〔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1]张连城等:《北京的佛寺与佛塔》,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42]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4]〔英〕查理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

[45]〔日〕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张紫晨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6]高巍等:《漫话北京城》,学苑出版社,2003。

[47]廖频、望天星编《北京古刹名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

[48]李淑兰:《略论辽金至明清时期京师文化的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49]阎崇年:《北京文化的历史特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50]李淑兰:《京味文化的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1期。

[51]〔法〕施舟人:《旧北京的宗教行事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辑《新疆年鉴——2003》《新疆年鉴——2005》新疆年鉴社,2003、2005。

[2]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3]自治区工作文件《努力做好自治区卫生部门禁毒与预防艾滋病工作》,2007。

[1]〔美〕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北塔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张佳梅:《试析菊花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科技信息》2007年第15期。

[3]贾凌云:《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东南传播》2007年第2期。

[4]庄严:《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菊与刀——日本文化类型〉读后》,《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秦惠兰、黄意明:《菊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第75页。

[6]谢荣:《中日菊花历史及其文化探究》,《考试周刊》2008年第12期。